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一支偉大的隊伍,1927年8月1日,<span style="color: rgb(18, 18, 18);">南昌起義解放軍成立</span>,自此就開始了為中國人民謀求解放的艱苦卓絕的奮斗。鮮紅的國旗象征著革命,表示我們的國旗是由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染成的。</p><p class="ql-block">回溯歷史,就曾有一段解放軍歷史上全軍覆沒的戰斗,近萬人陣亡、被俘,為國捐軀,這就是發生在1949年的金門戰役。</p><p class="ql-block">金門戰役發生在1949年的十月份,解放戰爭的末期。金門是指我國福建省的金門島,中國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駐金門部隊鏖戰了整整三個晝夜,最終以解放軍全軍覆沒而告終。讓我們回到70多年前,翻開塵封的歷史,探訪這段慘烈戰役背后的真相</p> <p class="ql-block">金門戰役的歷史經過</p><p class="ql-block">中國人民解放軍于1949年7月份進入福建,由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主要負責戰略進攻。時任第十兵團司令員的是葉飛,進入福建后先后發動福州戰役、平潭島戰役、漳州戰役和廈門戰役,擊敗了守島的國軍,實現了解放廈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門戰役可以說是最后一役,此時,新中國已經成立,解放軍連戰連勝,意氣風發。國民黨余部退守中國西南、西北部分地區和臺灣地區,而解放軍取得了三大戰役的連續勝利,無堅不摧,勢如破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是乘勝追擊,所以兵貴神速,金門戰役既定的作戰方案是三野(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二十八軍負責進攻,四個團分為兩個梯隊,然而最終的實際情況是其中有一個團(246團)打了折扣,只派出了一個營的兵力。</p> <p class="ql-block">在粟裕將軍的授意下,葉飛集中有效兵力,將屬下船只分發給第二十八軍,決定集中船只進攻金門,但由于實際能夠出戰的船只數量不足,導致進攻日期一再延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時沿海船只嚴重缺乏,不要說是軍械船只,就連普通的漁船也不多,解放軍不得不緊急從內陸的江河湖泊征用民用船只。殊不知,內陸船只與航海船只有著巨大的不同——內陸船只都是平底,而海船必須是尖底,這也給后面的慘敗埋下了禍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月24日晚,解放軍終于決定下令渡海進攻,從同安縣沿海下水出發,第一梯隊先行出發,抵達對岸登陸后執行作戰計劃。而船隊即刻返回同安,再運送第二梯隊前往增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理想與現實總是有著巨大的差距。由于解放軍沒有海戰經驗,并且執行此次戰斗任務的二十八軍基本都是由北方人組成的,主要來自魯北平原的濱州、廣饒、壽光等地。</p> <p class="ql-block">雖然解放軍戰斗經驗豐富,但是對潮汐缺乏基本的判斷,搶灘登陸時正值海水漲潮,海岸邊浪闊水深。為了便于進攻、減少傷亡,解放軍船只力求離岸越近越好,然而部隊搶灘登陸后,海水開始退潮,打算返航之時,潮水已經退到數十米開外,登島船只大多擱淺在沙灘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是尖底的海船,則可以依靠人力將船只推入深水區,平底船卻無法移動。這樣不僅暴露了自己的行蹤,而且打亂了既定的作戰計劃,最重要的是切斷了部隊撤退的后路,增援部隊也無法到達。國民黨部隊首先集中火力,將解放軍的擱淺船只悉數擊沉摧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種情況下,第一梯隊的登島部隊就只得孤軍奮戰,殊死搏斗,在島上鏖戰三晝夜。共斃傷國民黨軍9500余人,解放軍登島部隊共3個多團,共計9086人(其中包括船工、民夫等350人),大部分壯烈犧牲,余部被俘。</p> <p class="ql-block">金門戰役軍事復盤分析</p><p class="ql-block">金門的軍事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和關鍵,是國民黨拱衛臺灣的重要節點,可以說是臺灣的最后一道防線;但是另一方面,金門與大陸距離太近,如果將主力部隊部署在此處,一旦被殲滅,臺灣基本就只剩下被長驅直入這一種命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金門戰役爆發之時,國民黨的兩支駐守兵團正在進行換防,第十二兵團和第二十二兵團都在金門,是正常情況下國民黨部隊兵力的兩倍,這樣就形成了對解放軍的絕對優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時,在金門的國民黨軍隊約有5萬兵力,裝備三挺機槍的戰車二十多輛。其中就有為金門戰役立下汗馬功勞的M5A1戰車“金門之熊”,就是它猛烈轟炸了解放軍登島后擱淺的大部分船只,彈丸之地,兵力空前。</p> <p class="ql-block">事后有軍事專家分析,金門戰役提早或延后三天打,都不會是這樣一個慘痛的結局。如果早打,胡璉兵力未到,如果晚打,可查明敵情改變策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歷史沒有“如果”,此時作戰恰恰選擇的是國民黨軍兵力最強的時刻,而更加吊詭的是,胡璉部隊本來是在淮海戰役中狼狽落敗倉皇出逃的一方,在金門戰役中卻成為決勝的關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時解放軍部隊連續取得了福州戰役、廈門戰役等戰斗的勝利,來到金門,已知的情報是國民黨駐守金門兵力為二十二兵團余部,卻不知道即將前來換防的十二兵團正在前來的途中。</p> <p class="ql-block">葉飛的作戰要求是“猛攻突襲,速戰速決”,計劃投入六個團在三天之內迅速結束全部戰斗,作戰計劃簡單粗暴,對于撤退和后續增援工作毫無準備和部署,登島部隊甚至沒有重型武器,也沒有準備增援的備用船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按照正常的作戰思路,船只不足無法支撐第二梯隊渡海就應該暫緩進攻,及時調整計劃,等湊齊所需船只再執行作戰,但軍情如山,時間緊,任務重,解放軍仍然決定按照原計劃執行作戰方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放軍前期已經得知胡璉率領的國民黨第十二兵團已離開潮汕,并且在嶝島戰役俘虜中已經發現有十二兵團第十八軍第十一師的俘虜。這就說明國民黨十二兵團兵力在向南移動,但具體目的地尚未查明。</p> <p class="ql-block">國民黨二十二兵團司令李良榮從所得情報中分析確定解放軍將于近日發動對金門的攻擊,甚至連其登陸地點都判斷地八九不離十——壟口至古寧頭之間的沙岸,這片區域地勢平坦適于搶灘,并且在這些區域進行了反登陸軍事演習,建筑了防御工事,做好了充足的反擊準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外,這次演習當中,國民黨戰車連一位排長的坦克履帶不慎脫落,在海灘上拋錨無法移動。只得又留下了另一輛坦克協助維修處理。陰差陽錯的是,當晚解放軍恰好在此處搶灘登陸,這兩輛誤打誤撞留下的坦克就地開火,成為了防守反攻的先頭部隊。</p> <p class="ql-block">10月24日二十一時,解放軍第一梯隊登船,并于次日凌晨一時左右登陸大金門。同時炮兵開始猛烈朝對岸開火以掩護登陸。然而隔岸炮擊畢竟威力有限,第一梯隊雖然艱難地突破防線登陸對岸,但是傷亡損失慘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放軍二四六團團長孫云秀在湖尾與國民黨第十九軍十八師少將尹俊短兵相接,雙方在海岸進行了慘烈的白刃戰。戰役結束后,尹俊的警衛營只剩下了58人,由此可見戰斗的激烈程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船只擱淺,先行部隊如入窮巷,只得殊死搏斗。第二梯隊的解放軍在對岸整裝待發,但苦于無船可渡,只能隔岸相望,心急如焚卻無可奈何,他們只能舉起手中的槍,對著天空開火,上萬條槍鳴槍致哀。</p> <p class="ql-block">與此同時,沃頭的二十九軍八十七師二五九團千辛萬苦又找到了幾艘帆船,從軍中選拔了兩百名戰斗經驗豐富的精英骨干,組成“敢死隊”,天黑起航,多帶彈藥補給與島上部隊會合。盡管如此,仍然無法阻止頹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月27日,解放軍登島部隊已彈盡糧絕,最后的1300余人被困于海邊沙灘,被國民黨軍猛攻。最終不是被俘虜就是英勇犧牲,幾乎全軍覆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關于當時的慘狀,蔣經國日記中有詳細記錄:于上空俯瞰金門全島。觸目驚心,滿目凄涼。飛機降落后,乘車沿途所見皆是傷病、俘虜,橫尸遍野,血肉模糊。</p> <p class="ql-block">金門戰役中涌現出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英勇的解放軍戰士,為了實現全國解放、祖國統一,將生死置之度外。246團團長孫云秀在登船渡海前就下定了為國捐軀的決心,甚至托人轉告家人自己死后妻子可以改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拼盡全力突圍無望的情況下,孫云秀打光了所有的彈藥,決心不當國民黨的俘虜,留下最后一顆子彈飲彈自盡,永遠留在了這片他為之獻出生命的土地。244團團長邢永生面對國民黨的威逼利誘,始終拒絕投降,遭到秘密處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門戰役結束后,國民黨海軍永安艦在海面發現了我軍帆船,船上有十數個解放軍傷員,滿身鮮血,默默地擦拭著沒有子彈的槍支。面對國民黨動員投降的喊聲,我軍傷員無一回應,最后被國民黨殘忍掃射,鮮血染紅了海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甚至連作為對手的胡璉,目睹了解放軍戰士的英勇,都不禁由衷地感慨“這樣帶兵才夠格!把兵帶到這個份兒上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金門戰役失利原因分析</p><p class="ql-block">金門戰役的失利導致近萬戰士犧牲被俘,而這是主客觀各方面因素綜合導致的,葉飛將軍后來自我檢討中提到:戰役失敗就是因為輕視,認為金門沒有什么像樣的防御工事,已知的信息是金門只有一個兵團的守敵,都是敗將殘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渡海作戰最重要的兩個要素是必要的渡海工具和穩固的登陸陣地,而金門戰役之成敗關鍵點也正是渡海船只擱淺及搶灘登陸受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年9月份,蔣介石曾專門對湯恩伯下令:若敵軍來犯必在滿潮時,屆時務必要不斷搜索警惕,凡可通海口內河一百海里的船只,不論大小一律炸毀。因此國民黨空軍一路從福建、浙江、江蘇沿海破壞船只,甚至連上海造船廠都沒有放過。解放軍無奈之下將船只沉于水下,才保留下了幾百條船只。</p> <p class="ql-block">國民黨軍隊當時大部擁兵海島,金門島有著十分重要的軍事意義,金門失利就意味著最后的防線失守,國民黨政權將面臨滅頂之災。因此李良榮當時就發表了對全軍的告誡講話:我們已無退路,若想求生唯有勝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有投降者,無論等級一律擊斃!所謂困獸之斗,面臨生存還是滅亡的選擇,一定會絕地反擊。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金門戰役并不是一場普普通通的團部級戰役,它的軍事和政治影響都遠超于此。</p> <p class="ql-block">還有南部沿海地區的陌生民情,也令我軍行動步履維艱。當時福建等省剛剛解放,兵荒馬亂,當地百姓對于解放軍并不了解,而是心懷恐懼。加上又有土匪橫行,本地的船工根本不會一心為解放軍做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算在重賞之下(每船每人三兩黃金),當地船工也不予配合,不是藏匿起來就算蓄意破壞。上了戰場也是臨陣脫逃或是嚇破了膽縮頭不出,最后不得已只得由不諳水性的解放軍戰士來操控船只。然后登陸部隊歷經千難萬險上島后,迎來的不是當地百姓的支持而是仇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放軍在古寧頭村與國民黨軍殊死搏斗時,當地村民都圍在近處的山頭圍觀看熱鬧。古寧頭村村史有記載:國民黨空軍飛機飛來轟炸,擊中目標后,村民們都歡呼雀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國民黨軍押解解放軍傷員及俘虜經過村莊,村民皆沿途喊打,戰后村民竟然紛紛協助掩埋解放軍戰士的尸體。許多重傷但并未犧牲的解放軍戰士慘遭村民活埋,呻吟聲此起彼伏。</p> <p class="ql-block">由于金門戰役是乘勝追擊,作戰方針也是“快打”、“猛打”,缺乏清晰明確的指揮部署。雖然是百勝之師,但卻群龍無首。第一梯隊的登陸部隊,三個團的兵力,卻隸屬于不同建制,互相之間并沒有作戰配合的經驗,并且甚至沒有一名師級指揮員隨同登島指揮作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戰場上等級最高的指揮員就是四位團長,并且他們之間各自為政毫無組織性。二十八軍戰前的戰略計劃是奇襲加強襲,戰略固然沒有問題,但是缺少了統一有力的指揮,無論是奇襲還是強襲都是緣木求魚,應有的戰斗力完全沒有得到有效發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部隊登島后,既沒有及時組織船只返回,也沒有有效鞏固灘頭陣地,而是各自為政疲于應對國民黨軍的進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門戰役:解放軍全軍覆沒,近萬戰士犧牲被俘,上萬條槍鳴槍致哀</p><p class="ql-block">金</p> <p class="ql-block">金門戰役慘敗,引起了解放軍全軍甚至全國上下的震動,像這樣的全軍建制覆沒在我軍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第三野戰軍的評價——此次戰斗損失為解放戰爭以來最大,并要求第十兵團就此次戰役教訓“深加檢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接到蕭鋒、葉飛等主要指揮的請求處分的檢討之后,毛主席做出回應:金門戰役的失利不是處分的問題,而是要深刻接受教訓。后援不繼導致全軍被殲,這是解放戰爭以來第一次不應有的損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將目光拉遠,金門戰役的失敗可以說是解放戰爭末尾的小小插曲,并未影響到歷史大局。并且經此一役,解放軍深刻認識到了渡海作戰的難度,在此后的海南島戰役中,第四野戰軍充分吸取了經驗教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門戰役的硝煙已隨歷史前進而慢慢散去,然而其歷史意義不止于此。只有認真吸取這次戰役的血的教訓,才能在未來避免同樣的失誤,以求海清河晏,穩操勝券。</p> <p class="ql-block">金門戰役(中國人民解放軍方面稱金門戰斗、金門登陸戰,臺灣方面稱古寧頭戰役、古寧頭大捷或金門保衛戰)是第二次國共內戰末期發生于福建省金門島的一場戰役。——引用自頭條百科。</p> <p class="ql-block">來源:今日頭條新聞</p><p class="ql-block">編輯:朱宗亮</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柏县|
西昌市|
阳原县|
延长县|
台山市|
敦化市|
轮台县|
海安县|
惠安县|
呼玛县|
芜湖县|
旌德县|
江西省|
枣阳市|
襄樊市|
克什克腾旗|
太湖县|
肥西县|
页游|
无极县|
阿克苏市|
治多县|
平乐县|
武汉市|
昆山市|
基隆市|
南川市|
宜昌市|
芷江|
通江县|
临朐县|
张家港市|
右玉县|
雷波县|
突泉县|
灵宝市|
神农架林区|
利川市|
固阳县|
托里县|
四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