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0日,下午,我們在深渡鎮用完午餐,乘坐旅游大巴到達漁梁壩景點。漁梁壩位于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徽城鎮漁梁村,漁梁壩始建于唐代,明代重建,距今有近1400年。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歙縣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漁梁壩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規模最大的古代攔河壩,是徽州古代最知名的水利工程。我國著名古建專家鄭孝燮先生說“漁梁壩的設計、建設和功能,均可與橫臥岷江的都江堰相媲美,顯示了古代徽州人的科學精神和杰出的才智。”因此,漁梁壩也被稱為“江南都江堰”。 我們跟隨導游走進景區,第一個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座古色古香的雙層涼亭,飛檐黛瓦,雄偉壯觀,古韻濃厚。門楣上書寫兩個綠色大字“仰高”,兩邊立柱有一副楹聯:百世文鳴舊時山月,千帆云集昔日濤聲。亭子的背后是一個新建的村落,典型徽派民居群,粉墻黛瓦,錯落有致。涼亭下,河水彎彎,沙灘隨行;遠處,藍天下,黛巒環抱村落,綠樹點綴其中。巷道縱橫交錯,約一里余,左折小巷,巷盡處,亦見河水,水面寬闊,水天一色,波光粼粼;對岸山巒逶迤,林木翁郁,粉墻黛瓦,嵌夾其間,好一派江南水鄉。 漁梁古街在景區入口的右邊,這里距離徽州古城兩華里,唐乾元二年(759年)已形成街市。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歙縣徽州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年,徽商、官員行旅往還,多從此道,有“徽商之源"之稱。古街依山傍水,清色卵石有序鋪就,恰似魚鱗,又因漁梁村形似鯉魚,故又稱“魚鱗街”。核心街區長約400米,寬2.4米至4.3米,臨街建筑多為二層出檐木柵門房屋,布局有前店后宅、前店中坊后宅、前店后倉等形式。著名古跡有白云禪院、“一帶云根”摩崖石刻、李白問津處、忠護廟、獅子橋、巴慰祖故居、崇報祠、漁梁壩、百步階梯、望仙橋、新安關、紫陽橋等。2011年,漁梁古街入選第三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漁梁古街至今基本保存完好,是典型的徽派民居布局,位于練江的下水口,這里曾經是歙縣在練江上的碼頭,往來集散的聚集地,生意十分興隆,雖然如今的漁梁早已經不復當年的輝煌盛況,但在遺存的古建筑中依然還可以感受到當年繁華時候的遺韻。街中還有很多商鋪,在這條街中還衍生出了10多條小巷,街中是清一色的鵝卵石路面排列有序,俗稱魚鱗街;一色的木板房屋布于街道兩側,重樓挑檐,鱗次櫛比,遮住了一大半街面,站在街上仰望,藍天仿佛成一線;一色的舊式門板店面,各種店鋪、莊號古貌猶存。使得商業街極富特色,繁榮的商業街和寧靜的巷弄,構成了漁梁村落內部頗具特色的街巷空間,是不可多見的徽州古商業街。街道兩邊清一色的明清建筑,高高的馬頭墻,青瓦屋檐木門,這都構成了充滿濃郁特色的徽派民居。走在漁梁古街上,依然可見兩邊舊式的板房,可它們還在細數著來往的腳步,編織著古鎮綿長幽遠的歲月,邀你品味這濃濃的徽州韻味。 走在漁梁老街上,很快就看見一幢徽派古宅,是崇報祠,又名壩祠,始建于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面積344 平米,為三進三開間二天井結構,是徽州建筑中典型的“天井式祠堂”。壩祠祀奉宋以來有功于修壩事業的人們,享堂正中懸“崇報立達”匾,內堂正中懸“功垂千秋”匾,皆黑底金字,享堂和內堂的兩旁墻壁上掛著汪華、袁甫、趙希愬、張楨、彭澤、陳理、朱廷梅等人的畫像和簡介,汪華是始建者,其他人都曾主持大規模重修石壩。張楨、彭澤、朱廷梅是明、清時期的徽州知府。“上開三口,以時泄洪”,“凡立十石,中立石柱,左右相維”,就是康熙年間知府朱廷梅主持大修時所為。光緒三十一年漁梁壩重修并建祠,徽州知府黃曾源為此題寫“崇報立達”匾額,意思后人要不忘尊崇、回報建立功德的先人,教育下輩“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講究誠信道德,繼續造福桑梓,并作修壩記勒碑于祠,祠名由此得來。現在匾額依舊高懸,但所勒之碑已然不見。《歙縣志》載:“漁梁街上建有奉祀宋以降修壩有功人士神主的崇報祠,壩南岸原有明萬歷地方官捐俸修壩題名碑。”崇報祠是近幾年重新修復的,廳堂寬敞,庭院中有些花草,非常幽靜。里面有幾塊古碑,如明朝萬歷年間的“重修漁梁壩提名碑”“嚴禁貨物上壩”碑。內堂左右墻上,還有一些記載重修漁梁壩經過等的碑刻。這些石碑、碑刻,是研究漁梁壩歷史的重要實物,現在這里也是漁梁壩博物館。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歙縣,歷史悠久,鐘靈毓秀。縣治設于徽城。早在東漢末年,歙人毛甘起義,即屯兵于此。隋義寧元年(617),歙人汪華有歙州后,一直是縣、郡、州、府治所在地。歙城山水聚合之地也。揚之、布射、富資、曹樂諸水江于練江,至漁梁陡瀉而下。隋唐時期,徽州人祖先、越國公汪華徙新安郡治于歙縣,并筑壩截流,為水上軍需民用。紹定二年(1229年),袁甫復指揮江東,乃委派本州推官趙希恕督辦漁梁壩修建事宜,得閩工甚精,開始鑿山取石。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盡去壩心灰沙”,成為全部砌石的重力滾水壩,此后又多次修茸。明萬歷三十三年(1670年),重建漁梁壩,修壩記事碑可考。漁梁壩橫臥練江,北端接漁梁古街,南端依龍井山,長143米,斷面呈直角梯形,頂寬6米,底寬27米,通高約5米。壩上、下水位落差2.9米。壩表面和壩心分別用花崗巖和砂巖條石砌筑。壩身設三道水門,寬約10米,深03米,這三道水門自北向南依次漸低,江水大部分時間從南端水門流過,水流撞向右岸伸出的龍井山石壁,折向左岸使壩下難聚沙,形成船舶碼頭ー“龍船埠”。 漁梁壩具有獨特功能。其一,保持縣城地下有效水位,在江中筑壩蓄水,水面延至城基,為城內用水提供了基本保證;其二,調節城內干濕度,改變不利的自然環境,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其三,利于交通,漁梁壩分練江上、下兩段水運路線,是古時郡城唯一的水運交通樞紐,古徽州所屬6縣中有4縣到徽州城須渡江,如無水壩,水流湍急,不利擺渡,也難以架橋,于官于民于商均不便,江上筑壩截流,水緩灘平,解決了津渡之難;其四,灌溉,練江上下上萬畝良田蓄水灌溉、早澇保收;其五,軍事防御,徽州古城一面靠山,三面環水,練江由南而北,呈三角半圓形,在古代可替代護城河;其六,堅韌不拔的修壩精神,給歙縣人民以極大的精神鼓勵,過去商外出經商,走的是水路,故此視水為“財”,達到“水厚則徽盛,水淺則徽耗”的意境。徽州人對于水情有獨鐘,不但是由于飲用、洗滌、滅火的需要,更是一種美學取向。徽州人視水為財,有“四水歸明堂,財水不外流”的講究,因此漁梁壩就時時牽動著徽州人的神經,歷朝府縣皆以整修漁梁壩為政務之大要。 漁梁壩歷史悠久,設計精妙,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漁梁壩的修建歷程是一部我國古代滾水壩的修建史。歷朝歷代都把壩之興衰作為徽州興衰的標志,漁梁壩屢圮屢建,凝聚著歙縣人民勤勞聰明的智慧和不懈追求的精神。到了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以后,漁梁壩這里急流蕩決,水柵毀壞逾六十年,城市凋耗,火災屢見。風水學者認為水勝則火息,水厚則土演,故宜修梁蓄水。嘉定十四年(1221),知州宋濟即舊址聚石立柵。十七年,知州袁甫更議疊石為壩。壩成,巨浸渟瀠,碧溪萬頃,舟楫往來,魚鳥上下,蔚為一郡勝境。漁梁壩與徽州古城相伴相隨,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歙縣的一塊瑰寶。同時,漁梁壩作為幾百年來新安江上大小商賈船隊往來的一個重要碼頭,漁梁壩是明清時期徽商從這里起航承接家族興旺的地方,是名副其實的“徽商之源”。“水聚徽盛”意思為漁梁壩聚水后促進了徽商的發達,或表達了一種希望——徽商興盛。崇報祠是當年徽商離鄉遠行前必到的祈愿平安發財的地方。 我們跟著講解員從古街沿著百步石階拾級而下,來到了漁梁壩的面前。古徽州由于受地形的影響,陸路交通十分不便,當地的大小商賈只能依靠豐富的水運資源,從新安江上最大支流練江中放排出水,再轉入新安江,繼而飄搖至蘇浙等地,把茶葉、木材、棉布、絲綢、紙墨等源源不斷地輸送到茶莊和市場,并最終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作為新安江最上游、規模最大的漁梁壩,擔當起了這份重任,徽商中的十之八九都是由此走出徽州的。明清徽商中,古徽州一府六縣就數作為府治的歙縣,還有績溪兩地人數最多。而歙縣和績溪的徽商下蘇杭、去京城等地,無不從漁梁壩出發。完全可以說,如果沒有漁梁壩,也就沒有徽商的輝煌。 我望著眼前的漁梁壩,壩上是水勢平坦,壩下激流奔騰。明清時期,這里是徽州的水上交通要道,是物流轉運、貨物聚散重地。商人們運往杭州、湖州、嘉興等地的貨物,要從壩上轉到壩下運出;要運往屯溪、休寧、黟縣等地的貨物,則要從壩下轉到壩上運出。當年漁梁壩下的龍船塢一帶可以停泊船舟三百余只,可見其盛。漁梁村、漁梁街的形成、繁華,無不依賴于漁梁壩。最能見證徽商興盛和衰落的,大概也是漁梁壩。完全可以想象,那時的漁梁壩非常繁忙,船來船去,人來人往,壩上壩下,船工挑夫白天黑夜在船上裝貨卸貨,多少只船來了,多少只船又走了。多少人來了,多少人又走了。不走的是忙碌和熱鬧。那么,即使是冬季,當年的漁梁壩也一定繁忙依然,沒準因為臨近年關還要愈加的忙。特別能吃苦的徽商們,絕對不會因為天氣寒冷而把生意放在一邊。而且,在船上船下做著力氣活的,通常都是那些為了生計而不怕、也不能怕吃苦受累的船工挑夫。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漁梁壩、漁梁街,一段鮮活的歷史,幾多動人的故事,都被時光淹沒,現在只能依靠想象了。 我們走在壩上,見壩面都用大塊的花崗巖條石鋪筑。漁梁壩可蓄上游之水,緩壩下之流。無論灌溉、行舟、放筏、抗洪,都可兼而利之。整個壩體全部用清一色的花崗巖石層層壘筑而成,每塊石頭重達噸余。漁梁壩壘砌的建筑方法科學、巧妙,每壘十塊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層之間用堅石墩如釘插入。這種石質的插釘稱為“穩定”,也稱元寶釘。這樣,上下層如穿了石鎖,互相銜接,極為牢固。每一層各條石之間,又用石鎖連鎖,如此上下左右緊聯一體,構筑成了跨江而臥的堅實漁梁壩。壩中間有開水門,用于排水。在這里,自然力與人力進行反復的爭奪與較量。治水者們在沉思,石匠們在揮動手中錘子的間隙時,也在思考,一朵朵思想的火花匯集在一起,疏堵結合,緊密團結。石頭仿佛有了生命的意志,它們手挽著手,挺立著,接受江水一次次的考驗。這座凝聚著徽州人治水智慧的滾水壩一蹲就是千年。至今仍在發揮著它的功能,漁梁壩的設計、建設和功能具有綜合利用價值。青石砌成的壩很長,橫斷面呈不等腰梯形,迎水面陡,泄水面緩,既符合現代力學原理,外形又頗為美觀。壩面的許多青石,因為數百年的流水沖擊,已經坑坑洼洼、凸凹不平。壩下江中的一些巖石,更是被急流擊打得崢嶸嶙峋。我在壩上的巨石上或坐或臥,撫摸著被水流打磨得光滑的石頭,若有所思或有所不思,仿佛回到了盛世的大唐。千百年歲月磨光棱角的花崗巨石,走在上面,仿佛在丈量著歷史滄桑的悠長。 漁梁壩在明清兩代400多年之久的徽商發展歷史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如今的漁梁壩,泄洪防旱的功能依舊,但商旅行船的作用已經基本消失,只有作為旅游光的游船在江面上行駛。依稀提醒人們這里曾經熱鬧的過去。在漁梁壩壩面的南端,由南向北設置三道水門(匯洪道),并漸次增高。這些寬約10米、深約0.3米的水門是用來調節水位的,江水少時從低的水門向下流,江水豐時不僅從三道水門向下流,還會從北邊的壩面向下流。現在是水少時節,水從三道水門下流,雖然流量不大,也不太急,嘩嘩之聲卻也不小。我們沿偏北的水門往下走,看嘩嘩下淌的江水,水雪白,不時濺起歡快的浪花。漁梁壩最美的時候,應是豐水期,水剛漫過堤壩,帶著激情向壩下撲去估計夏天的時候水很豐滿,水瀉如瀑,聲音震耳,壩下雪浪滾滾,蔚為壯觀,浪花四濺,如飛玉瀉珠,水霧之上,有白鷺翔集;水聲像天際的滾雷,猶如古代帝王的車輦滾滾而過,仿佛歷史在某一刻成了一片空白。曾經輝煌一時的徽商抵錢塘、下揚州都要從這里起步,漁梁壩堪稱徽州商人“夢開始的地方”。我站在壩上,眼前另一面是沙石為底,參差斑駁;坐在岸邊,聽著另一端嘩嘩的水聲,看著對岸的青山綠樹,使人也忘卻了世間的煩惱,心也靜了,整個人都融化在大自然中了。 我們站在石壩上,舉首四望,氣象萬千,盡收眼底。壩上碧波如鏡,魚翔深潭,小舟撥浪,激起漣漪,恬靜安閑。壩下亂石嶙峋,浪峰咬石;西岸巍然屹立的紫陽山,林木蔥郁。一道堤壩將水分成了兩個世界,壩上,碧波蕩漾,猶如母親溫柔的懷抱;壩下,亂石嶙峋,千礁萬灘,預示著前面的路風云莫測。新婚的妻子唱著“十送郎”,義無反顧地將郎君送到漁梁碼頭,站在船頭的徽州男人沒有幽怨,他揮一揮手,踏上了遠征的航程。他不僅肩負著家庭的重擔,還有家族的期盼。包裹里有充饑的苞蘆馃和幾個銅板。許多的徽商就是這樣白手起家,在大江南北掙得了一片輝煌。漁梁碼頭上喧鬧了、沸騰了,一個個富商載來了真金白銀,于是一座座雅致的宅院、軒昂的宗祠、飄香的書院遍布徽州的山鄉。如今,漁梁壩還延續著舊時的風景,壩上洗衣的棒槌聲,女人的交談聲,孩子們的歡笑聲,耕牛的哞哞聲,交織成一首和諧的生活交響曲。江面上不時有漁人搖著駐足魚鷹的小舢板,穿梭捕魚。魚鷹不時騰空而起,從空中俯沖入江,銜起一條條魚來,吐入船艙。岸邊,一字排開的怡然垂釣者閉目凝神,不時甩上幾條活蹦亂跳的小銀魚。現在的漁梁壩除了繼續在發揮它的水利方面功能外,已成了徽州旅游的一個重要景點。上游寬闊平緩的江面上,有徽州特色的小木船載著客人游覽美麗的練江。漁梁壩旁邊,有喜歡安靜的學生坐在靜靜的江邊作畫,還有人站在平靜的江邊悠閑垂釣。而在大壩的壩身上,則是一群在壩面上淌著水,快樂地戲水的游客。 在漁梁老街上多走幾步,可以看見一座造型很特別的三角亭兀立在練江邊上,這就是“李白問津處”,只有三個柱子,三個面,名曰“個亭”。據說,當時這里有一個隱士,叫許宣平,隱居在陽城山南塢,結庵而住。那里云霧繚繞,谷深林茂,幽靜閑逸,許宣平就在那里欽酒吟詩。唐代詩人李白就是被許宣平的一首詩吸引來的:“隱居三十載,筑室南山巔。靜夜玩明月,閑朝飲碧泉。樵夫歌壟上,谷鳥戲巖前。樂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這首詩被人們四處傳抄,竟傳到了李白的耳朵里,他心動了,在桃花潭邊辭別了汪倫,就徑直來到了紫陽山下的練江邊,只見江上有一破船。船頭有一老翁,豐姿飄灑,儀態俊逸。到了江岸,李白問道:“請問許宣平家在何處?”老翁略微一笑,便吟詩兩句:“門前一竿竹,便是許公家。”李白聽后,點頭前往。走了一會,忽然想起:“‘門前一竿竹’,不就是船頭插立一竿竹篙么?那么許宣平當是老翁了。”于是,李白立即回頭,然而老翁已經不見了。明白過來的李白很是惆悵,他孤獨地坐在江邊的酒樓里,發出“檻外一條溪,幾回流碎月”的慨嘆。后人為了紀念這件事,就仿照一竿竹的樣子,造了一個“個亭”。 漁梁老街的房子最有特色的一點是“亦店亦宅”,有前店后宅式,前店中坊后宅式,下店上宅式,坊宅混合式。而“巴道夫運輸過塘行”則是一座典型的前店中坊后宅式建筑,主要經營茶葉兼營其他雜貨。由于大量的山貨要在漁梁壩翻運,由此形成了一支“巴”姓運輸隊伍。現在的漁梁街上,還能看到幾處掛有“巴”姓招牌的運輸行。導游說,據地方志記載,巴姓是四川人。他們特別擅長用竹筏在山溪里運輸,慢慢便成了漁梁壩搞運輸的專業戶了。從現在漁梁街保存下來的昔日店鋪的面積來看,“巴道夫運輸過塘行”是整個漁梁街上最大的商行。“巴道夫”為人名,“過塘行”為貨物中轉批發店之意。這里擺設依舊,但當年繁忙的景象早已不在,在商鋪的前廳正中擺著一張碩大的柜臺,聽說那柜臺已經擺放了近百年時間,從沒有挪動過。 漁梁老街上的巴慰祖紀念館就坐落在漁梁街的中端,清初建,坐北朝南,房子三進二層四個天井,有樓,分前、中、后三進。前進為客廳,三楹,有天井、兩廡及門廳;中、后進為住房,皆為三合院,另有東、西廳。客廳瓜柱之托雕刻精美,角檐柱上端有丁字栱,中進為梭柱,柱礎呈復盆狀,足見當時主人的地位之顯赫。現在經巴氏后裔精心修繕而成,里面擺放的既有康熙皇帝送給巴慰祖祖父的“蓮淑長春”匾額,還有乾隆皇帝賜予巴慰祖“星璨南天”匾額,十分珍貴。此外,“方思政堂”建于清初,內部建筑構件采用了徽州三雕中的“鏤空立體磚雕”,人物故事情節栩栩如生。巴慰祖,清代篆刻家,故居設巴慰祖紀念館,類似這樣有著重大保護價值與歷史人文價值的古建筑還有很多。 從漁梁老街出來,朝著仰高亭的方向多走幾步,就是徽商故里景點,這是一個專門講述徽商故事的博物館。徽商故事始于漁梁,在古代的徽商中,沒有人不知道漁梁壩,沒有人沒到過漁梁壩。徽州地處萬山叢中,本身山多地少,加之魏晉以來中原戰亂不斷,大量人口涌入徽州,“力耕所出,不足以供”,于是“非經營四方而絕無活路”。這里盛產茶葉、木材、中草藥,陶瓷、墨硯、漆器等手工藝品也很發達,將這些東西運出去以換取徽州民眾極需的糧、油、鹽等生活物資,徽商便由此應運而生。當肘徽州本身陸路交通極為艱難,但新安江水系的溪河卻縱橫村里,于是,漁梁壩便成為徽商告別家人外出謀生和聯通水陸接駁貨物的一個重要碼頭。 橫跨明清兩代、商界400多年之久的徽商發展。可以說,如果沒有漁梁壩,也就沒有徽商的輝煌。徽州自古以來山多田少,農業收入不足以自給,人民只好轉而從事手工業和商業。在徽州,不僅是貧無立錐的農民,義無反顧地外出經商;甚至連一些家有資產的富戶或士大夫之家,也對投資經商產生極為濃厚的興趣。因此才有了那句流傳千古的話:“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而這“一丟”的起始點,就是漁梁壩。漁梁的故事,就是一整個徽商故事的起點。自從有了漁梁壩,周圍的一切都跟著繁盛起來了。茶葉、竹木及其他土特產從這里源源運出,沿新安江下至杭州,極為方便;食鹽、煤油、布匹、百貨等又經此處不斷輸入。一條水道,把勤勞的徽州人推向了遠方,又把功成名就和富庶帶回了山環水繞的徽州府。 徽州是一個充滿著故事的地方,這里歷史文化的熏陶,總能讓我們感受到歷史文化的魅力。漁梁壩,光聽名字,就知道是一個水利工程,只不過這個身份僅限于古代了。如今的漁梁壩,儼然一位寵辱不驚的老者,褪去了過往的繁華,變得沉靜安穩。隨著新安江水庫的建成,漁梁不再通航,加之公路鐵路的陸續建成,壩下街上的鱗次櫛比的商鋪和人流的喧囂漸漸散去,這里已經成為一處景點了,雖說如今人也不多了,但是只看建筑就能聯想到以前它繁榮的樣子,屋檐下一定也是人來人往,生活豐富精彩,走在青石鋪起來的小道上面,我們可以把自己想象成詩句里面的人物,踩在小道上,仿佛也跟詩人一樣,和友人談笑風生。如此山清水秀,每一步都是美景的地方,走在漁梁壩,感受著每一塊石頭中的厚重感,想象著那溝溝壑壑里藏著的風雨故事。 水是徽州的經絡,潤澤了商賈之路。也正是因為徽州人久居其旁,明志于水,才換來那道不盡輝煌的歷史。愿這滔滔不絕的江水,能長長久久地滋養漁梁壩這條“魚”。隔著時間的長河,古壩不語自成詩。昔日繁華煙消散,此地空留漁梁壩,白云千載空悠悠,不廢江河萬古流。曾經輝煌一時的徽商就是從這里起航,走進他鄉,只可惜現在碼頭的跡象已經殆盡,只留下古代工匠的智慧。漁梁壩承載了太多的歷史與文化,我不愿過多地掀起它的書角。我只是沿著古道悄悄而來,靜靜地穿過斑駁的小巷,去欣賞這種讓時光慢下來的風景。墻面的斑駁,撫摸歲月繁華和寂寞的留痕,是生活的氣息,是時光的流逝。靜靜地立在壩上,遠遠地注視著它,一如遠航歸來的貨船。人生是一個說不完道不盡的話題。古往今來,多少人在談論這個問題,多少文章在闡述人生的道理。其實,人生說來也很簡單,人生就是一次單程的旅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荔浦县|
天镇县|
友谊县|
河池市|
上饶市|
壶关县|
中阳县|
张掖市|
海原县|
鲜城|
澎湖县|
黔西|
印江|
安泽县|
闸北区|
鄱阳县|
姜堰市|
平湖市|
本溪市|
禄劝|
洛浦县|
岑溪市|
图们市|
界首市|
抚松县|
囊谦县|
安顺市|
泸州市|
高密市|
九台市|
和硕县|
益阳市|
舒兰市|
灌阳县|
唐山市|
万盛区|
沂源县|
安国市|
桂东县|
闸北区|
疏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