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縣歷史文化研究會 劉志軍 <p class="ql-block">設(shè)立石質(zhì)地名標(biāo)志碑是民政部的要求,是實現(xiàn)地名標(biāo)準(zhǔn)化管理的重要內(nèi)容。同時也是我縣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建設(shè)的重要內(nèi)容,代表著全縣人民的精神需求和審美價值。設(shè)立地名碑可以起到方便群眾出行、提升鄉(xiāng)村形象、傳承地名文化的積極作用。</p><p class="ql-block">然而由于一些未知原因,在蒙古語地名翻譯中出現(xiàn)了錯誤,致使蒙語文字不能正確體現(xiàn)地名含義。石質(zhì)地名標(biāo)志,可傳承幾百上千年。如不加以更正,短期內(nèi)貽笑大方,長期看遺害后世。</p><p class="ql-block">一、 通病</p><p class="ql-block">東西南北,不能用音譯。東、西胡素臺,南、北四家,地名碑上的方向用語均為音譯,這樣不能體現(xiàn)蒙語地名特色及其本意,其作用只是相當(dāng)于漢語拼音,漢族人看不懂,蒙族人也弄不明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 專用地名的翻譯錯誤</p><p class="ql-block">五十家子村,是康熙三十一年設(shè)立的喜峰口至扎賚特(后延伸至黑龍江卜奎,</p><p class="ql-block">故稱卜奎草原道)十六個蒙古驛站之一,官方稱為哈日托和圖驲,民間俗稱五十家子。蒙古驛站有其專屬稱謂:烏雅那(拴馬樁之意,引申驛站)。當(dāng)?shù)孛晒湃朔Q三家五十家子為“蒙郭勒烏雅那”,這個地名不能直接譯成“塔賓格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 被訛化的蒙語地名應(yīng)恢復(fù)其本來面目</p><p class="ql-block">胡素臺,本意為“有蘆葦之地”,蒙語音應(yīng)為“呼魯素臺”。這個地名在傳承中逐漸丟音,從東、西呼魯素臺到東、西胡素臺,再到東、西胡臺,最后訛化為東、西胡,好在民政部門登記地名還是東、西胡素臺。這個地名,不管漢語訛化結(jié)果如何,民政部門登記如何,蒙語翻譯都應(yīng)該恢復(fù)其本意,即呼魯素臺。</p><p class="ql-block">與此相類的還有富和(呼和蘇莫)、掃虎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 村作為地名有兩種含義,一是自然村,二是行政村。這兩種含義體現(xiàn)在</p><p class="ql-block">漢字上,都是同一個字“村”。但是蒙語不同于漢語,自然村是“艾勒”( ayil),內(nèi)部包括幾個自然村的叫布魯各(bulug,集團之意)。行政村用蒙古語什么詞匯表達,是個問題。在牧區(qū)一般用“嘎岔”,但是喀喇沁地區(qū)的“嘎岔”是山下水邊的險路之意,用作行政村不合適。“套斯渾”(tosqun)來自于滿語tosho,是官莊、莊戶、莊頭之意,現(xiàn)代蒙古語里表示村莊。三家鄉(xiāng)各村的地名碑都用的“套斯渾”(tosqun),似乎不太合適。</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黔江区|
昌宁县|
富裕县|
四平市|
永城市|
大余县|
宽城|
徐汇区|
桃江县|
十堰市|
昌吉市|
长海县|
娄烦县|
藁城市|
龙江县|
马尔康县|
扬中市|
龙游县|
仪征市|
观塘区|
深州市|
文安县|
林西县|
儋州市|
富顺县|
太和县|
洪江市|
和硕县|
阿拉善左旗|
苗栗市|
德格县|
伊宁市|
阳朔县|
乌兰县|
龙海市|
霍州市|
惠州市|
惠安县|
哈尔滨市|
南岸区|
五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