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拍攝/編輯:歸海爵明</p><p class="ql-block">文字/ 摘自《畫與詩》</p><p class="ql-block">攝影器材:佳能5D2 ,華為手機</p><p class="ql-block">拍攝時間:2021年</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文字冗長,但吳冠中教授關于繪畫的語錄,頗為經典。繪畫與攝影的共通不言而喻。有些攝影大師們的教科書,也未必蓋全。許多幽眇值得我們內省,以免自炫矜貴。快餐時代,浮囂心態須抑斂。</p><p class="ql-block"> 本美篇即作筆記亦饗觀者。厭字者可劃水而過。圖文并無關聯性(歸海示意)</p><p class="ql-block">~~~~~~~~~~~~~~~~~ 吳冠中語錄:</p> <p class="ql-block"> 形式美是美術創作中關鍵的一環。我有一回在紹興田野寫生,遇到一個小小的池塘,其間紅萍綠藻,被一夜東風吹卷成極有韻律感的紋樣,撒上厚薄不勻的油菜花,加以深色的倒影,幽美意境令我神往,久久不肯離去。</p> <p class="ql-block"> 翌晨,我急急 忙忙背著畫箱趕到那池塘邊。天哪!一夜西風,摧毀了水面文章。還是那些紅萍,綠藻,黃花……內容未改,但組織關系改變了,形式變了,失去了韻律感,失去了美感,我再也不想畫了。</p> <p class="ql-block"> 栩栩如生,幾乎成為我們贊揚美術作品的至高標準了。</p><p class="ql-block"> 我并不籠統地反對模仿客觀外貌須栩栩如生的要求,但這并不是造型藝術的最高標準,更不是惟一標準,藝術貴在無中生有。</p> <p class="ql-block"> 美術美術,掌握“術”容易,創造“美”困難。</p> <p class="ql-block"> 大自然永遠在誘惑我們,啟示我們,嘲笑我們的保守、固執和偏見。</p> <p class="ql-block"> 局限于一些僅有的舊手法, 自然難于表現新的境界和聲勢。</p> <p class="ql-block"> 每當大自然新的聲勢吸引了我,必須分析出這聲勢中潛在的造型因素,狠抓、狠抽這些隱蔽的但 關鍵性的因素,否則畫面必然落空,落個虛張聲勢!這些因素之所以隱蔽,因它們本身可能就是韻,氣,虛,節奏,運……不好捉摸,但偏偏是藝術中確確鑿鑿存在的主要角色。</p> <p class="ql-block"> “像”了不一定美,并且對象本身就存在美與不美的差距。</p><p class="ql-block"> 同是老松,不一定都美;同是花朵,也妍媸有別。(妍媸 [yán chī],美和丑:不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這是什么原因?要在客觀物象中分析構成其美的因素,將這些形、色、虛、實、節奏等因素抽出來,進行科學的分析和研究,這就是抽象美的探索。</p> <p class="ql-block"> 我認為八大山人是我國傳統畫家中進入抽象美領域最深遠的探索者。憑黑白墨趣,憑線的動蕩,透露了作者內心的不寧與哀思。</p> <p class="ql-block"> 他在具象中追求不定型,竭力表達“流逝”之感,他的石頭往往頭重腳輕,下部甚至是尖的,它是停留不住的,它在滾動,即將滾去。</p> <p class="ql-block"> 盡管西方抽象派系繁多,無論想表現空間構成或時間速度,還是半抽全抽象或自稱是純理的,絕對的抽象……它們都還是來自客觀物象和客觀生活的,不過這客觀有隱有現,有近有遠。</p> <p class="ql-block"> 即使非常之遙遠,也還是脫離不了作者的生活經歷和生活感受的,正如誰也不可能提著自己的頭發脫離地面而去。</p> <p class="ql-block"> 許多杰出的造型藝術作品是屬于“變形”范疇的,當對這些成功的作品并未理解與體會或一知半解時,人們也就會先模仿,仿其“變形”,似乎”變形”是成功的標志或捷徑。</p> <p class="ql-block"> “形”是創造的結果,而“變”包含著構思,探索與提煉的艱苦歷程。</p><p class="ql-block"> 造型藝術中,對人的具象規律不掌握,對形式美無體會,就想嘩眾取寵而變形,是自欺,但欺不了人,欺人也欺不久。</p> <p class="ql-block"> 感覺中有一個極可貴的因素,就是錯覺。法國浪漫派大師熱里柯畫的賽馬已成為世界名畫,人們贊揚那奔騰的馬的英姿。</p><p class="ql-block"> 然而照相發達后,攝影師拍攝了奔跑的馬的連續鏡頭,發現熱里柯畫的 ,馬腿的姿勢不符合真實。</p> <p class="ql-block"> 畫家筆底馬的兩條前腿合力沖向前方或一同縮回,而拍攝出來的真實情況卻是一伸一縮。</p><p class="ql-block"> 但其作品予人的感受的魅力并不因此而消失。</p> <p class="ql-block"> 攝影進入藝術領域,攝影師也想讓機器出錯覺。</p><p class="ql-block"> 畫家寫生時的激情往往由錯覺引發,同時,也由于敏感與激情才引發錯覺。</p> <p class="ql-block"> 直覺包含了錯覺,藝術上的偏見與偏愛,卻是創作的酵母。</p> <p class="ql-block"> 畫家當然起碼要具備描畫物象的能力,關鍵問題是,能否敏銳地捕捉對象的美。</p> <p class="ql-block"> 理,要求客觀,純客觀;情,偏于自我感受,孕育著錯覺。</p> <p class="ql-block"> 嚴格描寫客觀的訓練并不就是通往藝術的道路,有時反而是歧途、迷途,甚至與藝術背道而馳。</p> <p class="ql-block"> 我當學生時有一次畫女裸體,那是個身軀碩大的中年婦女,坐著顯得特別穩重,頭較小。老師說他從這對象上感到的是巴黎圣母院。</p> <p class="ql-block"> 他指的是中世紀哥特式建筑的造型感。這一句話,確啟示了學生們的感覺與錯覺。</p><p class="ql-block"> 個人感受之差異,也是個人風格形成的因素之一。</p> <p class="ql-block"> 畢沙羅與塞尚有一回肩碰肩畫同一個對象,兩個路過的法國農民傳下來看了好久,臨走給了一句評語:“一個在鑿(指畢沙羅),另一個在切(指塞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風格之形成絕非出于做作,是長期實踐中忠實于自己感受的自然結果。</p> <p class="ql-block"> 個人感受、個人愛好,往往形成作者最拿手的題材。</p> <p class="ql-block"> 人們喜愛周信芳追跑打殺的強烈表情,也喜愛凄凄慘慘戚戚的程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更重視個性,個人風格?!芭伞币淹穗[于歷史的深處。風格是可貴的,但它往往使作者成為榮譽的囚犯,為風格所束縛而不敢創造新境。</p> <p class="ql-block"> 創作時如同從高處往下跳,頭先著地或腳先著地,事先并無把握。所以自己無從事先設計自己的風格。風格是作者的背影,自己看不見。</p> <p class="ql-block"> 民族化的根源應是民族生活的特色。我們生活在自己的人民中便首先具有豐富的藝術源泉,有了一個基本條件。然而藝術要發展,單憑生活源泉是不夠的,單依靠傳統也是不夠的,必須開放西方的現代藝術,只要不是反動的、黃色的、丑惡的,都應盡量開放,我們絕大多數是頭腦健康的人。</p> <p class="ql-block"> 固然,我們要學習前輩藝人的功力,不是學多了,而是學少了,但學習之中又必須結合新的要求,因之“功”力的內涵便在逐漸遞變,不斷增長新因素,揚棄舊把式,從量變轉向質變。</p> <p class="ql-block"> 在霍去病墓前,在秦俑坑前,在碑林博物館的漢唐石雕前,我想號啕大哭。哭什么?哭它太偉大了。哭老鷹的后代不會變成麻雀吧?</p> <p class="ql-block"> 藝術創造不是追尋源頭,而是探索未知…</p><p class="ql-block"> 科學與藝術競相啟迪思維,科學創新需要扎實數理化基礎底蘊,藝術創新的基礎底蘊包含民族傳統,而最重要的是汲取藝術傳統發展的最新成果,是世界各民族的,一個民族僅是其中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社會生活、思想感情、審美趣味都在發展變化,因而孕育了新時代的繪畫,其中交織著縱的傳統因素和橫的外來影響。</p> <p class="ql-block"> 是否縱線一定要比橫線重要呢,在一個時代的進程中, 21世紀初始,我贊同在大力倡導創新的同時,還要提倡“厚今薄古”的觀點。</p> <p class="ql-block"> 文學、戲劇、電影、美術、音樂、舞蹈、文藝姊妹間有著很多共同性,互相滲透是十分有益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吳冠中畫</p> <p class="ql-block">吳冠中:《水鄉行》</p> <p class="ql-block"> 廣闊無垠的視覺世界,物象是錯綜復雜的,美好的形象、形式比礦藏更豐富,等待美術工作者去采選、利用。詩 、音樂都經常去采風,我們要采形。我說采形,不同于物象資料的紀錄。具體特征的人物形象,各類少數民族的服飾,品種繁多的杜鵑,各式各樣的船只…固然要收集記錄,但照片資料已一天比一天豐富,不必全都由自己去采集。我的意思是,要采組成形式美的點、線、面、色等等的構成體或其條件。</p> <p class="ql-block">吳冠中:《十字街頭》</p> <p class="ql-block"> 雖然人的美感很難作孤立的分析,但視覺美與聽覺美畢竟有很大的獨立性,繪畫和音樂不隸屬于文學?!肮滤砂莅鍢蛭鳌薄笆€桑蔭接稻畦”“桃花流水蹶魚肥”許多佳句寓形象美于語言美,詩中有畫,膾炙人的口。但仔細分析,其 中主要還是偏文學的意境美。如從繪畫的角度看,連片的桑園接稻田可能很單調;孤松、矮屋、板橋間的形象結構關系還須具體環境具體分析;桃花流水的畫面,通俗與庸俗之間時乖千里,時決一繩,文學修養不等于審美眼力。</p> <p class="ql-block">吳冠中:《遺忘之河》</p> <p class="ql-block"> 猶如獵人,我經常入深山老林,走江湖,獵取美感。美感卻像白骨精一般幻變無窮。我尋找各樣捕獲的方法和工具,她入湖變了游的魚,我撒網;她仿效白鷺沖霄,我射的箭;她偽裝成一堆頑石,我繞石觀察又觀察…往往我用盡了繪事的十八般武藝依然抓不到她的蹤影。每遇到這種情況,夜靜深思,明悟不宜以丹青來誘捕,而力求剝其畫皮,用語言扣其心弦,應針對的是文學美而不是繪畫美。我每次外出寫生,總是白天作畫,夜間才偶或寫文,我的文是畫道窮時的美感變種。</p><p class="ql-block">當人們掌握了技巧,技巧就讓位于思考。</p> <p class="ql-block">吳冠中:《墨韻》</p> <p class="ql-block">吳冠中:《遺忘的雪》</p> <p class="ql-block">吳冠中:《殘荷新柳》</p> <p class="ql-block">謝謝!NED</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西|
台北县|
含山县|
澎湖县|
仪陇县|
四平市|
邳州市|
吉木萨尔县|
昆明市|
堆龙德庆县|
和静县|
米林县|
仪征市|
东光县|
项城市|
镇远县|
祁东县|
阳泉市|
讷河市|
静海县|
无为县|
新野县|
繁峙县|
神农架林区|
深圳市|
台湾省|
梨树县|
舞阳县|
屯留县|
泰顺县|
黄梅县|
巴中市|
柞水县|
五大连池市|
禄丰县|
客服|
赞皇县|
南郑县|
额尔古纳市|
东城区|
塔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