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鼓樓靜語》郵箱1225077169@qq.com</h3></br><h3>歡迎老街坊們投稿。</h3></br><h3>照片來自網絡</h3></br><h3>時光流逝歲月如梭,眨眼之間我們這代人從少年已經跨入了老年,難忘的少年時光難忘的學生生活是那么短暫可又是那么讓人難以忘懷。</h3></br><h3>前幾年由于肩膀疼痛我在社區醫院做理療,每次大約需要半個小時,同時在診室做理療的還有七八位,有位姓王的病友每天做腿部康復,骨科治療恢復起來比較慢,一邊做著理療一邊和病友聊天一來二去的混熟了,閑聊之中得知老王以前是一中老高中的,聊起中學足球也是津津樂道,當他得知我是地安門中學的又聊起各學校軍樂隊的趣聞,他說那個年代地安門中學的軍樂隊很厲害啊!附近所有中學都不是對手。老王說的沒錯,當時我雖然沒有參加軍樂隊,但我也知道地安門中學的軍樂隊陣容強大,當年在和其他學校軍樂隊茬架叫板(其實就是比一比高低的意思)中從來都是取勝的一方。</h3></br><h3>六十年代初期我家還住在鼓樓東大街的時候,馬路斜對過就是二十三中,那時二十三中軍樂隊排練一走出校門,只要鼓號一響總會圍攏過來一群小孩兒,有一次我也跟著看熱鬧一直跟著人家到東直門了,見離家遠了也不知人家還往哪去我趕緊往回走。</h3></br><h3> <h3>照片來自網絡</h3></br><h3>在帽兒胡同小學的時候,學校也有兩面大鼓幾面小鼓還有一副大镲幾副小镲,那時候學校少先隊有活動時也看見過輔導員李鼎均帶著幾個學生敲打鼓點奏樂,但相比中學軍樂隊的場面氣勢和水平那就無法相提并論了。</h3></br><h3>到地安門中學以后,那個年代搞慶祝游行的活動很多,比如慶祝市革命委員會成立,慶祝毛主席最新指示發表,歡迎工人宣傳隊和軍宣隊進駐我校,慶祝九大勝利召開等等,每次活動都少不了軍樂隊的表演啊!那時候只要一有最新指示發表,不管是晚上還是白天,全校師生非常自覺的聚集在操場上,按照班級排好隊,在帶隊老師的統一指揮下上千人的隊伍走出校門直奔天安門廣場。記得當時的游行路線是出地安門中學后向東,到張自忠路往南過東四到東單,然后拐彎往西走長安街,經天安門過中南海新華門往西經府右街南口往北拐經國務院西門時軍樂隊最忙活,之后往北走過北海大橋經景山公園西門到地安門內大街然后返回本校。</h3></br><h3> <h3>? ?照來自網絡片</h3></br><h3>地安門中學軍樂隊當時在京城還真是小有名氣,游行時排在全校師生的最前面,每次隊列都是四人一排,前邊是十六面(有時二十面)大鼓,緊跟著十六付大镲,后面是二十四付小镲,再往后是由女生敲打的二十四面(可能還多)小鼓,之后是三十幾人的長號隊伍,樂隊有兩個指揮,一個是總指揮走在隊伍的最前面,還有一個副指揮走在小鼓隊列之后(長號隊列之前)專門負責吹號的指揮。</h3></br><h3>當年樂隊的總指揮是一位老初三的同學(忘記了名字),吳炳新(老初一同學)負責長號指揮,后來六九屆的劉鐵英也成了軍樂隊指揮,由于時間久遠已經記不清楚軍樂隊都有過哪些同學了,只是大概回憶一下幾個人吧,在老初三的學生中有一位是我們東不壓橋胡同的何德勇當時打小镲,有老初三的溫彰紀、有老初一的李新民,還有一個老初一外號叫狗魚的,后來又補充了六九屆的張京春、劉鐵英、田玉躍、鄭星橋、鄭國強、秦志偉、趙振鐵、馮子鳴、劉德舟、夏凱平等、還有七零屆的許乃民、張大可、楊賢鋒、藏鐵豹、楊世浩、何德湘等等,到了六九年前半年由于當時住校有時晚上去游行,我也加入到軍樂隊中有時敲大鼓有時就敲大镲,反正是隨著鼓點走不會出現南郭先生濫竽充數的笑話,那時工宣隊的陳隊長除了喜歡打籃球、游行時也經常跟在軍樂隊前后照應。</h3></br><h3>游行時每一個班(四五十人)為一個小隊伍,一個年級(十個班或十二個班)為一個年級隊伍,有年級負責人帶隊,幾個年級就是兩千多人的長隊,那時走那么長的路也沒有感覺累,軍樂隊其實更忙活,一路上除了不多的休息時間,一邊走一邊敲打吹奏著幾套樂曲,剛開始是總指揮右手舉著指揮旗橫過頭頂順時針轉三圈,此時左手作手勢提示演奏那一套樂曲,指揮旗橫著轉過三圈后豎著按鼓點上下擺動,鼓樂演奏之后就是號角齊鳴,尤其是在路口遇到別的學校游行隊伍時,兩支軍樂隊互相叫板,你的聲音大我比你還大,此時鼓號聲響成一片,游行的隊伍不得不停了下來,除了看誰的聲音大以外還要看誰的鼓點不亂,誰的號隊吹的整齊,這比的也是實力和功夫,最后戰敗的一方只好偃旗息鼓走人完事。</h3></br><h3> <h3>照片來自網絡</h3></br><h3>那時候地安門中學的軍樂隊還真是有實力有氣勢,在中學范圍內很有影響力。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平時的練習是少不了的,在學校西面紅磚三樓的樓頂上經常看到他們排練,很多吹號的同學為了更好的掌握技巧把號嘴帶回家有時間就練。記得軍樂有七八個套路,吹號也有好幾個曲子,有時是獨奏有時是合奏,還有的時候是一問一答,總之中學的軍樂隊還是很有學問的,那會兒同學們都是少年,學什么都比較快。那個年代每到夏天和秋天全校師生都去郊區參加三夏或秋季勞動,下鄉勞動的時間一般都是半個月左右,有時是整個年級在一個村子分散住在老鄉家,有時是同一個年級的幾個班分散在一個大隊,為了集合方便,這時候軍樂隊會吹號的同學就發揮了專長,早晨該起床了吹起床號,需要集合出工勞動了就吹集合號,晚上該睡覺了就吹熄燈號。</h3></br><h3> <h3>? ?照來自網絡片</h3></br><h3>離開學校以后再也聽不到那種令人振奮的中學軍樂了,也看不到那種激情壯觀的場面了。大概是二十年前的九十年代期間街道空地上或商業中心廣場上經常有大媽大爺扭秧歌,打扮的花花綠綠的還有敲鑼打鼓奏樂的,但那種感覺實在過于俗氣,那種氛圍跟當年學生的軍樂有天壤之別!六十年代后期當時生活還比較艱苦,文娛活動也不多,但那時候的學生都是生龍活虎,好像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現在回想一下學生時代的生活感覺還是挺留戀的。</h3></br><h3>?寫于二零二一年二月</h3></br><h3> <h3><strong>鼓樓腳下生命的歡歌</strong><br></br></h3></br><h3> <h3>公眾號內容簡介</h3></br><h3>北京人的生活回憶,校園生活回憶,現代人的生活狀態,同學情,朋友情,鄰里情、家人親情,各類生活趣事。長年征集老照片。</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dimsjjLOjZ8QauGQMZSrIQ" >查看原文</a> 原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新县|
富蕴县|
永善县|
祁连县|
浪卡子县|
祁东县|
自治县|
桂平市|
云龙县|
龙口市|
玛沁县|
唐山市|
湾仔区|
宿松县|
班玛县|
姚安县|
龙里县|
古浪县|
女性|
伊金霍洛旗|
江安县|
仁怀市|
岚皋县|
留坝县|
广河县|
尖扎县|
从化市|
北流市|
乳山市|
松阳县|
乌拉特前旗|
油尖旺区|
泾阳县|
富顺县|
巩义市|
通州市|
邯郸市|
红原县|
休宁县|
湘西|
定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