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3日早5:18,我和同學夫妻三人一起從西直門乘“滴滴”快車去大興國際機場,我們打算用四天時間到山西磧口古鎮、王家大院和平遙古鎮等地旅行。這是我第一次在大興機場乘機,還有一點兒小興奮呢!剛上車,我戴的口罩帶就斷了,司機師傅馬上從儲納盒里拿出一只新口罩遞給我,這網約車的服務真心不錯呀!我們在不堵車的時間段,還花了將近一小時才到達大興機場,這座北京新機場離市區真的好遠。<br> <div><div>6點半剛過,在下行的扶梯上,剛好看到太陽升起,陽光透過航站樓巨型落地窗撒入候機樓。朝陽好美也帶給人溫暖,我早起的困倦頓覺一掃而光</div></div> 因乘坐的是早班飛機加上大興機場投運剛剛一年,這兒的停機坪很空曠,飛機真少,我們乘坐的國航波音737-700型飛機7:25順利起飛 一小時后,我們到達呂梁機場,我這是第三次來這座機場了。左邊這架PC-12是江西快線的飛機,飛呂梁-大同通航航線,這飛機只能坐8、9位乘客。來之前我通過磧口鎮李家山村的客棧聯系了一位姓李的司機師傅,他將負責我們三人今明兩天的用車安排。呂梁機場候機樓不大,離開候機樓,我們很快找到了李師傅的車,按事先約定,我們上車前往西灣村 <p class="ql-block">我們用了將近1小時到達西灣村。西灣村距離磧口鎮一公里左右,臨河而建。這處完整的居民建筑群,是依靠黃河船運發跡的陳氏家族歷經明末到民國300年歷史逐步修建而成的,占地三萬多平方米,依山面水、背風向陽,隨勢而上,如波涌浪卷,層次感極強,現保存完好的有四十多處院落。西灣村在2003年底被國家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評選為22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之一,成為山西唯一獲此殊榮的村子</p> 這是一個單姓村,村里的幾十戶人家幾乎都姓陳。他們的遷居始祖是西灣村的創建者陳師范。西灣村整體設計奇特,整個村落由五條南北走向的豎巷分隔開來。這五條豎巷寓意為金、木、水、火、土五行,代表著陳氏家族的五個支系。各個支系的人分別依這五條巷子聚居,既便于管理,又易于日后村落向左右擴展。我們按照村東往村西的順序參觀。前面有這家叫做“竹苞松茂院”,門口的老爺子招呼我們進院參觀。進院要每人收2元衛生費,微信支付寶都行 這是標準的四合院。北面為正房,左右為東西廂房,庭院里種植著大麗花 院子南面是客房。老爺子說,現在是旅游淡季,客房都空著呢 西屋門口擺著兩只油簍子,還有盛糧食的方形容器。這些東西顯然是以前留下的,大概是為留作記念,也為像我們這樣的訪客介紹這里的特色吧 我們從正房西邊的樓梯上到屋頂,這里是欣賞西灣村全景不錯的地方。西灣村建筑群長約250米,寬約120米,宅院都是依山而建。整個建筑群座落在三十度的石坡之上,民居院落從前往后、由南至北前步步登高,遠望顯得錯落有致,宏偉壯闊 西灣村的民居以當地所謂“明柱廈檐高圪臺”建筑為主,院落被半米高的石臺分隔為前后兩個部分。正房為石暄窯洞,座落在石臺之上,窯頂伸出一排紋飾精美的石梁,它們和木質明柱一起支撐起寬闊的廈檐,夏日里搖著蒲扇坐在廈檐下聊天納涼想必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而東西廂房等則建在石臺下的平地上 老爺子說現在這座大院子只有他們老兩口居住,他熱情地帶我們參觀石暄窯洞式的臥室。與我們印象中的窯洞不同,石暄窯洞并非依山而立,確切地說只是人造穹頂的石制仿窯洞建筑,雖也有土窯洞冬暖夏涼的優點,卻比普通的民房來得堅固宏偉 臥室外的廊道上盆栽的石榴紅紅的,看著很喜慶 山西盛產棗,這家的棗不知為何被鐵絲串在一起成球形,是為了方便晾曬嗎 西灣村各家宅院的柴房、碾、磨或寄于墻下,或修于背角,寸土必用,其設計既樸實而不居一格。這家的樓梯下面被用來存放煤和柴火 告別了老夫妻,我們沿著木巷向上走,去參觀攻略上介紹的東財主家。小巷的地面用石塊鋪砌,兩側有石護墻,有的地方還建有堞樓和供巡視的墻道。當年,整個村子如同一座壁壘森嚴的城堡,只在村南段建有三座寓意為天、地、人的大門,不過大門后來都塌毀了 東財主院位于木巷,是西灣村保護較為完整的院子,也是陳氏先祖陳師范居住過的地方,共兩層樓高。東財主院巷子東墻上有一排木棍,當年村中哪家生了孩子,就在那里掛起燈籠以告族人 東財主家大門很是普通,我們經過大門進入偏院,里面有磨盤和碾子各一,高處為望婿樓 所謂望婿樓,是在封建社會嚴格的婚嫁制度下,未出嫁的女子是不允許見到外人的,即使家里有人來提親,也只能偷偷的躲在望婿樓內瞧一瞧過來提親的人。望婿樓通常建在大門的入口處,有人來的時候可以清楚的看到 東財主院的二道門有富麗堂皇裝飾精美的豪華門樓,木雕磚雕石雕還有鐵藝構件一個不拉,件件精彩,尤以門墻上檐下的一對四幅墀頭磚雕最為搶眼。墀(chí)頭是我國硬山式古建筑山墻屋檐下成對出現的一個建筑構件,凸出山墻,本來是用以支撐前后出檐和擋水的,后來演變成了最明顯的雕飾構件。山西地區民居墀頭雕刻常見的圖案有祥禽瑞獸、吉花瑞草、吉祥文字、刀馬人物等。但是,東財主院的墀頭與眾不同,首先它是三面雕刻。也就是說每邊墻上的墀頭都是正面帶兩個側面,每面都有立體雕刻。其次,雕刻內容除了正面的花草紋飾外,兩個側面各是一幅故事圖案,兩組四個故事,描繪了四個中國文化典故。細細解讀,別有一番風味<br> 右面這幅叫騎鯨捉月。這個雕刻畫面感極強,很有辨識度。有大海,海水中有人騎著魚。上面有月亮云彩,下面的人物拱手對著月亮。說的是唐代大詩人李白,乘舟飲酒賞月。一條鯨魚游來,李白跳上去騎著鯨魚升天而去。杜甫曾經在一首詩中寫道:若逢李白騎鯨魚,道甫問訊今如何?多浪漫啊 騎鯨捉月背后這幅磚雕是孟母教子。孟母教子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孟母施教的種種作法,對于孟子成長為思想家影響極大。這樣的故事雕刻在最顯眼的部位,也能體現晉商發家致富之后的一種崇商敬儒的心理 孟母教子對面這幅,就是出門后右手邊墀頭上是有鳳來儀磚雕。圖案上一個人物倚靠在松樹下,一只鳳凰口中銜著靈芝。這個圖案,有人說這是吹簫引鳳,也說得過去。不過,更有可能的是鳳鳴岐山或者有鳳來儀。后兩者的畫面感明顯要強于吹簫引鳳。因為常見的圖案里,畫吹簫引鳳的圖,一般都會畫出蕭管來 二道門的門樓是屋宇式門樓,前檐下有通欄雀替木雕卷草紋圖案,檐下有三朵雕花斗拱,闌額上滿雕菱形花紋,整體顏色都比較烏黑,有種歷經滄桑的感覺。大門也比較特殊,兩旁帶有抱框,正中才是常見的對開板門。門框上有一對雕花門簪。闌額板上同樣雕滿花紋。和竹苞松茂院一樣,進院要每人收2元衛生費,我們付費后進院參觀 在大門板上,一對六角形鐵門鈸上,鑲嵌著環紋精美的鐵門環,比常見的絞絲紋飾要精致很多。門鈸下面還釘著一塊元寶形的護鐵,防止門環磕壞木質板門 一層為掌柜居住的地方,目前未對外開放。這是二層,左邊正房為長輩住的地方,兩邊廂房為卷棚式,是小輩人的住處 東廂房墀頭上浮雕有葡萄,葡萄多籽,長輩是希望晚輩多子多福,陳家興旺發達 二層正房窯上,有一座木結構磚瓦房,這是議事廳,家族重大決策都在此商議討論,兩邊是客房,也可能是族人喝茶休息的地方 門外墻壁墀頭上雕刻有梅花鹿,鹿與“祿”同音,是做官發達的意思 我往下俯看,東西廂房中間,有一不大的照壁,照壁當中開孔,用來供奉佛像 東財主院西側開有小門,經過小門我們來到一墻之隔的繡樓院,也叫陳三錫院。西灣村戶戶相同,院院相連。只要進入一座院落,就可以游遍全村,這樣的設計,不僅僅是為了解決村內的橫向交通,更有利于突發事件下的快速轉移和集體防御。<div>眼前這座陳三錫的院子是這個村中最具有特色的,代表了西灣民居的風格。如今,這座院落仍是整個西灣村里最氣派的院子。院子東西總寬約30余米,南北60余米。院子一層是伙計們的住處,院子很小,院子外面寬闊的地方是原來的花園,一層目前不開放。這是二層,二層院內正房為長輩住的地方,是建筑群中最好的地段,兩邊廂房為卷棚式,是小輩人的住處;為了家族管理的便利,二層正房窯上有一座木結構的磚瓦房,叫議事廳,起先是祝壽用的,后來凡家族重大事情都聚在此廳商議討論,廳外有矮墻,視野十分開闊,一直能望到陳家祖墳</div> 要看三四層每人要收15元錢。現在的主人說你們仨收40元就行了。交過費后我們上樓梯到三層。三層是望月樓,兩面坡式,是長輩望月、品茶、休閑的地方。從二層到三層的臺階分為三部分,分別是「3、6、9」,意喻「遍地走」。正門上方有清道光帝御賜匾:“定國先聲” 東西兩側為訪客住宿的客房,現在作為舊時日用品的展室 四層是繡樓,繡樓占地面積很小,沒有正房,是陳家小姐和丫鬟居住的地方,到晚上,小姐一般不允許下樓。東屋現在按原來小姐房布置 西屋現在被布置為舊時服飾和日用品展示廳 從繡樓院里出來,我們向西走,邊走邊參觀老宅子。這座院落的門匾上鐫刻著“歲進士”三個大字,據說這里是軍功三品的藍頂老爺陳輝章的舊居。我們后面又陸續看到了“恩進士”和“明經第”的門匾。這些宅院的主人并不是真正的進士,這些名號是皇上給屢試未第者的虛名、雅號 “歲進士”匾額下的門緊閉,人們只能從左右入院。匾額下的大門應該只有在貴客登門時才會特意打開,以示尊敬 院落里有三棟二層建筑,坐北朝南的正房為長輩住的地方 東西廂房一層應為家里公子房,二層住的是待字閨中的小姐 我們離開“歲進士”,從土巷南門走出西灣村 南門東側不遠處是陳氏宗祠。陳家祠堂是清晚期建筑,規模不大,保存比較完整,祠堂里供奉著陳家歷代祖宗的牌位。陳氏祠堂在村子的西南,顯得有些破敗,石刻匾額已風化,隱約可辨“思孝堂”三字。拱狀窗的兩側,有兩塊嵌墻石碑,碑有殘損,右側一塊的碑文題目被人鑿掉,左側碑的題目是“創修陳氏祠堂序”,碑文對祠堂取名“思孝堂”作了解釋。思孝堂祀奉陳氏始祖陳先模及二世祖、三世祖,由此推斷從始祖到三世祖陳家并沒有自己的祠堂,也說明陳家真正發跡是從四世祖陳三錫開始。陳氏宗祠為磚木結構。陳氏宗祠大門緊閉,但單看其外側灰白色的墻體、豪華氣派的大門、飛檐高翹的閣樓,竟有些許江南民居的影子。 上午11:30,我們在參觀西灣村后,到磧口古鎮的一家客棧住下。參觀磧口古鎮是我們此行的重點之一。磧口鎮位于晉西呂梁山西麓,黃河之濱,臨縣之南端。明清至民國年間,憑借黃河水運一躍成為北方商貿重鎮,享有“九曲黃河第一鎮”之美譽,是晉商發祥地之一。磧口鎮南與柳林縣黃河名鎮孟門鎮相接,東與林家坪鎮相連,北與叢羅峪鎮接壤,西與陜西吳堡縣隔河相望。全鎮面積108.45平方公里。磧口的繁榮緣于大同磧的驚險,大同磧號稱“黃河第二磧”,是一段近500米長的暗礁,落差10米,水急浪高,船筏難以通行,磧口遂成為黃河北干流上水運航道的中轉站,并由此而得名。當時,西北各省的大批物資源源不斷地由河運而來,到磧口后,轉陸路由騾馬、駱駝運到太原、京、津、漢口等地,回程時,再把當地的物資經磧口轉運到西北。鼎盛時期,磧口碼頭每天來往的船只有150艘之多,各類服務型店肆300多家。日復一日,磧口便以“水旱碼頭小都會”的美名傳遍南北。<div>從西灣村到磧口兩地只有3公里多的距離,李師傅開車10分鐘就把我們送到了客棧門口。我們到客棧放下行李,就出門找地方吃午飯。客棧外的大街上,戴白羊肚手巾肩披褡褳的大爺牽著頭戴大紅花的驢,一位女游客穿著當地特色的花襖褲,戴著綠頭巾,騎著小驢,很是開心</div> 我們找到沿黃大道旁邊的一家餐廳,他家有二層觀景平臺。我們邊吃邊欣賞黃河風景。黃河河面很寬,但看不到任何船只,遠處黃河水因與湫水河交匯而變得湍急,黃河右岸是陜西省吳堡縣,那座寶塔叫薛家塔,也稱紅龍塔。老板說那是近些年建的,不是什么古跡。餐廳所在這一片地方叫后街,也叫西市街,緊靠黃河,一邊是奔涌的黃河水,一邊是古香古色的店鋪 吃過午飯,我們沿著西市街往南走,我們準備先去中市街和東市街參觀,然后上黑龍廟拍日落。西市街緊鄰黃河碼頭,以前建有大批的貨棧。前面建筑是厘金所,是過去的稅務所,現在里面已經改成了客棧。至于招牌上寫的賣黃河魚,我們不怎么信 前面是現今保存較好的中市街街,也稱明清一條街。在這里分布著二三十家老店鋪客棧,保留著明清商業街原汁原味的風貌。老店鋪、老字號、老房子上有明清風格的磚雕、木雕、石刻,似乎在訴說著晉商的興衰、財富的滄桑 小街上最有特色的建筑是這半月門,就像常見的月亮門從中間整齊的被割斷,而代替那半個橢圓月亮的是筆直的一道墻壁。遠觀像一個累壞了的人,直立、弓腰、低頭、把肩膀靠在石墻上。據說半月門之上原來竟然蓋有一間小屋,其受力設計之精妙,不得不讓人嘆服。舊時穿過此門就是“紅燈區”了,難道古人設計此門是“半邊風月”之寓意?磧口古鎮以前都是經商或賣苦力的男人,家屬都住在西灣村或臥虎山后的李家山村,這里出現“紅燈區”也就不足為怪了 左手這家“義誠信”原來是家草帽店。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成立,由天津商人開辦。辛亥革命成功后,西方文明逐漸傳入我國,人們的生活習慣以及服飾也在逐步改變。“義誠信”草帽店專賣洋草帽,兼營時尚禮帽、文明拐棍、眼鏡等洋貨,生意做的像模像樣,現在改作磧口美術寫生基地。門口擺著落滿浮塵的各式真假難辨的古董,還有文革時期的雕塑等。對面的長興店是一家客棧 右邊這家是“豐記貨棧”,根據標牌介紹:1948年春,賀龍率領的一二二師在磧口創辦的“新華商行”南下入川,曾任業務經理的王子豐等地方人員大都留了下來。是年仲夏,王子豐在此巷的第一院與商界朋友合伙開辦了過載貨棧“慶合貨棧”,王任經理。當時反動會道門“一貫道”活動猖獗,三地委公安處派人打入“慶合貨棧”,明經商,暗偵察。為便于偵察,即利用王子豐在商界的崇高威望,取其“豐”字,將貨棧改為“豐記貨棧”。 路邊一只小奶貓看到我后,跳到逍遙椅上,沖我喵喵叫著,她這是餓了么? 明清一條街現存只有160多米,我們很快就參觀結束。我們沿著河邊的道路往東市街方向走。不遠處的一陣叮叮當當的錘擊聲吸引了我們的目光。走近一看,兩位石匠師傅正各在一塊青石板上敲擊。他們說這是在加工一道石門,將來立在中市街和東市街之間,作為迎賓之用 <div>東市街當地人又稱“前街”,曾是騾馬駱駝運輸店集中地段,它又名“食店巷”,因為當時有幾個飯館和許多小吃挑子,賣地方小吃,如臊子碗托、蕎面灌腸、紅印印芝麻餅等,還有賣糧食的小攤販,專供給窮人們一升一合地買當天的口糧。東市街除集中了騾馬駱駝運輸業外,多零售業和服務業,雖然比西市街熱鬧,但沿街建筑大多簡陋。曾經這里騾馬駱駝大車云集,駝鈴陣陣,車夫的吆喝聲不停,熱鬧非常。后來隨著磧口商業逐漸衰落,加上文革期間建筑破壞嚴重,這里就與普通的村鎮差別不大了。</div><div><div>這是西云寺的山門。西云寺屬臨縣寺院中九下院,舊稱西云觀。在候臺鎮北之西石崖,后因殿宇破壞,不便香火,移置磧口之北,西頭村之西,舊志稱皇慶年(元1312-1313年)建。今被磧口中學占用,其殿堂已毀,窯洞依存。這座山門雖破爛,但雄姿可見,磚雕飛檐斗拱、圖案題字,形象逼真,流暢厚重<br></div></div> 在磧口的大街上,有很多餅鋪,就像西云寺對面的這家。在磧口古鎮上現打、現烤、現賣的燒餅是當地常見的特色。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紅印印餅子,白面和成,加少許油鹽、表面撒芝麻,再蓋以象征吉祥的紅印,烤好之后色極黃,味噴香。過去的商人和勞力,都忙著掙錢,哪有飯館踏實吃頓飯的時間,就在路邊隨便買上幾個熱熱乎乎的燒餅充饑,我想這就是磧口燒餅攤兒多、味道多樣的原因吧 東市街雖說被破壞嚴重,但新建筑更接近于北方村鎮,更接地氣。這條街居民很多,下午時分,這里仍舊人來人往,熱熱鬧鬧 因為地勢低,又曾經多次被洪水浸入,所以這里臨街的店鋪有部分建有高圪臺 這家原為福順德駱駝店,現為福順德客棧,是磧口保存最為完整、規模最大的一家駱駝店,原來院子一半鋪了石板,而另一半沒有,是為駱駝休息用,因駱駝在綿軟的黃土上臥下以后可以免受石板的冰涼生硬 福順德還保存著駱駝騾馬的“餐廳”,這長長一排石槽就是它們的餐具。駱駝店總體建筑風格寬闊,主要是因為當時運輸生意十分繁忙,需要很多住宿的房間 進門處右邊的墻壁上,有“歡迎光臨”四個大字。仔細看,筆畫和方框居然是由當地特產花生和紅棗組成,很有創意吧? 我們從東市街出來,時間還早。于是我們三人就沿著樓梯走到停車場,再下到河灘,順著河灘彎曲的小路來到湫水河與黃河的交匯處。有幾位年輕人正坐在湫水河邊垂釣 這個時節湫水河很淺,小魚很多,不一會兒我就看見有魚上鉤。小魚只有約10厘米長,不到一兩重,估計就是炸著吃或者燉湯,河鮮味道肯定不錯。他們說湫水河可以釣魚,但不許下網,特別是電網 東邊這是臥虎山,那座最高的建筑就是磧口古鎮的地標-黑龍廟。黑龍廟創建于明代,雍正年間增建戲臺,道光年間重修正殿和東西耳殿。廟宇規模壯闊,昭然入目。這座廟宇為磧口鎮的商戶捐資修建,不屬于任何宗教,純粹是為保黃河行船平安,商家生意興隆和百姓身體健康 前面是湫水河和黃河的交匯處,這里水不深,但盡管汛期已過,水流還是比較湍急,可以看到水里有不少亂石堆積,在此行船一定很危險 我同學夫婦在一塊淺灘旁,撿起小片石頭,在黃河上打起水漂,好開心啊 一位老人靜靜地坐在黃河邊垂釣。我湊近他的水桶,看到里面有約十條小魚,與剛才在湫水河里釣上來的魚品種似有不同<div>《黃河漁翁》</div> 黃河上游離此地不遠的地方有黃河水蝕十里畫廊景觀,這些快艇應該是帶游客去參觀畫廊用的 不一會兒,就來了幾位游客,他們穿上救生衣,坐上快艇向黃河上游飛馳而去 前方有一雙峰駱駝高傲地仰著頭擋住去路。我同學說要當心駱駝,因為駱駝不高興時是會向人吐口水的。我們小心翼翼地從它身邊經過 時間不早了,我們上岸,穿過中市街,按高德地圖的引導,來到黑龍廟。前面是正殿,供奉黑龍、河伯、風伯、關圣帝、華佗,是為保佑往來船只平安,商家誠實有信、生意興隆,人人健康無病 正殿對面是山門,門前是一座面闊三間的門庭。門庭上又蓋一座歇山頂門樓,兩層建筑全憑8根大木柱支撐。緊挨門樓又建有一座戲臺。前后建筑連為一體。戲臺為歐山頂,琉璃瓦剪邊,十分美觀大方。這里的戲臺唱戲音響效果特別好,臺上唱戲無需現代擴音設備,不僅僅是黑龍廟院內全場觀眾,就連對岸的陜西丁家畔村、拐上村也能聽得清楚。人稱“山西唱戲陜西聽”。唱戲的聲音之所以傳播那么遠,原因在于其獨特的建筑設計。因為戲臺下有三個向上傾斜的券洞,相當于三只音箱,起到了擴音作用,唱戲和伴奏的聲音在封閉的四方形院內傳播回響,再通過山門下的三個券洞向山下傳播出去,借助周邊的黃河和湫水河峽谷環境以及水面的反射,聲音被不斷放大并傳播到很遠的地方。這巧妙的設計令我們不得不佩服先輩們的聰明才智 從山門下中間券洞拍攝的黃河日落 戲臺 戲臺后面的走廊是普通戲劇演員的化妝間 后面是一個三面有窗的小屋子,這里可以俯瞰黃河。這是戲劇名角的化妝間,墻上開有小洞,用于與外界交流信息 戲臺左右是十字歇山頂式的鐘鼓樓,規模不大,卻小巧玲瓏,別具風格 俯瞰磧口古鎮中市街和后街即西市街,這里有數量豐富且保存完好的明清時期建筑,主要有貨棧、票號、當鋪等各類商業性建筑和廟宇、民居、碼頭等,幾乎包括了封建制度下民間典型的漕運商貿集鎮的全部類型。由于古鎮至今還是原始質樸的居民生活形態,所以又有“活著的古鎮”之稱 下方是黃河和湫水河的匯合處,在匯合處下游不遠處,曾經就是船工們談磧色變的大同磧。磧口的繁榮緣于大同磧的驚險,大同磧號稱“黃河第二磧”,落差10米,黃河河道由500米寬突然被壓縮到80米左右,水急浪高,船筏難以通行,磧口遂成為黃河北干流上水運航道的中轉站,并由此而名揚天下。但我們從黑龍廟絲毫看不到黃河河道被擠壓變窄,水流湍急的情形,更聽不到驚濤拍岸,濁浪排空,聲聲如雷的“磧吼”聲呢?河水怎么看著如此平靜呢? 黃河日落 我們從鐘鼓樓下來,在戲臺前的院子里,一位老者正在表演山西傳統說唱藝術《三弦書》,我看他眼熟,好像在網上的視頻和游記里見過。我掏出錢包,里面還有一張5元紙幣,我放在老人前的紙盒里。他雖然眼神不好,但聽覺很靈敏,他把錢展開后沖我微微一笑,即興表演了一段三女婿拜壽。他聲音洪亮,唱的有板有眼,但山西話我們聽不太懂,他唱罷,還熱情地向我們講解了一下 告別老藝人,我們去吃晚飯。飯后時間剛過晚7點,我們再次來到明清一條街。磧口的夜晚很是安靜,但也是燈火闌珊,有著山西特色喜氣的紅燈籠或方形仿古街燈或懸掛于房檐,或搖曳在門口,把這個不大的古鎮照耀得安謐祥和,處處充滿著一種特有的詩情畫意,只是游客不算多,很多商家也打烊了,略顯冷清 街道旁這家有家叫“馬氏布藝”的小店,民間藝人一針一線地縫著布老虎,花布娃娃鞋、平安如意枕頭、千層底鞋墊都擺在門口,很是顯眼 <p class="ql-block">走進店里,店主人馬根俊老師熱情地接待我們三人。她說這里面賣的布藝都出自她手。前些年,為解決貧困婦女就業,讓她們不出家門就能有穩定的收入,磧口鎮寨則坪村第一書記杜亮姝邀請馬氏傳統布藝馬根俊老師,教授貧困婦女學習布藝技術,使村里大批家庭脫貧。她的事跡多次被《人民日報》、《中國日報》、新華社等多家媒體宣傳報道。我從她那兒買了一對小老虎,只花了15元。盡管小老虎看著不是很精致,但作為北方鄉土手工藝粗獷大氣風格的代表,我感覺特別有紀念意義</p> 我們明天打算去李家山村,那山村窯洞層層疊置,古村相對封閉,像與世隔絕的桃花源。然后回磧口古鎮,請導游詳細講解古鎮,揭開我們看不到“磧”的兇險和聽不到“磧吼”之謎,晚上再坐火車去平遙古鎮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州市|
布拖县|
武安市|
重庆市|
纳雍县|
广宗县|
乐山市|
常宁市|
中超|
精河县|
玉田县|
沙坪坝区|
大足县|
潞城市|
琼结县|
玉门市|
渑池县|
永泰县|
石河子市|
甘谷县|
洛宁县|
安新县|
偃师市|
布拖县|
斗六市|
临桂县|
息烽县|
丹凤县|
金溪县|
新民市|
孟州市|
岑溪市|
桐梓县|
广南县|
祥云县|
云霄县|
天峨县|
乐平市|
西吉县|
珲春市|
遂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