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梨園規矩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何謂“掉板” ?通俗地說就是專指中國戲曲伴奏(也包括演唱)過程中出現的節拍上的“失誤”,例如[原板]為一板一眼,[慢板]為一板三眼,快板為有板無眼....通常外行人不知,也不當回事,唯資深戲迷尢其是內行專家們心知肚明且較為重視及關注。何故?因為戲曲堪稱“板腔藝術”——“無板不成戲”而只能視之為無拘無束無規無矩自由發揮的兒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且撇開戲曲演唱中的“掉板”現象不論,就有關京胡伴奏者在伴奏中為何客觀存在“丟板”這一弊端,尤其于民間戲迷票房中屢見不鮮,此無疑與業余琴師“看譜不看譜”的習慣或“識譜不識譜”的水準不無瓜葛,特展開探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原夲,此題實屬不成問題的問題,然而在戲迷圈中往往被不少業余戲迷們誤為評判戲曲琴師高低的標桿,這就不得不引人思考——琴師看譜不看譜,按理,與演唱者們無關,而真正有關的是演奏者的功底或伴奏能否與演唱者配合默契或在伴奏中始終能否做到“嚴絲合縫”“托腔保調”,這才是鑒別琴師的真諦所在。不過,戲曲伴奏的優劣不僅只靠琴師一方,同時也靠演唱者演唱尺寸到位與否,雙方畢竟具有較強的互動性,彼此關糸緊密構成相對而統一的藝術整體。伴奏伴不到位,勢必影響演唱的充分發揮,而演唱唱不到位,伴奏的水平一樣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約,可見與伴奏看不看譜沒有必然聯系,但不容忽視的是伴奏看譜自有看譜的好處,好就好在以防遺漏或失誤,這對業余琴師不僅有一定輔助作用,且能隨時發現戲曲演唱者在演唱時出現的“丟板”甚至偶爾“忘詞”予以提醒提示,雙方獲益,又何樂而不為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或許有戲迷說,拉琴者的眼睛要始終緊盯著演唱者的口腔伴奏,此話也不知出自哪位京劇大師的教誨?殊不知,“音樂的耳朵”才是關健所在,否則,昔日的民間藝人阿炳,而今的“睜眼瞎”——張派琴師宋士芳不都是盲眼名家嗎!其實,自“文革”推陳出新“樣板戲”始,京劇樂隊就進入了樂池,樂手們一律是看譜演奏,其整齊而動聽的音響效果無不令觀眾拍手叫好,真值得當今“票房”業余戲曲樂隊借鑒效仿,道理明擺著:規范的操琴伴奏離不開統一或一致的曲譜,缺此前提,音樂就難求整齊,試想,連“整齊”都談不上,又哪來優雅震撼人心的音樂效果或所謂“天簌之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唯戲曲名家名角京胡大師或較強的專業樂隊深明其理,難怪當今的名角出演而隨行隨伴的是常相磨合切磋的貼身琴師及樂隊專班,也難怪國家級京劇院團專業琴師們講究分門別類依老生、小生、青衣、花旦或老旦各盡其能,甚至將琴師細劃 于哪一派專業琴師,其專攻戲曲的伴奏范圍顯然也就縮小到極致,這就為記譜并熟練精巧的操琴提供了前提條件,長年累月翻來復去伴奏為數有限的戲曲唱段或拆子戲還用得著“看譜” ?然走近舞臺的幕后仍不難發現擺放著譜架“看譜伴奏” 絕非只是做做樣子,這“樣子” 似與大多數業余琴師恰恰相反,他們大都反感的是“看譜伴奏”,而戲迷們盲目崇尚的正是這類隨便隨意以錯就錯以歪就歪的伴奏方式,只顧“情投意合”而不論誰是誰非,圖一時痛快而不求藝術質量及缺乏對藝術的認真負責態度,欲提高藝術水平只能是白日做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記得上小學一年級的音樂課,老師教唱的同時就教識譜,以便歌唱發音及拍節準確無誤,這不僅對學唱易于掌控節奏加強節奏感,且從根本上解決行腔運氣換氣偷氣沉氣之難點,尤其對學琴有利,利在學會便捷學成有道,學好自然須苦練才行。但想“學好”必先“學會”,可嘆不少業余愛好者,居然蔑視“看譜”甚至妄言貶低“看譜伴奏”,卻原來大都只因不通此道或一知半解的“半瓢水”,焉知“譜”“中蘊藏的奧妙或妙處所在,單憑耳聽費盡功夫吃盡苦頭倍感艱難仍執迷不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誠然,無論學唱學拉,學會并不難,難的是學好,作為琴師理應現代戲抑或傳統戲,起碼都會拉才行。豈料,民間票房有些琴師面對難度較大戲曲旋律或較復雜的“花過門”往往繞道而行或以簡代繁蒙外行,豈不有失精彩而大打京劇藝術魅力的折扣嗎?此類“琴師”不能不劃上引號。由此可見,不通曲譜焉能勝任,不看曲譜何以周全,有手功腕功指功耳功還少不得“眼功”。依己之見,從小學一年級音樂課學起,打下全面的基本功,學藝沒有捷徑,偷工減料丟三舍四不可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話說回來,若有人要求琴師,無論專業或業余,要把天下的戲曲統統背熟記熟拉熟而一律不看譜伴奏,那無疑是不切實際的“苛求”,更是時間精力的瞎耗,有道是“磨刀要磨在刀刃上”——“不看譜伴奏”絕非意味著琴師功底多足戲有多熟。這是因為人腦不是電腦,即使演藝生涯大半輩子而捧為琴圣的燕守平、功底頗深的臺灣京劇院長吳汝俊也不可能做到,畢竟人的精力記憶力有限,做不到的事去做謂之戲癡——“癡心妄想”罷了。不過,高明的辦法也有,唯“看譜伴奏”靠得住,至少力求不出差錯不掉板眼不離譜為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大凡“板腔藝木”,無論吹拉彈唱均應做到有板有眼,這也是戲曲音樂的基本規則或準則。通常越是專業或京胡名家對藝術是非常講究的,一字一弓絲毫也不輕易放過,正如燕守平在教京胡伴奏時,強調要對每個音負責甚至每個符點都不能隨意放過,我認為很有道理,哪怕區區“符點”看似微不足道,其中所蘊含的尺寸、力度是不難體會到的!據我年輕時上網觀察過不少京胡高手,包括臺灣京劇院長吳汝俊,他在教京胡示范時也是眼晴盯著曲譜,但我并不認為他因看譜就覺得他水平一般化,反而,我特別佩服他的京胡功底及對京胡藝術嚴謹認真一絲不茍的治學態度,而對不少京胡愛好者囫圇吞棗未經消化不看譜的拉琴作風,伴奏起來丟三忘四也就難以避免,欲收到“”嚴絲合縫”的伴奏效果只能是可望不可及。鑒于此,除京胡獨奏或樂隊協奏《夜深沉》之類極具表演色彩的演奏活動之外,不妨一老一實“看譜伴奏”,從“識譜”學起,由“會”到“通”再求“精”而“化”之,京胡大師何信順正因音樂素養極深,才能在傳統戲曲的基礎上自行加工改編創立了花樣翻新旋律豐美的張派伴奏藝術風格,無疑是從“識譜”到“譜曲”的一個飛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荀派琴師周志強久經藝術實踐而首推“免翻琴譜”,而今又不乏高人利用科技手段制作出“電子琴譜”,此堪稱活生生的楷模和教材,值得眾戲迷們學習推廣——愚以為??</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苏尼特右旗|
乌兰察布市|
广安市|
军事|
云林县|
洛隆县|
安图县|
江油市|
汾西县|
鞍山市|
木兰县|
长春市|
林甸县|
辽源市|
阿克|
环江|
吴堡县|
青川县|
巴彦县|
酒泉市|
姚安县|
蓝山县|
正镶白旗|
宁陵县|
桐庐县|
天祝|
柳江县|
德安县|
沧州市|
万山特区|
荥阳市|
中阳县|
达州市|
抚松县|
九龙县|
松江区|
中宁县|
武夷山市|
南宫市|
咸丰县|
静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