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革時期的“忠字舞”</p><p class="ql-block">“忠字舞”是一種全國性、全民性的狂熱地表示對偉大領袖忠心、忠誠的集體舞蹈,以文革時最為普及的《大海航行靠舵手》《敬愛的毛主席》《北京的金山上》《滿懷豪情迎九大》等歌曲和“語錄歌”為伴唱、伴奏。流行于“文化大革命”1966—1968年高潮期;1969年“九大”以后漸趨衰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跳“忠字舞”一般需要大場地,譬如廣場、學校操場等,也有三五十人在家屬院空地、辦公樓前、街路兩旁便道上跳的。其舞蹈語匯是從1964年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里照搬過來,為了通俗簡易又給予簡化。舞蹈動作粗放、簡單、夸張,采取象形表意、圖解化的表現手法。有研究者認為源自內蒙古的“安代舞”,從一人領唱眾人跳、“原始狀態的瘋癲”以及最為多見的以蒙古族曲調的《敬愛的毛主席》為伴唱伴奏這幾點來分析,此說不無道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忠字舞”的主要動作設計有:(唱:敬愛的毛主席,您是我們心中的紅太陽)雙手高舉表示對紅太陽的信仰;(唱:我們有多少貼心的話兒要對您講)雙手按著自己胸部;(唱:我們有多少熱情的歌兒要對您唱)兩手放到腮幫仰頭望,手指呈放射狀地一閃一閃;(唱:千萬顆紅心向著北京)兩手的拇指和食指合并,畫成一個心的形狀比在胸前(唱:敬祝您老人家萬壽無疆)右腿腳尖跳躍,左腿不斷后踢,同時雙手把那個心形向右上方一下一下地送上去,屬于高難度動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還有一些象征性的肢體語言:斜出弓步表示永遠追隨偉大導師毛主席;手指怒指地面表示徹底砸爛資產階級;高舉雙臂緊握雙拳表示要將革命進行到底等等。跳舞時手里還要揮動語錄本(紅寶書)或紅綢巾作為道具。“忠字舞”的動作有點兒像廣播體操,雖然舞蹈者情緒激蕩,但由于舞蹈粗糙、僵硬、稚拙,卻又讓人產生滑稽的感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游行時的“忠字舞”方陣動輒成百上千人,前后相連可達幾萬人,隊伍逶迤數里,同時載歌載舞前進,有時竟綿延十多里路、持續好幾個小時。跳一會兒,步行休息一會兒,交替行進。其規模之龐大,氣勢之磅礴,場面之狂熱,史無前例。當時“忠字舞”非常普遍,學校、工廠、機關等舉行“早請示、晚匯報”儀式和慶祝性的游行時,都要表演這樣的舞蹈。由于無須特別舞蹈基本功和專門訓練,易學易會,男女老少都可以完成,而且必須參加(牛鬼蛇神、黑五類除外),因為是政治任務。據說在沈陽火車站,曾發生過不會跳“忠字舞”者被阻攔上火車的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20世紀60年代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忠字舞”作為一種表達對偉大領袖忠心、忠誠的歌舞形式,曾一度風靡全國,充斥在人們的社會生活和日常生活之中。這種特殊歷史時期下產生的特殊歌舞,是當時歷史的見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全國上下掀起了對毛主席個人崇拜的熱潮,“忠字舞”作為向毛主席“獻忠心”的表現之一,遍及全國城鄉。 人們胸前佩戴著毛主席像章,手捧毛主席語錄,圍成一個象征“忠心”的圓圈,唱語錄歌,跳忠字舞,實現“忠字化的紅海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忠字舞”的起源眾說紛紜,較為令人信服的一種解釋是:忠字舞是文化大革命期間全社會向毛澤東表示效忠、全民性“忠字化”運動的一個環節作為當年風靡全國的“時尚”,忠字舞大約流行于 1967-1970 年的兩、三年間。</p><p class="ql-block">“忠字舞”是文革中“三忠于”(忠于毛主席,忠于毛澤東思想,忠于毛主席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四無限”(對毛主席無限熱愛、無限信仰、無限崇拜、無限忠誠)的重要表現方式之一,也是當時一系列毛澤東個人崇拜儀式中最為扎眼的一種。作為一種體態型政治符號,因其直白、簡單而很容易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忠字舞在 1969 年 4 月中國共產黨第九次代表大會召開、實現“全國山河一片紅”的前后席卷全國,達到極致,隨后便迅速退潮。</p><p class="ql-block">跳“忠字舞”時,舞者右手高捧紅寶書或紅綢巾,左臂曲于胸前,雙腳立正;或左腿半蹲,抬頭仰望右手高舉的《毛主席語錄》;等音樂序曲一結束,即口唱歌曲,開始起舞;當歌曲結尾時,舞者右手高舉紅寶書并上下揮舞,并呼喊“萬壽無疆!萬壽無疆!”再次明確向毛澤東獻忠的主旨。</p><p class="ql-block">跳忠字舞時,往往采取“軍便服”的裝束,頭戴黃軍帽,斜背黃色的軍用書包,腰間扎有軍用皮帶,胳膊佩戴紅衛兵或紅小兵袖章,腳穿解放鞋。舞者要面對毛澤東畫像,手捧《毛主席語錄》,圍成一個個圓圈,一邊高唱語錄歌,一邊做出各種配合歌詞內容或圖解歌詞的舞蹈動作、姿勢與表情。</p><p class="ql-block">忠字舞的內容及表現形式</p><p class="ql-block">忠字舞突出一個“忠”字,是對偉大領袖無限忠心、無限虔誠的情感宣泄,充滿了神圣感和朝拜感。因此忠字舞并不是單純的歌舞,而是一種帶著有政治意味和宗教性質的表現對毛主席無限崇拜的儀式活動。</p><p class="ql-block">文革中,每天“早請示、晚匯報”的儀式中要跳忠字舞,學生早操時要集合先跳忠字舞才可以開始上課,公社社員要在每天的上工和收工時集體跳忠字舞,農民生產收割之時也要跳忠字舞,公社和學校還要進行忠字舞的比賽和匯演,一邊舞蹈一邊歌唱頌贊毛主席的歌曲,以表達對毛主席偉大領袖的無限熱愛、無限敬仰、無限崇拜、無限忠誠。</p><p class="ql-block">忠字舞動作簡單易學、激昂亢奮,每一個動作、每一個步伐都是為表現忠心而服務的,其動作不僅要表達舞者的狂熱崇拜之情,更要表現其堅定的政治立場。</p><p class="ql-block">“忠字舞的動作都有一定的含義,如雙手高舉表示對紅太陽的信仰;斜出弓步表示永遠追隨偉大導師毛主席;手指怒指地面表示徹底砸爛資產階級;緊握雙拳表示將革命進行到底”。</p><p class="ql-block">跳“忠字舞”一般需要大場地,譬如廣場、學校操場等,也有三五十人在家屬院空地、辦公樓前、街路兩旁便道上跳的。其舞蹈語匯是從 1964 年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里照搬過來,為了通俗簡易又給予簡化。舞蹈動作粗放、簡單、夸張,采取象形表意、圖解化的表現手法。</p><p class="ql-block">“忠字舞”的得名不是要舞者擺出“忠”字的舞蹈造型,也不是以舞步在廣場街頭走出“忠”字圖案,而是指圍繞著“忠字牌”表達忠心。忠字舞的舞蹈動作有幾個基本招數:挺胸架拳提筋式、托塔頂天立地式、揚臂揮手前進式、握拳曲肘緊跟式、高舉雙手頌揚式、雙手捧心陶醉式、弓步向前沖鋒式、跺腳踢腿跳躍式,這樣 8 個基本動作曾被人戲稱“八大件”。</p><p class="ql-block">忠字舞的舞蹈語匯基本上來自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但忠字舞所追求簡約和通俗易懂、簡便易學,所以《東方紅》里歌頌偉大領袖的身體語匯,在忠字舞中便圖式化了。</p> <p class="ql-block">編 輯:歲月如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文來源:網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制作時間:2021年4月30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铜川市|
赤城县|
酒泉市|
深水埗区|
罗城|
南宫市|
米林县|
怀宁县|
闵行区|
普兰县|
汾阳市|
如皋市|
舞钢市|
阜新市|
华容县|
深水埗区|
萍乡市|
鄂托克旗|
工布江达县|
柞水县|
秦皇岛市|
临潭县|
石首市|
右玉县|
含山县|
汤阴县|
湘阴县|
浙江省|
西平县|
舒兰市|
德庆县|
潼南县|
宝兴县|
和平县|
谢通门县|
泉州市|
安溪县|
启东市|
渑池县|
胶南市|
浮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