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第476集 音樂《養生茶》</p> <p class="ql-block"> 雜學家張鑄崑繼續講皖南古徽州的故事。這集從中國名茶太平猴魁講起……</p> <p class="ql-block"> (一)概述名茶《太平猴魁》</p><p class="ql-block"> (1)太平猴魁茶的來歷</p><p class="ql-block"> “太平猴魁”,產于黃山北麓太平湖畔〈此處原為“太平”縣〉,新明鄉猴坑</p><p class="ql-block">村一帶,創始人為清末猴坑茶農 王魁成,故此茶全稱為“太平猴魁”。</p><p class="ql-block"> 即取猴坑村之“猴”和王魁成之“魁”,名稱別致,妙哉!</p> <p class="ql-block"> (2)太平猴魁茶的性狀</p><p class="ql-block">“太平猴魁”,屬綠茶類。</p><p class="ql-block">扁平挺直,肥厚壯實。有“</p><p class="ql-block">猴魁兩頭尖,不散不翹不卷邊”之稱。兩葉抱一芽,長達5厘米以上。色澤蒼綠勻潤,葉脈綠中隱紅(俗稱“紅絲線”</p><p class="ql-block">)。沖泡芽葉肥嫩成朵,若含苞欲放的白蘭花。湯色杏黃明亮,滋味醇美回甘。</p><p class="ql-block"> 風格獨特,不易仿冒。</p> <p class="ql-block"> (3)茶的產地及管理</p> <p class="ql-block"> 太平猴魁茶是中國歷史名茶之一,產于黃山市黃山區新明鄉猴坑村一帶。該地處于太平湖畔(原為太平縣,現劃歸黃山區),此地產茶的歷史可追溯到明代以前。</p><p class="ql-block"> 清代光諸26年(1900</p><p class="ql-block">年),猴坑茶農王魁成在猴岡鳳凰尖高山茶園,精心選育出肥壯的一芽二葉,經過精細加工,創制出成品規格好,質量高的極品茶,即“太平猴魁”茶。客觀條件最主要是地處900米以上的高山、常年的云霧及優異的茶園生態環境。這里氣溫低,害蟲不活躍,春茶發芽季節不過20℃。茶園管理嚴格,不用農藥,嚴禁除草劑,人工翻土深埋成天然肥料。高山不通公路,杜絕機械運轉造成污染。堅持在晨霧時采茶,因此才能長期保持茶的高品質。</p><p class="ql-block"> “太平猴魁”,曾出現在非官方評選的“十大名茶”之例;</p><p class="ql-block">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榮獲金奨,從此蜚聲中外。2013年鳳尾牌“太平猴魁”又榮獲“茶王”奨。</p><p class="ql-block"> 該茶產量較少,供不應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4)生產茶的地理位置</p><p class="ql-block"> 太平縣原屬池州地區,1983年被撤銷,陰錯陽差地與黃山合併為黃山市(縣級)。</p><p class="ql-block"> 黃山風景區是古徽州屬地,解放后為適應興起的旅游熱,改為安徽省黃山管理局,直屬省政府領導。</p><p class="ql-block">當時還是物資供應時期,凡涉及行政管理上的事情,都要報告當地行政部門審批,比如,游客的餐飲來說,糧、</p><p class="ql-block">油、肉、蛋及燃料等要有計劃,否則就沒有供應。關鍵是要賦予”黃山風景區”行政管理職能,曾設想成立風景區人民政府,但法律無據。最后只得于1983年,與原”太</p><p class="ql-block">平縣”合併成立縣級黃山市。</p><p class="ql-block"> 1987年,在全國“撤地改市”大潮中,代管黃山縣級市的“徽州地區”被撤銷,設立地級黃山市,同時將縣級黃山市更名為黃山區。</p><p class="ql-block"> 當時改黃山市(地級),</p><p class="ql-block">被視為強化旅游品牌,促進安徽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舉措。</p><p class="ql-block">未想到,千年來舉世聞名的</p><p class="ql-block">“徽州”大名,已經無影無蹤了。</p><p class="ql-block">時移事異,隨著傳統文化不斷重視,近30年來,有關恢復徽州地名的呼聲,不斷響起。</p> <p class="ql-block"> 上面是1984年時行政區劃圖。</p><p class="ql-block"> 下面是1987年后至今,撤銷縣級黃山市后,成立地級黃山市的行政區劃圖。</p> <p class="ql-block"> 這是黃山的著名景點“猴子觀海”,這塊如猴的巧石,面向北面,觀看似波濤洶湧的云海。當沒有云海的時日,</p><p class="ql-block">又被稱為“猴子觀太平”,</p><p class="ql-block">“觀太平”就是指,徽州北面的鄰縣“太平縣”。</p> <p class="ql-block"> 說說“太平湖風景區”</p><p class="ql-block">的由來:</p><p class="ql-block"> 徽州北邊鄰縣“太平縣”,</p><p class="ql-block">原有一條與新安江平行的東西向河流。解放初期,同時安排修建水庫,1970年建成“陳村水庫”。新安江建成水庫后,現已改稱“千島湖風景區”〈注:詳細內容,見“再談古徽州文化”一集帖子中)。</p><p class="ql-block"> “陳村水庫”,后來也改為著名的“太平湖風景區”,總面積312平方公里,水域面積88平方公里,蓄水量為24億立方米。這里曾是《紅樓夢》的拍攝地,《黛玉北上</p><p class="ql-block">》的劇情在此拍的。〈注:</p><p class="ql-block">1981年秋第一次游黃山時,</p><p class="ql-block">就曾途經太平湖。〉</p><p class="ql-block"> 現在安徽省最著名的、首選風景區,是“兩山夾一湖”</p><p class="ql-block">即指,佛教四大名山的“九華山”、世界遺產的“黃山”,“太平湖風景區”成了中心位置,距兩山各約30公里。太平湖自然景觀得天獨厚,群山環抱,湖光山色,美不勝收,乘船暢游,令人心曠神怡。</p><p class="ql-block"> “太平猴魁”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名茶品質更有保障,</p><p class="ql-block">同時,在太平湖畔還建有眾多也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p><p class="ql-block">“黃山毛峰”的茶園。</p> <p class="ql-block"> (二)中國茶概述</p><p class="ql-block"> (1)中國茶的歷史</p><p class="ql-block"> 中國是茶的故鄉:</p><p class="ql-block">①我國有最早關于茶的記載</p><p class="ql-block">如,《詩經》、《爾雅》都有記述。</p><p class="ql-block">②漢景帝的陽陵出土了世界最早的茶葉樣本。我國西南云貴高原是茶樹的起源中心,</p><p class="ql-block">至今尚留有古老野生大茶樹。</p><p class="ql-block">③各種語言“茶”的讀音,都是我國“茶”字的語音。</p><p class="ql-block">④茶樹原產于中國,傳播于世界。當今傳布于世界的茶種、種茶技術、制茶方法、品茶藝術以及茶的文化都起源于中國。</p> <p class="ql-block"> (2)茶圣和《茶經》</p><p class="ql-block"> 中國古代茶圣是陸羽。</p><p class="ql-block">陸羽(733一804)字鴻漸,唐代竟陵(今湖北天門)人。</p><p class="ql-block">他是亇棄嬰,由智積禪師撫養,做小和尚,他不愿學佛而喜茶。因安史之亂,陸羽流落浙江湖州,隱居苕溪,</p><p class="ql-block">數十年中,他深入茶區,</p><p class="ql-block">考察茶事,躬身實踐,總結經驗,于唐德宗建中元年(</p><p class="ql-block">780年)定稿并出版了世界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這部專著的問世,有力地促進了茶葉生產和茶文化傳播,因而陸羽被世人稱為“茶圣”。</p> <p class="ql-block"> 中國第一部也是世界歷史上第一部茶學專著是陸羽所著的《茶經》。此書初稿完成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經幾度修改,定稿于780年。《茶經》全書分三卷十章,共7000余字。其內容包括源、具、造、器、煮、飲、事、出、略和圖等十節。《茶經》系統地敘述了茶的名稱、用字、茶樹形態、生長習性、生態環境以及種植要點。介紹了茶葉對人的生理和藥理功効,記述了茶葉采摘、制造、烹煮、飲用方法、使用器具、茶葉種類和品質鑒別,搜集了我國古代有關茶事的記載,</p><p class="ql-block">指出了中唐時期茶葉的產地和品質等,是我國歷史上茶葉百科全書。《茶經》與美國威廉 - 烏克思《茶葉全書》、日本高僧榮西和尚的《吃茶養生記》并稱世界三大茶業經典著作。</p><p class="ql-block"> “茶”字溯源:</p><p class="ql-block"> 大體而言,在唐代之前人們大多把茶稱為“荼”,直到中唐以后,“茶”字才成為官方的統一稱謂。</p><p class="ql-block"> 因“荼”字有多種含義,易發生誤解,直到陸羽《茶經》之后,”茶”字才逐漸流傳開來,運用于正式場合。</p> <p class="ql-block"> (3)我國茶葉飲用經歷的不同階段</p><p class="ql-block"> 我國飲茶巳有幾千年的歷史。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茶類有不同的烹飲方法。</p><p class="ql-block">大體說來,唐代以前,多為粗放煎飲,即將茶葉和姜、鹽等混在一起煮,“渾而食之”,叫“茗粥”,也叫“羹飲”</p><p class="ql-block">。到了唐代,重視餅茶,飲用時,先將茶餅烤炙、碾末,</p><p class="ql-block">然后用水煮,稱作“煮茶”</p><p class="ql-block">或“煎茶”。</p><p class="ql-block"> 宋代仍重餅茶,飲用時也是先研茶末,將茶末放在茶盞之中,先加少量水“調膏”,</p><p class="ql-block">再逐步加沸水并用茶筅擊打出泡沫,這種方法叫“點茶”。 </p><p class="ql-block"> 明太祖朱元璋正式廢除團餅茶,提倡飲用散茶。 明代以后主要飲用散茶,飲茶的方法也改為泡飲,即將茶葉置于茶碗或茶壺之中,直接用沸水沖泡,這種方法也叫“撮泡”。泡飲之法,一直沿用到現在。</p> <p class="ql-block"> (4)介紹唐宋時期的飲茶方法</p> <p class="ql-block"> 我國魏晉以后,飲茶風氣日漸盛行,茶作為飲料,</p><p class="ql-block">早期飲法同現代飲法迥然不同。唐代以前,就是把搗成碎末的茶葉加水、姜、鹽等煮成粥狀,也稱“茗(茶)粥”,基本上還是繼承了熬藥方式。</p><p class="ql-block"> 到了唐代,唐期人飲茶,</p><p class="ql-block">不僅方式講究,茶具也精致又實用。宋朝人飲茶更為講究,在唐代飲茶方式的基礎改進為“點茶”的方式。</p><p class="ql-block"> 直至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干予,正式廢除團餅茶,改為散茶泡茶的方式。</p><p class="ql-block">朱元璋第十七子,寧王朱權,對茶道頗有研究,并著有《茶譜》一書,從他之后,</p><p class="ql-block">茶的飲法逐漸變成現今直接用沸水沖泡的簡易方式。</p><p class="ql-block"> 下面僅介紹唐、宋的飲茶方式。</p> <p class="ql-block"> 唐 朝 人 的 飲 茶 方 法:</p> <p class="ql-block"> 1987年陜西省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了2000多件唐代秘寶,特別是發現了世界唯一的釋迦牟尼佛左臂中指佛骨舍利,而震驚世界。</p><p class="ql-block"> 我于1989年4月曾瞻仰了享譽中外的佛指舍利,同時有幸觀瞻了失傳的唐代秘色瓷、大量珠寶、絲織品及眾多金銀器等。印象比較深的還出土一套大唐系列“茶器”,從上面銘文可知是唐僖宗向法門寺提供的供養物,這是皇帝御用的真品,這套唐朝宮廷用的茶具,是迄今世界上發現最早、最完善、最精致的茶具文物。</p> <p class="ql-block"> ① 這是“銀茶籠”,可供烘烤餅茶的用器,整個籠子用極細的金銀絲編織而成。因唐時,人們飲的是餅茶,煮茶之前,要將餅茶先進行烘烤后,用茶碾子碾碎、再用茶羅子篩茶,篩成茶末,方可煮茶飲用。當時的人品茶,多是自碾自羅,是品茶者醞釀品茶情趣的重要過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②這是鎏金茶碾子,呈長方形,由碾糟、糟座和能抽動的蓋板組成,碾糟內呈弧形,便于碾軸在糟內來回滾動。</p><p class="ql-block"> 茶碾子上置純銀碾軸的碾輪,整體是碾茶器,供碾碎餅茶之用。</p> <p class="ql-block"> ③這是鎏金茶羅,通體呈長方形,由蓋、身、座、羅、屜五部分組成,疊合在一起,如同一個帶蓋的方盒。</p><p class="ql-block">茶羅子,即茶篩,它是餅茶經茶碾碾成碎末后,作篩茶用的,最后得到所需細勻的茶末。</p> <p class="ql-block"> 羅身內置羅和羅屜。羅框內尚存織羅殘片,羅屜為長方形抽斗,接盛篩下的茶末,屜面中部還有環形紐。</p> <p class="ql-block"> ④這是茶匙,匙呈圓卵形,微凹,匙柄扁長,上寬下窄,柄端作三角形。柄的上下兩段鏨花鎏金,上段</p><p class="ql-block">為兩只飛鴻,襯以流云紋,</p><p class="ql-block">下段菱形圖案,其間鏨十字花。</p><p class="ql-block"> 它是煮茶時,用來擊沸湯面,使茶末融于湯中。在</p><p class="ql-block">《茶錄》中說:“茶匙要重,拂擊有力,黃金為上,人間以銀鐵為之。”這件銀質茶匙,</p><p class="ql-block">是適于使用的。</p> <p class="ql-block"> ⑤這是銀鹽臺,即用于貯鹽。鹽臺由蓋、臺盤、三足架組成。蓋上有蓮蕾捉手,蓮蕾中空,上下兩半用合頁相連,可以開合,可能是放胡椒之類的香料。三足架與臺蓋相焊接,支架中心向四方各斜出一根盤曲的銀絲。銀絲的末端,分別焊有摩羯和繞以火焰紋的智慧珠,</p><p class="ql-block">兩兩相對。</p><p class="ql-block"> 唐人吃茶,是將茶粉末放入沸水中烹煮,加入椒、鹽等佐料,調成糊狀一起吃下。</p><p class="ql-block"> 陸羽《茶經》中主張,</p><p class="ql-block">碾羅器要用竹木制成,法門寺出土的茶具顯然要豪華得多,可見帝王飲茶的享受要講究得多。這套茶具使我們知道,在唐朝不只是成熟的文化現象,還是精美的藝術形式,皇帝講究飲茶之道,御用的茶具華美富麗,金碧輝煌,社會飲茶的風靡,也就可想而知了。</p> <p class="ql-block"> 宋朝人的飲茶方法:</p><p class="ql-block"> 先介紹宋代中國茶藝</p><p class="ql-block">“點茶”中必備的一種重要的</p><p class="ql-block">調茶工具一一“茶筅”。</p> <p class="ql-block"> 茶筅(xian √)是</p><p class="ql-block">“點茶”的一種烹茶工具,由一精細切割而成的竹塊制作而成,用以調攬粉末茶,是點茶的必備工作。</p><p class="ql-block"> 使用方法:先用一茶勺,</p><p class="ql-block">將粉末茶盛入建盞,沖入沸水用茶筅快速擊拂,使之產生沫浡(Bo ↗),即泡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飲茶的習俗在唐代得以普及,在宋代達到鼎盛。此時,茶葉生產空前發展,飲茶之風極為盛行,不但王公貴族經常舉行茶宴,皇帝也常以貢茶宴請群臣。在民間也成為百姓生活中的日常必需品之一。</p><p class="ql-block"> 在飲茶方式上,除了繼承隋唐時期的煎茶法外,又興起了“點茶法”。因為時俗經常以點茶的技藝賭勝負,所以點茶也叫做“斗茶”。</p><p class="ql-block"> 宋代點茶時,先將餅茶碾碎,用絲羅篩出極細的茶粉放入碗中,先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然后再注入適量沸水,同時邊注邊用“茶筅”</p><p class="ql-block">快速攪拌,擊打茶湯,使茶末上浮,產生泡沫,浮于湯面。以茶湯顏色鮮白,和茶沫停留保持時間長為茶技高超的標準,從宮庭到市井,常以之睹勝負。</p><p class="ql-block"> 宋代點茶傳入日本,發展成為今天的日本“茶道”,其主要操作和器具依然沿襲宋代的規范,“茶筅”也隨之傳入日本,并沿用發展至今。明代之后中國人改用散茶泡茶,</p><p class="ql-block">而點茶的技藝只在日本留傳,茶筅也只在日本還在使用。</p> <p class="ql-block">這是“建盞”,是建窯所產黑軸瓷盞,俗稱建盞。建窯是宋代名窯之一,位于福建省建陽縣水吉鎮后井村一帶。</p><p class="ql-block"> 宋代這種黑釉瓷器極為流行,這與當時的飲茶風氣有關,都喜愛“斗茶”。為了更好地觀察茶沫的顏色,黑色較之其它釉色瓷更能襯托白色的茶沫和保持茶的溫度,因此斗茶一般都使用“建盞”</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建盞中變幻莫測的兔毫釉最負盛名,故又稱“兔毫盞”。</p><p class="ql-block">它是在所施厚厚的黑釉層中,有絲絲細若兔毫的花紋。</p><p class="ql-block">這種特殊風格的釉彩,是福建建陽縣建窯的特有產品,</p><p class="ql-block">有鷓鴣斑、兔毫、兔毛斑、</p><p class="ql-block">玉毫、異毫、兔褐金絲等不同名稱的花紋。</p><p class="ql-block"> 在宋代,可以說上至帝王、官僚,下至平民、走卒,</p><p class="ql-block">無不使用建窯的建盞,受到所有斗茶者喜愛的沏茶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宋代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高峰期,宋代文人雅士頗多,</p><p class="ql-block">他們聚在一起主要就干四件事:點茶、插花、掛畫、焚香。可以說,宋代人上到宮廷,下到平民閑來無事喜歡斗茶。因此當時社會盛行的斗茶風尚,有許多詩文描述,其中范仲淹的一首長詩</p><p class="ql-block">堪稱是傳頌千古的名作。</p><p class="ql-block">〈注:因篇幅所限,下面再介紹一首陸游詩歌,只注釋關于斗茶的一句。 〉</p> <p class="ql-block"> 陸游有關斗茶情況的律詩:</p><p class="ql-block">《臨安春雨初霽》 陸游。</p><p class="ql-block">世味年來薄似紗,</p><p class="ql-block">誰令騎馬客京華。</p><p class="ql-block">小樓一夜聽春雨,</p><p class="ql-block">深巷明朝賣杏花。</p><p class="ql-block">矮紙斜行閑作草,</p><p class="ql-block">晴窗細乳戲分茶。</p><p class="ql-block">素衣莫起風塵嘆,</p><p class="ql-block">猶及清明可到家。</p><p class="ql-block">【注釋:(第六句)</p><p class="ql-block"> ”晴窗細乳戲分茶”:</p><p class="ql-block"> 晴窗:明亮的窗前;</p><p class="ql-block"> 細乳:點茶時,茶湯的表面呈白色的小泡沫;</p><p class="ql-block"> 戲分茶:攪動,使茶湯波紋幻變成種種形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中國茶分類</p> <p class="ql-block">中國茶分六大類</p> <p class="ql-block"> ( 1 )我國何時開始有綠茶。</p> <p class="ql-block"> 我國制造綠茶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唐代以前。唐代陸羽《茶經》中所說的餅茶,</p><p class="ql-block">實際上就是古老的蒸青綠茶。綠茶的加工工藝由曬青到蒸青、炒青、烘青,至創制出片、末、針、眉、螺、珠等形狀不同的優質名茶,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p> <p class="ql-block"> ( 2 )我國何時開始有紅茶。</p> <p class="ql-block"> 紅茶加工技術源于我國,</p><p class="ql-block">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據現有文獻記載,“紅茶”一詞最早見于明代劉基的《多能鄙事》</p><p class="ql-block">一書(15一16世紀)。福建省崇安縣(今武夷山市)桐木關首創小種紅茶,是歷史上最早的一種紅茶,因此,</p><p class="ql-block">崇安縣被稱為紅茶的發源地。1610年,福建崇安產的正山小種紅茶首次從海上運往荷蘭,然后相繼運送至英國、法國和德國等國家。</p> <p class="ql-block">( 3 )我國何時開始有青茶(烏龍茶)</p> <p class="ql-block"> 青茶(烏龍茶),創制于1725年前后(清雍正年間),福建《安溪縣志》記載,安溪人于雍正三年首先發明烏龍茶做法,以后傳入閩北、廣東和臺灣。另據史料考證,1862年福州即設有經營烏龍茶的茶棧。1866年臺灣烏龍茶開始外銷。</p> <p class="ql-block"> ( 4 )我國何時開始有白茶。</p> <p class="ql-block"> 我國古書中就有不少有關白茶的記載,如宋人宋子安的《東溪試茶錄》記有:</p><p class="ql-block">“白葉茶……茶葉如紙,民間以為:茶瑞,取其第一者為斗茶。”但是只是茶樹品種的白茶,而不是加工方法的白茶。后來所謂的白茶是品種與制法相結合的產物,1795</p><p class="ql-block">年,福建福鼎茶農采摘福鼎大白毫的茶芽,加工成針形茶。1875年,福建發現茶葉茸毛特多的茶樹品種,如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1885年起,就用大白茶的嫩芽加工成“白毫銀針”。1922年起開始以一芽二葉的嫩梢加工成“白牡丹”。</p> <p class="ql-block"> ( 5 )我國何時開始有黃茶。</p> <p class="ql-block"> 歷史上最早記載的黃茶指的是茶樹品種特征,即茶樹生長的芽葉自然顯露黃色。</p><p class="ql-block">唐朝享有盛名的安徽壽州黃茶和作為貢茶的四川蒙頂黃芽,都因芽葉自然發黃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明朝,炒青技術出現后,</p><p class="ql-block">黃茶的悶黃技術誕生。因為在炒青綠茶的生產過程中,</p><p class="ql-block">殺青后或揉捻后不及時干燥或干燥程度不足,葉質變黃,但滋味更醇和也更易保存。如黃大茶即創制于明代隆慶年間,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p> <p class="ql-block"> ( 6 )我國何時開始有黑茶。</p> <p class="ql-block"> “黑茶”一詞最早出現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的</p><p class="ql-block">《明史 - 食貨志》中:“……以商茶低劣,悉征黑茶。地產有限乃第茶為上中二品,印烙篦上,書商名而考之。每十斤蒸曬一篾,送至茶司,官商對分,官茶易馬,商茶給賣。”此時的安化黑茶己經聞名全國,并由“私茶”逐步演變為“官茶”,用以易馬。</p> <p class="ql-block"> ( 7 )再加工茶類〈花茶〉。</p> <p class="ql-block"> 我國制造花茶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宋時(960年以后)向皇帝進貢的“龍鳳餅茶”</p><p class="ql-block">中雖加入了一種叫“龍腦”的香料,但這種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花茶。宋代施岳有步月</p><p class="ql-block">(茉莉)一詞,其中寫道:“</p><p class="ql-block">玩芳味、春焙旋熏,貯農韻、水沈頻爇。”但是否有茶參與焙熏,尚不明了。至元代,文人倪云林有以蓮花熏茶的記載。后來茶中普遍加入“珍茉香草”。明人錢椿年所編的《茶譜》(1539年)一書中所載制茶諸法中,列舉有橙茶、蓮花茶,并說木樨、</p><p class="ql-block">茉莉、玫瑰、薔薇、蘭蕙、</p><p class="ql-block">橘花、梔子、木香、梅花皆可制茶。</p> <p class="ql-block"> ( 8 )什么是非茶之茶?</p> <p class="ql-block"> ( 9 ) 其 它 </p> <p class="ql-block"> (四)中國十大名茶</p> <p class="ql-block"> “中國十大名茶”是個籠統的概念,近百年進行過多次評選,每個時期的排行榜,</p><p class="ql-block">因質量、產量等情況不同,而結果有所不同。不過,</p><p class="ql-block">有七八個品牌穩定在前十名之內,它們是:西湖龍井、</p><p class="ql-block">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p><p class="ql-block">信陽毛尖、六安瓜片、祁門紅茶和安溪鐵觀音等。</p><p class="ql-block"> 這其中有“徽茶”的一綠〈黃山毛峰〉;一紅〈祁門紅茶〉。分別簡介一下:</p> <p class="ql-block"> (1)黃山毛峰</p> <p class="ql-block"> 中國十大名茶中“徽茶”</p><p class="ql-block">就占其三,其中“黃山毛峰”產于黃山風景區內。該茶創制于光緒元年,為”謝裕大茶行”首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祁門紅茶</p> <p class="ql-block"> 祁門紅茶,是世界三大高香名茶之一,又屬中國十大名茶,中外馳名,享有</p><p class="ql-block">“茶中英豪”、“群芳最”等美稱。</p><p class="ql-block">問世于清末,早在1915年的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榮獲金奨。</p> <p class="ql-block">2021年3月11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安县|
卓资县|
雅江县|
河源市|
利津县|
嘉定区|
沐川县|
曲周县|
龙山县|
囊谦县|
遵义市|
遵化市|
德化县|
昂仁县|
邢台市|
大宁县|
广昌县|
曲靖市|
门头沟区|
临泉县|
南充市|
冕宁县|
巴马|
南安市|
库车县|
连城县|
潢川县|
德保县|
镇远县|
永登县|
镇宁|
无极县|
武清区|
工布江达县|
凉山|
阜南县|
偏关县|
凉城县|
正宁县|
罗平县|
铜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