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網上看到一個小視頻(見附件)。視頻記錄了90年代初,上海虹口區嘉興路的原始風貌,很有紀念價值。十分珍貴。 <h5><b>附件:《原嘉興路》小視頻。</b></h5> <p class="ql-block">嘉興路59弄(三德坊)是我的出生,上學,成長的地方,已于2001年動遷拆除。時過境遷,逝去的歲月,一去不復返。但人的記憶是永遠的。憑記憶可以追尋更久遠的事情,特別是兒時的記憶更加真誠。現在,我腦海里還殘存一些關于過去嘉興路的記憶碎片。<br></p> 據記載,上海虹口區嘉興路始筑于1904年。得益于當時虹口的縱橫交錯的河流水系,水陸交通發達便利。嘉興路一帶是虹口港的腹地。嘉興路橋曾經是黃浦江進入吳淞江(蘇州河)的入口處,被稱為黃浦口。吳淞江的三條支流水(俞涇浦,沙涇港,虹口港)在此處交匯。(見上圖紅圓圈內)。所以有專家稱:“上海源于虹口,虹口源于嘉興路”。此結論是否有點偏頗?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嘉興路歷經百年風雨滄桑,曾經有過足夠的輝煌和貢獻。 <h5><b>《上海交通地圖》1992年版</b></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嘉興路是一條很不顯眼的小馬路,很短,長約200米,彎曲呈S形。馬路一頭與吳淞路交界,另一頭與小河邊的九龍路交界。并通過"嘉興路橋″,與東嘉興路相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家住嘉興路59弄(三德坊)B1號。位于“三德坊”最后一排石庫門房子,左邊第二幢。(見上圖的“紅色虛線框”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記憶中,嘉興路沒有高樓大廈。沒有顯赫的達官貴人,沒有值得紀念的歷史建筑,沒有名人舊居(故居)。馬路兩邊基本上是民居,上海典型的石庫門弄堂房子。馬路北側有好幾條弄堂:三德坊、永富里、壽德里、克儉里、德明里、普益里,等等。南側有:德馨里、南克劍里。整條嘉興路屬于平民市井街區,大都是尋常百姓人家。</p> <h5><b style="">嘉興路59弄(三德坊)弄堂口。</b></h5> <h5><b style="">嘉興路35弄(永富里)弄堂口。</b></h5> <h5><b style="">吳淞路652弄(克儉里)弄堂口(箭頭指向)。</b><i></i></h5> <h5><b style="">吳淞路670弄(壽德里)弄堂口(箭頭指向)。</b></h5><h5><b style="">左側是“壽德里”,右側是“克儉里”,小巷正前方是“三德坊”。我們戲稱,此小巷是“三德坊”的后弄堂。</b></h5> <h5></h5><h5><b>嘉興路35弄(永富里)主巷。<br></b><b>左側是“永富里”。右側是“三德坊”A1號。主巷正面房子是“永富里”19號。主巷右轉,是“永富里”20號,“三德坊”A1號(后門)和B1號(后門)。</b></h5> <h5></h5><h5><b style="">這是“三德坊”倒數第二條橫弄堂的“拱門”。<br></b></h5><h5><b style="">左側是7號前門,右側是21號后門。拱門的“鐵柵欄”已經拆除,“三德坊”與“永富里”相通了。</b></h5> 我記得,1958年大煉鋼鐵。拆除了各弄堂道路之間的“鐵柵欄”和部分隔離圍墻。各弄堂連成一片,道路也變得四通八達,暢通無阻。大大方便居民的生活出行。從此,我家B1號(后門)與“永富里”19號和20號相鄰,面對面相望。<div><br><div>“永富里”19號,是一家公私合營的小工廠,門口掛牌《地方國營勤業五金廠》。生產“木柄螺絲批”等五金工具。20號是一塊空地(有一個籃球場大小),是小孩玩耍游戲的好地方。空地后面是一排平房,有人居住。</div><div><br></div><div>1958年的某一天,“五金廠”的工人,在這塊“空地”上建起一座煉鋼的“小高爐”。每天當鋼水出爐時,我會站在我家亭子間的窗口邊,朝窗外望去,看著工人們熱火朝天地干活,看著熊熊烈焰的鋼水流入一個特制的容器里。非常興奮。后來“小高爐”拆除。五金廠的工人接著又在“空地”上,建造了一座二層樓的木頭房子。二樓用作五金廠辦公室,底樓是行人的通道。此房子一直使用到拆遷為止。</div></div> <h5><b style="">嘉興路與吳淞路交界路口,轉彎角處有幾間小商店。</b></h5> 那時,嘉興路冷冷清清,很少車輛。商店也寥寥無幾。僅在與吳淞路交界的轉彎角處,有幾間門面不算大的小商店。有一間“水果店”,一間"醬油店",一間"食品店",一間"南貨店",一間"煤球店",一間"煙紙店"。馬路對面有一間"米店"。請不要小看這幾家小店,在憑票供應的日子里,附近居民日常生活大部分必需品都可以從這些小店買到。附近弄堂的居民都戲稱這些小店為"轉彎角子"。一句"轉彎角子買的"的戲語,其含義大家都會明白。那時生活本來就簡單,"轉彎角子"的小店陪伴我的家人幾十年,給我們帶來方便。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到90年代中期,市場經濟的浪潮將這些小店都一個個消失了。回想起來,還有點不舍得。 50年代,嘉興路只有一條公交線路(55路)經過。所以,有時候我們外出,經常要歩行到乍浦路口乘車。乍浦路“恩德堂”門前,是14路電車終點總站。大約1958年前后,嘉興路的兩旁開始豎起了許多電線桿。接著,在空中架起了四條電纜線,穿過整條嘉興路一直向前延伸。此后,14路電車從乍浦路口延伸,穿過嘉興路,延長至臨平北路。嘉興路的“14路車站”離我家弄堂口不遠。我們出行就方便多了。我還記得,14路電車延長線通車的那一天,幾乎弄堂里的小孩都出來了,站在馬路邊等著,觀望著。當第一輛電車出現在眼前時,大家都興奮,雀躍。 我懂事時的記憶(50年代),嘉興路橋是一座破爛不堪的木橋,橋的欄桿和橋面全是木頭做的。橋面是一塊塊長方形木板拼接而成,也不知經過了多少年,多少路人的踩踏,汽車的碾壓。橋面已嚴重磨損變形,橋面上板與板之間已被扯裂出很寬的縫隙。人過橋時,每走一步,橋面都會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響,低頭還可從橋面縫隙中見到清清的河水。偶爾有汽車經過,整座橋都會跟著晃動起來。那時我還小,很怕過嘉興路橋,每次過橋都要大人背我過去。這個幼兒的記憶是很深刻的。如果要問我,嘉興路這座木橋到底是什么時候變成水泥橋的?我反而不記得了。 我上小學(50年代),就讀于九龍路“虹口區第二中心小學",每天上學,沿嘉興路,到了嘉興路橋邊,右轉,再沿著小河邊(九龍路)繼續走。從家到學校大約10分鐘的路程。那時,馬路幾乎沒有車輛,行人也少。治安很好,大人都放心讓小孩獨自上學。上學是我小時候最開心的事,沒有大人的管束,自由自在地邊走邊玩。 那時,這條小河還是鄉下進入市區的水上交通要道。漲潮時,小河水還算清清的,水流還算緩和。夏天,大膽的小孩從嘉興路橋的欄桿上跳入小河取樂,游泳。此時橋欄桿前會站滿圍觀的人群,有喝彩的,有叫罵的,很是熱鬧。<div><br></div><div>河面上不時有滿載貨物的機動船緩緩駛過,船尾噴著濃煙,并發出"突,突,突"的聲響。有時還遇見大型風帆運輸船,這巨大美麗的桅桿和風帆已早早卸下(市區橋洞太低過不了桅桿和風帆)。只看見船尾有幾個人吃力地搖著櫓槳,船慢慢前行。最好奇的是那些"家庭船",船形不大,船中間有個雨棚,好像一家子人都住在船的雨棚下面,船頭和船尾可裝載貨物。在船上煮飯,還喂養雞,貓,狗等。偶爾會聽到幾聲船狗的叫聲(那時上海極少聽到狗叫聲)。太有趣了,這時我會停下腳步多看幾眼。</div> 上學路上(尤其是冬天早晨),我們經常會驚訝地看到嘉興路橋面上站滿了大堆圍觀的人群,人們都往橋洞里指指點點,并發出惋惜悲痛的感嘆。還有水警人員在橋洞附近水面打撈著什么。原來船民們晚上在船上過夜,可能為了避寒擋風,不慎將船駛進橋洞里停泊。誰知半夜在船民熟睡之際,河水漲潮,船體浮起,卡在橋洞里動彈不得。人沒有出事算是大幸了。我見過最嚴重的是整條船都翻轉了,船底朝天了。是否有人喪命?不得而知。真的很慘! <h5><b style="">老照片:岸邊一輛輛糞車準備卸貨,裝船,運往鄉下。</b></h5> 上學有時會遇到尷尬的事:嘉興路橋附近的小河邊,有個運糞的“倒糞池”。每天早晨鄉下的運糞船就會駛進小河,停靠在倒糞池下面的河面上。使用一根很粗很長的橡皮管,橡皮管一頭接駁在“倒糞池”的接口上,另一頭放入運糞船倉內。然后,一輛輛糞車,依次將糞水物倒入糞池……。遇到此情形,我們都會乖巧地繞道而行,走過嘉興路橋,改走溧陽路上學。 <h5><b style="">老照片:“1933老場坊”,俗稱“殺牛公司”</b>。</h5> <p class="ql-block">上學途中,經常可看見由一個人牽引著一大群牛,排列成一行長長的牛的隊列。沿著嘉興路,再轉九龍路,向“1933老場坊“(俗稱殺牛公司)的方向走去。這種牽拉牛的方式很獨特:是用一根粗長繩,從第一頭牛開始,每隔一段繩,就在牛角上打一個繩結。一頭牛接著一頭牛,形成一行長長的牛的隊列。人只需牽拉著領頭牛的牛鼻子繩,一整隊列的牛就乖乖地向前走。</p> <div><br></div>有時候,我們還會看到小河上的鄉下船,趁漲潮的時候運來幾頭牛。在碼頭邊,幾個人吃力地又拉又推,將一頭頭牛從船上牽拉到岸邊,拉去宰殺。那時我們遇到"牛隊"時,會停下腳步看一下。如果順路也會跟著牛隊一起走。聽大人說,"牛知道自己快死了,會流眼淚的"。我注意觀察了,但遺憾,我從來沒有看見過牛流眼淚。是不是我的觀察力太差?不得而知。 小河邊有好幾個石階碼頭,每個碼頭邊都停靠了各式各樣的運輸船,工人們扛著貨物,吃力地走在一條條窄窄的踏板上,從岸邊到船之間上上下下忙碌著。小河邊堆滿了從船上卸下待運的貨物。以建筑材料為多:磚瓦、沙堆、石灰等等,所以,我上學所見的大都是工人們的勞動,干得都是的搬上搬下的辛苦體力活。我開始體悟到勞動和勞動人們的艱辛。<br> 那時上學,邊走邊玩,所見所聞,對我很有教育意義。在小孩的眼里,街道、石庫門房子、小河、船只、小橋等等,都是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div><br></div><div>這樣的老上海的民俗風情,現在再也看不到了。<br><div><br></div></div> <h5><b style="">百度地圖:現在的嘉興路(原東嘉興路)和“嘉興路橋”之間的距離,已相去甚遠。</b></h5> <p class="ql-block">大約到了2001年,嘉興路的變化更大了。啟動"嘉興路"的市政改造工程。嘉興路北側的石庫門弄堂(三德坊、永富里、壽德里、克儉里、德明里、普益里等等)幾乎全部被拆除。南側的“南克儉里”和“德馨里”拆除了臨街面的房子。這樣,原來呈S型的“嘉興路”被拉直,并向東拓寬,成為一條六車道的大馬路。與四平路相連。這樣,嘉興路大大縮短,僅剩下100多米。干脆取消“嘉興路”的名稱,統一叫"四平路"。</p><p class="ql-block">從此,嘉興路消失了。</p> <div><br></div>與此同時,在我家的原址上,建起新樓盤“國際明佳城”。2003年新樓盤開盤,售價為:8000元/平方米左右,當時我們拆遷戶的補償款僅3000元/平方米,很低!我的許多老鄰居還是留戀嘉興路,買回“國際明佳城”住房。到現在還算保值了。但也有人不舍得用這些補償款,租房,那就完了。現在“國際明佳城”二手樓均價,10萬元/平方米。太貴了。有一次,我偶然遇見一個老鄰居。他不舍得用補償款買房,真的虧大了。跟我說著說著就哭起來。很傷心,怪可憐的。我有時會想,這30多年的變化,有人歡喜,有人愁。世事難料啊!<div><br></div> <p class="ql-block"><br></p> <div><br></div>后記<br><br>原嘉興路雖然消失了。但有趣的是,“嘉興路”的名稱,則送給了“東嘉興路”。讓東嘉興路改名為"嘉興路"。現在,新的嘉興路繼承了原嘉興路的歷史淵源,并發揚光大。特別是近幾年,嘉興路更是聲名鵲起,成了旅游打卡的熱點。許多新創意,新概念,正在不斷花樣翻新。有專家將"嘉興路地區"給予新的定義:都市里的“周莊”。<br><br>?筆者聞之,贊嘆不已,太有創意了!<br><br>是啊!在上海的鬧市區內,竟然存有這樣的“小橋,流水,人家”。如此這般的奇景勝地。此乃虹口海派文化生態之福氣。<br><br>現在的嘉興路地區——都市里的“周莊”是啥模樣?請欣賞以下圖片: 左邊是“溧陽路橋”。三條支流水(俞涇浦,沙涇港,虹口港)在此處交匯。 原嘉興路人行道。路牌改為“四平路”。 <p class="ql-block">原嘉興路改名為"四平路",但橋碑的名稱,還保留原來的歷史痕跡:嘉興路橋。</p> “瑞康里”石庫門弄堂還在。但臨街面的房子改造成這個樣子。 1933老場坊(原上海工部局屠宰場) SNH48星夢劇院(原嘉興電影院) <p class="ql-block">哈爾濱路290號(原嘉興路巡捕房)</p> 三角地藝術園(原上海人力車夫互助會) 1913老洋行(原和記洋行) 1930鑫鑫創意園(原申新堆棧廠) 半島灣文化創意園(原哈爾濱大樓) <p class="ql-block">上海音樂谷</p> 哈爾濱路二號橋 哈爾濱路二號橋夜景 (注:以上照片,視頻均來自網絡)<br>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池县|
鲁山县|
江源县|
玉田县|
托里县|
宜章县|
中宁县|
长海县|
凤山市|
清水县|
宿迁市|
重庆市|
泽普县|
武平县|
南木林县|
郴州市|
兰州市|
博乐市|
西乌珠穆沁旗|
临夏市|
云浮市|
新乡县|
余江县|
凉城县|
如东县|
文水县|
咸阳市|
四川省|
将乐县|
塘沽区|
会东县|
邵阳县|
鄂伦春自治旗|
农安县|
沙田区|
民勤县|
三明市|
永昌县|
林口县|
青海省|
晴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