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楊美洞,亦寫作"洋美洞",古代又稱作"封美洞",開基祖叫封安正公,南宋初年人,是直峻公的孫子。</p><p class="ql-block">相傳,因直峻公安葬在楊美洞木林下螃蟹形,安正公不忍遠離祖父,遂在此筑室居住,守墓數年,久而愛此地山川形勝,于是定居,傳至八世孫格柏公衍分五房。</p> <p class="ql-block">一直以來覺得"楊美洞"是個人名,翻資料查詢才知是該村祖公老子對酷愛的山川地形的一個描述!</p> <p class="ql-block">官方資料確定是"楊美洞",不是"洋氣"之"洋",屬竹管寺鎮。</p> <p class="ql-block">據1933年《藍山縣圖志》載,楊美洞村共30戶,160人。至2016年,全村戶籍人口共582人。截止到今年,人口也不會超過800人。</p> <p class="ql-block">村子不大,但做的事情卻不小!</p><p class="ql-block">4月2日晚有幸參加楊美洞村第一屆傳統文化分享活動,震驚之余帶著欣慰和贊賞!</p><p class="ql-block">震驚的是一個小小的美麗山村能獨自舉辦晚會;</p><p class="ql-block">欣慰的是獨自舉辦的是我酷愛的傳統文化活動;</p><p class="ql-block">贊賞的是楊美洞村首屆傳統文化活動圓滿成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下午4點多,我們一行四人來到了楊美洞村,村容村貌美觀大方,舞臺搭建在籃球場上,兩旁布置了綠植花卉,音響設備也已準備停當。</span></p> <p class="ql-block">舞臺上的字幕顯示,主辦方有四個:</p><p class="ql-block">藍山縣楊美洞村村委</p><p class="ql-block">小小時光花房</p><p class="ql-block">敏林家庭農場</p><p class="ql-block">九雅傳統文化社團</p> <p class="ql-block">在舞臺的那邊,我看見掛在竹竿上的六七套漢服好漂亮,感覺好親切,因為我是古裝愛好者,平時喜穿民族服飾和旗袍。</p> <p class="ql-block">見到了小小時光花房主人,也是這場傳統文化分享活動的組織者及主持人封小玲女士!</p> <p class="ql-block">很佩服她!因為她做的事情正是我想做而又沒去做的!</p> <p class="ql-block">還有個優秀的小伙子叫封朝俊的,也非常感謝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節目開始之前,我注意到九雅的古典美人們還在古箏旁做最后的彩排,統一協調動作及表情!</p><p class="ql-block">努力的樣子也是動人的!我相信臺上的表現更迷人!</p> <p class="ql-block">8:00分享活動正式開始!</p><p class="ql-block">封小玲換上漢服款款走上臺來,自信大方,臺風穩健,用標準的普通話作了開場白</p><p class="ql-block">今晚陣容強大,邀請到了九雅傳統社團,茶露行者工作室,九雅湘靈古箏培訓學校,萊克藝術培訓學校及藍山縣瀟瀟培訓學校的演藝人員</p> <p class="ql-block">出乎我意料的是,主持人走下臺來讓我第一個發言說幾句,隨后文物局黃健輝,縱橫藍山唐盛利等人都發了言!</p><p class="ql-block">——有種參加春晚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開場舞《禮儀之邦》</p><p class="ql-block">表演者:雷荔焱 史塔妮 唐娟 李雪花 雷婧鑫</p> <p class="ql-block">服飾、妝容及發型搭得不錯</p><p class="ql-block">在這個小舞臺上能夠呈現出大氣磅礴的《禮儀之邦》,我還是非常欣賞!</p> <p class="ql-block">舞動的衣袂、飄逸的裙裾隨著音樂的鼓點、節奏,再現了大唐禮儀之邦的威嚴和肅穆</p> <p class="ql-block">幾個美人表現力還是不錯了,外放做得非常到位,內斂還欠缺!氣勢上的釋放度還需再延伸一下</p> <p class="ql-block">我注意到了她們的鞋子搭配,寬大的裙擺下露出的是翹頭屐</p><p class="ql-block">鞋頭上翹,是古鞋的代表性特征,一般是男方女圓</p><p class="ql-block">《禮儀之邦》的表演風格突顯的是隆重,規格很高,要求也很嚴</p><p class="ql-block">這支舞,整個著裝搭配及腔調都沒毛病,非常不錯!</p><p class="ql-block">化妝師搭配師都很專業!</p> <p class="ql-block">第二個節目我記得是一首《云水禪心》的曲子,配以品茶,有旁白…</p><p class="ql-block">由九雅湘靈古箏培訓學校和茶露行者工作室聯合出品</p><p class="ql-block">《云水禪心》是古箏名曲,不僅考究彈奏者的指法技巧,還考究彈奏者的閱歷修煉。</p><p class="ql-block">心靈純凈,感情美好,澄澈如水,是我對這首曲子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而古箏與茶的結合,是空靈之音與清雅之香的融合,適合慢慢品,慢慢賞…細微如絲地入耳入心入脾入胃</p><p class="ql-block">這個節目高級雅致,是那種高處不勝寒的特定場合欣賞的曲目</p><p class="ql-block">彈古箏的小姐姐非常棒…</p> <p class="ql-block">接下來,是一個漢服古風文化的分享節目</p><p class="ql-block">由主持人和六名女學生完成,很遺憾,沒看見男生穿漢服</p> <p class="ql-block">漢服文化本身就是一種禮儀文化。</p><p class="ql-block">女性穿上雍容華貴溫柔美好;</p><p class="ql-block">男性穿上灑脫飄逸放蕩不羈。</p><p class="ql-block">但今晚上沒有一個男性穿。</p> <p class="ql-block">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很多人對漢服喜愛程度高,極大的擴展了對文化的喜愛,同樣也傳播了中國文化</p><p class="ql-block">現如今穿漢服的人越來越多,尤其一些年輕女孩子,她們用一種看得見的形式來傳播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同時搬上舞臺,非常值得贊美!</p> <p class="ql-block">在主持人的引導下,幾個漢服小妹妹朗誦了杜牧的《清明》詩!訓練她們臺上應變能力!</p><p class="ql-block">同時,普及垃圾分類知識(這個插曲非常不錯,我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漢服的分類比如上衣下裳、深衣、襦裙可以介紹一下;另外漢服的特點:交領、右衽、系帶、寬袖也可說一下!</p><p class="ql-block">讓學生們分類穿好,一一介紹</p><p class="ql-block">因為現在小女孩穿漢服的越來越多</p> <p class="ql-block">在下一個節目準備階段,由本村歌王獻歌一曲《阿爸阿媽》,感情運氣都到位!(遺憾的是我沒記住名字)</p> <p class="ql-block">清明文化分享節目,由史塔妮和雷婧鑫表演</p><p class="ql-block">其中一段插柳的情節非常吸引我,古人以楊柳贈別,來表達挽留之意</p> <p class="ql-block">清明是農歷24節氣之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p><p class="ql-block">清明節是紀念祖先的節日,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按舊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用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現在全部都插買的鮮艷的五顏六色的塑料花),然后叩頭行禮拜祭,最后吃掉酒食回家(我們的做法是將酒傾撒在墓前,果品放三份,其他的像雞肉要帶回來,蛋可以在回去的路上吃掉)</p> <p class="ql-block">清明文化分享活動表演者完成得不錯,大家都反映學到很多東西!</p> <p class="ql-block">獨舞的表演堪稱整個晚會的亮點,表演者唐娟,整個舞蹈將女性的溫柔美好、婉轉明媚呈現了出來</p><p class="ql-block">配的曲子是劉珂矣的《半壺紗》</p> <p class="ql-block">也許受舞臺的局限,總感覺少了點什么…如果配以門簾輕紗,意境會更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不過,沒有這些道具的輔助,反倒更展示出了舞者的基本功</p> <p class="ql-block">封氏文化分享是今晚活動一個重點,由歧石腳封朝俊主講,包括封氏來源和楊美洞村村史</p> <p class="ql-block">封朝俊是個九零后小伙子,相當了不得,古文化研究者,碑帖碑刻藝術傳承者,在拓碑方面成就顯著</p><p class="ql-block">用寧老師的話說,"是個非常優秀的小伙子"</p> <p class="ql-block">今晚聽他講述封氏文化,不疾不徐的節奏,有條不紊的敘述,風趣生動的語言,將封氏來源講得清楚明白,村民及來賓們紛紛報以熱烈的掌聲!</p> <p class="ql-block">他說:</p><p class="ql-block">在《論語·八脩》中記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p><p class="ql-block">用我們現在的話就是說,祭祀祖先時好像祖先真的在面前,祭祀神靈時,好像神靈真的在面前。孔子說,如果我不親自參加祭祀,祭了就跟不祭一樣。</p><p class="ql-block">孔子被稱為"至圣先師",他強調參加祭祀的人,應當在內心懷有虔誠的情感,那么所進行的祭祀活動就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p> <p class="ql-block">值此清明節之際,我很榮幸能夠參加楊美洞村第一屆傳統文化分享活動,,也很高興能夠站在這個舞臺上,同大家交流封氏歷史文化,回顧緬懷先祖篳路藍縷從江西吉安府泰和縣鵝頸塘遷入湖南郴州桂陽再入藍山舜鄉三都高粱源的開拓歷程。</p> <p class="ql-block">這個開場白可以說是我聽過的最有文化和歷史感的開場白,用最古老的祭祀文化結合封氏先祖的開拓歷程,將自己所要表達的內容做了高度的概括!</p> <p class="ql-block">我邊聽邊在手機上記錄,部分錄視頻…</p><p class="ql-block">聽他繼續說道:藍山封氏始祖爵公,原籍江西省吉安府泰和縣鵝頸塘,唐肅宗時官至廣東潮州刺史,辭官后,隱居湖南郴州桂陽縣,是為我族遷入湖南之始。</p> <p class="ql-block">封氏姓氏起源;"渤海封氏"及占地2000余畝的"封氏墓群";全國封氏代表在河北省衡水市景縣舉行的祭祖大典;封氏子孫遍布全國各省以及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103個國家,總人口43萬,其中藍山約5000余人……</p><p class="ql-block">聽封朝俊娓娓道來,感覺他真是個人才,成熟穩重,氣場強大,中氣十足,怎么看都不像二十七八歲的人。</p> <p class="ql-block">爵公的曾孫漢昇公,官至湖北漢陽府判,唐大中二年(848年)藍山縣大旱,漢昇公奉旨前來賑災,因愛境內山水秀麗,遂定居于藍山縣舜鄉三都高粱源(今湘江源瑤族鄉高源村、坪源村一帶),是為我族遷入藍山之始。他的兒子知謚、知詠、知明,因高粱源地處偏僻山間,道路崎嶇,行走艱難,而且山中常有瘴氣,遂舉家遷居下山,定居在竹市一帶。</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最后,封朝俊提到同治六年藍山縣令胡鶚薦編修的《藍山縣志》之《僑寓志》,按照遷入藍山縣的先后時間排序,封漢昇位列成景雋、莊武龍、陳諫之后,排在第四位。后經嘉禾縣舉人雷飛鵬先生的考證,將封漢昇列于陳諫之前,并評論說"成、莊、封、陳,族先之望;宦隱善道,于今有光;有明其德,載繁其祉。"可知封氏是第三個遷入藍山的姓氏!</p> <p class="ql-block">順便提一下,為何如此喜歡聽姓氏文化?因為一句"先有富陽后有藍山",彰顯我富陽成氏家族比藍山縣還早,讓我感覺自豪,所以不厭其煩予以贅敘</p> <p class="ql-block">下一個環節到了團隊才藝展示階段,旗袍舞由封氏宗親近江舞隊出品!</p><p class="ql-block">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進了《江南情》這首情意綿綿的樂曲中</p> <p class="ql-block">美麗鄉村建設這幾年飛速發展,公共設施齊全,小廣場,籃球場,休閑公園,為愛健身愛跳舞的廣大女性朋友提供了場所!</p><p class="ql-block">身著旗袍手拿團扇的八位姐姐,向大家證實了曾經是村姑如今是美人的華麗蛻變!</p> <p class="ql-block">由萊克藝術學校的曾強、瀟瀟培訓學校的肖娟合作的吉他彈唱和手鼓表演,同樣讓我們大開眼界。</p><p class="ql-block">肖娟老師是教我外甥成子墨的架子鼓老師,對學生要求嚴格,成子墨進步很大,可以獨立完成一些曲子!</p> <p class="ql-block">帥氣的小哥哥,彈奏好聽</p> <p class="ql-block">第二支團隊才藝展示,海來阿木《點歌的人》,農村大姐們跳得不錯,節奏卡在點上,看來平日里經常跳</p> <p class="ql-block">革命烈士紅色文化傳承分享活動,由藍山縱橫負責人、紅色文化研究員唐盛利同志完成</p><p class="ql-block">唐盛利敘述了藍山紅學歷史及竹管寺鎮</p><p class="ql-block">蘭發連一個竹筒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唐盛利同志致力于紅色文化研究五個年頭,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和心血,挖掘了大量紅色資源,尋找到紅三十四師紅軍后代9人,發現十多處無名紅軍墓……尤其由他執筆撰寫的《盛利尋訪》系列到目前已有81個</p><p class="ql-block">唐盛利說,紅色足跡遍布我藍山200多個村莊,資源是很豐富的,我們平日多去走訪,探尋,了解他們的英勇事跡,學習他們的革命斗爭精神…不忘先輩,緬懷先烈!</p> <p class="ql-block">接下來,唐盛利敘述他岳父大人蘭發連《一個竹筒的故事》,非常感人!</p> <p class="ql-block">還有第三支團隊表演的舞蹈</p> <p class="ql-block">由九雅傳統文化社團表演的漢服走秀,可圈可點…我印象不深,提幾點建議:</p><p class="ql-block">第一,漢服體現的是一種文化,不能用"走秀"倆字描述,可說漢服飾展示;</p><p class="ql-block">第二,分類別,可按季節、節日、男女、大人小孩…結合發髻,腰帶,鞋子及道具類的團扇、竹傘、茶具、古書等等逐一展現;</p><p class="ql-block">第三,漢服的穿搭比較麻煩,講述一下其特點是交領、右衽,可以讓模特試穿幾套,如何系襦裙?齊腰怎么穿?齊胸怎么穿?</p> <p class="ql-block">不管怎樣,在楊美洞村這個舞臺上能展現出這個水平已經非常不錯了,我說的權當參考,畢竟涉及到成本</p><p class="ql-block">我感覺舞臺再搭建大一點,多些人參與,氣勢會更震撼!</p> <p class="ql-block">頒獎儀式</p> <p class="ql-block">封小玲在廣東工作,從事傳統文化、民間藝術、花藝、民宿等事業,這次借清明節之際主辦一臺很有水準很有深度的分享活動,付出了很多,最終獲得了圓滿成功,獲得了無數掌聲鮮花,也獲得了我們紅色采編組的集體認可……</p><p class="ql-block">這,值得記錄!</p><p class="ql-block">所以我思考了很長一段時間,決定還是將她,他,她們,他們都寫下來,畢竟傳統文化是我終身所愛!</p><p class="ql-block">雖然遲了28天,但它仍然是我一份心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最后以民國二十年楊美洞村封子三先生撰寫的《家庭訓道》做結:</p><p class="ql-block">一脈叔侄,宜和氣;偶有口角,宜寬量</p><p class="ql-block">入居家庭,宜則孝;出居鄰里,宜則悌</p><p class="ql-block">蹉跎歲月,宜戒逝;飲食需用,宜從儉</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格县|
广平县|
酉阳|
玛沁县|
河南省|
镇康县|
中阳县|
康马县|
盐山县|
青岛市|
麻阳|
夏邑县|
五家渠市|
商丘市|
洪泽县|
沿河|
文水县|
阿合奇县|
德钦县|
天长市|
湟中县|
天祝|
涟水县|
都安|
鹿泉市|
库尔勒市|
泰顺县|
洛扎县|
保靖县|
句容市|
密云县|
永仁县|
抚州市|
文成县|
永靖县|
淮滨县|
延安市|
乐安县|
遂宁市|
金坛市|
萨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