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69, 169, 169); font-size: 20px;"> 導讀:如今很多年輕人都不知道我們的祖國過去經歷過什么,今天和大家重溫下過去歲月里經歷過的那些舊事..</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1.“土地改革”運動(1947至1952)</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土地改革的實質是土地所有制的改變(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私有制)。</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2.“鎮壓反革命”運動(1950.10至1951.10)</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的清查和鎮壓反革命分子的政治運動,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同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并稱的三大運動之一,鎮壓敵對分子100萬人(有說71萬人)。</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3.“抗美援朝”運動(1950.10至1953.07)</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是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的群眾性運動。1950年7月10日,“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臺灣朝鮮運動委員會”成立,抗美援朝運動自此開始。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愿軍得到了解放軍全軍和中國全國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配合。1953年7月,雙方簽訂《朝鮮停戰協定》,從此抗美援朝結束。</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4.“第一次整風”運動(1950.05至1951)</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面對錯綜復雜的形勢和任務,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在全黨全軍開展整風運動的指示 》,要求各級黨組織結合總結工作,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克服黨內首先是領導干部中居功自傲情緒,命令主義作風,以及極少數人貪污腐化、政治上墮落頹廢、違法亂紀等錯誤,密切黨和人民聯系。運動于同年冬結束。</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5.“連隊民主”運動(1950.09至1951)</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有領導有秩序的條件下,全軍開展一次連隊的民主運動,提高連隊官兵覺悟程度,改善連隊官兵關系,達到連隊愛兵尊干加強戰斗力之目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6.“忠誠老實政治自覺”運動(1951.05至1952)</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在學校中進行思想改造和組織清理工作的指示》,要求在所有大、中、小學校教職員和高中以上學生中普遍進行思想改造工作并在此基礎上,在大中小學教職員專科以上學生中,組織忠誠老實交清歷史的運動,清理其中的反革命分子。按照“運動”的規定,每人都必須將自己的隱私全部講出來,包括政治問題,也包括感情問題和家庭生活。</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7.“清理中層”運動(1951.08至1952.10)</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1951年《中央關于清理“中層”“內層”問題的指示》。指示要求,在1951年夏秋兩季,有計劃、有步驟地對機關工作人員普遍地、初步地加以清理。清理范圍包括各民主黨派和政府、軍隊、民眾團體及財經文教等機關的一切工作人員和干部學校的學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8.“批判《武訓傳》”運動(1951.05至1952)</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9.“三自革新學習與教會民主改革”運動(1951.04至1954)</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從其內部展開民族民主覺醒運動”,使其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真正與帝國主義侵略勢力和國內反動勢力割斷聯系,成為“自治、自給、自傳”的宗教團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10.“農業生產互助合作”運動(1951.09至1956)</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11.“民主改革”運動(1951.09至1953)</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以上海為例:在1952年上海私營工廠的民主改革運動中,新政權如何通過訴苦、交待、典型示范等動員技術,對舊工人進行思想和組織上的改造,從而為自上而下地重塑一支新的"工人階級"隊伍奠定基礎。對舊工人的改造,不僅是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需要,也構成了新國家對城市基層社會進行整合的一個方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12.“文化教育戰線和知識份子思想改造”運動(1951.09至1952.10)</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建立初期大約有200多萬知識分子。廣大知識分子愛國熱情很高,大多數學有所成的知識分子留在大陸迎接解放,參加祖國建設。為幫助他們擺脫剝削階級世界觀的束縛,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共產黨在知識分子中廣泛組織了馬列主義基礎知識的學習和黨的方針政策的學習,以及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理論的學習,采取各種方式對知識分子進行思想教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13.“愛國增產節約”運動(1951.10至1952)</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14.“三反運動”(1951.12至1952.10)</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1951年12月1日,毛澤東發出《關于實行精兵簡政、增產節約、反對貪污、反對浪費和反對官僚主義的決定》,緊接著又在8日發出《關于反貪污斗爭必須大張旗鼓地去進行的指示》,“三反”運動在全國展開。</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15.“文學藝術界整風學習”運動(1951.12至1952)</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16.“五反”運動(1952.01至1952.10)</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五反運動是指建國初期在資本主義工商業者中開的反行賄、反偷稅漏稅、反盜騙國家財產、反偷工減料、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的斗爭。</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17.“反對違法亂紀”運動(1953.01至1954)</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1952年全國性的“三反”運動剛一結束,中共中央在1953年緊接著發動了以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反對違法亂紀為主要內容的“新三反”運動。</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8.“改造私營企業公私合營”運動(1954.09至1955)</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改造私營企業公私合營運動,進一步消滅私營企業和企業主</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19.“胡適思想批判”運動(1954.10至1955)</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20世紀50年代大陸理論界開展對胡適資產階級學術思想的批判運動有其復雜的歷史原因: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與資產階級思想關系的認識上存在著"左"的傾向;黨的領袖直接具體干預學術領域;政治批判干擾正常的學術爭鳴;胡適對新政權的敵視及胡適對黨的統戰政策的抗拒最終導致了大陸理論界的胡適思想批判運動。</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20.“肅清胡風反革命集團”運動(1955.01至1956)</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胡風反革命集團案是1950年代在中國大陸發生的一場從文藝爭論到政治審判的事件,因主要人物胡風而得名。1988年6月18日,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討論,中央辦公廳發出《關于為胡風同志進一步平反的補充通知》,對1980年平反文件中保留的、指責胡風將關于共產主義世界觀、工農兵生活、思想改造、民族形式、題材等五個問題,說成是“五把刀子”,予以撤消。</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21.“增產節約”運動(1957.02至1957)</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為了和緩物資供應和財政支出的緊張局面,使經濟戰線在1956年巨大的進軍以后,轉向穩步前進,并且作必要的休整,必須在1957年對建設的規模和速度作適當的調整,必須用更大的努力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群眾性的增產節約運動。</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22.“肅清反革命分子”運動(1955.07至1957)</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進展,階級斗爭必然日益尖銳化和復雜化”的反映。根據這個判斷,中央發出指示,決定在全國范圍開展一場肅清暗藏反革命分子的運動。這次肅反運動,從1955年下半年起分批進行。經過兩年多的時間,到1957年底基本結束。</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23.“整風”運動(1957.04至1957.06)</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在《人民日報》發布《關于整風運動的指示》文章,進行“反官僚主義、反宗派主義和反主觀主義”整風運動。1958年8月底,整風運動結束。</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24.“反右”運動(1957.06至1958.05)</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1957年4月,中共中央決定在全黨進行一次整風運動。6月8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組織力量準備反擊右派分子進攻的指示》。《人民日報》也發表了《這是為什么?》的社論。要求各省市級機關、高等學校和各級黨報都要積極準備反擊右派分子的進攻。認為“這是一場大戰(戰場既在黨內,又在黨外),不打勝這一仗,社會主義是建不成的,并且有出‘匈牙利事件’的某些危險”。</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全國共劃分右派份子552877人,根據中組部、中宣部、統戰部、公安部、民政部《貫徹中央關于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決定的實施方案》:“對右派分子一般不搞甄別平反,對確實劃錯了的,要實事求是地予以改正。”未獲改正的右派包括中央指名的5人(章伯鈞、羅隆基、彭文應、儲安平、陳仁炳)以及地方各省市指名的若干人,共計96人。</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25.“農村社會主義教育”活動(1957.08至1958)</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1957年,農村出現了部分群眾反對合作化,對糧食統購統銷政策不滿,甚至出現鬧退社的現象。針對這些問題,在整風運動和反右斗爭的推動下,毛澤東和黨中央提出并且在農村開展了一次社會主義教育運動。這次教育運動是在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黨在農村進行的又一次政治運動,它對隨后批判"反冒進"產生了重要影響,并且為之后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做了政治上的動員和實踐上的預演。</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26.“批判馬寅初人口論”運動(1958.04至1960)</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馬寅初提出的“平衡論的新人口論”,尖銳地指出了“大躍進”運動對國民經濟的影響,由此引發了馬寅初與毛澤東關于人口問題的學術論爭。由于受到康生等人的利用,學術論爭變成了政治問題。馬寅初也因此受到長期的錯誤批判。</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27.“大躍進”運動(1958.05至1960)</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大躍進運動是指1958年至1960年間,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極“左”路線的運動,是在中共八屆三中全會及其以后不斷地錯誤批判1956年反冒進的基礎上發動起來的,是“左”傾冒進的產物。</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28.“放衛星”運動(1958)</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放衛星,指的是從1958年開始的、在大躍進中的、一場急于求成的社會主義建設悲情運動。在“大躍進”中各地浮夸風盛行,虛報夸大宣傳糧食產量,這些上報虛假“小麥衛星”、“水稻衛星”、“包谷衛星”、“烤煙衛星”等在各行各業中發生的類似行為被統一稱為“放衛星”。</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29.“除四害”運動(1958)</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除四害運動是大躍進時期的第一場運動,在運動最開始四害的定義為:老鼠、麻雀、蒼蠅以及蚊子,此后遭到動物學家一致反對后,1960年四害被重新定義為:老鼠、蟑螂、蒼蠅以及蚊子。</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30.“拔白旗”運動(1958)</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在1958年的大躍進過程中,曾把一些堅持實事求是、反對浮夸的人,以及一些所謂具有資產階級學術觀點的人都作為"資產階級白旗"加以批判、斗爭甚至處分,當時把這種作法叫做"拔白旗、插紅旗"。</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31“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07至1958.10)</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是中國共產黨在五十年代后期全面開展社會主義建設中,為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所作的一項重大決策。它違背了生產關系要與生產力相適應的關系。由于在合作化運動的后期已出現了過急過猛的問題,所以人民公社化運動也出現了急于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情況,刮起了“一平二調三收款”的“共產風”。</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32..“全民大煉鋼鐵”運動(1958.08至1960)</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1957年11月,毛曾提出要在15年左右時間在鋼鐵等主要工業品的產量方面趕上和超過英國的口號。在“ 以鋼為綱,全面躍進”的口號下,鋼鐵生產指標越提越高。北戴河會議正式決定并公開宣布1958年鋼產量為1070萬噸 ,比1957年翻一番,號召全黨全民為此奮斗,開展空前規模的大煉鋼鐵運動。</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33. 1958年私房社會主義改造政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①對私人出租房屋改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基本上應當按照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政策 原則進行。根據私人出租房屋的特點和各地經驗,以“國家經租”的方式,比較簡便易行。即在一定時期內對占有出租房屋數量比較多的房主,給他們以固定租金,進行“贖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這一方式各地都可以考慮采用。對出租小量的房屋則應加強管理,從而使其在租金和對房屋維護等方面,完全服從國家的政策法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②改造范圍和起點問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改造范圍:凡城市、集鎮私人出租房屋達到改造起點以上者一律納入改造范圍。改造起點:在較大城市的改造起點,以占有出租房屋(以建筑面積計算,下同)150平方米為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中小城市和集鎮則不要低于100平方米,這僅是一個大體劃分,各地可結合當地情況 自行確定(實際的標準低于100平方米)。但對工商業資本家有出租房屋雖未達到改造起點,亦應改造。</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34.“反對右傾思想”運動(1959.07至1960)</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8月2日至16日,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八屆八中全會,會議通過了《關于彭德懷同志為首的反黨集團的錯誤的決定》和《為保衛黨的總路線、反對右傾機會主義而斗爭》的決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廬山會議,成為當代中國三大事件的分水嶺:在社會性上,中共由其建國后一直朝向的民族利益目標,即實現中國的工業化,向毛澤東主導下的權力斗爭轉變;在政治體制上,改變了中共八大確定的“集體領導和黨內民主原則”,確立了毛澤東個人專權的地位;在歷史行程中,改變了對大躍進的修正調整,將中國社會,由大鬧劇推向了大悲劇的災難深淵。</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35.“反瞞產私分”運動(1960)</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瞞產私分,是指農民及所在的生產組織,在國家收購糧食過程中,故意隱瞞真實產量,以獲得更多糧食或其他農產品自由支配。</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瞞產私分”這一消極行為,屬于無權者對制度的抵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36.“整風整社”運動(又名農村三反”運動)(1960.05至1961)</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反右傾”斗爭的開展,使“左”的思想重新抬頭,“五風” 又盛行起來。這引起黨中央和毛澤東的注意。為了解決好這一問題,1960年10月,黨中央作出決定:在農村開展整風整社工作,以肅清“五風”。</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37.軍隊“兩憶三查”運動(1960.10至1961)</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兩憶就是所謂的憶階級苦、憶民族苦,三查是查立場、查斗志、查工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38“四清”運動(在農村叫“社會主義教育運動”)(1963.02至1966)</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全國城鄉開展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運動的內容,一開始在農村中是“清工分,清賬目,清倉庫和清財物”,后期在城鄉中表現為“清思想,清政治,清組織和清經濟”。</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39.“學習雷鋒”運動(1963.03.05始)</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40.“憶苦思甜”(寫三史運動)(1963至1964)</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為了使知識青年能夠扎根農村,順利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全國范圍內開展了針對知識青年的憶苦思甜運動,召集大會,由貧下中農現身說法,痛訴舊社會的苦,描述新社會的甜,使知青“不忘階級苦,牢記血淚仇”,促進他們的思想認識。</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41.“工業學大慶”運動(1964.01.25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工業學大慶”是1964年黨中央對全國工業戰線提出的號召。中央號召開展“工業學大慶”運動,主要是要求學習大慶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以推動全國工礦企業和社會主義建設向前發展。</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42.“農業學大寨”運動(1964.02至1976)</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農業學大寨是繼學雷鋒運動和工業學大慶之后,中共宣傳部門樹立的又一典型,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他是只知奉獻,不求回報,一心一意忠于毛主席的形象代言;而在后來的宣傳語境中,大寨的事跡同樣也能切合各種需要。</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43.“文化大革命”運動(1966.05.16至1976)</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文化大革命全稱“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毛澤東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44.“紅衛兵”運動(1966)</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紅衛兵運動是發生在60年代后期中國大地上的一場在錯誤路線指導下適應發動和進行“文化大革命”需要的千百萬學生、青年的造反活動。</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45、二月逆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二月逆流是指在1967年1月19日至1月20日中共中央軍委會議和2月中旬在懷仁堂召開的兩次政治局碰頭會議上,譚震林、陳毅、葉劍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聶榮臻等(因陳、葉、徐、聶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譚、二李為當時的副總理,因此又被稱為“三老四帥”或“四帥三副”),對“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做法提出了強烈的批評,同林彪、康生、陳伯達、江青、張春橋、謝富治等進行堅決的斗爭,當時被誣稱為“二月逆流”,實際上,它是一場正義凜然的“二月抗爭”。</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46.奪權風暴(1967)</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1967年1月5日,張春橋、姚文元從北京到上海伙同王洪文等策劃奪權。他們相繼奪了《文匯報》社、《解放日報》社的權,并策劃以王洪文為首的上海造反派組織召開“打倒市委大會”,篡奪了上海市的黨政大權,刮起了所謂“一月革命”的風暴。1月8日建立了由他們控制的“上海市抓革命促生產火線指揮部”,發表《告上海人民書》和《緊急通告》,奪取了中共上海市委和市人民政府的領導權。1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中央文革小組聯名給上海各“造反團體”發出賀電。《紅旗》雜志、《人民日報》相繼發表社論,肯定和支持上海的奪權。奪權之風從此刮遍全國,更加劇了全國混亂的局面。</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47“三支兩軍(支左、支工、支農、軍管、軍訓)”運動(1967)</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三支兩軍指“文化大革命”期間,軍隊支左(支持當時被稱為左派群眾的人們)、支工(支援工業)、支農(支援農業)、軍管(對一些地區、部門和單位實行軍事管制)、軍訓(對學生進行軍事訓練)。</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48“三忠于、四無限”運動(1968)</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三忠于四無限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政治術語,強調對毛澤東的個人崇拜和對其思想的忠誠,在文革結束后遭到官方批判。三忠于四無限一般和“四偉大”(偉大的導師,偉大的領袖,偉大的統帥,偉大的舵手)連用。</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49“上山下鄉”運動(1968.12至1978.10)</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真正有組織、大規模地把大批城鎮青年送到農村去,則是在文革后期,毛決定給紅衛兵運動剎車的時候。毛說:“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1968年12月,毛澤東下達了“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鄉運動大規模展開,1968年當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屆學生,后來被稱為“老三屆”),全部前往農村。文革中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總人數達到1600多萬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來到了鄉村。這是人類現代歷史上罕見的從城市到鄉村的人口大遷移。</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50.“學‘紅寶書’”運動(1969)</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這就是那個時期革命干部和人民群眾的思想方針、行動指南。人人紅寶書不離手,時時學、天天學、月月學、年年學。虔誠也好,荒唐也罷,這就是歷史事實。</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51“全民挖防空洞”運動(1969.08至1970)</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1969年3月,中蘇雙方曾在黑龍江省珍寶島發生大規模武裝沖突,形勢非常嚴峻,6月,國務院成立了全國人民防空領導小組,接著中央軍委辦事組下達指令,要求各省、市、自治區成立人民防空領導小組,從那時開始,全國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人防工程,挖防空洞、修地道、儲備糧食和布匹等戰略物資,掀起全民備戰運動。</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52.“一打三反”運動(1970.01至1971)</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1970年中共中央發出《關于打擊反革命破壞活動的指示》的次日,周恩來又將《關于反對鋪張浪費的通知》和《關于反對貪污盜竊、投機倒把的指示》送毛澤東審批。二月五日,中共中央同時又發出這兩份文件,指示“在全國范圍內,發動群眾,雷厲風行地開展反對鋪張浪費的斗爭。”指出“一小撮階級敵人不僅在政治上伺機反撲,而且在經濟領域里向社會主義也發動了進攻。”文件強調要打擊“私設地下工廠、地下商店、地下包工隊、地下運輸隊、地下俱樂部”等搞資本主義的活動。</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53.“清查‘五一六’”運動(1970.03至1971)</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1970年3月27日,中共中央發《關于清查“五一六”反革命陰謀集團的通知》。通知說:“國內外階級敵人同我們的斗爭是很復雜的,反革命秘密組織決不是只有一個‘五一六’”,鼓動人們去抓更多的“反革命”。所謂“五一六”反革命集團,原指北京一度存在的一個名為“首都五一六紅衛兵團”的小組織。該組織在1967年8月間進行秘密活動,散發誣蔑攻擊周恩來的傳單。對此,毛澤東在1967年9月8日《人民日報》發表的姚文元的《評陶鑄的兩本書》一文中加了一段話,提出“五一六”的組織者和操縱者,是一個搞陰謀的反革命集團,應予徹底揭露。1968年中央成立清查“五一六”專案領導小組,陳伯達任組長,謝富治、吳法憲為領導小組成員。</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54“批陳整風”運動(1970.11至1971)</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1970年11月16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傳達陳伯達反黨問題的指示》。《指示》指出:“在黨 的九屆二中全會上,陳伯達采取了突然襲擊,煽風點火,制造謠言,欺騙同志的惡劣手段,進行分裂黨的陰謀活動。在毛主席親自領導下,全會揭露了陳伯達的反黨,反九大路線,反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嚴重罪行,揭露了他假馬克思主義、野心家、陰謀家的面目。”</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55.“批林整風”運動(1971.12至1972)</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是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至1973年上半年,在全國范圍內為揭發、批判林彪反革命集團開展的一場大規模群眾運動。</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56.“批林批孔”運動(1974.01至1975)</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1973年7月,毛在對王洪文、張春橋的談話中指出,林彪同國民黨一樣,都是“尊孔反法”的。他認為,法家在歷史上是向前進的,儒家是開倒車的。毛澤東把批林和批孔聯系起來,目的是為防止所謂“復辟倒退”,防止否定“文化大革命”。江青一伙接過毛澤東提出的這個口號,經過密謀策劃,提出開展所謂“批林批孔”運動,把矛頭指向周恩來。“批林批孔”運動遂在全國開展起來。這個運動從1974年年初至同年6月,歷時半年左右。</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57.“開展對《水滸》評論”運動(1975.08至1976)</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毛主席最近指出:“《水滸》這部書,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遵照毛主席的指示,目前正在開展的對《水滸》的評論。</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水滸》宣揚了一條投降主義路線,歌頌了一個投降派的典型宋江,鼓吹了一套投降主義哲學,確實是一個很好的反面教材。充分利用這個反面教材,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評論《水滸》,弄清楚它宣揚投降主義的實質,揭露宋江這個投降派的真面目,這對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反修防修,用馬克思主義占領意識形態領域陣地,加強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的全面專政,具有重大的深遠意義。</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58“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1975.11至1977)</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批鄧和“反擊右傾翻案風”是文革末期由毛發起的最后一次大規模政治運動。鄧為扭轉文革以來的混亂局面的努力被全盤否定,全國剛剛趨于穩定的形勢再度陷入混亂。在毛去世,文革結束后,華仍然推進對鄧小平的壓制,直至1977年7月鄧小平復職后,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方告結束。</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結 束 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新中國是從舊中國舊社會的廢墟上建立的來的,一切帶有舊社會封建社會的鉻印,為了鞏固新生的共和國,為了探索嶄新的社會主義制度,為了不斷克服清除人們頭腦中的舊的封建思想和傳統觀念,提高社會主義思想覺悟等等,是完全必要的,如果不這樣做,完全繼承幾千年來舊的傳統制度,一切照舊,還能稱為新中國嗎?還能稱為社會主義社會嗎?若只掛一個招牌,沒有實際的行動和舉措,還不是繼續了舊中國的貪污腐敗、土匪橫行、男盜女娼、剝削和壓迫的舊制度嗎?正因為在這種舊制度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掙扎在生死線上,為了生存才起來造反,走上革命的道路。當初毛主席領導人民鬧革命就是要為人民的翻身得解放、當家作主人,建立一個沒有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社會主義社會,為了這一奮斗目標,無數革命先輩后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后繼才取得了革命的勝利。若沒有這些運動,就不能發展成為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就沒今天強大的中國,中國革命不是歷史上的改朝換代,這才是為人民真正的改革,毛主席才是最偉大的改革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版權說明: </b><span style="color: rgb(169, 169, 169); font-size: 20px;">文章收集于網絡,感謝原創作者的辛苦創作,如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昌县|
凤山县|
上饶市|
宣武区|
白沙|
宝应县|
邵东县|
鄱阳县|
柳江县|
鄂温|
台安县|
宁晋县|
偏关县|
临澧县|
连平县|
潍坊市|
原阳县|
平南县|
佛山市|
文昌市|
满城县|
简阳市|
买车|
阿合奇县|
丰宁|
汝阳县|
阿鲁科尔沁旗|
韶山市|
文水县|
仪陇县|
治县。|
顺义区|
汝南县|
永康市|
教育|
绥宁县|
运城市|
民丰县|
灵丘县|
汉中市|
江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