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明時節,伴著綿綿的細雨,腦海里總會涌現出許多思念和憂傷,在心里與故去親人悄悄對話的過程中,那種慢慢呢喃往事,細細訴說衷腸的念叨本身也是緬懷。父親離開我們已經三十八年了。</p> <p class="ql-block">父親解放前隨父母來到四川,1949年在成都入伍參加革命,先后在西南新編汽車修理廠、十八軍汽車修理廠康定分廠、西南后勤405廠、西藏軍區后方司令部汽車排、西藏軍區拉薩汽車保養所、西藏軍區后勤汽車修配廠工作,1961年被組織派往位于青海格爾木的青藏辦事處修理營工作直至轉業。</p> <p class="ql-block"> 1966年父親離開部隊到了四川一家三線企業,技術上他是一把好手、勤思能干,工作中他盡心盡責、任勞任怨,生活里他樂于助人、與人為善;他是工友們的好同事,是孝敬父母的好兒子;是呵護妻子的好丈夫,是節衣縮食為兒女的好父親。</p> <p class="ql-block">父親是合肥人,他少小離家,因此常常思念故鄉。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父親特意訂閱了一份《安徽文學》雜志借以慰籍他對故鄉的遠望,這是一本月刊,拿到新期刊的日子里我們做完作業總是搶著閱讀,慢慢地我們也有了安徽情結,之后安徽情結與父親的家鄉情結時不時就會有同振共鳴。父親說等他退休了就回老家看看,不幸的是1983年父親因病早逝長眠在了異鄉,未能實現他回故鄉省親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三十八年來,我常常思念父親。記得小時候因我視力不好,父親曾多次帶我去成都檢查和配鏡,在這過程中給我留下了許多美好的記憶:去川醫診斷視力時通宵排隊掛號、在成都的電影院看當年最火的影片《賣花姑娘》、在春熙路上的耀華西餐廳第一次喝牛奶、在雙流黃水河的街上給我買小人書,這一樁樁的關愛每每回想起來暖意濃濃、幸福滿滿,在我的成長路上是父親這把大傘給我遮風擋雨、令我踏實心安。</p> <p class="ql-block">1982年11月父親病了,病得很重,放化療折磨得他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后期的疼痛更是讓他度日如年,為了讓家人寬心,父親從沒哼過一聲,每當看到了父親與病魔堅強抗爭的表情,我心里都非常難過。</p> <p class="ql-block">1983年8月父親走了,清明掃墓成了我向父親傾訴思念之情的最好方式,每到此時,我總會為父親送上自己親手折的小白花,當然不是為了省錢,只是用實際行動來表達心中那份想要寄托的哀思。</p> <p class="ql-block">我雖痛失父愛,卻有一個知我懂我的丈夫,這幾十年來,愛人總是陪我給父親掃墓,今年的清明節,我們又一次來到父親的墓前緬懷,愿天國里的父親安息!愿我愛的人與愛我的人安康!</p> <p class="ql-block">后記:</p><p class="ql-block">王家老故事</p> <p class="ql-block">家訓</p> <p class="ql-block">據《字派說》記載的十四世及以后的字輩</p> <p class="ql-block">據《宗譜六次重修序》記載“自九世白珍公於乾隆初年創修宗譜至同治十一年已重修五次”,即自1736年第一次寫家譜,到1873年已重修五次。第六次修譜是1907年至1910年(宣統二年),歷時三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完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宗譜六次重修序》是由十五世孫濬川所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濬川又名其瀚,生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以優異成績升入京師國子監讀書之人,任代理知縣。</span></p> <p class="ql-block">據王氏宗譜之《歷代源流考》記載,我們的始祖安公和他的妻子馮夫人,于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由壽州(今六安市壽縣)菱角嘴遷居到合肥之東鄉<span style="font-size: 18px;">棑頭鎮。</span>最初把家安頓在棑頭鎮北,有一天,一個老年人對他們說:“你們夫婦不要留在此地,南行數百步地最吉,可以久居”。說罷,老人就不見了,安公知道他不是一般的常人,聽了他的話,把家搬了過去,至此子孫后代在那里以此為家生息繁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王氏宗譜之《旌表節烈盧夫人傳》中記載了一件發生在咸豐戊午年(公元1858年)的事件,這件事情在當時當地影響頗大,為了給后世子孫留下文字記錄,時任朝廷五品文武官的立仁(父親的高祖),于同治十一年(1873年)春撰寫了《旌表節烈盧夫人傳》。這事件與父親的祖父有關。</span></p> <p class="ql-block">邦純公(父親的烈祖)的次子國福與四子正章是親兄弟,國福育有一子名為恒掌(盧夫人的丈夫,立仁的堂兄),正章(父親的天祖)育有一子名為立仁(父親的高祖)。咸豐戊午年之秋,恒掌被賊人所掠遇害,他的妻子盧夫人時年29歲,懷著身孕,她因失去丈夫而日夜哭泣,同時還侍奉著婆母,身心俱焚。數日后立仁避亂歸來,盧夫人擔心寡居的自己若被賊人所逼失了貞節,于是將婆母托付給立仁,某日趁婆母外出之時投水自盡。立仁贍養恒掌母親葛太夫人并為她養老送終。為了延續堂兄家的香火,立仁把自己與安夫人的大兒子其奎過繼到了恒掌的名下。<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因其奎早逝無后,立仁與安夫人的次子其璠又將自己的長子鴻圖(父親的祖父)過繼給恒掌家延續香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正章:生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卒于同治元年(1862年),享年74歲。國子監讀書之人,被朝廷封為五品武官和文散官。原配夏夫人生卒失考,續娶童夫人,童夫人生于嘉慶四年(1799年),卒于咸豐六年(1856年),享年57歲。童夫人育有一子一女,其子立仁。</span></p> <p class="ql-block"> 立仁:生于道光十年(1830年),卒于光緒十七年(1891年),享年61歲,被朝廷封為五品武官。立仁原配龔夫人,生于道光八年(1828年),卒于咸豐十年(1860年),享年32歲,育有一子濬川;<span style="font-size: 18px;">續娶安</span>夫人,安夫人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卒于光緒十九年(1893年),享年56歲,育有其奎、其璠(父親的曾祖)、其璵、其澐四子。</p><p class="ql-block">其璠育有鴻圖(父親的祖父王世祥)、鴻度、鴻澤、鴻鐸四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其璠</span>的長子鴻圖育有一子二女:德裕(父親的父親)、月英(女)、德珍(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其璠</span>的次子鴻度育有二子二女:<span style="font-size: 18px;">萬淮(男)</span>、琳(女)、<span style="font-size: 18px;">憲培(男)、群(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其璠</span>的三子鴻鐸<span style="font-size: 18px;">的子女情況不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其璠的四子鴻澤育有三子二女:瑾(女)、琪(男)、德融(男)、琰(男)、平(女);</span></p> <p class="ql-block">鴻圖之子德裕是我的爺爺,爺爺年輕就外出學藝,解放后因工作脫不開身少有回老家,是鴻澤的長子琪爺爺及他的晚輩眾親們照顧我年邁的曾祖并為他們養老送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為了完成父親的遺愿,也為了卻我是合肥人的思鄉情,2014年4月,退休的我與丈夫一塊踏上了回家的路。也許是我們的真誠感動了上蒼,居然在沒有更多王家信息的茫然中找到了家鄉眾親,現在肥東棑頭鎮培槐堂其璠的后裔們,在家委會這個大家庭里互致問候,想要見面不再是難事了。</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磐安县|
海南省|
若尔盖县|
册亨县|
锦屏县|
依安县|
郁南县|
嘉兴市|
乐昌市|
阿克|
尼玛县|
和林格尔县|
类乌齐县|
双城市|
博爱县|
马山县|
洛宁县|
丰都县|
武威市|
黔南|
射阳县|
即墨市|
沈阳市|
赣榆县|
顺昌县|
东阿县|
枣阳市|
衡东县|
吉首市|
清新县|
湖南省|
钦州市|
华容县|
柘城县|
文安县|
页游|
元朗区|
中卫市|
泾阳县|
彭州市|
青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