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甘肅與四川之間有條密道,是河谷,造就三星堆青銅面具的奇特長相

路生說史

<h3>提示:白馬人“池哥晝”面具與三星堆祭祀青銅人面像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這中間隱藏的是,川甘兩地因為地理的關(guān)系,在歷史長河中的民族融合,以及共同的文化創(chuàng)造。</h3></br><h3> 池哥晝與三星堆面具</h3></br><h3>三星堆位于四川省廣漢市三星堆鎮(zhèn)。1980年至1981年間考古學界把三星堆遺址第二期起連續(xù)幾期文化遺存稱為三星堆文化,其文化年代下限存在爭議。這就是說,三星堆文化的年代上限是不存在爭議的:距今4500±150年,大致延續(xù)至距今3000年左右,即從新石器時代晚期至相當中原夏、商時期。考古學認為三星堆文化可能是夏文化與三峽地區(qū)土著文化聯(lián)盟進入成都平原征服當?shù)卦形幕笮纬傻摹5?,一些網(wǎng)友并不這么認為,他們覺得從地理層面講,四川盆地如同鐵桶一般,自古就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之說,根本不可能受到周邊地域文化的影響,所以,也便產(chǎn)生了很多不和諧的聲音,諸如三星堆文化是“外星文化”等等。</h3></br><h3>根據(jù)一些網(wǎng)文分析,這些網(wǎng)友們的說法大約來源于,三星堆文化出土了眾多奇異的青銅器,而這些網(wǎng)友因為不了解這些青銅器,就將遠古的三星堆人和這些青銅器給“神話”了,認為三星堆文化要早于中原文化,進而將其推上了“神壇”。對此,2018年《三聯(lián)生活周刊》披露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長江黃河與西遼河考古學文化年表”說明,三星堆青銅文化的起始時間不早于商朝的建立時間。三星堆青銅器的年代跟殷墟幾乎同時代的,而中原早在幾百年前的二里頭時代就已有青銅禮器,那時候,三星堆還沒有在真正意義上確立自己的文化。也就是說,三星堆青銅文化距今不過3500年,在其起始的悠久歷史里,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且落后的文化時代。</h3></br><h3> <h3>現(xiàn)在,我們就從地理的角度入手,詳細說明“三星堆文化可能是夏文化與三峽地區(qū)土著文化聯(lián)盟進入成都平原征服當?shù)卦形幕笮纬傻摹敝械摹跋奈幕笔钦l,同時說明“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并不意味著四川盆地就是一個鐵桶,其他人群與文化進不去。在以前的文字里,我們講過,與陜西相通的古蜀道有很多條,它們都在秦嶺與巴山之中,有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又有洋巴道、米倉道、金牛道等。與甘肅、青海相通被提及最多的古蜀道是陰平道和吐谷渾道。</h3></br><h3>陰平道北起甘肅省文縣,穿越岷山山脈,經(jīng)青川縣境西北而達四川平武縣。這在地圖上是一段很短的距離,但很難走,最終通往蜀地的心腹成都。吐谷渾道也叫吐谷渾道,在歷史上這條道非常有名,即在河西走廊受阻時,人們可以通過今天的新青公路由新疆喀什一帶到青海省西寧一帶,然后從西寧所在的河湟地區(qū)南至成都平原。其中包括松茂古道和岷山道兩個部分,均為茶馬古道,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成都平原的盛產(chǎn)絲綢就是通過這里傳到新疆及其以遠的,如漢晉時期精絕國故址,新疆民豐縣尼雅遺址出土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代織錦護臂就來自蜀地。同樣,比絲綢更早的美玉也在這條道路和與陜西相通的古蜀道上流通貿(mào)易,如龍溪玉又稱岷玉,是四川汶川產(chǎn)的軟玉,位于陜西省漢中市南鄭區(qū)梁山鎮(zhèn)漢江南岸龍崗寺遺址(又稱龍崗寺古人類遺址),出土的玉器玉料多為岷玉。龍崗寺遺址是漢水流域一處重要石器遺址,屬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遺址,6000年前,岷玉就傳到了龍崗寺。</h3></br><h3> 松茂古道</h3></br><h3>松茂古道,亦稱灌松茶馬古道,在古代是成都平原連接汶川、茂縣、松潘的通道,起于都江堰(灌縣),止于松潘。岷山道實際上是河南道,河南道得名于河南國,一般指吐谷渾,與我們今天說的河南省沒有多少關(guān)系。岷山道實際上比河南道命名得更早,二者是一條道。早在先秦時期,岷山就以它的名字命名,大致走向是:從長江上岸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龍涸(今松潘),到青海湖畔吐谷渾都城以遠。但在今川甘交界這段史籍的記述相對模糊,而我們要說的即是連接二者的一條非常重要的古道——若求道,即若爾蓋至求吉農(nóng)區(qū)干道。</h3></br><h3>若爾蓋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若爾蓋縣志》(民族出版社,1996年)中稱,若求道進出農(nóng)區(qū)道口有三:一是從阿西牙相經(jīng)阿西茸羊圈溝、俄哥順西下經(jīng)牙弄、潘州到求吉寺;二是從達扎寺經(jīng)打更溝、阿西茸八字口、同戈、俄哥順阿西河下至求吉寺;三是從班佑翻越阿俄喀卡山口經(jīng)巴西阿俄、康多、長安,順巴西河經(jīng)阿西茸牙弄溝口、潘州到達求吉寺,約50公里。從求吉向北至瑪歐若噶隘口入甘肅迭部縣境,經(jīng)達拉可通岷縣或舟曲。</h3></br><h3> 達拉溝河谷</h3></br><h3>若求道實際上是達拉溝河谷,求吉河為達拉溝河上源之一,也稱達拉河,藏語稱達拉曲,長江支流嘉陵江支流白龍江的南岸支流。主源發(fā)源于四川省松潘縣北的岷山山脈喀降阿嗄附近。上游稱包座河,由南向北流經(jīng)上、下包座,在欽多納巴西河,繼續(xù)北流,至求吉寺后,稱求吉河。求吉河四川境內(nèi)流長89公里,流域面積1749平方公里。</h3></br><h3>達拉溝河于迭部縣達拉鄉(xiāng)甘溝村東(瑪歐若噶隘口)入甘肅境。于達拉鄉(xiāng)政府駐地東納入高吉曲(長26公里),達拉林場附近納入納考曲(又名熱泉河,長35公里)后沿達拉溝東北流,依次納入拉孜曲、次哇等小支流后折向北流,于卡壩鄉(xiāng)政府駐地東側(cè)(達拉溝口)注入白龍江。主要支流有除包座河、巴西河外,還有高吉曲、納考曲(又名熱泉河)、拉孜曲、次哇曲等。</h3></br><h3>這條縱橫交錯的河谷,南北穿透岷山,成為岷山山脈中的一條通川古道,有一谷溝通甘川之說。當年紅軍長征走的正是這條古道。時屬松潘縣,故稱松潘草地。1956年才成立若爾蓋縣。并在此進行了包座戰(zhàn)役,召開了著名的巴西會議、俄界會議。用于軍事,若求道或達拉溝河谷在元朝就經(jīng)歷過一場著名的戰(zhàn)役——蒙古滅大理之戰(zhàn)。</h3></br><h3> 達拉溝河谷</h3></br><h3>1253年9月,忽必烈督軍至忒剌(今甘肅迭部縣達拉溝),分兵三路南進:兀良合臺率西路沿晏當路(今四川阿壩草原)而進;宗王抄合、也只烈率東路經(jīng)茂州(今茂汶)趨會川(今會理西)以作牽制;自率中路經(jīng)滿陀城(今四川漢源北)渡大渡河,沿古青溪道南下,穿行山谷1000余公里,于十一月初進抵金沙江畔,遣使赴大理國招降。兀良合臺的這一路軍很明顯走的是達拉溝河谷。當時,蒙古人從北方抽調(diào)十萬大軍,僅于達拉溝完成集結(jié)就花了一年多時間。此戰(zhàn),蒙古人揮軍直入數(shù)千里,深遠迂回攻占大理國,出奇制勝,形成了對南宋的南北夾擊,對滅亡南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是中國戰(zhàn)爭史上遠程奔襲的著名戰(zhàn)役。</h3></br><h3>比蒙古人更早的唐朝。李道彥,字號不詳,隴西狄道(今甘肅秦安縣)人。唐朝宗室大臣。武德元年(618年),進封膠東王,授任隴州刺史。貞觀元年(627年),遷相岷二州都督、降封膠東縣公。貞觀二年(628年),擊退吐谷渾軍隊。進襲吐谷渾,李道彥走的就是這條道。吐谷渾滅亡后,吐蕃的勢力到達松潘一帶,當時吐蕃士兵駐扎在松州(今松潘),在川西北高原和唐軍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拉鋸戰(zhàn)。若求道自然成了必不可少的戰(zhàn)略要道。</h3></br><h3> <h3>古蜀國為周代諸侯國,從原始氏族部落開始,后來經(jīng)過長期的發(fā)展及融合,變?yōu)槭袢?,并轉(zhuǎn)型成封建制國家。傳說蜀人起源于蜀山氏,從蠶叢氏稱王開始,歷經(jīng)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五個氏族的統(tǒng)治。約前11世紀,蜀國參與了武王伐紂的戰(zhàn)爭,為“牧誓八國”之一。西周初期,蜀王杜宇自立為帝,號稱望帝。杜宇在位時期,遷都郫邑,教民耕種,開疆拓土,使蜀國成為西南地區(qū)的大國。那么,三星堆文化中的“夏文化”是誰呢?答案只有兩個字:“夏人”。更確切地說是當時生活在今川甘一帶的氐人與羌人。</h3></br><h3>一般認為從春秋戰(zhàn)國至秦漢,氐人活動在西起隴西,東至略陽,南達岷山以北的地區(qū),約相當于魏晉的隴西、南安、天水、略陽、武都、陰平六郡及其南鄰,即今甘肅省東南、陜西省西南、四川省西北交界處,包括渭水、漢水、嘉陵江、岷江、涪江諸水源頭。起初主要聚居地區(qū)在西漢水、白龍江流域,此外,還與它族雜處。</h3></br><h3>《漢書·地理志》顏師古 注:“氐,夷種名也,氐之所居,故曰氐道”;氐道在今九寨溝、平武、松潘(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內(nèi)。漢代在氐族聚居區(qū)設(shè)置的道、縣有河池縣、武都道、氐道、故道、平樂道、沮道、嘉陵道、循成道、下辨道、甸氐道、陰平道、剛氐道、湔氐道、略陽道等。其中剛氐道、甸氐道屬廣漢郡,湔氐道屬蜀郡。上述十三道俱在隴以南,漢中以西,洮岷以東及冉駹以東北,與《史記》《漢書》有關(guān)記載相吻合。</h3></br><h3> <h3>我們在以前的文字里介紹過,氐人不是游牧民族,是一個以定居農(nóng)業(yè)為主的民族,在漢代,已有較為發(fā)達的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肚几甏髴?zhàn) 》是羌族民間史詩中最為著名的一部,敘述了羌人民祖先歷盡艱難困苦,與魔兵戰(zhàn),與戈人戰(zhàn),被迫從西北遷居岷江上游的歷史。傳說,羌人的祖先木姐珠和斗安珠結(jié)婚以后生了九個兒子。他們率領(lǐng)自己的部落,趕著羊群,來到一個有山、有水、有平原的放牧的好地方,并決定在這草原上定居下來。隨著歲月的流逝,木姐珠和斗安珠生的九個兒子繁衍生息變成九支人,這就是羌族的前世。但是,當時的草原上卻住著高顴骨、短尾巴、健壯的土著戈基人,他們個頭不大性情卻很兇猛,互相爭奪牧場,經(jīng)常發(fā)生戰(zhàn)爭。</h3></br><h3>這里的戈基人或為氐人,在與羌人戰(zhàn)斗中,他們失敗了,這也導致了氐人與羌人在今川甘一帶的民族融合。受到壓制的氐人同時南移,與古蜀人有了進一步和融合,在歷史的長河里,古蜀文明自岷江上游興起,而氐人與古蜀人一樣起源于起源于四川松潘高原。</h3></br><h3>青銅器在研究中國古代早期文明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古蜀王國發(fā)展于四川盆地,受封閉的自然環(huán)境影響,古蜀王國文明具有非常獨特的特色,尤其是三星堆出土的眾多青銅造像,鑄造精美、形態(tài)各異,眾多的青銅人面像里有三件著名的“千里眼、順風耳”造型,它們不僅體型龐大,而且眼球明顯突出眼眶,雙耳更是極盡夸張,長大似獸耳,大嘴亦闊至耳根,它們有的唇吻三重嘴角上翹的微笑狀。</h3></br><h3> <h3>今天的學者們研究認為,三星堆青銅縱目人面像可能是古蜀先民祭祀時木質(zhì)或石質(zhì)或泥質(zhì)人像佩戴的青銅面像,應是祭祀時的重要主體;青銅大立人像具有明顯的祭祀特征,帶有濃厚的巫文化色彩,其“環(huán)管狀”手勢應為祭祀或巫術(shù)需要,可能反映了古蜀先民原始的宇宙觀;青銅神樹應是巫師或祭司在祭祀儀式上用以溝通天地的道具,是古蜀先民對太陽及太陽神崇拜的體現(xiàn)。這中間理應有氐人參與其中的文化創(chuàng)造。</h3></br><h3>歷史上的民族融合結(jié)果十分明顯,在今川甘一帶靠近藏區(qū)一帶的羌人逐漸融入了藏族;靠近漢區(qū)的羌人逐漸被漢化成了漢人;吐蕃和唐朝勢力都不能觸及的地帶,如茂縣、汶川、理縣等地的羌人則演變成了今天的羌族。但是,氐人并沒有消亡,今天,生活在這一地區(qū)的白馬藏族就是他們的后代。</h3></br><h3>白馬藏族也叫白馬人,被定為藏族,但長久以來,其語言、文化都和其他藏族人有比較大的差異</h3></br><h3>。對白馬人族屬研究的觀點大致可以歸納為三種,即“氐人說”、“羌人說”和“藏族分支說”。但在2012年,復旦大學現(xiàn)代人類學家對白馬人進行DNA研究后發(fā)現(xiàn),他們是東亞最古老的部族,與藏族并不同源,其祖先應該來自氐羌。這與《史記·西南夷列傳第五六》中所說 “自冉駹以東北,君長以什數(shù),白馬最大,皆氐類也”是吻合的。</h3></br><h3> <h3>白馬人,不接受其他的民族信仰方式,也不信佛,他們的宗教信仰是大自然神和祖先神?!叭~西納蒙”藏語音譯,亦稱“白馬老爺”,就是四川平武白馬人崇拜的山神。以距王壩楚2.5公里處的獨峰石山作為化身。每年農(nóng)歷四月十八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祭祀三次,每三年大祭一次。</h3></br><h3>鴻飛《白馬藏人的原始綜合藝術(shù)》中說,傳說白馬河同羊馬河匯流的地方,中間夾著一座小山,遠遠近近的人們都要祭祀他,人們說它就是白馬老爺,是最受人們尊敬的神。白馬老爺是個過路神。一天夜里,他從文縣趕到峨眉山去,走得很急,這是因為神仙只能抓緊時間走夜路,天一亮就走不動了。當他路過羅通壩時,刮風了,打雷了,下雨了;天在崩,地在抖,山在塌,水在漲;莊稼眼看要被淹沒,牛羊眼看要被沖走,房屋眼看就要倒塌。白馬老爺便停下來做法術(shù),于是,風停了,雨住了,雷啞了,水退了;莊稼保住了,牛羊保住了。正當白馬老爺要上路時,雞叫了,天亮了,他再也走不動了。從此,白馬老爺就在這里住下來,保佑人們(民間文學論壇,1989年第6期)。</h3></br><h3>“葉西納蒙”在甘肅的傳播影響是很廣泛,十多年前,我在靖遠、會寧、靜寧一帶考察采訪時,還發(fā)現(xiàn)當?shù)氐乃聫R里供有白馬老爺,顯然,這是受到了白馬人的影響,只不過,當?shù)厝私o了它一個更加響亮的名字——白馬將軍。而流行于甘肅文縣一帶的“池哥晝”,千百年來一直承載著白馬人的喜怒哀樂,讓我將它與三星堆青銅人面像聯(lián)系在了一起。</h3></br><h3> <h3>關(guān)于“池哥晝”有一個美麗傳說:</h3></br><h3>白馬人最早有白馬四兄弟、兩個媳婦和一個小妹,曾經(jīng)翻山越嶺,云游天下。有一天傍晚,他們走到四川境內(nèi),筋疲力盡,饑餓難當,好不容易找到一戶人家,便前往投宿。小妹上前去敲門,開門者竟是一位英俊瀟灑的四川小伙子。小伙子見眼前這位美如天仙的白馬姑娘,頓時喜出望外,心想可能是仙女下凡到他家來了,急忙招呼他們進來,拿出好茶飯招待,并再三挽留多住幾日。</h3></br><h3>白馬人一行盛情難卻,就在小伙子家里住了下來。某天,小伙子想約姑娘出去玩,卻又不好意思,便從火中取出一個“黑火糟”,趁姑娘不注意,往她臉上一抹,轉(zhuǎn)身跑出門去。姑娘見是小伙子,急忙追趕,在小河邊追上了小伙子。河邊垂柳依依,河水泛銀,皎潔的月光下,白馬姑娘和小伙子漫步河畔,相依相偎,傾訴愛慕之情。</h3></br><h3> 白馬人</h3></br><h3>由于白馬人有嚴禁和外族通婚的禁令,這位姑娘被開除族籍,白馬四兄弟憤然離去。無奈之下,姑娘只好落戶四川。十幾年過去了,白馬姑娘十分思念故鄉(xiāng)的親人,就和小伙子帶著孩子,一路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回娘家探親。白馬山寨里親人相見,抱頭痛哭。</h3></br><h3>后來,白馬藏人為了紀念這幾位弟兄家人,就把他們刻成面具。四弟兄叫“池哥”,兩個媳婦叫“池姆”,白馬姑娘和四川小伙子叫“池瑪”,還有個小孩,就是“池瑪”之子,叫“猴娃子”。</h3></br><h3>白馬人把他們當成山神崇敬,每年正月舉行“面具舞”活動進行紀念。同時,白馬藏人沿襲了白馬姑娘和四川小伙子往臉上抹“黑火糟”的相愛方式,每年農(nóng)歷正月十七用抹鍋灰請客,青年人用這種方式談情說愛,成為白馬山寨里一種獨特浪漫的習俗(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數(shù)字博物館·文縣池哥晝,2008年)。</h3></br><h3> <h3>對于白馬人來說,“池哥晝”既是面具也是舞蹈,同時又是一項神圣的祭祀活動,不能輕易跳。每年正月十五日跳完以后,即將面具、服裝、道具等收藏起來,要等到來年春節(jié)再跳。平時不能隨便將面具拿出來。一般由九人表演,均為男性,扮演的人物均來自上面的傳說。舞蹈者頭戴面具,扮成“山神”、“菩薩”、“小丑”等模樣,挨家逐戶地歡跳,意在為村民驅(qū)鬼除惡、驅(qū)邪消災、避難免罪?!俺馗鐣儭泵婢吲c三星堆祭祀青銅人面像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這中間隱藏的是,川甘兩地因為地理的關(guān)系,在歷史長河中的民族融合,以及共同的文化創(chuàng)造。</h3></br><h3>在地圖上,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由今甘肅境內(nèi)流向成都平原的河流密布,這些河流,在戰(zhàn)爭的年代是生死存亡的軍事之路,也是地理造就的文化之路、文明之路。</h3></br><h3> <h3>本文圖片來自網(wǎng)絡,感謝原作者!</h3></br> <a href="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hare?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569163998406122553%22%2C%22ssid%22%3A%220de1dca6%22%7D&pageType=1" >查看原文</a> 原文轉(zhuǎn)載自mbd.baidu.com,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贡觉县| 武鸣县| 靖安县| 淳化县| 景泰县| 德化县| 德阳市| 科技| 贡嘎县| 蓬溪县| 印江| 水城县| 侯马市| 信阳市| 台东县| 玉环县| 安丘市| 定西市| 临泽县| 镇平县| 武鸣县| 连平县| 濮阳市| 曲沃县| 清河县| 高青县| 阿拉善左旗| 泸水县| 根河市| 栾川县| 辰溪县| 海丰县| 淮滨县| 石柱| 澄迈县| 长葛市| 伊春市| 林口县| 宁强县| 当雄县| 德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