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在去磧口之前,我已經從網上查到,磧口國家風景名勝區有四大名片:黃河畫廊、磧口古鎮、西灣古村、李家山居。打車從綏德、吳堡一路過來,路過李家山的時候,陜西綏德的司機說:“這地方真沒勁兒,上次跟幾個朋友上去,什么也沒有,一堆破房子。”而到了磧口鎮上,所有人又都說,到了磧口不看李家山,等于沒來磧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眼見為實,還是去一趟吧。李家山被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中國優秀景觀村落”,想必自有道理。</h1> <h1> 李家山是磧口鎮下的一個村,離古鎮很近,只有3公里,由鎮口過湫水河橋,打車幾分鐘就到了。但山下看不到村子,村子在山上,所以叫“李家山”而不叫“李家村”。花50塊錢打車往返,主要是為了不爬山,別看山不高,只是黃河邊的一個黃土高坡,可真要是靠兩條腿走上去,可累人呢。</h1> <h1> 包車去李家山還有一個好處:司機可以兼作導游,帶著你走一圈兒,邊走邊講,既省了自己到處亂闖,又可以得知不少這山村拙樸外表之下的許多奧妙。<br> 對面的山,如同展翅欲飛的鳳凰,北邊鳳頭高昂,南邊鳳尾炫彩,村舍就分布在形同鳳翼的山坡之上。但人家不說,我永遠看不出來。<br> 李家山原來叫吳家山,明清時期,山上李氏人家靠在磧口鎮上做生意發達起來,(還記得我在《磧口很特別,很值得一游》里提到的“萬益成”嗎?)日進斗銀,財大氣粗,分別在那邊“鳳身”和這邊“鳳翼”上大興土木,建窯修院,號稱“東財主”和“西財主”,“吳家山”也就成了“李家山”。<br> 有競爭才能有創造,兩邊“財主”比著干,在這黃土溝坡上多年經營,共同創造了一個令人贊嘆令人迷戀的山村。<br> 看這山村,先要看它的整體布局。整個村子除了一座寺廟,其余民居均窯洞式建筑。層層窯洞建在約70度的山坡上,依山就勢,高低錯落,上下重疊,從溝底直到坡頂,最多疊置11層,一氣呵成,形成了“立體交融式村落”。村里的道路與排水等公共設施進行了整體化的規劃設計,以適應這種立體民居群落的需要。為了防止山水沖刷塌坡,村子上下修有大大小小的石質排水溝,最大落差達30-40米。村里的道路由坡道與臺階組成,連接著院落內外和院落之間,四通八達。順著山勢,該繞就繞,該轉就轉,疏密有致,抑揚頓挫,不但方便實用,而且富有景觀效果。窯洞民居、坡道臺階、梯田水道,乃至山形樹影,形成一個和諧的整體,層次豐富,極具韻律感,難怪有人開玩笑說:李家山的祖上不是上海交通大學就是清華建筑學院畢業的。<br></h1> <h5><font color="#167efb">這就是當年吳冠中住過的院落和居室</font></h5> <h1>再補充兩張我沒有拍到的(取自網上):</h1> <h1> 看這山村,還要看它獨具特色的建筑。村里的民居建筑主要是窯洞,這窯洞可不是隨便在山上開個洞,而是費工又費料的圈窯:先分別打好用于隔斷和用于承重的立墻,然后用木條做出圈頂的弧形,從最里面開始依次向外,用磚石依木模之型,邊砌邊插楔擠住,邊封底灌漿防滲,邊外移模型繼續下一圈。圈到前面,窯就成型了。窯頂上續土,厚薄隨人,既可夯實碾平,晾曬糧食,也可鋪磚成院,繼續建房。李家山窯洞的這種特點叫做“明柱廈檐高圪臺”。所謂“明柱廈檐高圪臺”,是指窯頂壓樓,上下兩層都蓋有伸出的廈檐。廈檐前方以明柱支撐,下而安以石鼓型柱礎。窯門前筑有五尺寬三或五級臺階。通常一面為主,三面皆如此,是為窯洞四合院。這樣的窯洞四合院似乎每一個都處在最合適的位置,卻并不相互妨礙。講究的四合院,房、廳、堂、廈、照壁樣樣俱全,磚雕木刻做工精細,既適用又精美,不亞于城的華屋。城里的華屋是在平地里起蓋,而李家溝的房子是從山上土里長出來的。<br> 這種神奇的結構層次,這種窯洞與山體的完美結合,這種獨具特色的建筑藝術,這種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并不是一眼可以看出來、輕易可以體會到的。乍看之下,它們毫無“驚艷”之處,照出照片來也不過如此。待你靜下心來仔細看,就會覺得怎么看怎么舒服,毫無礙眼違和之處。如果再稍微具有一點藝術經驗,無論是美術的,音樂的,文學的,建筑的,就不得不承認:它也許是中國建筑模式最優秀的村莊,生出“李家歸來不看村”之感。<br></h1> <h1> 中國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1919-2010)顯然具有對于美的獨具超人的慧眼。<br> 早在1979年秋天,吳冠中為創作《韶山》畫稿來到湘西采風。一天正在鳳凰沱江邊寫生,有位圍觀的小伙子隨口說道:“我們那里的山比這里的山更漂亮!”吳聽到后,回過頭看了看那位小伙子,問:“你們那里的山是如何好看的?”小伙子比劃著說:“我們那里的山是一根一根的,上大下小。”吳聽了小伙子的描述,感到很奇怪:世上哪有這樣的山?于是,吳冠中一行就請那位小伙子帶路,驅車直奔他的家鄉。剛進山的時候,吳看到眼前的山與其它地方的山并沒有什么區別,不由得對小伙子的說法產生了懷疑。那位小伙子很坦然地說:“莫急,還沒有到呢!”汽車在盤山公路上行駛了一段時間后,一片筍立的紅色石英砂巖峰林忽然出現,眼前突兀見此山,吳冠中一下子驚呆了。隨即,他在當時的張家界林場整整住了13天,畫了13天的寫生,并寫了后來讓張家界一舉成名的游記散文《養在深閨人未識——一顆失落的風景明珠》。這篇文章1980年元旦在《湖南日報》頭版見報,《人民日報》、《人民畫報》、《文匯報》等報刊也相繼轉載。隨著這篇文章和吳冠中畫作的傳播,張家界一步步走出深閨,走向全國,走向世界,這才有了當今中國最出名的旅游勝地張家界國家公園。在旅游有力的拉動下,貧困的湘西老區迅速致富。可謂“一文富國,一畫興邦”,吳冠中是湘西崛起興旺和我等得以大飽眼福的頭號功臣。<br></h1> <h1> 1989年秋,70高齡的吳冠中來到山西沂州河曲縣趙家溝寫生,住了一個月。這一個月的河曲寫生之旅,誕生了日后影響深遠的“黃土高原系列”。這地方黃河由東、西、南三面繞縣城而過,故為“河曲”。晉、陜、蒙三省交界處雄渾廣闊的黃土高原深深震動了他,<font color="#167efb">“黃土高原山土被雨水沖刷,滿山皆溝壑。它的顏色是單純、統一、那種讓人過目不忘的土黃色。山體的脈絡走向迂回曲折,或伏或騰,溝壑縱橫又如刀劈斧鑿。大自然恰如畫家,簡單地用黃色涂抹這塊土地,并在陽光的投影下形成濃黑的筆觸。”</font>面對黃土高原之美,吳冠中努力尋求到一種新的形式,淋漓盡致地揮灑出黃土高原的魅力。歸來后作“黃土系列”油彩、墨彩數幅,轟動全國。</h1> 上面這幅《河曲黃土高原》在嘉德2017春拍中,估價880萬元。(取自網上) <h1> 繼1976年初到之后,1989年10月吳冠中再次來到李家山,事后他寫道:<br></h1><h3> <font color="#167efb">“我在山西有一個重要發現——臨縣磧口李家山村。這里從修面看像一座荒涼的漢墓,一進去是很古老很講究的窯洞。古村相對封閉,像與世隔絕桃花源。這樣的村莊,這樣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難再找到。”</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吳冠中在李家山的寫生稿之一(取自網上)</font></h3> <h1> 就這樣,吳先生說他一生有“三大發現”:一個是“名珠”——湖南武陵源張家界,一個是“金礦”——橫亙山陜蒙的黃土高原,三就是這個“漢墓”——李家山村了。如今,吳的“三大發現”是磧口,是李家山最有力的宣介王牌,最有價值的無形資產,和張家界一樣,磧口、李家山的崛起和興旺指日可待。</h1> <font color="#167efb">夠牛氣的廣告:“李銀蘭四合院旅館 中國大畫家吳冠中老先生,曾在1976年、1989年先后兩次在我家住過”(取自網上)</font> <h1> 李家山不僅房子是土里長出來的,人也是土里長出來的。由于年輕人外出,200多戶的村子剩下的主要一些老人,默默地守護著最后的家園。80歲的奶奶舉著村里唯一的“特產”紅棗,一兜5斤左右,5元。你說不要,她就說:“送給你吧。”60歲的大嫂,身穿紅衣,挑著籮筐,要與你合影,2元。你說不要,她就說:“我給你唱個小曲吧。”更多人,只是坐在自家偌大宅院的門口,曬著太陽,也看著這些來來去去的游人……</h1> <h1> 村子里上好的窯洞四合院磨磚對縫,堅石良木,橫平豎直,米漿滴灌,足可以百年無損。而偏僻的角落里也有一些簡陋的窯洞,想是當年窮苦人所住。如今,許多窯洞已經人去室空,風雨飄搖,甚至幾近垮塌了。<br> 面對這些,我不由想到:未來,哪怕是如此美好如此出名的村莊,路在何方,前途何在呢?<br></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巴嘎旗|
黎平县|
沿河|
三河市|
大关县|
玉门市|
大城县|
绥德县|
辽阳市|
大同县|
元江|
阿克苏市|
合水县|
中山市|
罗甸县|
长宁区|
赤城县|
定结县|
桑植县|
南宁市|
广丰县|
浮梁县|
克什克腾旗|
池州市|
鲜城|
九龙坡区|
南乐县|
万全县|
隆子县|
巴林右旗|
祁连县|
河南省|
凌海市|
三穗县|
张北县|
莆田市|
金秀|
蓬安县|
交口县|
泸州市|
涞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