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改邑不改井”“往來井井”《易經》</p><p class="ql-block">“處商必就市井。”《管子.小筐》</p><p class="ql-block">“因井為市,故言市井。”《白虎通》</p><p class="ql-block">“八家一井”“古者伯益初作井。”《說文解字》</p> 建水地下水資源豐富,水井極為普遍,在建水古城的每條街巷,常常都有幾口大型的公用水井,許多人家建房的同時,也會在院中掘一口,以方便家用。建水有一幅對聯“龍井紅井諸葛井,醴泉淵泉溥博泉。”,把建水古城內外六口有名的井描述在一起。建水可以稱為中國井的活博物館,這里有一眼、兩眼、三眼、四眼,十二眼的井,有圓形、方形、月牙形的井,數目眾多,造型獨特,歷史悠久。其井散布在古城內外、巷陌之中,井圈上那深深的圈痕記錄著歷史的變遷。 老家的門前有口井,雖然我在老家的時間并不多,但對井卻頗多留戀。第一次到建水見到大板井時,我就對建水的井有了興趣,后又看到建水各種井的一些資料,更是來了勁。2021年的三月,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兩次到建水,在初曉之時、落日余暉之中、烈日當頭之際,游蕩于古城內外、穿行于大街小巷中,尋找著那些印刻著繩跡槽刻的古井,幾天下來,自詡小有收獲。 古城最有名的應該算大板井了。大板井,位于建水縣臨安西正街大板井巷,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其名出自《中庸》“溥博淵泉,而時出之”。井口圓形,直徑2.7米,高50厘米,由六塊弧形石板中間用六棵石柱琢槽相扣而成。井水清澈透亮,經久不涸,取而復滿,其井和水質名列建水水井之首,有“滇南第一井”的美譽。溥博泉是建水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份,據《云南通志》記載:“溥博井俗稱大板井,在城西半里許,終年水潔,雨后尤清,供全城之飲,水潔味甘,貫甲全滇” 。但凡來建水旅游的人,這是必打卡點之一。 離大板井不遠處的就是小板井,位于西城小節處,亦稱“小節井”又名淵泉,建于明代中期。我認為淵泉的名也應該出自《中庸》“溥博如天,淵泉如淵”。雖然離大板井直線距離不足百米,水味、水質很象,但因水脈不同,水溫較低。《云南通志》說該井“井水甘洌,四時不絕”,因而有“小節井前喝涼水,一點一滴涼心頭”之說,被列為建水涼水井之首。 <p class="ql-block">十二眼井,又名扇井,因其井眼呈扇形排列而得名。位于建水臨安古城永寧街口,井深6米,水深2米。碑記介紹,該井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清未士紳楊春輝重修,是臨安古城歷史攸久,頗負盛名的古井。民國《續修建水縣志》稱十二眼井“水甘潔”,本地居民均稱十二眼井水甘甜好喝。清乾隆年間曾任都察院左副御史的建水鴻儒傅為寧先生對十二眼井贊譽頗多。十二眼井具有深刻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以扇形代表風與井水黃同的暗喻中國風水陰陽理論,意指風水大師徐伯陽布局、臨安街指揮使萬中建造的臨安古城是鐘靈毓秀之地;扇子是儒雅智慧的象征,以扇為井蘊含著培育君子品行,大雅民風的美好愿望;從中國古代將星辰劃分為十二星次,一紀劃分為十二年,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則可看出十二眼井與中國古代歷法紀年的關系。井水代表財富,十二個井圈代表十二屬相,意指世人只有勤奮努力,才能得到自己的財富。十二眼井構思巧妙,規模宏大,涵義深刻,深受眾人喜愛,是臨安古城水井文化的輝粕典范,是當之無愧的中國井王。現只有兩眼在使用,其余的用鋼筋在中間封堵了。</p> 在古城東邊地勢較低的雞市街、馬市街有些地方隨便挖個坑就會涌出泉水,因此這一帶也就成為了古井最為集中的地方。 東井,又名醴泉,座落于迎暉路邊,據乾隆《重修東井碑》載:“東井創于建城之初,載于《郡志》曰‘醴泉’,俗名‘水井殿’。出水旺盛,味甘洌”。“醴泉”之名出于《禮記.禮運》:“天降甘露,地出醴泉”。始建于元代(1271-1368),此井背后有五塊石牌,大都較為模糊了,有三塊可略識認的“東井碑記”字樣,最后一塊似乎是嘉慶年間立的,略為清晰一些,但也有缺損。據傳明代著名文人楊慎三次游歷建水,對醴泉之水贊不絕口,并用井水洗濯過高潔的靈魂。井口較大,井欄由兩塊巨石鑿合為圓形,內壁用弧形青石鑲砌,石料粗大,榫卯嚴密。明清時幾經重修,至今水源仍豐盛如初。 順迎暉路東行將至新橋街的路下有一單眼井,井圈高而滄桑,靠路邊有石槽,矮墻有雕花墻磚,供奉有龍王石坊。 轉入彎彎扭扭的新橋街,來到新橋街農貿市場一問,原來雙胞井就在旁邊,兩井圈有一條直線的縫,應是兩塊石雕鑿砌在一起的,聽說建成超百年,從末干涸。進院的門上寫有“雙胞井”,可以說是建水標識比較明顯的一口井了。 折回迎暉路西邊進入燃燈寺路,來到燃燈寺,寺大門的對面墻角,就是井圈有些微斜的燃燈寺井了。 龍井座落于城內東北角,四眼井,為建水城內一甜水井,建于明代洪武年間,相傳為浙江籍移民所建,因其水質、水味與浙江杭州龍井寺中的龍井之水相似,因而賦“龍井”之名。這口井需從路邊的一小巷子里進去,進口沒有發現任何標識,無人指點很難找到,離“龍井農貿市場”不遠,我查資料時說在市場內,后來才發現完全是被誤導了。四個井圈高低不一,井邊有一棵大桉樹。 古城東北方向的東林寺街的東福井,這個井將來必是讓很多當地人懷念的一口古井,其背后是東林寺,前面是建水第三小學,我去的時候正值學生放學,街巷里非常熱鬧。該井建于光緒二十年,井圈三眼由一大青石雕琢而成,為保存最好的三眼井。 諸葛井座落于城內正街北頭西側,建于清代初期,此井因原在古諸葛廟(此廟毀于清順治四年丁亥兵變)中而得名,為一甜水井。 找到小巷里問一鋪面的老板,說不知道,再往前走幾十步便見到支有絞架的這口雙眼井了。 我們就住在迎暉路的民俗,出民俗不遠就到太史巷,順太史巷直走就見到小桂湖路邊的雙眼井,井無遮無擋,四周空曠,顯得極為孤獨。 <p class="ql-block">找新井的時候是晚飯后散步去的,由臨安飯店出來,從十二眼井邊的永林街西行到桂林街再東轉就見到了新井。新井俗稱四眼井,位于古城東南角的桂林街,建于1915年,井水味甜,旁有座水晶宮的小廟,附近老人長壽,又稱延齡井,水日宮門旁寫”龍泉涌注千家美,辰君護佑萬民樂。”“入海藏物阜民康,出龍宮風調雨順。”井圈下是一個四方大井筒,井壁由石塊砌成。這個井似乎得到當地人更多的青睞,四個井圈石材厚實淳樸各自成圈,井然排列,地面石板平整,路邊的圍欄華麗,只是水晶宮有些雜亂。</p> 翰林街起于朝陽北路,止于臨安路。形成于清代中期,因地勢低,稱沙泥塘街。1950年以青石鋪路,更名為建新街。2005年以清代翰林錢正圜府邸為名,改稱翰林街。街長610米,該區域文化遺存豐富,有“滇南大觀園”的朱家花園、劉寶煊故居、孫家大院、喻氏民宅、葉氏民居、廉井、絞車井等古跡。 中段朱家花園院中有一單眼井,井圈不大,外壁坑窩不平,古樸似天然一般,看不出雕鑿的痕跡,水清淺,用桶就可直接取水,水面高于井外的地平面。朱家花園鼎盛時期,這口井曾供200多人飲用。在朱家花園的香榭前有四眼龍井,井圈光滑如新,一看就不象古井,應是近幾年修建的。 由朱家花園出來,我們就沿街向東去找廉井。廉井在翰林街中段,是三眼井,建于清乾隆年間。井圈用一塊青石雕鑿面成圓形三孔,中間應是裂了修補粘接在一起的,石牌介紹“水清澈透亮,冬溫夏涼,甘冽甜潤。”院里有幾家餐館。 看了廉井,我們就在旁邊的小飯館吃飯,空閑間我去找竹葉井。折回朱家花園往臨安路方向走,在書院街左轉不遠就見到竹葉井,竹葉井也是一口三眼井,井圈為一石鑿成的,兩個眼已破損了些邊緣,井筒是由層層石圈砌成,石圈刻痕似竹,有資料介紹說井壁的石頭似片片竹葉,但怎么也沒看出竹葉的形象。 返回翰林街轉向西邊的巷子里,就見到絞車井,這是一口是二眼井,因水位低,需絞車助力,七十年代水位上漲,棄絞車。低矮的井圈,四圍零散的石條板、石塊象征性地圍了一下,旁邊什么標識也沒找到,顯得有些孤寂。 水面高于路面的月兒井在城南門外的小巷子里,很多當地人不知道,晚上吃燒烤時,問攤主她說知道,并有些肯定地說我很難找得到。其實我最后真的也沒費多少功夫就找到了,穿過關帝廟街古城南門前的公路繼續往前走,由左面的小巷里進去約百米即見,井用鐵蓋上了鎖,問居民說是井很淺,水質也好,怕水受污染就上了鎖,井上刻有“啞巴寺九***未年重建”字樣。 <p class="ql-block">指林寺井在指林古寺內,古寺正在翻修之中,我在大殿的東邊見到了這口古井,一塊施工用的三合板蓋在上面并壓了個桶。這個井曾被當地人賦于了神奇的故事,傳說當年建大殿時,做梁柱的樹木不夠長,施工的人夢中受仙人指點,在井邊祈求,井中涌出木材,當所需其材完備時,井口尚存一棵卡在井里,據說只有行善有德之人才看得見。</p> 古城內的井基本都順利找到,看小節井歸來,時間尚早,聽說武廟街有個謝家大院,就沿路問去。找到一看大院門洞敞開,入門院洞同朱家大院一般寫著“循規蹈矩”四個大字,進入拱門的左側有個關閉的小鐵門,開門見一株滇橄欖樹,往前就是一眼架有絞車支架的方井。 很多資料里都提到有一眼方井叫玉潔井,又稱“靈應寺井”,位于城東南紙坊巷,亦稱紙坊井,水位很高,觸手可及,取時方便,不需用繩,直接桶就取。明末清初李定國起義軍攻占臨安時所掘,1686年由善氏家族重修,口井圍欄改成方形。舊志稱此井“味甘色潔,用以造紙,光澤可愛。”有的資料里稱其為建水唯一的方井,其實不然,我在謝家大院里就見到了一眼方井,在縣城東部的東村也有一口掘于明代的東村珍珠井是方型的,井內泉眼涌出的氣泡宛如珍珠,據傳此井能預報災禍(因時間問題,沒能親見,留待下次實觀)。遺憾的是不僅在地圖上找不到紙坊巷,問了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個地名,也不知道靈應寺和玉潔井,我在這個周邊轉了多次,最后都是無功而返,不知蹤影。 建水的井是保存得非常好的活文物,但也有遺憾。有一眼非常有名的井就已永久消失了,這就是紅井,該井建于明代初期,座落于城內的紅井街(紅井街由此井而得名)。傳說從紅井中汲出的水清澈,但在陽光照射下卻會呈現出微紅色,故名。紅井為建水“古八景”之一“見水拖藍”,相傳古時這里井旁長有數株枝葉茂密的古樹,綠蔭遮其井口,井里水面呈碧藍色,到此汲水者不論身穿何色衣服,汲水時映入水中倒影也都呈碧藍色,實為奇觀。此井在“大躍進”中被當地群眾拆毀,現已無存。 井用源源不斷的甘泉養育著一方居民,恩澤著每家人的生活,見證著世事的變遷。“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井從不言,千年凝望,世事變遷,建水每口井都有很多說不完的故事。 優流潛水涌井幽,穿街過巷覓古蹤。<br>千年歲月多少事?都留井石印痕中。<br>(全文完)<br>攝 影:云南原石 <br>撰 寫:云南原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唐山市|
桐梓县|
刚察县|
尉氏县|
离岛区|
岫岩|
大同市|
临西县|
沁水县|
万全县|
台东县|
镇宁|
宝坻区|
逊克县|
闻喜县|
墨竹工卡县|
苍溪县|
高唐县|
洪湖市|
吉安市|
翼城县|
黑水县|
济宁市|
肃宁县|
青神县|
临海市|
兴城市|
类乌齐县|
汤阴县|
崇文区|
称多县|
佛山市|
洞头县|
盈江县|
大洼县|
石棉县|
扎赉特旗|
中山市|
龙海市|
巨鹿县|
连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