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滇西抗戰,包括中國遠征軍出國作戰,其實都是為保障滇緬公路、中印公路暢通,保證國內重要抗戰軍事戰略物資需求,進而穩固中國抗戰的大后方而展開。</p><p class="ql-block"> 1937年,日本大規模侵略中國,為斷中國軍隊海陸交通,1942年春,日軍進犯緬甸。中國政府為保滇緬公路的暢通和大后方安全,應英國政府之請,派遣十萬遠征軍,急馳援緬,重創日軍。4月,戰局逆轉,中國遠征軍一部西撤印度,一部經緬北野人山等四條路線,以犧牲5萬余人的巨大代價輾轉回國。日軍以第56師團6個聯隊及第2師團、第18師團各一部,進犯中國西南國門,為扼制日軍進犯,中國守軍果斷炸毀滇緬公路惠通橋,至5月10日,怒江以西國土,相繼淪陷。中國遠征軍新任司令長官衛立煌,率16萬英勇將士,馳赴保山,在盟國顧問團和陳納德飛虎隊空軍支援下,于1944年5月,策應中國駐印軍緬北作戰,兵分兩翼,大舉反攻。先后攻克收復騰沖、龍陵,進而克復芒市、遮放,收復畹町。至此,滇西失土全部光復。滇西戰役,歷時8個月16天,共殲日軍22600多人,中國軍傷亡64860余人。</p><p class="ql-block"> 滇緬公路</p><p class="ql-block"> 抗戰爆發后,隨著日軍侵略步伐逐步由北向南推進,中國的沿海城市、港口也一個個被日軍占領,為切斷中國抗戰的物資補給,瓦解中國人民抗戰意志,日軍封鎖了中國沿海通道,阻斷了中國與外界交流運輸的海上通道,滇越鐵路隨即成為了中國抗戰物資的重要運輸通道,但這一通道也隨著日軍侵越計劃的實施而癱瘓。1937年8月,國民政府云南省主席龍云在南京宣布滇軍出省抗戰的同時,即向國民政府提出修筑滇緬公路、滇緬鐵路建議。國民政府同意后,滇緬公路西段于1937年12月動工,龍云發布《非常時期法》,以“雞毛信加手銬”飭令各縣縣長上路督察施工。滇緬公路沿線17個縣和設置局的漢、彝、白、傣、苗、傈僳、阿昌、景頗、德昂、回等11個民族群眾上路,每天修路民工達15至20萬人。死于墜崖、疫瘴者3000余人。歷時9個月,從下關至畹町548千米的“滇緬公路”西段,于1938年8月31日全線通車,創造了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跡,被譽為“可同巴拿馬運河的工程相娘美”。</p><p class="ql-block"> 野人山</p><p class="ql-block">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包括我,中國遠征軍除了孫立人的新38師其余都是走野人山撤退的,其實不然。遠征軍是分五條路線撤退的,野人山只是其中的一路。</p><p class="ql-block"> 第一條路線:史迪威和孫立人的新編第38師約8000人從英帕爾小路撤到印度英帕爾;</p><p class="ql-block"> 第二條路線:林蔚(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駐滇參謀團團長)的參謀團、第5軍軍部一部分、第5軍200師和第66軍約1萬人從滇緬公路撤回云南;</p><p class="ql-block"> 第三條路線:第6軍約1萬人從景棟小路撤回國內;</p><p class="ql-block"> 第四條路線:新編第96師約8000人翻越高黎貢山撤回云南。</p><p class="ql-block"> 真正走野人山的只有杜聿明指揮的第5軍軍部直屬部隊和新編第22師,總共約1.5萬人。上至杜聿明下到普通官兵,都根本不了解野人山這樣的原始森林的險惡。5月到11月正是雨季,這也是熱帶原始森林最險惡的季節,所以走野人山的部隊飽受煎熬,加上途中得到騰沖已被日軍占領的消息,又不得不再轉道撤向印度阿薩姆邦小鎮利多,前后在野人山的原始森林中艱難跋涉了114天,整個行程超過600公里,最終只有約2000人幸存——損失1.3萬人,損失比例高達86.7%,連杜聿明都身染重病,付出了二十多條生命的代價才被抬出森林。</p><p class="ql-block"> 遠征軍另外三條回國的路線,從滇緬公路、景棟小路和高黎貢山撤退的部隊同樣也損失慘重,總共損失了約3.7萬人,因此最終在整個撤退過程中的損失總數達到了驚人的5萬人!幾乎是遠征軍總兵力的一半!實在令人扼腕痛惜。而野人山一路只不過占總損失的四分之一,只是因為一路上極為艱辛,才成了第一次遠征緬甸中最為人所知的悲劇。</p><p class="ql-block"> 很多資料將野人山的撤退損失隨意夸大,甚至有損失5萬人的說法,這其實是把整個撤退中的損失全都算到了野人山。</p><p class="ql-block"> 松山戰役</p><p class="ql-block"> 松山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龍陵縣臘勐鄉,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滇西抗日的主戰場。著名的滇緬公路經惠通橋越過怒江后,在該山的懸崖峭壁間盤旋四十余公里。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是滇緬公路的咽喉要塞,被美國軍事家稱為“東方直布羅陀”。</p><p class="ql-block"> 現在的松山戰役遺址,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保存最為完整的戰場遺址之一,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作戰區域主要集中在臘勐鄉大埡口村東、西兩側的松山山頂一帶,范圍約4平方公里。在大小松山、黃土坡等大小七個高地上,地堡、戰壕、彈坑等隨地可見。其中較重要的足跡有:松山主陣地中方軍隊坑道作業遺跡及大爆炸坑;滾龍坡、鷹蹲山等戰場遺址;日軍發電站、抽水站和慰安所遺址等。</p><p class="ql-block"> 松山戰役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以戰役級投入和犧牲,贏得了戰略級的戰爭目標。戰役的勝利,打破了滇西戰役僵局,拉開了中國大反攻序幕;滇緬公路可以暢通無阻地運送大批部隊和裝備、物資及重炮兵源源通過了這個“東方直布羅陀”,向龍陵戰場開去,形勢立即逆轉。戰役的勝利,不僅大大增長國人抗日勝利的信心,還打破滇西戰役僵局,拔下滇緬公路上最硬的釘子,為最終打通公路奠定了基礎,拉開了中國大反攻序幕。</p><p class="ql-block"> 此次戰役是中國抗日戰場首次獲得勝利的攻堅戰、中國戰略反攻階段“轉折點”之戰,也是中國軍隊首次殲滅一個日軍建制聯隊。此次戰役中國遠征軍共投入10個團2萬人,以傷亡7763人(陣亡4000人),擊斃日軍1250人,俘虜28人,中日傷亡比近6.2:1。戰役中,由于日軍對于工事構筑,火力網編成,側防配置及工事偽裝等情況的熟悉,故而長于逆襲及夜襲,常乘遠征軍攻至陣地前時,利用側防火力對兩側進行封鎖,同時由正面出擊;或在國軍占領陣地立足未穩之際,施行逆襲或夜襲。另外,日軍情報系統完善,偵查、搜集、整理、更新及時、準確,聯絡緊密,其士兵富于獨立作戰精神,死守據點,尤其富于犧牲性,導致國軍在本次戰役中傷亡慘重。</p><p class="ql-block"> 紀念碑的境遇</p><p class="ql-block"> 1944年9月,第8軍在松山大埡口建有陣亡將士公墓、紀念碑。 1947年12月,烈士遺骨移葬至云南保山市易羅池畔。松山公墓原址處,紀念碑仍存。另建有“松山陣亡將士移葬記略碑”。碑文由云南省警備司令、前第八軍軍長何紹周題。同年,何紹周與原副軍長、后任第8軍軍長的李彌以及云南各界人士等,在云南昆明市圓通山公園修建了一座“陸軍第八軍滇西戰役陣亡將士紀念碑”。保山、昆明的兩座碑均于文革期間被毀。</p><p class="ql-block"> 民族氣節</p><p class="ql-block"> 20世紀90年代,一家世界五百強的日本企業突然提出要在騰沖這個小縣城進行幾億項目的投資,條件是讓他們帶走倭冢里的尸骨并且拆除四個跪著的雕像。騰沖政府嚴詞拒絕了這家企業的投資,并且堅決地表示:就算你們把投資金額增加上百倍,我們也不可能滿足你們的這個請求。一個幾億項目被拒之門外,可當地群眾非但沒有惋惜,反而拍手稱快。這就是我們英雄之城騰沖人的氣節。</p><p class="ql-block"> 國殤墓園</p><p class="ql-block"> 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騰沖市西南1千米的疊水河畔小團坡下,為了紀念1944年收復騰沖的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陣亡將士而修建。國殤墓園由李根源倡導修建,占地80余畝,1945年7月7日落成,是全國建立最早、規模最宏大的國軍抗日烈士陵園,1996年被國務院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近年來因拍攝滇西抗戰內容的影視作品不斷涌現,在中國大陸掀起了一股研究、了解遠征軍歷史的熱潮,而松山戰役作為遠征軍最慘烈的一次戰役自然頗受人們關注,松山戰役是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中南天門戰役的原型。文化領域這一系列動作得益于思想文化界歷史唯物史觀的回歸,尊重歷史,尊重華夏子孫對中華民族做出的巨大貢獻的政治生態恢復,而與黨派、人物無關。國家是民族的,民族也是國家的!</p><p class="ql-block">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思想觀念上的解鎖,無論是專家學者還是普通百姓,對于歷史的認識更趨于理性,尊重歷史,尊重史實,是一個民族走向強大的基礎,否定歷史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民族,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看待、認識歷史人物,分析研究歷史,給予為中華民族解放的偉大事業做出貢獻的英雄們一個客觀公正的歷史評價。這也是近年來不斷有反應國軍在正面戰場抗戰的影視劇推出的前提。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是我看到的第一部反應國軍抗擊日軍,收復失地的影視作品,被譽為中國拍得最好的抗戰劇。劇中摒棄了以往八路軍、新四軍在抗日神劇的種種神智武功,神機妙算以及日軍愚蠢無能,轉而用一個個鮮活的國軍戰士個體技戰術能力和為國家、民族英勇獻身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去攻堅用兩年多時間修筑的堅固堡壘、工事,還有軍、師長官只想迎合上峰意愿,為保存自身實力打自己的小算盤,而置前線奮勇殺敵的戰士炮灰的生死于不顧的狹隘思想。我也是以《我的團長我的團》電視作品里南天門戰役的原型——松山戰役來到戰場遺址,探尋當年炮聲隆隆,子彈橫飛的遺跡,緬懷國軍將士的英靈。</p><p class="ql-block"> 向將生命永遠葬在滇西的群山峻嶺之中的中國遠征軍將士致敬!</p><p class="ql-block"> 向中國遠征軍將士致敬!</p><p class="ql-block"> 向在十四年抗戰中犧牲的烈士致敬!</p><p class="ql-block"> 向為中華民族解放事業犧牲的英雄致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滇西抗戰紀念館</p><p class="ql-block"> 紀念館坐落于國殤墓園東側,館舍建筑采用“ V ”字形框架結構,寓為勝利之意。2013年8月15日建成并對外免費開放。與原國殤墓園融為一體,全面真實展示滇緬印抗戰史實,是一個主題鮮明,具有強大震撼力、大氣磅礴、內容精實的,集展覽、收藏、研究、瞻仰、教育等多重功能為一體的抗戰專題紀念館。</p><p class="ql-block"> 展出內容分為抗戰后方、御敵前線、怒江對峙、絕地反—攻、逐寇出境、老兵不死、祈愿和平七個部分。展出文物22000多件,圖片1500多張,是當前國內記錄滇西抗戰歷史最權威、文物最多的紀念館。</p> <p class="ql-block"> 滇西抗戰紀念館門廳,地面鐫刻的是中國軍民14年抗戰歷程,迎面是滇西抗戰雕塑,三面墻壁置掛二戰期間美軍、英軍、日軍、國軍裝備使用過的各式鋼盔1600余頂,有的帶有彈孔或彈痕。向參觀者宣示勝利、和平來之不易。</p> <p class="ql-block"> 滇緬公路一經通車,車輪滾滾,夜以繼日運輸抗戰軍用物資,成為抗戰運輸生命線。</p> <p class="ql-block"> 倡導修筑滇緬公路的國民政府云南省主席龍云和滇緬公路管理局局長譚伯英</p> <p class="ql-block"> 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司令長官羅卓英和中國遠征軍副總指揮兼第5軍軍長杜聿明</p> <p class="ql-block">中國遠征軍雕塑</p> <p class="ql-block"> 克萊爾.李.陳納德,抗戰時期美國志愿援華航空隊隊長(飛虎隊),美國陸軍第14航空隊隊長,人稱“飛虎將軍”。打破了日本空軍不可戰勝的神話,開辟了駝峰航線。</p> <p class="ql-block"> 威利斯吉普車</p><p class="ql-block"> 二次大戰結束時,威利斯吉普的產量已超過60萬輛,成為這一時代美國軍隊的形象。當時的美國大兵甚至戲稱沒有威利斯吉普就沒有二戰的勝利,這一說法在很多二戰老兵口中得以證實。威利斯吉普卓越的機動性和適應性為戰場快速的補充、運送了大量的兵員,同時提供了戰場偵查、巡邏、聯絡、急救、指揮、運輸等多種作戰支持。</p> <p class="ql-block"> 駝峰航線</p><p class="ql-block"> “駝峰航線”西起印度阿薩姆邦,向東橫跨喜馬拉雅山脈、高黎貢山、橫斷山、薩爾溫江、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麗江白沙機場,進入中國的云南高原和四川省。航線全長500英里,地勢海拔均在4500~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達7000米,山峰起伏連綿,猶如駱駝的峰背,故而得名“駝峰航線”。</p><p class="ql-block"> 1942年春,日軍占領緬甸,滇緬公路被切斷,為保障中國國內抗戰戰略物資供應,美中聯合開辟了第二條美國援華物資補給線——駝峰航線。</p><p class="ql-block"> “駝峰航線”是世界戰爭空運史上持續時間最長、條件最艱苦、付出代價最大的一次悲壯的空運。在長達3年的艱苦飛行中,中國航空公司投入飛機100架,美軍先后投入飛機2100架,雙方總參加人數共有84000多人,共運送了85萬噸的戰略物資、戰斗人員33477人。中美共損失飛機1548架以上,犧牲飛行員3000多名,損失率超過70%。</p><p class="ql-block"> 1945年,二戰結束后,美國《時代周刊》這樣描述駝峰航線:在長達800余公里的深山峽谷、雪峰冰川間,一路上都散落著這些飛機碎片,在天氣晴好的日子里,這些鋁片會在陽光照射下爍爍發光,<span style="font-size:18px;">戰爭后期,這些墜毀的飛機殘骸,閃閃發光的鋁片成為了駝峰航線的導航地標,</span>這就是著名的“鋁谷”——駝峰航線!</p> <p class="ql-block"> 中美駐印軍人物群雕</p><p class="ql-block"> 史迪威上將:中國戰區參謀長、駐印軍總指揮;陳納德少將:美國志愿航空隊隊長、美軍第14航空隊隊長;劉易斯少將:美軍第10航空隊隊長;皮可少將:中印公路工程司令;雷納遜少校:中印輸油管鋪設主管;鄭洞國中將:駐印軍副總指揮;孫立人中將:駐印軍新1軍軍長;廖耀湘中將:駐印軍新6軍軍長。</p> <p class="ql-block"> 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p><p class="ql-block"> 1942年5月,日軍已占領緬甸大部分地區和云南西部,切斷了中國與同盟國之間最后的陸上交通線――滇緬公路。同盟國運往中國的作戰物資,只能經喜馬拉雅山空運,受到極大限制,因此決定盡快修建中印公路,粉碎日軍對中國陸路的戰略封鎖。</p><p class="ql-block"> 中印公路全長1730千米(利多至昆明)。其中利多至畹町段長770千米,路線經過印度東北部和緬甸北部的亞熱帶山岳叢林地區,由美軍工程兵部隊配屬中國軍隊兩個獨立工兵團,并在當地民工協助下構筑。畹町至昆明900多公里路段循沿滇緬公路,進行拓寬加固。從1942年11月于利多動工起,至1945年1月全線通車,歷時2年零3個月。筑路工程浩大,作業條件艱苦,環境惡劣,施工中經常受日軍航空兵、炮兵的轟擊。</p><p class="ql-block"> 中印公路建成以后,同盟國與中國之間恢復了陸上交通聯系,盟軍的軍援物資可從印度利多經緬甸沿陸路直抵昆明,粉碎了日軍的封鎖計劃。至抗戰勝利,僅半年時間,通過史迪威公路共運送汽車一萬多輛,物資5萬余噸。</p> <p class="ql-block"> 第一批通過史迪威公路抵達昆明的援華物資車隊</p> <p class="ql-block"> 松山戰役,美軍顧問團成員在龍陵尖山寺指揮所</p> <p class="ql-block"> 焦土騰沖——騰沖收復戰役雕塑</p> <p class="ql-block"> 仰攻高黎貢山。1944年5月,中國遠征軍反攻滇西,擔任右翼騰沖方向反攻任務的中國遠征軍第20集團軍過怒江后,與守衛高黎貢山的日軍第148、146聯隊激烈交戰。</p> <p class="ql-block">警鐘長鳴</p> <p class="ql-block"> 中國遠征軍名錄墻作為紀念館的主要附屬工程,建于紀念館西側,全長133米,鐫刻著10萬多名參與滇西抗戰的中國遠征軍將士、盟軍將士、地方抗戰游擊隊、地方參戰傷亡民眾、協同參戰部隊和單位人員姓名。</p> <p class="ql-block"> 國殤墓園,門頭石刻篆刻“國殤墓園”為李根源先生手書。1944年9月14日,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以6個師的兵力經過80余次大小戰斗,以犧牲9168人、盟軍(美)官兵陣亡19名的代價從日軍手中收復的第一座縣城——騰沖。勝利后,騰沖市民不顧家園被毀,焦土下無處安身的慘狀,踴躍捐款捐物,為這些為國捐軀的英烈們修建陵園。國殤墓園由李根源倡導修建,占地80余畝,1945年7月7日落成,是全國建立最早、規模最宏大的國軍抗日烈士陵園。</p><p class="ql-block"> 國殤墓園的建成,不僅慰藉了為國捐軀的亡靈,也激發了廣大民眾的愛國熱情,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和愛護。</p> <p class="ql-block"> 忠烈祠。忠烈祠上檐下懸“河岳英靈”匾額為蔣中正所書,“忠烈祠”匾額為國民黨元老、大書法家于右任手書。</p> <p class="ql-block">蔣中正題,李根源書。</p> <p class="ql-block">忠烈祠殿前,臺階下兩側為值堂。</p> <p class="ql-block"> 忠烈祠內正面為孫中山像及遺囑,兩側墻體嵌陣亡將士題名碑石,共9618人。</p><p class="ql-block"> 走廊兩側有蔣中正簽署的保護國殤墓園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布告》(墓園不得擅自駐軍,移作它用,按時祭奠,對民眾永遠免費開放…),二十集團軍總司令何揆彰的《騰沖忠烈祠碑》及《騰沖國殤墓園落成祭文》、《告滇西父老書》、《答田島書》、《國殤之歌》等六塊碑記。</p> <p class="ql-block"> 國殤墓園甬道兩側的雕塑</p><p class="ql-block"> 滇緬公路筑路雕塑</p> <p class="ql-block"> 雷打樹下。抗戰名將寸性奇的父親寸大進,83歲高齡,眼見國土淪喪,日寇猖獗,恨自己年事已高,無力報國,遂坐在大羅綺坪觀音寺被雷電擊斷的千年古衫下,含恨絕食而亡,死后雙目不瞑,彰顯了民族氣節。</p> <p class="ql-block"> 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將軍與飛虎隊陳納德將軍。</p> <p class="ql-block"> 李根源,騰沖人士,國民黨元老,滇軍名將,民國12年,任北洋政府農商總長兼國務總理。抗日期間,任云貴監察使。1942年日軍入侵滇西,李根源抱病赴前線相助軍務,力主將日寇阻于怒江西岸,發表《告滇西父老書》,碑刻立于《忠烈祠》前,極大地鼓舞了軍民抗戰決心。</p> <p class="ql-block"> 張問德,騰沖城關五街人,清末秀才。騰沖淪陷后被委任為騰沖抗日政府縣長。1943年8月31日,日軍騰越行政班本部長田島壽嗣致函張問德,企圖招降。9月12日,張問徳識破其陰謀,復函義正言辭地陳述日軍罪行,這便是有名的《答田島書》。碑刻立于《忠烈祠》前。</p> <p class="ql-block"> 娃娃兵。在滇緬作戰的中國遠征軍隊伍里有數千這樣的娃娃兵,他們最小的只有9歲,最大不過18歲,平均年齡15歲,穿著寬大的軍服,稚嫩的臉上洋溢著自豪感和抗戰必勝的信念。</p><p class="ql-block"> 我想大多數讀者同我一樣,在沒弄清楚娃娃兵的真實情況之前,對于國軍中的娃娃兵現象也一定深惡痛絕,但當你認真讀完下面的史料后,一定會對國軍收容離散難童的做法點贊叫好。</p><p class="ql-block"> 抗戰時期,蔣介石力排眾議,認為教育“不光在戰時,還要看到戰后”,拒絕征召適齡大學生和高中生入伍,進展他們持續完成學業,待戰后為國度重建出力。受此政策影響,抗戰時期“抓壯丁”雖極為遍及,但“抓學丁”、“抓童丁”之事,則絕少發生。在校中學生,反自1936年的48萬余人,暴增至1945年的126萬余人。</p><p class="ql-block"> 蔣介石兩次致信軍政部部長何應欽,嚴查各戰區娃娃充軍一事,并令各都市憲兵凡遇娃娃兵一律扣留,追查其部隊長官責任,實在一時無法后送的,只能擔任部隊運輸和通訊職務,不得進入戰斗崗位。</p><p class="ql-block"> 本人從網上查詢抗戰資料知悉,娃娃兵都是國軍在行軍、作戰時收容的難童,而不是征召。征召娃娃從軍,無論是內地還是遠征軍都是絕對禁止的。遠征軍尤為不可能,遠征軍兵員不僅中國把關,美國軍醫也要體檢,因此遠征軍的兵員體質是當時中國軍隊里最好的。</p> <p class="ql-block"> 餓死不吃軍糧。滇西人民積極支援前線抗日,一位小腳婦女翻山越嶺,歷盡千辛萬苦運送軍糧。由于缺衣少食,餓死在途中,而袋中的軍糧卻一粒未少。</p> <p class="ql-block"> 倭塚。位于國殤墓園大門右側,內有日軍148聯隊(駐騰沖守備隊)聯隊長藏重康美、副隊長太田大尉和桑弘大尉尸骨。三具尸體呈跪姿面向小團坡烈士公墓埋葬。日本政府曾請求將這三具尸骨運回國內安葬,中國政府嚴詞拒絕。</p> <p class="ql-block"> 忠烈祠后為相對高度31米的圓錐形小團坡,自下而上小碑林立,碑下均葬有陣亡官兵骨灰罐,坡頂立有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克復騰沖陣亡將士紀念碑。</p> <p class="ql-block"> 陣亡將士墓,原有9168墓冢,每塊碑石上刻有一位當年攻城陣亡烈士的姓名、籍貫、軍銜、職務等。文革期間,國殤墓園遭到嚴重破壞,現僅存墓碑3346塊。</p> <p class="ql-block">中國遠征軍抗日陣亡將士墓</p> <p class="ql-block"> 中國遠征軍抗日將士紀念碑,2011年9月14日落成。</p> <p class="ql-block"> 英烈碑,1994年12月建成,為了紀念兩名騰沖籍諜報人員:十一集團軍總部中校特務員王樹榮和七十一軍少尉諜報員李生芬。他們均是旅緬華僑,精通緬語、英語,熟悉中緬邊界情況,為遠征軍收集情報。王樹榮犧牲時年僅21歲,李生芬犧牲時年僅25歲。</p> <p class="ql-block"> 陸軍中將,抗日烈士寸性奇之墓。1941年5月同第3軍全體將士殉國于中條山戰役,時任陸軍第12師師長。1989年,寸將軍遺骨由山西垣曲遷到騰沖國殤墓園。</p> <p class="ql-block">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抗日陣亡將士墓</p> <p class="ql-block">滇西抗戰盟軍陣亡紀念碑</p> <p class="ql-block"> 在國殤墓園甬道西雕塑外側,建有中國遠征軍簡介及參戰戰役介紹幕墻。</p> <p class="ql-block">松山戰役主戰場遺址標志碑</p> <p class="ql-block">攀登松山主峰棧道與日軍補給道</p> <p class="ql-block"> 陸軍第8軍103師陣亡將士公墓,埋葬忠骸672具。1944年12月修建于大埡口街子,解放后兩次搬遷,2004年再遷至松山主峰下老干塘旁。</p> <p class="ql-block"> 補給道,鏈接各個掩體、地堡、指揮所、觀察所。</p> <p class="ql-block">戰壕</p> <p class="ql-block">松山主峰戰壕</p> <p class="ql-block"> 碉堡與戰壕。所有戰時工事絕不是原來的樣子,經過七十七年風雨侵蝕,都坍塌了不少,只是形似。</p> <p class="ql-block">松山主戰場遺跡標志碑</p> <p class="ql-block"> 松山主峰爆破落坑之一。原松山主峰由兩個尖峰構成。日軍在每個尖峰下構筑一個主堡,每個主堡相當于把三層樓埋于山體中,我遠征軍久攻不下,采取坑道作業爆破。此處便是爆破后留下的落坑之一。由頑敵十義夫大慰率領75名士兵駐守,爆破后除四名震暈被俘,其余全部被炸死。</p> <p class="ql-block">今日松山主峰</p> <p class="ql-block">遠征軍群雕</p> <p class="ql-block">松山戰役遺址上樹立的“松山戰役紀念碑”</p> <p class="ql-block">這是松山主峰腳下的群山</p> <p class="ql-block"> 滇緬公路路牌。</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滇緬公路是在原有滇緬公路之上重新拓寬、整修,鋪就了瀝青。行駛在公路上頭腦中不斷浮現出在騰沖滇西抗戰紀念館瀏覽的圖片上筑路情形……</p><p class="ql-block"> 在國土大部分淪陷的情況下,為阻止日寇進攻,保障國際抗戰的援華物資的生命線不被中斷,國民政府決定修筑滇緬公路。</p><p class="ql-block"> 就在當年的茶馬古道上,一條生命線誕生了。為了修筑這條公路,有多少滇西人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家園,推倒自己的祖屋,或者讓長滿莊稼的田地里青苗被鏟掉,甚至含淚刨掉祖墳。</p><p class="ql-block"> 他們挖山填水,刀削斧砍,拔樹鑿石,清除雜草荊棘鋪平道路,推著大石磙子壓實路面,青壯年用鋼釬撬下巖石,婦女老人用小錘將石頭錘成石子兒,有的婦女還背著孩子。無論風里雨里,還是晴天麗日,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和肩膀,在沒有多少機械的年代,頂著日寇飛機的轟炸,修筑了這條生命線。</p><p class="ql-block"> 當年,騰沖人用馬蹄,用自己的雙腳在荒山野林,在懸崖峭壁硬生生地踏出一條茶馬古道,而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滇西人民用雙手修筑了能夠跑汽車的滇緬公路。</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吉县|
中阳县|
南华县|
临泽县|
文安县|
年辖:市辖区|
汉源县|
吉林省|
广州市|
万全县|
抚顺市|
涞水县|
宝坻区|
巴楚县|
甘谷县|
丽江市|
海丰县|
遂平县|
五莲县|
阿拉善右旗|
额济纳旗|
那曲县|
双流县|
镇平县|
洞头县|
游戏|
楚雄市|
乌兰察布市|
惠安县|
高尔夫|
新昌县|
青川县|
勃利县|
延安市|
寿宁县|
阿合奇县|
唐河县|
保靖县|
浮山县|
开平市|
宣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