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市革命烈士陵園地處風景秀美的黃山腳下,依傍山勢,座北朝南。始建于1994年4月,建成開館于1997年4月。占地3600平方米,建筑面積2300平方米,綠化面積20000平方米,累計投資3000萬元。這是一座融合古今建筑風格的現代建筑群,莊重古樸,氣勢雄偉而肅穆,遠遠望去就像一艘揚帆遠征、乘風破浪、駛向勝利的渡江戰船,令人浮想聯翩。 <h5><b> 江陰革命烈士陵園</b></h5> 2016年1月,江陰市革命烈士陵園更名為江陰市革命烈士紀念館,館名由中國書法家協會原主席沈鵬先生題寫。紀念館內建有一座紀念碑、兩個紀念館。陵園的主建筑,是一塊三葉帆形狀的革命烈士紀念碑,高大挺拔,矗立在林蔭之間。碑前是一個大平臺,可以容納數千人瞻仰。碑上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由著名書法家武中奇先生所寫。紀念碑的下方兩側,分別是革命烈士紀念館和渡江戰役紀念館。 <h5><b></b></h5> <h5><b> 更名后的江陰革命烈士紀念館,館名由江陰籍著名書法家沈鵬先生題寫</b></h5><div><br></div> <p class="ql-block">園區的東側是革命烈士紀念館,館名由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葉飛將軍題寫。展館面積1100平方米。館內大廳的烈士英名墻,鐫刻著從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各個歷史時期犧牲的945名烈士的名字,其中大多是江陰籍烈士,也有一部分是犧牲在江陰的外地籍烈士。展出的大量圖片和烈士遺物,直觀生動、富有感染力展現了烈士的英雄事跡,形象生動地展示了江陰人民的革命史。</p> <h5> <b>葉飛將軍題寫館名的革命烈士紀念館</b></h5><p class="ql-block"><br></p> <h5> <b> 烈士英名墻</b></h5> <p class="ql-block">館內重點展陳了75位重要烈士的圖片,介紹了他們的生平和英雄事跡,給每一位參觀者帶來了深深的震撼。下面將其中部分烈士介紹如下:</p> <p class="ql-block">吳焜,四川萬縣人,新四軍江南抗日義勇軍副總指揮兼第二路司令員。1939年9月8日,在江陰馬鎮湖塘里遭遇國民黨忠救軍襲擊,頭部中彈不幸犧牲。</p> 劉金林,江陰夏港人,新四軍江南抗日義勇軍第三路第五支隊支隊長。1939年8月13日,在青浦觀音堂遭日偽軍四面包圍,作戰中劉金林壯烈犧牲。 方英,江西人,新四軍江南抗日救國軍第二縱隊二支隊副支隊長兼一營營長。1941年1月29日,在江陰桐岐戰斗中負傷后不治犧牲。 朱長清,湖北浠水人,新四軍第六師五十四團團長。1941年3月8日,在拆解繳獲的日軍擲彈筒時發生爆炸,不幸犧牲。安葬于江陰河塘大夏家附近。 朱松壽,江陰長壽人,新四軍江南抗日義勇軍第五路司令員、江陰民眾抗日自衛隊司令。1941年春,在蘇州陸墓遭國民黨軍統特務暗殺。 趙伯華,湖南零陵人,新四軍第六師十八旅五十一團參謀長。1941年7月7日,在率部攻打澄西芙蓉圩日偽軍據點時中彈犧牲。 <p class="ql-block">商健民,浙江嵊縣人,新四軍第六師十八旅五十三團一營教導員。1941年8月3日,在江陰祝塘的反日偽軍“清鄉”戰斗中,不幸中彈身亡。</p> 曹德輝,江西人,新四軍第六師警衛一團政治委員。1941年9月26日,在江陰后塍(今屬張家港市)突破日偽軍封鎖線、強渡橫套河時,不幸犧牲。 <p class="ql-block">陳新一,湖北人,新四軍第六師警衛一團參謀長。1941年9月27日,在江陰峭岐馬家村率部宿營時,遭大批日偽軍包圍,越河突圍時與愛人朱愛儂(常熟縣委婦女部長)不幸同時殉難。</p> 陳康吉,江陰西石橋人,新四軍第一師一旅作戰參謀。1942年秋,在蘇中如西縣為掩護地委擴大會議代表撤退,不幸中彈犧牲。 沈明生,江陰申港人,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二十軍五十九師一七六團一營營長。1951年4月14日,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江水岱戰斗中不幸中彈犧牲。 <p class="ql-block">陸興大,江陰璜土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軍五十八師一七四團三連戰士。1975年8月,在駐地河南漯河遭遇特大洪水抗洪搶險時,為搶救戰友不幸犧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上11名烈士,實際上都出自同一支部隊——新四軍江南抗日義勇軍、后發展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軍。可以說他們曾經是第二十軍及前身部隊的其中一員,是這支部隊的名垂千古的英雄人物、杰出代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軍,是一支歷史悠久、戰功卓著的部隊。它的歷史沿革是: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新四軍第六團→新四軍江南抗日義勇軍→新四軍第一師第一旅、新四軍第六師十八旅→新四軍第一縱隊→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軍。其源頭就是1932年9月成立的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1938年1月改編為新四軍第六團。與江陰的歷史淵源就是第六團東進抗日時聯結的。1937年7月全民族抗戰展開后,江陰地區活躍著多支地方抗日游擊武裝,澄西梅光迪的“江南抗日游擊隊”和澄東朱松壽的“蘇浙人民抗日自衛軍”影響力較大。上海的中共中央特科多次派員到江陰地區爭取、改造地方武裝。經過艱苦工作,于1938年10月,由上海黨組織派來的時任澄錫虞工委書記的何克希同志,帶領經過初步整訓的地方抗日武裝,在茅山根據地接受了新四軍的整編,由新四軍一支隊司令員陳毅授予“江南抗日義勇軍第三路”(簡稱江抗三路)番號,正式進入新四軍序列,成為一支抗日新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9年5月,新四軍第六團在團長葉飛、副團長吳焜的率領下,奉命東進抗日。在武進戴溪橋與江抗三路匯合,成立了江南抗日義勇軍總指揮部(簡稱江抗),由梅光迪任總指揮,葉飛、何克希、吳焜為副總指揮。新四軍第六團改稱江抗二路,原江抗三路不變。江抗二路、三路并肩東進,馳騁蘇南東路地區。首戰黃土塘,擊斃日軍30余名。此后夜襲滸墅關火車站,火燒虹橋機場,直逼上海,聲威大震。江抗部隊也得到了發展壯大,由開始時的1000余人擴大到5000余人,擴編為江抗二、三、四、五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9年10月,江抗奉命西撤,在江陰西石橋進行了整編,江抗二路、四路改編為江抗一團,后編為新四軍一師一旅一團。1949年2月全軍統一整編,定番號為第二十軍五十八師一七二團。江抗三路、五路則改編為江抗二團,后編為新四軍一師二旅六團。全軍整編定番號為第二十軍五十八師一七三團。第二十軍五十八師就是全軍赫赫有名的“楊根思部隊”。當年江抗西撤時,留下了一批傷病員在陽澄湖地區養傷,同年11月,以36個傷病員為骨干成立了江南抗日義勇軍東路司令部(簡稱新江抗),由夏光任司令。后來這支部隊發展為新四軍第六師十八旅,全軍整編時定番號為第二十軍五十九師,也就是名聞遐邇的“沙家浜部隊”。如今,“楊根思部隊”和“沙家浜部隊”仍處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序列里,現為第八十三集團軍某合成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老江抗部隊在江陰地區的征戰歷程,從1938年10月江抗三路成立起,到1941年10月新江抗(后改編為新四軍六師第十八旅)經西石橋撤離江陰轉戰蘇北,前后有三年時間。征戰足跡遍及江陰大部分鄉鎮,留下了眾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更有許多江抗指戰員浴血奮戰壯烈犧牲,長眠于江陰大地,有的連名字也沒留下。</p> <p class="ql-block">在江陰革命烈士紀念館中陳列的吳焜、劉金林、朱長清、朱松壽、趙伯華、商健民、曹德輝、陳新一、陳康吉、沈明生等烈士,都是江抗部隊中的優秀指揮員。而陸興大烈士,這位1972年12月參軍入伍的江陰兒子,在第二十軍這支續承了新四軍江抗部隊血脈的英雄部隊里,把青春熱血獻給了祖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4年9月1日以來,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國家民政部、退役軍人事務部分三批公布了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共1085名。江陰革命烈士紀念館展陳的烈士有五人入列全國著名抗日英烈名錄,他們是:吳焜(第一批),朱長清、陳新一、趙伯華、曹德輝(均為第二批)。他們都是抗戰事跡突出、犧牲情節壯烈、社會影響力較大的新四軍團以上職務烈士。一個縣出了五個全國著名抗日英烈,這在蘇南東路各縣是不多見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為革命烈士紀念館題名的葉飛將軍,他是第二十軍的創始人。當年新四軍從茅山出發,跨越京滬鐵路,東進蘇南及上海近郊,就是由葉飛統率的。他雖是副總指揮,但在黨內是中共東路工作委員會書記,實際上東進的新四軍江抗部隊是葉飛掌控指揮的,開創了蘇南東路地區的抗戰新局面。葉飛為江陰革命烈士紀念館題名絕非巧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實,新四軍江抗部隊在江陰犧牲以及犧牲在外地的江陰籍烈士遠遠不止上述11人。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期間,僅新四軍江抗部隊在江陰及周邊地區征戰期間,進行的較大規模的15次戰斗中,就犧牲了250多名指戰員,有名有姓的烈士僅有80余人。包括連以上職務烈士18人,其中團職6人、營職6人,連職6人。江陰大批熱血青年參加了江抗部隊,南征北戰,浴血奮斗,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五十年代初,又一批江陰優秀青年加入了志愿軍第二十軍,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奮勇殺敵,立下戰功,許多江陰的子弟犧牲后就長眠在異國他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四軍江抗部隊在江陰地區浴血奮戰的光輝歷史,是江陰人民革命斗爭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幅血與火交織成的壯美畫卷,是一部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在江陰大地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紅色印記。由于受戰爭年代局限,許多犧牲的烈士名字至今無法知曉。烈士雖無名,但不應無聲!他們每個人的背后,都有一段不應被忘卻的歷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致敬英烈——</p><p class="ql-block">你的名字無人知曉,你的功勛永垂不朽!</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尚义县|
乐清市|
志丹县|
朔州市|
金华市|
神木县|
酉阳|
巩留县|
蓬溪县|
会理县|
泸西县|
五莲县|
手机|
新邵县|
洛扎县|
四子王旗|
阿拉善左旗|
汶上县|
丰都县|
寻乌县|
正阳县|
高尔夫|
博兴县|
石林|
香港|
永新县|
乌苏市|
巴青县|
蕉岭县|
五台县|
竹北市|
融水|
陆河县|
深水埗区|
桐城市|
诸城市|
延安市|
乌兰浩特市|
揭西县|
高邮市|
德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