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b>鳳凰山下十姑娘 </b>左起:徐瞞寶、徐夏寶、顧巧利、馮善寶、鄔麗娟、顧百英、鄔佩英、徐仁英、張花寶、徐三寶。</div><div> 1963年春,鳳凰山下徐匠村里十位從高小、初中、高中畢業后回鄉的姑娘,她們在公社黨委的支持下,成立了“鳳凰山下十姑娘”這個組織,這是一個曾經轟動全國的棉花種植科學實驗小組。組員前后更新4批,共有41名姑娘參加,四任組長分別是:鄔利娟、顧伯英、徐惠君、徐鳳萍。她們響應黨的號召,認真開展科學實驗。她們從農業八字憲法的每一項都仔細認真落實,科學種植棉花,從不懂到懂到精益求精。在滴水成冰的冬天,她們一粒一粒地精心選種,在揮汗如雨的酷暑,她們在田里除草治蟲,從每年三四月份棉花下籽,到10月份成熟采摘,一刻也不松懈。夏季,棉花田里一片干旱,要從河里打水灌溉,又不能打水過多,讓棉花受淹。顧百英幾乎天天晚上呆在棉花田里,看到水滿了,用泥做一個壩,把水隔斷;棉花田里水干了,把壩搬掉,讓水繼續流入。每年棉花下籽前,制訂計劃,計算出株與株、行與行之間距離,甚至計劃出每株苗可以結幾個桃,由此推算出當年棉花產量。春夏之交,重點關注冰雹、蟲害等自然災害。有一年遇上了冰雹,棉花苗都被打斷了頭,姑娘們流著淚搶救,抓緊補種,后來結的桃不夠,就用學到的技術,在葉面施肥,再結桃,沒有讓產量下降。徐惠君感慨地說,“管理棉花要掌握好生長規律,每一環節都疏忽不得。”科學植棉奪高產,曾取得畝產皮棉102公斤的高產紀錄,事跡先后登上《浙江日報》《解放日報》《人民日報》《人民畫報》。《中國青年報》還發表社論,贊揚她們走的是一條知識青年和工農群眾相結合的道路。</div> 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接見了十姑娘的三任隊長:鄔利娟、顧伯英、徐惠君。顧百英還記得,1966年國慶前后與毛主席的兩次會面。一次是在人民大會堂宴會廳舉行的國慶晚宴上,一次是在天安門城樓上,毛主席微笑著向她揮手,距離不到兩米。<br> 1978年9月,作為嘉興地區的農民代表,徐惠君被選送到北京參加第四次全國婦女代表大會。 時任澉浦鎮黨委書記李桂芬(前中)與“十姑娘”在田頭交談。 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暮歸的老牛是我同伴,藍天配朵夕陽在胸膛,繽紛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荷把鋤頭在肩上……”看著這張老照片,耳邊不由響起這首經典老歌。<div> 其實,左側的這條河流叫“ 長河”。宋元時期,澉浦港入口的各國貨物都是從這里運往甪里堰,再翻垻進入下河,直至京都臨安。后面的山巒正是鳳凰山鳳凰的左翅膀。他們腳踏的小路正是當初貨運繁忙纖夫在岸上拉纖的走道。從石灰橋一直到甪里堰。</div><div> 一千多年后,青山綠樹間,一群二十多歲風華止茂的姑娘,甩著兩條青蔥麻花辮,頭裹方格子頭巾,身穿小碎花斜襟衫,腳穿軍綠色解放鞋,肩上擔著鋤頭、鐵鍬,臉上洋溢著勞動的喜悅,一路走來,雄赳赳、氣昂昂……把我們的思緒帶回到了那一段熱火朝天的歲月里。<br> 老照片拍攝于上世紀六十年代,主角正是當時家喻戶曉的“鳳凰上下十姑娘”。歲月已經走過了半個世紀,如今她們已經是奶奶輩的人了,但照片背后的故事卻依然讓人感念如初。<br>1963年春季,在鳳凰山下的澉浦公社澉北大隊鳳凰生產隊,一支由十名回鄉女知識青年組成的科學實驗小組正式啟動,通過科學植棉,提高單位產量,當地人親切地稱呼她們為“鳳凰山下十姑娘”。從1963年至1976年,實驗小組組員更換過四批,前后共有28名姑娘參加,14年來種植棉花試驗田86.6畝,平均畝產皮棉148.8斤,比同期大田高出79.5%,曾種植畝產204斤的皮棉,創下全國棉花畝產紀錄。<br> “那個時候確實很辛苦,除了每天要完成生產隊給的勞動任務以外,我們還得利用業余時間去照顧4畝5分的試驗田。”回憶那段遠去的時光,當時“十姑娘”隊伍里年紀最小的徐滿寶又懷念又激動:“像我只有17歲,剛好從學校回來,不會勞動。我們自己試驗田里的豬羊灰都要挑到田里,一畝田要挑幾千斤,我們那個時候人都很小,都自己挑,自己弄,肩上都挑得腫起來了。”<br> 后來“鳳凰山下十姑娘”的事跡就像是鳳凰山中流傳的神鳥鳳凰一樣,飛躍山頭,飛出澉浦,飛出海鹽。《人民日報》、《人民畫報》、《解放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多家媒體先后報道了“十姑娘”科學種田的事跡,《浙江日報》更是前所未有地用四個版面刊登長篇通訊《“鳳凰山下十姑娘”種出高產棉花》、社論《大有作為》及“十姑娘”的照片<br></div> 2019年2月20日,三代十姑娘11位代表拿著當年老照片在澉浦鎮澉東村十姑娘橋留影。1964年,海鹽澉浦鳳凰山下十姑娘,在試驗田里種出高產棉引起轟動。55年再聚首,共話青春,贊新中國巨變。 鳳凰山下十姑娘的優秀事跡響徹全中國,影響全世界。文藝界先后創作了歌曲、越劇等。上海、浙江廣播電臺連續播放,流傳到民間,家喻戶曉。 <b> 步鑫生</b>(1934—2015)——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者。 <div> 1983年11月5日,胡耀邦總書記在新華社的一篇內參稿上作了批示:“海鹽襯衫總廠廠長步鑫生解放思想,大膽改革,努力創新的精神值得提倡。對于那些對工作松松垮垮,長期安于當外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企業領導干部來講,步鑫生的經驗應當是一劑治病的良藥,使他們從中受到教益。”<br></div><div> 胡耀邦同志的肯定不是肯定一個人、一個廠。那時海鹽襯衫總廠在全國也只不過是很小的一個廠。在那個歷史背景,是時代需要通過步鑫生這么一個人來推動全國的改革。<br></div> <div> 步鑫生,海鹽縣澉浦人。浙江省原海鹽襯衫總廠廠長、黨支部副書記,海鹽縣原二輕總公司副經理。<br> 為了抓生產,他在廠里推行了“聯產計酬制”,根據實際產量計算工資,多勞多得,少勞少得,而且上不封頂、下不保底;為了抓質量,步鑫生提出一句口號,叫“誰砸我的牌子,我砸誰的飯碗”,工人如果做壞一件產品,就得賠廠里兩件的錢;他還改革不合理的勞保福利制度和用工制度,請病假每天只發四毛錢生活費,對平時工作表現好的員工可以給予額外補助,對懶惰員工則毫不手軟予以辭退。<br> 因為打破大鍋飯、砸了人飯碗,還砍掉了三分之一的行政人員去充實生產一線,很多人罵他是“比資本家還資本家”。當時告狀信滿天飛,里里外外到底得罪了多少人,步鑫生自己也數不清。<br> 無論外界阻力多大,步鑫生改革的信念一直很堅定:“這是為了企業發展,企業形象不好哪有客戶?沒有客戶哪有訂單?”他表示自己很想得開,也做了最壞的打算:“大不了回家做裁縫。”<br> 在改革推動下,海鹽襯衫總廠面貌煥然一新,一舉成為海鹽縣第一個產值超千萬的企業,在全國產生了較大影響。<br> 1983年4月26日,《浙江日報》為步鑫生撰寫了一篇名為《企業家之歌》的報道,文章占了整整一個二版,肯定和贊美了步鑫生的改革精神。這是步鑫生第一次聽說“改革”兩個字。<br> 很快,新華社也對步鑫生的事跡進行了采訪報道,并引起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注和批示。媒體稱他“剪開企業改革的帷幕”。1983 年11 月16 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了《一個有獨創精神的廠長——步鑫生》的文章。引起了全國轟動。<br>據統計,除了國家領導人,步鑫生出現在《人民日報》上的次數,至當時為止僅次于雷鋒。接著,全國掀起了向步鑫生學習的熱潮。全國各地前來海鹽襯衫總廠參觀取經的人絡繹不絕。</div> “質量第一,信譽至上”的原海鹽襯衫總廠全景。<div> 在那個計劃經濟占統治地位的時代,步鑫生率先敢于在全國打破“鐵飯碗”。打破陳舊的企業管理體制,第一個把廣告做到鐵路沿線,也稱得上是第一個敢于吃螃蟹的人。他的創新精神是社會前進的動力。由于有關人士狂熱的推波助瀾,西裝大樓的盲目上馬,資金周轉出現嚴重困難,步鑫生最終走下神臺。在艱難中繼續爬涉。<div> 當“南塘琴園“居民小區建設時,我們多名政協常委竭力建議保留這一海鹽襯衫總廠原址原貌。因為它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征途上,具有里程碑的象征意義。它對于海鹽的宣傳效應和經濟效益遠遠大于幾幢居民樓房的價值。</div></div> 2015年6月,癌癥奪走了步鑫生的生命。但黨和政府仍然記得這位改革先鋒的歷史功勛。2018年12月,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上,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步鑫生“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 2018年12月,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上,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步鑫生“改革先鋒獎章”。 <b> 趙榮華</b>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祖國大地,也吹進了澉浦這個小鎮。1984年,從海鹽襯衫廠出走的趙榮華回到家鄉澉浦,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他聯系幾戶農戶商定創辦聯戶企業,每戶出資5000元,很快“澉浦織造廠”(后改名為“海鹽縣特種纖維織造廠”)的牌子便掛在了生產隊的老倉庫門口。“雖然當時工廠毫不起眼,但卻是全省第一家紡織行業中的聯戶企業。”<div> 十一次走進人民大會堂參加會議或相關活動。</div><div><div> 先后榮膺中國僑商聯合會第四、五屆理事會理事。</div><div> 相繼兩次榮獲“全國歸僑僑眷先進個人”。</div><div> 被中國文明辦推薦為“中國好人榜”。</div></div> <div> 1988年4月,趙榮華被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優秀經營管理者”稱號和“五一勞動獎章”。成為海鹽縣首位“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div> 趙榮華相繼兩次榮獲“全國歸僑僑眷先進個人” 趙榮華被中國文明辦推薦為“中國好人榜”。<div><font _mstmutation="1" _msthash="46540" _msttexthash="171076581"> 看看趙榮華兼任的各種名銜,就能知道他有多忙:</font>中國僑商聯合會理事;中國安全生産協會勞動防護專業委員會理事;浙江省海鹽縣特種纖維織造廠廠長;中外合資浙江漢華裝飾布有限公司董事長;嘉興市雙華進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長;第十次全國歸僑僑眷代表大會特邀代表;浙江省第八屆人大代表;政協嘉興市第四屆五屆六屆八屆委員;海鹽縣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政協海鹽縣第六屆七屆八屆九屆委員;浙江省臺屬聯誼會理事;嘉興市臺胞臺屬聯誼會副會長;嘉興市僑商會常務副會長;嘉興市歸國華僑聯合會常委;海鹽縣臺胞臺屬聯誼會會長;海鹽縣勞動模範協會長;海鹽縣澉浦鎮僑聯臺聯主席會長;海鹽縣澉浦鎮鄉賢聯誼會副會長兼秘書長。</div> 步鑫生與趙榮華曾經分別是海鹽襯衫總廠的廠長和廠工會主席。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在工作上曾有過齟齬。但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長河中,他們兩位都走在了改革開放的前沿。他們敞開胸懷最終盡釋前嫌,并排坐到了一起,成為師徒、摯友。步鑫生去世后,趙榮華還代替步鑫生前往北京出席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并代表步鑫生領取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給步鑫生的“改革先鋒獎章”和“紀念章”。上圖攝于2013年6月5日。 <b> 周有珍(1922——)抗戰時期的擁軍典范。今年100歲。</b><div> 1944年秋,日本鬼子在甪里堰的一場戰斗中,被新四軍海北支隊打敗。為了避免澉浦城內的侵華日軍反撲。二十多位新四軍在甪里堰地下黨支部的掩護下,來到甪里堰杜河涇荷花浜茂密森林中吳運順家隱蔽起來。周有珍丈夫吳金林是時任惠泉鄉鄉長(地下黨員)顧洪青的繼兒子。陸新耕與顧洪青千萬叮囑吳家,這件事到死都不能告訴任何人!否則全家有被殺頭的危險。周有珍十四歲來到吳家做童養媳,雖目不識丁,但人品端莊,心地善良。她精心為新四軍燒水煮飯,打掃衛生,縫補衣衫。白天假裝拎著草藍到前面比較熱鬧的耶穌堂田邊割草,實際上是察言觀色,打聽消息,為新四軍放哨。</div><div> 二十多人的吃飯是最大的問題。如果公公吳運順大模大樣到甪里堰市頭浪買太多的菜,很有可能露出馬腳。周有珍翻箱倒柜挖盡了家中所有的蔬菜、腌菜、洋芋艿、山署、芋艿、和過年剩下的腌制肉。雞鴨鵝羊豬全部殺盡宰絕。一天天熬著。 新四軍為了提高作戰能力,白天在院子里操練。夜晚分散到田間地頭。兩個多月后,這批新四軍奉命轉移。</div><div> 在這批新四軍到來的某一天,新四軍與國民黨在黃沙塢發生遭遇戰,撤到北木山下的幾位傷員亟待搶救。周有珍及其丈夫吳金林、公公吳運順,接到陸幸耕的指示,馬上拿了兩根棍子,一只蠶匾,擔繩和被毯,急速趕到北山腳。把傷勢最重的新四軍放進匾里。蓋上被毯。兩根棍子綁在匾底下,扛到肩上,借著月光,跌跌撞撞奔走在茅草荊棘間。沿著獅子浜經獅子橋,過茶木山西,再經吳家石橋,總算在半夜前把傷員抬進屋里。</div><div> 周有珍忙著燒開水,放入鹽,給傷員擦洗傷口,擦盡血跡和汗水。丈夫吳金林把自己穿的衣褲拿出來給傷員換了。周有珍則把新四軍的血衣埋進了屋前的菜地里。</div><div> 在掩護和搶救新四軍的同時,周有珍還幫助介紹了兩位青年金松和金志觀參加了新四軍。1947年,金志觀在山東的一次戰役中光榮犧牲。年僅25歲。繼爺惠泉鄉鄉長顧洪青最后身份暴露,解放前夕,被國民黨槍殺于嘉興新篁。被追認為烈士。</div><div> 解放后,周有珍把自家的堂屋變為農會會所,三天兩頭開會演出慶祝解放。后來又開辦了小學十余年。成為解放后新中國鞏固政權的一個活動基地。</div><div> 周有珍一家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冒著全家殺頭的風險,英勇而機智地掩護、救護新四軍的優秀事跡一直埋名隱姓至2015年,才被北木山新四軍陳勇茂的侄子發現。其事跡感人至深。周有珍或成為我縣唯一還健在的抗戰時期的擁軍典范。</div> 2020年1月18日,海鹽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局長黃志華(左)前往周友珍(中)家中拜望周有珍老人及其長子(右)。 2020年7月,周有珍一家被授予“最具家國情懷家庭”稱號。<div> 四年多來,我自掏腰包,購買進口錄音設備,跟蹤采訪周有珍及其多名證人。先后寫信、上訪鎮、縣、市、省四級退伍軍人事務局、分管縣長、縣委書記,撰寫政協委員提案,要求將周友珍老人的擁軍事跡進行進一步的核實、挖掘、宣傳。盡快建立周有珍擁軍模范紀念館。使之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活教材。并希望特事特辦解決周有珍老人的養老和醫保問題。</div><div> 北有《沙家浜》,南有《荷花浜》。如果拍一部反映周有珍擁軍事跡的“微電影”,片名就定為《荷花浜》。那周有珍的事跡就能家喻戶曉。到過《沙家浜》的朋友都知道,發展紅色旅游是一本萬利的綠色經濟。澉浦更有歷代軍事重鎮的發展歷史,有新四軍北撤澉浦的壯觀歷史場景。烈士的獻血和靈魂足以激發中國人民的愛國情懷和戰斗意志。</div> 甪里堰地下黨支部負責人陸幸耕與少先隊員在一起。 <b> 李頌章</b>(1953—— )澉浦人。海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鐵畫創始藝人。浙江省首批“優秀民間文藝人才”。海鹽縣文聯書法家協會、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div> 他從小受到爺爺父親的嚴厲管教,從小就堅持練習書法技巧。曾用小楷抄寫《古文觀止》全書。1987年初開始創作鐵畫,深得有關部門的贊賞。作品被分享一空。1997年起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鐵藝文化的創作之中 。用兩個月的時間手工創作了“黃山迎客松”。氣勢非凡。后用三個月時間把王羲之《蘭亭序》的每一個字,用富有立體感的鐵字鑲嵌成書法橫幅,裝進畫框。得益于從小獲得的書畫藝術和持久的意志磨練,李頌章的鐵藝才能漸漸得心應手。成為有別于安徽鍛打鐵藝的純手工鐵藝人才。 </div> “迎客松”挺立的腰桿,千枝萬針。要用毛筆在鐵片上畫樣,然后用剪刀、鑿子、鐵錘一絲不茍的啃下來。不論粗細、彎曲、徑直、橢圓,都要利用平面凹陷的鐵墩將它們錘成拱形或凹陷的立體圖案。這是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創作。 我國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竟也被李頌章用鐵錘書寫出來了。這里需要多久的耐心和韌性。需要精氣神的高度凝聚。需要一雙異乎尋常的手,十個比繅絲女人更靈活的手指。 李頌章的四副鐵畫已經鑲嵌在畫框中。有人要2000元買一幅。某黨委書記要其展出。李頌章似乎都不愿答應。每一片枝葉里面,都凝聚著他生命的獻血和時光。他最需要的是這門藝術能傳承下去,讓澉浦的鐵藝文化發揚光大,世世代代傳下去,以光耀我們的中華文明。 李頌章的鐵畫藝術觸類旁通,運用到竹刻藝術上同樣栩栩如生,精氣神并蓄。 <b>張明章</b>(1944——)澉浦東方村青山頭人。海鹽縣書法家協會會員。<div> 在澉浦古城的東方,面向浩瀚的大海,一座突兀聳立的山峰插入藍天。它就是世代澉浦人民為之驕傲,為之詠嘆的青山。青山形似烏龜,是澉浦人民長壽不老的象征。也是世代澉浦人民生活幸福的寄托。<br> 青山的好風水哺育著世代澉浦人民勤奮好學,刻苦上進。所以,讀書為上,學問立身成為世代澉浦人民的優良傳統。<br> 干寶曾在這里為父守孝。《搜神記》的靈氣也在吹佛著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div><div> 張明章從小家境貧寒,但他對讀書寫字特有嗜好。在南昌鐵路小學、中學、高中求學時,常被評為三好學生和優秀畢業生。</div><div> 其實,張民章50多歲才開始專心寫毛筆字。這得益于他在讀書期間經常出黑板報、鋼板刻字的興趣。</div><div> 他與李頌章是多年的好朋友。經常到李頌章那里取經。他毅力頑強。一經執筆,便迷上筆尖,筆耕不輟。五年來他專注于利用黃昏兩個小時左右清凈時間,在夜深人情中龍飛鳳舞。終于將13萬字的《古文觀止》搬到了宣紙之上。只等待積蓄資金,請人校對,復制刊印,線裝成冊。</div> 《古文觀止》是清人吳楚材、吳調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選定的古代散文選本。二吳均是浙江紹興人,長期設館授徒,該書是清朝康熙年間選編的一部供學塾使用的文學讀本,此書是為學生編的教材。<br> 《古文觀止》收自東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全書12卷,以收散文為主,兼取駢文。題名“觀止”是指該書所選的都是名篇佳作,是人們所能讀到的盡善盡美的至文了。<br> 《古文觀止》由清代吳興祚審定并作序,序言中稱“以此正蒙養而裨后學”,當時為讀書人的啟蒙讀物。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鐫版印刷 張明章用小楷書寫《古文觀止》,經過1000多個夜晚的凝神貫注,130000字的《古文觀止》繁體小楷書頁已經完成。正等待付印和線裝。有多少人能從這一浩繁的卷軼中,發現每一個蠅頭小字橫撇豎捺的精細結構以及需要付出多大的耐心和精力?所以,澉浦人就是有這樣一種持久堅韌的精神和比漁翁更大的耐心。這也是澉浦精神。是澉浦人才輩出的源泉。 這是張民章年夜飯后書寫的“家和萬事興”。 <b> 王健飛</b>,1947年生,浙江省海鹽縣澉浦鎮人。曾任海鹽縣地方志辦公室主任,副研究員,縣政協委員。海鹽縣有突出貢獻優秀專業人才,全國地方志先進工作者。先后擔任《海鹽縣志》副主編,《海鹽年鑒》(1993年至2001年),《澉浦鎮志》《南北湖志》《海鹽縣志(1986-2005)》主編。點校宋《澉水志》,編著《海鹽人物春秋》《海鹽風俗春秋》《海鹽勝跡春秋》等<br> 三十幾年來,他編校過的字數已有一千多萬。<div> 千年轉瞬,前有常棠開我國鎮志之先河,后有王健飛續澉浦鎮志之后秀。澉浦人怎不引以為傲!</div> 這部285萬字的《海鹽縣志》是王健飛多年辛勤勞作的成果。 作為一位澉浦人,王健飛挑起了主編《澉浦鎮志》和《南北湖志》的重擔。 退休以后,王健飛仍筆耕不輟,每天伏案寫作。他的第四本《春秋》從書《海鹽夜譚春秋》也已經脫稿,付梓在即。<div> 澉浦,創修鎮志之先例,樹續志之傳統,稱得上是方志事業的佼佼者。紹定三年(1230)澉人常棠編纂《澉水志》(今有明嘉靖刊本),為我國修鎮志之嚆矢,而且出手不凡,被《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為“敘述簡賅,綱目該備”的佳作。其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澉人董谷纂《續澉水志》;清咸豐元年(1851),澉人方溶修纂《澉水新志》;民國24年(1935),澉人程煦元纂《澉志補錄》。物換星移,如今王健飛又修成一部統貫古今,資料翔實;門類齊全,體例完善;特色鮮明,文字樸實的《澉浦鎮志》,真是可慶可賀。一個彈丸之地,八百年間,持續五修其志,在浩大的方志界足以傳為佳話。<br></div> 澉浦自古以來,人才濟濟。兩集美篇無法盡述“圣賢達人”。我們相信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澉浦的未來,會涌現出更加充滿智慧,書寫更多輝煌的杰出人才。<div><br><div> 對澉浦故鄉的情懷如同對父親母親的愛。澉浦的每一座山峰都是歷代父親們的錚錚鐵骨。澉浦的的每一條河流都是歷代母親流淌的乳液 。凝視南北湖母親清澈的雙眸,作為澉浦的子孫我們要世世代代跪拜在父母的面前,鞠躬盡瘁,誓死保衛澉浦的每一寸土地。讓澉浦的綠水青山永遠成為養育我們的天然氧吧。有必要再看看古澉浦的面貌,她將激起我們對澉浦永生的難忘。<br></div></div> 道教是發源于古代中國的傳統宗教,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得道成仙、救濟世人。<br> 從晉伊始到建國前,海鹽歷代道家傳人輩出,熟精玄理,設道觀,工詩畫,留存不少道學名作,其中,尤以五代譚峭為代表,據明朝《續敢水志》記載:“譚家山,在永安湖西,有高嶺,過此入海寧縣界,乃南唐道人譚峭得道處。“ 佇立于海鹽博物館內的道教石像。 三國吳時,江南尚無佛寺。赤烏年間,康居國高僧康僧會為吳大帝孫權祈獲釋迦文佛真身舍利,始創江南三寺,即海鹽金粟寺、金陵(今南京)保寧寺、太平(今安徽)萬壽寺三大古寺,于是江南佛法始興。明正統十四年(1449)《重建金粟廣慧禪寺記》碑文上記載:“<b>康僧會既游方至海鹽金粟山</b>。”可見,金粟寺不僅是海鹽縣最古的佛寺,也是江南最古的佛寺之一。<br> 千年古剎——金粟寺全景圖異常壯觀。 “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云岫庵始建于宋(960-963)初,一千多年來五廢五興。 1991年3月,我國著名園林專家、同濟大學教授陳從周眼見澉浦的美麗山脈被炸山取石賣錢。澉浦和南北湖風景區遭到嚴重的破壞,心急如焚。連夜給中共中央最高領導寫信,要求立即停止開山取石,保護澉浦、保護南北湖。<div> 中央最高首長代表中央立即批示給浙江省長葛洪升。葛洪升省長于4月11日批示:“請海鹽縣委縣府主要領導過問此事,并采取果斷措施予以保護。并望將情況與辦理結果報省府”。</div><div> 飏山、葫蘆山、鳳凰山、青山、長山終于停止開挖。不了來了個“林龍碼頭”竟然把中央最高首長的指示踏在腳下。把千萬年來始終佑護澉浦人民的這條巨龍被開挖得體無完膚。更直接破壞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天文奇觀——”日月并升“,這一南北湖風景區的著名景觀。</div> 南龍之尾長墻山(長山)的最高處,有包括我母親及其姐姐在內的數百位澉浦老百姓,在日本鬼子刺刀的威逼下,冒著雨雪交加的刺骨寒風,將水泥、沙子、石粉肩扛手抬到山頂,建造了多個碉堡。妄圖永久占領中國。這是日本軍國主義侵華的實物罪證。(山尖日軍碉堡上面的軍事哨所依稀可見)。 解放初,為了防御,解放軍在日軍碉堡的頂上建造了這座軍事哨所(上圖頂部的截圖)。 千年澉浦古城的西城門是唯一遺留下來的古城遺跡。一千多年來的風霜雨雪,世事變遷,最終沒有毀滅這一古城門洞。這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為了便于通車,增加了左側的門洞。如果澉浦人有烏鎮人西蕩人的遠見,有仰仗澉浦古城和南北湖兩大著名景點向綠色旅游經濟、軍事旅游經濟、宗教旅游經濟發展,那澉浦人民的生活水平、文化水平將有空前的提升。 西城門洞的原始洞頂。 這是澉浦唯一尚存的遠古弄道——道觀弄。弄的右側在揚梓時代全是楊家的海鹽腔戲劇勝地。200多名海鹽腔弟子歌女每晚歡聲笑語,字腔正圓,深得士官商賈盡情享受。卸妝的水都要染紅了“胭脂河”。<div> 世事變遷。揚梓公園胭脂河南側被朱斐章等熱心鄉土人士募捐建造了城南小學,為澉浦文明的延續作出了貢獻。</div> 這棵500多年的梓樹堅定地站在這里,迎送每一位前往道觀膜拜的香客。還有城南小學的莘莘學子。 澉浦鄉賢朱斐章募捐興建城南小學。以碑為據。<div> 我的高小生活就是在這里度過的。不過此時校名已改稱為“澉浦公社中心小學"。雖然家庭生活困難,衣衫襤褸,日不裹腹。但窮人自有窮人的志氣。我的學習成績始終名列前茅。被全校師生選舉為少年先鋒隊大隊長。每學期少先隊列隊,每班中隊長都向我報告。吳美林校長、洪一心、盧忠輝班主任都對我關懷備至。我至今仍銘記他們對我的殷勤教誨。</div> ”朱斐章捐資興學呈縣備案文“。 奉縣令之命,建立的城南小學體育場。 澉浦古城的石板路是千年古城的實物展示。原有的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加上南北小街,都是石板路面。讀初中時,解放軍的騎兵部隊牽著高大的駿馬,從北大街進入澉浦中學校園。那鐵蹄踏著石板路的滴答聲十分的清脆悅耳。<div> 以上錄像展示的是北大街石板路的原貌。四大街的中間都有很深的排水溝。只要疏浚,就遠比2018年埋設的30公分直徑的膠塑污水管道流暢的多。吳忠耿說,我小時候每年黃梅天發大水,石板路的縫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鯽魚在嬉戲追逐。</div><div> 一千多年來,沒有聽說過澉浦古街道被淹沒的記載。只有“海鹽寶塔高做高,沒有澉浦吊橋高”的民諺流傳千古。同樣石板路面上那層薄薄的瀝青只要用手工風鎬耐心的鑿掉,不用大型機械搗碎,原本的整個石板街道就完好無損的顯現出來。如果再把四面城墻修復起來,把古建筑、古著名景觀如同烏鎮西蕩一樣修復起來。那一座千年古城的風貌就基本呈現出來了。澉浦古城每年將迎來百萬游客,旅游收入將超過烏鎮和西蕩。</div> 2004年4月11日,我懷著 對古城的留戀,眼見西大街上只留下上世紀五十年代朝南的幾間老店面,雖然十分破舊。但我曾在這里賣過2分錢一斤的青菜蘿卜絲瓜,5分錢一碗的螺絲。,包打的趙家埭西瓜。那川流不息的人群,熱鬧的街市場面,就像每天過節一般熱鬧。人們友好熱情的問候始終盤旋在我的腦際。為了把根留住,我用相機留下了這西大街上最后的記憶。 這是謝菊山老師傅的白鐵店門面。此時已由其子經營。 這是毗鄰的另兩家店面。 這位名叫關洪大叔的殘疾人以做鞋、補鞋為生。他為澉浦人做了成千上萬雙布鞋,用靴子把我母親做的布鞋撐得畢挺,還在鞋底的周圍涂上白色的膠。好在做客人時穿上光鮮一點。<div> 不了在我這張照片拍了沒隔幾年,他就永遠地離開了我們。</div> 澉浦古鎮靠近十字街的南大街朝東的陳氏茶館。每天早晨,這里坐滿了茶客。他們談天說地,新聞趣事日日新鮮。沒有無線網絡,他們仍能知曉遠近軼事。為了豐富茶客們的生活,常有評彈藝人前來說書演出。歡聲笑語帶給他們健康長壽。 澉浦集鎮南大街51號對門,有“朱氏義井”,宋代。明代董谷《續敢水志》記載:“井在澉浦市中,闌上有義井字猶存,”今井已被填平,井欄為1915年重建,現移至對面院落內。 澉浦典型的古民宅——步宅。位于澉浦古鎮南小街15號。步宅分為前院和后院兩部分。前院為清代古建筑;后院為民國時期的西洋建筑。整個步宅中西合璧。故又稱“紅洋房”。<div> 其實,步宅前院的中式老宅,是步柏勛祖輩從清朝留傳下來的祖宅,后院的紅洋房則是步柏勛(1981——)自己在民國時期建造的私宅。新中國成立后,他捐贈給當地人民政府。改革開放后步宅變成了澉浦鎮辦企業“海鹽縣第二羊毛衫廠”。后與新疆“大光毛紡廠”合資經營。最后歸屬新疆大光毛紡廠所有。</div><div> 2003年,步東仁以保護古建筑的戰略眼光出資購買了這幢已經破敗不堪的中西合璧建筑。經過多年來的考察、設計、評估,下定決心為恢復保護這一特別的澉浦古宅竭盡全力。<br><div> 步宅前院為典雅的中式建筑,一字排開5間,兩側各有廂房。廳堂內,朱紅梁柱粗壯,門窗均為清式原貌,地面鋪有仿古地坪磚。清式櫸木家具陳列其中,古色古香。</div></div> 走進步宅,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明朝的老太湖石元寶,寓意“進門見寶”;石元寶上方的墻壁上,是栩栩如生的“五獅繡球”磚雕。 步宅天井內南墻上的磚雕畫風雅別致。盤蛙綠葉垂掛,荷葉臨秋。 步宅的內堂保持著澉浦人傳統的擺設。北墻正中懸掛著名畫家黃炳虹先生的“笑口常開”;馬飛熊老先生的“百壽圖”和“百福圖”分列兩側。地坪磚上靠墻擺放著清代的“翹頭案”。廳中央是清代櫸木“拼圓桌”。 從前廳堂西側掛著紅燈籠的長廊步入后院,一座西式的紅洋房又映入眼簾,實在別有洞天。<div> 紅洋房5間兩層,屋頂瓦片紅彤彤一片,外墻及廊下建筑均保留原有奶黃色涂料,屋外有民國時期的西洋躺椅、水景墻,整體風格頗似海寧的徐志摩故居。</div><div> 建筑這座紅洋房,當時花了步柏勛12000個銀元,“整個房子是由外國人設計。水泥是日本的洋灰,木頭是美國的花旗松,瓦片是英國的紅洋瓦,地磚是德國進口的花地磚。1933年建成。<br></div><div> 步宅重煥光彩后,央視地方志欄目也已到此取景拍攝,步宅名聲大振。步東仁正準備在步宅的東宅再修一座園林。</div> 2002年的蘇宅還是有著百多年的記憶。是澉浦古民居的代表性建筑。 在蘇宅大廳堂的西墻上,有著1958年人民公社喜慶豐收的宣傳畫。 在蘇宅大廳堂東側的墻面上,還保存著1958年"總路線“、”人民公社“、”大躍進“三面紅旗放衛星的水彩畫。 蘇宅西面頗具澉浦建筑特色的圍墻呈現出滄桑歲月的痕跡。 著名的澉浦北大街100號。 北大街100號的寬闊廳堂曾駐扎過解放軍、辦過學堂、辦過工廠。澉浦的許多大戶人家其建筑不同于烏鎮、西蕩。澉浦的古建筑特色就是高大、寬敞、大氣、雅致。 北大街100號的墻門。 這是老澉浦鎮政府所在地陳家弄北側的朱家老房子。縣公安局吳忠耿的爺爺吳潤華在抗戰時期因自家在鐵匠營的住房被燒毀后向朱家租住至今。爬山虎每年緊緊地抓住墻壁,顯示出生命的頑強與積極向上的勇氣。這座百年老宅也能體現澉浦古鎮民居的特色。 這是澉浦西大街的兩層古民居。 澉浦的老房子側面一般都有單門。 司馬相如(約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長卿,蜀郡成都人,西漢著名辭賦家,中國文化史文學史上杰出的代表,被后人稱為“賦圣”和“辭宗”。<br> 司馬相如掌握了辭賦創作的審美規律,其作品詞藻富麗,結構宏大,代表作有《子虛賦》《長門賦》《鳳求凰》等。同時他與才女卓文君的愛情故事也廣為流傳。<div> 澉浦具有傳統文化意識的大戶人家都喜歡司馬相如的磚雕鑲嵌在自家的墻壁上。以期盼自家的子子孫孫以文化立身。</div> 這是西大街拐入南小街的原澉浦醫院圍墻。院長姚德云因除四害業績輝煌,曾到過天安門城樓觀禮臺,接受毛主席的檢閱。 這是南小街澉浦醫院高墻上的壁畫。那是兒童們喜歡的東西。當時女孩子踢毽子,男孩子滾鐵環。童年生活雖苦尤甜。 澉浦鎮有寶幼稚園坐落于澉浦鎮澉長南路2號。是由鎮政府主辦的公辦鄉鎮中心幼兒園,創辦于1994年,由港胞朱伯衡先生投資建造,在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人士的關心支持下,辦園條件不斷改善,園內綠蔭如毯,設施一流,是海鹽縣一級幼兒園,嘉興市達標中心幼兒園,市級衛生先進單位。十幾年來,幼稚園本著“為農村孩子提供健康成長的樂園,讓農村孩子享受優質的學前教育”的宗旨,以“健康,活潑,自主,樂學”為培養目標,努力以“規程”和“綱要”為依據,努力進行幼兒園師資隊伍建設,積極嘗試教育改革,規范的管理,優質的服務,取得了社會和家長的普遍認可,成為老百姓心目中理想的幼兒園。 這是澉浦中學的老校長徐忠武正在“老三屆”同學會上講話。 這是1962年澉浦公社中心小學六二班班干部的畢業留影。陳官祥老師(中)曾帶領學生到海寧袁化進行笛子等音樂表演。 這是褚雪良老師歷經50多年保存下來的備課筆記本。上面還有“老三屆”學生的名單。 1968年9月12日,澉浦初中革命委員會發給朱貴良同學的《開學通知書》。53年過去了,同班同學都成了古稀之人。但那個疾風暴雨的時代,“老三屆”的坎坷艱辛成為共和國同齡人的寶貴財富。 古時候有很多禁忌和崇拜,“泰山石敢當”就是其中之一:把刻有【泰山石敢當】的石碑(三尺三寸高),立于橋道要沖或砌于房屋墻壁上,可鎮壓一切不祥之邪,在民間甚為流行。2006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div> 澉浦人也有同樣的信奉。</div> 這臺救火用的老式“洋龍”(周樂訓供圖)曾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滅火設備。記得某一天盧家失火,紅色的火焰借助風勢瘋狂地燃燒。救火的民眾都自覺地投入到滅火中去。我小小年紀也去幫助搖動杠桿。 1952年8月,海鹽縣人民政府給每家人家頒發了蓋有紅色縣府大印的《土地房產所有證》。房屋、田地的所有坐落都寫得清清楚楚。從此,每家每戶的生產生活都有了保障。這張證書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法律效率?<div><br></div> 澉浦的老百姓從純粹的農民過渡到鄉鎮企業,開始從手工業逐步發展到現在的超億元大型企業。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過,回想當年走過的路,步伐還是艱辛的。 澉浦傳統的打年糕也許很多外地人是不太熟悉的。這種家鄉特有的糯米年糕經過石臼石榔頭的無數遍敲打,特別的香,特別的黏。小時候放一點紅糖煎炒一下,真是饞涎欲滴。 那個燒煤餅爐的年代也已經過去了。不過有的人家搬了新房,住到了新的居民小區,仍然保持著勤儉持家的風格。煤餅爐繼續在用。 1964年,我家終于丟掉了幾百年來的“洋油燈”,安裝上了第一盞25W的電燈。生活條件較好的家庭開始買起了腳踏車。街道上凡是騎腳踏車的一般都是“興頭人家”。轉瞬之間,如今竟然開起了“奔馳”“寶馬”。<div> </div> “皖銘亭”位于澉浦城西門外鳳凰山麓,舊名大士庵亭,清光緒十一年(1885)重建,改為今名。<div> 亭為澉浦至南北湖往來行人的歇腳躲雨之處,今南北湖大道從亭旁經過。2004年圮。亭為長方形,分三間,長10.8米,闊5米,檐高2.6米,頂為兩披式,小青瓦,有石柱四根,木柱四根,石柱為大士庵茶亭舊物。上有題刻:“信商胡文英喜舍”、“信士石德嘉喜舍同室朱氏”、“信土屠文思侄大章喜舍”。亭北原有大士庵。三房,東西各有廂房。庵西北側有骨塔,為全鎮葬貓狗等家畜遺體處。</div><div> “皖銘亭”就在我家“兩家村”屋后200多公尺的鳳凰山左翅膀的山腳下。大士庵原是燒香拜佛信善之地。故當地人別稱為“大慈善”。從南北湖來的果農挑著楊梅、李子、橘子、梨子、竹筍、硬柴,到了涼亭,總要放下擔子,歇一歇,擦擦汗。盛夏酷暑,種田、割稻的城里人熱得吃不消,也要拔腳到亭子里歇歇。這座“涼亭”成為澉浦東西穿梭百姓的必經之地,歇腳躲雨之地。它銘刻在六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們的心中。</div> 上世紀70年代,為防止太湖水位的暴漲,威脅到太湖流域人民的生命生產安全,澉浦古鎮忍痛割愛,百米寬的長山河出海排澇工程從澉浦古城穿過。澉浦人民作出了巨大的犧牲。<div> 長山河的開挖是太湖流域的一件大事,也是澉浦古鎮歷史上的一件大事。<br><div> 上圖為分片包干的人海戰術。整個開挖工程幾乎沒有機械作業,全靠手挖肩挑。真正體現了毛主席所說的“人多力量大”。</div></div> 幾十萬開河大軍綿延幾十里,用肩膀硬是把一條100米寬的大河按規范開挖出來。另一邊,鋼筋水泥大橋也同時建造。 紅旗飄飄,戰鼓擂擂,是農民,也是民兵。這是奮戰在澉浦山腳下的開河大軍。 人山人海,中國人民的意志戰勝一切。 盡管老天下雨,開河的人們密密麻麻,接踵而至。 居住在蘇宅的開河大軍開鑿的這口水井解決了開河者的吃水問題。也成為澉浦歷史上一項巨大工程留下的歷史印跡。 這棵差不多佇立了近800年的古代銀杏曾枝葉茂盛,樹干高數杖,蔭庇周圓數百米。我上城南小學(社中心)時,一個雷劈,打斷了一側枝干,壓壞了幾十米遠的校舍。一場大火燒了樹心一天一夜,剩下了大半圈樹皮帶肉。仍要多人合圍。如今看似風燭殘年,但它的堅韌與無畏仍是我們澉浦人的性格。三千年不倒,三千年不朽。 大雪中的古銀杏感覺有點孤單和蒼涼。但冬天已經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新建的澉浦古城迎來牛年大吉,紅燈高掛,燈光燦爛。 藍天白云下新建的澉浦古城保留了正中間的老西城門洞。 2017年10月28日晚,“紀念澉浦建鎮1300周年藝術故事會”在南北湖景區白鷺洲開幕。縣領導陳玲芳、王碎社等共同觀看演出。縣委書記陳玲芳在致辭中表示,澉浦古鎮集山水之靈,承歷史之脈,吐人文之息,一代又一代勤勞智慧的澉浦人民,在艱苦創業中拼搏,在攻堅克難中探索,在砥礪奮進中開拓,創造了令人矚目的成就。<br> 陳玲芳說,澉浦集景區、古鎮、岸線、圍墾資源于一體,是海鹽未來發展特別是文旅產業發展的重要平臺。希望澉浦以建鎮1300年為新的起點,立足良好的發展基礎,依托優美的自然風光,秉承深厚的文化底蘊,把握機遇、創新發展,開拓進取、勇立潮頭,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唱響新聲音、譜寫新篇章、實現新輝煌。 <b> 澉水:</b>有句名言: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本兩集美篇僅從歷史的角度,東拾西撿,祈盼用圖文來簡介澉浦的古今歷史變遷。以讓我們以及子孫能夠從中了解到澉浦歷史的悠久,人文的輝煌,期盼未來的更加美好。自我激勵,勇敢地擔當,為澉浦的建設奉獻自己。由于時間有限,資料缺乏,考證艱難,掛一漏萬,難以求全。圖文中錯漏失當之處諸多。敬祈各位不吝指正。<br> 特別感謝周陸訓老師和多位專家大師以及網絡圖文貢獻者的慷慨援助和支持!<div> 感謝蔡群慧老師親自配音演奏《平沙落雁》!<br><div> 附上本人2018年1月19日寫的(縣人大議案)草稿原件。希望能為恢復澉浦古城建設,發展綠色旅游經濟提供參考。<br></div></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庆安县|
鄂托克旗|
仁怀市|
霍邱县|
文昌市|
杭锦旗|
驻马店市|
施甸县|
安溪县|
乐昌市|
延长县|
栾城县|
胶南市|
临武县|
丽江市|
通州市|
乳山市|
新乡县|
陆丰市|
湛江市|
莒南县|
桦南县|
望江县|
建湖县|
绥芬河市|
清苑县|
石林|
曲周县|
通辽市|
开远市|
遵义市|
万载县|
洞头县|
渭源县|
新田县|
洮南市|
山西省|
龙州县|
孟津县|
长海县|
宜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