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王下鄉位于昌江黎族自治縣的東南角,是霸王嶺國家森林公園生態保護的核心區,全鄉土地總面積345平方公里,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森林覆蓋率達到97.8%。這里有著原始的黎族文化、淳樸的民風民俗,有積淀深厚的古人類文化遺址,距今6.5萬年的舊石器時代人類遺址——錢鐵洞,有皇帝洞、地下仙宮、洪水村金字形黎族村落、南堯河十里畫廊等景觀,是昌江縣生態環境保護最好的地區,但是由于王下鄉地處霸王嶺腹地,交通閉塞,是海南省最偏遠落后的鄉鎮。2018年,王下鄉被生態環境部評為全國第二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是海南唯一獲此殊榮的市縣。2019年初根據省委“百鎮千村”工作部署要求,結合昌江縣提出的策劃方案高位謀劃,以建設“中國第一黎鄉”為目標,創新發展生態旅游產業,“王下鄉.黎花里”文旅項目載譽而生。</p><p class="ql-block">王下鄉十里畫廊南堯河</p> <p class="ql-block">昌江霸王嶺國家森林公園</p> <p class="ql-block">多人合抱不過來的“樹王”</p> <p class="ql-block">“樹仙”</p> <p class="ql-block">2021年4月14日“三月三”,我去昌江王下洪水村,沿途看到王下鄉的變化實在讓人驚訝,完全沒有想到昔日的窮鄉僻壤,如今“蝶變”換新顏。 </p><p class="ql-block">1998年5月2日,我第一次去黎族村寨,該村叫牙勞村,在王下的一個山溝里,距離皇帝洞不是很遠。由于當時條件很差,我們在昌江縣城買了一些魚肉和蔬菜,因為從書本上得知黎族人民熱情好客,只要有客人來到家里,親朋好友都會來看望,于是就預備一些食物到時招待鄉親們。21年前去王下是一條土路,崎嶇狹窄的道路,有時急轉彎都轉不過來,由于彎道多,路途顛簸車上的人都暈呼呼的難受至極。我們一早從海口出發,可是到下午4點多鐘才到牙勞村,帶我來黎村的正是該村的阿蓮,她是我在海口偶然認識的一位黎族姑娘,后來才知道阿蓮因姊妹多家庭困難斷斷續續的讀了幾個月的小學就輟學了,20歲時走出大山來到海口打工掙錢幫補家庭。阿蓮是一個非常善良而又漂亮的黎族姑娘,我們認識20幾年一直保持聯系。</p> <p class="ql-block">王下鄉黎花三里景觀</p> <p class="ql-block">三派村黎族農舍壁畫</p> <p class="ql-block">三派村農家樂黎家院子</p> <p class="ql-block">昌江王下鄉黎花三里視頻</p> <p class="ql-block">王下鄉洪水村黎族村民出售當地特產</p> <p class="ql-block">王下鄉洪水村黎族村民,三月三出售自己釀制的黎家山蘭酒和當地特產</p> <p class="ql-block">話又說回來,那天下午我才到阿蓮家不久,家里就開始陸陸續續來了好多親戚,這時阿蓮的爸爸去抓雞,媽媽忙著做飯,家里還有個80多歲的奶奶,有個一歲多的孩子是阿蓮妹妹的小孩。飯做好了,天也漸漸黑下來,大家圍著飯桌端著酒杯唱著山歌向我敬酒,首先是阿蓮的父親唱黎族古調:大意是今天家里來客人,可是家里沒有好酒好菜招待客人,晚上沒有好被子給客人蓋等等。歌詞都是即興發揮,接著一個一個敬酒唱歌,熱鬧至深夜,歌聲打破了山里的寂靜,余音在山谷里回蕩,多么美好的夜晚,多么淳樸的黎族百姓。至今我還保存著那天晚上他們唱的原生態山歌的錄音帶。當天晚上我就睡在阿蓮家里的茅草屋,而且是“隆閨”即不設灶的小房子,感受到了黎族茅草屋的味道。天剛朦朦朧朧亮,我聽見遠處傳來舂稻谷的聲音,立刻拿起相機就往外跑,憑借著一點晨光看到一位黎族婦女在用獨木臼杵舂米,迅速按下快慢,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第一次到黎族村寨,感覺什么都很新奇,當我把村里拍個遍之后又跟著阿蓮的父母去山上種植山蘭稻的地方,在山上我拍攝到了黎村山野的狩獵圖。那一次去王下黎村盡管生活條件差,沒有衛生間、沒有沐浴的地方,生活異常艱苦,但是一點不影響我拍攝黎族傳統文化的激情。黎族村寨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那時起逢年過節和休息日我都會往黎族村寨跑,20多年來一直追蹤拍攝黎族風情,記錄下了一個時期的黎族傳統文化。2006年出版《海南黎族風情》;2010年出版《海南黎族苗族風情》;2012年出版《海南黎村苗寨》等書籍。2008年舉辦海南黎族苗族風情圖片展覽。</p> <p class="ql-block">王下牙勞村黎族婦女清晨舂米1998年拍攝</p> <p class="ql-block">牙勞村金字形茅草屋 1998年拍攝</p> <p class="ql-block">牙勞村黎族村民1998年拍攝</p> <p class="ql-block">牙勞村黎族生產生活用具竹籃腰簍1998年拍攝</p> <p class="ql-block">牙勞村黎族青年 1998年拍攝</p> <p class="ql-block">刀耕火種山欄稻 1998年拍攝</p> <p class="ql-block">守山欄稻的黎家人 1998年拍攝</p> <p class="ql-block">牙勞村黎族獵人 1998年拍攝</p> <p class="ql-block">守山蘭稻的黎族青年1998年拍攝</p> <p class="ql-block">“隆閨”1998年第一次去黎族村寨,我就睡在這個茅草屋</p> <p class="ql-block">牙勞村民居建筑2010年拍攝</p> <p class="ql-block">牙勞村的黎族婦女 2012年拍攝</p> <p class="ql-block">2021年 4月15日,昌江三月三主會場,在王下鄉洪水村舉辦 “海南島遠古人類足跡展”和“海南遠古人類文化圖鑒”首發式。這是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李超榮教授十余年來扎根海南,與島內同行一起,對昌化江流域的信沖洞、錢鐵洞及其周邊地區進行了深度發掘和研究,其成果集結成《海南遠古人類文化圖鑒》。為了保證這個活動的按時舉行,我們一行8人14日連夜從昌江趕到王下,當晚住宿在鄉政府招待所。次日一早看到王下鄉的變化,我簡直不敢相信這是我曾經來過的地方,現在到處花團錦簇,干凈整潔,鄉里鄉外面貌煥然一新。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深山藏王下,黎花三里尋”。距離鄉政府不遠的三派村一隊三隊以“黎家人的勞動變遷和房屋變遷”為主題;二隊以“黎家人的生活變遷”為主題,結合黎族風情,在保留原有舊墻面的基礎上,以繪畫加文字說明的形式多方面展現黎族人民生活、傳統農耕、非遺技藝等,讓人們全面了解黎族的人文歷史。使得三派村變的山清水秀、風景如畫,大有詩情畫意之美感,是謂“詩里畫里”。走出三派村繼續行駛40多分鐘就到了洪水村,這是我每年幾乎都要來幾次的黎族村莊,多年來記錄下了該村村民過去的生活狀態與其原生態的居住環境。如今走進洪水村躍入眼簾的是一派新的景象,原金字茅草屋的遺存浸潤著古老的光景,新的建筑物讓我們瞬間穿越古今,是謂“時光里”;中午我們離開洪水村來到浪論村,該村村民熱情好客,能歌善舞,勞作之余飲山蘭酒、唱情歌,是謂“酒里歌里”。</p> <p class="ql-block">王下鄉全景 2010年拍攝,這次去王下鄉想在同地點拍攝一張圖片進行對比,可是樹木長高了,無法拍攝。</p> <p class="ql-block">洪水村2010年拍攝</p> <p class="ql-block">洪水村居民2010年拍攝</p> <p class="ql-block">洪水村兒童2010年拍攝</p> <p class="ql-block">洪水村民居之間的巷道2010年拍攝</p> <p class="ql-block">洪水村村道2010年拍攝</p> <p class="ql-block">洪水村民宿2010拍攝</p> <p class="ql-block">洪水村民居建筑群2011年拍攝</p> <p class="ql-block">洪水村民居建筑2012年拍攝</p> <p class="ql-block">洪水村民居2012年拍攝</p> <p class="ql-block">香港探險協會出資修建洪水村民宿2014年拍攝</p> <p class="ql-block">2014年,我帶挪威游客參觀洪水村</p> <p class="ql-block">洪水村黎族民居,村民已經搬遷2017年拍攝</p> <p class="ql-block">洪水村民居建筑2017年拍攝</p> <p class="ql-block">洪水村民居建筑2017年拍攝</p> <p class="ql-block">過去的貧困山區,如今“一步一里一風情,一草一木黎家情”,昌江政府打造王下鄉的“黎花三里”各有特色。三派村是鄉政府所在地,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集中示范區,也是旅游活動的集散地;洪水村擁有海南保存最完整的黎族金字形茅草屋,是黎族文化和民族研學的載體;浪論村是黎族村民聚集地,黎族風情濃郁,該村建有黎族民宿客棧,是黎族生活方式的體驗地。王下黎族百姓祖祖輩輩生活在這一方水土,他們在這里繁衍生息,他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都留下了深厚的人文內涵。</p> <p class="ql-block">洪水村民居建筑群2017年拍攝</p> <p class="ql-block">洪水村干涸的河溝 2017年拍攝</p> <p class="ql-block">洪水村文身老人 2021年拍攝</p> <p class="ql-block">洪水村黎族村民向游客出售當地特產2021年三月三拍攝</p> <p class="ql-block">改造后的洪水村,舊貌換新顏2021年拍攝</p> <p class="ql-block">洪水村新貌 2021年拍攝</p> <p class="ql-block">2021年拍攝</p> <p class="ql-block">洪水村博物館2021年拍攝</p> <p class="ql-block">洪水村博物館展品 2021年拍攝</p> <p class="ql-block">昌江王下洪水村舊貌變新顏</p> <p class="ql-block">2021年4月15日,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李超榮教授在王下鄉洪水村舉辦“海南遠古人類足跡展”和“海南遠古人類文化圖鑒”首發式。</p> <p class="ql-block">考古發掘者李超榮教授以實物講解化石的重要價值。2021年拍攝</p> <p class="ql-block">李超榮教授講解展覽圖片</p> <p class="ql-block">海南省博物館副館長王輝山與省圖書館研究員喬紅霞用石器切割豬肉2021年拍攝</p> <p class="ql-block">昌江縣委書記黃金城、縣人大主任何順勁等領導參觀展覽</p> <p class="ql-block">原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務廳黨組書記、廳長劉明哲觀看展覽</p> <p class="ql-block">原海南省總工會一級巡視員鄭有基觀看展覽</p> <p class="ql-block">海南省博物館副館長王輝山在“海南遠古人類足跡展”和“海南遠古人類文化圖鑒”首發式上的講話</p> <p class="ql-block">王下有3000多黎族,祖輩相傳,生生不息;有保存完整的金字屋部落,講述著千年的黎族故事;有六萬年前古人類活動的歷史遺跡,訴說著滄海桑田的變遷;有壯觀的皇帝洞、秀美的十里畫廊;有春天綻放,紅似火的木棉花;有多種珍稀動植物,宛如世外桃源。 </p><p class="ql-block"> 過去王下鄉偏遠、路難行,被人們稱為“海南的小西藏”,如今昌江縣以文化為起點把偏遠、寧靜的王下鄉打造成海南稀缺的文旅特色之地;運用一整套“文化手法”,描繪王下多彩的人文、詩畫美景,營造“夢里夢鄉”醉美向往;為世人造了一個夢——穿越紅塵,抵達內心最初的出發地,那是黎族人民的詩和遠方,是來自黎鄉的深情呼喚。“讓心靈棲息讓精神歸園,萬千星光入夢來,俯瞰暢想錦繡芳華,擎著文化之光而下,仰望無限燦爛,撫著歷史的印記而上,最遠的征程探,最幽的秘境,縱橫上下,尋根溯源行,群山重重深幾許。”</p> <p class="ql-block">三派村黎族村民在村口唱山歌迎接游客的到來 2021年三月三拍攝</p> <p class="ql-block">三派村黎族村民在村口唱山歌迎接游客 </p> <p class="ql-block">王下三派村黎家風情</p> <p class="ql-block">穿著盛裝的三派村黎族婦女2021年拍攝</p> <p class="ql-block">游客在三派村品嘗黎族美食2021年三月三拍攝</p> <p class="ql-block">三派村黎族村民唱著山歌向游客敬酒</p> <p class="ql-block">三月三游客在王下鄉三派村品味黎族美食</p> <p class="ql-block">考古學家在王下鄉錢鐵村發掘出來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物 2017年拍攝</p> <p class="ql-block">錢鐵洞分上下兩個洞口2017拍攝</p> <p class="ql-block">王下鄉錢鐵村全景圖 2017年拍攝</p> <p class="ql-block">錢鐵村除了錢鐵洞以外,這個溶洞也非常壯觀,周邊有很多鐘乳石類似各種動物 2017年拍攝</p> <p class="ql-block">王下鄉皇帝洞旁邊,十里畫廊,南堯河岸的巖石,我發現這個巖石形狀很像一尊睡佛 2017年拍攝</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寿宁县|
琼中|
和平区|
庄浪县|
汕尾市|
鲁山县|
乌鲁木齐市|
台中县|
五大连池市|
合江县|
怀来县|
岳普湖县|
绥棱县|
柳江县|
金昌市|
河西区|
山东|
宜丰县|
红安县|
隆回县|
大邑县|
大新县|
祥云县|
林芝县|
曲靖市|
晋宁县|
三门峡市|
鄄城县|
进贤县|
晋江市|
南昌市|
元江|
岳普湖县|
嵩明县|
宁化县|
靖宇县|
屏东市|
宁阳县|
满城县|
清镇市|
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