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今天開始制作蘇州園林系列的美篇,通過了解蘇州園林來看江南之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了解一個小小的拙政園也就了解中國近五百年的歷史,拙政園的興衰就是中國歷史的一個縮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拙政園,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紀初),是江南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品。四百多年來,拙政園幾度分合,或為“私人”宅園,或做“金屋”藏嬌,或是“王府”治所,留下了許多誘人探尋的遺跡和典故。 拙政園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一起被譽為中國四大名園。</b></p> <p class="ql-block"> 拙政園位于蘇州城東北隅(東北街178號),截至2014年,仍是蘇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園林,占地78畝(約合5.2公頃)。全園以水為中心,山水縈繞,廳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特色。</p> <p class="ql-block"> 拙政園分為東、中、西三部分,東花園開闊疏朗,中花園是全園精華所在,西花園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園南為住宅區,體現典型江南地區傳統民居多進的格局。園南還建有蘇州園林博物館,是一座園林專題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明正德初年(16世紀初),因官場失意而還鄉的御史王獻臣,以大弘寺址拓建為園,取晉代潘岳《閑居賦》中“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意,名為“拙政園”。中亙積水,浚治成池,彌漫處“望若湖泊”。園多隙地,綴為花圃、竹叢、果園、桃林,建筑物則稀疏錯落,共有堂、樓、亭、軒等三十一景,形成一個以水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風景的園林,“廣袤二百余畝,茂樹曲池,勝甲吳下”。嘉靖十二年(1533),文徵明依園中景物繪圖三十一幅,各系以詩,并作《王氏拙政園記》。</p> <p class="ql-block"> 王獻臣死后,其子一夜賭博將園輸給閶門外下塘徐氏的徐少泉。他“以己意增損而失其真”。此后,徐氏在拙政園居住長達百余年之久,后徐氏子孫亦衰落,園漸荒廢。</p> <p class="ql-block"> 明崇禎四年(1631),園東部荒地十余畝為刑部侍郎王心一購得。王善畫山水,悉心經營,布置丘壑,于崇禎八年(1635)落成,名“歸田園居”,中有秫香樓、芙蓉榭、泛紅軒、蘭雪堂、漱石亭、桃花渡、竹香廊、嘯月臺、紫藤塢、放眼亭諸勝,荷池廣四、五畝,墻外別有家田數畝。園中多奇峰,山石仿峨嵋棧道。</p> <p class="ql-block"> 清兵入蘇,園為鎮將占。當時園主系徐氏第五代后人,不得已在順治五年(1648)左右以二千金將園廉售于大學士海寧陳之遴。陳得園后重加修葺,備極奢麗。內有寶珠山茶三四株,花時鉅麗鮮妍,為江南所僅見。但陳長期在京,購園十年后即獲罪被謫遼東,客死于謫所,始終未見園中一花一木。康熙元年(1662),拙政園沒為官產,被圈封為寧海將軍府,次第為王、嚴兩鎮將所有。康熙三年(1664)又改為兵備道(安姓)行館,未有改作。</p> <p class="ql-block"> 據清雍正六年(1728)沈德潛作的《蘭雪堂圖記》,當時園中崇樓幽洞、名葩奇木、山禽怪獸,與已蕩為丘墟的拙政園中部適成對照。直至道光年間,王氏子孫尚居其地,但已漸荒圮,大部變為菜畦草地。</p> <p class="ql-block"> 在此以前,園主雖屢有變動,但大都仍拙政園之舊。至王永寧則大興土木,易置丘壑,園的面貌與文徵明圖記中所述已大不相同(錢泳《履園叢話》、徐乾學《憺園集》)。園內建斑竹廳、娘娘廳,為三桂女婿居處。又有楠木廳,列柱百余,石礎徑三、四尺,高齊人腰,柱礎所刻皆升龍,又有白玉龍鳳鼓墩,窮極侈麗。王常在園內舉行盛宴,令家姬演劇,時人有“素娥幾隊出銀屏”、“十斛珍珠滿地傾”之句。后王永寧因吳三桂舉兵反清,懼而先死,家產籍沒,雕龍柱礎及楠木柱石等盡輸京師。陳其年曾有詩云:“此地多年沒縣官,我因官去暫盤桓。堆來馬矢齊妝閣,學得驢鳴倚畫闌”。可見園的破敗景象。至康熙十八年(1679),拙政園改為蘇松常道新署,參議祖澤深將園修葺一新,增置堂三楹。康熙二十二年(1683),蘇松常道缺裁。二十三年(1684),康熙帝玄燁南巡曾來此園。同年編成的《長洲縣志》中寫道:“廿年來數易主,雖增葺壯麗,無復昔時山林雅致矣”。</p> <p class="ql-block"> 拙政園自蘇松常道署裁撤后,漸散為民居,先由王皋聞、顧璧斗兩富室分得,后總戎嚴公偉亦居于此。乾隆初,園又分為中部的“復園”和西部的“書園”兩部份。至此,原來渾然一體、統一規劃的拙政園,演變為相互分離、自成格局的三個園林。中部的復園歸蔣棨所有。當時園內荒涼滿目,蔣氏經營有年,始復舊觀。“不出城市而共獲山林之性”。園中藏書萬卷,春秋佳日,名流觴詠,極一時之盛,曾有《復園嘉會圖》傳世。袁枚、趙翼、錢大昕等相繼來此,流連賦詩。袁枚有句云:“人生只合君家住,借得青山又借書”。但蔣棨歿后,園就逐漸荒落了。</p> <p class="ql-block"> 西部花園的書園主人是太史葉士寬,中有擁書閣、讀書軒、行書廊、澆書亭諸勝,皆昔年廢地,由葉氏新筑。擁書閣有十景,士寬之子樹藩曾與其甥武進趙懷玉賦詩記之。書園后歸道員沈元振,園中第宅為太常博士汪美基所居,旋又分屬程、趙、汪等姓。</p> <p class="ql-block"> 蔣氏擁有復園七十余年之后,終于易主。清嘉慶十四年(1809),刑部郎中海寧查世倓購得此園。其時園中池堙石頹,查氏修繕經年,煥然一新,仍名復園。但為時不久,至嘉慶末年又歸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平湖吳璥,其子觀察晉德也曾居此,故蘇人呼為吳園。春日游人如織,攤販雜陳。雖然是園仍保持了“水木明瑟曠遠,有山澤間趣”的特點,但視舊園僅得三分之一。故道光廿二年(1842)梁章鉅挾惲南田圖游園印證時,謂園景與一百六十多年前的惲圖已大不相同。由于吳氏長期在外地做官,疏于管理,逐漸亭臺傾圮,池館蕭條。</p> <p class="ql-block"> 園南的東部花園第宅,其時歸部郎潘師益。潘與其子在內營構瑞棠書屋。 咸豐十年(1860)六月二日(舊歷四月十三),太平軍進駐蘇州。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以拙政園并東面的潘子潘愛軒宅、西面的汪碩甫宅合建忠王府,相傳見山樓為其治事之所。“工匠數百人終年不輟,工且未竣,城已破矣”(馬如飛《劫余灰錄》)。據李鴻章后來給李鶴章的信中所述,“忠王府瓊樓玉宇,曲欄洞房,真如神仙窟宅”,“花園三四所,戲臺兩三座,平生所未見之境也”。</p> <p class="ql-block"> 同治二年(1863),李鴻章占領蘇州后,將忠王府作為自己的江蘇巡撫行轅,藩臬司也在其中辦公。由善后局付白銀三千兩給原園主吳氏,以園歸公,西面的汪姓房屋仍歸汪氏。當時官府還附設醫藥局于園內,行醫施藥。過了一年多,有人入游,見園內“事物已頹損十之五”。至同治五年(1866),巡撫衙門遷離拙政園。</p> <p class="ql-block">同治十年(1871)冬,南皮張之萬(光緒中為大學士)任江蘇巡撫時,居拙政園原潘宅房屋內。張能書畫,經營修治,漸復舊觀。有遠香堂、蘭畹、玉蘭院、柳堤、東廊、枇杷塢、水竹居、菜花樓、煙波畫舫、芍藥坡、月香亭、最宜處諸勝,繪有《吳園圖》十二冊。后張之萬升任浙閩總督,離蘇有日,就與右布政使恩賜、管理蘇州織造部堂德壽、糧儲道英樸、恩竹樵三人(俱滿族)商議,倡立會館,以價銀三千、修理費二千匯交藩庫。</p> <p class="ql-block"> 園西部花園的汪姓宅園,于光緒三年(1877)以價銀六千五百兩售于吳縣富商張履謙,易名為“補園”。當時園中亭臺只存一、二處,殘破不堪,已非昔日景況。經張履謙大加修葺,遂有塔影亭、留聽閣、浮翠閣、笠亭、與誰同坐軒、宜兩亭等勝景,又新建了精致綺麗的卅六鴛鴦館、十八曼陀羅花館。</p> <p class="ql-block">光緒二十年(1894)張獲得文徵明《王氏拙政園記》石刻碑拓,重摹上石,又得文徵明、沈周遺象,為之建“拜文揖沈之齋”。張氏以巨款經營多年,追求奢麗,部份失去了拙政園疏朗閑適的特點。但張與其孫紫東俱愛好昆曲,所構卅六鴛鴦館,其頂層結構為“卷棚頂”,音響效果甚佳。昆曲前輩俞振飛常隨父“曲圣”粟廬來此園游憩度曲。</p> <p class="ql-block"> 隨著以武昌起義為發端的辛亥革命爆發,起義浪潮迅速波及全國各省。江蘇巡撫程德全于1911年11月5日宣布獨立,自任都督。1911年11月21日,在拙政園成立江蘇省議會,原諮議局議員55人到會,程德全親自蒞會,宣布開會宗旨。諮議局議員搖身一變,成為省議會會員,遂由會員公推議長,張謇選為會長,蔣炳章為副會長。此時八旗奉直會館已改稱奉直會館。由于八旗奉直人游宦于蘇的日益減少,會館經濟不佳,于是對外開放,收取游資。園中開辟茶室,并曾辟娛樂場,以唱滑稽戲、說書等招攬游客。日常只數十人入游,唱戲時可增至二、三百人。</p> <p class="ql-block">民國五年(1916),奉直會館由水警長仇翼南派人管理。民國八年(1919)左右,奉直會館房宅(現蘇州市博物館)曾辟作時疫醫院。民國十三年(1924)9月江浙戰爭爆發,蘇州云集大批軍隊。</p><p class="ql-block">民國十四年(1925)1月27日,奉軍第一軍軍長張宗昌率所部第一梯團約1500余人到蘇,總指揮部設于奉直會館。</p><p class="ql-block">民國十七年(1928)九月與廿三年(1934)十月間,又二度被借作戒煙所。之后,還曾做過區公所(為老人口述材料)。現園林博物館老館房宅在民國九年(1920)左右,售與李鴻章之侄、清末云貴總督李經羲。經李以巨款翻修,甚為精致。李不久即歿,子孫無人居蘇,房屋后曾抵押與某銀行。“一·二八”。</p><p class="ql-block">民國十九年(1930)七月十五日,園內回廊因年久失修,突然坍倒,壓傷游客兩人。此后,坍倒的回廊一直用木頭支撐。見山樓后的木橋,也斷裂不能通行。至抗戰爆發前夕,一代名園已衰落至“狐鼠穿屋,蘚苔蔽路”的境地。</p><p class="ql-block">民國二十六年(1937)日本侵略軍飛機幾度轟炸蘇州。遠香堂受震破損,南軒被焚毀,園內到處亭閣傾圮,枯葦敗荷,荒穢不堪。同年冬,吳縣警察局以冬防期間,令將城區沿途乞丐拘捕收容,并將奉直會館作為臨時收容所。</p><p class="ql-block">民國二十七年(1938),負責組建日偽“江蘇省維新政府”的北洋遺老陳則民見奉直會館大部分房屋幸存未毀,即租用拙政園為偽政府辦公處,還向張氏借租了補園。5月23日,日偽“江蘇省維新政府”在蘇州成立,省府即設于忠王府及拙政園內,陳則民任偽省長。其間曾對拙政園稍加修葺。陳群任偽省長時,又在西部花園建日本式木屋一所,專門接待日軍將領、特務頭目等。</p> <p class="ql-block"> 園的東部花園,即“歸田園居”久已荒廢,部分變為荒地,部分散為民居,與中部花園以墻隔絕。進出由道觀弄(1958年砌斷)與東北街相通。園內殯舍數間,棺柩雜陳,又有破舊民房十余間,荒地一片。至偽江蘇省政府教育廳占用時,將園東部花園與中部花園打通,造小洋房一所,供偽官居住。又將土墩上小亭(名補拙,現放眼亭)稍加修葺。余則野草遍地,荒蕪依然。</p> <p class="ql-block">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盤踞在拙政園的偽省政府隨之瓦解。</p><p class="ql-block"> 1946年9月,國立社會教育學院從四川璧山遷蘇,借拙政園為校舍。中部花園和房屋部分為辦公教學區及學生宿舍,東部花園作為教職員宿舍,并將園外菜地(現天泉亭處)買下,辟作操場。西部的補園仍屬張氏。</p><p class="ql-block"> 1948年,社會教育學院因校舍不足,又向張氏后人張逸儕租借了西部花園和部分房屋。</p><p class="ql-block"> 1949年蘇州解放后,社教學院并遷無錫。拙政園及前部房屋由蘇南行政區蘇州行政區專員公署使用。</p> <p class="ql-block"> 1951年11月,蘇州專員公署根據中央關于保護歷史文物的一貫指示,將拙政園劃歸蘇南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管理,專員公署另遷新址。文管部門立即修繕,延請專家名匠,規劃整治,山、水、橋、亭、廳、堂、墻、門,務期按原樣修復。</p><p class="ql-block"> 1952年10月,工程竣工,同年11月6日,整修后的拙政園中部花園和西部花園正式開放。臨街房屋中間部分歸蘇南文管會使用(后為蘇州博物館),偏南原李宅為蘇南區蘇州圖書館(后為蘇州工藝美校又轉為蘇州園林博物館),偏西沿街屋為張氏辦洪澤小學(后為平江區醫院)。</p><p class="ql-block"> 1952年下半年,市園林管理處成立后,從蘇南文管會接管了拙政園,年底開始又大加整修。之后,在東部花園重筑圍墻,逐步浚池疊石,植樹蒔花。</p><p class="ql-block">1959年下半年起,又對東部花園進行大規模修建,新建了大門、芙蓉榭、涵青亭、秫香館等,1960年9月完工。至此,拙政園中、西、東三部重又合而為一,成為完整統一而又各有特色的名園。</p><p class="ql-block">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拙政園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號121)。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拙政園也逐年修繕整治,日益展示其疏朗自然、清新曠遠的風格。不期十年動亂,拙政園成為“破四舊”的對象而被迫關閉。此后,一度改名為“東風公園”,雖仍對外開放,但廳堂的陳設布置已撤除一空。倒影樓后放置滑梯等物,改為“兒童樂園”。文革期間,園林工作人員并無損毀名園之舉,還想方設法將古建文物保護下來,使粉碎“四人幫”后,拙政園能夠逐步得以治理。</p><p class="ql-block"> 1976年拙政園征用土地九畝八分,擴大花圃面積。</p><p class="ql-block"> 1979年以來,對園內建筑、假山多次進行了維修,碑刻、匾額、楹聯、家具陳設等也陸續恢復。</p><p class="ql-block"> 1980年以4萬元和木材26立方米大修遠香堂。</p><p class="ql-block"> 1985年大修香洲、浮翠閣。</p><p class="ql-block"> 1988年3月30日,工藝美校搬出李宅,蘇州市園林管理局投資120萬元進行整修,1989年4月25日竣工。至此,拙政園宅園合一。</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盈江县|
逊克县|
新田县|
班玛县|
于田县|
安宁市|
清新县|
孟津县|
尖扎县|
金湖县|
潮州市|
资兴市|
民丰县|
米脂县|
辽阳市|
长垣县|
乐安县|
苍溪县|
玛多县|
胶南市|
揭阳市|
扬中市|
闸北区|
抚州市|
汶川县|
怀安县|
安岳县|
延边|
徐州市|
衢州市|
化德县|
阿鲁科尔沁旗|
梓潼县|
荔浦县|
武宣县|
象州县|
建德市|
东莞市|
九龙坡区|
始兴县|
常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