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周末,在老同事的陪同下,我又回到了闊別已久、即將拆遷的重儀廠老廠區。這里曾是我揮灑汗水、奉獻滿腔熱血的家園。雖已離開9年,但36年的時光早已將她烙在我的心里,魂牽夢縈,如影隨形……</p><p class="ql-block"> 那年,我19歲,由知青招工進廠,來到了位于重慶沙坪壩井口先鋒街2號的重慶地質儀器廠。走進占地300畝的廠區,仿佛置身于一座森林公園,沒有機器的轟鳴、沒有嘈雜的人聲,一棟棟紅磚外墻樓房,掩映在一片片高大茂密的蒼翠之中……</p> <p class="ql-block">廠大門</p> <p class="ql-block">飛機樓</p> <p class="ql-block"> 所謂“飛機樓”,就是從空中俯瞰酷似飛機造型的一棟建筑,它是我們廠技術研發、產品裝配、調試以及室內試驗的部門所在,是一棟綜合性大樓。</p> <p class="ql-block">辦公樓</p> <p class="ql-block">紅五星所在是辦公樓的背面</p> <p class="ql-block">職工文化教育中心</p> <p class="ql-block">俯瞰廠區,遠處的高塔是松堡山上的水塔。</p> <p class="ql-block">機修車間與球場壩</p> <p class="ql-block">松堡</p> <p class="ql-block"> 站在松堡山上的水塔望出去,整個廠區都掩映在蒼松翠林之中。右前方的紅屋頂是飛機樓,左前方的紅屋頂是辦公樓。</p> <p class="ql-block"> 早在民國時期,這里就是一所教會學校,美國牧師在松樹林立的松堡山上修建了小別墅做為自己的住宅。</p> <p class="ql-block">牧師的小別墅</p> <p class="ql-block"> 新中國成立后,上世紀五十年代,國家把這里設立為地質專科學校,建造了飛機樓(綜合教學試驗樓)、辦公樓、教學樓、大禮堂、食堂、籃球場、足球場、教職員工和學生宿舍,均為仿蘇建筑。培養出大批地質勘探的專業人才,為國家調查研究我國地質構造和能源開發做出了巨大貢獻。</p> <p class="ql-block">重慶地質學校</p> <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中期,國家實施大三線建設,將原來的地質專科學校遷往昆明,這里開始籌建地質儀器廠。飛機樓改建為裝有電梯和中央空調的研發、裝配調試大樓;足球場改建成機加工車間;大禮堂改建為模具、機修、鈑金、沖床及輔助加工車間;新建了表面處理車間。一九六九年,上海、北京兩個地質儀器廠分別內遷部分職工,和籌建處人員一起組建成立了地質部直屬企業——重慶地質儀器廠,專業從事地震、電法、測井、放射性等幾大類地球物理勘探儀器的研發和生產,為國家尋找能源和礦藏資源提供裝備。</p><p class="ql-block"> 當年的廠區是一個功能性較全的小社區 ,嬰兒室、托兒所、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一應俱全,后來還辦起了大學——“七二一”工大、中央電視大學教學點,開辦了職工文化教育中心和職工俱樂部。大小食堂、面條房、點心房、開水房、煤球加工房、醫務室、理發室、浴室、燈光球場等職工生活服務設施配套齊全,極大地減輕了職工后顧之憂,激發了人們的工作積極性。幾十年來,企業立足自主創新,同時和全國相關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合作,還學習吸收國外相關先進技術,適時研發、生產、銷售地質勘探所需裝備,為國家建設做出了積極地貢獻。</p><p class="ql-block">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老廠長楊春周作為“抓革命、促生產”先進單位的代表,受到了當時的國務院總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周恩來的親切接見。八十年代中期,企業的發展和生產經營更好,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32個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被國家經委評選為全國102個經濟效益優秀企業,職工的收入、福利待遇得以提高,居住條件也得到很大改善。先后新建了幾百套職工住宅,對老住宅也進行了廚衛改(擴)建,是重慶市最早使用管道天然氣的單位之一,還被評為重慶市園林式單位。春有玉蘭、山茶、杜鵑、月季、桃花等繁花爭艷;夏秋有黃桷蘭、夜來香、桂花、夾竹桃等花香撲鼻(夾竹桃因有毒后被淘汰);冬有臘梅怒放,一年四季沁人心脾。成片的香樟樹、松樹以及各種說不上名的喬木、灌木郁郁蔥蔥,生機勃勃。</p> <p class="ql-block">茶花</p> <p class="ql-block">茶花</p> <p class="ql-block">白玉蘭</p> <p class="ql-block">黃玉蘭</p> <p class="ql-block">林蔭道</p> <p class="ql-block">路邊靠椅</p> <p class="ql-block"> 廠家屬區面積大、環境好、活動場所多,人們晚飯后都喜歡出來活動活動。小孩子們喜歡騎著小自行車小三輪車在大路上穿梭;大一點的孩子喜歡在球場壩踢球投籃;還有些孩子喜歡在茂密的樹林里捉迷藏;大人們則喜歡沿林蔭大路或小道漫步、在花園里賞花,間或在路邊小靠椅上休憩聊天;年輕的爸媽或懷抱嬰兒或手推嬰兒車亦或牽著蹣跚學步的寶貝,笑意滿臉......。置身于如此優美的環境氛圍里工作、學習、生活,真的是幸福感滿滿!</p><p class="ql-block"> 我也在這期間結婚生子,兒子的童年從這里開始,少年時代在這里度過。記得他兩歲上托小班,當時我們住在松堡山上,清晨總是被窗外樹林里嘰嘰喳喳的鳥叫聲喚醒。兒子喜歡賴床,我就指著窗外對他說:你聽,小鳥在叫“童童、童童起床啰”。兒子很喜歡鳥,聽到鳥鳴,立馬就喊“小鳥小鳥我起來啦”,隨即翻身就起??。閑暇時,我們也會帶著兒子在家屬區四處走走,拍拍照片。再大點,他就和小伙伴們一起玩耍啦。隨著兒子一天天長大,老廠區的各個角落都留有他和小伙伴們玩耍嬉戲的足跡。</p> <p class="ql-block">兒子的童年從這里開始</p> <p class="ql-block">兒子的少年時代在這里度過</p> <p class="ql-block">兒子在這里上小學</p> <p class="ql-block">通往子弟校的林蔭道</p> <p class="ql-block">左邊新五樓,右邊紅一樓。</p> <p class="ql-block">白樓</p> <p class="ql-block">新五樓</p> <p class="ql-block">小三套</p> <p class="ql-block">松堡16</p> <p class="ql-block">新三樓</p> <p class="ql-block">松堡小平房</p> <p class="ql-block">曾經的女單宿舍松堡2</p> <p class="ql-block"> 我們在廠里搬了幾次家,最喜歡的是樓下有一片香樟林的家。我家住五樓,一眼望出去正好是香樟林的樹冠。每年春天,樟樹換新葉,我總喜歡趴在兒子臥室的窗臺邊,注視著眼前那一片樹冠,開始是一片深綠中零星幾點翠綠,然后一天天逐漸增加,一點點、一片片、一簇簇直至樟樹林煥然一新,目之所觸一片翠綠!特別是雨后放晴,陽光灑在嫩葉上,輕風吹拂,晶瑩透亮的小雨滴在碧玉般的“綠毯”上跳躍歡騰,伴著樟樹特有的芬芳,真真是眼迷心醉,心曠神怡!</p> <p class="ql-block">曾經的家——紅一樓。</p> <p class="ql-block">曾經的家——新二樓</p> <p class="ql-block">曾經的家——中三套</p> <p class="ql-block">曾經的家——香樟林旁的松堡121。</p> <p class="ql-block">曾經的家——松堡126</p> <p class="ql-block">香樟林</p> <p class="ql-block"> 和全國絕大多數制造企業一樣,我們廠也曾經歷過一段非常困難的時期,最困難的時候,職工工資都不能按時足額發放。即便那樣,園林式的綠化環境也仍然整體得以保留和維護,唯一遺憾的是松堡山上的松樹因附近化工廠的污染所剩無幾。</p><p class="ql-block"> 隨著社會發展的進程,企業不再承擔社會職能,醫療、教育、生活服務等全都社會化。工業社會制造技術的進步,使得產品的很多零部件無需再自己設計生產,直接外購或委外加工即可,企業只專注于核心技術的研發生產。由此,大量的房屋和土地閑置,也曾租賃給人辦學,可租出去的區域,園林綠化雖大體保留,卻已談不上修整維護,局部還遭到破壞。</p><p class="ql-block"> 這些年,時常有定居上海、北京、其他外地、本市廠外的退休老職工以及曾經在此工作生活,后因各種原因離廠的老同志回來。有的探親訪友;有的尋找兒時記憶、青春足跡 ;有的緬懷往事,憑吊生命中那些無人知曉的堅忍歲月......。在重儀人的心里,老廠區就是一種情懷、一份牽掛、一種寄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94年電大同學會</p> <p class="ql-block">2002年,電大畢業二十周年同學會。</p> <p class="ql-block">2012年,電大畢業30周年同學會。</p> <p class="ql-block"> 5月9日,老廠區又迎來一批客人,他們中有的1976年進廠,有的1978年進廠。后來,有的考上大學離開了,有的工作調動走了,今天相約一起回到了這里。我和杜小鴿作為留在廠里的老人,陪同他們走一走看一看,找尋青春的足跡……</p><p class="ql-block"> 大家一邊走一邊看,一邊回憶當年在廠里的林林總總,說起一些個趣事,就是一陣開懷大笑……。當年,大家也都二十歲上下,青澀、單純、熱情、風華正茂,如今卻已兩鬢斑白退出職場,有的帶孫、有的逍遙、有的還在發揮余熱。當年,他們中有的或許只是面熟,相互都叫不上名字,之后的幾十年也沒有任何交集,大家的人生經歷不同、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同,但那段進廠后集中學習、集中勞動、集體宿舍、一同學徒的青蔥歲月,是他們共同的記憶!這里是他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他們在這里汲取養分,帶著求知的欲望和對未來的憧憬,去到新的地方,走向成熟,走向各自的未來……</p><p class="ql-block"> 彈指一揮間,四十多年后故地重游,物是人非,感慨萬千……。老廠區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腳下的這片熱土,都是他們深深地眷念!對重儀廠,他們有著一樣的深情和感恩!</p> <p class="ql-block">四十多年前的學徒工們</p> <p class="ql-block">1976年的學徒工</p> <p class="ql-block">1979級的電大學生</p> <p class="ql-block">機械班教室門口</p> <p class="ql-block">電子班教室門前</p> <p class="ql-block">曾經的機加工車間</p> <p class="ql-block">廠區里面走走</p> <p class="ql-block">家屬區里轉轉</p> <p class="ql-block"> 如今,企業已遷至新的工業園區,老廠區整體置換給沙區政府,即將拆遷。雖情感上不舍,可歷史走到今天,亦是發展的需要,大勢所趨。當年那群來自上海、北京的大城市人,用他們最美好的年華,在這里演繹了一段唯美的神話。如今,有的已離開,有的已作古,余下的也都成了耄耋老人,他們為這片熱土奉獻了自己的一生。只期盼他們和居住在老廠區的退休職工、在職職工及職工家屬得到滿意的安置,衷心祝福企業在新的園區育新機、開新局,更上一層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即將拆遷(工作區和公共綠化區域已圍起來,隨時準備動工)</p> <p class="ql-block">兒子幼時學爬的第一顆樹,如今已是老樹枯藤。</p> <p class="ql-block">球場壩</p> <p class="ql-block">紅一樓(南北向,位于松堡山下)</p> <p class="ql-block">紅二樓(南北向,位于松堡山下紅一樓旁)</p> <p class="ql-block">松堡1(位于松堡山上小食堂斜對面)</p> <p class="ql-block">松堡4(東西向,位于松堡山上東北角臨崖)</p> <p class="ql-block">松堡9(南北向,位于松堡山上新一樓旁)</p> <p class="ql-block">獨棟小平房(位于松堡山上,原老紅軍住宅)</p> <p class="ql-block">獨棟小別墅(位于松堡山上,原美國牧師住宅)</p> <p class="ql-block">松堡16(南北向,位于松堡山上)</p> <p class="ql-block">松堡18(南北向,位于松堡16的堡坎上面)</p> <p class="ql-block">小紅樓(南北向,位于松堡山上東北角臨崖)</p> <p class="ql-block"> 上述紅一樓至小紅樓均為原重慶地校留下的磚木結構建筑,后作為廠里家屬區住宅。</p> <p class="ql-block">新一樓(南北向,位于松堡山上)</p> <p class="ql-block">新二、新三樓(東西向,兩棟樓并排于松堡山上北邊)。</p> <p class="ql-block">新四樓(南北向,位于新一樓后面,后作為廠招待所)</p> <p class="ql-block">新五樓(南北向,位于松堡山下紅一樓對面)</p> <p class="ql-block"> 新一至新五樓家屬區住宅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的磚混結構建筑。</p> <p class="ql-block">小三套(南北向,位于松堡山上南邊,前后兩棟依山形高低錯落)</p> <p class="ql-block">大三套(南北向,前后兩棟位于松堡山下大食堂西側)</p> <p class="ql-block">中三套(南北向,前后兩棟位于松堡山下紅二樓對面大食堂東側)</p> <p class="ql-block"> 小三套、大三套、中三套共6棟住宅樓,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磚混結構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階梯干部樓(南北向,三個單元依次從松堡山下到山上)</p> <p class="ql-block">白樓(南北向,位于松堡山腳圍墻邊,靠近松堡16)</p> <p class="ql-block"> 階梯干部樓和白樓兩棟住宅樓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的磚混結構建筑。</p> <p class="ql-block">“萬元村”——<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這是廠里最早的集資房,所謂“萬元村”是人們對其一種戲稱??,后來納入福利售房給職工。前后兩棟,南北向,位于松堡半山腰,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磚混結構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松堡120(南北向,位于松堡山上)</p> <p class="ql-block">松堡121(南北向,位于松堡山下香樟林旁)</p> <p class="ql-block"> 松堡120、121兩棟住宅樓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的圈梁磚混結構建筑。</p> <p class="ql-block">松堡126</p> <p class="ql-block">松堡127、128</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這三棟住宅樓是2007年職工集資建房,南北向,鋼筋混凝土現澆結構,位于松堡山下大三套和中三套之間(原大食堂舊址)。</span></p> <p class="ql-block">老年之家</p> <p class="ql-block">松堡2(原女單宿舍,自己曾在此住過幾年??)</p> <p class="ql-block">山下小食堂</p> <p class="ql-block">山上小食堂(最早的營養食堂)</p> <p class="ql-block">幼兒園</p> <p class="ql-block">子弟校教工宿舍</p> <p class="ql-block">子弟校小學部</p> <p class="ql-block">子弟校中學部</p> <p class="ql-block">松堡會議中心住宿部(原重慶地校第二教學樓)</p> <p class="ql-block">曾經的資料室(原重慶地校第三教學樓)</p> <p class="ql-block">現在的廠大門</p> <p class="ql-block"> 走出老廠區的大門,駐足深呼吸,回首眺望:曾經的輝煌、昔日的繁華都已散去,不知明天的此地,是否還有今天的痕跡?</p><p class="ql-block"> 那廠、那房、那樹、那園林般的松堡、那逝去的歲月……點點滴滴都將留在我的相冊里,沉淀在我的記憶中......</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柞水县|
邵武市|
疏勒县|
大厂|
视频|
平定县|
抚松县|
绥江县|
衢州市|
灌云县|
乌拉特中旗|
靖西县|
阳泉市|
五原县|
南木林县|
清涧县|
和林格尔县|
横山县|
瑞丽市|
手游|
萝北县|
尼木县|
乌拉特中旗|
隆林|
灵石县|
繁昌县|
武陟县|
洪湖市|
崇州市|
巴青县|
咸丰县|
新龙县|
姚安县|
商城县|
泸溪县|
永顺县|
乌兰浩特市|
长阳|
元氏县|
湾仔区|
东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