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飛向騰沖!</p><p class="ql-block"> 這么多年的夢寐以求,終將成為現實。</p><p class="ql-block"> 以黑龍江集賢縣插隊知青為主體的部分朋友們,攜帶親戚和好友,一行二十二人,于2021年3月19日至24日,在國內新冠疫情無中、高風險地區的情況下,對云南騰沖這個地貌奇特、文化多元、歷史豐厚,充滿了夢幻和傳奇的極邊之地,進行了為期六天游覽,終于圓了向往已久的“騰沖夢”!</p><p class="ql-block"> 騰沖位于我國西南邊陲,緊鄰東南亞,是古代西南絲路的要沖,也是云南省的主要僑鄉和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又是歷代軍事重鎮。</p><p class="ql-block"> 億萬年前,地球兩大板塊在這里劇烈碰撞,一時間幾十座火山爆發,巖漿奔涌,天地混沌,山河重組。</p><p class="ql-block"> 來到這里,側耳傾聽,仿佛大地深處億萬年前隆隆的響聲還在延續......</p><p class="ql-block"> 六天的行程,彈指一揮間。我們從浙江杭州起飛,落地于云南保山,一路南下芒市、畹町、直至瑞麗邊境,然后北上騰沖。在當地導游<b>寸進華</b>女士的陪同下,游覽了十余個富有西南邊陲特色的景點,給驢友們帶來了無邊的歡樂,接受了新鮮的知識,留下了美好的印象。</p> 行程第二天(游覽首日),我們在芒市游覽了勐煥大金塔。勐煥大金塔座落在云南省德宏州州府-芒市東南部孔雀湖畔的雷牙讓山頂。青山綠水間的"勐煥大金塔"金光燦燦,光彩奪目,雄偉壯觀,更顯神圣。是芒市標志性的建筑,也是生活在這里的傣族人民的圣地。 傳說釋迦牟尼生前轉世為金雞阿巒時曾生活于此。原雷牙讓山佛塔毀于1942年抗戰時期,芒市市區的勐煥大金塔也毀于1966年“文革”時期,之后決定將兩塔合一重建,定名為勐煥大金塔。<br><br>2004年6月30日,勐煥大金塔破土動工,總投資5500萬元。<br><br>2006年5月12日,勐煥大金塔舉行了賞塔敬放舍利子儀式。<br><br>2007年5月1日,主體工程竣工,并舉行了開光加冕大典。 勐煥大金塔高76米,塔底基座直徑50米,造型為八角四門空心佛塔,下3層為空心大廳。第一層大殿面積2000平方米,中心方柱東西南北塑有4座佛像。第二第三層外平臺建有16座造型別致的群塔,塔亭內有16尊漢白玉佛像。塔身主體為鐘型大塔,第二、三層各建有小塔8座,第四層外平臺建有8個精美的花瓶塔。基座之上的主心柱以大鐘和13個缽上壘砌而成,最高點戴有重達2.3噸的大金頂。 勐煥大金塔屬南亞傣王宮的建筑風格,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在傣族村寨,佛塔奘寺比較普遍,它作為傣族信仰佛教的一種文化象征,與傣族村落和亞熱帶的大自然景色構成和諧統一的優美風光,傳奇而迷離。勐煥大金塔便是這其中的典范。 勐煥大金塔座落在芒市東南部海拔一千零七十九點六米的雷牙讓山頂。傳說"釋加牟尼"生前轉世為金雞[阿鸞]時曾生活于此地,佛涅盤后數百年,佛教弟子"召罕大"[阿羅漢]為傳播佛祖教義親臨此山修煉,為"召罕大"有個修練的好環境,野草和荊棘全部讓開,故稱為雷牙讓山,意為野草讓開的地方,爾后在此山建一佛塔,自古以來是人們公認的佛教圣地之一。 遠眺“勐煥”大金塔,驢友們在此集體攝影留念。 當日,我們還驅車前往德宏 勐巴娜西珍奇園游覽。<div> 勐巴娜西珍奇園位于德宏州芒市城東南,是國家AAAA級景區,現已建成具有古樸、自然、珍奇特色的高品位景點,是全國罕見的生態園林。<br></div> 邁入珍奇園,跳進眼簾的是一代偉人周恩來總理的紀念亭,漢白玉的周總理雕像栩栩如生,碑文上用漢、傣、景頗三種文字撰銘著1956年12月周總理與賀龍副總理同緬甸總理吳巴瑞一行專程蒞臨芒市主持兩國邊民聯歡的歷史性事件。 往前行,將置身于美麗的鳳尾竹林,青竹高聳入云,翠葉飄拂似鳳尾,蔽天遮日,涼爽宜人,展現一派邊塞傣鄉風情。 再深入,躍入眼中的是兩塊大奇石,一個形似駿馬,一個酷似雄雞,恰似春城昆明的金馬、碧雞標志。 展眸顧盼,更令人賞心悅目的是:一片濃郁多姿的百年古榕,枝繁葉茂,綠茵蔥蔥,仿佛跨進原始森林。 在奇石館,陳列著五花肉玉石,簡直是巧奪天工,如此以假亂真的玉石,看著都感覺香氣撲鼻,很有食欲。如此色香味俱全的五花肉怎能不分享一下呢? 樹化玉是玉化的硅化木。它屬于硅化木,又因其晶瑩剔透的外表而區別于普通硅化木。在漫長的地史過程中,大片的原始森林被博大的自然力量埋葬于地下。<br> 在高壓、低溫并且無氧環境下浸泡于二氧化硅的環境中,樹木中的碳元素逐漸被二氧化硅替代,并部分保留了樹木的某些原始特征,并納入周圍巖層的某些礦物元素,形成繽紛的色彩物質,這就是硅化木,也叫做木化石。而后漫長的地質時期,在溫壓的不斷變化中,硅化木木發生了差異的變質作用,重新結晶,主要成分轉換為蛋白石玉髓,這就是樹化玉,也叫木化玉。 <div> "勐巴娜西"有神奇、美麗、富饒的意思。德宏勐巴娜西珍奇圓擁有四項全國之最:古樹名木數量之多,年代之古為全國之最;奇石、樹化石,尤其是世界上罕見的樹化玉,規格之大、精品之多為全國之最;大型根雕造型之美、形狀之奇、品位之高為全國之最;大樹移植數量之多,成活率之高,為全國之最。<br></div> 信步珍奇圓,罕見的千年桂花、千年黃揚、千年紫薇、億年硅化木玉石處處可及。園內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恍如一個美妙神奇的世界,令人嘆為觀止。 行程進入第三天。我們首先來到畹町通商口岸。<div> 畹町位于云南省西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南部,與緬甸鄰邦一河之隔,與緬北重鎮九谷市隔河相望, 地處 320 國道終點,系我國通往緬甸及東南亞的咽喉,國家一級口岸。<br></div> 現在,一些東南亞的商人也云集畹町,使畹町成了美國、日本、法國、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孟加拉國的化妝品、首飾、工藝品、農副產品、珠寶玉器的物資集散地,十分繁華熱鬧的邊貿街。畹町南側,中緬交界的河上,是著名的兩國界橋──畹町橋。該橋建于1938年,是二戰時中國與國際往來的唯一陸上通道的界河橋,因此名聲大震。現已修成寬敞牢固的鋼筋水泥橋,每天有上千的兩國商人、邊民從橋上來來往往。 在畹町的中國邊境界碑。 畹町作為祖國西南門戶,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明朝王驥將軍三征麓川,屯兵畹町;清朝明瑞大將兩次征緬,踞畹町而馳鐵騎。七七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沿海通道絕大多數被日寇封鎖,為戰略需要,國民政府斥資修筑滇緬公路,邊疆 20 萬民眾以血肉之軀,8 個月的時間筑成滇緬路,建成畹町橋,1938 年 8 月,滇緬公路建成通車3000 多名南洋機工將大批國際援華物資源源不斷從畹町入境運往國內戰日前線。日寇為全面占領中國,出兵緬甸,切斷滇緬公路,為保緬甸公路暢通,1942 年 3 月,中國遠征軍 10 萬余人從畹町出境赴緬作戰。作戰失利,日寇沿滇緬公路長驅直入,1942 年 5 月 3 日畹町淪陷,芒市、龍陵、騰沖相繼淪陷。1944 年 9 月國民政府重組遠征軍,向盤踞滇西的日本侵略者展開全面攻勢 , 相繼收復騰沖、龍陵。1945 年 1 月 20 日,中國軍隊在畹町黑山門與日軍展開收復祖國西南的最后決戰 , 日軍潰敗 , 畹町收復。正因為這場戰爭 , 畹町因此名揚海內外。 多年來 ,國家高度重視畹町口岸的建設和管理,黨和國家 30 多位領導人親臨口岸視察指導工作。現畹町口岸設有海關、檢驗檢疫、邊防檢查站等聯檢機構,這些口岸聯檢部門與當地黨委政府,加強溝通 ,密切配合,嚴格執法,熱情服務,充分發揮了畹町口岸的功能, 維護著國家主權和國家安全,維護著邊疆經濟的發展和各族人民安居樂業。 緊接著,我們驅車來到“獨樹成林”景區觀光游覽。<div> 獨樹成林位于打洛鎮邊境貿易區內的曼掌寨子旁,距離打洛鎮政府以南3.5公里,靠近中緬邊境的地方。這是一棵古榕樹,有900多年的樹齡,共有34個根立于地面,樹高70多米,樹幅面積2000多平方米,枝葉既像一道籬笆,又像一道綠色的屏障,成為熱帶雨林中的一大奇觀,打破了“單絲不成線,獨樹不成林”的俗語。<br></div> 那些大榕樹除主干外,還從枝干上生出許多柱根插入土中,支柱根又變成了另一棵樹,形成樹生樹,根連根的壯觀景象。自1992年起,被當地群眾在四周種植花草,開辟為景點后,每天吸引著眾多國內外游客前來觀賞和拍照。 景區于2012年3月開始重建,由云南健麟商貿有限公司出資與當地村寨合作開發運作,景區規劃面積500多畝,以國家4A級景區的標準開發運作。在景區內,有特色的中緬邊境文化風情和傣家民族風情。 中午,簡單地用餐后,我們就來到距瑞麗市西南約11公里處,有一個世界少有的邊境人文地理景觀小寨----銀井。有名的中緬邊境71號界碑矗立寨中,國界線從該寨中央蜿蜒劃過,是個典型的“一寨兩國”邊境地區。<div> 在這里由一個傣族姑娘引導我們參觀游覽并為我們作詳細的講解。</div> 國境線將一個傣族村寨一分為二,中方一側的稱為銀井,緬方一側的稱為芒秀。 寨子里的"一秋蕩兩國"秋千坐落于國境線旁,對面就是緬方的芒秀村,坐上去輕輕一蕩,便可瞬間"出國"。 <p class="ql-block"> 一直以來,邊界無天然屏障,因此中國的瓜藤爬到緬甸的竹籬上結瓜,緬甸的母雞跑到中國居民家里生蛋便成了常有的事。也是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孽勢,為了做好疫情防控,才有了這道人為的鐵絲網,把兩國分割開來。</p> <p class="ql-block"> 這是有名的中緬邊境71 號界碑。地面上地一條黃線為界,右邊白色大字“中國CHINA”,左邊地白色大字“緬甸BURMA"。</p> 寨子里的兩國老百姓語言相通、習俗相同,他們同走一條路,共飲一井水,同趕一場集,和睦相處,世代相承,傳為佳話。 中緬瑞麗段的國境線是彎彎曲曲、犬牙交錯且沒有明顯的界限的,有時一條小溝渠或是一個田埂,就是兩國的國界。在銀井"一寨兩國"景點,如果沒有中方一側威嚴的國門和值勤的邊防武警以及對面緬方高掛的國旗和緬方移民局辦公房,你根本就感受不到這里是兩個國家,出入其間的兩國邊民就像隨處見到的情景一樣,騎著摩托車、自行車或者手扶拖拉機自由往來。 從一寨兩國景點步行出來,傣族姑娘引導我們坐上觀光車,前往她家做客。 我們興致勃勃地來到傣族姑娘家里參觀訪問,聽傣族姑娘給我們講傣族地婚育風俗和傣族的生活故事。 這位九歲的傣族孩子非常的聰明伶俐,吸引著我們注意力,不時地與他交流。 3月22日,我們開始第四天的行程。<div> 一清早,我們第一站來到騰沖北海濕地公園。</div> 騰沖北海濕地保護區,位于縣城西北向,距城12.5公里,是1994年12月國家首批公布的全國33處國家重點濕地之一,也是云南省唯一的國家濕地保護區。保護區面積 16.29平方公里。海拔為1731米。 據說這兒每年四月中下旬最美麗,那時滿目北海蘭花開,美不勝收。秋天時草排顏色有些枯黃,但依然讓我興奮不已。空氣里飄著草葉的清香,蘆葦叢中不時傳來嘎嘎的野鴨叫,湖面上不時有游人初踩草排的驚喜叫聲。泛舟湖面,宛若置身在大草原。只不過這片"大草原"是漂浮在水上的。 保護區內生態環境一流,生物多樣性得到恢復,鳥類生境、棲息地得到改善,濕地蓄水調控能力、凈化水質功能得到恢復。許多種野生鳥類在這里棲息。 保護區具有極高的生態旅游觀光價值與科考價值。騰沖北海濕地保護區現由縣旅游局、環保局、打苴鄉政府合資成立北海濕地生態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對保護區進行生態旅游保護性開發,現已初步完成北海濕地保護區一期工程,建成了相應的旅游服務配套設施,景區硬件設施基本完成,水、電、路實現三通。當您步入北海濕地保護區,您將真正體驗到大自然的絢麗與神奇。 這里確實奇特。水草密密麻麻,根交錯在一起,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舊草腐爛,新的長在腐爛的草根上,然后又腐爛,然后又長出新的,最后形成整片整片的草甸各自浮在水面上,宛如一個一個的小草島,通常有一米多厚。脫了鞋赤腳走上"草島",感覺像踩海綿一樣。 濕地(沼澤),路上的生態系統,特征是排水差,因而大部或全部時間內有緩慢流動的水或滯留水滲入土壤中。通常根據土壤和植物區分為酸沼(酸性沼澤)、草本沼澤和森林沼澤,北海濕地是草本沼澤。 北海濕地保護區四面環山,地理位置特殊,屬高原火山堰塞湖生態系統,大片漂浮于水面的陸地;猶如在五彩繽紛的巨型花毯,具有生物多樣性復雜、生產力極高的特征。 據不完全統計,北海濕地內國家Ⅰ級保護植物莼菜分布區域從原來的3畝擴大到現在的840畝,魚類從2008年的6種增至目前的13種,水鳥數量從2016年同步調查的11種343只增加到2019年的35種1792只。 如果說,騰沖的北海濕地,是高原奇特的自然風光,那么騰沖的人文環境又是如何?讓我們一起走進和順古鎮,了解被稱譽為”世界健康生活之地“古鎮。 和順古鎮古名"陽溫墩",位于騰沖西南4公里處,由于小河繞村而過,故改名"河順",后取 "士和民順"之意,雅化為今名,全鎮人口6000多,而僑居海外的和順人則達12000多人,是云南著名的僑鄉、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六百多年來,中原文化、西洋文化、南詔文化、邊地文化在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獨特的僑鄉文化和馬幫文化,使和順成為云南省四個典型的生態文化村之一。和順自古有崇文尚教的優良傳統,明清兩朝,這里出了400多名舉人、秀才,是緬甸四朝國師尹蓉、翡翠大王張寶廷、著名哲學家艾思奇的故鄉。<div> 主要文化旅游景點有艾思奇故居、和順圖書館、滇緬抗戰博物館和以彎樓子、劉家大院等為代表的中西合璧式古民居。<br></div> 和順四周火山環抱,東南西北方向各有一座火山,中為馬蹄形盆地,境內最高海拔2190米,最低海拔1580米。年平均氣溫15.2℃,年平均降水量1425.4毫米,旱、雨兩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屬亞熱帶氣候類型。 2005年獲得"中國第一魅力名鎮"殊榮后,還先后榮獲了"全國環境優美鎮"、 "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中國十佳古鎮"、"全國首批美麗宜居示范小鎮"、"第三批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 "森林文化小鎮"等榮譽稱號。 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有的文化素質較高,雖為生活所迫,背景離鄉,位于高原極邊,但和順的村落風貌、民居建筑、民間工藝,無不浸潤和保存了中原文化精髓,同時,它又是一個"外向型"的社會,游子們吸收了外國文化的精髓,與傳統本地文化交流整合,創造出了有著和順特色的地域文化。 雖然和順古鎮都在開客棧搞建設,但是走進和順古鎮的一剎那,還是顯得安靜祥和,沒有喧囂。這里曾是馬幫重鎮、古"西南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各種外來文化在此交融,但除去這些光環,和順仍然保持著其古樸的風格不曾改變。 走進和順,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派如詩如畫的風光,山清水秀,垂柳拂案,綠影婆娑。 "遠山茫蒼蒼,近水河悠揚,萬家坡坨下,絕勝小蘇杭。"----民國元老李根源先生曾在詩中如此贊賞和順。 和順有著一般小鎮的特色,傳統的小鎮建筑,淳樸的人們。但這里卻沉淀著600多年的歷史文化,有著歷經多少滄桑巨變的傳統民居。據了解,這里的傳統民居多達1000多座,其中清代民居有100多幢,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筑的活化石;其建筑風格,有"三坊一照壁"、"四合院"、"四合五天井"等,在這里你可以領略到徽派建筑粉墻黛瓦的神韻,也可以尋覓到西方建筑的元素。尤其是那老宅的門窗木雕,各種雕刻造型栩栩如生。宅院中尤具地域特色的是以火山石堆砌的石階,遇到雨水天氣,能很好的起到了防滑作用。 下午時分,我們馬不停蹄,再訪騰沖云峰山景區。 <p class="ql-block">云峰山,因其三座銳利的山峰直刺蒼穹,故名”云峰“。海拔2446米,主峰相對高度為700米。三座山峰陡峭險峻,依勢而上,被譽為”三折云梯“。乘坐往返索道游覽云峰山輕松自如。</p> <p class="ql-block">如果您有興趣,也有體力,索道到站后,您可選擇繼續徒步登頂。云峰之巔由始建于明代的同名道觀。依山就勢,集結了呂祖、斗姆、老君、玉皇等殿閣,飛檐翹角,臨崖御風恍若仙境。你還可以懸空眺望騰沖全景。</p> 道觀是道士修煉的地方。道觀是要保持的清靜、整潔和莊嚴。修道的方法眾多,就是求"清靜無為"、"離境坐忘"安靜自然為本。道教宮廟稱"觀"或者"廟"或者"宮",而不稱"寺",與道教夜觀天象的傳統或許有最為直接的關聯。道教為什么重視天文學,主要原因是受先秦道家遺風之影響,對天體極為崇拜與敬畏;同時,道教從道家"天人合一"、"身國同治"的思維模式出發,認為了解天象有助于求道證道,得道成仙。所以稱為"觀",取觀星望月之意,所以常建于山頂。<br> 總之,道家出于對科學的探索與星占的宗教政治訴求和延年益壽需要,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從而形成了夜觀星象的傳統。 行程第五天(游覽最后一天)我們將游覽最后富有特色的三個景點。<div>早上,我們首游滇西抗日紀念館及國殤墓園。這是一次深受教育的愛國主義教育景點。</div><div>圖片”警鐘長鳴“,現實地告訴我們:勿忘國恥!!!</div> 騰沖國殤墓園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騰沖市西南1千米的疊水河畔小團坡下,為了紀念1944年收復騰沖的中國遠征軍二十集團軍陣亡將士而修建。<div>圖為:中國遠征軍名錄墻。</div> 國殤墓園由李根源倡導修建,占地80余畝,1945年7月7日落成,是全國建立最早、規模最宏大的國軍抗日烈士陵園,1996年被國務院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7年12月2日,入選"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 1944年夏,為了完成打通中緬公路的戰略計劃,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以6個師的兵力向占據騰沖達兩年之久的侵華日軍發起反攻,經歷大小戰斗80余次,于9月14日收復騰沖城,殲敵6000余人,我軍亦陣亡將士8000余人,地方武裝陣亡官兵1000余人,盟軍(美)陣亡將士19名。 墓道悠悠,兩旁蒼勁的翠柏護道直通國殤墓園忠烈祠:忠烈祠為仿清祠祀建筑,重檐歇山頂,是供奉陣亡將士英靈的殿堂。 忠烈祠近景。橫匾”河岳英靈“四個大字為蔣中正題。 紀念館內陳列資料、實物眾多,還歷史于本來面目真實。館內不讓攝影,展示圖片僅有二張。 回看歷史,抗戰的勝利表現了中國人民巨大的民族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和不畏強暴的拼搏精神,舍身救國的奉獻精神,統一抗戰的團結精神。正是這些精神激勵我們這一代人不斷努力,我們國家才有了今天的發展和強大。<div> 如今,中國已經從富起來到強起來,但我們不能忘記屈辱的歷史,要警鐘長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勇向前!</div> 下午時分,我們來到騰沖熱海。<div><br></div> 騰沖熱海位于騰沖縣城西南20公里處,面積約為 9平方公里,較大的氣泉、溫泉群共有80余處,其中10個溫泉群的水溫達90℃以上,到處都可以看到熱泉在呼呼噴涌。世界上有溫泉的地方很多,但像騰沖熱海這樣面積之廣、泉眼之多實屬罕見。<br><br> 騰沖是中國著名的地熱風景區,全區目前發現有64各地熱活動區,溫泉群達80余處,最高水溫達96.3℃。其中熱力最猛、外部顯示也最為奇妙的便是鑲嵌在城西約20公里的騰沖熱海。這里青山環抱,一水喧騰,在北起硫磺塘,南接松山箐,東到忠孝寺,西連芭蕉園,面積約9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各種地熱景觀類型豐富。目前開發了大小滾鍋、哈麻嘴、美女池、獅子頭、珍珠泉、鼓鳴泉、懷胎井、仙人澡堂及澡堂河瀑布等十余個景點。 熱海景區氣候溫暖,空氣清新礦泉明澈潔凈,含有對人體有益的多種微量元素,對風濕,骨質增生,中風后遺癥,皮膚病等數十種玩疾有獨特療效。 在熱海中最壯觀的“大滾鍋”形如八卦,池廣約10平方米,深約1.5米,水溫最高可達97℃。走近“大滾鍋”,可以感受到足底已經發燙,池內碧水急劇翻動,躍出水面尺許,形成碩大水花。因為水溫足夠高,當地人在旁邊將玉米、雞蛋、花生放入鍋內煮食,生雞蛋五分鐘即可煮熟,其他食物也是立等可取,別有風味。 <p class="ql-block">請看大滾鍋視頻</p> 景區內旅游服務,療養設施齊全,由縣城至熱海的柏油公路掩映在兩旁的綠蔭中,交通十分便捷。今日的熱海已成為旅游觀光,度假療養,科學考察于一體的最佳景區。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要游覽的景點基本走完,還剩最后一個景點———司莫拉佤村。 “司莫拉”佤語意為幸福的地方。但6年前的這里,并不是那么幸福,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當年的司莫拉佤族村無論是村居環境還是村民思想水平都十分落后,“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看寨不是寨,茅草壘成堆;夏恐屋漏雨,冬怕寒風吹”都是那時司莫拉佤族村的真實寫照。 這幾年,司莫拉佤村走的是:一邊發展,一邊摸索“的路子。面對競爭壓力大,產業基礎薄弱的難題,村黨支部發揮先鋒引領作用,鼓勵村民積極投入到發展鄉村旅游的思路上來,搭建平臺幫助群眾干,成立了幸福佤鄉旅游專業合作社,村民通過資源入股,人人都有分紅拿,還能當解說員、保潔員、景區管理員領工資。<div><br></div> 司莫拉佤族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他們能對漢文化與自身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佤族文化的精髓深刻在他們的靈魂之上;將本質變為內在,又吸納了漢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先進性,從而形成了本民族區域內獨特的漢佤民風民俗。 走進中寨,無處不在的牛頭圖騰,就散發著這種神秘而古老的氣息。司莫拉佤族民族文化陳列館,更將“司莫拉—佤族同胞、尋找幸福的人、一起尋找的地方”的主題詮釋得淋漓盡致。 現在,騰沖清水中寨司莫拉佤族與時俱進的先進性,使當地的佤族文化表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佤族群眾的積極配合下,正抓緊成為一個能留住傳統、能記住鄉愁、能科學合理發展的美麗而幸福的傳統文化古村落。 “我們沒想到總書記會來到我們村,當時很激動很感動,有的人還流了淚。”2020年1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時,前往騰沖市清水鄉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看望佤族群眾,三家村黨總支書記趙家清向總書記匯報了發展情況。三家村曾是一個貧困村。近年來,在各級政府和村民的努力下,司莫拉實現了整村脫貧,成為“中國傳統村落、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國家AAA級景區”。2019年司莫拉佤寨人均可支配收入近12000元;總書記來過以后,司莫拉的旅游更加紅火,日均接待游客1000余人次。今年6月3日,全村成立了司莫拉幸福佤鄉旅游專業合作社,家家都入了合作社,參與產業發展的積極性越來越高。收入的增加,村民有了精神氣,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改變。集體與群眾“雙增收”、強村與富民“雙推進”。“今天的司莫拉群眾日子過得像大米粑粑一樣甜。”趙家清說:“我們要把激動變成行動,過上幸福的小康生活”。 所有的游程結束了。而帶來歡樂的就是這幫快樂開心的驢友們。 每逢用餐倍思酒!除了觀賞景點,酒,也是給他們帶來開心快樂的源泉。 美女門紛紛舉杯,酒量不減男士勇! 圖片:應伍祺攝 話不投機半句多,酒逢知己千杯少。老同學聚在一起,有說不完的話,還有喝不夠的酒! 圖片攝影:蝴蝶 <p class="ql-block"> 2021年3月,我和云南有了一次美麗的邂逅。這次出行,讓我越來越感到選擇西南線路的明智,因為開發較晚,騰沖,芒市,瑞麗,如養在深閨無人識的少女,雖然猶抱琵琶半遮面,卻掩不住絕世的容顏,清麗,溫婉,自有一種怦然心動的美,吸引你走近她,感受她的無窮魅力。</p><p class="ql-block"> 知之深則愛之切,而我對騰沖的愛,除了蜻蜓點水般走過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之外,更多的是來自回程后我對她的進一步挖掘與了解。這個滇西南的邊陲富有特色的自然風光和底蘊深厚的人文景觀,遠離繁華,遠離世俗,遠離燈紅酒綠,帶著一份情愫,一份纏綿,一份宿愿,給我一種最古老,最原生態的呈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感謝朋友們賞讀!</p><p class="ql-block">背景音樂:《我在騰沖等著你》</p><p class="ql-block">攝影、美篇制作:中國龍</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波密县|
四会市|
沛县|
津南区|
兴安盟|
镇安县|
会同县|
新竹市|
陇川县|
集安市|
纳雍县|
阿拉善盟|
盐池县|
万安县|
尼玛县|
东宁县|
郁南县|
吉木萨尔县|
滦平县|
禹城市|
宁陕县|
清镇市|
红桥区|
金湖县|
黔东|
扶余县|
山东省|
凤冈县|
海南省|
舟曲县|
永济市|
齐齐哈尔市|
清新县|
攀枝花市|
萨迦县|
依兰县|
京山县|
德令哈市|
邯郸市|
秦皇岛市|
襄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