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地處中國西南的貴州,自古以來就是少數民族聚居地。此行與影友們的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之行,分別走進了明朝的漢族屯堡,岜沙苗寨,肇興侗寨。從建筑,文化,服飾等方面,可以看到古堡的悠久歷史,村寨里的自然美景、人文景觀都還保留著本色原味。</p> 天龍屯堡 <p class="ql-block"> 天龍屯堡地處西進云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這里是有名的順元古驛道,天龍屯堡古鎮最早是順元古驛道上的一個驛站,名叫飯籠驛。由于軍事地理位置重要,自明代開始,明軍征南入黔,響應朝廷號召“屯田戍邊”,就在這里及周邊大量屯兵、屯田。</p><p class="ql-block"> 這是貴州開發最早最出名的一座屯堡古鎮,屯堡人是明屯軍的后裔,六百余年來,屯堡人固執地堅守著大明朝的祖制。今天的屯堡人仍舊身穿大明朝的長衣大袖;仍舊跳著大明朝的軍儺(地戲);仍舊沉眠于老祖宗“插標為界,跑馬圈地”的榮耀之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屯堡古鎮全貌</p><p class="ql-block">(無人機拍攝)</p> <p class="ql-block">走進天龍屯堡古鎮,感覺比青巖古鎮好,人沒那么多,商業化沒那么濃,從房屋建筑到民風文化都保持著古樸及原生態的氣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屯堡姑娘操著地道的普通話講解著屯堡故事、明代遺風。導游介紹她身著的服飾長衣大袖才是真正的漢服(如今公園景區里美眉們穿著漢服照像也是經過改良的)</p> <p class="ql-block">屯堡里可以看見已經有600多年的石頭房子</p> <p class="ql-block">明朝富甲天下的沈萬三當年為明太祖修建明南京城,捐了大量資財。后因得罪朱元璋而被流放邊疆,至今屯堡古鎮里還保留著沈萬三曾經在此住過三年的故居。</p> <p class="ql-block">走到屯堡的小廣場停下腳步,按照當地的習俗,喝上一碗用中藥材和本地茶葉熬煮的驛茶。據說可以生津消渴,避暑驅寒,有效地防治腸胃疾病。</p> <p class="ql-block">屯堡村民還為我們表演了儺(nuo)戲,是漢族最古老的一種祭神跳鬼、驅瘟避疫、表示安慶的娛神舞蹈。隨著時代的更迭與發展,這些獨特的漢族文化具有“大明遺風”。被人們稱之為"屯堡文化"。</p> <p class="ql-block">途中的油菜花</p> 岜沙苗寨 <p class="ql-block"> 遠在貴州省從江縣城南6公里處月亮山麓的茫然林海中,隱居著一個岜沙苗寨(苗語念biā shā,意思是草木繁多的地方)。被譽為中國“最后一個槍手部落”。村寨由老寨、宰戈新寨、王家寨、大榕坡新寨和宰莊5個自然寨組成,全寨500余戶2500多人口。</p><p class="ql-block"> 因地處偏遠,<span style="font-size: 18px;">岜沙人仍保持著兩千多年前</span>濃郁的古代遺風和古老的生產方式。堪稱苗族傳統文化的“活化石”。其鮮為人知的槍手文化、鐮刀剃頭、鳴槍迎賓、樹葬習俗、樹木崇拜更為獨特神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岜沙村四周則為密林環繞,環境幽雅;村寨木樓古樸、簡單;衣著傳統,男耕女織。</p> <p class="ql-block">岜沙人的信仰是崇拜林木,認為“人來源于自然,歸于自然”,他們會在出生的時候種一棵生命樹,等到人離世,這棵樹就成了棺木,而且逝者的親人不會豎立墓碑,只會再種一棵樹來寄托哀思。因而,生長了幾百年以上的珍稀樹種,在村里隨處可見。由于岜沙人對樹木的保護,這里的生態環境優美。</p> <p class="ql-block">茂林深處里有個八角亭閣建筑“香樟紀念亭”,廳內的墊臺上置放著一塊<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原砍伐的香樟樹蔸,該亭是1977年4月為紀念岜沙苗族同胞為支持北京修建毛主席紀念堂敬獻香樟樹而建。</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76年北京修建毛主席紀念堂,岜沙人懷著對毛主席無限敬重,將全寨視為林中大神的香樟樹敬獻給了毛主席紀念堂。</p> <p class="ql-block">走進寨子里的陳列室,有照片有人物雕像,可以了解岜沙的人文風貌。</p> <p class="ql-block">岜沙男子崇尚武力,可合法持有的是一種有20多米射程的火藥槍,早期是用于護寨狩獵,如今是在迎接貴賓或者有重大的活動的時候才會對天鳴槍。</p> <p class="ql-block">岜沙男子非常重視他們的發髻,是男性裝束中最重要的性別標志。他們是用鐮刀剃頭。四周剃光,頂部頭發長留挽成發髻束于頭頂,尾部留一截隨意垂于后腦勺,當地給這個發髻起了一個名字:“戶棍”,是這里男人的標志,也是力量的象征。據說,這種裝束是從蚩尤老祖時代傳下來的,也是迄今為止在中國所能見到最古老的男性發式。</p> <p class="ql-block">帶著一種神秘的好奇心,在村寨里邊走邊拍,老人、男人、婦女、孩子……</p> <p class="ql-block">老人展示他的獵槍</p> <p class="ql-block">男子的頭頂挽有發髻,穿著自織的亮布衣褲,挎著腰刀,彰顯著霸氣。</p> <p class="ql-block">祖母石</p> <p class="ql-block">家門口的老婦人</p> <p class="ql-block">岜沙女人擅長于刺繡、織布,印染等傳統手工藝。她們身著土布百褶裙,服飾上配有古香古色的精美刺繡。</p> <p class="ql-block">微信支付</p> <p class="ql-block">天真的孩童</p> <p class="ql-block">狗狗與游客</p> 肇興侗寨 <p class="ql-block"> 肇興侗寨地處黔東南的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東南部的大山間,始建于南宋正隆五年(公元1160年),距今有850多年歷史,現有1012戶、4146人,歷史悠久、人丁興旺,素有“侗鄉第一寨”的美譽。憑著保存完好的侗族傳統村落布局、質樸的侗族傳統生活氣息和以世界遺產侗族大歌為代表的侗族傳統文化習俗,2005年肇興侗寨被《中國國家地理》評選為“中國最美的六大鄉村古鎮”之一。</p> <p class="ql-block">侗寨的迎賓表演</p><p class="ql-block">(小視頻)</p> <p class="ql-block">演員們穿著<span style="font-size: 18px;">絢麗繁華</span>的民族盛裝(苗服),佩戴閃閃發亮銀飾,美麗動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千年侗寨 最美肇興</p> <p class="ql-block">肇興侗寨四面環山,分布在一條狹長山谷之中,一條小河穿寨而過。</p> <p class="ql-block">侗族村寨的標志——鼓樓,充滿古樸的民風和原始的建筑完整地保存了下來!2001年,肇興侗寨及鼓樓群列入大世界基尼斯記錄。</p><p class="ql-block">肇興侗寨全為陸姓侗族,分為五大房族,分居五個自然片區,當地稱之為"團"。分為仁團、義團、禮團、智團、信團五團。自然有對應五個“團”的鼓樓,五座鼓樓的外觀、高低、大小、風格各異,蔚為大觀。集會議事,族人祭祀、群眾休閑的場所。</p> <p class="ql-block">鼓樓正是侗寨的靈魂所在。古老的鼓樓以杉木鑿榫銜接,排枋縱橫交錯,上下貼合,層層疊疊而上,整個結構不用一釘一鉚,堅固嚴密,百年不朽不斜,</p> <p class="ql-block">夜幕下的肇興侗寨燈光璀璨</p> <p class="ql-block">當晚我們入住侗寨里的客棧,第二天早餐后我們在寨子里慢慢游,邊走邊拍。主街的兩邊是商鋪和餐館,來往的是游客。</p> <p class="ql-block">我們深入到寨中,沿著小河清澈的流水,站在風雨橋上,憑眺沿河兩岸密集的欄桿式吊腳樓,鱗次櫛比、錯落有致,形成罕見的村落布局風格。</p> <p class="ql-block">亮布(也叫侗布)一種黑色中透著紫色冷艷之光的特色衣料。在肇興侗寨,隨處可見婦女制作、印染、捶打、晾曬侗布的場景,<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沿河兩岸、吊腳樓、風雨橋上的亮布也是當地的一道風景線。</span></p> <p class="ql-block">女人們蒸煮染色布料后,用大木槌在門口的方形石板上用力的砸折疊起來的布料,</p> <p class="ql-block">侗族女式的發型是偏髻,偏于頭頂上左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行攝2021年3月20-27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定县|
黄平县|
乌兰察布市|
昌平区|
荆门市|
明水县|
临湘市|
敦煌市|
平潭县|
社旗县|
甘孜县|
辽阳市|
含山县|
广丰县|
陆川县|
北流市|
贵州省|
华宁县|
萨嘎县|
黄平县|
封丘县|
荣成市|
安吉县|
蒙山县|
库车县|
麦盖提县|
安塞县|
双鸭山市|
雅江县|
台北县|
苍梧县|
安乡县|
利川市|
诸暨市|
五常市|
古丈县|
会同县|
子长县|
三明市|
剑川县|
垫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