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探考汾州府地子夏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b>梁繼國</b></p><p class="ql-block"> 汾州府地,歷史悠久。從北魏太和八年(484)復置西河郡五年后設汾州,州的建制存續1500余年。從明朝萬歷二十三年(1595)改汾州設汾州府,至民國元年(1912)廢汾州府,府制存續317年。前后歷史共約1800余年。翻閱汾州府地文廟資料,大多以供奉孔子為多,在侍供十賢哲中,有卜夏子配奉。</p><p class="ql-block"> 子夏,姬姓卜氏,名商,字子夏,尊稱“卜子夏”。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孔門十哲之一。據《史記》記載:“孔子既沒,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在汾州西河之地(汾陽、孝義、文水、平遙)傳教講學,開啟西河學派,史稱“西河道脈”。西河儒學文化產生的巨大影響,不僅僅改變了西河地區人的舊俗文風,更使西河成為晉國儒學文化中心。因此西河之地先民修建文廟時,修建子夏祠堂、子夏廟宇最多,以紀念卜子夏在西河之地傳播儒學文化巨大貢獻。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子夏祠堂、子夏廟宇在多地已無遺跡,實為可嘆!</p><p class="ql-block"> 在探訪平遙縣趙璧村時,見到了一座保存非常完整的子夏廟,是由縣政府和本村的有識之士共同出資修繕的。在這里,我有幸拜謁到子夏的塑像真容,甚感欣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b>平遙趙壁村子夏彩塑</b></p> <p class="ql-block"> 根據趙壁村文史研究者張瑞成先生資料記載:趙壁子夏廟建立在趙璧村北堡寨的西南方向,坐北朝南,古色古香的廟門上鐫刻著《子夏廟》,兩進院落。始建年代不詳,子夏廟臺基為元代,主體為明清結構,北有正殿,正殿建于磚砌臺基上,磚木結構單檐懸山頂,面闊三間,設堂供奉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弟子在廟中配享。東西廡各三間,東廡祀奉社稷源神虸蚄,西廡祀奉五道,南有戲臺。廟內現存碑碣三通,大清雍正社稷神碑,乾隆五十八年重修子夏廟碑,道光二十二年重修卜夫子廟碑。此廟及廟內神像為村內有識之士2011年捐款整修。趙璧子夏廟在汾州西河區域如此保存如此完整,可以說是目前在省內發現唯一的、最早的子夏廟整體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據清代《汾州府志》和《平遙縣志》記載:“子夏廟”平遙原有四座,分別建在趙璧堡寨、龐莊、大沿村、達蒲村。其他三個地方的廟址均已經消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b>平遙趙壁村子夏正殿</b></p> <p class="ql-block"> 在《平遙古寺古廟古塔》一書中記載,平遙有三處廟宇中設有子夏紀念牌位。</p><p class="ql-block"> 第一處為平遙文廟,始建于唐貞觀初年,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原在大成殿中供奉孔子和“四配”“十二哲”塑像。明嘉慶九年(1530),塑像全廢,全部更為木牌位,此俗一直流傳至今。在“十二哲”塑像及木牌位上,卜子夏位列其中。</p><p class="ql-block"> 第二處為金莊文廟,始建于元代,據清光緒八年《平遙縣志·禮志·祠廟》記載:“金莊村舊有文廟一,區舊志未載。茲按廟中原碣,系元至順四年閏三月,進士李郁、李鐸、李居敬、李日新、郭文質、張傅霖等十余人所建……并四配十哲像”。孔子和“四配十哲”雕像都各有木雕神龕,每龕前都有四扇木欞格門。據上海同濟大學路秉杰教授鑒定,孔子塑像為元代初建時泥塑,塑像基本保持了孔子真容,孔子和“四配十哲”雕像成為全國文廟中保存年代最久的塑像,真跡尚存。此廟為國家級重點保護單位,現山東曲阜、平遙文廟的塑像也來源于此。同時也留下了“泮池”(古代學宮前的水池)、“五枝柏”、“十進士趕考夜夢還愿修文廟”等美麗的傳說。</p><p class="ql-block"> 第三處為平遙縣杜家莊鄉東風落村的普照寺,始建年代無考,坐北朝南,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中軸線上建有關圣廟、東岳殿、娘娘殿。娘娘殿的東配殿原供著卜子夏和狐神,正面墻上畫著“訓子圖”,現為平遙縣縣級文物,撥款400多萬普照寺才得以修復。可惜卜子夏和狐神塑像全部被損壞。</p><p class="ql-block"> 汾陽有多處記載。其中一處為汾陽演武鎮,汾陽著名學者馮恩啟先生在《汾陽演武古鎮史話——子夏廟》中記述到:“汾陽演武古鎮子夏廟,是古鎮文化標志性建筑,氣勢雄偉,大氣磅礴,一直是古汾州東部非常耀眼的廟宇群。整個子夏廟,坐北朝南,南北長70余米,東西長50余米。占地3500余平方米(可能當時大于這個數)。正院主要由由魁(奎)星樓(也叫空心樓)、戲臺、戲場院,關帝殿(中殿)、鐘樓、鼓樓、十八羅漢殿、子夏殿、真武殿、龍王殿構成、下為戲場院,上為子夏廟、偏院為三進院、正殿供奉著太上老君,為道教院。整個子夏廟集儒家、道教、佛家文化,祭祀文化、民俗文化、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多院廟宇群。上院子夏殿坐北朝南,三間大殿位于正中供奉著卜子夏。后經歷史的風雨洗劫,人禍的大火焚燒后,只剩卜子夏塑像一尊,在幽暗的房間里,無人祭拜”。但汾陽演武古鎮卜子夏塑像是汾州府地目前發現的第二處年代較早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b>演武子夏廟魁星樓(空心樓)</b></p> <p class="ql-block"> 汾陽著名文化研究學者呂世宏先生對卜子夏文化已研究十五六年,多次參加過在河津舉行了中華卜氏代表大會,研究成果累累,特別是對汾陽卜史文化研究做出了杰出貢獻。他的作品中有《子夏山鑒》、《卜子夏“西河設教” 》、 《西河三賢述遺》、《汾州地區卜子夏紀念點概述》等多篇著作,論述卜子夏文化。</p><p class="ql-block"> 根據他的作品記載,汾陽多處有子夏廟:</p><p class="ql-block"> 1、唐興莊子夏廟,乃村中七廟之一,見《汾州滄桑》。</p><p class="ql-block"> 2、菩提莊子夏廟,村西北有關帝廟子夏廟,兩廟合二為一。關帝廟在東院,子夏廟在西院。</p><p class="ql-block"> 3、東遙莊子夏廟俗稱卜夫子廟,村西建有子夏廟,廟后有清朝高官韓克均的家廟。子夏廟坐北朝南始建年代無考雍正初年水毀,道光四年重修,原住道士。</p><p class="ql-block"> 4、東河頭村子夏廟,俗稱書房廟。</p><p class="ql-block"> 5、大相村舊有卜山書院、子夏祠。清代康熙年間官府延請卜子夏后裔卜繼祖奉祀卜子祠,并一直延續,今該村并無卜氏,不知道遷居何地了。</p><p class="ql-block"> 6、汾州府文廟內有卜子祠。</p><p class="ql-block"> 7、義安村舊有三賢廟。</p><p class="ql-block"> 8、招賢村民國年間發掘唐魏文侯廟,自然內祠三賢。</p><p class="ql-block"> 9、汾陽城三賢祠,嘉靖三年改玄元宮為子夏祠,后改三賢祠。</p><p class="ql-block"> 10、汾州府文廟西有三賢祠。</p><p class="ql-block"> 11、汾陽縣學,啟圣祠東三賢祠。目前僅有三處遺址尚存。</p> <p class="ql-block"> 根據靈石文史專家張國華先生在他的作品《子夏與子夏廟》中記載:在靈石石門峪村有一座子夏廟。“子夏廟,石門峪村一”《靈石縣志?祠廟》(明萬歷版)。“子夏廟在石門峪,史記汾州祠五,此其一也。相傳子夏教授訓河,嘗寓其地。后人慕其賢而立廟焉,知縣白夏、狄其麟相繼重修.”《靈石縣志?典禮》(民國版)。白夏其人,明萬歷二年(歲次甲戌·1574年)任靈石知縣,在任五年。狄其麟其人,清順治十年(歲次癸已·1653年)任靈石知縣,在任二年,《靈石縣志)所記“知縣白夏、狄其麟相繼重修”,即指該二縣令在任間的修葺,前后歷80年左右:此前.明弘治十六年(歲次癸巳·1503年)存曾修。吳珉(靈石人,都御史)所撰《重修河東公祠記)“靈石邑城西去一里許,里曰子夏,里之南有廟一所,像大賢卜子夏于中,里人春秋祀之。歲次沒壞,弘治癸亥,義官牛寧屈,達里望族也,既然欲修治,先出已資以倡。尚義者眾,皆樂捐施恐后。未幾,百費咸備,乃擇工匠興作。自正殿及兩廡墻垣,朽者易,頹者補,弊者繪,缺者增,重祀河東公子夏于中。……遠近瞻望,廟貌森嚴,金碧輝映,煥然一新。”(原文載于《靈石縣志?文藝》?明萬歷版)。可惜此廟最近幾年被拆除,改建成了峪口小學。</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b>靈石縣夏門峪村子夏廟</b></p> <p class="ql-block"> 靈石西河底舊稱子夏里或興儒里,有子夏廟。靈石《重修河東公祠記》都御史,邑人,吳珉撰:“靈石邑城西去一舍許,里曰子夏,里之南有廟一所,像大賢卜子夏于中,里人春秋祭祀之,歲遠浸壞……按史記李克言:魏成子東得卜子夏,又侯師事之。通志記寓賢,子夏晚年退居西河教授,后世因追封河東公,墓在河津縣,書院在汾州,祠有五,一在靈石”。《靈石重修河東公祠記》:“靈石邑城西去一舍許,里曰子夏,里之南有廟一所,像大賢卜子夏于中,里人春秋祀之。歲久浸壞,弘治癸亥年春……按史記,李克言魏成子東得卜子夏,文侯師事之。《通志》記:寓賢子夏晚年退居西河教授,后世因追封河東公,墓在河津縣,書院在汾州,祠有五,一在靈石子夏里。蓋魏都安邑,靈石亦魏地也,當時游西河必嘗經此。</p><p class="ql-block"> 文水是卜子夏生存、西河講學活動的施教之地,有卜子夏西河設教的隱居之所——子夏山。在多部史書中都有記載,隋《國集記》記載:“子夏石室,退老西河居此,山有子夏神祠。”《山西通志》記載:“隱泉山在文水西南二十五里,汾州西北四十里。山壁峭立,有泉隱沒不恒流,因以名山,一名陶山,一名湯泉山。卜子夏退老西河之上,即此地,又名子夏山,一名商山。山有石窟號隱堂洞,亦子夏室,其東有馬跑泉。”《永樂大典》載:“隱堂洞,在山西太原府文水縣西南三十里隱泉山上,即子夏退老所居之石窟室焉。”洞旁鑿有兩孔石室。石室前壁留有唐太宗秘書少鑒、書法家虞世南石刻手跡:“石門宕雪”,至今保存非常完整,是研究子夏文化的重要歷史依據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b style="color: rgb(1, 1, 1);">文水子夏文化研究院子夏塑像</b></p> <p class="ql-block"> 文水在在卜子夏文化研究上極為突出,文水著名文化學者王忠禮學生在《子夏文化對文水及后世的教化影響》、《文水子夏遺存,全國首屈一指》中記載:</p><p class="ql-block">“現代文水人才濟濟,追本溯源,這些都有賴于子夏西河設教、儒學傳承的教化之功。”</p><p class="ql-block"> “文水境內竟有八九處子夏祠廟。神堂村的子夏廟、孝義村子夏祠(史籍記載元至元初建,明洪武年間修)、南賢村子夏祠、南武村子夏祠(明洪武十五年修)、神堂村子夏廟(隋唐前修、元大德十一年重修)、樂村的子夏廟(明大德十一年建)、石永村的子夏廟等應該都是異地新建或者舊址維修。”</p><p class="ql-block"> “為了紀念子夏設教文水,文水帶“賢”的村名就達15個之多,如南賢村、北賢村、保賢村、上賢村、信賢村等,現在已經棄用了的明清“堡寨”“坊都”中:待賢、思賢、維賢、東賢、賢武、賢馬等等就更多了。在這些賢名的鄰村,還有一些紀念子夏高徒的村名,“段城”是為了紀念段干木,“田家堡”是為了紀念田子方,“吳村”是為了紀念吳起等等。還有一個村子叫“樂村”,村名的來歷是因為子夏游學此地時,見風景秀麗,氣爽宜人,便贊嘆道:此乃快樂之地也;于是命名為樂村。”傳說“夏遷村”是在子夏失明后,南遷河津,或許在子夏一行出發集合時,文水人民在夏遷村舉行過隆重的送別儀式。為了追念和記錄這一重大事件,就把村名叫做“夏遷”。為了紀念子夏西河設教,有神堂村,為了紀念子夏兩個兒子的孝行義舉而命名,命名孝子渠村、孝子村。”</p><p class="ql-block"> 據目前考證,除了文水“子夏石室”施教之地以外,有汾陽大相村有“卜山書院”。據《汾陽縣教育志》記載:“元至正十年(1350)在城北大相村子夏祠內所建,后得書院遷于村內。”。初名“子夏祠”。元代至正十年(1350)敕額“卜山書院”,此匾額為橫狀,寬約三尺余,高約二尺多,書院占地約七畝,三節院落,前院有泮池揚波、石徑通幽,池上架石拱橋,書房分設于東西兩廂,原置有神閣,內奉孔子、子夏等牌位。有汾陽城里的“西河書院”, 汾陽東社村南文庵為古子夏學堂。有平遙城內有“西河書院”,地址在平遙古城內照壁南街路西。相傳為平遙古城從文水平陶村遷徙建立時就隨城成立了平遙“西河書院”。清光緒八年平遙縣志載:“西河書院誦讀之聲不絕,午夜燈火猶如燃藜,為人文之勝。”有許多的文人墨客留下諸多詩篇。</p><p class="ql-block"> 孝義元溝村有一處子夏廟,有關汾州其它各地的子夏廟及文化,有待進一步深入去探考。</p> <p class="ql-block"> 在汾州子夏文化研究中,子夏廟是是西河早期先民追求精神、信仰、理想、實現夙愿的“天堂”,也是研究子夏文化的歷史的符號和載體。汾陽著名文化研究學者呂世宏先生、文水著名文化學者王忠禮先生、平遙的文史研究者張瑞成先生做出了巨大貢獻,弘揚了子夏西河設教的光輝思想和文化遺產。特別是在文水麗彬文化園成立的“卜子夏研究文化院”和在平遙趙壁村成立的“子夏國學研究苑”,給子夏文化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一定會像巍巍的子夏山一樣,西河文化永澤后世,儒學孝義長留人間。</p><p class="ql-block"> (2021年3月18日于平遙柳西花園)</p> <p class="ql-block"><b> 作者簡介</b></p> <p class="ql-block"> 梁繼國,男,平遙縣杜家莊人,高級教師,平介紅色文化研究學者,汾州文化協作交流會副會長,晉綏平介紅色文化發展研究會秘書長,杜家莊紅色小延安紀念館館長。為東游駕紅色展覽館及孝義大孝堡紅色展覽館提供大量的革命歷史史料。著有平介抗戰紅色文化史料叢書《紅色“小延安”杜家莊——永放光芒》《平介抗戰詳記》,被多家刊物文學社刊登發表。</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阳市|
天全县|
诸暨市|
都昌县|
柳河县|
黄陵县|
枝江市|
高碑店市|
彰化县|
南木林县|
福鼎市|
九龙城区|
神农架林区|
偃师市|
喀喇|
襄城县|
天水市|
寿宁县|
永城市|
左贡县|
呼和浩特市|
平江县|
东莞市|
伊宁县|
西丰县|
广丰县|
澜沧|
安图县|
汶上县|
合山市|
凤庆县|
泽普县|
镇沅|
姚安县|
文安县|
吕梁市|
兴化市|
宝兴县|
夏津县|
铁岭市|
高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