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世界第一大河——亞馬孫河</b></h1> <div><br></div><div><br></div> 亞馬孫的英語是Amazon,葡萄牙語是Rio Amazonas,中國大陸譯為亞馬孫,主管地名規范的新華社曾發通知,要求不要使用港臺澳的譯名“亞馬遜”。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最廣、支流最多的河流,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大河,被譽為“河流之王”。 <div><br></div> 亞馬孫河流域、亞馬孫平原、亞馬孫雨林、亞馬孫熱帶雨林氣候的區域范圍不甚相同,不能混用亂用。亞馬孫平原在巴西高原與圭亞那高原之間、安第斯山麓與大西洋之間,它比亞馬孫河流域小得多;巴西高原北部和圭亞那高原南部屬于亞馬孫河流域,但不在亞馬孫雨林范圍內,不得混淆。亞馬孫河流域面積691.5萬平方公里,有2.3個印度那么大。它地跨七國,大部分在巴西境內,小部分在秘魯、玻利維亞、厄瓜多爾、哥倫比亞四國,極小部分在委內瑞拉和圭亞那境內,蘇里南和法屬圭亞那不沾邊。 <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一、亞馬孫河的源頭及干流長度</b></font></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亞馬孫河發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脈中段,秘魯的科羅普納山脈東側的米斯米雪峰,海拔在雪線以上的5597米,離太平洋海岸不到160公里。這里流出的淙淙冰水,成為亞馬孫河正源——烏卡亞利河,然后一路匯集百川之水,進入亞馬孫平原,最終在巴西的馬拉若島附近注入大西洋。<br></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亞馬孫河源頭在安第斯山區有兩支,馬拉尼翁河(Maranon)和烏卡亞利河(Ucayali),均在秘魯境內。早期認為水量大的馬拉尼翁河為正源,以此為源頭測量得出亞馬孫河長6437公里;2001年才正式確定最遠的烏卡亞利河為亞馬孫河的正源,馬拉尼翁河為亞馬孫河上游的一條支流。烏卡亞利河的上源河段稱為阿普里馬克河(Apurimac),發源于秘魯的阿雷基帕省(Arequipa)卡瓦納孔德城東北的凱約馬鎮附近的米斯米峰,源水先流經勞里喀恰湖,然后流入阿普里馬克河,再匯入烏卡亞利河。這是目前全球地理界普遍認定的源頭,以此源頭測量得出亞馬孫河長度為6992公里,比老源頭長555公里。</p> <div><br></div> 由于河流長度測量方法不斷改進以及正源認定的差異,亞馬孫河長度有多種不同的說法,傳統而常見的是6437公里。2007年巴西地理學家進行實地探源和量算得出河長6751公里,超過尼羅河的6670公里,是世界第一長河。2008年,巴西國家地理與統計局(IBGE)以2007年標定的源頭,通過衛星圖像再次量算了亞馬孫河的長度為6992千米;使用同樣的技術量算出尼羅河長度為6853千米,相差139公里,再次證明亞馬孫河是世界第一長河。一般情況下,認定河流最遠的源頭作為正源,即所謂“河源唯遠”的確定原則。很多因素可以影響河流長度測量的結果,比如河流起點和終點的確定、彎曲河床中心線的確定、測量儀器及精度的差異等,亞馬孫河的長度仍然有待爭論和確定。 <div><br></div> 2014年,又有一項研究發現,亞馬孫河的源頭并不是公認的阿普里馬克河的米斯米峰,而是曼塔羅河(Mantaro)的源頭(秘魯首都利馬北面)。用最先進的GPS測量法得出曼塔羅河的源頭比阿普里馬克河的源頭長80公里,即亞馬孫河的長度應為7072公里。但是一些地質學家爭辯稱,曼塔羅河不可能是亞馬孫河的源頭,因為每年它都有5個月的干涸期。令人尋味的是一篇來自《國際數字地球》雜志的文章指出,運用最新的技術手段,尼羅河的長度應更新為7088公里,比亞馬孫河長。 <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二、亞馬孫河的眾多支流</font></b></h1><br><div> 亞馬孫河流域北起內格羅河支流布朗庫河的河源(北緯5度),南至馬代拉河上游段馬莫雷河的上源段格蘭德河的源頭(南緯20度,玻利維亞首都蘇克雷附近);西起馬拉尼翁河支流保特(Paute)河的河源(西經79.5度),東至巴西亞馬孫河口的梅希亞納島(西經49度)。整個流域跨緯度25度,南北2776公里;跨經度30.5度,東西3385公里,流域面積達691.5萬平方公里。<br></div> <div><br></div> 亞馬孫平原面積56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平原。新生代以前,這里是一片廣闊的海洋,位于兩個古老而起伏不大的結晶質高原之間,北面是圭亞那高原,南面是巴西高原。在第三紀中新世,這里成為一個巨大的淡水湖泊;從第四紀更新世初期起,被大量的沉積物充填逐漸成陸,形成今天的亞馬孫平原。亞馬孫平原是一個巨大的洼地,故有人稱為亞馬孫盆地,它的北、西、南三面有數不清的河流匯入這個平原。 <div><br></div> 秘魯境內瑙塔(Nauta)附近的烏卡亞利河與馬拉尼翁河匯合處以上為上游,上游河段稱為烏卡亞利河;瑙塔匯合處至巴西瑪瑙斯附近的內格羅河匯入口為中游,中游段稱為索利蒙伊斯河(Solimoes);內格羅河口到入海口為下游,稱為亞馬孫河。整條亞馬孫河的一級支流有上千條,各級支流數量超過1.5萬條,與干流共同組成總長度達6萬余公里的亞馬孫河水系,水系的河網密度極大。其中長度超過1600公里的一級支流有7條,超過1500公里的有17條,超過1000公里的有20條。 <div><br></div> 亞馬孫河上游分為上、下兩段。上段位于安第斯山區,長約1600公里,落差達5000多米,穿越在崇山峻嶺之中,山高谷深、坡陡流急,多急流瀑布,故水力豐富;下段進入亞馬孫平原,流速緩慢,泥沙沉積,曲流廣布,至末端瑙塔附近河寬約2000米。<br> 烏卡亞利河的上源叫阿普里馬克河,其支流有圣托馬斯河(Santo Tomas)、潘帕斯河(Pampas)、曼塔羅河(Mantaro)、佩雷內河(Perene)等。曼塔羅河口至佩雷內河口之間叫埃納河(Ene),佩雷內河口至阿塔拉亞叫坦博河(Tambo),阿塔拉亞以下才稱烏卡亞利河。烏卡亞利河的支流眾多,其中最大支流是烏魯班巴河(Urubambo)。<br> <div><br></div> 亞馬孫河上游最大支流是馬拉尼翁河,它的南岸主要支流是瓦亞加河(Huallaga),北岸主要支流有科連特斯河(Corrientes)、圣地牙哥河(Santiago)、莫羅納河(Morona)、帕斯塔薩河(Pastaza)、蒂格雷河(Tigre)等。<div><br>▼亞馬孫河中下游遍布九拐十八彎的“河曲”<br></div> <div><br></div> 亞馬孫河中下游支流更多,分北岸和南岸敘述。北岸主要大支流從上而下依次有納波河(Napo)、普圖馬約河(Putumayo)、雅普拉河(Japura)、內格羅河(Negro)、特龍貝塔斯河(Trombetas)、雅里河(Jari)等。其中雅普拉河的大支流是卡克塔河(Caquetá),內格羅河的大支流是布朗庫河(Branco)。南岸主要大支流從上而下依次有雅瓦里河(Yavari)、茹塔伊河(Jutaí)、茹魯阿河(Jurua)、普魯斯河(Purus)、馬代拉河(Madeira)、塔帕若斯河(Tapajos)、欣古河(Xingu)等。其中馬代拉河是亞馬孫河最大支流,長度超過3200公里,它的大支流有阿里普阿南河(Aripuan?)、馬莫雷河(Mamore)、瓜波雷河(Guapore)等。<div><br>▼俯瞰亞馬孫河干流河道<br></div> <div><br></div> 另外,巴西的托坎廷斯河(Tocantins)及其支流阿拉瓜亞河(Araguia)在貝倫港附近注入大西洋的馬拉若灣,它有自己的入海口,并且有龍卡多爾山脈與亞馬孫河流域分開,所以不應算作亞馬孫河的支流。<div><br>▼亞馬孫河穿越茂密的熱帶雨林<br></div> <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三、亞馬孫河的水文特征</font></b></h1><br><div> 衡量河流大小的最主要指標是河流徑流量。亞馬孫河口的年平均徑流量69300億立方米,比世界四大河流的其他三條大河的總和還要大幾倍,相當于剛果河的4倍,長江的7倍,密西西比河的10倍,尼羅河的82.5倍。</div><div><br>▼亞馬孫河中游景觀<br></div> <div><br></div> 除年徑流量外,亞馬孫河的多年平均徑流量達17.5萬立方米/秒,5~6月洪水期徑流量更達22.5萬立方米/秒,最大徑流量可達28萬立方米/秒以上,11~12月最小徑流量也有9萬立方米/秒;而我國長江百年一遇超大洪水的最大徑流量才有7萬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深度達1200毫米,中下游平均流速為0.7~1.7米/秒,水位年變幅一般為9米,最高水位與最低水位差為20米。懸移質含沙量為0.22公斤/立方米,年輸沙量為9億噸,每年入海泥沙3.62億噸;而我國黃河含沙量37.8公斤/立方米,年輸沙量多達16億噸,可見亞馬孫河除河口外的河水基本清澈。一到洪水季節,中下游河道泄洪不暢,水位高出平均水位10~15米,大水淹沒中下游洪泛區兩岸80~250公里寬的低地,面積大約5萬平方公里,時間長達數月之久,呈現一片汪洋澤國。<div><br>▼亞馬孫河洪泛區<br></div> <div><br></div> 亞馬孫河中下游河床平均深度為20~50米,巴西境內水深大部分在45米以上,馬瑙斯附近深達99米。下游河寬20公里,河口段寬80公里,喇叭狀河口最外端寬240公里。上游進入亞馬孫平原后河床比降很小,從伊基托斯至入海口的平均坡度為0.035米/公里,即每公里坡降只有3.5厘米。由于水深河寬,水流平緩,全年通航,亞馬孫河航運條件非常優越,吃水5~6米、載重3000噸的海輪沿干流可上溯至3680公里遠的秘魯伊基托斯,7000噸的海輪可直達中下游交界的馬瑙斯港。各支流的通航條件也很好,例如馬代拉河、普魯斯河、內格羅河的通航里程都超過1000公里,整個水系可供通航的河道總長度在2.5萬公里以上,構成一個龐大而便利的水上航運網。由于終年氣候濕熱,沿岸人口不多,雖然航運便利,但航運價值不高。<div><br>▼亞馬孫河的航運<br></div> <div><br></div> 亞馬孫河口段的潮流流速為2.5米/秒,最大潮差11.8米。潮流界遠至奧比杜斯,感潮河段長966公里。在河口灣段形成世界最壯觀的涌潮,涌潮浪高1.5~2.44米,枯水時可達4米,以每小時16~24公里的速度向上涌進,當地人稱之為“波羅羅卡(Pororoco)”。亞馬孫涌潮來勢洶涌,氣勢磅礴,濤聲震耳,聲傳數里,其壯觀程度遠勝我國的錢塘潮。<div><br>▼寬廣的亞馬孫河口段水流黃濁<br></div> <div><br></div> 亞馬孫河口地區,由于每天潮水洶涌,泥沙不易沉積,河水帶入海洋的泥沙被口外洋流帶走,加上含沙量小以及河口地殼下沉的影響,以致亞馬孫河口沒有發育三角洲,而是形成三角港。<div><br>▼壯觀的亞馬孫涌潮<br></div> <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四、亞馬孫熱帶雨林</font></b></h1><div><br></div> 亞馬孫熱帶雨林地處赤道兩側,平均年降水量在2030毫米以上,空氣相對濕度95%以上,常年濕潤;白天溫度一般在30℃左右,夜間約20℃;亞馬孫雨林占地550萬平方公里,占據世界雨林面積的一半,占全球森林面積的20%。因而孕育了全球最大、最典型、物種最多的熱帶雨林生態系統,加上巨大的濕地生態系統,它具有世界上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世界公認的“生命王國”和“地球之肺”,是世界環境保護的熱點地區與核心地域。<div><br>▼茂密的亞馬孫雨林<br></div> <div><br></div> 亞馬孫熱帶雨林具有獨特的外貌和結構特征,與世界其它森林類型有明顯區別。從雨林的林冠到林下分為多個層次,彼此套迭。高大的喬木通常分為三層結構,上層多呈不連續狀,使雨林頂部起伏不平,樹干基部多有板狀根露出地表;喬木中下層樹冠郁閉,使林內光照明顯減弱,經常出現樹干和老枝著生花果的莖花現象。雨林中木質藤本植物發達,莖粗20~30厘米,穿行于樹木之間,如棕櫚科省藤屬的莖長可達300米,從樹下爬到樹頂,又從樹頂倒掛下來,從一棵樹爬到另外一棵樹,交錯纏繞。大量附生的蕨類和有花植物為雨林重要特征,它隨所在層位而有從濕生到旱生的各種生態類型,半附生的絞殺植物尤具特色。林下真正灌木較少,草本植物稀疏,多為大葉草本耐蔭濕生類型,有些屬于腐生或寄生植物。<div><br>▼亞馬孫雨林的外貌景觀<br></div> <div><br></div> 亞馬孫雨林的植物種類極其豐富,其中70%為木本植物(高位芽植物)。通常每英畝(4047平方米)生長著40~100種喬木,形成優勢種分化不明顯的混合雨林,但也有單優種群落出現,即上層喬木由少數樹種組成。喬木高大密集且長綠,個別類型高達40~60米,主干挺直,胸徑一般為50~60厘米,大者為100~200厘米。<div><br>▼亞馬孫雨林的內部景觀<br></div> ▼亞馬孫高大喬木的板狀根 <div><br></div> 亞馬孫雨林的植物量和凈生產量很大,在適生狀況下每公頃的總植物量為350~450噸,年總生產量每公頃120~150噸,但有75%左右的生產量當年被消耗掉,所以樹木的粗壯程度不及溫帶雨林。據測定,樹木每吸收44克的二氧化碳,就能排放出32克氧氣;森林每生長一立方米木材,可吸收850公斤的二氧化碳。1公頃的闊葉林每天能吸收1噸二氧化碳,制造出750公斤氧氣。亞馬孫雨林產生的氧氣就占全球綠地制氧量的20%,故有“地球之肺”的美譽。<div><br>▼亞馬孫河沿岸景觀<br></div> <div><br></div> 亞馬孫雨林中有4萬多種植物,1.6萬種樹木;427種哺乳動物,400多種爬行動物,1600多種鳥類,3000多種魚類,250萬種昆蟲,而且每年都有更多的物種被發現。亞馬孫雨林蘊育了大量的野生動物。雖然沒有其他熱帶雨林中的大象、河馬、犀牛等,但陸地上活躍著美洲虎、細腰貓、貘、犰狳等;雨林中棲息著猴子、樹懶、蜂鳥、金剛鸚鵡、毒蜘蛛、巨大蝴蝶和無數蝙蝠等;河水中生活著凱門鱷、巨水獺、海牛、淡水海豚、淡水龜、森蚺、各種魚類等。亞馬孫河及其支流擁有至少2000種淡水魚類,這個數字是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魚類物種總和的兩倍。亞馬孫河深處是一個漆黑的世界,在那里生活著兩種魚:專吃同類尾巴的電魚和通體透明的鲇魚。下面介紹幾種亞馬孫特有動物和珍稀動物。<div><br>▼亞馬孫海豚是世界上體形最大的淡水海豚,屬哺乳動物,體長可達2.6米,膚色隨年齡變化而變化,幼獸為灰色,成熟后會變成粉紅色,然后變成白色。<br></div> ▼亞馬孫巨水獺,也稱巴西大水獺,當地人稱為“河狼”,是鼬科巨獺屬的一種半水棲哺乳動物。成年巨獺體長1.5~1.8米,最長可達2米,體重26~32公斤,是世界上體形最大的水獺。 ▼樹懶,是披毛目樹懶亞目的一種哺乳動物,形狀略似猴,動作遲緩,常用爪鉤住樹枝倒掛身軀,數小時不移動,故稱之為樹懶。全身毛色灰褐,終年棲居樹上。下圖為亞馬孫雨林中的褐喉樹懶,體長50~60厘米,體重4~5.2公斤,壽命達11年。 ▼亞馬孫海牛,是海牛目海牛科的一種哺乳動物,是唯一生活在淡水中的海牛。體長2.5~3.5米,重350~500公斤,頭較小,前肢呈鰭狀,后肢退化,成體無毛,皮厚,灰黑色。 ▼吼猴,是蛛猴科吼猴屬的一種靈長類動物,體型較大,體長90厘米,前臂和腿都很長,樹棲,極少到地面活動。遇到敵害或爭奪領地時,可發出巨大吼聲,1.5公里以外都可聽見。下圖為亞馬孫雨林中的紫紅吼猴。 ▼亞馬孫水虎魚,又稱食人鯧、淡水鯧,俗稱食人魚,屬于鯉形目脂鯉科鋸脂鯉屬。魚身粗胖,成群覓食,有時一群多達數百條。平時以其它魚類為食,饑餓時會群起襲擊人畜,只需幾分鐘便可吃得只剩骨頭,1981年在奧比多斯的翻船事故中有300多人喪生在它們口中。 ▼亞馬孫巨骨舌魚,又稱海象魚,成魚體長2~6米,重達100公斤,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大淡水魚。牙齒曬干后可用作銼具,鱗片大且硬,可以制成鋒利的刀具。經濟價值很高,魚肉是亞馬孫河沿岸居民的重要食物來源。 ▼亞馬孫森蚺,屬爬行動物,棲息在泥岸淺水中,體形很大,長度多在3~5米,最大達到10米多,重達225公斤以上,軀干粗如成年男子,是世界上最大的蛇類。它可以吞下比自己身體還大的獵物,也能夠吞下活人,美國探險節目曾實拍蛇吞活人。 <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五、亞馬孫雨林的人為破壞</font></b></h1><div><br></div> 亞馬孫雨林地區,人類生存的自然條件惡劣,交通不便,人口定居點和城鎮很少,這使得自然植被一直保持原生態狀況。后來,隨著交通條件改善,建立了一批咖啡、橡膠、橄欖、大豆和油棕種植園。早在葡萄牙人統治巴西的初期,就有了保護天然林的法規。20世紀60年代以前,亞馬孫內陸地區約90%雨林還處于未開發狀態。1964年軍人政權制定了“亞馬孫戰略”,鼓勵私人對亞馬孫投資,建立大牧場,期待把亞馬孫地區帶到巴西經濟的主流中去。1970年巴西制定了《國家一體化規劃》,修建公路,建立居民點,“占領”亞馬孫地區。這項規劃的實施,修建了1.5萬公里的公路,沿公路兩側20公里的帶狀地區成為農牧業生產區,使大量原始森林遭受破壞。<br> ▼亞馬孫雨林的土著居民 <div><br></div> 20世紀70年代開始,橫穿亞馬孫的高速路開始修建,從此種植業和養殖業開始大量侵占亞馬孫雨林的土地資源。在大規劃擴大財政刺激政策的1980~1988年,巴西政府頒布《巴西北部地區綜合發展規劃》,由世界銀行提供貸款,推動亞馬孫農場體系的建設。隨著巴西經濟不斷發展,深入亞馬孫內陸地區的交通條件不斷改善,當地人口數量迅速增長,亞馬孫雨林越來越遭受嚴重破壞,成為全球“毀林熱點地區”之一。<div><br>▼亞馬孫雨林的砍伐場景<br></div> <div><br></div> 在本世紀前十年里,“保護亞馬孫”還是巴西政府環境政策的核心,在遏制森林砍伐方面也頗有成效,并成為全球抗擊氣候變化的先驅。2012年,亞馬孫森林砍伐量降至有記錄以來的最低水平。然而,2014年起巴西經濟陷入衰退,不得不加大對主要農產品牛肉和大豆的出口依賴。2015年1月新總統博索納羅上臺后,將主要環境機構的預算削減了24%,減少了對環境破壞的懲罰措施,環境機構的毀林執法行動減少了20%。在新總統的鼓動下,伐木工、農民和礦工對亞馬孫土地需求越來越強勢,這意味著大片亞馬孫雨林可以無節制地被砍伐和燒荒。巴西國家空間研究所(INPE)數據顯示,2019年6月一個月中,亞馬孫雨林損失面積就達到769.1平方公里,同比加快60%,相當于每分鐘減少1.5個足球場的面積;7月上半月明顯加快,超過1000平方公里,比2018年7月整個月增長68%。在2019年前8個月,巴西發生了超過7.5萬起森林火災,這是2013年以來的最高記錄,比2018年同期增長了85%。數據公布后,面對國際社會的批評和壓力,博索納羅再三予以回擊,宣稱這是別有用心的謊言,玷污了巴西政府的形象,是阻止巴西發展的全球陰謀,還一度拒絕法國牽頭的G7資金援助,并聲稱退出巴黎氣候協定。<div><br>▼2019年亞馬孫雨林大火<br></div> <div><br></div> 隨后,巴西官方監測機構IPAM和美國航空航天局發布的聯合調查報告顯示,2020年7月份共記錄到亞馬孫雨林火災6803起,高于2019年7月的5318起,同比上升了27.9%。僅7月30日一天內,亞馬孫地區發生火災1007起,是過去15年中7月份發生火災最多的一天。亞馬孫研究所指出,亞馬孫地區的火災主要是當地農民出于擴大農耕面積的燒荒行為造成的,先從叢林中砍伐有價值的木材,然后再縱火焚燒森林,將其變為農業用地,71%的過火面積最終變成了耕地。這是20世紀80年代軍事獨裁結束以來,亞馬孫土著居民最大的災難和噩耗。<div><br>▼2020年亞馬孫雨林大火<br></div> <div><br></div> 根據巴西INPE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巴西毀壞了3067平方公里的森林,用于衡量火災數量和強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了2.28億噸,比去年同期增長25%,相當于5000萬輛汽車一年的排放量。歐盟哥白尼大氣監測服務(COMS)顯示,亞馬孫大火釋放出的蔽天煙霧和二氧化碳一直蔓延到大西洋海岸,甚至使3200公里外的圣保羅天空變得灰暗。<div><br>▼亞馬孫森林大火釋放的蔽天煙霧<br></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亞馬孫森林砍伐總量超過總面積的20%至25%,就有跨越臨界點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對41.5%亞馬孫生物群落的生息造成影響,對雨林會造成不可逆轉的永久性傷害,大部分會退化為灌木林,取而代之的將是退化的稀樹草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被破壞的亞馬孫雨林</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图片|
札达县|
乌兰县|
安庆市|
西林县|
抚州市|
香河县|
深泽县|
石泉县|
新安县|
云林县|
卢氏县|
东城区|
类乌齐县|
阿拉善右旗|
普定县|
济宁市|
宁武县|
班戈县|
陈巴尔虎旗|
通州市|
明星|
锦州市|
舞阳县|
红安县|
正宁县|
晋州市|
白城市|
福鼎市|
崇州市|
彭山县|
镇坪县|
乐东|
灵寿县|
读书|
西畴县|
福海县|
洛川县|
嘉黎县|
北流市|
巫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