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一張1934年的股票里的故事

藏弓日月

<p class="ql-block">在我整理婆母(丈夫母親)家的照片和遺物時,發現一張非常整齊的,民國23年12月31日的股票。</p> <p class="ql-block">這是西安西北教育用品社的一張彩印股票,正楷字寫得非常整齊。上面寫明本社股本額定國幣銀元壹萬元,分為100股,每股一百元,一次交足。就是100個股東。</p> <p class="ql-block">這張股票是第23號,股東為楊志貞,就是我婆母的媽媽,丈夫的外婆。1976年5月,我見過她,一個高高個子,慈祥的老太太。</p> <p class="ql-block">這個信封的上款和下款分別是女平職和西北教育用品社。女平職應該是陜西省私立女子平民職業學校(培華的前身)。當時稱教師為先生,從信封上可以看到。解放以后,這些老同事們經常來往,仍互稱先生,給孫輩們留下深深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丈夫的外婆楊志貞還有一個名字是楊光文,在新中國成立后較多場合,或者說在家里有孫輩的時候,只用楊光文這個名字。所以一開始我丈夫也不清楚楊志貞是誰?</p> <p class="ql-block">婆母董毓英,筆名李玉芝,在80歲的時候有女兒們和小女婿的協助,出版了兩本書。其中有幾篇講到女平職和西北教育用品社。 讓我們通過照片和文字了解一下培華的最初創立,是由哪些人參予做的。因為一系列“運動”的原因,婆母在孩子們面前沒有仔細講過民國時期發生的事情,特別是自己母親和義母(干娘)如何投身投資平民教育的。后輩們只有從文字描述中獲得一些信息。</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篇報紙介紹婆母的,讓孫輩們才知道了祖輩的名字和學歷經歷。</p><p class="ql-block">她叫董毓英,祖籍漢水源頭的陜勉縣,出生于西安,父親董純甫,曾任陜西漢中道督學、陜西單級師范校長等職。母親楊光文,曾就讀陜西第一女子師范。出身于這樣的書香門第,她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941年,她考入西北工學院紡織系,1945年夏季畢業,在抗戰勝利的喜悅中和同班同學河南靈寶人王希義結婚,丈夫去寶雞申新紗廠做事,她到西安培華染織科職業學當一名教師。后來,申新在香港的九龍建立了分廠,希義是技術骨干,被廠方調到那里任職,于是她便和孩子全家去了香港;大陸解放后,她又和丈夫雙雙返回,投入祖國大西北的紡織工業建設,被評為正教授級的高工;退休后,已經年已七旬的她卻又拿起筆來搞文學創作,居然成了業余作家,還出版一本頗受讀者歡迎的散文集。現在,她已是近八十高齡的老人,盡管傷病纏身,依然筆耕不輟。(屈超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們繼續閱讀婆母的兩本書:這是婆母小時候和兩個媽媽的合影:右一親媽楊光文和左一干媽李兢寰。1925年拍攝</p> <p class="ql-block">青年路東段曾被稱作梁府街</p> <p class="ql-block">婆母在這個地方讀完了九年書。很有感情。1952年之后,婆母的一大家子就長住在青年路113號,親朋好友來來往往絡驛不絕。青年路113號,成為家人微信群的代名詞。</p> <p class="ql-block">聽青年路的故事:那顯得無比莊嚴神圣的陜西省第一個公立女子師范學校就蹲踞在這里。</p> <p class="ql-block">繼續聽青年路的故事:在同一條梁府街上還有一所名為女子平民職業學校的。“陜西女子平民職業教育促進會,這是一個有社會賢達參加的半官方的慈善機構。在該會的協調、組織、資助下,西安女子平民職業學校誕生了。由原任女子師范學校校長的吳硯青女士任校長,邀集了幾位愿意為此獻身的同僚,一個個放棄了原來從事的收入較高的工作,加盟到這個事業中來。我的母親和干娘就是其中的一員。”</p> <p class="ql-block">這張老照片,能夠看到二十世紀初的受過教育的年青女性,為了促進婦女的職業教育,加盟到這個事業中來。照片的中間是婆母的干娘,顯得很豪爽。</p> <p class="ql-block">婆母敘述:干娘的老家在乾縣,但在我的記憶里她很少回老家過春節,倒是她年邁的母親偶爾會來西安看看。當她看到身為校董事攬學校財政大權的女兒住的是沒有取暖條件到處透風的房子,吃的是只有咸菜辣子的稀飯、蒸饃和大鍋煮的所謂“碎面”時,她硬要女兒跟她回家,說是家里至少“熱炕”。老太太哭哭吵吵,最后校長出面答應給干娘盤個“熱炕”才算罷休。這是干娘在這個學校里惟一的“特殊待遇”。</p> <p class="ql-block">這張老照片上前排坐著的左一是吳云芳(硯青)校長,左二是校董李競寰先生,左三是朱仲竹先生,右一是我婆母的媽媽楊光文(志貞)先生。兩個小男孩是楊先生的孩子。后排左一是吳校長的妹妹吳惠芳先生。這張照片是被剪過的,兩排之后的人看不到。拍攝時間上世紀三十年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婆母書上的照片和文字,不僅有最早的地址,也有易址的校園。照片上婆母的干娘年近四十,才結婚。婆母的干爹姓石。</p> <p class="ql-block">根據婆母在書上寫到的文字,網上搜索到培華學校官網,關于校史,有一張三人照片。對照我整理過的老照片,一眼認出照片上的兩位民國時期的女教師。左一是我婆母的媽媽楊志貞先生,左二是吳云芳校長。</p> <p class="ql-block">官網上的照片與文字。校史上提到的爺爺是1949年做培華校長的。最初創立培華的有哪些人,他們是如何工作的,有待尋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個信封落款是陜西省私立培華女子初級染織業學校。校史上說是1935年更名的。</p> <p class="ql-block">和我同學史曉眉教授(<span style="font-size: 18px;">師范學校同班以及師范大學同系同屆)聯</span>系。她從音樂學院退休后在培華發揮余熱,告訴我培華是七易校址九更其名。歷經過公立、私立、撤銷、恢復等多個時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么看來,我婆母的媽媽,與培華學校的關系很密切,就是早期的教書先生。這張股票上的董事長、董事,經百度搜索,能夠查到的,多是教育界名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梁午峰(1894~1971)名俊章,字午鋒。陜西渭南(今渭南市臨渭區)人。早年在鄉間讀私塾,后入縣高等小學堂讀書。1911年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時和同學數十人剪掉辮子響應西安起義,后隨其兄梁俊賢在華縣、合陽等地為革命軍籌備糧草。1912年到西安,入省立第一中學就讀。1914年由西北大學預科考入北京高等師范學校理化專業,兼修哲學,參加了當時北京的學生組織重德會,與會員杜斌丞、楊明軒、楊鐘健等交往密切。1919年五四運動后畢業返陜,任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物理教員。1920年初被省教育廳選送北京高等師范新增設的教育研究科進修,捐資贊助楊鐘健等創辦《秦鐘》月刊,后又參加了陜籍旅京學生組織的進步社團共進社。</p><p class="ql-block">1921年歸陜,任省立女子師范學校教務主任,兼《共進》半月刊在西安的分發工作。1925年任省女師校長。劉鎮華圍攻西安城期間,他不懼艱險,終日留守學校,使女師成為西安解圍后校產、教具唯一得到完好保存的學校。1927年1月國民軍聯軍駐陜總司令部委任楊明軒為教育廳廳長,梁被任命為該廳第一科科長,并經楊明軒介紹加入中國國民黨。1928年2月又兼管第三科事務,并被聘為陜西省教育基金委員會委員、平民教育委員會委員。曾受命赴江浙考察教育,出席蔡元培主持的全國教育會議。回陜后因有人告他參與渭華暴動,被代理省主席宋哲元以“共黨密謀暴動”的罪名逮捕下獄,與楊明軒等數十人一同關押在西安西華門軍事裁判處監獄。1929年初,經陜西教育界知名人士聯名保釋,出獄后在中山中學任教。不久,中山中學高中班并入中山大學,梁又被任命為中山大學注冊部主任。</p><p class="ql-block">1930年冬楊虎城任陜西省政府主席后,派梁出任三原縣縣長。任職期間,堅持不向貧苦百姓派捐,曾受到地方勢力多方刁難與威脅,最后又被聯名誣告于國民政府行政院。梁因此憤然辭職,1931年7月被調任省民政廳第四科科長。</p><p class="ql-block">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楊虎城接受進步師生關于“教育經費獨立”的建議,籌建陜西省教育經費管理處,次年4月梁被任命為該處主任,還兼代省教育廳督學室主任。這前后,他和杜斌丞、吳硯青、李翥儀等發起創辦了西安力行中學、培華女子職業學校、涇陽西北儀祉農學園、渭南瑞泉中學等學校,他還被渭南赤水職業學校聘為校董;曾熱心幫助車向忱創辦競存小學。梁利用在北師大曾任同學會負責人的身份,招集教育界同學、同仁創辦了西北教育用品社,積極推行上海開明書店的進步書刊和教材。1935年9月,陜西義務教育委員會成立,梁被聘為委員。同年,他又為邵力子主辦的全省教育行政人員輪訓班主講“教育行政”和“教育經費”。西安事變前后,梁協助杜斌丞、楊明軒等做了大量的社會政治工作。1937年1月參與發起成立西北教育界抗日救國大同盟,并出任教盟秘書。3月,二次出任省教育廳第一科科長。抗日戰爭期間,梁的寓所一直是抗日民主人士的聚集點和他們與第十八集團軍駐陜辦事處聯絡的中間站或臨時下榻處。除楊明軒等經常往來與暫住外,這里還接待過當時有名的紅色教授楊秀峰。</p><p class="ql-block">梁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研究頗深。他1933年撰寫的《欹器之研究》(又名《欹器圖說》)一文,即在陜西學術界引起轟動,并被陜西省考古會聘為委員兼秘書。1939年,梁開始整理古籍,先后撰有《論語貫讀》《道德經貫解》《大學·中庸新解》等書。其中《論語貫讀》被來西安講學的馮友蘭認為是一部獨樹一家之言的力作,并親自帶回南京,為之斡旋出版。</p><p class="ql-block">1949年5月西安解放,梁接受陜甘寧邊區政府委托,參與了陜西省教育廳的重建工作。同年7月該廳組織就緒,梁被任命為陜甘寧邊區政府西安圖書館(即今陜西省圖書館)館長。1950年經楊明軒介紹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并被推舉為民盟西北總支部宣教委員。他是陜西省第一、二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特邀代表和第一、二、三屆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還是政協陜西省委員會委員。“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1971年1 1月12日病故。</p> <p class="ql-block">侯良弼</p><p class="ql-block">侯良弼,華縣人,學識淵博,才思敏捷,與侯培倉、段紹巖、關中哲等,被時人譽為民國關中四大才子。曾任華縣參議員、三原縣縣長,曾提議縣臨參會復辦華縣高塘中學。先后在陜西省立西安第一中學校(校址在西安西大街早慈巷)、陜西省立西安第二中學校(先在西安北大街,1938年為避日軍轟炸遷寶雞六川店的黑虎寺、石羊鄉的石羊廟、虢鎮的城隍廟等地艱難辦學)、陜西省立西安高級中學(西安市東廳門)校長,現在的陜西省西安中學、陜西師范大學附中、西安市第一中學的校史都可以看到侯良弼任校長的記述,而他校長任期最長的則是在西安高級中學。</p> <p class="ql-block">羅端先(1887~1965) 字志仁,高陵姬家鄉羅家村人。1925年北京師范大學數學系研究科畢業,時有高才生之稱譽。</p><p class="ql-block">1920年,在沈陽高等師范學校上學期間,曾參加劉天章、李子洲、楊鐘健、楊曉初等人發起組織的陜西進步青年組織“共進社”。1924年,在北京師范大學上學期間經劉天章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1927年,在綏德師范學校任教期間參加農民運動。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時脫黨。此后致力于國民教育,啟迪民智。一生創建學校甚多。除創建西安興國中學、西安力行中學外,1934年,捐資創建本村“立人小學”(今曹王小學),又與王德崇等人創建縣城“涇野學園”(今城關中學)。1942年,具體負責,籌建“高陵縣立中學”(今為高陵一中),并擔任第一任校長。1948年,與王子元等人籌建私立西北農工學院。建國前的20多年中,又先后在陜西省綏德師范學校、陜西省師范學校、西安高級中學、陜西省中山中學、陜西省右仁中學、陜西省興國中學任教;在陜西省同州師范學校、陜西省西安二中、陜西省高陵縣立中學、陜西省西安力行中學任校長;在北京女子師范大學、陜西省西北農學院、陜西省醫學專科學校任講師、副教授;在陜西省教育廳任編審委員、社會科長、督學。此間還曾任陜西省朝邑縣商稅局長、陜西省銀行董事、高陵縣參議會議長。 建國后,先后在陜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學任教師,在陜西省西安市師范專科學校、陜西省西安市教師進修學校任講師。</p><p class="ql-block">羅端先為人豁達大度,尊賢愛才,治學有方,學殖深邃。教學多有意趣,短亦不覺短,長亦不覺長。在陜西教育界數學專業上堪稱一二。有《數學統計》等著作遺世。1965年,在西安市教育局直屬5校“社教”時,被迫害致死。1979年,給予平反,恢復名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吳云芳(1896~1978)女。字硯青。祖籍浙江崇德(今屬桐鄉),生于陜西南鄭。幼年喪父,母親是她的啟蒙老師。1911年考入陜西女子師范學堂,畢業后又考入國立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機織系。1922年畢業到上海印染工廠實習,回北京與王縵云等八名同學組建北京女子平民工廠,旋以資金不足周轉乃合并于北京香山慈幼院。1924年回陜任西安女子師范學校教員兼小學部主任、職業部主任。</p><p class="ql-block">從西安到京、滬,她深感中國男女不能平等問題之嚴重,而男尊女卑的原因,是女子經濟不能獨力,女子經濟不能獨立的根源,則是“由于女子沒有正當的職業”(吳云芳《自傳》)。她決心從教育入手,解決這個問題。1928年1月,她聯絡陜西教育界知名人士梁午峰、石雨琴、李兢寰、朱友梅、趙維西等組成陜西女子職業教育促進會,2月就創辦了平民女子職業學校(后改名為培華女子職業學校),吳任校長。1929年,省教育廳任命吳為西安女師校長。她兩校奔波,忙得不可開交。為不影響培華職業女校的校務,遂于1931年辭去西安女師校長職務,專心致力經營培華職校。陜西農業連年歉收,關中西部各縣災情更重,災民絡繹不絕來西安求食。吳帶培華學生數人分頭前往西安市西關與北關婦孺收容所,教他們學習織毛巾、織襪子、編草帽辮等各種手工技術;同時在西安市梁府街(今青年路)成立了災區婦女習藝所,對當時抗災自救起了很好的推動作用。隨著培華學生年年增多,校舍嚴重不足。1935年,吳發起募捐建校運動,得到各方支持。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倡議捐助建校基金,水利專家李儀祉代為設計新校圖紙。在上下協力各方支援下,后宰門培華職業學校建校工程從1936年開始,一年即已竣工。由于吳辦學有功,1937年春被邀請出席黃炎培在上海主持召開的中華職業教育社20周年年會。會后在上海考察職業教育,并為培華采買了多種機器、儀器及實驗材料。回陜不久,抗日戰爭爆發。吳發動婦女織布生產、支援抗戰。為此,他派培華畢業生郭俊英等七人分頭前往興平、咸陽、禮泉各縣組建織布生產合作社,包教各地婦女學習腳踏織布機操作技術;還與省建設廳下屬的合作委員會商訂了推廣新法織布的辦法。1938年,由于侵華日軍對西安狂轟濫炸,培華職校隨同省公立學校一起遷往陜南。因培華是私立學校,經費困難,到寶雞后無錢雇汽車去漢中。吳與師生一起徒步跋涉,靠兩條腿翻過秦嶺,到達漢中。培華決定去西鄉縣,以彌陀寺破廟作校舍,日間露天上課,夜間席地就寢,不僅使學校在戰亂中辦了下來,而且還把學生生產的布匹、衣服等,于1940年在南鄭縣辦了個展覽。當地群眾看了展覽,紛紛送子女到培華學習技術。這時,她又在陜南成立了織布生產合作社,培華的影響越來越大。1942年學校再遷回西安時,學生家長特別是城固縣群眾堅持挽留,于是吳在城固龍頭鎮千佛寺成立了一所培華職業分校。此后,她每個學期都要在西安、城固跑幾個來回,照顧兩處學校,直到抗日戰爭勝利的1945年,才說服城固縣當局,將培華分校改為縣立職業學校,她也才得以集中精力辦好西安培華學校。</p><p class="ql-block">由于吳25年的苦心經營,陜西女子職業教育以西安為中心在關中和陜南得到迅速推廣。培華的畢業生遍布東起朝邑、西至寶雞的關中各縣。她們分別在各縣辦起了紡織傳習所、產銷合作社和各類小型工廠共50余所。在陜南,婦女職業教育也推廣到2 0余縣。</p><p class="ql-block">1946年9月,吳當選陜西省參議會參議員。1948年又被選為國民黨行憲第一屆--。同年辭去培華女校董事長一職,由李兢寰接任。</p><p class="ql-block">1949年5月西安解放后,吳報名參加西北人民革命大學,學習馬列主義和毛澤東著作,與學員一起批判國民黨蔣介石的禍國殘民理論,思想覺悟有很大提高。結業后,被分配擔任西安解放門業余文化學校校長,帶領師生走上街頭宣傳新婚姻法,投入土地改革、鎮壓-和抗美援朝運動,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1950年10月,吳作為特別代表,出席了在西安舉行的陜西省婦女第一次代表大會。1954年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1955年5月被選為民革陜西省委員會委員。1957年9月赴京出席中國婦女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受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她還是政協西安市第一至四屆委員會委員。“文革”中受到沖擊。--集團被粉碎后,1977年12月被選為政協陜西省第四屆委員會委員。1978年3月9日病逝于西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是第二次股東會議記錄,有三十名股東,百度搜索,能夠查到的有兩名軍人,有教育界名人。其中比較有意思的,是有幾人都從先當家鄉的縣長改為當學校的校長。</p> <p class="ql-block">王藩城(1892~1959)原名王玠。咸陽縣平陵鄉(今秦都區雙照鎮)白良村人。1918年畢業于國立北京高等師范學院。曾赴日本考察教育,回陜后任西安一中地理教員,后任三原省立三中、省立職校及西安師范等校校長。與北京高等師院校友聯合創辦西安力行中學。曾任武功、郿縣、興平、長安等縣縣長。抗戰期間回鄉,于1939年創辦咸陽縣第一所中學——咸陽縣私立周陵初級中學(后改為縣立),為首任校長。他帶頭捐資,還采取多方募捐、校慶義演、拆除舊廟宇等辦法擴建充實學校,多方延聘博學進步的知識分子任教。在校長任內,和教育界同仁集資創辦西安教育用品社(后改為開明書店西安分店)并兼任董事。[2]</p><p class="ql-block">新中國建立后,被選為西安市第一、第二屆政協委員。去世后,習仲勛為其作悼詞。</p> <p class="ql-block">有《百年王家》第二部王藩城傳略,寫得比較詳細。王藩城(丞)的介紹中,他任過好幾個縣的縣長,是和教育界同仁集資創辦西安教育用品社(后改為開明書店西安分店)并兼任董事。</p><p class="ql-block">這樣,培華和教育用品社的關系有點端倪。</p> <p class="ql-block">李瘦枝,教授。陜西渭南人。1932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歷史系。曾任陜西省教育廳督學、華北文法學院教授。1949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8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建國后,歷任西北大學教授、史地系主任,西安師范學院副院長,陜西省高等教育局副局長,陜西省第四、五屆政協副主席,民盟第四屆中央委員,民盟陜西省第二、三屆副主任委員和第四屆主任委員。</p> <p class="ql-block">李瘦枝的照片還沒找到,但從他的簡歷看,挺復雜,較早加入共產黨又集體加入國民黨,再加入民盟,1985年加入共產黨。與培華、教育用品社一字未提。</p> <p class="ql-block">石雨琴</p><p class="ql-block">[公元1894年-1960年]</p><p class="ql-block">石雨琴(1894~1960)又名書潤。陜西隴州(今隴縣)人。1911年畢業于隴州高等小學堂,同年考入陜西省立第一師范學堂。1921年由北京高等師范學校畢業回陜,先后在省立第一、第二、第三中學和西安高中任教。他主講生物課,對各種版本的生物教材早已熟悉,但每次上課前都要認真準備,生怕誤人子弟。在講臺上,他不說一句廢話,講解極為深刻透徹。1924年2月起,石被派往華北、東北諸省和朝鮮、日本考察中等教育,歷時整整一年。為了發展陜西教育,他主張私人集資辦學,并于1928年1月4日,與北高師陜西同學會的校友們發起建立陜西女子職業教育促進會,又以女子職業教育促進會的名義創辦了培華女子職業學校。</p><p class="ql-block">同年夏,在省教育廳任職的北高師校友梁午峰因參加渭華起義被省府代理主席宋哲元以“共黨密謀-罪”逮捕入獄。石不顧個人安危,四處奔走聯絡教育界知名人士聯名具保,終于在1929年初將梁營救出獄。</p><p class="ql-block">此后,石曾擔任省立西安一中、中山中學、西安女子師范學校校長。1935年還與梁午峰等集資創辦了私立力行中學,一直擔任該校董事或名譽董事。同年2月,石又用了半年時間,赴長江流域、珠江兩岸和東南沿海地區考察,撰寫了《國內教育概況》《吾陜教育之觀察和意見》,發表在《陜西教育》月刊上,對全陜中小學教育的改革與發展起了促進作用。1936年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石任西安師范學校校長。他誠心誠意靠攏中共組織,接近中共黨員和進步人士,聘請武伯綸、李敷仁、李一青、余達夫等到西師任教,并支持學校民先隊的抗日救亡活動。期間,石加入了西北教育界抗日救國大同盟。抗日戰爭爆發后,他的侄兒、中共黨員石鋒由上海派回西安參加學聯工作,就住在他家。由于石鋒負責與全國學聯的聯絡,因而平、津、滬等地不少去延安的愛國青年路過西安時,常到他家找石鋒接頭,他都不厭其煩予以幫助。因此引起國民黨當局懷疑,曾遭抄家之禍。但他并未退縮。1937年11月,武伯綸、李敷仁等創辦《老百姓》報時,經費短缺,他慷慨資助;沒有社址,他在西安師范學校騰出房子供報社、辦公。第十八集團軍副總指揮彭德懷途經西安,石根據學生董學源、李連璧等的要求,請彭到西安師范作《華北抗日形勢和我們的后援任務》報告,聽眾多達萬人,影響很大。為此,國民黨當局于1939年9月初免去了他的西安師范校長職務。此后,他曾擔任省教育廳中教科科長。由于日機頻繁轟炸西安,許多學校-遷出古城。在石的倡議下,省立二中的部分教師和教學設備遷往隴縣,創立了陜西省立隴縣中學,當年就招收學生200余名。</p><p class="ql-block">1949年春,人民解放軍逼近西安。石拒絕國民黨威逼他遷逃陜南的命令,留在西安迎接解放。新中國成立后,他被任命為省立西安女子中學校長,在教育園地繼續辛勤耕耘。1954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任民盟陜西省立西安女子中學區分部主任委員。他還是陜西省第一、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陜西省人民委員會委員,政協陜西省委員會委員、陜西省文教委員會委員、西安市教育(文教)局副局長。</p><p class="ql-block">1960年6月17日因患腦溢血,病故在工作崗位上。</p> <p class="ql-block">忽子申(?~1971)</p><p class="ql-block">原名應銓,步昌鄉魯坡村人。北京師范大學畢業后,先任省立三中,省立第二師范、西安女中理化教師。后任鳳翔、彬縣、同州、西安技藝等師范學校校長及教育廳督學。解放后復任鳳翔師范校長。自1951年起任陜西省科普協會秘書、主任等職。反右期間,錯劃為右派分子,1962年4月平反,1971年病逝。</p><p class="ql-block">1940~1944年,任省立同州師范校長時,熱愛教育,辦學有方,到處選聘知名教師,對教師關懷、尊重,對學生要求較嚴,充分調動了師生的積極性,因之教育質量名聞全省,為東府各縣培養了相當一批品學兼優的小學教師。</p><p class="ql-block">同州師范學校西側,有民國十五年(1926)于右任、馮玉祥派一軍劉汝明等,為消滅軍閥麻振武而犧牲的將士所修的“忠烈祠”。國民黨第八區專員公署派人去要拆該祠,忽與軍警人員據理力爭,在持槍械的軍警人員闖進校內辦公室要給專署打電話時,忽大步向前奪了耳機,保住了“忠烈祠”。</p><p class="ql-block">忽特長理、化,備課認真,講課生動,著重直觀、實驗,因之教學質量高,都公認忽是全省有名的理化教師之一。</p><p class="ql-block">1941年抗日戰爭中期,忽對國民黨的消極抗日極為不滿,常常談論道:“國民黨只是把抗戰寫在紙上,口號貼在墻上,怎能摧垮日寇。”</p><p class="ql-block">1951年,調任省科普協會秘書、主任,起初成員只有五人。他先后在西安、長安、咸陽、武功等縣、市的大專、院校成立了科普工作組,開展了對工、農、兵及一般市民進行科普知識教育。還在西安辦了大型《醫藥衛生》、《自然科學》展覽。特別是為工人舉辦了《機械講座》、《電機講座》,并通過幻燈、電影放映大型科普影片與講演,為提高人民科技水平做出了重要貢獻。</p> <p class="ql-block">最后這兩張與發股票相關的文字。資產負債表,總損益表,營業報告表,純利分配表。算作是發現一張股票證的完滿交待,懂行的人可以看到更多的信息。</p> <p class="ql-block">那些股東的經歷就是陜西省教育的歷史,深厚悠久,直到現在,陜西省西安市仍是中國高等教育學校最多的城市之一。</p><p class="ql-block">網上搜到一條2021年的說法:如果只算公辦高校的話,那西安的高校總數全國排名為第三,如果再加上民辦高校的話,西安高校全國排名為第二,如果只算民辦高校的話,那么西安民辦高校全國排名第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阳县| 古田县| 武城县| 浦县| 镇巴县| 郎溪县| 枝江市| 平远县| 兴文县| 福泉市| 镇远县| 华宁县| 故城县| 卢湾区| 三河市| 本溪| 山阳县| 岚皋县| 禹州市| 岱山县| 铜山县| 忻州市| 肃南| 平昌县| 鲁山县| 阿鲁科尔沁旗| 汕头市| 连城县| 涞源县| 淳化县| 治县。| 大名县| 奉节县| 安新县| 莱阳市| 中西区| 泰顺县| 洛浦县| 东明县| 镇宁| 谷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