<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原創:心靈感悟112</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走出自我,綻放心靈</span></p><p class="ql-block"> 常謙</p><p class="ql-block">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人們在生活中往往會遇到各種不如意的事情,如果遇到的事情不能得到很好解決,往往會成為人們心中的煩惱、內心的困惑,甚至可能會由此而給人帶來疾病與災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當我們在生活與工作中出現種種問題而諸事不順時,當努力付出做事而沒有得到好結果時,當我們不能得到的別人尊重與認可時,當我們講話別人不聽從或不信服等種種情況發生,很多人可能都會埋怨、責怪別人、遺憾自己沒抓住機會、感嘆自己命運不好等等。</p> <p class="ql-block">有智者說,一個人眼中有什么就會看到什么,心里想什么就會感召什么。一切看上去外面的人、事、物帶給我們的不如意,其實都是自己內心與言行舉止的感召,都是我們的德行與福報不夠的表現。同時更是說明我們沒有學會用智慧的頭腦來看破事情的實質與真相,從而不能找到問題的根源與解決問題的方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當我們身邊出現問題時,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解決問題而不是埋怨他人、不是抱怨結果的不如意。</p><p class="ql-block">當問題出現時,讓我們產生煩惱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面對事情的心態或態度。事情沒有大小,不管是多大的事情,只要一個人的心量足夠大、心里能過得去,那么事情自己自然能過得去。由此看來,解決問題的前提是要先解決自己面對問題的想法和心態。</p> <p class="ql-block">從圖一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圓圈里面有個“我”字,也可以理解為我困在圈里出不來。這里面代表著一些寓意:</p><p class="ql-block">當一個在一個圈子里出不來,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p><p class="ql-block">1、遇到問題心里總是想不開,心里還有過不去的人、過不去的事,因此生活中往往會遇到不想見的人,不愿面對的事。</p><p class="ql-block">2、對人生的一些事情想不明白,找不到頭緒,看不清出現問題的根源在哪里,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p><p class="ql-block">3、生活在自我的世界里,以自我為中心,很容易自以為是,傲慢無禮。總認為自己的想法就是對的,總希望別人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當別人和自己的想法不一致或別人不聽自己的意見時,就會產生煩惱或生起負面對立心里、對抗情緒。</p><p class="ql-block">4、心中總會有看不慣、不接受的人與事,面容多陰沉,言語行為多有負能量。</p><p class="ql-block">5、生活中感到不快樂,身體多病,總會有諸多不如意,心想事不成。</p><p class="ql-block">6、多次犯同樣錯誤而不能及時悔改。</p><p class="ql-block">7、好的機會、運氣或緣分現前時,往往看不到或把握不住而擦肩而過。</p><p class="ql-block">8、與親人、身邊人以及朋友之間關系不和諧,甚至朋友很少,喜好獨來獨往。</p><p class="ql-block">9、生活在孤獨、抑郁、煩惱、悔恨、窩囊、委屈等負面情緒當中而不能自拔,嚴重的會有輕生想法或患有嚴重疾病。</p><p class="ql-block">10、思想簡單,做事死板、固執己見,缺乏圓融,不能接受別人意見或聽別人勸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1、執著自己的見解,總是以自我固定的知見、想法作為標準去衡量與評判他人,從而很容易與人產生分歧與不和諧,乃至犯下種種錯誤。</p><p class="ql-block">12、對外界的人、事、物或環境有很強的依賴心,而不能獨立自主的生活。</p><p class="ql-block">13、對身邊的親人有嚴重的牽掛、惦念、纏綿、眷戀、貪愛等情感,讓自己生活在患得患失之中。</p><p class="ql-block">14、每天經常會有很多不滿意,不高興,看不慣,很容易挑別人的毛病,指責、挑剔別人的缺點,總是在不知不覺中傳遞負能量,從而成為不被別人歡迎的人。</p><p class="ql-block">15、對金錢、財物、名利、睡眠、美食、美色、淫欲等有很強的貪求心、享受心,如果不能得到滿足就會患得患失、煩惱重重而不能自拔。</p><p class="ql-block">16、用自己知道的知識、經驗、邏輯等心中的標準去衡量和猜測許多他不知道的東西,從而給自己造成了一種障礙,很難見到萬事萬物的真相。會出現我以為這么樣,結果卻那么樣,其實都是所知障在作祟。</p><p class="ql-block">17、當你聽從小我的時候,向其他人描述或解釋過去的事情是如何發生或為什么會發生時,你就會重新回到過去的心態與情緒 ,并把那情景引發出來而讓自己再次去感受,而這往往是負面的比較多。除非你真的希望重溫傷痛的經驗,否則你一定要把過去的放下,這樣才能走出小我。</p> <p class="ql-block">出現上述情況,就會讓人活得很煩惱,實際上這就是一個人生活在小我的世界里而沒有走出來。</p><p class="ql-block">那么,如何才能走出自我,讓心靈得以成長與解脫呢?</p><p class="ql-block">我們來看文中的第二個圖,讓我們從圖二中找到答案:</p><p class="ql-block">從圖二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圓圈里面有一個我字。但圓圈已經由實線變成了虛線,由原來的完全封閉變成了與外界有很多連接的通道。我們也能夠通過虛線之間的空檔通道與外界聯系溝通。這也意味著一個人開始越來越多的打通了與外界的通道,心里的煩惱也就越來越少,內心越來越開心舒暢。這也就開始打開心結、擴大格局、增長智慧,實現了由小我到大我的轉變與提升。</p> <p class="ql-block">在圖三中,我們看到,在“我”的外面沒有了任何界限,我與周圍的一切、宇宙萬物已經融為一體。這樣的思維是360度的,思維是高度活躍,跨越時間與空間,不受任何局限的。當一個人心中只有別人,沒有自己時,這樣的人是無私無我的。</p> <p class="ql-block">那么怎樣才能打開心結、走出自我、讓自己的心性通達無礙呢?當遇到問題化解不開時,我們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化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一、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出現問題,反省自己。</span></p><p class="ql-block">為什么要反求諸己、反省自己呢?</p><p class="ql-block">如果我們在遇到事情時,不能從自己身上找到原因,而從對方身上找原因,找對方毛病,如同拿棒子追狗,越追越遠,問題也越不容易解決。</p><p class="ql-block">更何況世間之事沒有無緣無故發生的,我們每天遇到的一切善緣惡緣、好事壞事都是自己感召。</p><p class="ql-block">感召有下面三種情況:</p><p class="ql-block">人們常說,鮮花開放時,會感召蜜蜂和蝴蝶來圍繞,而在糞便垃圾旁會看到有蒼蠅在飛,這就是很簡單的感召的道理。</p><p class="ql-block">再有,煩啥來啥,怕啥感召啥。煩和怕都是在感召。</p><p class="ql-block">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我們每天遇到的各種順逆境界、好事壞事,都是自己以往種因得果所致。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p><p class="ql-block">我們和他人之間出現矛盾、隔閡,如同中間有一道墻,這道墻屬于兩個人的,也可以說就是屬于自己的。去掉隔閡之墻的方法就是把這堵墻當做是自己的,自己主動去拆掉它。當我們把自己心里的這道墻拆除的時候,往往就已經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甚至是已經把問題解決了一半。當我們再與對方溝通時,以一種真誠、謙卑、包容、退讓、認錯的心去面對對方,哪里有不能解決的問題與矛盾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孟子講,“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意思是說,你愛護別人但人家不親近你,就反省自己的仁愛夠不夠;你管理人民卻管不好,就要反省自己才智夠不夠;待人以禮而對方不以禮來回報,就要反省自己恭敬夠不夠。任何行為如果沒有取得效果,都要反過來檢查一下自己,只要自己本身端正了,天下人民就會歸順你了。”</p><p class="ql-block">很多人可能會在很多事情面前去說理。其實在道德面前本來就沒有理。如果按照孟子所云,很多事情都要從自己身上原因,也就不會有麻煩了。問題的關鍵是很多人總是處處事事埋怨別人,根本不反思自己,所以就覺得誰都對不起自己。這樣生活起來就很累了。</p><p class="ql-block">因此,當我們在生活中出現任何問題,首先都要從自己身上查找原因。</p><p class="ql-block">再根據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二、走出小我,成就大我、實現無我。</span></p><p class="ql-block">好,我們接下來再看一看圖四到圖六的內容。</p><p class="ql-block">從圖四中我們可以看到,圓圈內有個大大的我在里面。圓圈可以理解為在自我的封閉世界里,我的內心裝滿了我的利益、得失、面子、感受,裝滿了我的私心貪心、喜好欲望、知見想法。那么這個人就是在以自我為中心,心中裝滿自己的想法,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這樣的人,把自己的一切都看得很重。面對外面的人與事,對于凡是符合自己的想法、滿足自己的欲望、在自己的利益不能受到損失的前提下,自己就高興,否則輕則煩惱,重則怨恨。為自己著想多的人,為別人著想就少。人們是生活在一個集體群居的社會,一個人只想到自己利益的人,就是自私自利的人、小我狹隘的人。凡事都只考慮個人利益得失的人,注定是不受歡迎的。</p> <p class="ql-block">那么,如何走出小我?我們再看圖五的內容,圖五中有個圓圈,圓圈內有個很小的我。這代表著這個人已經把自己縮得很小,能以一顆謙卑的心把自己的心態放低,能把個人利益得失看得很淡、很輕。當圖中的我越來越小,就意味著圓圈中的空間越來越多,也代表自己心里的空間越來越大,心量與包容心越來越大,忍耐力越來越強,為人著想也就越來越多。這也就逐漸具備了君子、仁者風范。當一個人能越來越多的為別人著想與付出時,這個人的福報一定會增加;當一個人為自己想的越來越少,那么這個人內心的煩惱也就越來越少。當一個人煩惱少、煩惱輕時,智慧就一定會增長。這樣看來,為人著想、為人多付出的人,福報與智慧都會越來越增長。如此就實現了從小我到大我的轉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們再來看圖六內容,圖六中是個圓圈,里面是空的。代表的寓意如下:</p><p class="ql-block">如果一個人遇到任何事情,第一念都能去掉自私自利的想法,能想到別人,都能學會換位思考、感受別人的需要;</p><p class="ql-block">能夠理解包容別人,說話做事能考慮到別人的感受、面子;</p><p class="ql-block">能夠想到別人的利益得失不受損失,寧可自己吃虧不讓別人吃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能夠去掉自己的固執任性、不執著自己的成見知見,而學會隨順大眾的想法依循客觀規律做事;</p><p class="ql-block">能夠但行好事、不問前程,心中只為人著想,不管付出、不求回報,甚至能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求自己得安樂,但為眾生得離苦”,起心動念心中完全想著別人,那么這個人也就是實現了由大我到無我的轉變。無我的人,內心已經沒有了煩惱,心靈已經得到了解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三、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人有過錯,可以諒解。</span></p><p class="ql-block">正如太陽還有黑子,月亮還有圓缺。人們不是圣賢,都可能犯有這樣或那樣的錯誤。人有智有愚,心量有大有小,脾氣有好有壞,我們身邊的人有不同的缺點毛病這很正常,因此當別人有缺點毛病或者言語行為有不當之處,我們要學會接受,并能夠給以包容、理解,不去計較。</p><p class="ql-block">每個人都不想犯下錯誤,都不想說錯話,做錯事。或者是因為有貪心、自私自利心;或者是毛病習氣、嗔恨心重;或者生活在狹隘自私的小我當中;或者不明理,愚癡心重,導致犯下種種過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寬恕別人就是寬恕自己,包容別人就是解脫自己。我們對人和事過不去,實質是和自己過不去。和自己過不去,就是愚蠢的人。因為怨恨別人,傷害的永遠都是自己。當別人犯錯誤我們能包容不計較,當我們犯下錯誤時,別人也會對我們包容不計較。因此,當我們能學會多包容、諒解別人時,很多問題自然就得到很好化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四、看破得失,吃虧是福。</span></p><p class="ql-block">俗話說:“吃虧是福。”然而這“虧”是小虧,而“福”卻是大福。如今能明白這點的人真是少之又少。有看破人生、淡泊明志,超然脫俗,積極樂觀精神的人才能懂得只有吃“虧”才是福呀!</p><p class="ql-block">世間人人都想求福報,其實福就在我們身邊,能吃虧就是福之源。能吃虧就是肚里能撐船的大肚量,能吃虧就是敢于擔當的勇氣。</p><p class="ql-block">吃虧不是表面的膽怯,而是內心敢于放棄的智慧。</p><p class="ql-block">吃虧不代表表面的愚蠢,而是審時度勢之后的大智若愚。</p><p class="ql-block">吃虧不是膽怯,不是失去。然而我們在吃虧中可以得到更加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福”。吃虧只代表眼前失去,自己命里有的福報永遠不會失去的,是誰也奪不去的,早晚都會回到自己身上。</p><p class="ql-block">吃虧是福!因為吃虧,我們得到了取之不盡的愛,因為吃虧我們得到了永恒的快樂,因為吃虧我們得到了福之源泉……</p><p class="ql-block">愛占便宜的人,實際上占的都是自己的福報,占小便宜早晚會吃虧,終究占不了便宜。肯吃小虧的人,往往吃不了大虧;而不肯吃小虧的人,往往會吃大虧。心甘情愿吃虧的人,終究吃不了虧。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能吃虧的人,人緣必然好。人緣好的人機會自然就會多,機會越多就意味著福報越多。天道的規律是損有余而補不足。</p><p class="ql-block">天不虧人,一個人在今天吃的虧,老天會在明天、后天給你補回來;今年吃的虧,老天會在明年、后年給你補回來;年輕時候吃的虧,老天會在你中年或晚年補回來;你吃的虧,老天會在你兒孫身上補回來。</p><p class="ql-block">從人的一生來看一個人、一件事,人的一生是沒有可吃的虧,吃虧是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五、換位思考,理解別人。</span></p><p class="ql-block">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重要特點:總是以自我為中心,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假如我們能換一個角度,總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思考問題,就會多一些理解,這樣看問題比較客觀公正,可防止主觀片面;對人要求就不會苛求,容易產生寬容態度;對自己能將心比心,做到知足常樂。還能改善和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一切都是從換位思考做起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換位思考,是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的一種處理人際關系的思考方式。人與人之間要互相理解、信任,并且要學會換位思考,這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礎:互相寬容、理解,多去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p><p class="ql-block">儒家思想重要內容就是仁愛之心,仁愛之心的表現之一就是學會站在對方角度考慮問題,學會多理解、體諒對方的不容易,這樣心里的很多問題都會得到解決。因此,我們遇事要從正反、從自己和對方兩個方面來考慮問題,就能很全面的解決問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六、找人好處,生起感恩心和恭敬心。</span></p><p class="ql-block">《論語》中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p class="ql-block">這也就是說我們身邊的人都有不同的優點長處,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如果我們在與人交往中出現隔閡矛盾,心中不好化解時,就要學會找人好處。當我們能找到別人好處時,對他人的怨恨心自然會減輕乃至消失。</p><p class="ql-block">不僅是他人的優點長處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效仿,別人對我們的恩情與幫助,更是需要感恩的地方,這兩個方面基本概括了找好處的內容。找好處就是找出他人的優點長處或不忘他人的恩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那么,怎樣找好處呢?</p><p class="ql-block">如果我們心里和誰過不去時,就要認真思索,找到這個人的優點長處,內心生起恭敬心;如果能想到這個人對我們曾經有過的恩情與幫助,內心就要生起感恩心;如果某人與我相仇,我就到處宣揚這個人的善行,講述此人平生的德行善舉。這個人從別人口中聽到我對他的贊揚,相信一定會化解矛盾甚至會讓對方很快就回心轉意,與我和解了。</p><p class="ql-block">找人好處能聚自己靈光。能在惡人身上找到好處,怨恨自解,因果自消。</p><p class="ql-block"> 心中存人一分好處,自己多一份陽光。聚得眾人陽光,就能聚集正能量、提升靈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七、知足常樂,陽光心態。</span></p><p class="ql-block">在老子《道德經》中講:“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思是說,知道滿足,就會經常保持快樂。</p><p class="ql-block">知足常樂是積極的生活態度,一個快樂主義者首先要有知足的修養。知足的心</p><p class="ql-block">也是一個人主動降低對衣食住行等物質的享受與追求,而注重內在精神充實的一種表現。當一個人減少對物質的依賴與享樂時,他就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完成培植德行、提升學問、鉆研業務、提高技能,實現人生的價值與意義。這樣的人生一定是充實的、快樂的、幸福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因此,擁有知足的心態,是更高的理想的追求。我們何不時時知足,如此豈非樂得逍遙自在。</p><p class="ql-block"> “心存感恩,知足惜福。”從當下開始,從自己做起,讓自己的心底永存知足之心、感恩之情,在知足常樂中走在人生的旅途,自然會身心輕松,所見風景皆美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八、拓寬心量,包容化解。</span></p><p class="ql-block">我們每天都會遇到不同的事情,如果我們的心態不同,對事情處理的結果也自然不一樣。實際上事情沒有大小,心量才有大小,心量大的人心里沒有化解不開的事。</p><p class="ql-block">當我們面對事情心中化解不開時,往往會想都是因為對方錯了。實際上很多事情如果我們能不計較個人眼前得失,能夠拓寬心量,包容對方,那么事情自然也就很好解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為何同樣的事對別人不是什么事,對自己來說就是事,問題不出在事情上,出在自己身上。不是事情讓我們過不去,而是我們心里過不去,是我們面對事情的想法、心態出現了問題。</p><p class="ql-block">天大的事,你不把他當回事,就不是什么事;事情小,如同鞋里的沙子,如果在鞋里出不去,就會傷到腳。因此,再小的事,你把它當回事,就是天大的事。</p> <p class="ql-block">儒家的圣賢之人,歷史上的偉人,都是心量廣大之人,起心動念想到的都是大眾的幸福與安樂。當一個人心量小時,他想到往往都是如何滿足自私自利,哪怕他做很大一件事,所得的福報功德也很小;當一個人心量廣大時,因為他心里想到的都是大眾的利益,哪怕做一件小事,福報功德都會無量無邊。</p><p class="ql-block">心量大了事就小,心量小事就顯得大了。做一個心量大的人,就會感受到煩惱、障礙越來少,福報、智慧越來越多。</p> <p class="ql-block">當我們的心里有了煩惱和化解不開的事情,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讓你過不去,而是你對事情的看法心態讓你煩惱,實際上是你的心里過不去。</p><p class="ql-block">因此我們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問題,就要學會調整心態,要學會用佛法的“凈心藥方”來對治:</p><p class="ql-block">貪婪的毛病要用喜舍來對治,嗔恚的毛病要用慈悲來對治,</p><p class="ql-block">愚癡的毛病要用智慧來對治,傲慢的毛病要用謙虛來對治,</p><p class="ql-block">疑慮的毛病要用正信來對治,邪惡的毛病要用正道來對治。</p> <p class="ql-block"> 綜上所述,我們要學會從以自我為中心的小我里面走出來,從自以為是、自我知見的執著中走出來,從個人的恩怨、利益得失中走出來,要學會換位思考、找人好處、知過改過,以知足常樂的心學會包容、寬恕別人的過錯。同時拓寬心量,在無我利他中不求回報的默默付出,那么,一定會“德日進,過日少”,成為一個能受人歡迎的人、傳遞正能量的人,就會擁有幸福、快樂、自在的美好人生!</p><p class="ql-block"> 2020年3月5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泉县|
绿春县|
灌阳县|
新宁县|
资兴市|
绥中县|
梓潼县|
沁水县|
兴山县|
苗栗县|
扶余县|
昭觉县|
寿阳县|
福清市|
哈巴河县|
内黄县|
康马县|
土默特左旗|
电白县|
英超|
上杭县|
宾阳县|
平塘县|
离岛区|
林西县|
泰州市|
新蔡县|
和平县|
周口市|
金华市|
定南县|
蓬莱市|
宜昌市|
铜鼓县|
三门峡市|
临朐县|
绥芬河市|
泉州市|
华安县|
司法|
肃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