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過年,意味著闔家團圓,一家人歡聚一堂,談天說地,說說笑笑,其樂融融。或許是受疫情影響、就地過年的原因,或許是現在生活條件好了,總感覺現在的年味越來越淡,老感覺小時候過年有意思、年味濃,不由得讓人想起那些年的“年”。</span></p> <p class="ql-block"> 那時候,日子雖然艱苦,但人卻非常開心。那時候,孩子們總盼望著過年,因為過年就意味著有新衣服穿、有好東西吃,可以和小伙伴們肆無忌憚的玩耍!</p> <p class="ql-block"> 過年放炮是小時候最愛做的一件事情。那時候,不管是眼前花、竄天猴,還是摔炮、鞭炮,甚至炮王,各種各樣的花炮基本上都放過。還記得,那時候喜歡一手拿著香(拜佛燒的的香),一手拿著炮(鞭炮上的小炮),邊走邊點,邊點邊放。總喜歡將炮點燃扔到村子街道兩邊的洋溝里,看著臟水四濺;或是將鞭炮剝開,將里面的火藥倒在紙上點燃,看那呲溜一聲,黑煙冒起;或是將竄天猴插在雪地里,聽它“嗖”的一聲,沖上云霄;抑或是將摔炮四處一扔,摔得劈啪作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當然,我最喜歡的還是回老家過年,因為人多熱鬧。年三十,自然要和哥哥弟弟們搶著為一起給爺爺家粘對聯、貼門神。提前拿出準備好的“秦瓊、敬德”和大紅對子,搬來梯子,用奶奶自制的漿糊,上高沿低,不一會兒,一幅新年氣象就展現了出來。</span></p> <p class="ql-block"> 值得回憶的是,我還曾經有過一段賣門神的經歷。那年放假回老家,閑來無事,跟著碎爸去鎮上賣了幾天門神。說是賣門神,其實就是擺地攤,攤位就在大姑家門前不遠(因為大姑家就在鎮上的街道)。一張化肥袋子往地上一鋪,一沓門神往上一擺,生意就開張了。可不要以為賣門神就單單只賣門神,種類可多咧!除了“秦瓊、敬德”,還有什么“天地爺、土地爺、財神爺、灶王爺、井王爺”,以及頭門上貼的五顏六色的我們好像稱之為“索子”的東西(記不清具體叫啥名字了)。做生意可不能干坐著,得會吆喝。像什么“秦瓊,敬德,為您看家護院,保你出入平安”“灶王爺為你上天言好事,財神爺保你財源滾滾來,土地爺為你守護一家平安……”<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其實,大多都是年畫形式,一張一張的,大家買回去貼在家里,既是一種年俗,也是討個喜慶,祈求生活美滿,日子紅火!</span></p> <p class="ql-block"> 老家過年,到了三十晚上,我們一伙小輩就要跟著父輩們去串門子給長輩拜年。當然,按老慣例,肯定是先從四爺家開始。因為,爺爺輩在世的也就只有“四爺、六爺(爺爺行六)、八爺”三人了。所以,每年打頭必然是四爺家。四爺是爺爺的親哥,印象最深的是老人家是個駝背,走起路來老是彎著腰,把手背在后面。(老人家九十多歲高齡才去世的,而且去世那天正好和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是同天,大家都說是有福之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到了四爺家,父輩們圍坐一團,和老人家拉家常、致問候、拜新年,有說有笑,其樂融融。男人們圍坐聊天,女人們自然也不得閑。四爺家里的兒媳婦們,我的那些嬸嬸們圍著灶臺,忙碌著為來人準備幾個精致小菜。我們這伙娃娃,也有樣學樣,圍坐一堆,吃吃喝喝,說說笑笑。就這樣,等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之后,大家才悻悻而出,朝著第二站(爺爺家)出發。有關流程基本相同,都是晚輩們先給長輩拜年問好,同樣是大媽、母親、嬸嬸們為大家準備吃食,同樣是天南海北、東拉西扯、說說笑笑。直到從最后一家——八爺家出來散去的時候,往往已是午夜時分,新年的鐘聲早已經敲響,一行人披星戴月,迎著冷風,走在漆黑的街道,心里卻是暖洋洋、美滋滋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過年走親戚對兒時的我們也是一件樂事,不光是因為可以領到壓歲錢,而是有好多有趣好玩的事情。去大姑家,能拿著壓歲錢和兄弟們去鎮上的街道閑逛、買東西;去二姑家,能去溝邊看水、玩耍;去二姨家,能和表哥表妹打麻將、玩紙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老家過年走親戚,主家叫“待客”。老家待客,一般是每家固定一天,每年一樣,比如舅家初四、姨家初五、姑家初六。待客當天,主家往往是高朋滿座,人聲鼎沸,主家當天大清早就要起來忙活,提前精心準備,用豐盛的家宴來款待所有前來拜年的親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老家過年待客,一般吃兩頓飯,早上吃的澆湯面,中午坐席吃肉菜。澆湯面可是老家的特色飲食,有時候也叫“酸湯面”、“一口香”,當然還有一個不甚好聽的名字“哈水面”。雖然人們往往因為湯回鍋讓許多城里人退避三舍(現在已經不回鍋了),但對兒時的我們來說絕對是人間美味!看著碗里肉湯一層清油上飄著的金光的雞餅、翠綠的韭菜和蔥花(老家叫"飄花"),吸溜著一口又細又長的面條,甭提有多舒坦了。那時候,往往是一盤面上桌,還沒等第二盤面澆出來,大家碗里都已經空了,真是端面的趕不上吃面的。有人甚至曾經一口氣吃過三十幾碗,我小時候也曾有過十三四碗的記錄。中午的席面相對講究一點,有涼有熱,涼拌肉、花生米、凍凍肉,涼菜居多,都是些下酒好菜。等到大家酒過三巡,氣氛活躍起來,醬辣子和熱蒸饃上桌,就說明該上熱菜了。而席面最后往往會上一份紅芋碗子、一份甜米碗子,再以一盆醪糟湯收尾,也就預示著宴席該結束了。</span></p> <p class="ql-block"> 那些年的“年”里,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還有很多這樣那樣的回憶,還有很多……都已隨風飄散、永藏心間!</p><p class="ql-block">(圖片來自網絡)</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山市|
郧西县|
崇阳县|
崇州市|
新绛县|
叶城县|
锦屏县|
汽车|
吉安县|
鲁甸县|
南充市|
西林县|
虎林市|
龙井市|
韶山市|
德江县|
临泉县|
东台市|
黄骅市|
贞丰县|
双辽市|
礼泉县|
建宁县|
浦城县|
井陉县|
昌平区|
金堂县|
木里|
闽清县|
望江县|
阿克|
扶沟县|
恭城|
南漳县|
永修县|
迭部县|
鄂尔多斯市|
青铜峡市|
句容市|
普陀区|
汉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