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鳳凰城,投資300億元,耗時近10年時間,依照明清建筑風格,在原晉陽古城遺址上,復建而成的太原古縣城的別稱。</p><p class="ql-block">此處位于太原市中心西南20公里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當地人稱古縣城為鳳凰城,則緣于該城池整體布局如一只頭北尾南、振翅欲飛的鳳凰而得名。</p><p class="ql-block">復建后的古縣城,定于今年“五一”期間正式向社會開放。</p><p class="ql-block">上午9:00,筆者隨“五一”前試運行的人流,步入了這座古風晉韻的城池,有幸先暏了鳳凰城的“容顏”。</p><p class="ql-block">這是一座還原距今464年前歷史原貌的城池。</p><p class="ql-block">漫步城池之前,我捷足先登城內西北隅的“晉陽福塔”最高層,以圖俯瞰古縣城全景。</p><p class="ql-block">攀仰角約60度的塔內木制扶梯,登45階臺階,到達福塔最高層,繞塔外環形陽臺,攝下一段360度俯視古城全景的視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站在福塔高處,西眺群山疊翠,橫亙蜿蜒;東望汾河如帶,滾滾南下,氣勢滔滔。俯視全城一覽無余:城墻巍峨壯觀,民居鱗次節比,十字大街清晰可辯,與東西南北四個城門相接;九街十八巷小道阡陌縱橫;民居、商鋪、縣衙、廟觀、戲臺、茶樓等一色清灰,在承襲晉陽古城明清風貌的同時,無不處處凸現2500年晉陽古城文脈的延續。</p><p class="ql-block">在走馬觀花,浮光掠影中拍下了如下“影像”。</p> <p class="ql-block">――古縣衙莊嚴肅穆,氣勢恢宏。古縣衙坐落在十字街東路北面南。始建于洪武八年(1375年),此后歷經增補修繕,遺憾的是當天不對外開放,盡管外圍依稀可見縣衙龐大的建筑群,但不能入內心又不甘。</p> <p class="ql-block">耐著性子、陪著笑臉與門衛協警溝通再三,以求“網開一面”,最終無果。不禁使我想起1974年12月赴內蒙科爾沁草原腹地31基地的一件往事:一天,因試驗儀器需路面震動試驗,中午趕到內蒙烏蘭浩特市(當時市改成了鎮),飯后閑逛,不覺中竟走到成吉思汗的大殿門口,見周邊紅墻環圍,墻內大殿飛檐高挑,綠瓦覆蓋,檐角無數風鈴在寒風中搖動,發出叮咚――叮咚之聲不絕于耳。好奇心萌動,敲開大殿紅門,意欲一看究竟。至今還清楚的記得,開門者是一位蒙古族同胞,漢話非常流利,回復也挺干脆――現在全國都在批“四舊”,這里已經很長時間不對外開放啦,非常抱歉!我當時也試圖與之溝通:我們部隊在南方,來此地不易,能否給……</p><p class="ql-block">沒用!那扇大紅門最終還是在我期待的眼神中緩緩的關閉啦。</p><p class="ql-block">有了四十多年前的經歷,今日我心如止水無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寺廟文化、祭祀文化濃郁。古縣城內大小寺廟、樓閣、祠堂等竟達50余處,如劉王祠、尹公祠等,當然最為有名的則是文廟、城隍廟、玉皇廟、關帝廟等。</p> <p class="ql-block">玉皇廟位于古縣城西街,城門之北數十米處,坐北朝南,始建于明嘉靖至清道光年之間,是供奉玉皇大帝的廟宇,整體形制呈長方形,山門為二層建筑,下層為正門,上層為面北的戲臺,山門之西為廂房,廂房之北建有鼓樓,對應有鐘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桐封書院,位于后街,坐北朝南,是一座寬敞的二進四合院。道光六年(1826年)因“桐葉封弟”典故而改為“桐葉書院”。清末舉人、名士劉大鵬、劉珍、郝仁普等都在此就讀。作為傳承歷史文脈的古老學府,無時不在淬煉著人文精神,昭示著這座城市的文化記憶。</p> <p class="ql-block">窯神廟:位于古縣城西街西端北段路西,背依城墻而建,,由山門、正殿、北廂房等建筑組成。廟內供奉主管煤窯之神(山西產煤啊!),由西山九峪(虎峪、冶峪、開化峪、風峪、明仙峪、馬房峪、柳子峪、黃樓峪、南峪)的窯主、窯民集資而建,既是供奉窯神之所,又是山西各煤窯的集聚處。窯神廟至今已有二百年的歷史,它的修復有助于后世了解明清兩代太原西山煤炭發展史。</p> <p class="ql-block">文廟又稱孔廟,是祭祀文圣人孔子的廟堂,位于東街路北面南,始建于洪武六年(1373年),創建時間較太原古縣城還早2年,由時任知縣潘原英任上所建。此后歷經修繕……</p><p class="ql-block">遺憾的是當天不曾開館。</p> <p class="ql-block">――非遺類及文旅商品琳瑯滿目,盡顯地域特色。</p> <p class="ql-block">據說這家主人于清雍正十年中舉,其后又中進士。</p> <p class="ql-block">古法造紙體驗館:這里主要指山西麻紙――平陽麻箋,于唐宋元明清多個時代,為中國造紙的“活化石”。該麻紙,以優質天然麻為原料,沿襲漢代以來的傳統工藝手法,其紙質地均勻細密,纖維細長,拉力堅韌,吸墨性能好,不怕蟲蛀,可存放千年以上,在歷史上曾被稱為“南宣北麻”(南宣指安徽的宣紙,北麻指山西麻紙),被歷代皇帝圣批“御用麻箋”而著名。</p> <p class="ql-block">山西梆子戲:對于當地人,特別是晉中一代的人,對山西梆子戲的喜愛,如同河南人喜愛豫劇、曲劇一樣,尤其對戲曲本身的旋律、曲調以及獨特的地域特色,濃郁的鄉土氣息而情有獨鐘。</p><p class="ql-block">旅居山西兩年來,對山西梆子雖“讀不懂”,但對晉劇舞臺上的有關劇目還是略知一二。如突出“義”字的戲如《關云長》,說的是:劉備兵敗徐州,關云長千里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最終劉關張三兄弟古城相聚;突出“忠”字的戲如《楊門女將》,楊門女將22人,保宋抗遼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突出“勇”字的如《穆桂英》大破天門及《十二寡婦征西》等;突出“孝”字的如《三娘教子》;突出“智”字的如《孫悟空》;突出“信”字的如《霸王別姬》;突出“仁”字的如《徐策跑城》等等,這些都能在京劇、豫劇或其它劇種舞臺上看到。</p> <p class="ql-block">――飲食文化極具地域特色。山西省處于黃河以東,東有太行山,西有呂梁山,北有恒山,整個地勢北高南低,呈簸箕狀形態。受氣溫因素、土壤因素等制約,盛產小米、玉米、高粱、蕎麥等雜糧,為此,當地的人們利用這些雜糧,竟能做出花樣繁多的食品,以滿足人們的胃口之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家在葫蘆上烙畫的門店。店主人為非遺傳承人,葫蘆上烙出的花鳥、山水、人物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家名為“白蘭地”的扎染坊。</p> <p class="ql-block">復建后的太原明清古縣城,盡管城區規模僅為0.8平方公里,不及2500年前的晉陽古城的1/20,但整體建筑風格古樸典雅,民風民俗醇厚,是一座小中見大,濃縮其建筑精華,堪與平遙古城比肩,并與其共同彰顯山西歷史文化,傳承山西古城文脈的姊妹古城而倍受三晉子民所愛戴、所青睞。</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陵川县|
和硕县|
阿瓦提县|
兴安县|
广河县|
赞皇县|
和平县|
太保市|
甘肃省|
方城县|
永定县|
宁晋县|
仪陇县|
黔南|
楚雄市|
丹寨县|
新邵县|
偏关县|
临武县|
温州市|
古丈县|
丹凤县|
屯留县|
韩城市|
沙坪坝区|
湖州市|
日土县|
陵川县|
塔河县|
山东省|
峨眉山市|
昭苏县|
海城市|
姜堰市|
青岛市|
望城县|
昭通市|
长武县|
土默特左旗|
积石山|
德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