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沒有金剛鉆,就別攬瓷器活”,這是小時候留傳的一句古話。這說的就是一種古老的民間手藝——焗盆、焗碗、焗大缸。當時也叫"小爐匠"。就是將不小心打碎的瓷器,使用像訂書釘一樣的金屬“鋦子”將瓷器重新修復起來的技術活。</p><p class="ql-block"> 以前家里都不富裕,瓷盆碰了個裂紋都舍不得扔掉,焗一焗繼續用。很神奇的手藝吧,馬上街上時常有磨刀磨剪子、修鞋、彈棉花的……可惜好久沒見到"小爐匠”啦,不知道有沒有失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老北京時期,鋦盆兒鋦碗兒的走街串巷時肩上挑著一個擔子,一邊是一個箱子,箱子上都是抽屜,裝著各種大小鋦子,另一邊是馬扎兒還有其他應手的工具,擔子上吊著一個小銅鑼兒,走起來擔子一晃叮當響,家里有碎盆兒碗兒的聽見小銅鑼兒響就知道鋦盆兒鋦碗兒的過來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小爐匠"師傅接了活兒后按照盆兒碗兒的大小配用不同的鋦子,“鋦子”有銅的、鐵的,中間寬,兩頭窄,象個棗核兒型的片,兩頭兒帶鉤兒,為了可以鉤進打好的眼兒里。按照鋦子大小在碎的地方兩邊對稱打眼兒,不能打透。是用手拉的鉆,有一個弓子,弓弦是一根皮條,鉆是一個硬木棍,頭兒上裝著金剛石鉆頭,木棍一轉,帶著鉆頭在瓷器上就打了眼兒了。眼兒打好后,用小錘兒將鋦子敲進眼兒里鉤住,再抹一些他們特制的白泥。鋦好后的盆兒、碗兒是滴水不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家里的撣瓶、帽筒、花瓶兒、茶壺、茶碗等瓷器,特別是江西瓷的修補,屬于細活兒,多用銅鋦子,因為銅鋦子既堅固又秀雅。而鋦瓷盆、瓦盆、水缸、等是粗活,都用鐵鋦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舊時,這些手藝人執行“鋦”字工藝,修舊如新,使支離破碎的瓷器回復原裝,繼續發揮用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銅碟晃動聲丁當,鋦盆鋦碗鋦大缸。緊拉竹弓金剛鉆,破損瓷器復原裝。”這情景也只能在老北京的風俗畫中去尋找。過去那些走大街串小巷的老手藝,隨著時代的發展已經離我們漸行漸遠。什么鉅盆鉅鍋鉅大缸,磨剪子鏘菜刀等等,現在物質豐富啥都有賣的,可這什么都需要一點工匠精神可不能丟,要發揚大工匠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仔細打磨、反復錘煉,造物執著迷戀的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 </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瑞丽市|
五家渠市|
沽源县|
定西市|
泰和县|
麻栗坡县|
山丹县|
罗山县|
克东县|
天峻县|
孝义市|
锡林浩特市|
安吉县|
南召县|
临湘市|
康定县|
华坪县|
阿瓦提县|
宾川县|
新邵县|
修水县|
景德镇市|
祁东县|
南雄市|
遂宁市|
贺州市|
营山县|
汉源县|
博白县|
泾源县|
宜君县|
台江县|
阳春市|
宁阳县|
乌鲁木齐市|
太仆寺旗|
东乌珠穆沁旗|
乌兰察布市|
宜川县|
木兰县|
东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