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97年重慶設立直轄市,原位于四川省東部的萬縣、涪陵兩市脫川入渝(另含東南角的黔江地區)。仍隸川轄的達州、廣安兩座東端城市則與川中偏北的南充(川北老行署舊治),川北核心的巴中及廣元,共同組建“川東北”之區域新概念,并影響著產業經濟規劃、城市群落分布等各類調屬。川東北地處大巴山南麓,受嶺谷割裂,眾群峰環繞;嘉陵江、渠江等水系曲折蜿貫,也是由川盆東出下江,北上中原的門戶節點。這里淺丘地帶適宜農耕人居,城鎮均依江河促興;山地范圍人口聚落較少,多主導“林業墾植、山珍風物、游覽觀光”等功能。</p><p class="ql-block">位于川東北核心的達州市宣漢縣,居處在四川盆地丘陵與大巴山南麓嶺谷的過渡帶,地勢呈顯“北高南低”之形態。此次探訪路線,就是由宣漢縣城開始,沿著前河河谷(渠江上源,屬嘉陵江水系),折向東北行,經南壩、華景、土黃、樊噲等鄉鎮后,到達渡口鄉,即巴山大峽谷南端入口,再回返南壩,走上峽方向、越嶺觀面山楊柳關,下至開州結束。</p> <p class="ql-block">宣漢在城區主要街道上都設置了該縣打造全域旅游的宣傳牌,并附帶文字介紹,通過地圖形式做指向性引導(縣域·縣城·招牌景區三大要素),讓市民及游客一目了然,大家會很直觀了解到宣漢縣豐富的旅游資源與配套信息,可為廣泛推薦。“全域旅游”不僅只是一句口號,更多則表現在這類實際行動上。</p> <p class="ql-block">宣漢縣境內巴韻風情濃厚,資源富集,且擁有“巴山大峽谷、洋烈水鄉、江口湖、羅家壩巴人遺址、馬渡關”等眾多自然人文類游覽點。</p> <p class="ql-block">發源于大巴山南麓的前河與后河,穿切盆緣深谷,蜿流至宣漢縣城東側的江口水電站,先在此形成了“江口湖”灌區,待兩河從江口湖電站出閘后,匯稱為“州河”,延繞宣漢老城南側,再流向西南,經過達州市區,于渠縣北部三匯鎮與巴河同涌渠江,遠泊嘉陵。</p> <p class="ql-block">宣漢老城北臨后河,南依州河,呈態一座舌尖形半島。半島最東端的坡丘上,現為巴山紅軍公園。</p> <p class="ql-block">宣漢老城西側,原是大片的低山丘陵,地勢則較為平緩。經過多年來的拓展建設,現已開發為城市新區,主要分布住宅功能,并配套有商業、醫療及教育設施,還有部分文教服務類場所,如縣圖書館。城西也是宣漢縣城最主要的人口聚居區。</p> <p class="ql-block">宣漢半島老城內空間狹窄,道路彎伏,大量人口與功能均集中在“島頸”位置,雖向城西有一定疏緩,但老城長久的人文積淀,還是處在全城“中心”的固化理念上。這一點無論自然賦予還是人文影響,與瀘州、重慶非常相似。</p> <p class="ql-block">宣漢縣城南側,臨靠州河的高密度建筑城市街區(新橋街)。空間視覺上的“狹窄、擁擠”之感,在此體現尤甚。</p> <p class="ql-block">臨靠后河的宣漢縣城北門碼頭,顧名思義位于老城北側。濱河高架路也沿著河岸,穿越密集的居民點,循高差修建至北門,沿途還打造了濱江景觀帶。</p> <p class="ql-block">北門碼頭對岸的明月村聚落,那邊雖低丘綿延,但已規劃為“明月壩新區”,今后待時機成熟,便將進行規模化開發,為城市拓建出一片天地,畢竟宣漢縣域尚有102萬常住人口,不會完全被周邊兩座特大城市吸虹,亦存較大的承載基礎。</p> <p class="ql-block">位于宣漢老城東門廣場的蘇維埃政府遺址。1933年10月,紅四方面軍發動宣達戰役,攻克宣漢縣城后在縣城東門成立了縣級蘇維埃政府與由原川東游擊軍所改編的紅33軍。遺址老建筑早已拆遷,目前僅在原址立碑說明。</p> <p class="ql-block">宣漢縣江口大橋,橋狀更突出了老橋舊孔的即視感。穿過對岸那片坡地城市聚落(屬東鄉街道南岸社區),公路可南通開江,東走南壩。</p> <p class="ql-block">陽光照耀下的傍晚時分,在江口大橋下拍攝夕陽是不錯的選擇。這座巴山小城在初春夕陽余暉的映襯下,河道潤澤靈動,彰顯水墨視覺。</p> <p class="ql-block">宣漢縣城東,江口電站入口。而在江口湖蓄水后,環湖一圈也建設了“濱湖路”,并將打造觀湖景觀長廊,形成宣漢旅游亮點,吸引市民與游客前往休閑觀光。左側建筑里的“宣漢采氣作業區”,屬西南油氣田公司·川東北氣礦管理,是宣漢礦產資源的一個產業寫照。地處大巴山區的宣漢縣,礦產資源豐富,目前已探明開發的天然氣儲量達3000-6000億立方米。自2006年普光發掘氣田后,宣漢現已成為西南天然氣氣田中心,國家“西氣東輸”的重要基地。</p> <p class="ql-block">走進縣圖書館,翻閱宣漢縣志里的城區地圖,城市框架核心為半島老城+城西緩壩,河流如似紐帶蜿蜒,四周峰嶺綠意圍峙,構建生態山水園林縣城。</p> <p class="ql-block">民國版《宣漢縣志》,對該縣疆土轄域概況,與周邊各鄰縣通達里程的文獻記載。</p> <p class="ql-block">結束對宣漢縣城的尋訪后,搭乘班車前往縣域東北緣的幾座場鎮。1981年版《四川省地圖集》對宣漢縣域東北緣的要素信息標注。這一帶依前河而行,除華景、土黃等部分場鎮為淺丘緩壩外,其余多是“峰嶺峽深,山勢綿亙,水流穿谷”的自然環境。</p> <p class="ql-block">對宣漢縣東北部幾座場鎮的探尋,我選擇了“由遠到近”的方式,先前往距離最遠,同時有客運班車能夠到達的渡口鄉。渡口為土家族鄉,位于宣漢縣東北邊緣,距縣城97公里。這里因前河泊渡而得名,居處大巴山南麓腹地,百里峽地質公園南口。早在十多年前,百里峽就因夏季漂流,吸引了來自重慶、達州等地的眾多戶外穿越愛好者。2015年11月刊的《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對百里峽做了專題撰文,并以“巴山大峽谷”介紹新稱謂。之后宣漢縣便對百里峽進行升級整合,統一打造為“巴山大峽谷”景區,還開發了羅盤頂等高峰觀景臺,使景觀性、游覽度更加豐富。經此一番包裝提檔后,巴山大峽谷如今已是宣漢縣的招牌旅游景點,讓這段大山深處的自然秘境,重展于世人面前!</p><p class="ql-block">《中國國家地理》2015年11月刊,關于巴山大峽谷(百里峽)的文章標題。</p> <p class="ql-block">2014年五一假期,個人與朋友從城口方向穿越百里峽時,曾路過了渡口鄉,那會感覺非常僻靜偏遠,場鎮也小而舊。如今已打造成為服務于巴山大峽谷的旅游集散小鎮。聚落依河谷而建,設施環境煥然一新。</p> <p class="ql-block">圖中右側是修葺一新的渡口鄉老場,左側那排新房屋是利用河畔臺地而新建的巴山風情仿古街區,開設有多家餐館、民宿、旅游商店等。</p> <p class="ql-block">渡口巴山風情街的廊橋。左側建筑是巴國影劇場。晚間將定期上演由央視導演哈文所打造的民俗情景劇—《夢回巴國》。在這類景區,白天游客戶外觀景,夜幕餐畢后,再看一場帶有地方特色的情景演出,即會感到充實,更為旅程點綴一絲精彩。</p> <p class="ql-block">結束對渡口的探尋,為節省時間,便搭乘摩托車前往樊噲鎮。渡口距樊噲僅6公里。因西漢初年名將樊噲曾在這里屯兵而得名。前河還在此納接了石連河與鐵線溪兩條小支流。樊噲場鎮被河道分割為了三大部分,核心部分通過鐵鎖吊橋連接,主體聚落呈塊狀。周邊多為山峽峰谷,地勢陡峻狹長。</p> <p class="ql-block">樊噲鎮的將軍廣場上,還立有他的一尊塑像。原來他是劉邦的連襟,且為開創西漢基業立下了汗馬功勞。</p> <p class="ql-block">這幾年還有一個熱點提及到了樊噲鎮,那便是西渝高鐵。這條高鐵自2015年提出后,因東西端走向問題,在川渝兩省(市)之間,無論官方(媒體為主),還是民間(網絡核心),均引起了雙方的激烈博弈。特別是重慶至安康這段,重慶主張走東線(重慶-涪陵-萬州-開州-城口-安康),四川主張走西線(重慶-廣安-達州-萬源-安康),大家各執一詞,道理加持。后來隨著川渝戰略性合作的啟動,西渝高鐵也采取了符合雙方利益最大化的走向,即東西兩線都建,統一在某個地方接駁,而這個接駁點,又經過重慶市開州區大進鎮與宣漢縣樊噲鎮另一番博弈后,由中鐵二院工作人員實地踏勘,最后仍選定在了樊噲鎮,走向大致確定為“重慶-廣安-大竹-達州-宣漢-樊噲-城口-安康”。作為縣級的宣漢也收獲了兩座高鐵站。不過根據地形所示,接駁點這座高鐵站雖然名稱“樊噲”,實則位于土黃鎮境內。因為土黃地勢相對平緩,一會也將去探尋究竟。</p> <p class="ql-block">西渝高鐵正線(渝達康段)與萬州聯絡線(萬州-開州-樊噲)在樊噲鎮的接駁示意圖。一座小鎮高鐵樞紐即將崛興于大巴山南麓。另外根據一些資料所示,樊噲站的規模預計設定為8000平方米,與部分縣級車站規模相當。建成開通后,將服務于宣漢縣東北部前河走廊上的多處城鎮(南壩、華景、土黃、樊噲、渡口、龍泉等)。這些地方遠離宣漢縣城,周邊也無縣級政區駐地,而人口還不少,所以在此范圍內設置高鐵站一方面可解決人口出行,同時也能吸引產業落戶,并實行傳統功能轉換升級,以改觀這一帶閉塞偏遠的狀態。</p> <p class="ql-block">從樊噲到土黃之間10公里,乘坐班車很快就能到達。土黃鎮北側風貌,臨河吊腳樓早已由木質桿換成了水泥樁。</p> <p class="ql-block">比起北端山峽里的樊噲鎮,土黃鎮則要相對平緩開闊一些。土黃場集沿前河呈一字形延展,聚落為線狀。土黃鎮因有這樣的環境條件,使其土地資源肥沃,水潤良田,利于耕種。同時也作為宣漢黃牛的天然飼養地,適宜畜牧經濟發展。宣漢黃牛還是當地牛肉干的原料食材。</p> <p class="ql-block">土黃場鎮南岸為萬斛壩行政村,也是西渝高鐵規劃設定的“樊噲”站點之一(經與當地村民交流咨詢,基本得到確認)。萬斛壩地處前河南岸的水流沖積灘,空間地勢平坦,故以“壩”稱專名。后因防洪需要,在河邊修筑了堤壘,形成岸臺,上邊可供人車通行(僅是摩托車與自行車)。</p> <p class="ql-block">萬斛廣場上矗立著發展宣傳標語。西渝高鐵的東西向接駁站點基本確定后,當地政府也非常敏銳的將高鐵元素融入到了相關宣傳中,等待著全線開工的那一刻!</p> <p class="ql-block">離開土黃鎮,乘車返回南壩鎮,計劃在此休息整備,次日一早前往楊柳關探尋后,再到開州區。南壩鎮位于宣漢縣東部,距縣城32公里,是宣漢縣域副中心,在達州市域內也算是一座規模化大城鎮。并作為前河上游眾多鄉鎮場集的經濟、文化、信息中心,宣(漢)東交通樞紐和物貿集散地。目前南壩城鎮規劃面積15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6.8平方公里,城鎮常住人口約7.2萬人。圖中右側為南壩老街。</p> <p class="ql-block">南壩鎮早在南北朝北魏時,即作為了古漢?興縣的治所?。清代初年,興建張廟場;清代中葉以場集位居前河南岸平壩之上而改定今名。從前河北岸看南壩老街方向。</p> <p class="ql-block">南壩鎮之所以規模大,除交通區位外,也得益于這里擁有較強的工業基礎。其中宣漢縣天然氣凈化廠就位于此(另一座較大的在普光),居國有企業之首。此外,民營工業方面,主要以食品、糧油加工為主導門類,特別是牛肉干品牌,享譽川東鄉土味道。2005年,前河北岸的昆池鎮撤銷,合并至南壩鎮,使南壩的規模框架擴大,建成區也跨越前河兩岸。圖中右側即為原昆池鎮部分,現已是南壩的城市組團。</p> <p class="ql-block">宣漢縣城與南壩鎮的區域位置關系圖,從交通節點的角度來看,南壩鎮也確實能夠作為縣域副中心發展。</p> <p class="ql-block">從南壩鎮搭乘宣(漢)開(州)班車前往楊柳關。這趟班車貌似沒開行多久,兩地汽車站均有提示信息。這是到達宣漢縣城那天在汽車站售票廳所拍。</p> <p class="ql-block">楊柳關,地處大巴山南麓,屬觀面山系大梁子支脈,峰脊綿延數百里,并作為了重慶市開州區與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的一道天然政區交界線。這里因埡口關隘上昔日多植楊柳樹而得名。但如今楊柳樹已不多見,主體植被為針葉松林與針闊混交林態,另還開有部分杜鵑花,點綴于山叢林野間。此次探尋我從宣漢縣東部的南壩鎮出發,乘坐宣漢—開州班車(經停南壩與楊柳關),在楊柳關埡口下車即可,南壩到楊柳關班車約1小時,票價15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梁子.楊柳關的區位影像示意圖。</span></p> <p class="ql-block">大梁子.楊柳關沿襲了大巴山脈一個顯著的地貌落差現象,即“北緩南陡”。從山梁北側宣漢縣境內上坡至楊柳關埡口,路面雖有盤繞,但總體趨于緩和,很快就能到達。但從埡口南側下山梁,則是一路陡坡相隨,楊柳關到三匯口,僅8公里,但卻因山路陡急,車輛需放慢行駛,則會感覺耗時很久。</p><p class="ql-block">楊柳關埡口全貌。圖中左側指示牌上所標注的“天池寺”,地處于宣漢、開州、開江三縣(區)的交界點(地名稱‘天池山’),也是當地鄉民信眾一處重要的祭祀祈福之地。但天池寺距離楊柳關埡口還有十多公里,沒有自駕車過去非常不方便。此次自助探尋,只得選擇放棄。</p> <p class="ql-block">楊柳關埡口南側(重慶開州區境)的原紅軍戰壕遺址,早在八十年代就被立定為了開縣的文保單位。1933年秋,紅四方面軍曾在此與川軍王陵基部展開過激烈戰斗,屬川陜革命根據地“反六路圍攻”的戰役組成。按照當時的四川軍閥防區劃分,宣漢縣屬劉存厚部,開縣與開江屬劉湘、王陵基部。紅四方面軍發動宣達戰役擊垮了劉存厚,兵鋒直抵楊柳關,所以當劉湘發動“六路圍攻”反擊時,一場惡戰在此將不可避免。如今留下了“戰場喧囂后,林濤寂靜聲”。</p> <p class="ql-block">鐫鑿在埡口一塊巖石上的“楊柳關”三個大字,為后世所刻。下側方框中的文字是對1933年紅、川兩軍“楊柳關戰斗”的簡要介紹。</p> <p class="ql-block">楊柳關埡口宣漢境內的地名標識牌。左側那座白色房子,是由宣漢所設立的“煤炭驗票站”,負責對過往的煤炭運輸進行票據檢查。某些特殊時期,更作為臨時檢查點使用(如非洲豬瘟、新冠疫情等)。而在宣開交界的大山區里,礦產資源非常豐富,采掘量且較大,所以相關運輸業務便也很多。</p> <p class="ql-block">楊柳關埡口北側,1933年的阻擊戰遺址區,目前屬宣漢縣的文保單位。開州與宣漢兩縣(區)均在楊柳關擁有文保,開州是紅軍戰壕,宣漢則囊括了戰斗全過程。</p> <p class="ql-block">宣漢縣的文保碑后邊,是涉及楊柳關戰斗的一些細節說明,這些史料是從哪里獲取的呢?反正個人感覺是在閱讀一段小說文字。</p> <p class="ql-block">站在楊柳關埡口北側,瞰望大巴山南麓支脈—大梁子(觀面山系),峰巒褶亙,此刻完全置身于大山的懷抱中。山腳下有零星的梯田耕植蔬菜類農作物。遠處公路邊的那排房屋,便是宣漢縣上峽鎮楊柳村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楊柳關埡口處是公路所途經的川渝分界點,還矗立有官方政區界樁,為2017年新勘界后所立。四川境內為宣漢縣上峽鎮,重慶境內是開州區三匯口鄉,并由川渝兩省(市)民政單位共同管理。這里也是四川與重慶之間的第2號省際界樁。</p> <p class="ql-block">楊柳關每天僅有兩趟宣漢與開州的往返班車途經,公共通達不便。隨即在埡口北側找到宣漢境內一戶農家,讓他們幫忙聯系摩托車搭乘到三匯口(20元),再轉客運班車返回開州,結束了此次探尋活動。</p><p class="ql-block">三匯口鄉位于開州區西北部,鄰靠觀面山與四川宣漢交界,因有三條小溪在此匯流而得名,是典型的山區嶺谷聚落,自然資源豐富,主導農林耕植。南北朝西魏時,這里作為“西流縣治所”(分巴渠縣地所置),如今古縣遺址已湮沒在而后修建的“三匯水庫”中。西流縣曾流傳有“八景”,其中涉及楊柳關的一景叫做“楊柳晴雪”,源于楊柳關海拔高峻,冬季山埡積雪覆蓋,每待陽光照耀,突顯晶光閃耀,景致濃墨重彩,奪目吸引!</p> <p class="ql-block">在點校版民國《宣漢縣志》中,對楊柳關的記述,是為宣漢通往開縣、萬縣的大道上。在從楊柳關埡口搭乘摩托車下山的途中,也看到了正在對當年途經這里的古道碥徑、關口遺址進行開發打造,力爭在情懷方面還原歷史景象。無論如何,也沒有忘記這片僻靜之地,這對當地挖掘文化旅游,帶來系列化新機遇,以使鄉土資源的軟實力,獲得促進提升。</p><p class="ql-block">值此感謝宣漢縣圖書館提供的點校版民國《宣漢縣志》。</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咸丰县|
汝州市|
华坪县|
丰城市|
竹北市|
桐柏县|
茂名市|
富裕县|
汉川市|
宁蒗|
梁山县|
平果县|
泌阳县|
东丰县|
阿克陶县|
山西省|
应城市|
隆林|
武陟县|
景宁|
武鸣县|
包头市|
六安市|
平安县|
武乡县|
永川市|
治多县|
南投市|
凤阳县|
临漳县|
阜城县|
吉水县|
驻马店市|
威宁|
上栗县|
隆昌县|
广南县|
东兴市|
中山市|
龙门县|
武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