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昨晚,夜己經很深,在書房架上查找書籍, 無意中翻到50年前在云南建水當新兵時戴上紅領章,紅帽徵照的第一張照片。端祥許久,這是我嗎?</p><p class="ql-block"> 在 我28年軍旅生涯中,從青年、中年、老年。讓我們終生難忘的是,當年老隊長、老區隊長和老班長將我們帶入軍營,言傳身教,關心備至,在深山老林中摸爬滾打,結下了深厚的戰斗友誼,即便是離開了部隊,脫下了軍裝,但過往的一幕幕時常在腦海里閃現,留下了一個個美好的回憶。讓我們隨著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再次走近50年前的那個大山深處!</p> <p class="ql-block"> 一、云南,我們來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70年11月冬季征兵, 來揚州征兵有5.6個兵種,其中有特種部隊一個,對外翻號是368部隊(原二炮現火箭軍部隊)。經過1個多月的報名、目測、體檢、政審、定兵等一系列漫長流程,新兵名單一直到十二月初才定下來。沒幾天,我們收到了縣武裝部頒發的入伍通知書(被368部隊征招)。手捧著大紅的入伍通知書,心里別提多高興了,啊!我們的夢想終于實現啦!我們就要去當兵啦!家人也都替我們高興,一人當兵,全家光榮啊!通知書上要求我們應征入伍新兵12月某日到縣里集中。最激動人心的新軍裝發放:一套肥大的軍服、一個背包、一個水壺、一個挎包。然后是更激動人心的新兵集結,邗江縣各公社的新兵一車一車運往揚州整裝待發。全縣的新兵在此集結,按部隊建制分了連、排、班。各公社入伍的新兵被指定組成一個班(10人)。</span></p><p class="ql-block"> 經過一番隆重的歡送儀式,我們汽車終于發出“汽笛長鳴”的聲響,向鎮江方向開去。我們知道軍旅生活開始了,望著車窗外漸行漸遠的故鄉萬物,我的思緒波瀾泛起,耳畔響起媽媽的話:當兵要勤快,訓練要吃苦、聽領導的話,對人要尊重……不知不覺的把手伸進挎包,清晨臨走時媽媽塞進六個雞旦,說道:這是一路平安蛋,六六大順到部隊。</p><p class="ql-block"> 隊伍到達鎮江火車后,大約中午1點左右,我們在軍工站吃飯。下午2點登車,十幾分鐘后,一百六十名新兵登上了南下的軍列。所謂的軍列,就是悶罐車,車皮里外都是黑乎乎的,車廂里面很寬敞,但是沒有座。不過還好,車廂地板上兩邊鋪了稻草和席子,中間留了一條走道。我們可以坐在席子上面休息和睡覺。我們按班的秩序一一把背包放好,車廂一邊的推拉門要關起來,只留下一道推拉門半開著(約70公分),好讓大家方便用。大便要手抓著攔在車門口的繩子,坐在一個固定好的木桶上解決。接兵首長名叫馬守順(河南人)給我們講了乘車注意事項,還特別強調了一定要遵守紀律,聽從指揮,下車吃飯不要亂跑,要認準了我們的車廂編號。坐車時間很長,大家相互相照應,順利到達部隊。</p> <p class="ql-block"> 大約下午2點鐘左右,火車啟動了,列車緩慢的開出了鎮江火車站,一會兒,列車開始加速,新兵依次座在被包上看著外面風景,欣賞鎮江城郊,看著看著,揮揮手,我的美麗家鄉再見了……。</p><p class="ql-block"> 下午列車開了5小時到了上海站,在上海軍工站吃了晩飯。列車在上海站停了很久,主要是給正點客車讓路,等了幾趟客車,我們的列車慢慢的啟動出發了。帶隊部隊首長叫我們打開被子躺在稻草地鋪上的睡覺,我一開始睡不著,后來慢慢的在火車的“咣當”“咣當”聲中進入了夢鄉。不知道睡了多久,我感覺列車突然不“咣當”了,同時我也醒了。原來是車停了,我起身看看,從車窗和車門縫隙透進來了光亮,天亮了。火車不知道停在哪個車站。這時,部隊首長喊我們起床,準備一會兒下車洗漱、吃早飯。</p><p class="ql-block">大家趕緊起床,疊被子,然后快而有序的下車方便、洗漱,吃飯。隨后迅速上車,等我們回到車上時間不長,火車就開了。列車“咣當”“咣當”的聲音伴隨著我們新的一天開始了。</p> <p class="ql-block"> 車輪繼續碾軋著鐵軌,耳邊的“咣當、咣當”隆隆響聲,慢慢地變成均勻的樂聲。部分新兵哼著家鄉小調,愉悅在云貴高原。一路上風景充滿了詩情畫意,特別新鮮刺激。尤其進入云貴高原,滿眼蒼綠,天空那么藍,云是那么白,山是那么奇,真是山連山,山迭山,山外有山,山上有山,山峰插進云端,林梢穿破了天。</p><p class="ql-block"> 經五天五夜的顛簸,部分新兵腿腳有輕度水腫,傍晚終于到達昆明車站,新兵很高興部隊到了。下了火車后,顧不上看看昆明火車站什么樣,新兵團領導口令聲,響徹整個昆明廣場,我們背起背包集合隊伍清點人數,新兵依次登上小火車由昆明開往開遠。小火車爬山越嶺,在蜿蜒盤旋的山路上比馬車速度還要慢行駛著。在天明時分,在鳥叫聲中到了開遠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開運站臺不是很大,新兵依次下車整隊結合報名點數。大隊領導(李國維大隊長)前來看望新兵并作簡短講話,解放牌大卡車正在等待我們上車,浩浩蕩蕩隊伍開往萬山環抱中一個小縣城(建水縣),縣城上空彌漫著一股甜味,縣城里唯一一個工廠,糖廠散發出的氣味。新兵連住在縣城郊區,高大的木棉樹下,支撐起12座綠色帳篷,這就是我們的家,云南建水我們來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二、融入與改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三個月新兵嚴訓結束了,全部新兵分配到各個中隊。我被分配到52中隊,中隊建制四個區隊:一區隊機械通風工;二區隊管道工;三區隊配電工;四區隊電焊、塑料焊、亞狐焊班。連隊隊部勤雜班(八大員)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我在三區隊八班電工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這支部隊深藏在大山深處,連續十年被評為四好連隊。<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我們的想象中,連隊營房應該是磚瓦結構,平整通亮,大門莊嚴。然而現實讓我們大大失望了,連隊沒有象樣的房子,大門也沒有標志,幾座簡陋而矮小茅草屋,宿舍則是通鋪。草屋隨山勢而建,是一排樹枝泥巴木混搭建的平房,黑洞洞沒有窗戶,進去一看,打開電燈開關,屋里通明透亮,就是一個大開間,一個區隊二三十人全擠在里面,平視過去只見平整床單和豆腐塊一樣被子,還有整齊工作服和工具箱及槍柜,屋外架子上放著規范整潔洗漱用品,</span>牙缸、牙膏、牙刷,都放在臉盆里的統一位置,白色的毛巾,疊的寬窄都一樣,懸掛在臉盆架固定好的木架上面,看上去都非常整齊,保持高度統一。<span style="font-size: 20px;">臺頭就能看見屋頂上油氈紙和稻草。小茅屋被高山峻嶺,灌木森林遮住,止露得中間一線青天,每當中午時分,方有陽光透下,深山陽光照射不夠,手感被褥有些潮濕。</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緊張而陌生的連隊生活開始了,我們連隊有100多名戰士,戰士來自五湖四海:有北京、遼寧、吉遼、四川,湖北、陜西、安微、湖南、河南、江蘇。</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font-size: 20px;">為適應新的生活,跟上連隊學習、工作、訓練、施工的節奏,首先需要盡快融入連隊生活習慣。中隊領導從吃、穿、住、行開始訓練。</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晨練</p><p class="ql-block"> 一日生活從晨練開始,清晨,滴滴…噠噠軍號響起,在3…5分鐘之內各區隊迅速結合隊伍,身著軍服,穿著解放鞋,腰間扎著寬腰帶,各班班長安指定位置站好,區隊長迅速下達口令,“立正”、“稍息”、“報數”,把部隊帶入操場,整合隊伍向中隊長報告。中隊長統一下達口令,整個連隊統一步幅,一樣步速,同一個聲音,按規定的標準完成。一二一、一二三四口令聲中,將部隊帶入深山公路上起步、跑步、正步訓練,每一步必須走出模樣,走出標準,展現連隊精神風貌,讓每一位戰士感受到心靈的震撼,在火熱軍營得以鍛煉。</p><p class="ql-block"> 早操結束后,中隊長喊出“觧散”口令,士兵迅速進入宿舍,整理內務,疊好被子,洗漱,清理衛生時間為十分鐘,然后結合隊伍飯堂用餐。這就連隊生活,充滿活力,充滿朝氣。</p> <p class="ql-block"> 〈二〉學會吃辣</p><p class="ql-block"> 要融入連隊生活,對我們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的戰友來說,有不少的要適應。</p><p class="ql-block"> 從食堂吃飯說起,列隊站在食堂前,高唱革命歌曲,進入飯堂站在自己的位置,沒有統一號令是不能坐下的,坐下后沒有統一號令是不能動筷子的,吃飯是不能說話的。每餐四菜一湯,餐餐不一樣,菜里面豬肉挺多,萊抄的很香很辣很好吃。我們這些新兵很能吃,由于每天體力訓練和施工勞動強度大,滿滿二大碗飯,吃得滿頭大汗,由于每個菜辣椒放的很多。入伍前不會吃辣椒,到部隊要學會吃辣椒,辣椒刺激了舌頭,舌頭在口腔里打滾,時不時張開嘴巴哈哈氣,看著頭上冒熱氣,臉上汗水流淌,由于規定在十五分鐘內用餐完畢,吃得越快出汗越多。時間長了習慣了新兵不怕辣,辣不怕,越辣越愛吃(嘿嘿,兩頭遭罪啊!排便時辣疼)。半年后大部分新兵體重都增加了,個子也長高了。</p> <p class="ql-block"> 〈三〉學會疊被子</p><p class="ql-block"> 部隊對內務衛生要求非常嚴格,中隊每星期六由副中隊長帶隊評比各區隊內務衛生(那時六天工作制),流動紅旗不斷在各區隊班級變動著。就是將被子疊的方方正正,部隊叫“豆腐塊”。在部隊疊被子,是內務標準之一,顯得整潔統一有序,符合軍營內務的要求。但是,將被子疊成豆腐塊可不容易,要好好的學習,下功夫疊。我們新兵剛到部隊時,根本疊不出豆腐塊來,全靠老兵們傳、幫、帶。他們親自教我們怎樣才能把被子疊成豆腐塊,怎樣鋪平,怎樣疊,怎么樣用手捋直,兩手對著擠出楞、抻出角來,然后用板子刮平整。褥墊子也要用板子刮平,沒有一點折皺,不到午休和晚上睡覺,是不允許坐床鋪的,更不能躺在床上,白天要保持床鋪整潔,整齊劃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四〉露天電影的歌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大山溝里娛樂生活確實是枯燥單一。工作時間“三點一線”即宿舍、食堂、坑道作業;業余時間,“二看一聽”即看電影、看電視和聽廣播。看電視,70年代電視還沒有普及,電視節目也沒有幾個頻道,在大山深溝里屏幕都是雪花飄飄,看不清楚,盡管這樣我們士兵還堅持看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看電影是大山里文化最大樂事。大隊放映組每半月或一月下連放露天電影,戰士們都很高興。放影前部隊組織和友鄰施工連隊歌聲比賽。幾家連隊分別高歌<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戰友戰友親如兄弟,革命把我們召喚在一起,你來自邊疆,他來自內地,我們都是人民的子弟……”。確實,連隊與連隊,戰友與戰友之間有一種特別的情懷。每當第一輪歌曲結束時,各部隊拉歌序幕就開始了。</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東風吹,戰鼓擂,要拉歌誰怕誰。一連唱一首,叫喊聲回蕩在峽谷!讓我唱,我就唱,我的面子往哪放!“我是一兵,來自老百姓……”。歌聲引來陣陣掌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隨后一連叫板二連唱一首,指揮官遲疑一下,一連馬上叫板,五連真不爽,唱歌唱不響,不唱不勉強,不如去站崗!五連叫我唱我就唱:打靶歸來,“日落西山紅霞飛,戰士打靶……”。歌聲引來晚霞滿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接著一連五連聯合叫板安裝隊來一首,安裝隊別灰心,拉歌拉的是精神,拉歌拉的是友誼。勝敗輸贏別在意,拉出感情是第一,是第一!安裝隊不敢示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要我唱,我就唱,我們和別人唱的不一樣,好,就唱個兵歌!于是我連隊指揮官席俊杰,把《我是一個兵》、《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硬生生分成兩部輪唱。因為輪唱的重復句能刺激情緒,只要大聲唱就有氣勢!沒有高低聲部,只要放聲吼!</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font-size: 20px;">結果大獲全勝!至今我還清晰記得當時的情景:席俊杰挺著胸脯,一臉笑意,那次比賽之后全隊的唱歌興致被激發,唱起歌來勁頭十足。</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此時露天電影開始了《賣花姑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三、 志在深山,胸懷偉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連隊<span style="font-size: 20px;">生活緊張而忙碌,然而我們更多的是感到快樂。</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font-size: 20px;">來自天南地北的戰友,性格迥異,但卻有著共同特點:陽光、吃苦、帥氣、守紀律、有禮貌、愛學習。學習認真程度讓人驚訝,無論專業課,課上認真聽,做好筆記,課下復習消化。連午休還是晩上休息時間都是捧著書,記著筆記。戰友賀平、施元膏、陳祥梅、劉學成、張瑞年、劉祥寶是最刻苦的凣個,而且記憶力極好,每當電工教員授課后,利用休息時間整理筆記。教我們電工理論知識技術員高開元,是個白白靜靜,講話慢聲細語,北京人。為了讓我們學的更清楚更直觀,每堂課他總是親力親為細心講解、畫圖、坑道線路走勢,配電房安裝確定從面、點、線用標圖講的很細,讓我們好感動,在很短時間內掌握坑道布線安裝技術。</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這連隊和戰友們生活了四年,每當翻開泛黃的老照片,心里總有種莫名的沖動。有回憶、有思考、有感慨、有激情……亨受這種留戀軍營的情結,亨受這種曾為52中隊一員的心境。細想也是,一個把青春年華奉獻給國防、獻給大山深處,默黙無聞地工作在荒無人煙的森林峽谷,陪伴我們是青山的白云,四季飄香的的山茶花。</p> <p class="ql-block"> 在我們連隊里老隊長、老指導員、老區隊、老班長他們那種軍人氣愧、意志、任性、機智、胸懷、奉獻、吃苦、擔當,永運融進上我們的血液。</p> <p class="ql-block"> 那云貴高原的大山峽谷,颯颯作響的林濤聲,滿目蒼翠的灌木叢。有我們軍姿挺發的四區隊席俊杰、技術全面通風技術員李虎林、工作細致機械技術員康明奎、精業求精電工技術員高開元、精打細算司務長蔡文斌,他們即是我們領導也是生活中良師益友。</p> <p class="ql-block"> 我們的士兵在坑道里緊張有序忙碌安裝部件,被油漆氣味和粉塵污染的身軀及敲打撞擊的噪音,都習慣為常。汗水在臉上流淌,把沾滿的灰塵的臉上流出一道一道水溝,白一塊黑一塊。在高空管道中爬上爬下,鉆進鉆出,從不叫苦,也不叫累,真是……有苦、有樂、有愛、也有情。</p> <p class="ql-block"> 沒有什么可以使我們戰士屈服,艱難險阻鑄就了對國防事業忠誠。沒有什么可以使戰士迷茫,軍營歲月贈與了鋼鐵信念。</p> <p class="ql-block"> 為保衛祖國,保衛人民,我們這些情同手足的兄弟,在大山深處同吃一鍋飯,同住茅草屋,同在坑道里奉獻任性。把生命中最壯麗的青春留在深山老林,把生命最好的時光鐫刻在心間。</p> <p class="ql-block"> 我們的人生因為有了這段難忘大山深處連隊生活而更加豐富多彩。50年過去了,我時時想起當年那些可愛的老領導戰友們。那些歡樂,那些有趣的往事,常常讓我獨自發笑,常常勾得我心疼,常常讓我淚目……</p> <p class="ql-block"> 我們是艱苦奮斗的一代,也是激情燃燒的一代,讓我們留住那份記憶,留住軍營中的五湖四海年青人、留住曾在52中隊所有干戰奉獻、勇敢、擔當!記住這一段兄弟情誼!譜寫新的更多的篇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古城建水</p><p class="ql-block"> 列車馳騁晚時辰,蜿蜒盤旋抵昆城。</p><p class="ql-block"> 建水自古譽奇觀,富饒艷麗滿目春。</p><p class="ql-block"> (注:我們的列車晚上抵昆明后,又坐小火車由昆明開往開遠。早上7.8點由開遠乘車到達古城建水)。</p> <p class="ql-block"> 戰友們:為紀念入伍50周年而作,寫的水平不夠比較粗糙望戰友多指正,有修改地方望戰友們留言。大山深處有個家為第1集;大山深處…②…軍營中年青人為2集;大山深處…③…青春之歌為3集(第3集未提筆,在醞釀之中,要去刻意回憶戰友往事)。望戰友們提供軍營中生活老照片。</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谷县|
陇南市|
萨迦县|
宁波市|
邵武市|
家居|
甘洛县|
元阳县|
淮滨县|
射阳县|
城口县|
宁晋县|
双峰县|
太白县|
榆林市|
西宁市|
濮阳县|
华容县|
绵阳市|
当雄县|
通渭县|
简阳市|
富民县|
大邑县|
慈利县|
池州市|
满洲里市|
余江县|
宁国市|
饶阳县|
敖汉旗|
鸡泽县|
宁晋县|
方山县|
芒康县|
大宁县|
大足县|
平遥县|
莱阳市|
突泉县|
静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