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消失了的福州洋墓亭(10稿)

林正德

熱烈祝賀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在福州召開!<div> </div><div> 消失了的福州洋墓亭<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林正德<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數年前,我在《做大福州這塊蛋糕異類見》一文中道:“我覺得有兩處被毀舊址有重建的必要,一個是洋墓亭。美國、英國人歷來對遺體十分重視,如在菲律賓馬尼拉的二戰時期美軍陣亡將士公墓就修得十分氣派,是世界著名的旅游景點之一;美國人至今仍在尋找在越戰、朝鮮戰爭中陣亡、失蹤軍人的遺骸;在二戰中,有許多美國空軍飛行員在飛越中印‘死亡航線’時墜機身亡,時至今日他們還不畏艱難險阻,從荒無人煙的險峻無比的深山峽谷中冒險運出美國軍人的遺骸,并運回本土安葬。福州洋墓亭的舊址在福建師大附中和原市橡膠廠一帶,只是不知那些墓碑及死者相關資料是否還存留著,若早已掃蕩無遺,那就沒話說了。還有一個就是跑馬場,跑馬場的舊址就是現在的福州市人民體育場,據悉現在全國有十幾個跑馬場,上海還有賽狗場,北京可以重建永定門城樓,我們福州的跑馬場歷史也很悠久,它是五口通商的歷史見證,我們為什么就不可以重建跑馬場?它甚至比重建舊海關更有實用價值。”時至今日,我仍堅持己見。<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莫理循拍攝的洋墓亭(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本文只說洋墓亭,福州洋墓亭包括南園和北園,南園的舊址絕大部分在今福建師大附中校園內。我是1962年夏考進福建師院附中(今福建師大附中)初中,當時初一年級的課間操是在校園的小操場進行,那小操場是在靠近校門的桃花山半山坡上,被鏟成一塊平地就成了小操場,而小操場外東側是一個梯形草坡,坡下邊用竹籬笆圈圍著。籬笆外面就是一片荒蕪的雜草叢生的洋墓亭,在我依稀記憶中,站在操場東面外側,可以望見那里還殘存幾個石棺墓碑。解放后,福州的大學院校大合并調整,桃花山劃入福建師院管轄地盤,1953年,師院教育系剛遷入原尋珍女中校址的桃花山。后來,師院院方又認為桃花山地區最適合擴建為附中的校園,于是在1954年8月將教育系與附中對換校舍,附中遷址桃花山。當時“桃花山”周邊相當多地方都是荒山無主地,整座“桃花山”法理上應該都屬于師院附中,而那時附中不知緣何圈籬笆、筑圍墻都只建在陡坡上方,沒有將山麓、山腳周邊大片土地圍入。以致于后來因辦福州時代中學需要獨立的運動場,又花大價錢從開發商手里購回原本就屬于附中的部分地產,這些都是后話。 洋墓亭美國墓區一角(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一位師大附中退休老師在給我的電郵中說他記憶中的洋墓亭道:“記得在師大念書經過馬路時曾見過一排排青石蓋板,立著墓碑,至今還有印象,但1959年進附中時好像已沒了,至少大部分沒了,所以可能大部分是在1958年前后被毀了,我沒有文革中紅衛兵毀墓的印象。”又一位附中退休老師也在給我的電郵中說:“關于洋墓亭,記得我來附中時(1961年)墳墓就已經全部清理,只剩一些可能是做墓的石頭還在,所以我說是文革前清理掉。那間看墓人小屋則還在,是哪一年才毀掉就記不清了,但肯定是文革前的事。文革前附中要擴建運動場,語文組也參加義務勞動,我和林××、戴××、方××、孫××等五六個人都去扛石頭(墓石、墓碑之類),因踏差一腳拐了一下,差點被墓碑砸斷腳,所以還記得。”還有一位已年屆95歲高齡的附中退休老教師說,洋墓亭是在第二次中東戰爭期間(1956年)被毀的,為了表示支持埃及和阿拉伯反對帝國主義。又一位附中退休老師系附中1958屆的,最近他亦證實是在1956年砸洋墓的,當時也沒全部砸,也僅象征性砸一些,地下棺木更沒動。之后,街道辦的草蓆廠向附中借用這地方在洋墓碑上晾曬草蓆。1958年“大煉鋼鐵”時,附中部分師生就在“洋墓亭”地區平整土地建小高爐煉鋼鐵,較大規模地毀掉墓地可能就是這期間發生的。一位我以前的老鄰居在網上看了我的初稿發帖說:“關于該墓是何時被毀,我可以確定是五十年代大煉鋼時,孩童時看見一個個小煉鐵爐,不是很高,2-3米左右,火光沖天!……被毀之前,正如照片中有鐵門那張,歷歷在目!困難時期去桃花山取桃膠吃,還加了些糖,但還是吃不下!一切隨著時間,沒了,沒了!”我的老同學、《福建知青》雜志林樹椿副主編剛剛給我發帖說:“正德兄:看了你的《消失了的福州洋墓亭》一文后感觸頗多,有兩點想補充說明一下,一是洋墓亭的北園應位于現師大附中的東北側,即原橡膠廠旁麥園路與槐蔭里的交叉路口的西側上坡的一條道路旁,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省軍區汽車連駐地,現為海軍大院宿舍,這條路原來可直達石厝教堂,文革后期被省軍區切斷圍用,因我家原在亭下弄,每天去上課都要經過這條路。洋墓亭的南園就是你所說原橡膠廠和后來的時代中學。南園真正全部毀滅是1958年全民大煉鋼鐵時期,當時此地屬于倉前街道管轄,街道黨委發動全民大煉鋼,就在墓地建了許多小高爐,當然為此要推掉所有的墓碑(很多都是青色的石料),高爐是24小時不能停火的,街道的工作人員日夜都要輪流守在工地上,往往徹夜爐火熊熊,煞是壯觀。母親當時是倉前街道衛生干事,所以我經常去工地看她,印象頗深。洋墓亭的毀滅早已時過境遷,知者甚少。你我之輩不提,可能就是一段湮滅的歷史,你建議重建個洋墓亭遺址的碑刻,愿望是好的,在當下估計尚無可能,也許這事要留給后人去做了。”隨后,他又發帖補充說,“洋墓亭的北園應在石厝教堂南側,現為海司用地,文革中省軍區曾在此地建將軍樓,一人一幢,這是我聽同班同學劉××所說,其父劉振球系原福建省軍區第一副司令。石厝教堂右前方還有一條路可直達對湖馬廠街,此路文革中也被省軍區堵了圍用。”十分感謝知情人、歷史見證者林樹椿兄提供這些重要資料!又一位附中校友謝培興近日發帖說:“我是1956年至1962年在福州就學6年,洋墓亭何時被毀,一清二楚。可以說,被毀是一個逐漸的過程,但主要是在1958年大煉鋼鐵時期,當時附中的許多高爐都蓋在洋墓亭里,我也曾經在那里拉過風箱煉過鐵,因為洋墓亭與附中操場就是一墻之隔,并且那墻也不高,平時都看得到里面雜草叢生。1958年大煉鋼鐵時,就把圍墻推倒了,無形中洋墓亭就與附中連成一體。我印象中洋墓亭的地勢筆附中操場的地低1米左右。”又一位網名Amy W MBC La的校友也發帖說:“我們于1963年8月底入學。文中所提到洋墓亭的遺跡還四處可見。記得我們念初一時,藍木樓邊最靠近初一1班教室那里有一個青花崗石正四方桌,是我們初一女生課間休息時間最佳去處。那桌子和繞四周的四條青石椅上都有刻字,不知是否是墓碑類的文字……”據一位附中退休老師近日告訴我,1958年大煉鋼鐵時,為了出入方便,附中又在洋墓亭東南側,即附中原圖書館右側又開了一扇門。<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究竟1958年是附中師生還是倉前街道的人在洋墓亭大建小高爐大煉鋼鐵,大規模毀壞洋墓亭,連親歷者的回憶也說法不一,我認為兩者都有參與,因為只有那里最適合建高爐大煉鋼鐵,當年是全民總動員大煉鋼鐵,附中師生一馬當先,倉前街道豈甘落后,你追我趕,于是乎,洋墓亭就遭了滅頂之災。總之,這就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洋墓亭毀壞荒蕪的大致情景。<div> 最近,《福建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史》(2021年9月修訂版)主編李元松在他撰寫的《憶師大附中早期的勞動教育與農場、分校創辦始末》一文中,與校史內容相似,但更明確地道:1958年“同年10月,高中師生停課參加大煉鋼鐵,在當時的‘洋墓亭’(‘洋墓亭’的范圍大致在今附中校園東北部報告廳與辦公樓之間的大樟樹以東至進步路圍墻的大部分地區,包括報告廳及辦公樓大部分的地下)和附中二部等地土法上馬建起多座小高爐,日夜輪班煉鋼鐵,其中高二師生還遠赴福 鼎縣支援大煉鋼鐵,為期約兩個月。”此文印證了洋墓亭是在1958年“大躍進”“大煉鋼鐵”時全面被毀。<br></div> 洋墓亭鐵門及門柱(網絡圖片) 洋墓亭(Foochow Mission Cemetery)是一個教會公墓,始建于1848年。1842年《南京條約》之后,福州開埠,外國傳教士開始進入福州,美部會和美以美會于1847年分別在福州建立了教會。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4月15日,柯林牧師和懷德牧師夫婦乘大帆船“赫伯爾”號由美國波士頓啟程來華,9月7日抵達福州,建立美以美會,自此福州成為美以美會的遠東“宣教”中心。由于當時福州城里的官僚儒生們極力排斥外國人來華傳播文化、教育、醫學、宗教,他們只能在還是墳山的煙臺山山頂建立福州基督教天安堂,次年麥利和教士又相繼來到福州,于是他們共同建造了天安堂,這是東亞衛理宗教會的發祥地。 天安堂是美以美會在福州、也是在整個東亞建造的第2座教堂,與最早建成的茶亭街真神堂都是在咸豐六年(1856年)建造的(網絡圖片) 當時,福州本地百姓會說官話會寫漢字的人很少,為了能在福州高效地傳播福音,研究并掌握本地的語言便成了這些傳教士的當務之急。懷德牧師畢業于美國韋斯利安大學,后在耶魯大學修神學,懂得醫學,他根據福州話韻書《戚林八音》設計出的一種羅馬化文字,英文也稱作“Foochow Romanized”,平話字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了。后繼的傳教士和學者——美國美以美會傳教士麥利和、美國公理會傳教士摩嘉立(在福州生活了半個世紀)、E. H. Parker(英國外交官)等諸人又不斷地簡化、規范并豐富瓊斯音標。它從最初的方案到標準化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于19世紀下半葉定型。在19世紀到20世紀上半葉,平話字一度興盛于福州話通行區的教會內,成為信徒書寫母語的首選,《圣經》《贊美詩集》以及大量的傳教作品都使用了平話字,一些教會學校將平話字學習列入課程當中,如福州陶淑女中、格致書院等。然而,平話字從未走出教會的圈子步入民間,即便是教會的人,也并不是每個人都會平話字。隨著近一個世紀來國語運動的發展,平話字逐漸被人遺忘。 懷德牧師(網絡圖片) <div> 1848年5月25日,美以美會懷德牧師之妻簡·伊莎貝拉·懷德夫人(Jane Isabel White)病逝,她是第一位逝世于福州的基督教新教傳教士。根據 “百年中國美以美派論壇”作家力為施(WALTER LACT)述說,她深愛這片異國土地,安然選擇在此安息。清政府允許美以美會在倉前山租地以用作懷德夫人的墳墓,美以美會便在倉山桃花山麓租下一塊青草叢生的地界。當時,桃花山是一大片遍植松樹、冷杉的福州本地人的墳場。在墓地建立之初,傳教士的墓被周圍數百座本土墳墓所包圍,占地不過數百平方英尺,僅由一些灌木叢與本地墓地分隔開來,傳教士簡·伊莎貝拉的花崗巖墓石和本地福州人的各式各樣的墓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且其墓碑碑文是用中、英文撰寫,這是絕無僅有的。<br></div><div> 同治元年(1862年),在福州外國僑民自行組織“福州公路信托部”,負責在倉前山外僑居住區修路、植樹、營建墓園、動遷舊有墳墓、維持環境衛生等事項,所需款項則向洋行及道路使用者攤牌,起初規定騎馬者每年交6元,步行者3元,后改為騎馬者10元,步行者5元,每家洋行25元。<br></div><div> 在這“福州公路信托部”運作下,其后數十年,該墓地的范圍逐漸擴大,占地約5-6畝,先后埋葬了自1848年之后一個多世紀里在福州逝世的西方傳教士、醫生、領事、商人等,共有400余具尸骸。所有的石棺墓穴排列整齊,長2米,寬1米,彼此間隔0.5米,有的墓碑上還立有插上雙翼的安琪兒石雕像,在周圍還栽滿郁郁蔥蔥的橄欖樹、番石榴樹,環境寧靜優美。整塊墓陵呈長方形,四周用圍墻圍了起來,墻頭呈三角形。在洋墓亭東側有一扇鐵柵門,左右兩根門石柱雕刻著有點像中式華表的花紋,門內左側有間石屋給守墓人居住。1858年,萬為牧師曾為洋墓亭畫了一張鉛筆素描,至今仍留存著。</div> 萬為牧師在1858年左右繪制的洋墓亭素描(來源;維基百科) 許多埋葬在這里的人都有著傳奇式的經歷,如第一位入葬的美以美會懷德牧師之妻簡·伊莎貝拉·懷德夫人,她同丈夫一起乘大帆船“赫伯爾”號由美國波士頓啟程,在海上顛簸了近5個月才抵達福州,他們創建了天安堂,又發明了平話字,這可是準世界語啊!還有懷德(Moses,Clark,White)牧師也于1900年逝世,享年81歲。此外,和懷德夫婦同船來榕的柯林(Judson,Dwight,Collins)牧師,在1849年喜谷離開福州之后,由其出任福州美以美會會督,他于1852年才29歲就英年早逝,也葬于洋墓亭。發士(Carl Joseph Fast,1822-1850)牧師,他是第二個來中國的瑞典語傳教士,瑞典行道會,1850年11月13日,兩個傳教士在閩江口五虎門外遭海盜襲擊毒打,海盜從船上取錢后殘忍撕票,手持一把手槍的elgqvis幸免于難,而發士當場身亡,年僅28歲,他是第一位在福州殉道的新教傳教士。柯為梁(Dauphin William Osgood,1845-1880)牧師,美部會,行醫人員。1870年,柯為梁醫師在福州創建保福山圣教醫館,從1810年10月至1880年8月,他在福州行醫10年,用西醫戒除華人鴉片煙癮,尤其是在向福州社會介紹西方生理學以及研究中國醫學方面都做出許多開創性工作,開創近代中國醫療事業新篇章。在他指導下,清光緒四年(1878年),美部會在福州成立近代中國民間第三個“反吸食鴉片會”,會址就設在保福山圣教醫館,有2000多人在那里戒煙。1887年,他利用業余時間將英語世界標準解剖書《Gray’s Anatomy》譯成中文《全體闡微》,并由林鼎文中醫師作序,全書共計6卷,插圖260幅。此外,他還將《醫館略述》等多部醫學作品翻譯成中文,并著述《圣教醫館施醫單》《醫館略述四書》《保福山圣教醫館略述十八編》等醫學著作。他的墓頭豎立著一個潔白如玉的大理石十字架,墓地四周用花崗巖墊底,置有鐵鏈圍繞。懷禮(Isaac William Wiley,1825—1884)牧師,1825年3月29日,懷禮出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劉易斯頓,美國醫生、美以美會差會在中國的傳教士、牧師、神學院院長、美以美會駐華會督。古田縣醫院的前身古田懷禮醫院始創于1891年,最先是美以美會所建的男婦醫館,是為紀念美國來福州的懷禮會督募建而取名的。他的墓碑是用一塊高大明亮的紅色意大利大理石砌的,很是引人注目。薛承恩(Nathan Sites ,1830—1895)牧師,美國美以美會差會傳教士,1861年和妻子一同抵達中國福州,開始傳教生涯。同治五年(1866年)十月,為黃福居、黃乃裳叔侄受洗。他選擇到鄉村生活,住在中國農民中間。他在傳教中也遇到過許多阻礙,例如在南平重建教堂時,教堂被暴民毀壞,他的面部也受傷留下深深的疤痕。1895年2月10日,薛承恩病逝于福州。1912年,他的妻子所寫關于他在中國傳教事業的書《An Epic of the East》(《一部東方史詩》)出版。其譯作《天文圖說》《圣經圖說》和《衛斯理傳》等,由黃乃裳協助翻譯。史犖伯(Robert Warren Stewart,1850—1895)牧師,英國圣公會差會,1876年,26歲的史犖伯受英國圣公會差會 (CMS)派遣,攜新婚妻子路易莎(Louisa Kathleen Stewart)前往中國福州傳教,負責教育工作。他在福州烏石山創辦榕城兩等小學,在烏石山教案中被毀。1892年,史犖伯前往澳大利亞,在各地舉行巡回聚會,招募青年宣教士前往中國傳教。在回到中國后,史犖伯夫婦調往古田縣,并且負責照顧當地英國圣公會差會 (女部)的12位單身女傳教士(在福建共有26名)。在1895年8月1日的古田教案中,古田齋教教徒襲擊了其時正于古田華山上避暑的英國傳教士史犖伯及其妻兒和隨行的其他女性教士,死傷十余人,僅幸存五人,其中有兩個是史犖伯的孩子(一個摔斷了一邊膝蓋,另一個被戳瞎了一只眼睛),焚毀房屋兩棟。在中國教會歷史上能與之相比的只有發生于1870年的天津教案。史犖伯夫婦和這些單身女傳教士被齋教暴徒殺害,十一名遇難者的遺體都被葬于洋墓亭。史犖伯遇難后,古田的圣公會學校以他命名,1920年代發展為史犖伯初級中學,即今日的古田第二中學。<div><br></div><div><br></div> 柯林牧師(網絡圖片) 發士牧師的墓碑,碑旁站立者為武林吉牧師(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柯為梁牧師(網絡圖片) 懷禮牧師(網絡圖片) 薛承恩牧師(網絡圖片) 薛承恩牧師的墓碑(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古田教件”中部分被殺害的外國人遺像(網絡圖片) 史犖伯(Robert Warren Stewart,1850—1895)牧師(網絡圖片) 圖右1史犖伯(Robert Warren Stewart,1850—1895)牧師(網絡圖片) 古田教案中遇難的史犖伯牧師等人的遺體下葬于洋墓亭,1895年9月出版(來源:Hulton Archive, Getty Images) “古田教案”遇難者葬于福州洋墓亭,眾多外國使節、傳教士以及他們的家屬出席葬禮(網絡圖片) 史犖伯牧師及其他古田教案遇害者的墓碑(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此外,安葬于洋墓亭的還有夏察理牧師(Charles Hartwell,1825—1905),福州美部會會督,也是個語言學家、福州語書籍的翻譯者和寫作者。在他去世后,夏公遺愛堂就是為紀念美部會傳教士夏察理而建。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在華傳教的基督教教派英國長老會、倫敦會、公理會合并成立中華基督教會,福建成立中華基督教會閩中協會,該堂成為中華基督教會閩中協會屬下的教堂。程呂底亞牧師(Lydia Trimble,1863—1941),原籍加拿大,美以美會女傳教士,華南女子文理學院的創始人。她畢業于西弗特爾師范大學。1889年12月,受美以美女布道會派遣來福建傳教,時年26歲。她在福建開始了50余年的辦學生涯。她最早落腳在福清,在龍田辦了龍田婦女學校(現為龍田中心小學)。后來她又前往平潭,辦了一所小學,即現在的平潭實驗小學。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她參加美以美會在美國洛杉磯召開的常會,在會上她呼吁在中國南方建立一所女子學院。會議決定在福州創辦女子學院,由程呂底亞等3人組成籌備委員會。1907年,華南女子大學董事部正式成立,程呂底亞被任命為第一任校長。1921年,由校友捐贈建造的以校長程呂底亞命名的程氏樓在倉山嶺后校區動工,1923年落成,加上原有的彭氏樓、谷蓮樓(亦名谷氏樓),形成蔚為壯觀的樓群,今為福建師大校部所在地,被列為文物保護建筑。1925年1月,年逾花甲的程呂底亞辭去校長一職。1928年,華南女子大學因不符合大學須有三個以上學院之規定,改名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大學附中也改名為學院附中。胡約翰(John Richard Wolfe),1834年3月17日出生于愛爾蘭,在其父的農場生活到19歲,188cm身材魁梧,生性幽默。1857年,進入伊斯靈頓大學學習。1858年,申請作為傳教士。1861年5月26日,由倫敦主教授予會吏。1862年5月胡約翰抵達福州,開始學習福州話,并負責外出布道旅行。1863年10月,除他之外惟一的一位圣公會在閩傳教士密牧師(Gorge Smith)病故,胡約翰不得不肩負起圣公會在閩傳播的重擔。在他來福州至1915年去世,在長達53年的時間里,除了幾次回國、休假之外,其余時間全部生活在福建,他在福建英國安立甘會的構建與發展上做了大量的工作,1862-1880年間圣公會在福州大范圍傳播,在福建境內創建了110個傳教站和分站點,他是該會第一位進行外縣巡游布道的傳教士,幾乎所有的傳教點都是由他最先訪問和親手創建的,這18年是福建英國圣公會拓展教務的重要時期,奠定了該會以后發展的方向和基礎,而胡約翰功不可沒,被人稱為“福建苗國圣公合少心”“福建安立甘會之父”。1883年始,福建安立甘會厘定憲章,成立省總議會,胡約翰擔任總理,一直到1906年福建教區成立。胡約翰在福建拓展教務的同時,也積極向它國布道。1885年10月初,在醫生的命令下,胡約翰赴日本修養。期間,偶有機會去高麗旅行。在高麗,胡約翰看到沒有新教傳播,而天主教卻大行其道,已有信徒超過20000人,便呼吁派人到該處傳教。回來后與朋友談及此事,得到朋友的捐助,于是于1886年“擇葉守美、王求道二人前往高麗”傳播主道。但由于各種原因,到高麗的傳教并未成功。1887年,包爾騰主教(Bishop Burdon)祝圣為會吏總(Archdeacon),這一圣職終其一生。此外,胡約翰還是英國安立甘會的副理事長(Vice-President)。胡約翰除了傳播福音之外,還參與了譯介工作。他將公禱書(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和馬太福音(Gospel ofSt.Matthew)翻譯為福州方言;還翻譯了約書亞書(Book of Joshua)、Rev.WDalton的《教徒指南》(Christian Instructor)、教理問答(Catechism on the Creed)以及《福州教會用贊美詩》等。1915年12月2日,在3個女兒的照料下,胡約翰在福州去世。力宣德(George Carleton Lacy,1888—1951),美國美以美會傳教士,中國大陸最后一任衛理公會會督。力宣德為傳教士力為廉的大兒子,1888年12月28日出生在中國福州。他的父親力為廉和母親艾沒,于1887年從密爾沃基來到福州,服務于福州英華書院和美華書局。力宣德幼年就讀于福州和上海的差會學校,后來回到美國,1911年獲俄亥俄衛斯理大學文學士學位,1913年獲加略特圣經學院神學士學位,1914年獲西北大學文學碩士學位,1928年獲加略特圣經學院神學博士學位。1918年,他與廣州基督教女青年會干事Harriet Lang Boutelle結婚。1941年,力宣德被選為華中教區會督,被分配到福州開展工作。當他的教區被日本軍隊侵占時,他被迫在中國內地四處奔走,處理各地所發生的種種事情。力宣德的主教任期結束于1949年,新中國政權的成立,無法舉行大會和選舉。因此他正式辭職,將權力交給陳文淵會督。1950年,所有外國傳教士被迫撤離中國大陸,他是惟一未能得到出境許可證的西方人,被新政權軟禁在家。在他生命的最后幾個月,他一直有病,只有他忠實的廚師被允許見他。1951年12月11日,在孤獨中,他因心臟病死于福州協和醫院,他的廚師是惟一允許參加葬禮的人。力宣德安葬在洋墓亭教會公墓,有一個沒有標記的墓碑。 夏察理牧師和夫人(網絡圖片) 夏察理牧師的墓碑(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油畫中的程呂底亞牧師(網絡圖片) 華南女子學院歷任校長兼附中校長(左起盧愛德、程呂底亞、王世靜)(網絡圖片) 1864年4月,胡約翰與妻子瑪麗在新婚后合影(網絡圖片) 力宣德牧師(網絡圖片) 經附中多位老師證實,“洋墓亭”是毀于上世紀五十年代后期而不是文革時期。“洋墓亭”相當部分文革前已被平整擴展為附中校園的一部分,許多被挖掘出來的碑石、蓋板被加工制作成擺放在附中校園里的石桌、石凳。據一位老教師回憶,聽一位附中原領導說,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當時倉山區區委書記到附中找校領導,協商將原墓地東北側空地讓區里辦“草蓆廠”,在洋墓亭晾曬草蓆,以解決部分待業人員的就業問題。1972年,全國排球分區賽在福州舉行,附中接受了提供部分場次比賽場地的任務,在今校前區東部大量填土并向東擴展,突擊建臨時“燈光球場”,原墓地部分被埋入地下。“文革”期間,“洋墓亭”東部的“倉山織草蓆廠”改建 為“倉山翻胎廠”,之后易名為“倉山橡膠廠”、“福州橡膠廠”,至此這個地方被無償占用了。那橡膠廠每天煙囪排出的濃濃黑煙及臭味嚴重污染附中校園和周邊環境,引起公憤,尤其是師院生物系老師集體上訴引起倉山區領導重視,經附中、師大與有關方面的多次交涉、抗議,倉山區領導引進房地產開發商,將這塊地出售給開發商,所得資金補貼給區橡膠廠遷往他處。開發商沿街蓋了一幢商品房后,因資金不到位,二期工程無法繼續進行下去。由于當時時代中學只有一幢教學樓,不符合市教育局規定的必須有獨立的體育場的要求。恰好1997年省教育廳廳長來附中視察,聽到學校領導的匯報,當場表態支持附中買下這塊地,同時表態省教育廳撥款100萬元給附中,以支持附中從開發商手中購回尚未建商品房的3畝地,后來附中又自己籌款320萬元,終于購回原本就屬于自己的地,這個歷史的教訓務必值得每個人汲取。如今,原“洋墓亭”地界絕大部分位于師大附中校園的東北部,即校前區及校門口東半部至東圍墻,包括報告廳及辦公樓的所在位置地面大半部的下方。而其靠北面對湖路的小部分已被開發成商品房,包括“金山大廈”和沿街部分店面。 這是上世紀八十年師大附中校前區照片,右邊大樓是“勝利樓”(現已拆掉建新樓),左邊居中位置大樟樹邊是自行車棚。那棵大樟樹現仍屹立著,左邊中間遠處可見到后已拆掉的橡膠廠廠房一角。這張照片只有那棵大樟樹仍挺拔屹立著,其他所有景物均已舊貌煥新顏。 前一陣子,一位附中退休老師在附中校園內原時代中學操場臨街圍墻內側拍了二張照片,可以看見在內墻中間還嵌著一根原洋墓亭門柱,由此斷定洋墓亭的大門是在原時代中學操場臨街圍墻中間,與其他幾個附中退休老師記憶中的大門位置相吻合。誠然,裸露門柱是附中校方有意為之,以示紀念,不過,這只是隱示紀念,還應該在其邊上掛個牌子說明這是當年洋墓亭的門柱,否則,對于那段歷史一無所知的廣大附中青年教師和學子來說,誰也不會關注這嵌在圍墻角落的柱石。原來在臨街外墻是已看不到這柱石,那是因為重修圍墻時圍墻與石柱外側取平,且又抹上一層泥土。這位退休老師發帖告訴我說,“現在圍墻上的柱石原來是露在圍墻的內側,后幾個月重建圍墻上特意改為露在外側,讓路過的行人可以看到。”眼見為實,看到此帖后次日上午我即帶上相機騎車來到附中外墻所處的進步路,果然,現在重建的中式瓦檐圍墻修得很漂亮,古香古色,秀麗雅致,好不容易根據方位我終于找到那塊柱石,它工整地嵌在青磚中,路過行人一般是不會注意到它,因此,在其邊上掛個牌子文字說明很有必要。在其對面幾十米開外,即進步路23號文具店右側墻基處靜靜地躺著另一根洋墓亭門柱,這位置也就是時代中學校門的左側,也不知何時這門柱竟跑到這里來,師大附中方面已經很關注這問題,現在各單位都很重視歷史文物、遺址的保護問題,這柱石遲早終要物歸原主。值得一提的是,也許我和這位退休老師都是急性子,他也即日拍了進步路兩根洋墓亭門柱照片發給我,在此謹致謝意! 嵌在師大附中校園圍墻內的原洋墓亭門柱<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最新拍攝的嵌在進步路附中外墻的洋墓亭門柱<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進步路洋墓亭門柱遠景 如今洋墓亭舊址在師大附中圍墻內 洋墓亭另一門柱在進步路23號右側墻基下 洋墓亭另一門柱就在進步路23號文具店右側墻基下<br data-filtered="filtered"> 2012年6月27日《東南快報》一文題為《她說自己是半個福州人 在這里她看到祖先的牽掛》說:“美國傳教士Lyman Peet1847年的時候,就來到福州傳教,是福州歷史上最早一批到福州傳教的教士之一。福州不僅吸引了他,還影響了他們三代人,他的兒子、孫子都留在了這片土地上,直到死去。//昨天,他的第五代后人Me-lissa Heim來福州想看看祖先為之奉獻一生的地方是什么樣的,想看看埋葬他們的地方,尋找自己的‘福州根’。” Melissa Heim夫婦(網絡圖片) “他們馬上行動,前一天晚上剛到福州,第二天就迫不及待地想去尋找祖先的墓碑。//Melissa Heim說,祖先們都是傳教士,被葬在洋墓亭,但是如今洋墓亭早已看不到了,只在福州市倉山博物館里遺留著三塊墓碑,但是卻不是他們祖先的墓碑。”現在福州市倉山博物館里遺留著三塊墓碑分別為Ben Herbert Marsh、Harry Wescott Worley(華惠成)及其子Lt. Harry Wiltsie Worley、以及Nathan Sites(薛承恩),均為在榕傳教士。 現在福州市倉山博物館里遺留著三塊墓碑分別為Ben Herbert Marsh、Harry Wescott Worley(華惠成)及其子Lt. Harry Wiltsie Worley、以及Nathan Sites(薛承恩),均為在榕傳教士(圖片來自《福州老建筑百科》網) 最近,附中退休老教師陳端坤老師給我發來一張洋墓亭老照片,照片提供者為附中1966屆初中校友周榕,照片中的人物是他的父親,拍攝時間為上世紀五十年代,其為福建省軍區一位領導干部。這是一張極其珍貴的最后的洋墓亭原貌照片,那安琪兒雕塑還在,背后大樟樹、附中紅磚辦公樓(正面建筑)和科學樓(左側建筑)清晰可見,煙臺山管委會的人看見這照片說,“這塑像起定位作用”,我說嵌在墻內的石柱也起定位作用。也許將來有一天,也像北京圓明園電子復原一樣,洋墓亭舊址也用數字技術復原,這塑像、這石柱都會起定位作用,只要石柱在,留得青山在,那電子復原洋墓亭舊址不是不可能的。考慮到福州人也許對墓亭有所忌諱,那么,在舊址處建個華南女子學院創辦人程呂底亞塑像總是可以吧,以示紀念!<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既然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將由福建省福州市承辦,那么,相信福州就有更大的胸懷與魄力,恢復更多的世界遺產,為人類和世界文明做出更大的貢獻。衷心地感謝陳端坤老師和周榕校友熱心提供這張十分珍貴的老照片!<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攝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洋墓亭老照片(陳端坤老師、附中1966屆初中校友周榕提供) (此文承蒙福建師大附中多位退休老師及原校領導鼎力相助,特此致謝!)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二手房| 闻喜县| 诏安县| 灯塔市| 吴堡县| 简阳市| 台东市| 太保市| 苏尼特右旗| 东兰县| 新绛县| 乌鲁木齐市| 城口县| 岳西县| 景谷| 明光市| 天镇县| 库伦旗| 高青县| 迁西县| 报价| 锦州市| 漠河县| 平原县| 日喀则市| 德保县| 巩义市| 金山区| 栾城县| 育儿| 牟定县| 绥江县| 马尔康县| 宁武县| 安康市| 酉阳| 汪清县| 开封县| 明溪县| 从江县| 承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