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走出馬房山 — 追憶往昔歲月》 - 1 -

柏林祖祖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前言:光陰似箭,歲月如梭,轉眼間半個世紀就過去了。我的老師們開始跨入了年邁的生活,回憶著過去,關心著那幾個在中學里被稱為“馬房山飛出的金鳳凰”如今的狀況。在恩師汪躍中老師的建議和鼓勵下,所謂“金鳳凰”之一的我,緩緩地翻開了那些舊舊并被我背到德國的照像簿,提起了筆,用擱置了近40年而頗為陌生的中文,寫寫記憶中的那些事兒。雖然有些句子語法不通或者有問題,但我還是希望能用自己平凡的文字和滿滿的回憶來表達對所有老師們深深的感激之情!在此也衷心感謝給我生命并養育我的慈父慈母??????!來生我還要做你們的乖乖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此文由汪老師和我共同完成,我寫故事+他寫評語并配詩!珍惜這44年之后我們師生的再次合作!感恩在成長道路上遇見了這個唯一的他??????????!</span></p><p class="ql-block"><br></p> 童年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童年像一條船,裝滿了糖果,裝滿了玩具,裝滿了歡笑,也裝滿了快樂。童年像一個五彩斑斕的夢,使人留戀,使人向往。童年生活中發生的一件件趣事常常把我帶入美好的回憶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馬房山中學當年的教導主任、數學老師汪躍中老師的題詞:</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u>鳳凰之歌</u></i><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作者:汪躍中</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馬房山是我家鄉,</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南麓湖水通長江.</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好山好水辦學堂,</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名校名師育鳳凰.</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童年好 ,&nbsp;少年強,</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展翅高飛去遠方.</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父母師恩永不忘,</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學業有成創輝煌</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湖北省武漢市的洪山區,有一座風景秀麗的馬房山,山上有武漢工學院、武漢建材學院(武漢理工大學前身)及其附屬學校和馬房山中學,我的童年和青少年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這里度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爸爸媽媽的結婚照被我制作成視頻,敬請點擊觀看。</span></p> <p class="ql-block">我的父母都是武漢工學院的教師,爸爸是一名充滿情懷的黨員,當<span style="font-size:18px;">1961年荷花盛開季節我哇哇落地時,爸爸</span>把他對黨的忠誠寄托在女兒的名字上,取名祖忠群,意為祖家人忠于人民忠于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爸爸媽媽也曾芳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2歲的媽媽和28歲的爸爸合影在西南師范大學的草坪上,是不是文藝范十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六個月的我</span></p> <p class="ql-block">爸爸媽媽要上班,我被早早的送進了武漢工學院的幼稚園,園里的阿姨們覺得我的名字很繞口,常將名字中間的“忠”字省略,硬是把“祖忠群”變成了“祖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兩歲的大弟弟在武工六棟門前的大路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兩歲的小弟弟在廣埠屯的照相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和山溝溝里的幼兒園一樣的簡陋</span></p> <p class="ql-block">幾年以后,我又有了兩個弟弟,我成了家中孩子里的老大。和大多數家庭一樣,老大自然而然的承擔起了照顧弟弟,幫助父母做家務的責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兄弟倆</span></p> <p class="ql-block">我的小學是在武漢工學院(簡稱武工)附小度過的,那里面的學生,大多數是武工的教職員工子弟,校舍是一棟兩層樓的紅磚瓦房,小學老師和我們都住在學院里,家里的門基本上都不用鎖,鄰里之間的來往更是隨意。</p> <p class="ql-block">那時沒有煤氣,清早媽媽會提著爐子在外面煙熏火燎的“發”爐子把碳燒紅,寒冷的冬天,便把爐子移到屋子里,并燉一鍋蓮藕排骨湯,放學回到家,喝上一碗熱騰騰的湯,咬一口入口即化的藕,欣賞著一根根拉出的銀絲,妙。三大火爐之一的武漢,夏天炎熱酷暑,凡是氣溫38度以上,就可以在園內憑票領取酸梅湯,回到家抿上一口,涼涼的甜汁穿流在被烤焦的身體里,痛快啊!就這樣,大熱天居然成為了我的期盼!夏天的晚上,風總會停下腳步,任一切被太陽曬燙的角落熱量不散,就是趴著不動也是汗流浹背。此時家家戶戶都會把竹床搬到樓下的馬路上,大家拿著蒲扇扇著風拍打著蚊子,坐在一起乘涼,或者索性卷上席子到大操場躺下,數天上的星星。一到周末出太陽的日子,大家又拿出木盆放在路邊,一邊聊天一邊光著腳在盆里踩踏洗被子和衣服等,好一番紅紅火火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小學班極好像更是陰盛陽衰,以女孩居多。每到課間,女孩子們就在一起踢毽子跳橡皮筋。記得小學時要學農,苦惱的我每天要割20斤草完成上交的任務。到農田里學習插秧,光著腳站在水田里,螞蝗常常貼在腿上吸血,我通常都被嚇得魂飛魄散,全身哆嗦。看著自己農業勞動的不擅長,更知道自己需要學一技之長,以便將來上山下鄉時能做一些揚長避短的活。學醫三周的實習被安排在校醫務所里學習打針,給好多認識的叔叔阿姨們打針,輕柔快速的進針和緩緩的推針揉膚頗得叔叔阿姨們的好評,記得有一次一個針頭帶了鉤,出針時卻帶有一絲肉,雖然叔叔沒有任何表示,但自己則深感歉意,從此學會了每次都認真檢查針頭。小學高年級時來了一個清秀漂亮的語文老師兼班主任曲老師,她標準的普通話干凈利索的聲音,嚴厲又公平的她能夠讓所有學生服她,就連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都老老實實聽她的話。有一次學校選出幾個學生代表參加工學院的大會,我被幸運選上。在大禮堂里我坐在小板凳上一直在和一個大學生鬼臉交流開了小差,而沒有認真聽報告。第二天曲老師就把我叫到辦公室批評了我。學習方面老師更是給我很多機會,朗誦、出黑板報,唱歌,跳舞,打快板,當小老師,還戴上了紅領巾。參加各類活動,培養了興趣也花費了不少時間,同時也養成了勤奮好學,聽話自律的習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95年回國時和曲老師在武工桂花園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19年在武工老年中學遇見曲老師時,我激動的淚目了。</span></p> <p class="ql-block">憶苦思甜是小學教育的一個環節。記得有一次學校組織我們去周圍的農村聽貧下中農講解放前地主剝削農民的故事。當農民叔叔講到農奴被奔跑的馬在地上活活拖死時,大家抽泣不已。忽然有一位同學舉起小拳頭并高喊:“不忘階級苦,牢記血淚仇!”,其它小朋友們立即跟著伸出了小小的拳頭??。為了“憶苦”我們每人都要吃一個特地為我們準備的“糠團” — 沒有磨碎的稻谷皮捏在一起的小團團。我咬了一口,簡直難吃到極點,還刺嗓子,怎么也咽不下去啊!和每天早上在校食堂里買的粗面饅頭相比,我太知足了!</p> <p class="ql-block">大學的校園就像一個自成體系的小國家,有老師有學生有服務工作者;有教室有禮堂,有食堂有醫院,還有小賣部。在校園里,年輕學生手拿書本在樹下朗讀,或者坐在石凳上看書。操場上跑步,單雙杠上練習的年輕人更是生龍活虎。家中,爸爸永遠都是手拿書本查資料或寫文章,媽媽常常是挑燈夜戰忙著備課和批改作業!吃飯時和爸爸談的是知識文化,無處不在的學習氛圍就這樣熏陶著我,夢想就是像爸爸媽媽一樣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學習也變成為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堂哥從吉林來看我們,全家人一起學習毛主席語錄。</span></p> <p class="ql-block">爸爸博學又多才多藝,歷史哲學、物理數學、詩詞地理、日語古文樣樣精通。唱歌跳舞,吹口琴朗誦、識譜寫作樣樣拿手。最喜歡晚上躺在床上聽爸爸講西游記的故事,唐僧如來佛還有那孫悟空,活龍活現的。聽得正來勁時,爸爸會突然來一個“請聽明晚繼續”,這時侯的我就會死纏爛打讓他繼續。不知他肚子里怎么能裝下如此多的東西!高興的時候爸爸會坐在床沿懸掛著腿,讓我們坐在他的腳上,搖頭晃腦地蕩著“秋千”唱著歌謠,“老頭老頭你到哪里去,我到漢口買眼鏡”。爸爸的滿腹墨水以及他萬般的才藝,在現實生活中卻顯得那么萬般無奈,出門不認方向、進門不懂家務,碰到殺魚殺雞的時候他會躲的遠遠的,就連踩死一個螞蟻他都會自責半天。善、愛、純、三個字也許就是對爸爸性格最準確的概括。記得媽媽被下放農場的時候,爸爸帶著我和弟弟在家,當年爸爸教的工農兵大學生們就自動組織輪流來家幫我們做飯,為了感謝,我就幫他們補補破舊了的衣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陪爸爸再跳一段他酷愛的華爾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瞧,這是爸爸的筆跡!在爸爸眼里,媽媽是“永遠年輕”的。</span></p> <p class="ql-block">媽媽在我的記憶中就是一個鐵人。在學院里教電工基礎還當班主任。媽媽上課簡明扼要,主題清晰,頗受學生們的喜歡,多年被評為優秀教師。家里大大小小里里外外的事情都要靠媽媽。她還做得一手好菜。勤儉持家的媽媽,背著我們去山坡挖土種芝麻,一塊小小的自留地里種四季豆;帶著我到食堂去做面條,磨湯圓粉;冬天切蘿卜嗮蘿卜做蘿卜干,做臘肉;還買布剪裁衣服;扛著掃帚在樓下做大掃除,拖著板車運煤,媽媽永遠是忙個不停。晚上當我從睡夢中睜開眼睛時,常常看到媽媽在臺燈下備課批改作業。第二天一早醒來時,媽媽又已經在做牛奶雞蛋和煮四川面條了。爸爸在家里則一直教導我們,要我們感恩有個好媽媽,要多多分擔家務!</p> <p class="ql-block">1970年暑假,爸爸帶我和大弟弟去東北老家看望親人。媽媽千叮囑萬叮囑讓我要照顧好爸爸和弟弟,就連為旅途備用的現金也全放進一個自己縫制的布袋里,掛在了我的脖子上。9歲的我第一次管理這么多錢,忐忑不安。到了北京火車站,第一次體會到直升電梯和滾動電梯,激動不已的弟弟和我便上上下下坐電梯玩。第二天一早五點多鐘,又被那鐘樓的“東方紅”樂曲給迷上了,北京火車站也就和東方紅的樂曲連到一起了。</p> <p class="ql-block">媽媽傳授知識是在日常家務勞動中進行的。記得小學時期有一次包餃子,我熱衷追求效率,希望讓揉好的面團和肉餡相配,皮光肉光。搟皮時我問媽媽皮和肉之間的關系是什么?皮越小,餃子個數越多,是不是更“費”肉餡?媽媽則回答說,可以用極限思維的方式考慮:“如果把面團搟成一張大大的餃子皮,可以裝多少肉餡?”,一句話讓我頓開茅塞。這也是媽媽來自于實踐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那時是這樣學騎自行車</span></p> <p class="ql-block">小時候學院里不允許養狗和貓,于是家里就養雞。買十幾個小小的雞娃子,紙盒子里精心護理,慢慢的他們會自己上下樓,白天出去玩,晚上自己回到三樓的雞籠子里。家里的雞好像也都認識我,每當我在外面一“咕咕”喊,它們就會從四面八方趕來分享一點饅頭。有一只雞長得過于肥胖,需要滾動才能下樓。本來說要把它燉湯吃的,可是我卻遲遲舍不得。直到有一天晚上它沒回家,我到處尋找最后發現在汽車庫上面一地棕色雞毛,估計是它行動不便被抓住燒烤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快樂的放牛娃—1971年爸爸在五七干校爸爸喜歡對牛吟詩唱歌</span></p> <p class="ql-block">70年代五七干校和同院下放勞動的叔叔阿姨們:前排左起:祝金玉(幾棟?)、周勇武(3棟)、崔寬華(7棟)、祖世澤(6棟)、呂繼增(2棟)</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陸汝常(5棟)、肖澤如(6棟)、周濤(醫生)、李永華(6棟))、董敬(5棟)、邱中奇(?)</p> <p class="ql-block">和很多知識分子的家庭一樣,我的父母在文革中接受改造。爸爸被下放到農場去養牛,媽媽被下放到農場去種地。就這樣,我們滾打摸爬地成大了。直到現在回憶起兒時的生活時,留在腦子里的是和爸爸有趣的玩耍,和媽媽一起照顧弟弟和學做家務的愉快,在學校里求知的趣味。簡單、平和、進取、清貧而又無比快活!</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u>汪老師的總結:</u></i></p><ol class="ql-block"><li><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父母的家庭教育,培養了她活潑開朗的好性格</i></li><li><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家里老大角色和父母培養,讓她練出了樂于助人的好品質</i></li><li><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敬業的媽媽和小學恩師曲老師,培養了她勤學自律的好習慣。</i></li></ol><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95年小學同學聚會于武工(現在的武漢理工大學)</span></p> 少年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u>鳳凰成長 </u></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文/汪躍中</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鳳凰會集馬房山,</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斗艷爭芳香滿園。</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少女靚仔初綻放,</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一枝獨秀南湖畔。</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數理化 ,&nbsp;&nbsp;語政外,</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恩師教誨記心間。</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高一提前考大學,</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金榜題名耀華年。</i></p> <p class="ql-block">1975年秋天,還是文革末期,正是國家提出各類學校復課鬧革命,我從武工附小畢業,分配到馬房山中學(文革期間叫紅旗二中)上初二。</p> <p class="ql-block">開學的第一天,我懷著好奇、膽怯的心情早早來到學校,我的班主任是個說著地道武漢話的女老師,數學課則是有著一雙大大有神眼睛的黃老師,講起課來思路特別清晰,是我當年最喜歡上的一門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數學黃愛華老師</span></p> <p class="ql-block">教物理的馬老師,講課生動,解題特別靈活。…總之,給我的印象是,中學里的老師們,風格各異,每個人都挺有趣的。</p> <p class="ql-block">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了,國家恢復了教育秩序。也就是在這個秋天,紅旗二中改回原名叫馬房山中學,按學生的學習成績分快慢班,我被分在了高一快班,班主任是我初三時的語文劉老師。她是一個性格潑辣非常麻利的語文老師,不知為啥我就是討不到她的歡心,這讓我非常失落和無奈,現在回想起來,我特別要感恩她對我的教育和幫助,在我思想出現問題時,劉老師幫我轉變,讓我學會堅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77年暑假媽媽帶我們游覽首都北京</span></p> <p class="ql-block">中學里的男孩子比小學時期調皮多了。也不知他們在哪里抓到一些蛇,一會兒放到你的課桌上,或著放在窄小的必經之路的走道里。在女生們的尖叫中他們又是那樣的得意??。</p> <p class="ql-block">我們一家五口住在六棟三樓的一套約40平米的兩居室內,房內兩個小小的寫字桌,還有一架縫紉機也被當寫字桌用了。一層樓四戶人家,共用廚房和廁所。那時沒有如今這樣軟軟的手紙,我們家就把批改過的考卷代替了。蹲在廁所里,拿著考卷,讀著學生的解答,有時會笑的哈哈哈,獨有一番味道??。</p> <p class="ql-block">1977年秋季,我升入高一,那是全國恢復高考的第二學年,我們班來了新的數學汪老師。</p> <p class="ql-block">白白凈凈溫文爾雅的他上課時雖然聲音不大,但卻能激發出我強烈的好奇心,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忘記時間和空間,其樂無窮。汪老師的解題步驟邏輯性極強,語言精準易懂。理解了他講的方法,很多題目變得容易了,舉一反三,事半功倍!汪老師不僅給我們上數學課,而且還從班里挑出了七個學生重點培養,并參加各類數學競賽。</p> <p class="ql-block">從此,我的生活軌跡開始發生了變化,心情也是格外的愉快,如同換了一個人似的。白天跟著自己的班級上課,晚上跟其他六個同學一起接受汪老師講解數學難題,并迎接不同的數學比賽。</p> <p class="ql-block">我們六個同學,(原來是七個同學,因故丁元同學退出提前參加高考,所以變成六個同學),三男三女,四個家住武工兩個家住建院,每天晚上7:00都會聚集到馬房山中學的乒乓球室里,汪老師則是下班后匆匆忙忙在家吃好晚飯趕來和我們一起圍坐在乒乓桌前,開始講高難度數學題。冬天寒風凜冽冷颼颼的,夏天的武漢更似一個大火爐,高溫和潮濕令人窒息而脾氣暴躁,不動都是汗流浹背。就在這樣簡易的條件下和昏暗的燈光里,我們六個人在汪老師的帶領下,肩并肩地學習和切磋,互相支持,互相鼓勵,探索前行著。</p> <p class="ql-block">馬房山中學,武昌區,武漢市舉辦不同的數學競賽,每到比賽汪老師都會給我們找來各種各樣的模擬題目進行分析講解。在課堂上,汪老師不會是滿堂灌,更多的是調動我們思考提出解題辦法。他站在我們旁邊,看到我們的撓腦袋時,有時會詭異的笑一笑或點點頭,甚至會給一個小小的提醒。無論我們的思路如何不同,他一定都是認真傾聽,充分給予肯定。晚上一般到了10:00補課才會結束,天黑壓壓的,我們六人一起走回家,路上聊聊學習的感受。在那個男女生互不講話的年代,為了共同的目標,我們六個人卻常常在一起學習,一起討論,一起回家。紅沁和奕波家住建院,路程最遠,也是最辛苦的。回到家里,到餅干盒里拿一塊媽媽特地給我留的糕點,手掌心大圓圓的形狀,拆掉一圈紙,便露出金黃帶著氣孔的松軟,那撲鼻的香草味道,讓在物資極大缺乏年代成長的孩子,多么的難忘。咬上一口,軟軟的,香香的,甜甜的,吃在嘴里暖在心里,幸福感瞬間爆棚啊!</p> <p class="ql-block">區里市里的數學競賽通常是在周日進行,那個時候周六還是工作日。汪老師就會舍去自己的休息日,帶著我們這群孩子們去閱馬場,漢口參加競賽。比賽結束,汪老師有時候會帶我們去吃點好東西,用他那拮據的一點收入來獎勵我們。當我們在比賽之中取得好成績了,汪老師就像家里的父母一樣高興自豪!</p> <p class="ql-block">由于參加競賽的成績不錯,學校允許我們破格參加1978年夏天的高考。高考的科目不僅僅數學,還有物理,化學,英語,語文,政治等等,我們六人又一起開始到高二班去聽課,到武工高考補習班。馬房山中學各門科目的老師們都相繼給我們補習,馬老師負責補物理,汪老師繼續給我們補習數學。就這樣,我們六人被馬房山中學的老師們共同“雕刻”著,在學校“異類”著。正是由于這種不同尋常的經歷和共同的學習,我們之間也結下了純真而深厚的友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衷心感謝當年各門課程的老師們!</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對于考分估計以及大學招生標準的不同,填志愿是一個相當需要拿捏準確的環節。選擇的大學太高,你會被淘汰而一落千丈;選擇差一點的大學又會埋沒人才。專業方面也是一樣的,究竟是什么專業合適自己,又是什么專業更有前途?從對數學由衷的喜愛以及對汪老師的回饋我報了武漢大學數學系為第一志愿。</p><p class="ql-block">一輩子做大學基礎課教學的媽媽,對專業的選擇有著她自己的看法。科技發展需要一些工程學科,從畢業去向的角度考慮自動化或計算機專業會寬闊很多。做課題搞項目,研究成果也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收入自然也會高一些。我自己也愿意為實現夢想和求知,展翅高飛,離開父母,離開武漢,到競爭激烈的地方去拼搏,努力開創一番屬于自己的新天地。</p><p class="ql-block">高考分數出來以后,許多外地重點大學深入到升學率高的學校直接招生,清華大學的還沒來得及到我們學校來,上海交大招生的人捷足先蹬,直接來到學校辦公室找到馬中的主管高考工作的負責人,當年汪老師是教導主任,主管高考招生工作。按上海交大招生的要求,汪老師將數理化成績最好的學生推薦給他們,當他們看了我的數學分數和總分以后,當著汪老師面拍板,說“要了”(意為錄取了),之后汪老師又趕快找人通知我家,讓我把武大數學系的志愿改成上海交大自動化系。就這樣媽媽帶著去了一趟司門口的武昌教育局修改了自愿!</p><p class="ql-block">忐忑數日后,我如愿以償地收到了交大的錄取通知書。其余的五人考試分數都超過本科大學錄取分數線,并分別考取了武漢大學、華中工學院、北京郵電學院、湖南大學、上海紡織大學。</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這是我被上海交大錄取后的學生卡片</span></p> <p class="ql-block">興奮激動的同時,我們六人分別的時間也要到了,離開馬中,離開汪老師的日子也是屈指可數了。在這種戀戀不舍的氣氛下,我們和汪老師一起游東湖作為留念,幼強和東翔借來了黑白照相機拍照。多虧他們當年在紅燈下洗出眾多照片,才有今天回憶的資料。殷殷同學情,切切師生意,一朝師生終身朋友,汪老師成為了我們最敬愛的恩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汪老師與建院子弟崔奕波、黃紅沁在東湖公園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汪老師和我們在東湖公園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接著奕波為武工的四個子弟 我、麗麗、幼強、東翔留影紀念。</span></p> <p class="ql-block">40多年來我們和汪老師一直保持著聯系。他為我們取得的每一點進步而喜悅,我也為能和他分享點點滴滴而幸福無比!爸爸總說,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中包含著知恩答謝,對啊,飲水思源,不忘初衷,沒有汪老師掏心掏肺的教誨和關懷,哪會有自己的今天!回顧成長的點點滴滴,更加珍惜和感恩在中學時期遇到了汪老師 -- 我一輩子最愛的恩師!也許這也是我們的一種緣分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95年黃紅沁和我看望汪老師黃老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12年回母校探望老師們,沈副校長和我們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再聚東湖:鄧幼強(北京),祖群(德國柏林),易麗麗(加拿大多倫多),蔡東翔(深圳)</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馬中校史展覽室,我們簽名提詞留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這是2013年我從德國回到武漢,與汪老師在磨山酒店聚會時,向他介紹我這些年的經歷相冊。</span></p> <p class="ql-block">隨著時間的流逝,經歷的事兒和遇到的人也更多了。無論是成功還是挫折,它們帶給我的都是經驗、教訓和智慧,讓我真正懂得生活。我由衷感謝在成長的道路上遇到的每一個同學,每一位老師,每一位人,正是因為你們做的榜樣、對我的肯定和批評,激勵我不斷學習、拼搏,克服自己的缺點,成就了今天的我!感謝我的父母家人!感謝馬房山中學的全體老師!感謝讓我自豪的六人幫!也感謝我馬中的所有同學們!從馬房山中學飛出去的鳥兒,無論它在哪里,都懷著深深的戀根情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始于心動,終于白首。擁之則安,伴之則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和世界上最好的爸爸合影于東湖。</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u>汪老師評說:</u></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中學老師們教學風格各異,每個人都挺有趣!”這是祖群由小學升入中學的印象。尤其是:黃愛華老師的教學,讓她愛上了數學,馬志同老師的教學,讓她喜歡上了物理,班主任劉復慶老師在她思想出了差錯時,幫助她改正,讓她學會了堅強,到了高一,和六個金鳳凰一道參加各種類型的數學競賽,更加激發了她對學習數學的熱情和聰明才智,再經過各門課老師們的著力培養,提前參加高考并升入上海交大。馬房山的金鳳凰祖群,就這樣展翅高飛,飛向廣闊天地…</i></p> <p class="ql-block">78、79年出色的高考成績也讓馬中一舉成名。馬中的老師成就了我們,我們也成就了他們!比如汪老師,他被評為特級數學教師,擔任武昌區人大代表,中數學部委員,武漢市教科院數學科主任,湖北省數學奧林匹克學校副校長。</p> <p class="ql-block">順便提一下,大家熟悉的歌曲“漢陽門花園”,詞曲作者馮翔也是我們馬中老師的公子。??</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到此結束了,感謝您的閱讀?????? 并請繼續閱讀第二部分“青年” ??????。在無數次的編輯中,雖然淚水肆掠我的臉頰并打濕了我的衣角,但我的心卻充滿了溫暖和感激!但愿宇宙電波能把我的情誼傳遞給我失憶的老爸!但愿英年早逝的六人幫友崔奕波能在天堂里分享我的思念!且行且珍惜!遙祝您身體健康,幸福快樂!</p> 后記 <p class="ql-block">感謝大家對這篇文章的厚愛!</p><p class="ql-block">媽媽(郝桂香)也是一名教師。當她的學生讀了此文后,自愿寫了些他們對媽媽的回憶以及感謝。就如我感恩我的汪老師一樣,他們感謝他們的郝老師!感恩媽媽有這些有情有義的學生們!正能量能讓人間更溫暖,讓教師這個職業變得更有意義!</p><p class="ql-block">如今,媽媽的學生們都八十有余,也不會寫美篇。我用后記的方式,將他們心聲傳遞給他們的郝老師,傳遞給所有教過他們的老師們!也祝愿所有的老師們都能這樣得到學生們的愛戴! 祖群</p> <p class="ql-block">答朝仰感言:1961年,我們與郝桂香老師一起從月湖畔的湖北工學院合并到馬房山的武漢工學院,也就在那一年,郝老師的愛女,以1下美篇的作者——馬房山飛出的金鳳凰祖群誕生了。欣然讀到祖群懷著滿滿的、甜甜的感恩之心記述的父母往事,感動興奮之余,趕忙轉發給我的同學——郝老師的學生們共享。祝福郝老師和她的夫君祖世澤老師健康長壽!</p> <p class="ql-block">湖北機專電104(204)班學生張家新,現年84歲</p><p class="ql-block">恩師郝桂香老師我今生難忘她的教誨。說起我入校湖北機專,有一段情陳述:</p><p class="ql-block">當年1958年9月1號開學,是教育部門規定,該時我未能到校,聽同學說,班主任郝老師問誰知道張家新通信地址,寫信叫他快來校報到。(當時我已編到電104班郝老師班),我的入學通知單雖已發到我當地公社,但公社辦事員將我的通知單放在他抽屜里,我哥是當地五一大隊支部書記,去公社開會,辦事員一直忘記給我哥,那時已經9月15號了,我急得要命,急著趕到松滋三中,找學校開了個證明,又到縣城開團員關系證明,之后才趕到學校。郝老師說你怎么才來,我說我沒接到通知。郝老師說不要緊,來了就好。幸虧當時沒上課,只搞了一下忠誠老實運動,之后就大辦鋼鐵,直到當年58年11月份才上課,要不然我就窩在農村了。多虧了郝老師的關懷。現因我步履蹣跚,如履薄冰,行走困難,不能前來看望郝老師,心感愧疚。祝福郝老師永遠健康太平。</p><p class="ql-block">――你的學生張家新,發張近照問候郝老師。</p><p class="ql-block">此致敬禮!</p><p class="ql-block">又筆 恩師郝桂香老師慈祥和藹,總是面帶笑容像母親對待學生,和藹可親。我還記得,當年我在工棚值夜班,冷卻練焦炭排氣管,郝老師晚上親自去工棚看我,問我晚上怕不怕?我說不怕,她說那就好。至今難忘她的關懷。祝愿郝老師夫婦晚年幸福永遠健康長壽。</p><p class="ql-block">借問著紅色服裝的女士是郝老師女兒嗎?向她問好。</p><p class="ql-block">204班學生張家新敬言</p> <p class="ql-block">金守鳳等湖北機專同學</p><p class="ql-block">師生情永不忘,祝郝老師健康長壽!</p><p class="ql-block">感恩我的郝老師!感動她女兒生動的描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曾憲德 武漢工學院電61級學生,郝桂香老師的得意弟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知名發動機專家,湖北省作協會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長篇小說《漢口老通城·曾家》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1965年,我懷揣建設祖國的理想,主動要求畢業分配去最邊遠的雪山礦區,也就是丹巴云母礦。離校臨行前,忽然教《電工基礎》的老師郝桂香匆匆跑來找到我,給了我一封信。原來郝老師的姐姐一家居然就在丹巴工作和生活。</p><p class="ql-block">當時郵政通暢。郝老師給我的這封信竟是為了告訴我她在丹巴醫院工作的姐姐、姐夫的姓名和地址,叮囑他的姐姐郝桂芝姐夫劉端益醫生,照顧我這個初涉世事的城市青年。</p><p class="ql-block">我到了丹巴后才知道,這邊的艱苦遠遠超過我的想象,邊遠山區的食物、用品、醫療竟是那樣匱乏。原來,那里是在平叛結束不久后,由轉業部隊在荒涼雪山開發的礦區!盡管雪山草地美麗壯闊,卻人煙稀少,有著難以叫城里人長期忍受的艱苦:雜糧為主、鹽巴稀缺,連青菜都難以見到……</p><p class="ql-block">那年頭在丹巴,物資長期如同自然災害時一樣缺乏。就拿吃的來說,除了食堂每頓土豆、蓮花白(包菜)外,根本沒有菜市場和集市,青菜是買不到的!</p><p class="ql-block">丹巴縣醫院緊挨著云母礦礦部的大門。我雖然剛去世不住在新縣城,但與劉醫生初次見面我就感受到了親人的氣氛。特別是初次在他家見面后,新認識的老同事們驚訝地告訴我,說我運氣太好了,劉醫生不僅是丹巴,而且是整個康定甘孜藏族自治州著名的好“門巴”,他的醫術和救死扶傷的傳說像神話一樣。</p><p class="ql-block">這樣,一到異鄉我就沒有感到孤獨。</p> <p class="ql-block">我1968年成家時,正是文革混亂時期,礦區與外界的交通時通時斷,對于幾乎是依靠從成都地區運送生活和醫療物資彌補山區的困乏變得十分嚴重。1969年,我的第一個孩子誕生。妻子產后的營養面臨大問題。但郝桂芝醫生主動找到了我,將藏民主動感恩“門巴”、為劉醫生送去寶貴的青菜和稀有的肉、雞讓我拿下。</p><p class="ql-block">我于是得到了靠山。讓我難忘的是,以后我夫人在丹巴每次生產時,他們夫妻簡直比我想的還周全,若沒有他們,我真不知會怎樣!他家對我的照料至少幾百次、幾百次不是虛數啊!我的孩子除了在山區感冒流行病潮時得到他們一家的照料外,我的長子得了嚴重的眼疾也是他設法從康定弄來稀缺的藥物為他治好,沒有留下后遺癥。礦里都知道我和劉醫生一家的關系。在我們礦山培養兼職赤腳醫生挑選職工時,我幾乎是沒有懸念的人選。</p><p class="ql-block">我每周回礦部就會去他家,如同回自家姐姐家一樣。我能做的也就是教他的兒子修修收音機,偶爾教他解題唱歌畫畫。</p><p class="ql-block">在丹巴工作的十一年,是我值得驕傲的十一年,我看到了人民為祖國富強而艱苦奮斗的精神風貌。十一年的艱苦磨礪也加深了我對知識分子家國情懷的領悟與認識,積累了廣泛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這段歲月永遠激勵著我前行。</p><p class="ql-block">這十一年,我與郝醫生家親人般的友情已超過很多真正的親人關系,他們對我的幫助和恩情一言難盡。我回武漢后,第一件要事,就是懷著感激之情回到母校去看望和感激郝桂香老師,也認識了祖老師和他的兒女(后來那兩青年學業有成)。而郝桂香老師授給我的《電工基礎》知識讓我受用終生。</p><p class="ql-block">上世紀八十年代,劉醫生一家(除了他兒子)還來到了武漢,我們一起團聚游玩東湖。知心話遠遠沒有說完。他從醫的女兒至今還與我有聯系。</p><p class="ql-block">母校、恩師給了我們多少寶貴的記憶、多少無價的情誼和精神食糧啊!</p><p class="ql-block">衷心感謝母校,感謝恩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14年10月13日,武工電603班畢業50周年返校聚會,郝桂香老師與原機專電204班同學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14年10月13日,武工電603班畢業50周年返校聚會,郝桂香老師與原機專電204班同學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藉祖群發表《走出馬房山 — 追憶往昔歲月》美篇,感恩父母和老師之際,特編發《月湖畔之友故事匯》(六),略表同學們紀懷郝桂香老師,綠葉對根的依戀。祝福祖世澤、郝桂香老師身體健康,百年好合 !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學生答朝仰 2021年5月10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媽媽當年的學生李曼華寫的5.18日寫來的回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郝老師,您好!剛剛讀完祖群著的《月湖畔之友故事匯(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寫得不錯!用樸實的語言,表達了她對父母、老師的崇高敬意和純真的愛!一個遠離家鄉的“故鄉情”,真感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郝老師,您是一位好母親,不辭辛勞培育了三個優秀的兒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您是一個好妻子,和祖老師同甘共苦,相依相伴到如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您是一位好教師,敎書育人一輩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是您從敎苐一批學生,在瀘機校我是熱二班學生,您教我們物理課,我喜歡聽您講課,口齒清晰講解分明,您常提問我,我都能對答如流,您滿意地點頭!學期成績5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57年遷校武漢后,您當我們班主任,敎我們電工學,除嚴謹教學外,您還要作學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很辛苦很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那年西安華山機器廠和校實習工廠在校招徒工,班上有些同學報名了,我因家十子妹讀書,資助我上學的叔叔又去逝了,家里很困難,我就想報名當徒工去,您不斷開導我,勸阻我中斷學歷當徒工,並在您去哈工大進修時,還托祖老師交錢給我交那一學期書費。資助我解決了燃眉之急!順利完成了學業!我這一生能有今天,首先要感謝共產黨感謝偉大的祖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對我的培養和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衷心感謝您對我的教育和資助!祝愿我敬愛的郝老師和祖老師幸福安康![玫瑰][玫瑰][玫瑰][抱拳][抱拳][抱拳]</span></p> <p class="ql-block">又有媽媽學生的反饋:</p><p class="ql-block">1961年,我們與郝桂香老師一起從月湖畔的湖北工學院合并到馬房山的武漢工學院,也就在那一年,郝老師的愛女,以下美篇的作者——馬房山飛出的金鳳凰祖群誕生了。欣然讀到祖群懷著滿滿的、甜甜的感恩之心記述的父母往事,感動興奮之余,趕忙轉發給我的同學——郝老師的學生們共享。祝福郝老師和她的夫君我們的物理老師祖世澤健康長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媽媽一輩子當老師,如今也是桃李滿天下了!受到學生的愛戴和感恩,大概是當老師的最高境界了!</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澳门| 南宁市| 沐川县| 大安市| 龙南县| 侯马市| 桐乡市| 邓州市| 安图县| 富阳市| 云浮市| 平果县| 新丰县| 崇左市| 壤塘县| 普定县| 稻城县| 沙坪坝区| 嘉定区| 隆德县| 南安市| 马尔康县| 辽阳县| 东源县| 武清区| 寿光市| 汶川县| 比如县| 藁城市| 镶黄旗| 新乡县| 安宁市| 龙里县| 兰州市| 和平区| 米脂县| 溆浦县| 浮山县| 新干县| 大竹县| 宁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