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75年8月25日大晴天,天氣炎熱。河南省國防工辦單位一輛大客車,滿載8位知青及送知青的親人向中牟縣大孟公社茶庵大隊進發。我父親、弟弟送我到茶庵知青點,我母親患病身體不好,高中一年級我整學期沒上學,在家照顧母親。當時我在家里里外外家務事都我干,姐姐、哥大多在外地工作。母親要送我到茶庵都下樓了,我堅持不讓送,母親掉淚了,我也是淚流滿面,揮手告別母親。人生在世孝敬父母也是做兒女的責任。致此,踏上兩年零四個月的知青生活之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茶庵大隊有十個生產隊,知青點位于村最北面的林場。大隊為我們蓋了大瓦房,坐北朝南,男生一大間在東邊住,中間一小間是廚房,女生一大間在西邊住。房子東面是一片知青的菜地,房前是麥場房后是水渠。第一批知青男生四人,房間的東北角住著馬豫、西北角住著我、東南角住著王國令、西南角住著劉培新。女生也是四人,劉偉英、雙鳳鳴、翟愛葉、王金慧。高際平是76年5月來到知青點,她父親部隊轉業分配到國防工辦五處,和我父親同個辦公室。她家剛到鄭州人生地不熟,我父親幫她父親不少忙兩家挺熟,我和際平相處比較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林場場長趙丙乾的帶領下,記得一次勞動是收割紅麻。地點就在知青點南邊那條路上向東走100米左右路北側,有一片生長茂盛的紅麻。紅麻高2米左右,主桿食指粗細直立小枝葉,鋸齒形小葉容易劃傷手臂。我們每人發一把鐮刀,場長做了一遍收割動作,用手抓三、四根紅麻,彎腰用鐮刀一割就行,我們八個人學著干了起來,干勁都挺大。村里來了不少小孩圍觀看熱鬧,沒見過城里來的知青。一上午沒割完紅麻,吃完飯下午繼續割。收割完后把紅麻捆綁成一梱一梱,用兩輛駕子車跑了好幾趟,把紅麻拉到茶庵街里十字路口向南走100多米,有個不大的水坑旁邊,場長又指揮我們把一梱梱紅麻沉入水中。整干了一天活,第一次勞動算是圓滿完成任務。紅麻還要浸泡幾個月后等小枝葉都漚糟了再撈出來,把厚厚的外皮剝下來再用木棒槌槌打外皮,去除雜質洗凈涼曬干就成散麻了,當時農村用處不少。麻纖維柔軟、韌度大、富彈性容易搓成繩。細繩衲老式布鞋,鞋底鞋邦,粗繩平時捆綁東西,套牲口駕轅繩等等,用途廣泛。后來我們知青都分配到各小隊,我被分到六隊。從知青點向南走兩條東西街,六隊的社員都住在100多米長的街兩邊。六隊的土地都在知青點東面,向東走有條南北路,路的東側便是六隊的土地,從村北頭向南一直延伸到村南頭四、五塊地都是。六隊的麥場在茶庵主街向東走,南北路口的右邊。早上五、六點起床先到六隊集合,隊長敲響木桿子上掛著的長條大鐵件,等聞訊趕來的隊員陸續聚齊后,隊員扛著鐵锨下地干活。干活到七、八點回知青點吃飯,再去隊里干到12點多回知青點吃飯,中午休息一會下午3點左右去隊里干活,干到太陽快落山收工。當時我干一天20個工分,壯勞力都是20個工分,價值三毛三分錢。我在六隊第一次勞動是把農家肥均勻撒到地里。六隊男、女青年都不少,每天出工十幾個人都在一塊干活,休息時說說笑笑挺熱鬧。有一次挖白薯,每個隊員都分一份20來斤,我那份拿回知青點大伙吃了。地里其余白薯擦切成片兒就在地里涼曬成干。隊里農活還干過,種麥割麥,插水稻秧割水稻,打麥場種玉米。我一個人看管過十來畝水稻田施肥灌水。茶庵大米挺好吃,年終隊里分配我幾十斤大米,拿回家也為父母做點貢獻。剛下鄉那段日子感覺挺新鮮無憂無慮,我們男生業余生活也挺豐富,晚上打牌、下象棋、我吹口琴拉小提琴,培新也會拉小提琴我們相互切磋琴技。男生、女生團結的也很好,有體力活男生會主動幫助女生,男生有縫被子的活也請女生幫忙,我會縫被子還在女生面前露了一手。我們輪流做飯,有啥做啥,做啥吃啥,也不講究。我做飯的手藝也是數一數二的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76年4月茶庵大隊有任務,以小隊為單位去參加一項國家工程。去東漳司口大隊修復黃河大堤。當時,我父親幫助六隊買了臺鄭州拖拉機廠產生的紅衛--12匹手扶拖拉機,帶車斗4000多元錢,這次派上用場了。在六隊裝上鐵鍋、糧油、鐵锨,繩索,整裝待發。這次去十多個人,五、六輛駕子車,一輛輛駕子車拖在手扶拖拉機后面,朝著茶庵正北方向走,走到知青點時劉培新也上了我的車,一路上見很多社員拉著駕子車步行前往,我們坐在車上挺輕松,不知艱苦的勞動就在前面等著我們。走了四十里路到了司口大隊,整個村莊就在大堤南邊,村莊向北走300米左右有一條大斜坡路直通大堤上面。六隊就安營扎寨在村莊主街上,搭建好帆布棚子壘好做飯灶臺,男隊員多數住在帆布棚子里,女隊員住在村民騰出的房子里,六隊比較照顧我和三個隊員一起住在農家廚房,地上鋪點麥秸上面鋪好被褥,人挨人擁擠睡在一起。順著大斜坡路直通大堤附近就是六隊修復大堤地點。按規定在離大堤內側二、三百米處取土,三人一組拉駕子車把土運到修復大堤地點。要把原大堤加寬加高一倍,六隊那段大堤有三十來米長。工程前期還好點大堤不太高,斜坡也不太長,到工程后期40度斜坡越來越高而且長,難度可想而知。幸好我們有手扶拖拉機,在大堤頂上用粗麻繩牽引駕子車,五個強壯隊員1個人駕轅4個人推車,一鼓作氣就得上大堤頂上,半坡不能有絲毫泄氣。土拉到大堤上面二十公分高鋪平,便于機械碾壓結實保證大堤質量。當時萬人勞動場面很大紅旗招展,高音喇叭不時傳來鼓勁聲和表物好人好事來稿。那年我18歲年輕力壯,干勁很大好像用不完的勁,頭天再累第二天就恢復過來。挖土、運土、大堤上平整土、幫廚都干過。吃的也多大肉粉條白菜豆腐熬菜能吃兩大碗,外加四、五個白面蒸饃。那時我穿一件紅色汗衫,在那一身灰色的年代挺顯眼,我推車運土來回穿梭在工地,有人在旁邊指著我說:看多像“紅雨”(電影《紅雨》里的主角)。這是下鄉以來非常難忘而且艱苦的勞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天晚上七、八點鐘,我和馬豫、國令剛吃過晚飯,坐在房前說話。突然聽到知青點南邊,大隊加工場方向有人喊:著火了,快來人救火啊,只見大隊加工場房頂冒著股股黑煙。突如其來的情況我們沒有絲毫猶豫,回屋換好球鞋拿起臉盆快速奔向火場,這時聞訊而來的村民也不少。起火原因是加工場烘焙濕木板,底火沒掌握好,火大了引著了最底層的木板。烘焙的木板挺多摞起來有七米左右高,當時煙冒的挺大,火苗還沒有燒起來。加工場有水缸,我們用臉盆舀水往木板上潑起到一定作用,但是高處還是潑不到水。指揮救火的村干部說:上房頂救火,于是我和馬豫爬上房頂,在烘焙木板的正上方把房頂瓦掀開個洞,國令在下房傳遞水桶,我和馬豫從房頂洞口往下潑水效果很好,經房上、房下一齊救火,最終把火撲滅也不冒煙了,保住大隊木材。當時上房頂也沒多想,萬一從五、六米高的房頂摔下來摔殘了咋辦。我一直認為不管做什么事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行。培新那天沒在茶庵,后來他知道救火的事,有個培新認識的村里青年,去知青點穿著培新的球鞋參加救火,球鞋也燒壞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75年冬天,天特別冷。知青點又在村外四處沒有遮擋,晚上北風嗖嗖叫如同鬼哭狼嚎般瘆人。男生屋子又在最東頭,我們都是蓋一床厚被子、一條毛毯、一件軍大衣,身體團縮在一起,為了減少熱量蒸發,屋里臉盆里的水第二天早上被凍成冰塊了。不知誰提議在屋里壘個煤火取暖,我們四個人一上午就壘好煤火,用柴火引著煤。當時沒弄冒煙囪窗門都緊閉,烤了一下午火。后來都感覺頭暈、惡心、四肢無力,我意識到煤氣中毒了,趕緊開窗開門都跑到屋外透風。要是當天在屋里睡上一夜,誰都起不來了多危險,以后再也不敢在屋子里烤火了。那些年城市、農村,每年都有不少為此而喪失生命。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能有絲毫疏忽大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知青點東頭有片菜地,我和培新、國令、馬豫把整個菜地用鐵锨翻了一遍,平整好土地打上席埂,從東邊五隊菜地引來機井水澆灌好地。種了不少菜,有四季豆角、茄子、黃瓜、長豆角、絲瓜、葫蘆、辣椒。加上知青從各隊分的蔬菜,能滿足平常吃菜的問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六隊一青年家里有好幾只小狗娃,我比較喜歡就要了一只在知青點養著玩。小狗灰灰的皮毛我給小狗取名“亞灰”,養了2個月就能看家護院了,我去隊里干活小狗跟了很遠才回知青點。春節大家都回鄭州過年了,本想著林場的人會喂喂小狗。我們回來后一看小狗沒有了,場長說不知誰抓著吃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知青生活用水全靠屋后七、八十米遠的機井,挑水挺難。挑水時一走三晃悠壓的肩膀疼,洗衣時都在井邊打水洗。我不小心水桶脫離扁擔鉤掉到水里了漂浮在水面,桶的把手被壓在水下,我用扁擔鉤鉤了十幾下也鉤不到水桶把手。我一急干脆脫了鞋光腳沿著機井磚的縫隙下井,當時機井水位高一人多深。我順利把水桶撈了上來,也爬出了機井。上次知青回茶庵聚會,聽國平說她也下機井撈水桶,但是自己沒爬上來,還是村民發現剛才還有人在井邊,一會兒不見人了,去井邊一看才把她拉出機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76年6、7月份劉偉英、馬豫去馮莊工作組。7、8月份第二批知青魏春生、袁保軍、張秀琴來到知青點。馬豫走后知青點伙食管理交給了我,我記有賬本為大家管好每一分錢。結余的錢改善生活,買羊肉包餃子、包過幾次大肉包子,那個年代吃點肉可香了。下鄉一周年時大家還慶祝一下酒肉菜都有。知青下鄉第一年國家供應糧食每人每月30斤、油半斤、生活費12元。每月都要去大孟糧管所領,兩人拉輛駕子車來回需要一上午時間。我和培新、馬豫、國令都去過,后來還和張秀琴一起去過一次大孟拉口糧,一路上秀琴爭著拉車。魏春生當點長時,種的黃皮脆南瓜大豐收,自己也吃不完,他說去菜庵集市上賣了換點錢。我和春生拉了一駕子車南瓜去集上賣,在那半小時有人問沒人買。后來茶庵小學校管伙食的見我們知青賣南瓜,問多少錢一斤,我們說5分錢一斤,他說一車南瓜都要了便宜點,后來3分錢一斤賣給他,還幫他送到小學校。這車南瓜賣了十幾元錢,貼補了生活費。自力更生改善生活一小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們男生一塊回鄭州或從鄭州到茶庵,攔截汽車搭順風車,都是國令和保軍攔截車輛,他們站在馬路中間,拱手作揖笑臉相迎,司機一看是知青一般都停車,我們迅速爬上汽車,那時也沒錢能省就省,下到土路就沒車了,都得走茶庵這條土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76年9月份,我父親幫大隊買的洛陽產東方紅40拖拉機開回大隊了,5月份交了錢排隊提拖拉機等了4個月,當時農用機械很缺。從此我便開上大隊40拖拉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威宁|
那坡县|
云阳县|
五河县|
渝中区|
万全县|
松溪县|
伊川县|
东莞市|
峨眉山市|
彰化县|
阳泉市|
南昌县|
慈利县|
东城区|
泸西县|
札达县|
长顺县|
和静县|
合水县|
合阳县|
宣威市|
胶南市|
亳州市|
肇东市|
阿拉尔市|
巴青县|
额济纳旗|
教育|
刚察县|
凤庆县|
双桥区|
松原市|
祁门县|
伊金霍洛旗|
吉木萨尔县|
兰溪市|
崇文区|
德州市|
磐石市|
彭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