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的攝影作品上了《中國日報》</p><p class="ql-block"> 田文宗</p><p class="ql-block"> 近日在電腦查看老照片,突然一張天安門前金水河畔改造工程照片映入我的眼簾,使我驚喜萬分!這是我發表在1983年1月20日《中國日報》頭版頭條的我的攝影作品《為了首都更美麗》。望著這幅具有歷史意義的照片,讓我感慨萬分。 </p><p class="ql-block">我是1977年從黑龍江兵團化肥廠返城的知青,業余喜歡攝影。</p><p class="ql-block"> 我拍攝這張照片使用的是1980年父親托熟人花了60元在北京照相機總廠買的“內部處理”的“長城牌135自動過卷”相機。自從有了這臺相機,機不離身,在單位的小天地里開始了業余攝影生涯,成了單位的攝影“記者”了,每逢所里有活動,如新產品鑒定會,新產品試制成功,車間里,車間外的各種活動都離不開我的身影……后來覺得活動范圍太小,就帶著我的“小長城”轉向社會,走街串巷,街頭抓拍。為了提高攝影技術,我定了全年的《大眾攝影》。</p><p class="ql-block"> 1982年底的一天,看到《北京晚報》上有一條征稿啟示,《中國日報》將舉辦“北京一日”攝影比賽,要求元旦那天拍攝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看到啟示我怦然心動,躍躍欲試。可是我初學乍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使用的家伙又是個“處理品”,功能差……但我想,事在人為,只要自己盡力就好。</p><p class="ql-block"> 我提前好幾天買好膠卷,12寸放大紙,顯影罐,顯影液,定影液……元旦那天我起了個大早,帶著小攝影包,騎上自行車就出發了。去哪里呢?拍什么呢?不知不覺到了天安門廣場,發現天安門東側正在施工,走近一看原來是金水河畔在清理改造,挖掘機轟轟作響,司機在聚精會神的操作,岸上一大堆黑色污泥濁水,散發著惡臭,據說河底有百年沒有清理了……這場面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當時正是數九嚴寒,氣溫零下5~6度,工人們為了首都更美麗,冒著寒風刺骨加班加點的施工,當時光線不十分好,天空半陰半晴,散射光,我把光圈定好,正準備拍照,一看已有20來個“發燒友”長槍短炮的瞄準了這個場面,我手里的這個“長城”和人家相比,簡直太寒酸了,不免有些氣餒……既來則安之,不想那么多了,只能尋找最佳拍攝距離,盡量往前靠。觀察后設想了一個大膽的構圖,利用挖掘機支臂形成一個人字形,把天安門套入中間,找好拍攝角度,腳下踩著污泥,趁支臂的大鏟往下倒黑泥的瞬間按下了快門,只聽我的相機在吱吱地作響,拍了有十多張底片。</p><p class="ql-block"> 我給照片起了個題目《為了首都更美麗》。</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將作品寄了出去。20來天杳無音信,心想,肯定石沉大海了。出乎我的意料,1月23日突然收到《中國日報》寄來的一封信,剛開始還以為是退稿,打開一看,原來是1月20日的《中國日報》,頭版頭條刊登著我拍攝的《為了首都更美麗》大幅照片,還附有一版英文文章,詳細介紹天安門改造規劃,真讓我高興萬分!</p><p class="ql-block">消息不脛而走,廠里的職工奔走相告,我成了廠里的“新聞人物”……</p><p class="ql-block">注:“ 《中國日報 》發表照片底部英文翻譯為”</p><p class="ql-block">(天安門前的檢閱臺正在施工改造成花壇 攝影田文宗)(圖片一 原版照片、二 《中國日報》版 圖片、三、四、五、六 天安門噴水花壇改造后優美景色 、七 研究所科研成果在調試 、八 長城牌相機 、九 自制放大機。</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仁县|
湖口县|
嵩明县|
沙洋县|
漳平市|
同江市|
巴彦县|
邯郸市|
平度市|
利辛县|
宁都县|
镇原县|
美姑县|
亳州市|
吉木萨尔县|
古蔺县|
都兰县|
洞头县|
麻阳|
无棣县|
平遥县|
潢川县|
斗六市|
丰城市|
三原县|
黎城县|
全南县|
随州市|
乡城县|
安西县|
青河县|
鸡泽县|
怀安县|
界首市|
潍坊市|
鸡东县|
建湖县|
赤壁市|
星子县|
泗水县|
长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