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湖南省的整個地貌輪廓很有趣,一個朝東北開口的不對稱馬蹄形:東、南、西三面環山,中部是大面積的低山和丘陵,北部是洞庭湖沖積平原。仔細一看,三面騰起的山地像一片卷了邊的樹葉,將境內無數山川河流囊入懷中;著名的湘、資、沅、澧四水像樹葉的經脈,蜿蜒著向北方奔騰而去,匯聚在煙波浩渺的洞庭湖中,最后與長江匯合,流入海洋。湖南地貌類型豐富,主要有“山地、丘陵、平原、湖泊、河川”等形態,共同造就了瀟湘大地“山水廣布、奇景絢彩”的風光美景。再加上地處中亞熱帶地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在這樣的地理氣候條件下,山水田土里的各類物種繁衍生長,尤以鴨、魚為甚,物產極其豐富,堪稱“魚米之鄉”。</p> <p class="ql-block">湘西,即“湖南西部地區”,傳統“湘西”包括今張家界市大部,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懷化市全部,以及邵陽市、常德市一部分,共20余個縣市。奠基于清康熙、乾隆年間,改土歸流完成以后,建辰沅永靖兵備道,湘西指稱范圍基本明確。在這片廣袤的大地上,山脈縱橫,河網密布,著名的山脈有武陵山脈、雪峰山脈,著名的河水有沅水、澧水,占了湖南四大水系的兩個水系。湘西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大部分地域處在武陵山區。湖南省境內由南向北依次分布著湘江、資水、沅江、澧水4條主要水系,最后向東北方向匯入洞庭湖,可以說,沅江對湘西的歷史作用是巨大的,沿途的近水城鎮如沅陵、瀘溪、洪江、鳳凰等地,都因此成為重要商埠,也成為文化深厚的湘西重鎮和文化輻射之地。冰孕育出了洗車河、王村、召市等依山傍水的場貿集鎮。</p> <p class="ql-block">此次湘西地理探尋,主要以城鎮、交通、政區這幾個方面內容為主,地點從桑植縣開始。自2019年底黔張常鐵路開通客運后,由川渝地區前往湖南,也便得非常快捷。列車穿行在武陵山區,橋隧徑直通連,很快就將我們帶到了這片充滿著鄉土、民族濃郁氣息的土地上。</p><p class="ql-block">桑植縣,地處湖南省西北邊陲,武陵山區腹地,北鄰湖北省恩施州鶴峰縣,瀟湘4大水系之澧水干流發源于此。原屬羈糜土司轄地,宋代設桑植宣撫司,清代改土歸流后置縣。縣域東鄰張家界名勝旅游區,多以山地、河谷風貌為主。</p> <p class="ql-block">縣城澧源鎮,澧水與支流郁溪在此相匯,形成了“兩江四岸”的城市框架。縣城因受河谷所夾峙,東西方向呈狹長狀,建成區從西側人民醫院至東側汽車站約8公里,并按照老城、新城、行政中心3大功能組團進行整體規劃。這里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境內八公山、峰巒溪、九天洞等自然景觀可供游覽。人文方面靠積淀了多年的歷史基礎,以紅軍長征、將帥故里、白族民俗等內容進行宣傳。</p><p class="ql-block">關于桑植白族的資料報道—http://www.mszsx.com/AmorousFeelings/2019-04-19/95443.html</p> <p class="ql-block">來到桑植縣,首先前往紅二方面軍的長征出發地—劉家坪鄉觀攬。劉家坪位于湖南省張家界市桑植縣城東北端15公里,原稱“珠璣塔”,1984年成立劉家坪白族鄉,這里也是湘西白族的分布點之一,其仗鼓舞已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在特定時間會舉辦白族風情活動。目前劉家坪鄉以長征村、劉家坪村形成主體聚落,澧水支流—郁溪穿跨場境。</p><p class="ql-block">劉家坪鄉的駐治地—長征村。這是一處小型路口,為場鎮商貿交易的中心。那天正值早市逢場,肉類攤鋪便擺在了顯眼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長征村西側的劉家坪村聚落,老石橋下為澧水支流—郁溪。劉家坪將長征內容打造成為旅游項目后,主線公路也改由郁溪東岸穿行,并途經了紀念碑與紀念館,再折往紅二、六軍團的指揮部舊址。</p> <p class="ql-block">劉家坪鄉“紅二方面軍長征出發紀念碑”。從這里到紀念館約500米路段,都已進行過修復,規劃打造了公園式步行綠道,增添了景觀性與休閑點。</p> <p class="ql-block">劉家坪鄉“紅二方面軍長征出發紀念館”。于2018年11月19日建成開館,那天便是紅二方面軍從桑植縣開始出發長征的紀念日。</p> <p class="ql-block">紀念館內的展區一共分為4大部分,內容從1928年賀龍領導“桑植起義”后,于湘鄂川黔邊創立游擊區開始,再歷經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發展壯大,一直到1935年11月19日紅二、六軍團從桑植縣劉家坪開始出發長征為止,事件節點鋪設清晰,可以作為了解軍史、黨史的基礎參考。</p> <p class="ql-block">參觀完紀念館,過郁溪橋,再步行約1公里,就來到了位于劉家坪鄉龍堰峪組的“紅二、六軍團”指揮部舊址,即劉氏宅院。此處宅院初為當地鄉紳劉景星之私宅。始建于清末民初,占地面積約18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4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院落背靠山梁,前側是一片稻藕田池,視野開闊,環境清幽,呈態一組山地傳統木架結構穿斗式建筑。冬日晨曦,稻田仍在沉睡,以待來年春耕復蘇。</p> <p class="ql-block">1935年10下旬至11月中旬,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各級領導機構在此召開聯席會議,研究與決定了活動在這一區域的紅二、六軍團實施戰略轉移的方針,并進行了轉移前的相關準備。這里進而也成為了中共紅二方面軍的長征決策出發地。</p> <p class="ql-block">現經修復打造,可供參觀游覽,已納入全國文保單位,并立文保牌進行了展示與介紹。在此需要說明一點,“紅二方面軍”的番號是在紅二、六軍團經長征到達川西甘孜后才命名的,所以后來建立的紀念館與紀念碑可以使用“紅二方面軍”的名稱貫穿沿革。而指揮部在處于使用階段期間,仍是紅二、六軍團的老番號,從尊重歷史的角度,在稱謂上便應當復原了。</p> <p class="ql-block">從劉家坪鄉離開后,先回到桑植縣城,再轉客車前往永順縣,從桑植到永順走國道約3小時。永順縣城靈溪鎮,位于沅江支流—猛洞河穿切的溝谷崖臺上,聚落主體依坡筑造,地勢狹窄,凸顯高度落差。城內路網盤繞,人口稠密擁擠;城旁山林,作為了生態游憩功能。</p> <p class="ql-block">位于永順縣城府正街的“永保縣革命委員會”機構舊址。1934年由湖南省永順縣東南端與保靖縣部分區域析置“永保縣”,以兩縣首字定其專名,駐地在今永順縣城(靈溪鎮),屬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范圍組成。1935年該縣撤銷后,轄域仍歸原屬各縣。該舊址有兩層院落,樓廊旋矗,現為省級文保單位。永順縣文物管理局也在此辦公,對文物本身進行了正常利用。</p> <p class="ql-block">來到永順縣,世界文化遺產—老司城址則是一處必看點。老司城遺址,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靈溪鎮老城村,毗靠靈溪河畔(沅江支流猛洞河上源稱謂)。老司城最早建立于南宋時期,為永順宣慰司彭氏的“百年司治”所在,其統治瓦解于自清雍正年間改土歸流。明代后期土司的治所在遷移到了以北的顆砂地區(今永順縣顆砂鄉),稱作“新司城”,因而原址稱被稱作“老司城”。2001年老司城遺址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被國家文物局列入首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2011年被評為“201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2015年老司城遺址作為“土司遺址”之一成功登入世界文化遺產,也是湖南省首個世界文化遺產。</p><p class="ql-block">靈溪河畔的“老司城”全貌觀攬。</p> <p class="ql-block">據清代乾隆十年《永順縣志》記載,土司彭福石寵于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襲職后,遷治于靈溪之福石郡,即今老司城。清雍正六年(1728年)改土歸流,末代土司彭肇槐于次年遷回祖籍江西吉安。老司城從此廢棄。</p> <p class="ql-block">五代后梁開平四年(公元910年),南楚王馬殷接納彭瑊進入南楚,并讓彭瑊擔任溪州刺史。彭氏在溪州以恩惠凝聚人心,受到溪州人民的擁戴,而成為了溪州之地的世襲土司。 南宋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彭福石寵(彭福石沖)擔任土司后,時常感到司治(土司治所)下溪州(今古丈縣會溪坪)受到辰州勢力的約束,于是將司治遷到了靈溪的福石郡,并在此筑城,即今老司城。</p> <p class="ql-block">關于司治的變遷還有另一種記載:在遷往老司城之前,即公元971年時,第四世土司彭允林將司治遷往龍潭城(在今永順縣麻岔鄉)。元代,原來的溪州被分割為永順安撫司、葛蠻安撫司(轄南渭州)、思州安撫司(轄麥著、會溪、施溶三感化州和驢遲峒、臘惹峒)。永順彭氏土司實際所轄的空間變得極為有限。 </p> <p class="ql-block">到明代時,永順土司對老司城進行了重建。遺址現存的大部分建筑都為明代所筑。</p> <p class="ql-block">老司城中心城址主要建筑朝向于西南,依東北高、西南低的地形隨形就勢而建,體現了湘西地區土家族傳統聚落建于半山的選址特征。城址背山面水,其周邊山系可作為城址的天然屏障,靈溪河自西北曲折流向東南環城而過。中心城址分為生活區、衙署區、墓葬區、街市區、本地族群信仰區、中央文教區等,各區域以正街、河街、右街、左街、紫金街等形成的道路系統連通。老司城遺址具有良好的生存環境條件,自古為眾多小型族群聚居地。現存老司城及周鄰民居可分左街(向家灣)、周家灣、喻家堡、楊茶枯、謝圃、響塘等6處自然村落,沿河流兩岸平緩處居住。</p> <p class="ql-block">老司城遺址在歷史時段、地理環境、族群屬性、行政級別、功能構成、聚落形態、建筑風格等方面顯著地表現出土司遺存特有的共性特征和內在關聯,展現了中國古代中央政權與地方族群間在民族文化傳承和國家認同方面的人類價值觀交流,見證了古代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對西南山地多民族聚居地區的獨特的管理智慧。</p> <p class="ql-block">老司城遺址的考古現場,地面中還零散著一些文物,并搭建了防雨棚戶進行遮擋。1995年10~12月、1996年9月、1998年10~11月、2010年4月至2011年1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湘西自治州文物局及永順縣文物局先后四次對老司城及外圍相關遺址進行調查與發掘,基本明確了城址各個功能區的分布情況。</p> <p class="ql-block">位于老司城遺址北部的“衙署區”部分。衙署區與生活區相鄰,是土司及其職官行政辦公和臨時居住的衙署政務機構所在地,平面接近長方形,城墻周長408.8米,面積8762.4平方米。其東、南、西墻保存較為完好,一般殘高1─2米。衙署區西門殘基至今仍出露在地面上,門寬3.4米,以條石作石階,下通到正街。</p> <p class="ql-block">老司城遺址衙署區的“涼熱洞”,背后建筑即為彭氏宗祠。涼熱洞是因季節不同而用于避暑或御寒功能的特殊建筑。整體由青磚起券砌筑,分內外兩間,以厚1.53米、高1.8米的拱券門連接,面積約40平方米。外間洞口寬3.9米,進深6米;內間寬4.6米,進深3.8米。</p> <p class="ql-block">老司城內的排水系統。2017年負責對老司城調查的考古隊在遺址北部衙署旁發掘出一段城墻。北部城墻長約44米,寬約3.8米至5.6米,殘高2.8米,由內、外兩道城墻組成。內、外墻之間較寬的空間形成一條大型的排水溝,溝底用土坯磚堆填,并用沙質黃土夯實。在多處陡峭地段,排水溝被設計成了階梯狀。坡度越大,階梯的間距越短。坡度小、地形平緩的地方,階梯的間距相對較長。在排水溝內部接近出水口的位置,有很多圓形或方形的大型石塊。當山洪爆發時,巨大的水流通過北部城墻中的排水溝傾瀉,到排水溝尾部被大石阻擋,向四周形成散流。如此反復多次,水勢逐步得到減緩,從而減輕了洪水對城墻、城門以及城門入水口的沖擊。</p> <p class="ql-block">老司城遺址作為原生態、原遺址、原文化、原住民的重要承載地,至今保存有完整的格局、大型的規模、豐富的遺存,是最具價值特征代表性的土司城遺址,是中國西南山區與中央政權核心地區在地理和文化上的最前沿交匯地帶,是土司制度實施的典型先行地區。</p> <p class="ql-block">位于老司城北側的永順縣靈溪鎮老城村,一處土家族傳統聚落,全為木質結構瓦房。目前配合遺址旅游主導觀光集散功能。永順縣城的老汽車站有班車直達老司城,約1小時。班車一是方便了自助行的背包游客前往,同時也是老城村居民對外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p> <p class="ql-block">全貌示意圖必不可少。2016年05月01日,在榮獲世界文化遺產半年后,老司城遺址作為了風景區正式對外開放,游客可供觀覽。</p> <p class="ql-block">參觀完老司城后,先乘車返回永順縣城,再轉車經芙蓉鎮前往古丈縣。古丈縣,地處武陵山脈中段,清代之前先后為“酉陽、大鄉、溪州、瀘溪、保靖、永順”諸郡州縣域,清代道光年間始置“古丈坪廳”,民國初年廢廳改縣,今隸屬湖南省湘西州所轄。古丈城區位于酉水支流古陽河東岸的“凸”狀緩壩上,四周被山丘夾峙,老城內空間狹小,隧道便成為了山體阻隔下的重要人車通行體系。</p> <p class="ql-block">古丈老城非常小,完全靠步行即可轉遍全城。城內路網主軸線—古陽路,從東端連城隧道口到西端林波大酒店,僅約500米,縣政府也位于這條路上。而縣級政區所擁有的各項功能,城區角落間都有分布。</p><p class="ql-block">左側這棟5層老樓是原古丈縣電影公司的辦公場所及招待所,電影公司早已不復,招待所則仍在營業。</p> <p class="ql-block">古丈城內最繁華的街區—供銷大廈及其附近。供銷社作為曾經縣城里重要的商業交易場所,見證了縣域商品經濟的時代變遷。雖然城區會不斷拓變,但因市場承載與消費習慣而產生的長久積淀,對所處位置的人流量+吸引度,仍存在著較大影響。</p> <p class="ql-block">如今古丈縣在老城北端思源橋村與南端紅星村拓建新城區,思源橋村以衛生醫療、物貿建材交易等功能為主;紅星村則入駐了公檢法、自然資源局等政府機關,打造行政功能,并通過建在此地的縣會展中心,開展各類活動,外宣縣域窗口。</p><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的古丈縣城區簡圖。</p> <p class="ql-block">在古丈縣城冒雨進行了約一個小時的短暫探訪后,又乘車前往吉首市,在此轉車到瀘溪縣。因為次日要探尋川湘公路湖南端的接駁口—三角坪,之前查閱地圖,三角坪雖然屬轄沅陵縣,但距離瀘溪新縣城(白沙鎮)更近(約10公里),而且有班車可直達。所以當天選擇在瀘溪新縣城休息整備是最合適的。</p><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老地圖中的瀘溪老縣城(武溪鎮)街區示意圖。</p> <p class="ql-block">雖然只是在瀘溪縣中轉休整,但畢竟大老遠來一趟,而且瀘溪又涉及過縣城搬遷,由此也便通過實地走訪的形式,直觀了解縣域政區治所遷駐等情況。</p><p class="ql-block">瀘溪縣位于湖南省西部,隸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唐初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分沅陵地,設盧溪縣;時盧溪縣疆域寬廣,東到沅陵酉溪130里,南至麻陽縣280里,東南到辰溪縣80里,西北到保靖宣尉司830里,西至鎮溪(今吉首市)千戶所120里。盧溪縣治所先駐洗溪口(今洗溪鎮),南宋紹興九年(公元1139年)再遷楠木洲(今武溪鎮)。清代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改定瀘溪縣,專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瀘溪老縣城武溪鎮,沅江與武水在此融匯。境內現已發掘“楠木洲遺址”,證明早在史前,這里即有人類居住與活動的痕跡。南北朝梁代形成聚落,擁有1500多年歷史。老城背山面水,功能集中于島洲之上。</p> <p class="ql-block">武溪老城的僻街角落。泥濘的小路旁有好幾塊耕種的菜地,左側那排房屋位于主街商鋪的背后,隨意修改搭建,顯得錯落及凌亂。當縣域主導中心遷移后,對老城的各項管理、開發也將減弱,而在某些方面會由城市朝鄉土產生著“逆回歸”。</p> <p class="ql-block">位于武溪場鎮東端,沅江岸邊的瀘溪港務碼頭(武溪作業區),依托沅江航道,瀘溪縣在水運方面也占據了很大的基礎條件。循沅江,出洞庭,進而通江達海。</p> <p class="ql-block">跨越武水的老大橋已經關閉,旁邊正在建設一座新橋,右側高樓所在地屬武溪鎮的城南社區,原是一片荒灘,現已開發為了都市功能區。</p> <p class="ql-block">地跨武水兩岸的瀘溪縣老縣城—武溪鎮,遠處是武水與沅江的匯流點。由于老大橋關閉新建,現在連接白沙新城與武溪老城之間均依靠武水二橋通行。</p> <p class="ql-block">瀘溪新老縣城之間(武溪-白沙)相隔10公里,由市政化的319國道進行連接,并開行了公交車往返。</p><p class="ql-block">瀘溪新縣城—白沙鎮,位于瀘溪縣域最東端,毗鄰辰溪縣,地處沅江西岸一塊“幾”字型的半島上,三面環水、東側臨崖,四周青山亙繞綿延。早在1995年瀘溪就將縣城從狹窄的武溪搬遷至了這里,但未獲得正式批準,直到2001年官方才發函同意,今年正好也已20載。</p> <p class="ql-block">說是新縣城,也僅相對更老的武溪而言。白沙自1991年便開始進行建設,積淀了30年的城鎮基礎。如電信大樓與工商大樓,是國內很多縣城里的標志性建筑。而房屋的瓷磚外立面,更是那個年代的一大標配特點。</p> <p class="ql-block">白沙這塊“幾”字型,且如同小八卦。城內也有坡度起伏,但總體平緩;東側崖壁雖不利于城市開發,卻作為了濱江自然景觀進行原貌保持。崖壁頂端屬城南公園范圍,矗立著一座仿明清風格的七星寶塔,依托其沅江曲彎,并結合半島型城市框架,為瀘溪縣增添了秀美絢麗的山水色彩!</p> <p class="ql-block">瀘溪“涉江樓”,建于新時期,位屹沅江畔,臨朝青山間。主樓共5層,目前作為了瀘溪新縣城的一座標志性仿古建筑,登樓可觀江看景,俯崖觀峙。</p> <p class="ql-block">涉江樓的功能利用不僅只局限于登步觀景,也作為了瀘溪縣城市規劃展覽館(5樓)與民族文化展覽館(4樓)使用。在城規館內,通過這幅宣傳圖片,可以直觀的看到白沙鎮“幾”字型半島全貌,對于沒有航拍設備來說,也算一個彌補吧。</p> <p class="ql-block">瀘溪縣的區位條件。左下角那副與周邊城市關系圖,湖南省外竟然只標準了重慶。不過除省會長沙外,重慶的確也是距離瀘溪最近的特大城市。以前有川湘公路(今319國道)連接,目前可通過G65包茂高速+G56杭瑞高速到達。未來還規劃有渝湘高鐵過境設站,建成后會更加便捷提升。</p> <p class="ql-block">瀘溪縣的總體規劃圖。縣城主體雖然搬遷到了白沙,但瀘溪采取“雙子同城化”的發展模式。新老縣城均作為城市組團,承擔著不同功能:白沙鎮以行政、商貿、居住類為主,武溪則發展港口、物流與鄉土集散類,還在兩鎮之間布局工業設施與交通窗口(未來高鐵站),并對319國道進行市政化改造,開行公交車等。通過這一系列措施,逐步完善城市框架,明確區域發展目標。同時又利用附近的自然空間配以沅江風光,營造生態景觀帶。一座山水相融的半島狀園林城市,將作為湘西城鎮化發展的建設樣板。</p> <p class="ql-block">瀘溪縣城東側的山崖,這片自然景觀已被納入沅江觀光走廊與城南公園綠地。而那座七星寶塔雄矗崖頂,俯瞰城市今昔,守護綠色家園。</p> <p class="ql-block">沅江上游,瀘溪新縣城(白沙)南端方向。右邊是瀘溪城內的樓盤,左側遠處的坡丘已是辰溪縣境內。從319國道鐵山河大橋開始,向南蜿蜒到浦市鎮,沅江都作為了瀘溪與辰溪兩縣的一條天然分界線。</p> <p class="ql-block">319國道鐵山河大橋,位于瀘溪新縣城東南端,上跨沅江,過橋后向東,可至三角坪(屬沅陵縣),即老川湘公路與湘黔公路的接駁點。按照地圖上的標注所示,鐵山河大橋東側還有小部分屬于辰溪縣的轄域,主要是一些汽修工廠,但未看到明顯的分界標識,所以也未做細節探尋了,在此等著前往三角坪。</p> <p class="ql-block">從瀘溪乘坐到筲箕灣的客車,中途在三角坪下車,探尋川湘公路湖南端的接駁點。</p><p class="ql-block">川湘公路,始建自1935年,兩年后(1937年)竣工通車。線路西起四川省綦江縣雷神店(今屬重慶市),與川黔公路銜連,東經南川、彭水、黔江、酉陽、秀山、吉首等地,橫貫川(渝)東南與湘西境域,至湖南省沅陵縣三角坪與湘黔公路接駁,全長886公里,大致與今319國道重合。三角坪位于沅陵縣南部,屬筲箕灣鎮行政村,是一塊由低山丘嶺所環繞的平壩類地貌,農耕、房舍分布其間。</p> <p class="ql-block">川湘公路湖南端的接駁點位于一處山谷坳口內,從三角坪村沿公路步行約1公里,待拐彎進入前方的峰丘簇林中便可到達。</p> <p class="ql-block">走到距離接駁點路口約300米處,就看見了所設立的地名通達引導牌。1981年以三角坪為界,北側公路(沅陵方向)劃定為319國道,南側公路(辰溪方向)劃定為湖南省道干線之一。 目前三角坪仍是從沅陵連接懷化的通行要隘。</p> <p class="ql-block">到達接駁點路口,路面箭頭亦為駕駛人員帶來明確指向。而川湘公路從雷神店出發后一路向東,盤山涉水,終抵于此。右側房屋是道班養護站,墻上還刻有“中國公路”的標志圖案。</p> <p class="ql-block">道班養護站的辦公與休息場所,好像已經搬遷,并未看到工人與管理機構。而且房屋大都破舊失修,目前僅有零散居民,不知是否為道班留守工人的日常住房。</p> <p class="ql-block">三角坪路口的舊式老商店,現已改為超市。青磚、瓦房、木門,突出了濃郁的時代懷舊感。這里因公路運輸而興盛,并逐漸形成了一處擁有“道班、車站、商店”等功能場所的聚落點。路口周邊還零散分布著許多農家自建住房。</p> <p class="ql-block">三角坪路口全貌。圖一右側是車站,有代售長途汽車票的業務。中間道路就是從重慶方向而來的川湘公路主線(319國道)。往西約12公里可以到達瀘溪縣城—白沙鎮,也是距離三角坪最近的縣城。如果需要前往沅陵、辰溪等附近短途縣城,即可在此招手攔停過路的客車,只要沒有滿載,都能順利上車。</p> <p class="ql-block">三角坪路口北側,沅陵方向319國道1772KM里程碑(從國道西端起點成都算起)。</p> <p class="ql-block">老地圖中的三角坪,公路接駁點的要素信息標注非常清晰明顯。如今隨著高速公路的網絡化開通,老國道/省道等運輸地位也變成了輔助、配套性質。昔日熱鬧場景已不再現,只為大眾旅途情懷留存著一絲記憶!</p> <p class="ql-block">在三角坪搭乘上了一輛由麻陽開往沅陵的班車,約1小時便到達沅陵縣城。先登上城南鳳鳴塔,瞰攬沅江北岸的核心城貌。</p> <p class="ql-block">沅陵縣位于湖南省西部,武陵山區腹地,沅江與酉水在此融匯。這里古治辰州府,依托沅江航運,成為了湘黔川毗鄰省際的物貿集散碼頭與區域中心城市。雖沿革了古辰州之淵源,但時過境遷,卻因現代交通的發展而改變(懷化鐵路樞紐取代了沅江主導航運,也失去了區域中心地位)。</p> <p class="ql-block">沅陵縣城地處沅江北岸坡臺上,呈似一座橢圓型半島。九十年代五強溪水電站建成后,縣城南側街道大部被淹,遂往北拓山擴城,又依南岸聚落,并配合高速公路過境設口,城南布局有住宅、市場、交通等功能,構建“線狀”城市組團。核心城區以辰州中街-西街形成銜連東西端的路網主骨架,城內兩橋飛跨,通連三岸。</p><p class="ql-block">在沅江南岸的風景名勝—鳳凰山上瞰觀沅陵城貌。鳳凰山曾是民國東北軍統帥張學良的幽禁地,山上有明代古剎—鳳凰寺,并與鳳鳴塔遙想對應。</p> <p class="ql-block">《中國歷史地圖集·清代卷》中的古“辰州府”轄域范圍。大致在今地級懷化市東/北部的溆浦、辰溪、沅陵三縣與湘西州東部瀘溪縣。</p> <p class="ql-block">寬緩的沅江水面,自西南流向東北,進入洞庭湖,涌匯長江畔,在視覺上更具有“極目楚天舒”之觀感!</p> <p class="ql-block">來到沅江北岸的文昌碼頭處(老城中南門舊址)遠眺沅江大橋、鳳凰山與鳳鳴塔。</p> <p class="ql-block">文昌碼頭(中南門舊址)西側約150米處,就是沅陵老城的范圍了。沅陵老街區呈橫狀橢圓框架,主要分布在西起酉水河口,東到船溪碼頭的沅江北岸,正街全長約3公里。90年代初,因修建五強溪水電站,沅陵老城南側街市被淹,部分功能區后靠搬遷,地勢較高的龍興講寺、虎溪書院、勝利公園、辰州天主堂及清真寺等建筑得以保存。而后結合抗戰初期,沅陵作為湖南省半年臨時省會的遷駐歷史(1938年11月-1939年5月),在今老城“尤家巷(東)-文化南路(西)-濱江大道(北)-荷花街(南)”范圍內統一規劃了“抗戰臨時省會舊址群”,該舊址群規模較大,建筑基本保存完好,多彰顯出中西合璧的風格。</p> <p class="ql-block">沅陵古城一角。現代高樓右側那棟帶有西式風格的老建筑,是宏恩醫院舊址,該醫院在清末由英國基督教會所創辦。抗戰初期湘雅醫院西遷沅陵,在此設立戰時分院;抗戰后期更名為湖南省立第九醫院;1953年改設沅陵縣人民醫院至今。現在人民醫院早已遷離,原址舊樓還一度曾遭火患,仍舊孤矗留存。</p> <p class="ql-block">沅陵古城內的老宅舊居,原主人為中共地下黨員,駐蘇大使劉曉(湖南辰溪人,長期從事敵后情報與外交工作)。</p> <p class="ql-block">抗戰時期的《辰州日報》舊址,此報又稱《抗戰日報》,最初由文藝活動家田漢、廖沫沙創刊于長沙,后遷至沅陵復刊,作為當年在湖南后方宣傳抗戰救亡的重要信息來源。</p> <p class="ql-block">沅陵老城的坡道石梯,帶有錯落空間下的層次感。</p> <p class="ql-block">在濱江大道的龍舟廣場上,可以看出沅陵老城的鱗次風貌。</p> <p class="ql-block">位于老城區龍舟廣場北側的縣級文保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47軍軍部”舊址。</p> <p class="ql-block">軍部舊址屬勝利門社區,毗鄰以湘西剿匪為主題的勝利公園。這一帶范圍從名稱到場所,都具有濃厚的軍事元素。</p> <p class="ql-block">47軍的前身為東北野戰軍第10縱隊,1948年底整編建軍。1949年南下作戰,參與了攻占湘鄂西、川東等區域的多次戰斗。1950年駐返湘西沅陵,執行剿匪任務。1951年又北上參加朝鮮戰爭,之后回防陜西。現已轉隸為西部戰區所屬。</p> <p class="ql-block">47軍軍部舊址共有兩棟,均為二層,門牌號分別是30號與31號。建筑面積約350平方米,坐北朝南,磚木結構,青瓦蓋面,其中30號樓采用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具有重要的歷史背景與建筑藝術等價值。2018年軍部舊址進行過修繕,但尚未開放。其實這里可以打造“湘西剿匪紀念館”,陳列47軍在剿匪過程中的珍貴文檔、圖片、物品等,并成為宣傳地方區域史、近現代軍事史的教育參觀平臺。</p> <p class="ql-block">從軍部舊址到勝利公園之間為一處小坡丘,穿過公園后,便是沅陵縣城的主干道—辰州(西)路。在此一路西行,而至酉水大橋,可觀酉水與沅江的匯流口。</p> <p class="ql-block">酉水,古稱“酉溪”,沅江水系最大支流。《漢書·地理志》載稱:“酉源山,酉水所出,南至沅陵入沅,行千二百里”。酉水源頭共分兩支,北支出湘鄂渝交界處的武陵腹地—湖北省鶴峰縣椿木營(酉源山),是正源;南支出貴州省松桃縣山羊溪,為僻源,貼經川(渝)黔邊界,至重慶市秀山縣石堤鎮與北源相匯后,繼往東流,終于湖南省沅陵縣城注入沅江。</p> <p class="ql-block">酉水流程總長477千米,流域面積約18530平方公里。酉水·沅江入河點位于沅陵縣城西側的溪子口,遂在此“扼控河溪曲涌,瞰攬兩江貫融”。河口北岸還建有“放生寺”等廟宇,符合水文環境下的信仰行為。</p> <p class="ql-block">酉水河口東側的沅陵城區及碼頭渡口,沿革古辰州因水運而崛興城鎮的基礎淵源。</p> <p class="ql-block">老地圖要素中的沅陵城區與沅酉江河匯流處。</p> <p class="ql-block">最后來到沅陵東郊客運碼頭,在這里也可眺望沅江大橋與南岸的鳳凰山與鳳鳴塔。</p> <p class="ql-block">從東郊客運碼頭乘船,可前往地處沅江下游、五強溪水庫范圍內的深溪口、朱紅溪(北溶)、陳家灘、肖家橋等江畔聚落。這些鄉鎮遠離沅陵縣城(均在三十公里以上),其中五強溪鎮位居縣域東北角,已毗鄰桃源縣,到縣城約有140公里,所以票價也是最高的。如走公路前往會非常繞行,水運溝通則相對便捷,客船仍是庫區居民們的出行首選。</p> <p class="ql-block">老地圖中的沅陵縣城區街巷示意圖。</p> <p class="ql-block">乘車離開沅陵縣,前往桃源縣。沅陵到桃源走高速約2小時到達。之前一直都是在湘西的武陵山區里轉悠,來到桃源縣,也算是走出了大山,此間地形雖有過渡起伏,但已大致進入到了湖南西北部的洞庭湖沖積平原區。湖南省桃源縣,北宋初年由武陵縣析置,以“縣西南三十里,有桃源山之桃源洞,相傳即為陶潛所記桃花源也”而得專名。</p><p class="ql-block">沅江桃源段的一座濕地公園。</p> <p class="ql-block">桃源縣地處沅江下游,受武陵、雪峰兩山余脈所夾峙,屬湘西山區與湘北洞庭湖積平原的過渡帶,境內低山、緩丘、平原各地貌兼備,沅江眾條支流蜿貫分布。農經耕植稻米、茶葉、油菜,配以湘蓮、鮮魚、水禽,豐潤環境下,物產亦富足。并擁有桂花糖、漆河粉、精石雕等傳統產品。</p><p class="ql-block">桃源縣城濱江路段的“紅軍碼頭”。1935年10月,出發長征前的紅二、六軍團開展東進攻勢,出山占領桃源后,在此渡過沅江佯襲常德,后又回師西指,踏上征途。江畔碼頭因承載了這段歷史,便被列入了縣級文保單位。</p> <p class="ql-block">桃源縣城漳江鎮坐落在沅江北岸,江灘結合歷史遺跡打造了景觀帶;桃源距離區域中心城市(常德)較近,易發展衛星城。名勝有桃花源、漁父祠等可供觀覽。</p><p class="ql-block">桃源縣城的街道,道路平緩筆直,空間視野開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結束對桃源縣的探尋后,又乘車前往常德,再轉車返回重慶,冬日湘西行游至此結束。從山區折轉到平原,在湖南四大水系之一的沅江流域,感受了濃郁的民族、人文風情,對具有地理、歷史意義的各處要點也進行了逐一尋索,以完善對鄉土地理的系統記錄。</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碚区|
高淳县|
定西市|
祁阳县|
沾化县|
安西县|
淮阳县|
延安市|
衡水市|
九龙县|
石河子市|
井冈山市|
隆子县|
黔西县|
宁国市|
四川省|
河东区|
丰城市|
永清县|
兰坪|
古交市|
兴宁市|
湖南省|
修武县|
舟山市|
深州市|
德阳市|
烟台市|
白城市|
怀仁县|
宝山区|
烟台市|
西城区|
拜城县|
望谟县|
临泉县|
陈巴尔虎旗|
鄢陵县|
广平县|
康马县|
东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