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逸圃李元龍墓碑</p><p class="ql-block">明(清)故顯考(妣)處士(節壽)李公諱元龍(趙氏孺人)之墓。</p><p class="ql-block">康熙三十九年庚辰季春吉旦。</p><p class="ql-block">晚春竹簷全五倫、仙竹李佩瑤仝扦。</p><p class="ql-block">碑曰:“太陰升殿,角吐圓光。星云層疊,拱衛八方。列笏萬峰千里會,元魁將相問八荒。”</p><p class="ql-block">卯龍乙山丁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奉祀男貢生佐明孫廩生綩、綬,曾孫鵬遠、鵬高、鵬飛、鵬舉,敬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待贈文林郎李清河墓志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知府包嘉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嘗讀史,觀司馬長卿少負大志,慕藺相如之為人,因名相如;王沂公,父夢宣圣命曾子為其后,即以曾名公。古今來賢豪間,稱倜儻不群,豎茂業于前,揚令名于后者,其命名作德多類是。又觀陳元龍,時目為淮海人豪,嘗百尺樓上臥客床下,睹軼事可為寥寥。千百年后,而清河李公,少磊落懷奇、抗志古人,亦以元龍為諱。名行品望威赫,滇中意公其前后一人間,鐘為名世者與。跡其行事,抑何后先一轍也。</p><p class="ql-block"> 公,瀘人,代有隱德,溯累業上,但以力田、孝弟、淵睦聞。乃文章之業創于公,顧其所名世不獨文章也。公性生而孝,質稟神異,甫九齡,失所。尊母太孺人乳血咂哺,公鶴骨支床,孺慕泣,無晝夜,識者咸驚嘆,謂不凡矣。且善承母訓,強志肆力,日誦數千百言,才若懸河瀉水。性好沉湛之思,每究圣人訂旨,歸則寤寐與通神鬼為息。持書載酒,偕知友吟玩水際山河,忽風雨急,眾恐惶,或失容,已則抱膝伊吾自若也。年十五,泮水冠軍,慨然有攬轡澄清之志。比弱冠,猶泛愛親仁,操行淑端,骎骎乎身近晚而心三代矣。厥配趙孺人,力襄筐篚,朂英文元。子佐明,稚年敏茂,志行不茍,有乃考風。</p><p class="ql-block"> 公固可陶然樂以適也,而屬望之重益殷,義方之教益篤。修園亭池榭,養魚鳥,植花木,勝甲瀘西。延擇良師友式,相觀而善,時公業方大就。群拭目,謂當有大造于西也。歲甲申(1644年,明崇禎末年,明滅亡)夏,冠髪上指,即命以身赴國難。迄丁亥(1647年,孫可望入廣西府城)夏后,公早遯于荒,可自固無恙,聞合郡日殘戮無已,毅然舞出救人。有云禍方不測,為公危,公厲聲曰:“余抗志慕圣賢非一日,以天下士自命,懷拯危扶顛非一日。且古之人如燭之武、魯仲連輩,俱能以片言排與國之難,解當世之紛。今余使父母之邦胥受荼毒而坐視弗恤焉,忍乎哉?”遂奮發不顧往,百折不回,申救甚力,全活數千百人,公毫無德色。無何,志郁郁忽有秋冬氣,顧其子曰:“世態變矣,昆崗火炎,玉石奚別?吾烏用生為,子勉之哉!當篤學力行,希圣與賢,翼子貽孫,竟乃翁未竟志,底乃翁未底績,則余瞑目九京不朽也。”后從容索筆書:“凡所有相,即非有相。若還有相,都是虛望妄”。四語畢,正衣冠危坐,北面合掌而逝。</p><p class="ql-block"> 余始嘆公名,以其才與德直可高揭漳臺、長回鄴水,與漢宋諸君子永勒瑱珉、長存金石。又悟公之生前與后,如澄空之證。其后為李暠、東坡之才;其前為戒禪,九原可作。雖為執鞭,所欣慕焉。而芳風已掩,玉樹長埋。曠野傷麟,朝陽泣鳳。以是思哀,哀可知矣。</p><p class="ql-block"> 銘曰:“維公挺生,曠世偉人。置身三古,蔚為令名。曰惟孝友,鐘鼓瑟琴。雕蟲娥子,青青子衿。篤志勵行,相寐夙慝。人稱父子,濂洛關閩。奮身不顧,拯溺為心。大智其深,大量其沉。洎憂中止,公若樸鄙。難余不辭,德豈余居。生存救世,死無憾矣。茫茫安宅,郁郁佳城。瀘山之側,大海之濱。磻溪不遠,釣臺與鄰。山高水長,證氣棲神。時惟往來,明月白云。維公有知,世德作求,保佑命之;維公有靈,克昌厥后,勿替引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待贈文林郎李清河墓志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知府包嘉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曾經讀史書,看到司馬長卿從小就有遠大的志向,仰慕藺相如的為人,因此取名叫相如;王沂公,父親夢見孔子命令曾參來當他的后人,就用“曾”字為王沂公命名。古往今來的賢士豪杰之中,稱得上卓異不凡,生前建立偉業,死后美名傳揚的,他們取名字做善事大多像這樣。又看到陳元龍,當時的人把他看做淮海地區的人中豪杰,曾經在高樓上讓客人睡下床,看見這件軼事的人很少。千百年以后,清河李公,年輕時襟懷廣闊身懷奇才、希望有古人一樣高尚的志向,也用元龍作為名諱。人品聲望莊嚴顯赫,在云南料想李公是數一數二的,應當成為代表一個時代的人物。推究他的事跡或許能和陳元龍前后相互輝映。李公,是瀘郡人。一代代都有施德于人而不為人所知的行為,探求到他祖上只是憑借勤于農事、孝順父母友愛兄弟、親近鄉鄰聞名。于是得知讀書寫作的事業首創于李公,不過他揚名于世不僅僅靠文采好。李公本性生來就孝順,資質稟賦神奇。剛九歲,失去安身之處。他的母親太夫人耗費心血哺育他(因此患病)。李公瘦骨伶仃支撐在床邊,不分白天黑夜地哭泣,認識的人都驚訝感嘆,認為他不平凡。并且善于接受母親的訓導,記憶力強又非常用功,每天背誦幾千句。才華像瀑布水往下傾瀉,天性喜好精微深湛的思想。時常研究圣人制訂的旨令,回來就日思夜想和神鬼的氣息聯通。拿著書載著酒,偕同知心朋友在山水間吟詠玩賞,忽然風雨猛烈襲來,大家恐懼不安,有的面容變色,他卻用手抱膝而坐口中念念有詞鎮靜自若。十五歲,考中學校第一名,慷慨激昂,有刷新政治、澄清天下的遠大志向。將近二十歲,尤其廣施愛心、親近仁人志士,操守品行美好正直。事業進展很快,轉眼間年齡大了,有了成為三古時代的高人雅士的心愿。他的妻子趙孺人,竭力資助財物,勉勵他考中文元。兒子李佐明,從小就敏捷多才,志向和操行不隨便,有他父親的風范。李公本來可以快快樂樂地舒適生活。但是他深深的期望更加殷切,關于規矩法度的教導更加篤實。修建園林樓閣池苑臺榭,飼養魚鳥,種植花木,成為瀘西最美的地方。邀請挑選良師益友作為榜樣互相學習,互相促進,這時李公的事業才大為成功。大家都殷切期盼,認為李公應當對瀘西有大功勞。甲申年夏天(1644年,明朝滅亡),李公頭發向上豎起把帽子都頂起來了,立即想要用生命親自去解除國家的危難。到丁亥年夏天以后,李公早已隱居荒野,可以確保自己的安全沒有災禍,聽說全郡每天殘殺不止,(1647年,流寇孫可望率數十萬眾入境,屠戮月余,幾無孑遺。)堅決地挺身而出挽救他人。有人說災禍正在難以意料替他的安危擔憂,李公嚴厲地說:“我立下大志仰慕圣人賢才不是一天了,自認為是才德非凡之士。懷著拯救危難扶持危局的理想不是一天了,況且古代如燭之武、魯仲連這一類人,都能夠憑借幾句話排解友邦的危難,解除世上的紛爭。如今我讓家鄉完全遭受殘害卻不管不顧,忍心嗎?”于是振作精神頭也不回地前往,無論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動搖退縮,替人申冤并予以救助非常賣力,保全救活幾千人,李公一點也沒有自以為對別人有恩德而流露出來得意的神色。沒有什么跡象,李公憂傷苦悶忽然有了秋冬的氣息,對他的兒子說:“世道改變了,昆侖山大火焚燒,美玉和石頭有什么區別?我活著還有什么意思,你好好努力。應當專心學習努力實踐,向圣人與賢人看齊,翼助并把美德留傳給子孫后代,完成你父親沒有完成的志向,達到你父親沒能達到的功績,那么我在九泉之下就可以閉上眼睛永垂不朽了。”說完后不慌不忙要來紙筆寫下“凡所有相,即非有相。若還有相,都是虛妄”四句話完畢,整理好衣帽端坐著,面朝北方雙手合十去世了。我最初感嘆李公,憑借他的才能與品德簡直可以把名字高高地張貼在漳臺上、長久地回旋在鄴水間,與漢代宋朝的諸位君子一樣刻在石碑上永遠流傳。又領悟到李公生前與生后,好像澄凈天空的見證。生前像李暠,具有和蘇東坡一樣的才能,生后像戒禪,死而復生。我即使是給他拿著馬鞭趕車,也是高興欽慕的。但是賢德之人已經逝去,國家如此衰敗。在這種情況下表達哀思,哀痛可想而知了。</p><p class="ql-block"> 銘文寫道:“李公十分杰出,是當世沒人比得上的偉人。仿佛置身于三古時代的先賢,贏得了美好的聲譽。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禮樂響起夫妻和諧。寫作詩文辭賦十分勤奮,一派讀書人的儒雅風范。專心致志培養良好的品行,晚上察覺早上就改正。人們稱贊他們父子倆,具有周敦頤、程頤、程顥兄弟、張載、朱熹一樣的品德學問。奮勇向前,不考慮個人安危,一心解救他人危難。才智出眾深藏不露,肚量寬宏毫不輕浮。等到變亂中途停止,居功至偉的李公卻好像質樸鄙野的人一樣。遇到危難不推辭,對人有恩德卻不居功。活著挽救世人,死了沒有遺憾。空曠的居所,青青的墓地。瀘山的側面,大海的旁邊。離封神的姜太公垂釣的磻溪不遠,和釣臺為鄰。李公像山一樣高聳,如水一般長流,愿李公修行得道元氣凝神專一。借著皎潔的月光和悠悠的白云時常往來。李公有知覺,追求先祖的美好的品德,上天保佑他,任用他;李公有靈驗,后世子孫興旺發達,切勿廢棄祭禮的法度,要把它延續下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李元龍,字清河,邑南鄉逸圃人。資稟神異。生九歲而孤,鶴骨支床,哀毀逾于成人。母乳癰,躬為咂哺。幼讀書,日數千言,若懸河得水。好為沉湛之思,探索經旨,每多神悟。年十五,冠童子軍,入邑庠,聲名藉藉黌序間,慨然有攬轡澄清之志。性躭山水,多逸趣。所居園亭池榭,魚鳥花木勝。甲申之變,元龍怒髪上指,欲以身赴國難而無由,遂隱居不出。清順治丁亥,流寇入郡殘戮,人人屏息,元龍奮身申救。人皆為元龍危,而元龍無稍畏葸,與賊目抗爭力辯,全活者數千百人。已而志鬰鬰有秋冬氣顏,謂其子曰:“世變亟矣,火炎昆崗,玉石奚別?烏用生為。汝勉之。敦品力學,竟吾未竟之志。”乃索筆扎書“凡所有相,即非有相,若還有相,都是虛妄”四語畢,正衣冠危坐,北面合掌而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李元龍,字清河,本縣南鄉逸圃人。資質很高,天賦異稟。李元龍九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他瘦骨伶仃支撐在床上,悲傷異常而毀損身體,比成年人還嚴重。母親患了乳癰癥,他親自為母親吸出膿液。幼時讀書,每日都能夠讀幾千句,才華像瀑布水往下傾瀉。天性喜好精微深湛的思想,探索經典中的要旨,每每都會有神奇的感悟。十五歲的時候已成為同齡人中出類拔萃的人,并考入縣學成為庠生,在學校中名氣很大,慷慨激昂,充滿革新政治、澄清天下的抱負。生性沉迷山水,有很多逸聞趣事。所住的地方園亭池榭、魚鳥花木美不勝收。甲申年(公元1644年)的變亂發生時,李元龍憤怒到了極點,想要憑借一己之身挽救國難,但是卻報國無門,于是就隱居不出。清朝順治丁亥年(公元1647年),流寇孫可望率數十萬眾入境,屠戮月余,幾無孑遺。大家都畏懼到了極點,不敢作聲,李元龍奮不顧身竭力拯救他人。大家都為李元龍擔憂,但是他卻完全沒有畏懼,與土匪的頭目盡力抗爭分辯,最終救活了成百上千的人。不久,他憂慮不安,顯得容顏蒼老,對他的兒子說:“世事變化太大了!昆侖山大火焚燒,美玉和石頭有什么區別?活著有什么意思。你好好努力。砥礪品德努力求學,來完成我未完成的志向。”于是要來紙筆寫下“凡所有相,即非有相,若還有相,都是虛妄”四句話。寫完后,整理好衣帽端端正正地坐著,面向北方雙手合掌就去世了。</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野县|
富裕县|
吴堡县|
纳雍县|
扬州市|
额尔古纳市|
全州县|
新宾|
姜堰市|
太康县|
高州市|
岑巩县|
淳化县|
嘉峪关市|
房产|
丹东市|
乌拉特中旗|
江陵县|
柳江县|
光山县|
新巴尔虎左旗|
长泰县|
伊金霍洛旗|
集贤县|
库伦旗|
昔阳县|
修武县|
巴彦县|
恭城|
措勤县|
四川省|
马鞍山市|
绍兴县|
满城县|
八宿县|
德兴市|
五常市|
云安县|
清河县|
开江县|
巴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