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隴海鐵路紅色印跡(洛陽篇)

董要重

<p class="ql-block">2021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作為三代人都在鐵路工作的老黨員,借此機遇,結合自己看到的、聽到的、知道的,追尋管內沿途百年隴海鐵路紅色黨史印記,很多照片,都是本人收藏,第一次公開與大家共享。</p> <b><u>自我介紹:</u></b><div>我1986年接父親班,父親對我的教育很嚴勵,尤其在做人做事上,他經常教育我要高調做事,低調做人,要在政治上有所追求,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對鐵路事業有奉獻的人。多年來,父親的教導使我一直銘記在心,也成為我為人處事的座右銘。三十多年來,我沒有因為父親的職務原因,生活中高高在上,工作中挑挑揀揀,而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到了踏踏實實做人,兢兢業業工作。我是1963年出生,今年58歲,可以說我是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長大和成長。見證了鐵路從蒸汽機、內燃機、電力機車、六次大提速、和諧、復興的發展和強大,目睹了中國鐵路在世界地位不斷提升。咱是一名鐵路工人,只要有人提起高鐵,我就覺得很給力、很提氣、很自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就是我對黨100歲生日的認識。我想對敬愛的黨說:我會一輩子堅定政治信仰,一生忠誠黨,只要黨交辦的工作,我會毫不猶豫,積極主動去完成,決不挑肥揀瘦,決不挑挑揀揀。<br><br></div> 我父親是洛陽機務段解放后第一代火車司機,也是解放后第一批共產黨員。擔任過司爐、副司機、司機、司機長、指導司機、隊長、書記等職務。 洛陽機務段始建于1908年,經歷了清末、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時代,是一個有著光榮革命歷史傳統的百年老段。 父親是解放前,為了逃避國民黨抓“壯丁”,向西逃跑,1948年乞討到西安寶雞一代,遇到解放軍解放大西北,參加修復被國民黨和日本鬼子破壞的鐵路,因表現突出,被保送到鄭州鐵路司機學校上學。工作中,他是洛陽機務段出名的“老黃牛”,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報黨恩,獲得機務段黨組織很多獎狀。退休多年后講起,當年牽引重點保密軍用列車,安全正點分毫不差到達目的地,受到當年軍委張萬年的親切贊揚和機務段黨委嘉獎。 1970年7月1日,焦枝鐵路黃河大橋建成開通,洛陽機務段黨委,挑選4005蒸汽機車包乘組八名優秀共產黨員,擔當第一趟通過黃河大橋的先鋒機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紀登奎宣讀中共中央賀電并為通車剪彩。對于焦枝鐵路,毛澤東主席更為看重,他認為如果發生戰爭,這個與京廣鐵路平行的大動脈對于南北運輸將起非常巨大的保障作用。因此焦枝鐵路作為主要戰備干線列入關鍵性工程。<div>當時為了保密<br>焦枝鐵路工程代號“4001”。<br>焦枝鐵路河南段指揮部工程代號“4050”。<br>河南省共有8個專區的民兵參戰,組建4個民兵師,71個民兵團。許昌、商丘為第三民兵師,工程代號“4053”;南陽、周口專區為第四民兵師,工程代號“4054”</div><div>4005蒸汽機車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div> 我小時候跟著父親去過這里,一號房是單身宿舍、二號房是保健站、三號房是段長辦公室、四號房是運轉車間辦公室(父親就在這里工作)。現在才知道,原來河南最早的黨組織在這里誕生。 <font color="#ed2308"><b>沿著百年隴海鐵路追尋沿途紅色印跡</b></font><div><b><font color="#ed2308"> 第一站:</font></b><div><b style=""><font color="#ed2308">《河南第一個黨組織》</font></b><div> 1921年12月24日,伴隨著震驚中外的“隴海鐵路大罷工”的勝利,在中共領導人李大釗的建議下,游天洋、白眉珊、王順福在這里成立了河南第一個黨組織——洛陽黨小組,這是河南的第一個黨組織,從此共產主義運動在中原大地上綻放出第一簇火苗。它的成立,像一盞明燈,為河南工人階級指明了奮斗方向;像一簇火苗,燃起了全省創建黨組織的燎原之勢;像一粒種子,在中原大地生根發芽,歷經磨難茁壯成長,對河南革命事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div></div></div> 紀念館自2001年開館以來,累計接待參觀者100余萬人次 2004年11月被中共洛陽市委命名為“洛陽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08年10月被共青團河南省委命名為“河南省青少年教育基地”。 <b><font color="#ed2308">沿著百年隴海鐵路追尋沿途紅色印跡</font></b><div><b><font color="#ed2308"> 第二站: </font></b><div><b style=""><font color="#ed2308">《二七紀念塔》</font></b><div>二七紀念塔全稱鄭州二七大罷工紀念塔,為了紀念發生于1923年2月7日的二七大罷工而修建,位于河南鄭州二七廣場,建于1971年,鋼筋混凝土結構, 是中國建筑獨特的仿古聯體雙塔,它是為紀念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而修建的紀念性建筑物。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最年輕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font color="#333333"><b><br></b></font></div></div></div> 為了紀念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和"二七"烈士,繼承和發揚"二七"光榮革命斗爭傳統,1951年,在原"長春橋"舊址附近修建了"二七"廣場,當時場內建一座15米高的木制紀念塔。1971年春由鄭州市建筑設計院的三位建筑設計師林樂義、楊國權、周培南開始設計,7月1日開工建設,10月1日開放,三個月落成 。1971年9月29日改修成塔式,雙身并聯式塔身,塔全高63米,共14層。塔式新穎、獨特,雄偉壯觀,具有中國民族建筑的特點。鐘樓上高矗一枚紅五星。<br><br>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鄭州101中學(原鄭州鐵路一中),始建于1929年第一個地下黨組織中共鄭縣黨支部就在該校建立。</span><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1937年10月,中共鄭縣縣委成立,書記韓仲銓、組織委員蘇明(蘇栩)、宣傳委員段超人組成‘三人小組’,把發展黨員、建立組織作為重點工作,先后在扶輪中學、豫豐紗廠、鄭州郵局發展了一批黨員,并建立了黨支部。</span></p> <b><font color="#ed2308">沿著百年隴海鐵路追尋沿途紅色印跡</font></b><div><b><font color="#ed2308"> 第三站:</font></b><br><div><b><font color="#ed2308"> 紅色故居《董天知紀念館》</font></b><div>1931年7月31日,董天知、薄一波、趙镈、趙林等地下黨員在北平西城區一個秘密地方開會,因叛徒告密被捕,董天知被關進北京草嵐子監獄長達5年。1940年8月,董天知率部參加百團大戰, 決死第三縱隊的任務就是破壞日軍交通,拔掉日軍部分據點,配合八路軍開展破擊戰,粉碎日軍的增援計劃。</div></div></div> <b>薄一波在1988年3月15日題的字《董天知紀念館》。</b> 薄一波在晚年的回憶錄中寫道:“出獄后,我根據黨中央和北方局的指示,來到山西工作。他(董天知)是我們中間年紀最輕的一位,犧牲時也只有29歲,我一直深深地懷念他。” <div><b><font color="#ed2308">沿著百年隴海鐵路追尋沿途紅色印跡</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 第四站:<br></font></b></div><b><font color="#ed2308">滎陽老城——索河畔的烈士紀念碑。</font></b><div>園內安葬的大部分是在解放滎陽的戰役中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滎陽烈士陵園曾于1991——1994年遷移至廣場西邊,后來又于1995——1996年搬遷至滎陽市喬樓鎮七里村東至今。2004年5月18日被滎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滎陽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div> 老烈士陵園的大門正對著東街街口,園內現僅存兩座塔碑。迎門一座高大的“革命烈士紀念塔”在綠樹的懷抱里莊嚴肅穆,沖天而立,塔身正面七個毛體大字灑脫奔放,遒勁有力。背面刻寫著“<b>革命烈士永垂不朽”</b>,塔身東面刻寫著<b>“繼承先烈遺志,將革命進行到底!”</b>的口號,西面因下半部破損字跡難辨 塔身正面七個毛體大字灑脫奔放,遒勁有力。背面刻寫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font color="#ed2308">沿著百年隴海鐵路追尋沿途紅色印跡</font></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font color="#ed2308"> 第五站:</font></b><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font color="#ed2308"><b> 鞏縣第一個地方黨支部</b></font></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38年1月,在位于東黑石關的鞏縣第二高級小學教員張正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2月,張正興和中共豫西特委介紹來的徐寶玉、高瑞林在學校成立鞏縣第一個地方黨支部,張正興任支部書記。</p><p class="ql-block"><br></p> 鞏縣兵工廠支部是我黨在鞏縣建立的第一個黨組織,她的建立及革命活動,提高了工人的思想覺悟,培養鍛煉了一批工人積極分子,壯大了黨的組織,打擊了反動勢力,有力聲援了全省乃至全國處于低潮的工人運動,在全國工人運動中具有一定影響。 鞏縣兵工廠工人在舊政府的統治下,深受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具有很強的組織性和革命性,深受中共河南省委的重視。1927年7月26日,中共河南省委制定了10月至1月工作計劃,把鞏縣兵工廠列為全省工人運動的重點。黨在鞏縣兵工廠領導的工人運動有四次:背面粉斗爭、反克扣斗爭、反祝壽斗爭、爭取雙薪斗爭。 <b><font color="#ed2308">沿著百年隴海鐵路追尋沿途紅色印跡</font></b><div><b><font color="#ed2308"> 第六站:</font></b><br><div><font color="#ed2308"><b>八路軍豫西抗日先遣支隊舊址</b></font><div>鞏義市新中鎮新中村,有一座四百多年歷史的莊園民居,它既有明清時期豫西民居的特點,又有民國時期西洋建筑的風格,它就是張祜莊園。抗日戰爭后期,中共中央應抗日形勢的變化,成立了以皮定均為司令員、徐子榮為政委的“八路軍豫西抗日先遣支隊”(后改為八路軍豫西抗日獨立支隊),進入豫西,在敵后開辟抗日根據地,控扼中原腹地,阻滯日軍西進。位于鞏義市琉璃廟溝(現新中鎮新中村)的張祜莊園當年是一支隊司令部和豫西一專署駐地,是八路軍部隊經略嵩洛地區的重要中樞所在。</div></div></div> 在那烽火連天、決定國家民族存亡的抗戰年代,張祜莊園作為抗日根據地,是我軍構筑的堅強堡壘。鞏縣人與抗日支隊軍民團結,共同抗日,為民族獨立鼓而呼、起而行,為全國抗戰作出了應有貢獻。為了銘記這段歷史,鞏義以張祜莊園為依托,建設了此地。通過大量文史資料和當年物品再現了當年豫西抗日根據地軍民同仇敵愾、浴血奮戰的恢弘歷史。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font color="#ed2308">沿著百年隴海鐵路追尋沿途紅色印跡</font></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font color="#ed2308"> 第七站:</font></b><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font color="#ed2308"><b>偃師第一個黨組織、八路軍豫西抗日獨立支隊隊部舊址</b></font><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32年,偃師第一個黨組織——偃師縣工委成立。早在五四運動期間,劉瀟然、邵曼冰、楊章武等進步青年就開始在偃師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此后,當時的偃師中學逐漸成為傳播革命思想的主陣地,黨的影響力也逐漸擴大到廣大農村。<br></p><p class="ql-block"><br></p> 偃師市第一個農村黨支部——中共申陽村支部,并始終堅持開展革命,留下了很多蕩氣回腸、感人至深的故事。劉瀟然的二弟劉道安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七七事變”后,劉道安奉黨中央北方局派遣回河南工作,回到申陽村開展革命斗爭。<br>彼時偃師革命形勢異常緊張,共產黨員只能秘密開展地下活動,宣傳抗日主張。劉道安到農戶家中宣傳馬列主義、黨的主張,先后介紹申陽村劉牛、齊北方、王九思等5人入黨,發展了申陽村第一批黨員,為成立申陽村黨支部奠定了基礎。 楊窯村是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府店鎮下轄的行政村。附近有八路軍豫西抗日獨立支隊隊部舊址,為洛陽市文物保護單位、紅色旅游經典景區。 <b><font color="#ed2308">沿著百年隴海鐵路追尋沿途紅色印跡</font></b><div><b><font color="#ed2308"> 第八站:<br>《洛陽烈士陵園》</font></b><div>洛陽市烈士陵園大門處的“洛陽烈士陵園”是薄一波題的字。洛陽烈士陵園,始建于1955年,坐落在邙山南側半山腰上,這里安葬著537名烈士的遺骨,他們是兩次解放洛陽戰役中英勇犧牲的部分解放軍指戰員。</div></div> 在解放軍兩克洛陽之際,毛澤東同志親自起草了“城市已經屬于人民,一切應該以城市由人民 自己負責管理的精神為出發點。”<b>就鐫刻在洛陽烈士陵園革命烈士紀念碑的副碑右側。副碑的中間是《革命烈士英名錄》,右側上部是陳賡題詞:“為人民解放而戰”,下部是陳士榘的題詞:“四十春秋彈指間,揮師洛陽戰猶酣,古城新生湍春色,龍門日照醉牡丹。”</b> <b>洛陽烈士陵園紀念碑29.9米高的紀念碑上,由張愛萍將軍親筆題寫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個大字格外引人注目。</b> <b><font color="#ed2308">沿著百年隴海鐵路追尋沿途紅色印跡</font></b><div><b><font color="#ed2308"> 第九站:<br>《八路軍駐洛辦事處》</font></b><br>"七七事變"爆發后,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在中國共產黨的倡議下,國共兩黨實行第二次合作,建立了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了鞏固統一戰線的成果,1939年11月,經與國民黨政府協商,我黨在一戰區長官部所在地-洛陽建立了"八路軍駐洛辦事處",簡稱"洛八辦"。</div> 劉少奇、朱德、彭德懷、徐海東等我黨我軍領導人曾多次親臨辦事處,指導和部署工作。辦事處設有接待科、秘書科、機要科、電臺室、救亡室、醫務室、經委派、炊事班等。工作人員最多時達到一百余人。先后有劉向三、劉子久、袁曉軒三位處長在此主持工作。<b>八路軍駐洛辦事處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河南省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被評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2019年9月,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b><br><br> <p class="ql-block"><font color="#ed2308"><b>沿著百年隴海鐵路追尋沿途紅色印跡</b></font></p><p class="ql-block"><font color="#ed2308"><b> 第十站:</b></font><br></p><p class="ql-block"><b><font color="#ed2308">《新安縣第一個黨組織》</font></b></p><p class="ql-block">1933年初,新安縣第一個黨組織在此誕生。革命先輩侯步云在家鄉仙桃村發展中共黨員18名,建立黨支部,并擔任黨支部書記,黨的領導下與敵人展開了長期艱苦卓絕的斗爭。<br></p> <font color="#ed2308"><b>沿著百年隴海鐵路追尋沿途紅色印跡第</b></font><div><font color="#ed2308"><b> 是十一站:<br></b></font><div><b><font color="#ed2308">《新安縣正村鎮古村革命老區》</font></b></div><div>新安縣正村鎮古村革命老區,是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革命軍第36集團軍司令部駐地,是中岳戰斗我軍的指揮機關和后方醫院所在地。1948年后,太岳五地委、五專署、五軍分區(洛陽市委、市政府前身)曾在此駐扎,是我縣紅色資源比較集中的地方。2007年,古村村被洛陽市命名為革命老區,2013年古村村對紀念館房屋進行了修繕。2017年7月被評為洛陽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洛陽市第一批中共黨史教育基地。</div></div> 新安縣正村鎮古村是一個小村莊,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這里發揮過重要作用,見證了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走進位于這里的洛陽市中共黨史教育基地——豫西五地委、五專署、五軍區舊址,了解那段血與火組成的光榮歲月。古村位于新安縣西北部淺山丘陵地區,距縣城12公里,位于一個天然小盆地內,全村有三個自然村,15個村民組,共524戶1900口人,耕地面積1800畝,村內交通便利,正白公路貫穿而過,東臨李倉路、西接新峪公路。 <div><b><font color="#ed2308">沿著百年隴海鐵路追尋沿途紅色印跡</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 第十二站:</font></b><br></div><div><font color="#ed2308"><b>《澠池縣第一個黨支部活動舊址》</b></font><br></div><div>澠池仁村向北走大約1公里,就看到一個三岔路口,中間豎一根桿子,桿子上掛著2塊指示牌。一塊是藍底白字“大水溝”,一塊是棗紅底白字<b><font color="#ed2308">“澠池縣第一個黨支部活動舊址”</font></b>。據澠池縣黨史記載,1938年2月,為恢復發展澠池黨組織,以適應抗戰形勢需要,根據洛寧中心縣委的指示,中共新安縣委派共產黨員劉書景到澠池縣仁村鄉的槐圪塔村開展黨的活動,劉書景經常向在學校教書的親戚趙進和郭勇宣傳共產黨的主張,進行革命思想教育。因為是親戚關系,她們三人都居住在趙進家。5月,由中共新安縣委批準,趙進、郭勇2人加入中國共產黨,同時建立了仁村學校黨支部,歸屬新安縣委領導<br></div> <b><font color="#ed2308">-沿著百年隴海鐵路追尋沿途紅色印跡</font></b><div><b><font color="#ed2308"> 第十三站:<br>《豫西邊陲“紅色據點”八路軍澠池兵站舊址》</font></b><div>在澠池縣城東關小寨村仰韶大街東段,有一座保存完好的豫西特色四合院,這就是八路軍澠池兵站舊址,含兵站舊址、劉少奇舊居、中共豫西特委擴大干部會議舊址三處。</div></div> 抗日戰爭時期的幾年間,這個兵站為我黨我軍往太行山八路軍總部、抗日前線運送了大批軍需物資,護送了前往革命圣地延安、華北、華東、蘇北等地的大批干部和進步學生。 說起澠池兵站,必須提到一個人和一部著作,這就是劉少奇同志和他的政治名著《論共產黨員的修養》。1938年11月28日,中原局書記劉少奇在前往中原局途中在此居住。劉少奇舊居,位于澠池縣城海露大街95號(原名中山大街)王姓院內。該院坐南面北,北臨大街,分前、中、后三院,后院有出前檐上房3間,東西廂房各3間。室內設備簡陋,舊居內陳設的木床、桌子、椅子和火盆,均為劉少奇當時所用的原物。 1938年12月20日,中共豫西特委擴大干部會議在此秘密召開,參加會議的30多人吃住都在窯洞。劉少奇(當時化名胡服)在會上傳達了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精神,組建了豫西省委和5個地委,制定了豫西省委的工作方針,具體部署了豫西黨組織的發展與鞏固、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等項工作。對鞏固發展黨的組織,推動豫西抗日斗爭起了巨大作用。 <font color="#ed2308"><b>追尋百年隴海鐵路沿途紅色印記</b></font><div><font color="#ed2308"><b>第十四站:<br>《劉少奇舊居》</b></font><div>1938年11月,劉少奇赴任中原局書記途中,在澠池兵站停留近兩個月。當年12月20日,他在兵站召開中共豫西特委擴大會議(又稱澠池會議),會議歷時7天,傳達了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精神,并將豫西特委改為豫西省委,將下屬的五個中心縣委改為五個地委。澠池會議在黨史上具有重要意義。<br><br></div></div> 說起澠池,必須提到劉少奇和他的政治名著<b>《<font color="#ed2308">論共產黨員的修養》</font></b>。1938年,黨的六屆六中全會后,劉少奇化名“胡服”,由延安經西安八路軍辦事處到澠池,于12月20日在澠池兵站召開了“中共豫西特委擴大干部會議”,傳達貫徹六屆六中全會精神。在這里,劉少奇完成了《共產黨員的修養》提綱,并在黨訓班上首次進行了宣講。抵達竹溝后,為了給黨員干部進行黨性鍛煉和修養的教育,劉少奇在提綱的基礎上精心撰寫,題目加上“論”字,內容也進行了歸納、增刪,成為了名篇《論共產黨員的修養》。 <b><font color="#ed2308">沿著百年隴海鐵路追尋沿途紅色印跡</font></b><div><b><font color="#ed2308">第十五站:<br></font></b><div><font color="#ed2308"><b>《陜縣和陜州地區最早的黨組織--觀音堂車站黨組織》</b></font><div><br><div>1903年,清政府與比利時簽訂借款合同,修建隴海鐵路汴洛段。至1921年,東起徐州、西至觀音堂的千里鐵路全線通車。<br></div>1922年初,隴海鐵路大罷工和陜縣第一個中共黨組織的建立<br>1921年11月 ,中國共產黨成立不久,就爆發了隴海鐵路大罷工。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李大釗得知這一情況后,當即派中國勞動書記部北京分部主任羅章龍到觀音堂發動工人運動,隴海路沿線各大站開展了建黨活動。洛陽、鄭州、開封、徐州、觀音堂相繼發展共產黨員,建立中共黨的組織。觀音堂相繼發展共產黨員,建立中共黨的組織。觀音堂車站的符敬宗(實名符繼宗)、水湛寅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觀音堂車站黨組織的成員。這是<b><font color="#ed2308">陜縣和陜州(今天的三門峽)地區第一個中共黨組織,符敬宗、水湛寅是陜縣和陜州地區最早的中共黨員。</font></b></div></div></div> <div>隴海鐵路大罷工的消息傳出,引起了中國共產黨的高度關注。李大釗立即在北京大學紅樓召開中共北京區委緊急會議,決定以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名義派人前往領導罷工斗爭,并下達緊急動員令,號召全國各條鐵路工人積極援助隴海鐵路大罷工。同時,北京黨組織派羅章龍(時任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北京分部主任)、武漢黨組織 派包惠僧(時任中共武漢區委書記)前來隴海路指導罷工斗爭。黨中央總書記陳獨秀當即寫信支持,并派李震瀛(后任中央委員)前來指導罷工。羅章龍(化名文虎)從北京到鄭州、洛陽,由洛陽鐵路工會負責人游天洋(罷工領導人)、白眉珊(時任隴海鐵路工會常委兼秘書長)陪同,乘火車頭到陜縣觀音堂車站巡視,了解 罷工情況,與工人們親切交談。因當時觀音堂至會興鎮(今三門峽市區老車站)的鐵路尚未通車,沿線千余名筑路工人都住在道棚里。羅章龍等乘軋道車由觀音堂至會興鎮,將分散的道棚工人組成小組,向他們傳播馬克思主義,宣傳隴海鐵路大罷工的偉大意義,堅定了道棚工人奪取罷工勝利的信心。羅章龍在會興道棚住宿一 晚,次日返抵洛陽,并留詩一首:“偕天洋與眉珊宿陜州道柵”以作紀念。</div><div>《偕天洋與眉珊宿陜州道棚》<br></div>文虎(羅章龍)<br>浩蕩邙碭萬壑陳,<br>千日落日大河馴。<br>道棚雖小人群闊,<br>又伴工潮到孟津。 在隴海鐵路大罷工勝利的影響下,1922年初,繼河南省第一個黨組織--中國共產黨洛陽組成立之后,隴海鐵路沿線的觀音堂和鄭州、開封、商丘、徐州等地相繼建立了黨組織。在罷工中表現突出的觀音堂站搬運工人符敬宗、水湛寅加入中國共產黨,同時成立中共觀音堂組,他們是陜州歷史上最早的中共黨員。 <div><b><font color="#ed2308">沿著百年隴海鐵路追尋沿途紅色印跡</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第十六站:</font></b><font color="#ed2308"><b><br>《楊連弟紀念館》<br></b></font></div><font color="#333333"><b>墻上的老標語: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 日期;一九四九年十日,鐵道兵團一支一大四中十連建。</b></font> 1949年8月 國民黨軍炸毀隴海鐵路8號橋,切斷我軍挺進大西北的運輸線。危急關頭,鐵道兵團第一支隊鐵路職工楊連第帶領18名勇士搭架云梯成功,把紅旗插上45米高的墩頂,大橋很快得以搶。通鋼梁上的標語<font color="#ed2308"><b>《暢通八號橋解放大西北》</b></font> 由于修復正橋所用鋼梁規格不同,有4個橋墩需降低高度,鑿除混凝土總量達49.8立方米。楊連第創造出小藥量淺眼密爆法,提高了鑿除進度。部隊從1949年8月21日開始,奮戰59晝夜,于10月18日架通了8號橋,為打通隴海線排除了最大障礙。<b><font color="#ed2308">鋼梁上標語《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font></b> 登高英雄楊連弟 俯瞰楊連弟大橋,列車滿載各種運輸物資、旅客呼嘯而過,天塹變通途。這里己成為一帶一路的重要通道!英烈楊連弟精神永放光芒! <font color="#ed2308"><b>沿著百年隴海鐵路追尋沿途紅色印跡<br>第十七站:《陜縣烈士陵園》;</b></font><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15年-03月-25日,陜縣烈士陵園被命名為三門峽市中共黨史教育基地。</b><div> 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中或新中國成立后為國捐軀的321位革命烈士的靈柩或遺骨,統一遷葬到陜縣烈士陵園,進行集中管理保護。陵園先后被命名為“陜縣德育教育基地”、“陜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陜縣國防教育基地”、“三門峽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河南省國防教育基地”,成為一處集參觀、展覽、紀念、教育為一體的多功能大型紅色教育基地。</div><div><br><div><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div></div> <b><font color="#ed2308">沿著百年隴海鐵路追尋沿途紅色印跡</font></b><div><b><font color="#ed2308">第十八站:</font></b><font color="#ed2308" style=""><br><b>《萬里黃河第一壩 三門峽黃河大壩》</b></font><div> 50年代的新中國,三門峽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幾十萬水利精兵為了把黃河的事情辦好,齊奔三門峽,修建了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這座新中國水利史上最值得紀念的大壩,這座當年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項目中唯一的一個水利工程。工程于1957年4月開工,1961年建成,被譽為“萬里黃河第一壩”。主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壩長713.2米,最大壩高106米;副壩為鋼筋混凝土心墻壩,長144米,最大壩高24米;主、副壩總長為857.2米。電站廠房為壩后式,全長223.88米,寬26.2米,可安裝8臺發電機組,現有7臺機組,裝機容量41萬千瓦,為低水頭徑流發電。大壩的建成結束了黃河三年兩決口的局面,使兩岸人民得以安居樂業,<b>黃河安瀾 國泰民安</b></div></div> 三門峽市是1957年伴隨著萬里黃河第一壩--三門峽大壩的興建而崛起的一座新興城市,也是沿黃城市中距黃河最近的一座城市。相傳大禹治水時,鑿龍門,開砥柱,在黃河中游這一段形成了"<b>人門"、"鬼門"、"神門"</b>三道峽谷,三門峽即由此得名。 新中國一成立,黨和國家領導人立即著手治理黃河。周恩來總理曾三次到工地現場。主持會議,研究工程建設問題。劉少奇、董必武、鄧小平、李先念、彭真、陳云、陳毅、李富春、聶榮臻、彭德懷、鄧穎超、羅榮桓、陶鑄、郭沫若、習仲勛、萬里、李鵬、胡啟立等領導同志也都曾來此指導工作。董必武同志視察了三門峽大壩以后,曾欣然命筆《觀三門峽樞紐工程》四章,并為建設者寫下“功邁大禹”的題詞。郭沫若視察后寫道:“鬼斧神工天作險,人工民斧險為夷;三門峽上英雄漢,動地驚天大史詩。”1999年6月19日,江澤民總書記親臨三門峽大壩視察,對工程的建設和發展給予了極大的關懷 中流砥柱位于三門峽大壩下方的激流之中。黃河上的艄公又叫它"朝我來"。千百年來,無論狂風暴雨的侵襲,還是驚濤駭浪的沖刷,它一直力挽狂瀾,巍然屹立于黃河之中,如怒獅雄踞,剛強無畏,自古被喻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公元638年,唐太宗李世民來到這里,寫下了"仰臨砥柱,北望龍門,茫茫禹跡,浩浩長春"的詩句,命大臥魏征勒于砥柱之陰。著名書法家柳公權也為它寫了一首長詩,其中有"孤峰浮水面,一柱釘波心。頂住三門險,根連九曲深。柱天形突兀,逐浪素浮沉"等佳句, <b><font color="#ed2308">沿著百年隴海鐵路追尋沿途紅色印跡</font></b><div><b><font color="#ed2308">第十九站:</font></b><font color="#ed2308"><b><br>《大營村周總理視察紀念館》</b></font><div> 周恩來總理視察大營紀念館坐落在河南陜縣大營鎮大營村中心,距三門峽市區20公里。該館落成于1977年,主體建筑連同外賓接待室和綜合展覽館,總面積為2360平方米。館內陳列有 1958年4月24日周恩來總理視察大營時的照片和有關實物,還有彭德懷、習仲勛及河南、山西、陜西三省黨政負責人陪同周恩來總理視察時的照片。</div></div> 1977年4月,在周恩來總理視察大營19周年之際,大營村民自愿捐資并自己動手興建周總理視察紀念館。同年9月竣工并對外開放。紀念館主體建筑為一廳兩跨中5邊3開間,分中央瞻廳和東西展廳。中廳正中置放周總理半身石膏像一尊;東展廳陳列總理視察時30余幅照片和部分總理使用過的實物原件;西展廳為總理生平資料、文字說明等62幅圖照。<br><br> <b>陜縣大營村志,1989年3月3日 習仲勛題詞</b><div>1984年9月22日,習仲勛為韶山題詞:"毛澤東思想是億萬人民革命意愿和實踐的結晶,它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是我們一切工作的指導思想。"<b><br></b></div><div>1989年3月,習仲勛為"紀念粵贛湘邊縱隊成立四十周年"題詞:"光輝歷程 嚴峻考驗 重大的貢獻"。<br></div><div>1990年3月25日,習仲勛為家鄉人民題詞:"總結歷史,吸取教益"。<br></div><div>村民們沒有想到能為小小的村題字。<b>平易近人</b>不是說出來的,而是踏踏實實做出來的</div><div><br></div> 新華社北京5月15日電 5月16日出版的第10期《求是》雜志將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強調: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是黨和國家紅色基因庫。要把紅色資源作為堅定理想信念、加強黨性修養的生動教材,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br></p> <font color="#ed2308"><b>380多名預備黨員整齊列隊,面對黨旗莊嚴舉起右拳宣誓,錚錚誓言在“中共洛陽組”誕生地紀念館廣場上空久久回蕩。</b></font> <p class="ql-block">由于我水平有限、知識有限、信息有限,能力有限,隴海鐵路沿線,還有很多紅色故事,不能一一列舉,敬請先烈原諒,此致!敬禮。</p> <p class="ql-block">我家三代人都是黨員</p><p class="ql-block">父輩是共和國建國初期的建設者見證者</p><p class="ql-block">吾輩是共和國改革開放的建設者見證者</p><p class="ql-block">兒子是共和國兩個一百年建設者見證者</p><p class="ql-block">堅定不移跟黨走,代代相傳紅色傳承,是我們家族的家規。祝愿祖國繁榮富強。</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舆县| 巴林右旗| 玉溪市| 商河县| 新平| 伊宁市| 平遥县| 霍林郭勒市| 策勒县| 邮箱| 南京市| 松溪县| 磴口县| 苍梧县| 尼玛县| 清镇市| 渭南市| 板桥市| 定日县| 当雄县| 江口县| 从化市| 滨州市| 都匀市| 仙居县| 军事| 共和县| 永福县| 磐石市| 健康| 囊谦县| 梅州市| 凤台县| 邮箱| 会昌县| 沁水县| 榆中县| 京山县| 梨树县| 崇阳县| 乌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