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天下易氏族歌</p> <p class="ql-block">文字撰寫:易發德</p><p class="ql-block">圖文編輯:易法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本文是貴三公第23代孫易發德撰寫,他是 宜昌 三峽集團教授級高工 ,退休后致力于易氏家族文化建設!</span></p> <p class="ql-block"> 松滋易氏貴三公支系概述</p><p class="ql-block">編輯 :宜昌易發德</p><p class="ql-block"> 一. 概述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松滋縣統計,易姓人為11839人,約占松滋總人口的1.55%(為松滋第十六位),絕大多數為貴三公后裔。貴三公為易賡公十一位曾孫之一,明初與弟貴祿(六)公由湖南石門同遷鄂東羅田,后轉遷松滋道古溪易家場(現斯家場鎮趕子幽)落籍,其后明永樂年間,弟貴祿公仍回石門易家渡。賡公于明初洪武二年(1369)舉家三男九孫十一曾孫,從江西豐城遷湖南張家界永定(大庸),后分落張家界慈利、石門、澧縣以及松滋、公安等地,現后人分布于湖南、湖北、四川、重慶、貴州、廣西、陜西等省市,約十萬之眾。貴三公與夫人張氏,育思文、思忠、思智、思亮四子,俗稱 “文、忠、智、亮”四房。忠公無考。現松滋易氏皆文、智、亮三公之后(詳見下面貴三公1—9世系圖)。自貴三公落籍至今,已有了六百多年的歷史,已育二十余代一萬多子孫。文、忠兩房主要聚居在現肖家坪(曾名興家坪)一帶, 1766年(乾隆丙戍)在白鶴橋南建有培元祠,俗稱上祠堂;智、亮兩房仍居七坵坪(現萬年橋、趕子幽村),1784年(乾隆甲辰)建有宗祠,俗稱下祠堂。后亮房在趕子幽鴨子溪又建有小宗祠。文公之后四代單傳;忠公之后無考;亮公之后亦數代單傳。唯智公與譚氏太太生育五子:江、清、洪、海、湖。所以,今松滋貴三公支系易家人中以“智房”人數為多,也緣于此。而今,文、智、亮三支苗裔主要聚居地為松滋市各個鎮鄉,以及宜都(41個村)、五峰、建始、巴東、當陽等周邊縣市,乃至全國各地,如湖南岳陽、安徽廣德、以及海外!據本族老譜載,貴三公墓葬于道古溪易家場,后因修建南河水庫和焦柳鐵路,墓現無存;有幸的是張老太太葬于斯家場萬年橋村石硚子的“紅屏墻”屋后(位于南河鐵路橋東北角,鐵路東側約100米處),得以保存至今。據傳,紅屏墻為“雙龍抱柱”地脈。所以,文、智、亮三公也隨母先后葬于紅屏墻一帶。因而今斯家場鎮萬年橋村紅屏墻處為我族祖居地,乃我族之根,經族人多次提議,于2017年10月開工重修貴三公及夫人張氏合墓,至2018年清明節舉辦竣工慶典,建成祖根之標,供后人祭奠瞻仰!</p> <p class="ql-block"> 二.貴三公支系1—9世世系圖</p> <p class="ql-block"> 三.松滋貴三公家族字輩以及與湖南大宗派的對比表</p> <p class="ql-block"> 編制說明:1. 此表根據湖南賡系族譜及松滋老譜記載編制。2. 由于在賡公支系4—12世之間,各遷一方,未修族譜,各房無統一字輩。因此松滋</p> <p class="ql-block"> 貴三公支系自立字輩。3. 自賡公第23代(貴三公第20代)“法”字輩后,松滋支系采用湖南大宗派,但是外遷較早的松滋支系(如遷建始縣的邦烈公支系)仍然還在使用原松滋老字輩(表中的第23—32代括號中的字輩)。4. 松滋支系采用湖南大宗字輩后,將有第40、42、43、44、57、64世字輩曾經使用過,所以進行了局部更改。四.松滋支系族譜松滋貴三支系老族譜現存世僅發現的有:1.同治六年文房宗譜,由白鶴山易法俊提供。2.文房1955年易開蒙手抄家譜,由市審計局干部易紹楠(已故)提供。3. 文房1949年手抄家譜,由市招辦易衛國提供。4. 智房1921年易綬榮手抄宗譜,由郵政局干部易紹新提供。5.2008年由主編易紹源;執行主編易紹斌;副主編易法元、法森、衛國、發德等人編輯出版了松滋貴三公支系族譜。以上各譜均有電子照片版族人如有需要,請聯系我們網絡發送。五.松滋易氏祖居地道古溪、石橋坪、紅屏墻位置地圖摘自斯家場公社地圖(本圖繪于文革前的人民公社時代)。</p> <p class="ql-block"> 四<span style="font-size: 18px;">.賡公—貴三公家族大事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1369年(洪武二年),賡公家庭從江西豐城(或臨江樟樹鎮)遷湖南西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永定(現張家界市永定區),賡公1371年去世,葬天門山下。</p><p class="ql-block"> 2.易英公,賡公曾孫,明進士,永樂五年(1407年)任浙江布政司參議, 戊戌(1418年)入為禮部左侍郎。1419年,卒于杭州。 </p><p class="ql-block"> 3.可宗公,賡公曾孫,英年投筆,從明太祖征陳友諒于鄱陽,以功封武略將軍,初任南京參將,繼鎮常德衛。乃攜家至湘西,卜澧陽之永定而居。1381年奉令征赤水河蠈,陷陣殉義。后代世襲常德衛指揮。</p><p class="ql-block"> 4.康熙十年(1671年 辛亥)公安青石陂尚陽彭巌、尚升彭山;澧陽英溪國寶爾珍首修賡公支系族譜,開始制定統一字輩(即后來28字的大宗派)。</p><p class="ql-block"> 5.西和令方叔公發起,1685年新城令尚升與同公和英溪爾珍公等在蘭江驛督修澧陽總祠。1724年道溪公同牧里石慈宗裔遷建城內萬壽宮。</p><p class="ql-block"> 6.2015年10月3日,在湖南石門縣蒙泉鎮(白洋湖)成立天下易氏賡公支系聯誼會,來自湖南、湖北、重慶、四川、貴州、廣西等省市的家族代表二百余人到會,實現了六百多年后賡公家族的第一次大團聚。</p><p class="ql-block"> 7. 2015年11月23日破土動工修繕賡公墓,于2016年丙申清明節竣工,并在張家界召開賡公墓修繕竣工慶典及祭祖大會,到會代表五百余人。</p><p class="ql-block"> 8. 2017年11月25日湖南石門宗親在白洋湖破土動工修建祠堂。將于2019年清明節舉行竣工慶典。</p><p class="ql-block"> 9. 2017年4月2日成立松滋易氏祖墓修繕委員會,并啟動全家族為修墓捐款活動。10月22日開始施工。2018年3月竣工。至2018年3月20日,132人捐款,總捐款11萬多元,修墓花費8萬余元。</p><p class="ql-block"> 10.2017年8月28日,賡公聯誼會在常德舉辦《可宗公歷史研討會》。</p><p class="ql-block"> 11.2018年2月10日成立賡公支系聯誼會石門分會,領導修祠工作。</p><p class="ql-block"> 12.2018年4月5日,松滋易氏在斯家場鎮萬年橋村舉辦祖墓修繕竣工慶典及《松滋易氏聯誼會成立暨始祖600年祭奠大會》。</p><p class="ql-block"> 2019年2月27日 修改版。</p> <p class="ql-block"> 貴三公公的墓地,在松滋市斯家場鎮萬年橋村,南河水庫下的鐵路旁邊。每年前來祭祀的族人眾多,香火興盛,祖先隱蔽著后人繁榮昌盛。</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华县|
普洱|
遵化市|
丽江市|
高青县|
炎陵县|
泰顺县|
辽阳县|
姚安县|
万宁市|
长丰县|
精河县|
渭南市|
启东市|
四川省|
永福县|
吉安市|
磴口县|
固始县|
织金县|
治多县|
百色市|
日喀则市|
宁武县|
濉溪县|
甘泉县|
西城区|
肇源县|
公主岭市|
大渡口区|
龙里县|
什邡市|
柘城县|
襄汾县|
五家渠市|
朝阳市|
昭苏县|
资源县|
天台县|
高阳县|
靖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