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最近幾天,偶然讀到了一篇關于剡子考證的舊文,文章的一些觀點,很值得探討。于是,讓我放下手頭正忙著的一個旅游項目的開發事,暫時擱置了朋友們預約的書畫作品的創作,翻檢了我近四十年來藏書中的數十種有關“孝”文化研究的書籍,對于剡子鹿乳奉親的故事進行了比較細致的梳理、分析和研究。</p><p class="ql-block">因為《二十四孝》中《鹿乳奉親》這個故事,距離我們的生活年代過于久遠,故事中的主人公,到底是誰,只有從目前所能夠見到的古籍和文獻資料來求證了。然而,近年來由于出版物中有關此典故的說法不一,而在社會上和讀者中造成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這種古人事件表述的模棱兩可,給讀者閱讀和理解帶來的混亂和不良后果是顯而易見的。這就是張冠李戴,造成新的文壇謎團和錯案,這么說似乎是聳人聽聞,但對真正的學者、歷史學家和對歷史抱著幾分癡迷的讀者來說,卻是一件極有意義和價值的事。偌大個中國,考古家、歷史學家、文字學研究家等等,不在少數,而自秦始皇“焚書坑儒”后,較大的圖書損毀是在清代的文字獄。很多不合滿清政治時宜的古籍遭到了極大的焚毀。清代禁書之多,除編輯了一套《四庫全書》外的很多古典文獻及文學書籍,均被查沒銷毀。然而,被封建統治者奉為經典的《四書五經》等那些書籍確完整的保存了下來。如元人郭居敬編著的《二十四孝詩說》一書就完整的流傳了下來。并且還被收入到《四庫全書》《子部》卷里。所以說,這部書所選內容基本在古人的手下,或刋行或抄刻應該是不大會出現太多的訛誤。然而,雖然說書的正文沒有錯,但不能否認的一點則是,由于舊的傳統教育的需要,《二十四孝》在不同時代,不同時期被反復雕版、復刻、重排而大量印刷過。并且還出現了大量的插圖本《二十四孝》流行于世,由此還出現了濫殤,無圖的《二十四孝》被《圖說二十四孝》這些圖文并茂的版本所替代。更有《百孝》《二百孝》《四十八孝》等等。《二十四孝》的競相出版,所出現的繁榮,結果造成了同類書的編輯出版混亂,更為嚴重的是,其中故事的人物用字的隨意性,或曲解,或錯訛,帶來了惡劣的影響。</p><p class="ql-block">經過仔細的閱讀和對照,這些書籍在編印過程中,因出版者的文化素質和古文字語言的修養低下,或歷史知識的匱乏及對歷史的部分細節不求甚解,不經意間竟會把《二十四孝》第六個孝子的故事中主人公的姓名弄錯。</p><p class="ql-block">下面是選自古籍中最原始的《二十四孝》中這個故事的原文和譯文,以及后來逐漸錯訛的版本中的原文和譯文相對照,讓我們來看看,其中的荒誕和違反事件人物的生存環境、家庭出身和故事的發生發展,究竟看看哪個解釋更符合《鹿乳奉親》中所講述的人物的性格特點和行為規律。</p> <p class="ql-block">一、《鹿乳奉親》原始故事,始見于元代郭居敬《詩說二十四孝》。</p><p class="ql-block">①原文:“周剡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雙眼,思食鹿乳。剡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親。獵者見而欲射之。剡子具以情告,乃免。</p><p class="ql-block">詩贊:親老思鹿乳,身掛褐毛衣。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p><p class="ql-block">②譯文:周朝時有個叫剡子的人,天性非常孝順。他的父母年紀大了,倆人的眼睛都患上了眼病,想吃野鹿的乳汁。剡子于是穿上鹿皮做的衣服,進到深山密林里,混到鹿群當中,擠母鹿的乳汁拿回家供養雙親。一次,獵人發現了他,以為是只失群的小鹿,便用弓箭瞄準準備射他,嚇的他趕緊大喊說自己是為得到鹿乳而裝扮成鹿的人,才逃過了一場大難。</p><p class="ql-block">這里關于剡子的故事,有資料顯示他是一位生活在兩千多年以前的周朝時代的人,他家住在中國北方的一個瀕河而居的偏僻的小山村里。其少年時,他的父母由于常年勞累身體越來越弱,眼睛都快失明了。為此剡子到山上為父母采來各種藥材治病,總不見效。一天,剡子的父親說“我很小的時候,吃過鹿奶,鹿奶的味道很不錯,聽說對人的眼睛也有好處。”母親也補充說:“我也聽老一輩的人說,鹿奶對人很有滋補作用。”父母那么想吃鹿奶,上哪兒去弄呢?聰明的剡子突然想起了在山林間和小溪岸邊葦叢畔曾經見過的鹿群。于是,他背著父母,獨自向村里的獵戶借了一張鹿皮。第二天,他提著一個小罐,拿著鹿皮進山了。進了林子,他老遠就看見了那群鹿,便把鹿皮蒙在身上,裝成一只小鹿,融入了鹿群。他爬到一頭母鹿身邊,用手輕輕地往小罐里擠奶。從此,剡子一次次地進入山林河畔葦叢,混進鹿群去擠奶。一天,他混在鹿群中,剛擠了半罐奶,突然聽到一陣急促的馬蹄聲。鹿群四散逃走,只剩下剡子裝扮成小鹿原地不動。</p><p class="ql-block"> 原來,是獵人們圍獵,來到山林。獵人們拈弓搭箭,剛要射他,剡子急忙掀掉鹿皮,站起來說:“別射!我是人!”他把為父母擠鹿奶的事告訴了獵人。獵人們大吃一驚,并為剡子孝敬父母的精神所感動。一時間,剡子扮鹿取奶孝雙親的事被傳為佳話。</p><p class="ql-block">此故事的主人公剡子,少年時家境并不富裕,也不是出身于名門望族的官宦人家,更不是什么高官,此時他的父親也不是什么國君之類的人物。</p><p class="ql-block">二、再看看多年來,在歷史長河的變遷中,這個故事由于幾經傳抄、刻版、編印出版后的一些《鹿乳奉親》所出現的諸多訛誤。</p><p class="ql-block">①原文:周郯子(注意,全文僅此一處“剡”字出現變更),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雙眼疾,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親。獵者見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乃免。</p><p class="ql-block">②譯文:周郯子,品性至孝。郯子父母年老,且雙目都患有眼疾。……(下略)</p><p class="ql-block">關于郯子的介紹是這樣的:郯子(生卒年不詳),己姓,郯國郯城人,少昊的后裔,春秋時期郯國君主。郯子曾兩次到過魯國,當時孔子才二十八歲,聽說了郯子在魯國的宏論后,對郯子非常敬仰,便特地向郯子請教古代的官制,這也便是史稱的“孔子師郯”之語的由來。為此孔子還不禁感慨:"天子失官,官學在四夷啊!"可見,孔子拜見郯子是在魯國,而不是社會流傳的自相矛盾的說法:孔子聽說郯子有較高的德行,親自去郯國拜訪郯子為師去請教問題。</p><p class="ql-block">通過查閱諸多自相矛盾和無法自圓其說的高談闊論后,讓我們有理由相信原始的元代郭居敬整理的《二十四孝》中《鹿乳奉親》事件中的孝子,本來就是一個叫“剡子”的人,而并非是后來誤傳誤讀的郯國的國君郯子。</p><p class="ql-block">近三、四十年來,人們所看到的《二十四孝》里面《鹿乳奉親》的主人公剡子,卻在某些現代出版商們的快餐式產品中,不知不覺把"剡子”給改成了“郯子”。試問,一個出身貧寒,父母生病都須妝扮幼鹿擠鹿乳來侍養的剡子,怎么可能一躍而變成了郯國的國君。史書記載歷史上的郯子與剡子,他們是同為春秋時期的倆個不同身份的人。</p><p class="ql-block">郯子曾兩次到魯國朝見魯國的國君,其中第二次,還與孔子進行了交談。如果《鹿乳奉親》中記述的是這個郯國國君的話,我們相信那位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同樣不恥下問,并喜歡著書立說的孔夫子他怎么會不把郯子的“孝行”寫入筆記(《論語》),并告知他的弟子們吧?再說了,《論語》不會只記郯子與孔子交談,而對郯子的孝行絲毫不作記載。因為當時孔子是非常推崇子路和曾子的孝行的,這在《論語》中都能找的到。</p><p class="ql-block">換種方式說:古人做君王,在周代應是由周王分封的,要么是諸候,要么是貴族,在當時還沒實行科舉制的周朝,后人竟會杜撰說:由于郯子孝行廣為人知,而被當地百姓推舉為郯國國君。這里還說是因為郯子才叫了郯國,當然也有人說是因為郯國的國君史料欠缺,都叫郯子,而只有那個亡國之君叫郯子鴣。試問,在孔子積極主張“克己復禮”的時代這種事情有可能嗎?即使被孔夫子嘆為已經“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也絕不會由民選而推出一個平民百姓來擔當一國之君的吧?果真如此,孔老夫子定會大罵“此乃小人也”了。</p><p class="ql-block">然而,竟然還有好事者牽強附會地杜撰說,古代郯子的父王(老郯子)做國君時,因為身患疾病,不能主持朝政,便傳位于還是太子的小郯子,而小郯子很孝順,見父王有眼疾,非常著急,醫生出的藥方卻是鹿乳,怎么辦?他本來就四體不勤,肯定無法捉到母鹿,便身披鹿皮想混進鹿群去,結果差點被獵人射死…等等。</p><p class="ql-block">這種戲說小國因為郯子做了國君便稱為郯國,郯國國君還都沒有名字,國君多數都叫郯子的不負責任的調侃。結論:一是:大凡懂點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直呼國王為子這種行為,一不循規,二不符合邏輯。二是:如若這個郯子年幼便是國君,他們父親老郯子在干什么?且記,當時還未有唐宋以后出現的太上皇之類的做法。老國王(郯子)在世,年幼的兒子小郯子是不可能做國王的。如果老郯子是國王,也不需要讓自己幼年的兒子小郯子披鹿皮去擠鹿乳了,直接捕捉母鹿飼養,取乳自食。三是:作為一國之君的父母,更不會貧困交加到身患重疾而治療不起的地步,再說真的想吃鹿乳的話,可以直接派士兵去荒郊野外捕捉就是。四是:作為一國之君,他不會也更用不著自己身著鹿皮,并冒著被野獸吃掉的生命危險去扮鹿偷乳,因為故事中有獵人打獵,可見不會只有鹿一種動物存在,而獨自到荒山野嶺外擠鹿乳,這樣很不符合他的身份。再說對他這種輕挑的做派,朝臣們也不會一無所知,而不加阻止,要么肯定會派衛兵守護,或隱藏暗中保護,以防萬一,怎會差一點就被獵人射死。五是:多次披鹿皮去擠乳,作為一國之君怎會只為了孝而不顧朝政,而多次到野外冒險,這是不可能的。六是:他完全有能力,通過其他手段捉到母鹿,并擠到鹿乳,而不須親自為之。還有人為了美化郯子孝行,演繹出郯子第一次去披鹿皮擠鹿乳便遇到了獵人,在獵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說,他前段時間打獵有捕獲的一頭母鹿,沒有殺死,在家養著,現在正下鹿乳,并將郯子引到家中擠了一罐鹿乳,回家后,一半給父母吃了,另一半用來點眼疾,幾天就痊愈了,此說不是太荒唐了嗎,為了圓謊不惜筆墨的憑空捏造成此。七是:原文中所說的剡子的父母皆患眼疾,估計也就是今人所說的因家庭拮據而造成的營養不良,得了夜盲癥,在魯南地區叫“雀古眼”、“雞宿眼”,即天一到傍晚便看不清楚東西。國王家里能貧困到營養不良嗎?八是:孔子既然已經到了拜郯子為師的地步,在他第二次游學到了郯國期間,為何他不去拜見國君郯子?而只是由程子陪伴到了城外的某個山頂,望洋興嘆,空發了一陣子感嘆?這也太不近人情,不符合禮儀了吧?更何況郯國為魯國的附屬小國,而孔子又來自大邦魯國呢。</p> <p class="ql-block">經過以上分析,基本認為:剡子他是古郯國人不錯,因為當時的蒼山縣就屬郯國的轄區。而剡子又生活在郯國的轄區內的蒼山磨山一代,所以,這也就很容易讓這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人物混為一談,讓那些對歷史典故不求甚解,把讀歷史當作娛樂快餐的人,誤將剡、郯混用,還誤認為他們是一個人了。</p><p class="ql-block">為了說明問題,下面就有關剡子的生活環境和活動空間進行一些論證。</p><p class="ql-block">1、據史料記載:蘭陵縣內東部有條河流,歷經滄桑,它很久以前就叫剡子河,它所流經的區域在蒼山段主要經過神山、磨山及磨山鎮諸多村莊、蘆柞、長城進入江蘇境內。</p><p class="ql-block">2、剡子河,故名思義:是因《二十四孝》中《鹿乳奉親》之剡子孝行而得名。根據古書記載的時代、地區、地貌環境分析,剡子所生活的時間,當在人煙還較為稀少的年代,古人又往往喜歡依山傍水而居,這樣即可躲避洪水泛濫又能避開野獸侵襲和戰亂。根據故事描述而分析,古時候,蘭陵縣磨山鎮鳳凰山一帶,剡子河畔,曾經雜樹叢生、蘆荻茂盛,鶯飛草長,一派蔥蘢。很適宜野鹿和其他動物生存。</p><p class="ql-block">3、據清光緒十九年磨山李氏祖塋碑記載:“…五世祖,長諱恒業,猶葬祖塋;次諱守業,更葬剡子河西岸……”。據考李氏遷居磨山已有五六百年的歷史,兩處祖塋分別緊靠剡子河的東西兩岸,他們對剡子河的記載應該不會出現錯誤。</p><p class="ql-block">4、另外,還有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即原屬磨山鎮的“剡子官莊村”,該村就座落在剡子河西岸。據《蒼山地名志》記載:“此村由剡姓所建。”村后原有一處剡姓塋地,解放前后還有剡姓后人前來上墳。只是到了近幾十年,因村莊擴建,被村民平掉在地上建起了房屋。</p><p class="ql-block">5、據《康熙郯城縣志》記載:縣西六十里有顏(應為剡)子橋兩座,一在長城(鎮駐地)東三里,一在磨山集(鎮駐地)西。這里所指的兩座橋就分別座落在古剡子河上的兩個不同的地段上。此處所用顏字應該是由當時修志者因音而誤寫,受交通條件限制,他們未親臨現場察看,而在當時信息不發達的情況下,也很難對事物件件落實,條條對證。</p><p class="ql-block">6、剡子河上游,神山鎮大西楊村段有座石橋,這座曾建于明代嘉靖年間的石橋,是由該村李姓鄉賢捐款修建的。雖然原橋已拆除,并在上世紀下半葉進行重修,但明代捐款修橋的石碑還在,該碑稱“琰碑記”,碑文開篇所記內容與《四庫全書》所載“剡子鹿乳奉親”的故事大致相同。原文有“……謀計,淺入葦地,求乳救母,痊…乃為琰子河”等字樣。碑文里“琰子”與“剡子”書寫雖有差異,然事件的來源和人物同為一人。顯然,這里的剡子河(琰子河)因剡子(琰子)于河邊扮鹿求乳侍奉雙親而得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7、剡子河,這條流經磨山大部區域的古河流,而在當代由于今人為了便于識讀被官方改名為“燕子河”,然而,無論從上游的《琰記碑》,中游的清人、民國文人的創作的《華嚴八景》詩之《剡溪煙柳》篇、《李氏祖塋碑》,到磨山鎮駐地西剡子河故道上的剡子橋,以及下游的剡子官莊村便足以證明,而今的燕子河就是古代的剡子河是不容置疑的。</p><p class="ql-block">綜上所述,《鹿乳奉親》中剡子生活的大致區域,應該在剡子河西岸,靠近鳳凰山麓一帶。因為該故事在神山、磨山兩地民間廣為流傳,由于剡子的孝行的流傳,后人便把他多次身披鹿皮,在岸邊擠鹿乳的這條河流稱為了剡子河,借以對這位年幼而至孝的剡子的緬懷。</p><p class="ql-block">縱觀當今有些出版物上所謂的“郯子鹿乳奉親“之說,多為改革開放近三、四十年才有的現象。引致"剡”郯混用的主要原因,我想可能主要是由于“剡”為生僻字,生活中又不常見,加之“剡”“郯”讀音和字形相近所造成的。前幾年有位歌唱家來郯城縣演出,他在向現場觀眾問好時,就曾把“郯城人民你們好”,說成“炎城人民你們好!”顯然,非土生土長,又不研究古漢語的人,面對生僻字時,要么念偏旁,要看字形。臨沂的祊河,外地人極少有能認的出,讀的準,大都會誤讀為“fang”或“pang”,故剡誤寫為郯也就不足為奇了,但我們為了尊重歷史,尊重歷史人物,不使謬種繼續流傳,貽誤后人,還是應該追根溯源,還其真實面目,這才是真正的歷史唯物主義者,才會對得起子孫后代,向歷史負責。</p><p class="ql-block">事實證明“鹿乳奉親”中的剡子應是一位布衣平民,而絕非為郯國的國君郯子。我們這么說,并不是想否定古賢郯子的品行和歷史地位,而是想還剡子和郯子二人一個清白。因為,這種不顧史實的移花接木,結果是最終淹沒了我們蘭陵的歷史名人,一位名垂《二十四孝》史冊的孝子“剡子”。</p><p class="ql-block">拙文如有不當,請批評指正,歡迎微信聊天,或留言。</p><p class="ql-block">(原稿于2021年3月12日,2021年3月21日子夜三次修訂)</p> <p class="ql-block">蘭陵縣剡子官莊路標</p> <p class="ql-block">剡子官莊,今屬蘭陵縣蘆柞鎮。據《蒼山縣地名志》載:“剡子官莊,在鄉駐地西北4公里,吳坦河(應是古剡子河)西岸,……據《王氏宗譜》記載,建村于明朝洪武年間(1368一1398年)。因剡姓先居于此,故名”。另據剡子官莊村民介紹:在解放前時,猶有剡姓后人來上過墳。</p> <p class="ql-block">附:</p><p class="ql-block">元朝郭居敬最終確定了《二十四孝》一書。</p><p class="ql-block">如果說《孝經》《女孝經》《忠經》是理論性的東西,那么《二十四孝》,則是《孝經》形象的具體化,可以視為《孝經》的另一種讀本。二十四孝最初在元朝形成,首輯《二十四孝》的是元朝孝子郭居敬。郭居敬元朝尤溪(今福建光溪)大田四十五都廣平人,字義祖。據《尤溪縣志》載,郭居敬,博學好吟詠,不尚富麗,性至孝。正是他集虞舜以下公二十四孝行,序而詩之,用以訓蒙。當時的歐陽玄曾推薦他做官,他堅辭不就。他還著過《百香詩》百首,每個絕句的最后一字“香”押韻。但郭居敬本事真正被后人記住的,是他的《二十四孝》。</p><p class="ql-block">最初的《二十四孝》是作為訓蒙教材的,到了元朝中后期,才由郭居敬等人整理成為系統的二十四孝讀物。</p> <p class="ql-block">①《孝經二十四孝注釋》由金盾出版社出版。正文中《鹿乳奉親》的也是剡子,不是郯子。</p> <p class="ql-block">②注釋。</p> <p class="ql-block">這部由天津楊柳青博物館保存并重印的年畫版《二十四孝》中《鹿乳奉親》記載的還是剡子,而非郯子。</p> <p class="ql-block">選自楊柳青年畫《二十四孝》。</p> <p class="ql-block">《孝說》曾子著,(全彩典藏圖本)由重慶大學出版社出版。此書插圖《廿四孝》中的《鹿乳奉親》主人公,亦是剡子,而不是郯子。可見各大學出版的《二十四孝》《孝經》及國家正規名牌出版社等編注的這類書籍,要求是極高的,審核校對也相對嚴格。</p> <p class="ql-block">上書插圖及文字</p> <p class="ql-block">這是由上海大學出版社編輯出版的《圖說二十四孝》(名家圖繪版)一書,該書中第三個故事就是《鹿乳奉親》,這里的主人公也是剡子,非為郯子。</p> <p class="ql-block">《圖說二十四孝》中插圖。剡子鹿乳奉親圖。</p> <p class="ql-block">該書故事的原文及譯文。</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孝圖》</p> <p class="ql-block">此書中譯文是郯子。而插圖借用的古人留下的作品,上面的題詞依舊是周剡子……。這編輯的水平可見一斑了。</p> <p class="ql-block">這是《四庫全書》中子部所載《二十四孝》,書中人物也是剡子。</p> <p class="ql-block">由李彗生主編、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孝》的故事系列一書,此書中《鹿乳奉親》的主人公依舊是"剡子”而非郯子。</p> <p class="ql-block">上書的扉頁。</p> <p class="ql-block">《孝》的系列故事正文</p> <p class="ql-block">此書所繪插圖中的郯子,是個孩子的形象,而并不是如今有些《二十四孝》中為了自圓其說,把郯子說成是因為孝,而長大成人后,他的父親因患眼疾,不能繼續執政,便讓位給兒子郯子。而郯子當了國君后為了給父親治眼疾,而身披鹿皮去野外尋找鹿,而遇到一個獵戶,當獵戶認出他是國王時,并知道了他的意圖后,告訴郯子他有養的一頭母鹿,乳正旺,于是去他家擠了一罐鹿乳帶回去。一半被父親吃了,一半用來洗目,結果竟然好了。真難為這位改編者的想象力,故事竟然圓到如此荒誕的地步。</p> <p class="ql-block">這是清光緒年間出版的《孝經》,里面附錄的《二十四孝》中鹿乳奉親的也是剡子,而不是什么郯子。</p> <p class="ql-block">目錄中還是《剡子鹿乳奉親》。</p> <p class="ql-block">《鹿乳奉親》故事。剡子奉親。</p> <p class="ql-block">圖中所題為"剡子鹿乳奉親”。</p> <p class="ql-block">此為明《琰記碑》部分,因石碑被搭建石橋,內容錄不完整。</p> <p class="ql-block">圖中的所謂“郯子”當是一個兒童。并未接任國君。</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化县|
内黄县|
九江市|
连山|
郧西县|
宁蒗|
手机|
柘城县|
德令哈市|
逊克县|
尤溪县|
湘潭市|
太保市|
大石桥市|
保靖县|
平凉市|
鄂温|
任丘市|
克什克腾旗|
陇南市|
旌德县|
新竹县|
马尔康县|
衢州市|
根河市|
西藏|
秦安县|
巴青县|
田林县|
兴宁市|
阳信县|
平阳县|
武乡县|
云龙县|
武穴市|
杨浦区|
雅安市|
万安县|
灵丘县|
石阡县|
青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