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浙江麗水慶元廊橋,不但具有全國數量最多、歷史最悠久、歷史沿革最具連貫性的特點,而且全國現存壽命最長、單孔廊屋最長、單孔跨度最大的木拱橋均在慶元境內,堪稱當世一絕。</h1><h1> 2021年2月專程來慶元看看廊橋,先來看看博物館。</h1> <h1> 廊橋,別名風蜈蚣橋、蝦姑橋,是在橋面上蓋建廊屋而形成的特殊橋梁。根據橋體構造和用材不同,又有木拱廊橋、木撐架廊橋、木平梁廊橋、石拱廊橋之分。</h1> <h1> 其中木拱廊橋(又稱喜鵲窩橋)不僅是中國傳統木構橋梁中技術含量最高的品類,而且是世界橋梁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個品類,如今在我國能保存下來的為數極少,只在浙南閩北的麗水、溫州、南平、寧德幾個地市有發現。</h1> <h1> 據光緒版《慶元縣志》載,當時慶元有宋朝以來修建的各式廊橋230多座。慶元境內現存各類廊橋100多座。</h1> <h1> 慶元木拱廊橋歷史沿革最具連貫性,宋、元、明、清各朝代建造的木拱橋慶元境內均有分布。</h1> <h1> 慶元廊橋是人們重要的社交娛樂之處。慶元廊橋以它獨特的風姿,橫跨在溪流山谷之上,方便了村民之間的交往,促進了村寨之間的聯系,溝通了與外界的交流。人們在廊橋上休息聊天、遮風避雨、避暑乘涼、聚會交易,濃厚的鄉土氣息悠然置于青山綠水之間。多少代來,人與橋彈奏著和諧的音符。</h1> <h1> 參觀完博物館,來旁邊的詠歸橋看看。</h1> <h1> 詠歸橋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民國十三年(1924年)群眾損資重建,1983年,慶元縣人民政府撥款重修。</h1> <h1> 橋名語出《論語。先進》“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之句。</h1> <h1> 詠歸橋建橋五百多年來,歷遭洪水、大火,幾經興廢,現在擁有慶元四大古廊橋之一的美譽,被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h1> <h1> 每年的農歷五月初六也就是端午節的第二天會進行一年一度的傳統民俗活動——端午“走橋”。</h1> <h1> 詠歸橋與蒙洲公園相接,2003年在廊橋屋檐上裝了霓虹燈,成為菇城一道亮麗的風景線。</h1> <h1> 雙門橋是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最早的木拱廊橋,是大濟村輝煌歷史的起點,原是村口的風水橋,名“臨清橋” 。據史料記載,大濟肇基始祖吳崇煦雖然懷才不遇,但卻治家有計,教子有方,不惜重金建造了“豹隱洞書屋”,聘請名師教授四子(吳穀、吳轂、吳彀、吳殼)。</h1> <h1> 在崇煦公的嚴格督促之下,四個兒子學有所成,長子吳穀于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高中進士,這是大濟村的第一位進士, 鄉鄰欣喜地在臨清橋頭加牌坊式橋門,以示慶賀和紀念。</h1> <h1> 時隔十年,次子吳轂又于宋景祐元年(1034年)登進士, 十年內兄弟雙雙金榜題名,聲名遠播。蒙皇上恩準,在臨清橋的另一頭再設牌坊式橋門,取“雙桂連坊”,即“一門雙進士”之寓意,臨清橋便改名為“雙門橋”。</h1> <h1> 文昌橋位于安南鄉吾際下村,東西走向,2001年新建,全長13.70米,凈跨13.00米,拱高5.15米,面闊3.80米,有廊屋5間。</h1> <h1> 慶元蘭溪橋 ,位于浙江省慶元縣五大堡鄉西洋村西洋殿旁,始建于明萬歷二年(1574年),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重建。因原址在下游"蘭溪橋水庫"儲水區內,1984年按原貌遷建于此。</h1> <h1> 蘭溪橋是一座大跨度木拱伸臂廊屋木拱橋,猶似飛虹,巧妙地把西洋殿與公路連接在一起。</h1> <h1> 橋全長48.12米,寬5米,距河床高9.4米,拱架外觀呈八字形,內由數十根粗大圓木縱橫卯接組合而成,具有抗壓、抗彎、抗側移等功能,兩側設擋風板三層,依次疊垂狀如橋裙,古樸典雅,其橋體的構架原理在我國民間橋梁建筑史上堪稱一大杰作。</h1> <h1> 濛淤橋位于浙江省慶元縣五大堡鄉濛淤村,東西走向,全長35.00米,凈跨28.20米,矢高8.00米,面闊4.50米,元至元間建,久廢,明嘉靖五年邑人葉亨重建,后壞于水,嘉慶十四年邑人吳昌興倡建,1986年重修,1995年不幸失火被焚,于2011年再建,系典型的木拱廊橋。</h1> <h1> 1934年8月28日凌晨,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離開舉溪挺進慶元縣城,突破敵人在小漈頭的伏擊阻攔后,于午后時分抵達五大堡鄉濛淤村。</h1> <h1> 先遣隊運輸隊與從石記岱尾追而來的國民黨麗水保安分處軍士分隊和慶元保安一中隊遭遇,雙方發生激戰。先遣隊兩頭夾擊,讓敵人陣營大亂,棄槍而逃。</h1> <h1> 在濛淤橋遭遇戰中,紅軍斃敵保安隊軍官一名、士兵多名,抓獲俘虜多名,繳獲槍支彈藥若干。紅軍方面也犧牲2人,多人負傷。</h1> <h1> 此役后,先遣隊繼續掃清沿途堵截的敵軍,并于28日下午一舉攻占慶元縣城。所以,濛淤橋遭遇戰又被稱之為先遣隊占領首個縣城的“前哨戰”。</h1> <h1> “楊家莊護龍橋”,木平梁廊橋,建于清代,位于嶺頭鄉楊家莊村,南北走向,全長27.75米,凈跨7.00米,拱高2.15米,面闊5.12米,有廊屋11間。省級文物保護單位。</h1> <h1> 龍鳳橋位于嶺頭鄉小際頭村,為石拱木廊橋,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建,全長17.80米,凈跨3.90米,拱高4.50米,面闊4.00米,有廊屋7間。牌上注明年代是民國。</h1> <h1> 來鳳橋位于舉水鄉月山村,是一座石拱廊橋,呈東南至西北走向,橋長30米,寬5.5 米,一共11間,中設佛龕。</h1> <h1> 該橋始建于明天啟五年(1625年),相傳與如龍橋同等構造,后遭兵焚,現存建筑為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 重建。關于該橋名稱的由來,據吳懋修著的《舉溪記》中記述:“由下溯上又見一橋,若飛若舞,與如龍等者,即新造來鳳橋,以其從州縣來,故名來鳳”的文字。該橋于2013年納入國家文物保護單位。</h1> <h1> 據慶元民間故事記載,來鳳橋還有一段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相傳舉溪兩岸同住吳陳兩大家族,共飲一溪水,相處得倒也和睦。不料有一年大旱,吳陳兩家為爭舉溪之水入田灌溉而大動干戈,從此結下宿怨。</h1> <h1> 有一年,又是一個可怕的旱年,兩家人為了溪水越爭越兇,都拿著刀棍對峙在兩岸,眼看著前輩人發生過的械斗又要發生。這時, 一方想出了比武奪水的辦法,于是吳家派出了吳如龍,陳家派出了陳來鳳,結果吳如龍和陳來鳳各勝一場,平分溪水,暫時解決了紛爭。</h1> <h1> 在比武中產生感情的青年男女決定從銀屏山上開渠引水,兩家人同心協力,終于引來了山泉,保住了收成,化解了往日仇怨。第二年吳如龍、陳來鳳在鄉親們的祝福中,結成了美滿的夫妻。后來,村里人為了紀念這段愛情傳奇,在村頭村尾各建了一座廊橋,并用他們的名字命名,這就是其中一座,以來鳳命名。</h1> <h1> 白云橋<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位于舉水鄉月山村,</span>全長8米,凈跨7.5米,矢高3.5米,面闊3米。因此橋是月山村與云泉寺之間的橋,好似天上的白云,故名白云橋,自詡月山村為人間天堂。</h1> <h1> 如龍橋位于舉水鄉月山村,始建于何年還是個謎,現存建筑修建于明末時期(1625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了,是迄今為止現存壽命最長的木拱廊橋,是浙、閩兩省僅存的一座明代木拱橋,200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五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全國廊橋中最早列入、單體廊橋建筑中唯一的國寶。</h1> <h1> 因該橋橫跨舉溪,呈南北走向,其態勢與后山脊的古松林依稀相連,橋似龍首下傾,故取名如龍,佛龕上額懸掛木匾,上書“如龍橋”三字,相傳為吳懋修七歲之子吳之球所書。</h1> <h1> 如龍橋長28.2米,凈跨19.5米,橋內由數根粗大圓木縱橫組合鉚接而成,形成架設廊屋的拱骨平面,廊屋九間。</h1> <h1> 橋北端是鐘樓,南端是橋亭,集樓、橋、亭、閣于一體,廊屋中央藻井上的如意斗拱層層疊加,像一朵朵盛開的蓮花,造型巧奪天工,全國獨一無二,這如意斗拱除了美觀之外,能將廊屋頂部重力科學分解,平衡重力,使廊屋更堅固。</h1> <h1> 橋身外壁鱗疊三層風雨板,橋欄處風雨板上開啟圓形、桃形、扇形小窗用作采光和眺望。</h1> <h1> 如龍橋結構復雜,工藝精湛,功能完備,建筑上頗具宋代遺風,是我國現存木拱廊橋中不可多得的典型范例,目前在國內已經十分少見,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h1> <h1> 步蟾橋<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位于舉水鄉月山村,始</span>建于明永樂年間,現存建筑為民國六年(1917年)重建,系大跨度石拱廊屋橋。它是慶元縣100座廊橋中造型最優美的廊橋之一,被當地人譽為廊橋中的“美男子”。</h1> <h1> 步蟾橋全長52米,橋寬5.5米,有廊屋18間,廊屋內設神龕,當心間天花為八角澡井。</h1> <h1> 古人對這座橋的取名頗具用意,蟾宮代表月亮,而月山村因形似月亮被喻之為仙境,進入月山必經此橋,有步入蟾宮之意,故稱為步蟾橋。</h1> <h1> 濛洲橋原位于慶元五大堡鄉濛淤村,始建于1264年,明嘉靖5年重建,1986年重修,1992年毀于火災,2008年重建。</h1> <h1> 慶元廊橋集山、水、屋、橋于一體,既美觀實用,又有深沉的民俗文化淵源,在驚嘆自然造化與巧匠神工之余,又能激起縷縷思古之幽。</h1> <h1> 從建筑學的角度看,慶元廊橋熔傳統樓臺軒榭的建筑風格和造橋技術于一爐,廊屋部分檐牙高喙,鉤心斗角,橋身則單孔橫跨,缺月欲圓。</h1> <h1> 從視覺的角度看,廊橋之美還在于山水之勝,在深山清幽之所,在綠樹掩映之間,一座閣樓高聳的廊橋忽然映入眼簾,真有如入蓬萊仙境的感覺。水為山之魂,水為橋之侶,橋下或碧水潺潺,或深潭如鏡,或猛浪奔巖,遠遠望去,整座廊橋如長虹臥波,又似蛟龍出水,與其周圍的山水構成一幅幅優美的畫卷。</h1> <h1> 從廊橋的用途看,有的用于村莊攔護風水,有的作為善舉的憑證,有的用于交通。</h1> <h1> 由于歷史久遠,每當登臨時,總會臨風懷想,感慨良多,你會想到多少個風清月朗之夜,青年男女待月西廂,在廊橋中幽會;你會想到多少次少婦送郎,依依惜別,留下許多深閨春怨;還有挑夫健婦的足跡及落魄書生和失意商人的身影。</h1> <h1> 總之,慶元廊橋有著非常深厚的文化內涵,是旅游觀光、科學考察最理想的去處。</h1> <h1> 慶元的廊橋據說有97處,二天時間只能走馬觀花找一些代表性的看一下,真正的古跡不多,大部分按原貌翻修或重建,廊橋和香菇是慶元的二大特色,還是挺好看的。</h1><h1> 王巖 2021年3月17日</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吉县|
丽江市|
大竹县|
密山市|
九台市|
福泉市|
松桃|
吉隆县|
南皮县|
阿城市|
长泰县|
龙山县|
昌都县|
洱源县|
武汉市|
武宁县|
五大连池市|
吉木乃县|
宽城|
汉阴县|
阿拉尔市|
探索|
金昌市|
高安市|
安达市|
临泉县|
凤翔县|
栾川县|
阿拉善左旗|
桓台县|
航空|
临洮县|
琼海市|
集安市|
湘潭市|
淮北市|
邯郸市|
蒙城县|
阳江市|
黄骅市|
平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