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自從陶淵明寫下《桃花源記》,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找尋——哪里才是他筆下描繪的真正世外桃源?于是,華夏大地上出現(xiàn)了很多有關“正宗桃花源”的爭論。陶淵明的家鄉(xiāng)江西廬山、湖南常德、湖北十堰、江蘇連云港、安徽黃山、河南南陽、重慶酉陽、甚至臺灣基隆等地聲稱都有桃花源,而且一個個都有令人信服的理由。</p><p class="ql-block"> 春暖花開,親友相伴,說走就走,我們來到了重慶酉陽的桃花源景區(qū)。</p><p class="ql-block"> 學者專家們從地理、路線、景物、歷史、距離、環(huán)境等六個方面考證認為,酉陽的大酉洞與陶淵明《桃花源記》原型相似。清《四川通志》說:“酉陽漢屬武陵郡之遷陵地,漁郎所問之津,安知不在于此?清《酉陽州志》也稱此洞“與陶淵明桃花源者,毫厘不爽”。</p><p class="ql-block"> 酉陽本屬于武陵山的腹地,溶洞、溪流、桃花林、良田、美池……《桃花源記》中的主要景致這里幾乎全有且和文中對應。游人完全可以一邊背誦《桃花源記》,一邊尋訪游玩:“緣溪行……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p><p class="ql-block"> 更讓人嘖嘖稱奇的是,就在這里的大酉洞里,有“太古藏書”的真實歷史事件發(fā)生。北宋《太平御覽》卷四九之《荊州記》記載:“大酉山上石穴中有書千卷,相傳秦人于此而學,因留之。”《酉陽直隸州總志》也記載:“有秦人,負書笈,輾轉來酉”。</p><p class="ql-block"> 相傳,秦始皇統(tǒng)一后,為鞏固他的政權,曾“焚書坑儒”。那時有咸陽儒生數(shù)人,相約遠逃蠻荒,離咸陽、經(jīng)漢中、出劍門,循嘉陵江、長江、烏江,沿枳城(今涪陵)、龔灘,負笈來此絕境,將商周經(jīng)典古籍藏于洞中石室。這個傳說一直在酉陽地區(qū)流傳,直到清朝才有人根據(jù)這個 線索,終于在山洞的高處發(fā)現(xiàn)了秦竹簡,現(xiàn)在收藏于博物館。大酉洞口高三四十米,寬二三十米,長一百八十余米。山洞崖壁上還留有今天很多人難以辨認的先秦篆體古字,洞尾左側高處的崖石上,刻有清代酉陽知州羅升梧手書的“太古藏書”四個大字,兩邊有題為“陶翁傳記成玄景;秦儒藏書隱洞天”的對聯(lián)一副。這不就剛好暗合了《桃花源記》中“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記錄嗎?不得不讓人浮想聯(lián)翩……</p><p class="ql-block"> 此外,加上當?shù)卣蛟焓劳馓以淳皡^(qū),建有入迷津、秦樂坊、廋辭亭、歸園田居、忘歸廊、陶公學堂、命子堂、躬耕園、桃汁坊、秦趣苑、桃源茶坊、九氏嘉谷、麻布記憶、大秦食客等與秦晉生活元素緊密相聯(lián)的景點,置身其中,讓人恍惚“問今是何世?”感覺完全可以“不復出焉”。</p><p class="ql-block"> 其實,哪里是真正的桃花源不重要,因為每一個人的心里都有一個“桃花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p> <p class="ql-block">無影無蹤漁郎路誌</p><p class="ql-block">有根有據(jù)陶令文章</p> <p class="ql-block">落英繽紛</p> <p class="ql-block">林盡水源</p> <p class="ql-block">山有小口</p> <p class="ql-block">仿佛若有光</p> <p class="ql-block">桑竹</p> <p class="ql-block">美池</p> <p class="ql-block">良田</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汕头市|
信丰县|
盐山县|
盐边县|
驻马店市|
敦煌市|
团风县|
陇南市|
淳化县|
和林格尔县|
宁陵县|
左贡县|
凤阳县|
鄄城县|
蓝山县|
梅州市|
交口县|
梧州市|
延安市|
上饶市|
龙口市|
永新县|
井陉县|
怀安县|
元氏县|
彭州市|
蕉岭县|
芮城县|
西贡区|
乌鲁木齐市|
万年县|
申扎县|
华池县|
灵宝市|
石河子市|
乐平市|
临潭县|
平乐县|
土默特右旗|
永寿县|
喀喇沁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