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尼洋閣位于西藏林芝八一鎮娘乳崗邊,是一座35.9米高的閣樓式建筑。</p><p class="ql-block"> 網傳:尼洋閣是當年工布王為西藏本土苯教的開山祖師辛饒米沃所建的一座傳教宮殿,其實它是福建省第四批援藏工作隊于2006年投資1040萬元,精心建造的地標性建筑,因西靠尼洋河畔而稱尼洋閣。</p><p class="ql-block"> 該閣為五層塔閣式結構,融合了藏式塔樓和漢式閣樓的建筑風格,建筑面積2829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2010年尼洋閣竣工,成為全國首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博物館,定名為“藏東南文化遺產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尼洋河是青藏高原上的河流,全長307千米,落差2273米,流域面積1.75萬平方千米,是雅魯藏布江五大支流之一,但水量豐足,僅次于帕隆藏布江。</p><p class="ql-block"> 尼洋河是西藏工布地區的“母親河”,又名娘曲,藏語意為“神女的眼淚”,河兩岸植被完好,風光秀美,鳥類眾多,景色迷人,還是著名黑頸鶴的越冬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尼洋閣不遠處的天葬臺遺址。</p><p class="ql-block"> “天葬”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不同的民族乃至不同的社會階層,都會形成不同的天葬儀式。</p><p class="ql-block"> 在中國古書中就有關于天葬的記載,例如在《周易.系辭傳》:“古之葬者厚衣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在《孟子.騰文公上》:“蓋上也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于壑。他日過之,狐貍食之,蠅蚊嘬之”。</p><p class="ql-block"> 生活在非洲東部地區的馬賽族人,他們將死者全身洗凈之后,涂上一層奶油,放在屋內中央位置,親屬們默跪在遺體周做一天的祈禱,隨后村中長老引路,眾人抬著遺體來到荒郊野外,將遺體放在那里,任野獸吞食,飛鳥叼喙,借此表示馬賽人死也不同土地結緣。</p><p class="ql-block"> 印度的帕西人中也存在天葬儀式,因大部分帕西人信仰瑣羅亞斯德教,仍保持原生活習俗,把死者放在鳥獸出沒的山頂上,讓獸噬鳥喙。</p><p class="ql-block"> 蒙古族天葬(蒙語:騰格里.奧如希拉嘎)是蒙古族喪葬儀式之一,其起源、形式、內容以及儀式的實施,都受到自然地理環境和生活、生產方式,以及外來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因而在蒙古族天葬儀式中滲透著古老蒙古民族社會文化的深刻內涵,并在其樸素的形式背后蘊含著極其合理的生態大智慧,自覺不覺地維護著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對內蒙古的生態環境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蒙古族天葬已成為歷史記憶,甚至已被人們遺忘。</p><p class="ql-block"> 藏族天葬</p><p class="ql-block"> 天葬是藏族的一種傳統的喪葬方式,與土葬、水葬、火葬一樣,是一種信仰,是一種表達對死者的哀悼。據導游講,能夠辦天葬的人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p><p class="ql-block"> 據一些藏族歷史文獻的記載,藏族天葬習俗的歷史可追溯至公元七世紀前,并出現過“原始天葬和自然天葬。它的實行與藏傳佛教的傳播和印度文化的輸入有著密切的關系。根據《大唐西域記》中關于天竺(古印度)有“送終殯葬,其儀有三,三日野葬,棄林飲獸”風俗的記載,認為西藏所行天藏源于古印度的“林藏”、“野葬”,而不是藏民族祖先所傳。在藏文史籍中也有這方面的記載,明確的指出,天葬風俗是在十一世紀末十二世紀初,由在藏區創立希解和覺豐兩教派的印度僧人唐巴桑杰帶來的。據說,唐巴桑杰在西藏傳法時,大力提倡天葬,并親自到天葬臺為死者超度。由于佛教徒們認為把遺體獻給鷹是一種功德,能贖回生前罪孽,且利于靈魂轉世,因而被藏民認同,逐漸在藏區流行,并形成一種風俗。</p><p class="ql-block">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西藏一年中大部分時間為凍土,堅硬難掘且又因樹木稀少難以棺葬,便因地制宜采用了天葬。</p><p class="ql-block"> 另一種更為可信的說法是,天葬與佛教教義相吻合,“布施”是佛教徒的標志之一,布施中的最高境界就是舍身,佛經中就有“舍身飼虎”的故事,況且,按照佛教教義,人死之后,靈魂離開肉體而進入新的輪回,尸體就成了無用的皮囊,死后將尸體喂鷹也算是人生最后的一次善行。</p><p class="ql-block"> 據說,天葬臺上的桑煙引來的鷹鷲,除了吃人尸體外,不傷害任何動物,藏人稱之為“神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關于天葬的內容摘自百度及聽導游介紹,由于圖片及視頻太過恐怖,我就不粘貼了,如想解更多,請上網搜尋。</p> <p class="ql-block"> 羊卓雍措,藏語意為碧玉湖(西藏將湖稱措,將河稱曲),簡稱羊湖。</p><p class="ql-block"> 羊湖位于西藏山南地區的浪卡子縣,距拉薩西南約70千米。湖面海拔4441米,面積約675平方千米,是喜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內陸湖泊,與納木措、瑪旁雍措并稱西藏三大圣湖。</p><p class="ql-block"> 據說,羊湖之所以被稱為“圣湖”,主要原因是它能幫助人們尋找達賴喇嘛的轉世靈童。達賴圓寂后,由西藏上層僧俗組成負責尋找靈童的班子,先要請大活佛打掛,巫師降神,指出靈童所在大致方位,然后到羊湖頌經祈禱,向湖中投哈達、寶瓶、藥料等,最后,主持儀式的人會從湖中看出顯影,指示靈童所在的具體方位即可派出人馬,循所示方位尋找靈童。</p><p class="ql-block"> 羊卓雍措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水,它在藏人心目中被看做是“神女散落的綠松石耳墜”。</p><p class="ql-block"> 羊卓雍措是集高原湖泊、雪山、島嶼、牧場、溫泉、野生動植物、寺廟等多種景觀為一體,湖光山色之美,冠絕藏南。</p> <p class="ql-block">八廓街</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前廣場</p> <p class="ql-block"> 大昭寺始建于公元7世紀吐蕃王朝的鼎盛時期,建造的目的據說是為了供奉文成公主從大唐長安帶來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佛像。</p><p class="ql-block"> 因在建造大昭寺時,山羊拉土填湖、運送材料,為了紀念山羊的功績,大昭寺最初叫“惹薩”(藏語中稱山羊為惹,稱土為薩),又名“祖拉康”(經堂)、覺康”(佛殿)。</p><p class="ql-block"> 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爾、印度的建筑風格,成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在1300多年的風雨變幻中,經過元、明、清歷朝屢加修改擴建,逐步形成了占地25100平方米的規模。大昭寺在藏傳佛教中有至高無上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環繞大昭寺中心的釋迦牟尼佛殿一圈稱為“囊廓”,環繞大昭寺外墻一圈稱為“八廓”,大昭寺外幅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大昭寺為中心,將布達拉宮、藥王山、小昭寺包括進來的一大圈稱為“林廓”,這從內到外的三個環型地域,便是藏民們進行轉經儀式的路線。</p><p class="ql-block"> 大昭寺高4層,兩側列有配殿,具有尼泊爾及印度的都琛式、多檐式等神廟風格,布局結構上再現了佛教中壇城的宇宙理想模式。寺院內有許多佛殿:彌勒佛殿、觀音菩薩殿、祖孫三法王殿、度母殿、釋迦牟尼殿、宗喀巴大師殿、班丹拉姆殿、神羊熱姆殿等,整個建筑全部金頂,斗拱為典型的漢族風格,碉樓、雕梁則是西藏樣式,主殿二、三層檐下排列成行的103個木雕伏獸和人面獅身像,寺內有長近千米的藏式壁畫《文成公主進藏圖》和《大昭寺修建圖》。</p><p class="ql-block"> 大昭寺前終日香火繚繞,信徒們虔誠的叩拜在門前的青石地板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鎮寺之寶: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p><p class="ql-block"> 釋迦牟尼即如來,約公元前1027年~949年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的太子,是釋迦族人,屬剎帝利種姓。原名悉達多喬達摩,佛教創始人,成佛后被稱為釋迦牟尼,意思是大徹大悟的人。民間信徒稱呼他為佛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釋迦牟尼8歲等身像。</p><p class="ql-block"> 公元七世紀,松贊干布迎娶尼泊爾赤尊公主,赤尊公主將釋迦牟尼8歲等身像帶到了拉薩,供奉在大昭寺。</p><p class="ql-block"> 公元710年,金城公主進藏后,把公元641年文成公主進藏時帶來,并供奉在小昭寺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迎請到大昭寺,而將8歲等身像移至小昭寺。</p><p class="ql-block"> 據史書記載,兩尊等身佛像皆為印度所塑,但如何來到中國眾說紛紜。</p><p class="ql-block"> 由于我們沒去小昭寺,所以未見實像。</p> <p class="ql-block">釋迦牟尼25歲等身像</p><p class="ql-block"> 據說,25歲佛祖等身像供奉在印度菩提迦耶正覺塔內,被稱為世界上最完美的佛像,而且是十分靈驗,具有不可思議的巨大加持力,凡見者成佛。</p> <p class="ql-block"> 卡定溝又名嘎定溝,位于林芝市境內尼洋河畔,海拔2980米。</p><p class="ql-block"> 卡定藏語意為人間仙境,此處群山環抱,山勢險要高聳入云,是典型的峽谷地貌。</p><p class="ql-block"> 由于受印度洋暖濕氣流的影響,峽谷兩旁蒼松巨柏遍布山崖,藤竹布滿溝底,杜鵑等幾十種野花飄香。</p><p class="ql-block"> 落差近200米的瀑布飛流直下,雄偉壯觀。山崖天然形成了好似大佛、女神、觀音、如來、護法、動物的雕刻或圖案。</p> <p class="ql-block"> 天佛瀑布是因瀑布水中天然形成了一座時隱時現的大佛,據說這是林芝地區藏族同胞的保護神。</p> <p class="ql-block">瀑布旁的石壁上好像站著一位穿藏服的美女。</p> <p class="ql-block">這就是世界奇觀:天然女神。</p> <p class="ql-block"> 雅魯藏布江是中國最長的高原河流,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之一。</p><p class="ql-block"> “雅魯”在藏語中是“天上”的意思,“藏布”是“江”的意思,因此這條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全長2840千米(含支流全長為3848千米)的天河被命名為雅魯藏布江。</p><p class="ql-block"> 雅魯藏布江發源于西藏西南部喜馬拉雅山中段北麓,海拔5590米的杰馬央宗等眾多冰川,匯入杰馬央宗曲,由西向東,穿行西藏日喀則、拉薩、山南、林芝四個地市23個縣,先后接納喀藏布、年楚河、拉薩河、尼洋河等主要支流后,繞過喜馬拉雅山脈東端的南迦巴瓦峰,向南先后流入印度和孟加拉國,在孟加拉國多市附近與恒河匯合,最后注入印度洋的孟加拉灣。</p><p class="ql-block"> 雅魯藏布江在米林縣大拐彎處,由于夾在海拔7151米的加拉白壘峰和海拔7756米的南迦巴瓦峰之間,而獲得中國世界紀錄協會的“世界最深大峽谷”和“世紀最長大峽谷”兩項世界紀錄,因而也成為世界第一大峽谷。</p><p class="ql-block"> 雅魯藏布江依照自然條件和河谷形態,分為河源區、上游、中游和下游。</p><p class="ql-block"> 從主源杰馬央宗曲至里孜為上游段,全長268千米,河谷寬達1~10千米,常年有水流的河道寬30~40米,水深不足1米,水淺河清。整個上游段水道曲折分散,湖塘星羅棋布。河谷兩側草類茂盛,這里人煙稀少,是野生動物的世外桃源。性喜群居的野牦牛往往成群結伴在雪線附近覓食;善于奔跑的藏羚羊、巖羊等比比皆是,此外,藏野驢、藏豺、高原狐、雪豹、鼠兔和旱獺等珍貴、珍稀動物也常有出沒,還有許多鳥類及高原上特有的細鱗魚。</p><p class="ql-block"> 里孜以下,經拉孜、日喀則、曲水、澤當到米林縣為中游段,全長1340千米。中游匯聚了雅魯藏布江的主要支流,水量充沛,江寬水深,為高原航運提供了有利條件,皮船和木船可以從拉孜到澤當,全長約400千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通航河段。這里日照充足,灌溉條件好,無霜期120~150天,是西藏最重要、最富庶的農牧業區,素有“西藏糧倉”之稱。</p><p class="ql-block"> 從米林縣的派鄉到巴昔卡附近是雅魯藏布江的下游段,全長496千米。與帕隆藏布江匯合后急轉南下,進入連續不斷的高山峽谷,過巴昔卡進入印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奇特的自然景觀——佛掌沙丘。</p><p class="ql-block"> 因為西藏是沒有沙漠的地方,就連沙丘在網上只搜到兩處,一是仲巴五彩沙丘,二是位于米林縣羌納鄉雅江對岸丹娘鄉桑巴村的佛掌沙丘。</p><p class="ql-block"> 對于雅魯藏布江北岸桑巴村旁的小沙漠(大沙丘)從何而來一直是個迷。</p><p class="ql-block"> 傳說,佛掌沙丘下面原來有一個小村子,名叫拉崗村,村民德多出門打獵時碰到一個怪物在追趕一個女子,遂救下此女。女子原是龍女,為謝德多的救命之恩,贈給德多一面能預見未來的神鏡,但必須保守秘密,否則會變成一只石龜。</p><p class="ql-block"> 龍王有一天忽然要用沙丘掩埋拉崗村,多德從鏡子里看到了這樣的景象,遂知知了鄉親。在村里的人離開村莊后,村莊果然被風沙掩埋,而德多也化而為石。拉崗村村民在沙丘后面重新安家后,將新址命名為“桑巴村”,意為“秘密村”,以紀念德多說出了那個秘密。</p><p class="ql-block"> 后經專家實地考察,認為該沙丘位于雅江中下游強風口處,秋末至春末期間勁風如颶,該沙丘前后河床上因枯水期而露頭的河沙,經年復一年地不斷吹送和搬運,長年堆積而形成了這一神奇沙丘。</p> <p class="ql-block">雅魯藏布江中下游,高原小江南風光。</p> <p class="ql-block"> 南迦巴瓦峰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和橫斷山脈交會處,海拔7782米,是林芝地區最高的山,位列世界第28高峰。</p><p class="ql-block"> 南迦巴瓦的另一個名字是“木卓巴爾山”,并有多種解釋:“雷電如火燃燒”、一為“直刺天空的長矛”,后一個解釋來源于《格薩爾王傳》中的“門嶺一戰”。</p><p class="ql-block"> 由于山峰終年積雪,云霧繚繞,從不輕易露出真面目,傳說“十人九不遇”,所以也被稱為“羞女峰”。</p><p class="ql-block"> 南迦巴瓦峰南坡地區是墨脫縣所在地,,從墨脫境內的巴昔卡到7782米的皚皚白雪的峰頂,水平距離不足200公里,可海拔高差竟達7000余米,一個地跨熱帶和寒代的地穩,不可多得的“自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我們在山下轉來轉去,等了又等,腿也痛了,手也酸了,但還是只見云霧不見峰。集合的時間到了,只好上車,依依不舍地去往下一站。</p><p class="ql-block"> .正當我們十分沮喪的時候,突然透過后車窗,看到了南迦巴瓦峰的真容,當大家端起相機時,羞澀的山峰又拉上了輕紗。</p><p class="ql-block"> 僅管沒有拍到照片,但看到了稍縱即逝的最美山峰,我們也就心滿意足了。</p> <p class="ql-block"> 西藏博物館座落于拉薩市羅布林卡東南角,1996年3月破土動工,1999年5月31日兩期工程全部竣工,1999年10月1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和西藏民主改革40周年之際開館,2009年7月1日,西藏博物館正式對游客免費開放參觀。博物館占地面積53959平方米,總建筑面積23508平方米,展廳面積10451平方米,具有鮮明的藏族傳統建筑藝術風格,同時又深刻體現了現代建筑的實用特點和藝術神韻,是西藏第一座具有現代代功能的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我們一行3人利用旅行社安排的一天自活動時間,自行參觀了“西藏博物館”和“羅布林卡”。</p><p class="ql-block"> 西藏博物館展廳由“史前文化”、“不可分割的歷史”、“文化藝術”、“民俗文化”四部分組成。除了各種類型的史前文化遺物,還有多種質地和造型的佛、菩薩人物雕像;歷代蘸金粉、銀粉、珊瑚粉等手寫藏文典籍;歷代中央政府頒發的大活佛金印;金瓶掣簽儀式使用的金瓶和玉簽;五彩紛呈的唐卡畫;各種樂器、法器;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等藏品。</p><p class="ql-block"> 金瓶掣簽制源自乾隆皇帝,用于對各大活佛(達賴、班禪、哲布尊丹巴呼門圖克圖)轉世靈童的認定。由皇帝頒賜金瓶,在活佛圓寂后通過一定程序(前文已有介紹)選出候選靈童,然后將候選靈童的名字寫在玉(象牙)簽上,放在金瓶內,經過高僧大德念經加持,再由皇帝加封的“呼圖克圖(大活佛)和駐藏大臣在大昭寺佛祖釋迦牟尼像前,共同通過抽簽認定。</p><p class="ql-block"> 歷史上,第十、十一、十二世達賴喇嘛和第八、第九、第十一世班禪額爾德尼,以及第五、第六、第七、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都是經金瓶掣簽儀式產生。</p><p class="ql-block"> 唯獨噶瑪噶舉派的活佛噶瑪巴例外,其轉世靈童主要是由上一世噶瑪巴的遺囑來認定,但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批準。</p><p class="ql-block"> 自清乾隆年至今的200多年間,僅西藏一地,就有格魯、噶舉、寧瑪三派的39位活佛轉世,70余名活佛均通過該儀式認定。</p> <p class="ql-block"> 西藏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元朝開始,中央政權始終對西藏行使著有效管轄。1652年,藏傳佛教格魯派五世達賴喇嘛應召到北京覲見清世祖順治皇帝,次年受到清朝正式冊封;1713年,五世班禪又受到康熙皇帝的冊封。從此,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和他們在西藏的政治宗教地位被正式確立。</p><p class="ql-block"> 藏族人民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員。</p><p class="ql-block"> 1951年5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簽訂《十七條協議》,西藏和平解放。</p><p class="ql-block"> 西藏在民主改革之前是一個黑暗的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社會,占西藏總人口95%的農奴和奴隸被完全剝奪了人身自由。農奴主可以隨意買賣、轉讓、贈送、抵債和交換農奴和奴隸。在布達拉宮不遠處就有一座專門用來懲罰貧民的地牢,農奴主以野蠻、殘酷的刑罰維護其農奴制,動輒對農奴和奴隸實施剜目、割耳、斷手、剁腳、投水,甚至切割生殖器官等駭人聽聞的酷刑。這些狀況的歷史照片和泡在福爾馬林液體中的人體組織,以及各種刑具,我們在北京民族文化宮都親眼目睹了實物展示!</p><p class="ql-block"> 1949年7月,全副武裝的藏軍包圍了國民黨政府駐拉薩辦事處,以西藏噶廈政府(即地方政府)之名,命令國民黨政府駐西藏辦事處,讓所有漢人和在拉薩的機構必須立即離開西藏,限期返回內地!與此同時,以攝政達扎為代表的西藏少數親帝國主義分子與印度駐西藏總領事黎吉生勾結,策劃西藏獨立,并組成了由6名官員為代表的“親善代表團”,攜帶蓋有達賴喇嘛和攝政達扎印鑒的書信,打算分別前往美國、英國、印度和尼泊爾求援,并向聯合國寫信呼吁,準備在年底聯大開會時申請獨立。在這種情況下,中央決定:“解決西藏問題,宜早不宜遲!”</p><p class="ql-block"> 1950年4月,由張國華、譚冠三領導的十八軍進入西藏,穩定了局面。</p><p class="ql-block"> 1959年3月10日,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層反動集團公然撕毀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十七條協議》,在拉薩舉行了以“藏獨”為目的的武裝叛亂,3月17日,達賴逃離拉薩,3月28日平叛勝利結束。從此,百萬農奴翻身得解放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館內藏品。</p> <p class="ql-block">五世達賴朝觀順治帝圖。</p> <p class="ql-block">十五一一十六世紀“青玉雕金剛座釋迦牟尼”。</p> <p class="ql-block">十八世紀“合金無量壽佛”。</p> <p class="ql-block">十八~十九世紀“銀質尊勝佛母”。</p> <p class="ql-block">十五世紀“銅鍍金煙墨天女”。</p> <p class="ql-block">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雙體陶罐。</p><p class="ql-block"> 西藏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夾細砂黃陶,口徑11.3厘米,底徑8.4厘米,高19厘米,口沿呈喇叭狀,腹部為袋形雙體,中襠相連。此器制造于距今4000余年的新石器時代,被學界認為是西藏地區陶器藝術的巔峰之作。</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成為鎮館之寶,可從雙體陶罐的研究實用性、象征意義、藝術特色和研究價值等四個方面來認定。</p><p class="ql-block"> 1.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雙體陶罐的出現,揭示了西藏地區古人類的活動遺跡,從舊石器時代進入新石器時代這一嶄新的歷史時期,并將昌都卡若遺跡命名為“卡若文化”。</p><p class="ql-block"> 雙體陶罐造型奇特,與常見的單體陶罐有著極大的區別,兩個完全一樣的瓶身上繪有圖案,由于年代久遠,圖案已模糊,但依然能分辨出有菱形紋路,至于陶罐的用途也有不同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2.具有突出的實用性。除通常盛物外,在雙體陶罐兩肩部位,各有一個鈕狀孔(孔器鈕),可通過兩孔穿上皮繩,成為便于攜帶的水壺。</p><p class="ql-block"> 3.具有多重象征意義。從雙體陶罐的造型和紋飾來看,它被制做的如此精美,且僅此一件,就不像普通的日常用品,或許它還具有其他用途。在原始宗教信仰中就有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和圖騰崇拜等內容,雙體陶罐體現出對生育、對女性的崇拜。也可能是一件祭祀用的禮器。</p><p class="ql-block"> 4.具有濃郁的藝術持色。雙體陶罐上菱形圖案以紅色和黑色區別開來的藝術特征,體現了卡若文化與周邊地區文化相互影響而形成的多元文化互動結果。圖案的刻劃紋線條流暢、有力,技巧嫻熟,也是其一大亮點。</p> <p class="ql-block"> 那木措現為中國第三大咸水湖,西藏第二大措,世界海拔第一高的大型湖泊。</p><p class="ql-block"> “那木措”為藏語,全稱那木措普摩,蒙古語名稱為“騰格里海”,都是“天湖”之意。佛教徒們尊其為四大威猛湖之一,傳為密宗本尊勝樂金剛的道場,是藏傳佛教的圣地。</p><p class="ql-block"> 位于西藏自治區中部的那木措,約有3/5的湖面在那曲地區班戈縣,2/5的湖面在拉薩市的當雄縣,她的南面有終年積雪的念青唐古拉山脈,北側和西側有起伏較小的藏北高原丘陵和廣闊的湖濱,東南是直插云宵的唐古拉山主峰。她是喜馬拉雅運動凹陷而形成,為斷陷構造內流湖。20世紀70年代之前是中國第二大咸水湖,自從羅布泊干涸之后,湖面大面積縮小,成為第三大咸水湖。</p><p class="ql-block"> 那木措水清澈透明,湖面呈天藍色,水天一色甚為養眼。</p><p class="ql-block"> 那木措湖中有3個較大的小島,由于很少受到外界干擾,故棲息的鳥類繁多。被列入世界瀕危鳥類的黑頸鶴也是這里的常客。</p><p class="ql-block"> 西藏有大小湖泊1500多個,被譽為“圣湖”的只有三個,我們先后瀏覽了羊卓雍措和那木措,唯瑪旁雍措沒有看到,可謂“錯過了一措”,如果是自由行或自駕游,肯定一個都不會錯過。</p> <p class="ql-block">在西藏許多旅游景點,都能看到碩大威猛的藏獒,但它們因長年當模特已變的很溫順,難得與三頭大????合個影。</p> <p class="ql-block">參觀藏藥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此時看到了雙彩虹。</p> <p class="ql-block">參觀西藏“冬蟲夏草”及“藏紅花”展館。</p> <p class="ql-block">據當地人講,這是西藏香豬,它可以帶著主人,找到森林中的一種極具營養價值的蘑菇一一松露。</p> <p class="ql-block">西藏采花。</p> <p class="ql-block">格桑花又稱格桑梅朵。</p><p class="ql-block"> 在藏語中,“格桑”是美好時光或幸福的意思,“梅朵”是花的意思,所以格桑花也叫幸福花。</p><p class="ql-block"> 八辦的格桑花不畏嚴寒風霜,美麗而不嬌艷,在西藏,格桑花被視為象征著愛與吉祥的圣潔之花,人們經常借格桑花表達和抒發美好的情感,流傳著很多贊美格桑花的歌曲和故事。</p><p class="ql-block"> 格桑花已是拉薩市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謝謝分享與點評!</p><p class="ql-block"> 2021年3月28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星子县|
虎林市|
宜昌市|
佛坪县|
稻城县|
五峰|
综艺|
徐州市|
新津县|
宜黄县|
玛纳斯县|
冀州市|
文安县|
沽源县|
沙河市|
汪清县|
财经|
广河县|
城口县|
新野县|
阳谷县|
通河县|
九龙城区|
乃东县|
沂南县|
乡宁县|
清水县|
安图县|
平乐县|
土默特左旗|
凤山县|
林甸县|
新建县|
墨江|
安庆市|
沙洋县|
称多县|
辽宁省|
临沭县|
武城县|
公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