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與我前面談到的晉國、楚國、齊國不同,宋國從地理位置講屬于前朝殷商的地界,從統治者看,宋國的首位國君是被推翻了的前朝殷紂王的親哥哥,當然啦,之后的國君都是前朝貴族的后裔了,因此宋國的國姓保留了殷商時期的“子”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殷商王朝被消滅之后,武王不久辭世,武王的兒子成王尚小,代替周成王攝政的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在姜子牙的幫助下平息了管蔡之亂后,將原殷商的地界一分為二,北邊封國號“衛”, 由武王的小弟弟康叔管理,這就是“衛國”。南邊封國號“宋”,由前朝殷紂王的親哥哥微子啟管理,這就是“宋國”,并允許繼續殷商的祭祀,因此殷商雖然滅亡但祭祀未絕。宋國的位置在現在的安徽淮北的北部和河南的南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微子啟與殷紂王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因為在生微子啟時他的母親尚未封后,到生紂王時母親封后了,子以母貴,因此紂王繼承了王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殷商時期有著名的三賢——微子啟、比干、箕子。這三位賢明之人對殷紂王后期的暴虐無道,昏庸無理不但勸解無果,殷紂王還挖了比干的心,箕子裝瘋賣傻勉強留得一條性命,微子啟無奈逃走…… 這才有了之后的微子啟做了宋國國君,箕子做了遙遠的朝鮮王。</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內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微子啟與他的子孫就這樣安安穩穩中規中矩管理著宋國,直到多年之后,從陜西遷徙到中原的鄭國崛起,以及新興蠻夷楚國的壯大,宋國的日子就不太好過了,不是遭鄭國的討伐就是遭楚國胖揍…… 再加上周邊還有一個強大的齊國,這個老牌的諸侯國顯得弱小無奈,雖然相鄰的陳國、蔡國以及曹國關系尚好,但這些小國面對幾個強國大國除了無奈還是無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了第14代的宋宣公,他傳位時沒有按照“父死子繼”的原則把君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依照“兄終弟及”將君位傳給了弟弟宋穆公,這當然是值得傳頌的一種義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了宋穆公的晚年,他也沒有把君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公子馮,而是將兒子送往鄭國,讓兒子公子馮長期客居鄭國徹底斷了做國君的念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宋穆公臨終前托孤大司馬孔父嘉將君位傳給了宋宣公的兒子與夷,是謂宋殤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然而,這位宋殤公可沒有他的父親宋宣公的心胸與氣度,也缺乏他叔叔宋穆公的仁義與厚道。他時時刻刻盯著客居在鄭國的公子馮且視其為眼中釘肉中刺,總想找機會鏟除這位假想敵。以至于在衛國叫宋國一起攻打鄭國時,宋殤公毫不猶豫的答應并加入討伐陣營,妄想著把客居鄭國的公子馮一起滅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就這樣,沒有自知之明的宋殤公屢戰屢敗而又屢敗屢戰,宋殤公任內的10年中就打了11次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時,宋國朝中有兩位大臣:一個是太宰華督,他是宋國第11位國君宋戴公之孫,任太宰(相當于宰相)。另一位就是宋穆公的顧命大臣大司馬孔父嘉,他是宋國始祖微子啟的弟弟微仲的八世孫,宋前閔公(第五位國君)的五世孫。大司馬一職主要主管軍隊,應該相當于現在的軍委主席吧!這位孔父嘉就是大圣賢孔夫子的始祖,所以孔子的祖先是宋國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太宰華督與孔父嘉都是當時宋殤公的重臣。有一天,大司馬孔父嘉攜夫人上街,遇到同樣上街的太宰華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太宰華督立即被孔夫人的美貌吸引住了,從此不能自拔,決心一定要得到這位“美而艷”的孔夫人,于是他就四處大造輿論:“宋國10年內打了11仗,使得宋國 百姓民不聊生,這都是大司馬孔父嘉造成的,我早晚要殺了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沒幾天,太宰華督果真殺了孔父嘉搶走了孔夫人。宋殤公自然大怒,太宰華督一不做二不休,又殺掉了宋殤公,從鄭國接回公子馮,立公子馮為國君,是為宋莊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孔家因為孔父嘉的遇害舉家逃到魯國,定居于魯國曲阜。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太宰華督大逆不道的行為也遭到鄰國的反感,沒事都想找宋國麻煩的鄭莊公,立刻召集陳國的陳桓公、魯國的魯隱公,三位國君在稷會面,商討如何平定宋國太宰華督叛亂的事宜,聽聞風聲的太宰華督立即攜重金打點了這三位國君,遺憾的是這三位國君收了賄賂并選擇了視而不見 聽而不聞,太宰華督這位人渣就這樣繼續著他的太宰生涯。</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內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宋莊公就這樣在國君的寶座上一坐就是19年,之后將君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公子捷,是謂宋后閔公(第18位國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話說公元前684年,齊桓公回國繼位的第二年,由于長勺之戰中魯國出現了軍事天才曹劌,強大的齊國輸給了魯國,這使得齊魯兩國的梁子越結越深。這年夏天,齊國叫上宋國做幫手打算南北夾擊攻打魯國,齊國與宋國的軍隊駐扎在郎(魯國的一個城邑,后世子孫都以此為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魯國的公子偃觀察到宋國軍隊有些松散,于是就給魯莊公出了個主意:“宋國的軍隊軍容不整,應該先進攻宋國的軍隊,如果宋國的軍隊敗了,估計齊國的軍隊也就打道回府了。”魯莊公并不打算采納這個建議,于是公子偃就私自摔兵出了都城的西門,并且給戰馬蒙上虎皮首先沖擊宋軍,雖然公子偃不聽命令私自出戰,魯莊公也只能跟著出戰。宋軍中宋閔公的寵臣南宮萬,勇武有力,帶頭沖入魯軍,左突右殺,如入無人之境,但不幸被魯莊公的金仆姑箭射傷并被魯軍擒獲,因為南宮萬長得高大,人們也稱之為南宮長萬。最終魯軍在離曲阜不遠的乘丘(今山東巨野)打敗了宋軍,果不其然齊國人看見宋軍敗了也撤兵了。這次戰役史稱乘丘之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宋國為了報復呈丘之役率兵侵伐魯國,魯莊公率領魯軍抵御,雙雙在鄑(zī今汶上縣以南)對陣,魯軍在宋軍沒布好陣的情況下發動進攻,結果宋軍大敗。 之后宋國請求魯國釋放被俘的南宮萬,可是南宮萬回去之后宋閔公對南宮萬說了這樣一番話:“一開始我很尊敬你,現在你做了魯國的俘虜,我就不會尊敬你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來宋閔公不但窮兵黷武,喜歡打仗,盡管屢戰屢敗還是樂此不彼,而且及不會說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宮萬本是一貫受寵的勇將、大力士,做了階下囚之后回來卻被宋閔公嘲笑,強悍野蠻的南宮萬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這個事實,得不到禮遇還被嘲笑?南宮萬心中怒火沖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蓄謀已久的南宮萬終于在次年秋天弒殺了宋閔公,殺了宋閔公之后并未解氣的南宮萬在城門遇見了大臣仇牧,反手一掌拍在仇牧的腦袋上,大臣仇牧當即死亡。隨后又在東宮西遇見太宰華督,惡貫滿盈的太宰華督也未能逃脫南宮萬的拳掌當即死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宮萬殺掉國君與大臣之后,立公子游為國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宮萬的弒君之惡冒犯了當時的整個貴族上層,顛覆了三 代以來的宗法傳統,因此,他的行為是跟整個諸侯國際社會、貴族階層為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年冬十月,宋國大夫蕭叔大心和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宋穆公、宋莊公的族人借調曹國的 軍隊討伐南宮萬的同黨南宮牛和猛獲。在陣前殺死了南宮牛,在宋國都城殺死了子游,擁立公子御說為國君,是謂宋桓公。猛獲逃亡到衛國,南宮萬逃亡到陳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之后猛獲與南宮萬均被引渡回國并被施與醢刑(hǎi xíng即剁成肉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時,齊桓公剛開始稱霸。次年齊桓公召集宋、陳、蔡、鄒等國君主在北杏會盟,主要是商量平定宋國內亂。實際內亂已被宋國的貴族聯合曹國軍隊平息。</p> <p> 想稱霸的宋襄公</p><p><br></p><p> 宋桓公在位的31年,正是齊桓公稱霸時期,天下秩序被管仲齊桓公維持的很好,宋國倒也平安度過了幾十年。</p><p><br></p><p> 宋桓公之后是宋襄公,宋襄公繼位時已經到了齊桓公的后期,齊桓公立公子呂昭為太子后,將太子呂昭托付給了宋襄公,可見宋襄公在齊桓公心目中的位置。</p><p><br></p><p> 齊桓公崩后,太子呂昭逃亡到宋國。由于易牙、豎刁、開方各懷鬼胎司機作亂,齊桓公的兒子們爭權奪利,齊桓公的尸身放置長達67天無人過問,齊國內部亂作一團。</p><p><br></p><p> 宋襄公憑著自己的血氣方剛滿腔熱情聯合曹國、衛國、鄒國伐齊,此時齊國內部為了君位紛爭不斷,離心離德。勾心斗角的公子們能否真正調動起齊國的軍隊都是個問題,因此宋襄公的伐齊異常順利,太子呂昭繼位,是謂齊孝公。</p><p><br></p><p> 霸主齊桓公的駕崩,使得天下立刻群龍無首,各小國都在找自己的保護傘。鄭國、陳國、蔡國立馬歸屬楚國,鄭、陳、蔡自然與楚國結為同盟。</p><p><br></p><p> 此時宋襄公站了出來,由于伐齊擁立齊孝公的順利,使得宋襄公的信心大增,認為自己完全可以接替齊桓公做霸主維持天下秩序了。</p><p><br></p><p> 隨后宋襄公做了一些讓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抓鋪了藤國國君,并說要殺了這位藤子爵(藤國君)祭祀。</p><p><br></p><p> 之后宋襄公又與曹國、鄒國在鄒國的南部會盟,曾國的國君沒趕得上曹國南部的會盟,就去曾國和曾國的國君盟會,結果抓了曾國國君。</p><p><br></p><p> 宋國國相公子子魚,是宋襄公庶出的哥哥,非常賢明。勸宋襄公低調一些。公子子魚認為小國稱霸是一種禍患,可宋襄公那里聽得進去。</p><p><br></p><p> 魯國大夫臧文仲針對宋襄公的行為曾說:“如果想用自己的意愿服從別人,那樣還行。如果想把自己的意愿強加于別人,那是不可能成功的。”</p><p><br></p><p> 公元前639年,宋襄公想要召開鹿上之盟,向楚國請求已經歸屬楚國的鄭、陳、蔡等國不要歸屬楚國了,奉自己為盟主。不可一世的楚成王哪里可能答應這種請求?</p><p><br></p><p> 這年秋天,楚成王如期赴約參加鹿上之盟,楚成王來可不是以推選宋襄公為霸主作為目的的,而是來羞辱不自量力的宋襄公的。參加這次盟會的有:宋襄公、楚成王、陳穆公、蔡莊公、鄭文公、許僖公、曹共公在豫(今河南睢縣)。</p><p><br></p><p> 楚成王做事干凈利落,一見面就抓了宋襄公,接著帶領軍隊去攻打宋國。宋襄公這位準盟主大人,在盟會未召開之前就成了人質加俘虜…… 鹿上之盟就這樣中途流產了。</p><p><br></p><p> 之后在魯僖公的斡旋下,楚國才釋放了宋襄公。</p><p><br></p><p> 公元前638年,因為鄭文公再次赴楚親近楚國,宋襄公隨后就帶領衛國、許國、藤國一起討伐鄭國。作為盟主的楚國當然不會袖手旁觀。楚成王為了救援鄭國出兵討伐宋國,兩國軍隊在泓水(今河南柘城以北)相遇,宋襄公準備與楚軍交戰,司馬子魚勸解:“上天已經放棄商好久了,國君卻偏要興盛它,這是不會被上天饒恕的。”但宋襄公就是不聽堅持要打。</p><p><br></p><p> 戰前宋國的軍隊列好了陣,楚國的軍隊還沒完全渡過河,子魚想抓住這個機會攻打楚軍,并說:“楚國人多我們人少,趁他們渡河之際我們可以發起進攻。”宋襄公不同意。楚軍渡河之后還沒列好陣,子魚再次請求進攻,宋襄公再次制止。等楚軍完全列好陣宋襄公才擊鼓進攻,結果宋軍大敗親兵全部戰死,宋襄公大腿也被射了一箭。泓之戰以宋國的大敗告終。</p><p><br></p><p> 失敗之后的宋襄公遭到國人的埋怨,宋襄公是這樣解釋的:“ 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余,不鼓不成列。”</p><p><br></p><p> 大白話就是:君子不會傷害一個已經受傷的人,不擒拿頭發花白的人,不利用險阻去攻擊敵人,寡人我雖然是殷商亡國留下的余脈,但決不會向沒有列好戰陣的敵人下達擊鼓進攻的命令。”</p><p><br></p><p> 子魚這次說的非常直接:“國君您不懂得戰爭啊!敵軍非常強大,遇到險阻沒有列好陣時,這真是天助我也,為什么不擊鼓進兵呢?進兵我心里都會覺得害怕,敵人如此強大呀!哪怕是老頭該抓就抓,哪里管什么頭發是花是白呀,明恥教戰目的就是為了殺敵。如果對方受傷了還沒死,為什么不補上一刀呢?如果不想第二次砍傷敵人,那第一次也不要砍了,愛惜對方是花白頭發,那就不如直接服輸得了,兩軍對壘就是為了取勝的,如果估計這個又</p><p>估計那個,那還打什么仗啊!”</p><p><br></p><p>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子魚論戰,已收入中學課本供后人學習。</p><p><br></p><p> 可憐宋襄公滿腦子裝的都是仁義道德,相信古遠的君子比武的一些守舊的信條,終于落了個兵敗受傷的下場為天下笑。</p><p><br></p><p> 戰爭年代毛澤東主席曾經說過:決不學習宋襄公蠢豬式的仁慈。</p><p><br></p><p> 宋襄公大腿上的箭傷一直未愈,次年抑郁而死。</p> <p> 晉文公救宋</p><p><br></p><p> 泓水之戰后,楚國在中原的擴張已無阻力。在之后數年間,楚國勢力一度達到黃河以北。</p><p><br></p><p> 齊桓公的離世使中原諸侯國群龍無首,鄭、陳、蔡歸屬了楚國。齊孝公想當然的認為自己是霸主的繼承者,決不能容忍周邊小國自行結盟,因此在魯國、莒國、衛國結成了三角同盟之后,齊國為此出兵伐魯…… 天下秩序混亂不堪。</p><p><br></p><p> 宋襄公死后,宋國一度向強大的楚國示好,兩國關系也有了友好進展,楚國也不再動不動就討伐宋國了。</p><p><br></p><p> 而公子重耳此時已經結束流浪回到晉國執掌晉國成為了晉文公。低調的晉文公無論天下諸侯如何爭名逐利,他都能靜下心來整理朝政,訓練軍隊……晉國就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地發展壯大。</p><p><br></p><p> 晉文公流浪時曾得到過宋襄公的幫助。晉文公執掌晉國之后,宋國開始接近晉國,這讓強大的楚國非常不舒服,于是公元前632年楚國出兵伐宋,宋國向晉國求救。</p><p><br></p><p> 接到求救信號的晉文公犯難了,自己在流浪期間得到過宋國幫助,同時也受到楚國的最高禮遇,不救對不起宋國,救宋如何面對楚國?于是征求左右大臣的意見,大家一直認為該救宋。</p><p><br></p><p> 好在晉文公與楚成王早有約定,若二位在中原兵戎相見,晉軍會退避三舍(后退90里)。</p><p><br></p><p> 聰明的楚成王得知晉文公打算出兵救宋時就計劃撤兵,他并不想與德才兼備的晉文公兵戎相見。然而他的手下令尹子玉是不會了解他的想法的,三番五次請戰要求與晉軍決一死戰,何況當時主戰派占多數。無奈的楚成王只好給了令尹子玉部分兵力。</p><p><br></p><p> 晉軍與楚軍在城濮相遇,晉軍后退90里(退避三舍),晉文公實現了當初的諾言。當晉軍后退時,楚成王要求楚軍不要再追擊,驕傲自負的令尹子玉哪里聽的進去,就這樣兩軍交戰,結果晉軍大敗楚軍,這就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城濮之戰。</p><p><br></p><p> 城濮之戰晉文公一戰而霸,從此,晉文公稱霸天下,楚國從此基本退出中原淪為二流國家。宋國成了晉國忠實的同盟伙伴。</p> <p> 弭兵會盟</p><p><br></p><p> 所謂弭兵就是指平息戰爭。晉文公之后的春秋史,基本可以總結為四個字:晉楚爭霸。</p><p><br></p><p> 在晉楚爭霸的過程中晉國總是略占上風,爭霸戰爭必然會波及到一些諸侯國,而宋國正是晉楚爭霸戰的焦點之一。</p><p><br></p><p> 在晉楚爭霸的戰爭中,有兩次弭兵之盟,而這兩次都是宋國的大夫做了和平使者。</p><p><br></p><p> 第一次是宋國大夫華元。華元與和楚國的令尹子中個人關系很好,而華元與晉國的執政大臣欒叔的私交也不錯。華元聽說晉楚兩國有意講和,于是就從中撮合于公元前579年在夏天5月,晉國大臣與楚國的大臣在宋國會面雙方在宋國的西門外盟誓:“凡晉、楚無相加戎,好惡同之,同恤菑危,備救兇患。若有害楚,則晉伐之。在晉,楚亦如之。交贄往來,道路無壅,謀其不協,而討不庭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隊其師,無克胙國。”</p><p><br></p><p> 大白話就是:“凡是晉、楚兩國,不要互相以兵戎相見,要好惡相同,一起救濟災難危亡,救援饑荒禍患。如果有危害楚國的,晉國就攻打它;對晉國,楚國也如此。兩國使者交流貿易往來要不設障礙,誰要違背盟約,神靈就要誅殺,使他軍隊顛覆,不能保佑國家。”</p><p><br></p><p> 五年后,楚國背棄了盟約,晉楚爭霸戰繼續上演。</p><p><br></p><p> 33年后,也就是公元前546年,宋國大夫向戌因為與晉國的趙武關系較好,同時他和楚國的令尹子木也是好朋友。向戌覺得如果能在這兩個朋友之間說和,使晉楚兩國放下武器化干戈為玉帛,對天下諸侯豈不是一件大好事,這樣也成就了自己的好名聲。</p><p><br></p><p> 向戌就這樣穿梭于晉、楚兩國之間。好在與晉國、楚國的溝通比較順利,等到與齊國報告此事時,這個曾經的霸主國小小地為難了一下向戌,還是大臣陳文子與齊國君講述了弭兵是眾心所向,晉、楚兩國大國都同意的情況下,齊國同意不同意都沒有意義了,況且不同意弭兵連自己的國民都得罪了,畢竟大家都痛惡戰爭喜歡和平。齊國就這樣答應了。</p><p><br></p><p> 倒是秦國,痛痛快快地答應了,但沒有派人參加會盟。</p><p><br></p><p> 盡管在會盟的過程中,楚國小動作不斷,一會要求:諸侯相交見也。一會內穿鎧甲進入會場,要求自己做老大先歃血…… </p><p><br></p><p> 最終還是盟主晉國以大局為重做了讓步,盟會如期進行。不過后來史官在做記錄的時候,還是晉國優先,他們認為晉國講信義。</p><p><br></p><p> 就一項“諸侯相交見也”就讓楚國占盡了便宜。</p><p><br></p><p> “諸侯相交見也”是指盟會之后,晉國的同盟國要去朝見楚國,楚國的同盟國也要去朝見晉國。而晉國的同盟國居多,幾乎中原老牌諸侯國都是晉國的同盟,而楚國的同盟國只有靠南部的陳、蔡、許三國。</p><p><br></p><p> 各小國由原來的一個盟主變成了兩個盟主,朝見盟主是要納貢的,這無疑加重了小國的經濟負擔,但這點經濟損失與戰爭消耗的財物相比也算不了什么。</p><p><br></p><p> 弭兵之盟雖然給小國帶來了一些經濟上的負擔,可換來的是一段不短時間的和平。弭兵之盟基本上終結了自齊桓公、晉文公以來北方老貴族和南方新興的楚國之間的大規模的爭斗,讓天下的小諸侯國免去了不少災禍。根據《左傳》的專家楊伯峻先生的統計,弭兵之盟以后,晉楚兩國停止大規模的出兵討伐。宋國不被討伐65年、魯國不被討伐45年、衛國不被討伐47年、曹國不被討伐59年……這也算是彌補之盟給各小國帶來的紅利吧!</p><p> </p><p> 如果套用現在的一句話可以說:弭兵之盟是一次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p> <p class="ql-block"> 尾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弭兵之盟之后的宋國,沒有了外患,但內憂連綿不斷。宋元公時期歷時三年之久的“華、向之亂”、宋景公時期的“桓魋之害”…… 最終都是國君將這些作亂的大臣趕出了國門流放他鄉。由此可見宋國雖小,后期的國君都是狠角色。比起被大臣瓜分了全部家產的晉國和趕走老東家并霸占其家產的齊國,宋國的國君是厲害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過到了戰國時期,宋戴公400多年后的后人子剔成廢掉宋桓侯而自立為君,宋戴公的后人以“戴”為氏,所以史稱“戴氏取宋”。這與當初晉國的“曲沃篡權”是一個意思,都是旁支篡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宋國的最后一位國君戴偃,史稱宋王偃(宋康王),繼位之后實行了政治改革,史稱宋康王“行王政”,國力漸強。東伐齊,取五城;南敗楚,取地三百里;西敗魏軍,取二城;滅掉藤國,取其地。號稱:“五千乘之勁宋”。當然啦,齊、魏、楚幾個大國成了宋的死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86年,在蘇秦的鼓動下,齊閔公再次伐宋,楚國魏國自然加入戰陣。都城被破百姓四散奔逃,宋王偃被抓之后又被殺,宋國滅亡。殷商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香火就此終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片來自于網絡)2021年4月25日原創。</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兴县|
洛隆县|
英德市|
苏尼特右旗|
沐川县|
常山县|
巴青县|
江孜县|
米易县|
博湖县|
彝良县|
正定县|
凤凰县|
赫章县|
乐都县|
泰兴市|
仙桃市|
常德市|
阜康市|
九寨沟县|
专栏|
灌阳县|
清远市|
宁城县|
清徐县|
宾川县|
聊城市|
九台市|
同江市|
仁布县|
方正县|
兴海县|
文登市|
大关县|
垦利县|
游戏|
广东省|
社会|
扬中市|
安化县|
安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