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是一本史詩級的雜志,它以攝影作品來反映人類對已知和未知世界的探索,記錄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真實事件或有趣的瞬間,呼吁人類對我們賴以生存的空間予以關注和保護,是紀實攝影殿堂級作品的薈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20年10月25日,《國家地理經典影像大展》全球首展在上海舉辦,2020年11月和2021年1月我兩次前往參觀,一睹這家雜志超越130年的近百幅傳世佳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我對《國家地理》的認識中,凡是能在該雜志刊登的照片都是以獨特的視角、具有視覺沖擊力的構圖、精湛的攝影技術等見長,凡是能被選中刊登的照片攝影師都能成為攝影界的大咖,凡是能被該雜志刊登過的地方都能成為旅游的熱門。在這次大展中,有一段介紹該雜志及攝影作品的短片,我每次去都看了兩遍,對原來的粗淺認識有了深一步的了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照片拍攝于短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888年1月,33名志同道合的人在華盛頓特區的“宇宙俱樂部”聚會,這些人中有地質學家、地理學家、繪圖師、銀行家、自然學家、攝影記者、律師、軍事領導人等,他們有相同的興趣和愛好,決定組建一個增進與傳播地理知識的學會——“美國國家地理協會(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這是一家非盈利科學教育組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照片拍攝于短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888年10月,美國國家地理協會出版了《國家地理》雜志,內容為高質量的關于社會、歷史、世界各地風土人情的文章,因其圖片質量標準及印刷質量之高為人們所稱道。這也使得該雜志成為來自世界各地的攝影師及攝影記者們夢想發布自己照片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當初33名實創人的初衷是探索未知的世界,挖掘地球的奧秘,解救瀕危物種及環境保護等。從1979年起,該雜志開始以地理為切入點,融入了新聞、生態、環境和人文等多種因素,成為大眾雜志。因此從一開始,《國家地理》就是一本學術性很強的科學和人文雜志,而不單純是一本攝影雜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照片拍攝于短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這次大展設置七大板塊:探索發現、大地之美、奧妙生命、勇闖未知、全新世界、環保之聲、《國家地理》的攝影記者們。展出的作品從微小的物體到浩瀚的宇宙,從自然風光、人文歷史、科技視野、到探索秘境,包括人類、動物、植物、微生物、建筑、自然現象等各類攝影題材,綜合了新聞紀實、技術創新、科普探秘等各種表現手法,已經超越了單純攝影作品的內容。</span></p> <p class="ql-block">《國家地理》雜志創刊以來對探索我們所在的星球和其中的一切可以說是孜孜不倦。它以照片作為語言,探索和真實記錄了大自然的千變萬化,地理地貌的獨特魅力,還將人文、歷史、社會事件、野生動物等經典瞬間用照片定格下來。</p> <p class="ql-block">雜志每個月出版一期,刊出的每幅照片,都是從上千張候選照片中選出來的。這種千分之一的苛刻選片率對任何拍攝者都是一種挑戰,但對一大批充滿理想和浪漫主義的優秀攝影師、記者來說,這是一種鍥而不舍的追求,因為那些有靈魂、有激情的作品則往往代表了一種標準。這些精選的作品提供了我們所處世界的廣闊視野,引導我們去重新認識世界,感受生活的各個方面。</p> <p class="ql-block">刊登在1985年一期封面《淺綠色眼睛的阿富汗少女》,描述的是阿富汗難民──一位用刺骨的綠眼睛看著鏡頭的年輕阿富汗小女孩。這張照片后來變得非常著名,被稱為“阿富汗少女”。在美軍擊敗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后,國家地理雜志第二次動用大量人力尋找她。2002年,時隔十七年后,國家地理團隊和當時的攝影師史蒂夫?麥凱瑞再次找到了當年的那位女孩,這個普什圖族婦女Sharbat Gula如今是三個孩子的媽媽。</p> <p class="ql-block">(關于這張照片的故事,我查找了資料,大致如下:1979年,美國自由攝影師Steve McCurry越過巴基斯坦來到阿富汗,一群阿富汗難民將他偷偷帶到他們的國家,呆了數月。攝影師身穿當地人的服裝,拍了大量反映戰亂的照片,其中包括這張拍攝于巴基斯坦難民營的一間教室里的照片。他把所拍膠卷縫在衣服內側,偷偷帶出。這張照片1985年在《國家地理》登出后,史蒂夫獲得了業內最負盛名的所有頂級攝影大獎,也讓《國家地理》賦予他從不斃稿的特權。)</p> <p class="ql-block">《比天空更藍的阿富汗女性》講述了戰亂和貧窮下的兩名阿富汗女性,是羊水剛破的孕婦和她的母親,因借來的汽車發生了故障被困足于山上,幸好《國家地理》攝影記者林希·阿達里經過這里,把她們帶去了醫院。</p> <p class="ql-block">為追求圖片的質量,雜志和攝影師不惜投入巨資。比如1992年,為了在西伯利亞做深水拍攝,該雜志的攝影師克里斯托夫把價值100萬美元、重達15噸的攝影器材運至貝加爾湖,總共動用了171個箱子,而最終只刊出6張照片,如《沉沒的俄羅斯軍艦和潛水員》。</p> <p class="ql-block">攝影師邁克爾·尼科爾斯拍攝的《100米高的美國加利福尼亞紅杉》,反映了國家地理協會在2008年資助了長達2900公里的紅杉林保護實地考察。走近這張照片從下往上仔細看,每隔一段距離,樹枝上都站著一個考察隊員。為了拍攝這張照片,估計要搭建一個同樣高度的架子,分段拍攝,最后合成,視覺效果十分震撼,完成這張照片可謂是高成本制作。</p> <p class="ql-block">《國家地理》雜志創辦以來,致力于攝影的創新來推動技術的進步。比如最早以35毫米照相機,用電影膠片來代替當時使用的大型、三腳架的照相機;最早使用彩色膠片代替黑白照片;最早拍出彩色水下照片;最早使用顯微照相技術表現微生物;最早使用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宇宙星空。這些創新帶給以后的攝影師們全新的視角,大大拓展了我們認識世界、認識宇宙的視野。我想這些照片的拍攝者不但是攝影師,還可能是地理學家、考古學家、天文學家、生物學家、人類學家、潛水員、探險者等,至少他們在這些領域是有所專長的。</p> <p class="ql-block">如攝影師大衛·利特施瓦格用顯微攝影拍攝的《一滴水中的神秘世界》。</p> <p class="ql-block">攝影師巴巴克·塔夫霍什以具有視覺沖擊力的角度拍攝了《魚眼鏡頭中的優勝美地國家公園的紅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也是《國家地理》照片的提供者。這些照片給我們提供了了解太空宇宙奧秘的寶貴資料。</span></p> <p class="ql-block">如《通過安全繩進行的太空探險》;</p> <p class="ql-block">如《木星的大紅斑》;</p> <p class="ql-block">如《船底座星云:恒星誕生處》;</p> <p class="ql-block">如《梅西耶57——環狀星云》;</p> <p class="ql-block">如《用哈勃望遠鏡觀察宇宙》等。</p> <p class="ql-block">《國家地理》雜志創辦以來,主導了9000多項具有突破性的重大探索活動。比如1913年對秘魯馬丘比丘遺址的考古介紹;上世紀六十年代支持動物生態學家珍·古道爾對黑猩猩的研究項目;1991年對泰坦尼克號沉船79年后的考察;1999年3月支助百靈軌道飛行器首次實現熱氣球無著陸環繞世界一周等。這些活動都用珍貴的攝影圖片和專業的文字解說,將探險或考察成果告訴全世界,至今尚未停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13年4月,攝影師海勒姆?賓厄姆第一次在《國家地理》上報導了馬丘比丘遺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照片拍攝于短片)</span></p> <p class="ql-block">如埃默里·克里斯托弗拍攝的《北大西洋深海的超豪華郵輪—泰坦尼克號》。</p> <p class="ql-block">拍攝于1999年的《成功實現熱氣球無著陸環繞世界一周》。</p> <p class="ql-block">刊登在《國家地理》雜志上的許多照片絕不是在一般場合所能拍到的,拍攝者往往需要親身前往常人難以到達的環境,以特殊手法進行拍攝。比如為了拍攝一張完美的照片,拍攝者往往要面對兇猛的野獸,要攀上高山,或潛入深海,或進入無人區。這些照片的產生除了拍攝者的專業知識外,還需要激情、勇氣、毅力和驕傲。因此我感受到每張照片里不僅有照片所反映的故事,更有攝影師用生命創作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如攝影師比爾·柯辛格拍攝的《青銅器時代的塞浦路斯之瓶》,以潛水拍攝記錄了海底公元前14世紀的青銅器瓶子。</p> <p class="ql-block">如攝影師弗利普·尼克林拍攝的《座頭鯨和海鷗的進食時間》,座頭鯨張開大嘴巴,一群海鷗為了從它的嘴里叼出一條小魚展開爭奪。</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國家地理》攝影師們還用獨特的視角來拍出與眾不同的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比如大多數印度泰姬陵照片,都是以反映建筑為主,但攝影師史蒂夫·麥卡利卻在烏塔蘭契爾邦的阿格拉堡車站,用蒸汽機車和印度鐵路工程師為前景,存托遠處的泰姬陵。無數人拍攝泰姬陵宮,但很少有人會想到用如此生動的場面去表現。史蒂夫·麥卡利拍攝這張記錄照片的秘訣是等待,創作出這張《印度泰姬陵前的蒸汽火車工程師們》</p> <p class="ql-block">《棕熊的鮭魚狩獵》拍攝了在阿拉斯加卡特邁國家公園,一只棕熊正在瀑布上張開嘴,等著鮭魚跳進它的嘴里。鮭魚怎么會越過瀑布跳入棕熊的嘴里?在沒有看此次展覽前我一直以為這張照片上的魚是PS加上去的。</p><p class="ql-block">看了展覽后我帶著疑問去查了資料,原來鮭魚又叫三文魚、鱒魚、大馬哈魚(同一種類,可能在太平洋、大西洋種屬有區別),是生活在深海中的魚,但繁殖期必須洄游上溯到淡水河中去產卵,在洄游中如果遇到障礙會躍起跳過障礙。估計這只棕熊已經熟悉了鮭魚的洄游路線,在這兒守株待兔捕獲鮭魚。攝影師也許也熟悉了這個狩獵過程,也在此守株待兔拍下這張照片。但是無論怎樣,要抓住這一瞬間,還要不驚動拍攝對象,一般人是很難做到的。</p> <p class="ql-block">《采集燕窩的馬來族漁夫》的攝影師埃里克·瓦利以獨特的視角,拍攝了一名馬來族漁夫正順著竹竿爬上海邊洞穴入口,為的是采集珍貴的燕窩。</p> <p class="ql-block">日本攝影師水口博也拍攝的《白鯨的空氣煙圈游戲》,抓住了白鯨吐出氣泡的瞬間,非常有趣。</p> <p class="ql-block">攝影師查理·漢密爾頓·詹姆斯拍攝的《藍色光柱般的“翠鳥”》,抓住了正在以每小時超過40公里速度插入水中捕魚的翠鳥,恰似一道藍色光柱。</p> <p class="ql-block">攝影師邁克爾?尼克斯拍攝的《孟加拉虎閃爍的眼睛》,從老虎眼睛的特寫來表達這種大型動物的威武、兇猛。</p> <p class="ql-block">攝影師保羅·伍茲和加布里埃爾·加林貝蒂拍攝的《正在“梳洗”的蒙娜麗莎》,通過工作人員“梳洗”蒙娜麗莎畫像的動作,從另一個角度展現了這幅畫的珍貴。</p> <p class="ql-block">《國家地理》還注重于對環境保護及動物保護的聚焦,對各種觸目驚心的環境污染和動物殺戮,攝影師們用鏡頭持續地關注并警告著人們對環境和動物保護刻不容緩。</p><p class="ql-block">如《油田開發的代價——陷在油污的鵜鶘》,講述了2010年油井爆炸后,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海岸公務員正在救助鵜鶘,攝影師喬爾?薩托對深海油田開發的原油需求提出了疑問。</p> <p class="ql-block">攝影師羅伯特?克拉克拍攝的《拯救生命的綠色力量》,描寫了美國亞利桑那紅鷹火力發電站外掛著的一串串綠藻袋,這種植物靠吸收火力發電站的煙氣快速成長,在吸收二氧化碳的同時,每年生產1.25萬公升生物柴油。</p> <p class="ql-block">《維龍加國家公園里被殺害的銀背大猩猩》,由攝影師布倫特斯·蒂爾頓講述了2007年剛果民主共和國維龍加國家公園里村民們正在搬運被殺害的銀背大猩猩。木炭走私販為了陷害管制他們的警備隊長,讓這只銀背大猩猩成了替罪羊。這張照片刊登后,使全世界都為之憤怒。</p> <p class="ql-block">保羅·尼克倫拍攝的《迷路的北極熊》,講述了冰層融化后的北極,北極熊母親與幼崽絕望地被隔離在冰雪融化了的巖石上,以動物的困境提出了氣候變暖的現實問題。</p> <p class="ql-block">彼得·埃克西拍攝的這張沒有名字的照片,講述了孟加拉國婦女因為海平面上升,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賴以為生的稻田被海水淹沒。</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艾米·托辛拍攝的《消失的牧草和奶牛》,在汽車后視鏡中的澳大利亞男人,曾在自家牧場有250頭牲畜,因為干旱,他的孩子們再也看不到給牲畜喂食青草的那種風景了。</span></p> <p class="ql-block">《打破北極寂靜的浮冰上的北極狼》描述了在加拿大北極的浮冰上,一只雄性北極狼正在尋找給6只饑餓的幼崽的食物。</p><p class="ql-block">攝影師吉姆·布蘭登伯格這張照片因“把難以捕捉的瞬間清晰地呈現出來”而因此聞名,攝影師因在環境保護方面的貢獻獲得聯合國頒獎。</p> <p class="ql-block">《國家地理》的攝影師們,在講述故事的同時,以獨特的視角展現給人們生命的美好和生活的絢麗。</p><p class="ql-block">如野生動物攝影家弗蘭斯·蘭廷經常在破曉之前來到自己最喜愛的池塘邊,“把自己融入這片風景”,等待動物們的出現,最后拍成了這張《為了飲水而來到奧卡萬戈三角洲的動物們》。</p> <p class="ql-block">攝影師詹姆斯·布萊爾拍攝的《伏爾加河沿岸孩子們的童年》,描述了在俄羅斯一片茂密的樹林里,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在傾情地談著什么,田園風光和豐富多彩的童年生活給我們帶來了無盡的想象力。</p> <p class="ql-block">攝影師雷蒙德·格曼拍攝的《桂林的蘆笛巖洞穴》,描繪了1959年發現的中國桂林最大的鐘乳石巖洞,刊登后這個地方被選為“死前一定要去的100個旅游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攝影師安東尼·斯摩爾特拍攝的《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旁的駝峰旅行者》,以特別的角度拍攝了三個旅行者在埃及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旁經過。以后的人再也沒有拍出這樣的畫面。</p> <p class="ql-block">攝影師山姆·阿貝爾在澳大利亞拍攝的《神秘紫色的希利爾湖》,這湖水長久保持紫色的原因至今尚未揭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攝影師巴巴克·塔夫拉希在冰島拍攝的《斯奈費爾火山和瀑布上的極光》,拍攝了冰島的極光與冰川相映成趣。</span></p> <p class="ql-block">《國家地理》還以科普的眼光講述著許多人們不為所知的知識。</p><p class="ql-block">攝影師克勞斯·尼可拍攝的《加勒比海紅鸛羽毛變遷史》,講述了紅鸛出生時是白的,之后又變成灰的,食用了鹽田蝦等紅色食物后,又變成紅色的過程。</p> <p class="ql-block">攝影師馬蒂亞斯·克魯姆拍攝的《蜜熊的用餐時間》,描寫了生活在南美熱帶雨林中的夜行動物蜜熊,在黑夜中的雨林里敏捷而熟練地穿梭,尋找著鮮花。</p> <p class="ql-block">攝影師馬克·莫菲特的《同心協力建筑家園的黃猄蟻》,拍攝了一群7-8毫米大小的黃猄蟻正在合力拽著樹葉來建筑蟻巢,在群體協作能力上,螞蟻遠遠超越人類。</p> <p class="ql-block">攝影師齊格蒙德·萊茲琴斯基拍攝的《紅眼樹蛙母子》,這種樹蛙能用它紅色的眼珠和橙色的腳趾,嚇跑它們的捕食者鳥類和蛇。</p> <p class="ql-block">攝影師賈斯伯·多斯特拍攝的《赤狐的粗尾的美麗密碼》,以正在躍起的赤狐照片向人們科普了赤狐尾巴的奧秘:跳起時用粗壯的尾巴保持平衡,在寒冷的冬天包裹身體保暖,還可以充當與伙伴們溝通時的信號器。</p> <p class="ql-block">《國家地理》雜志以固定的黃色邊框作為品牌的標識,目前以四十多種語言出版,全球的發行量在一千萬冊左右。這次大展不僅成年人喜歡,還有帶著孩子來看的,說明這本雜志已經深入人心。</p> <p class="ql-block">正因為這本雜志的專業、創新、獨特、嚴禁,許多人對他愛不釋手。</p><p class="ql-block">如托馬斯·內比亞拍于1963年的《從《國家地理》中獲得靈感的華特·迪斯尼》,看上去是一張比較高質量的工作照,但從書架上可以看到,滿滿的都是《國家地理》雜志。這些雜志已經被華特·迪斯尼翻看得破舊不堪,但他再次拿出了翻看,不僅讓人聯想到他創造了米老鼠和唐老鴨、白雪公主等動畫人物,創建迪斯尼樂園是不是從《國家地理》中獲得了靈感。</p> <p class="ql-block">這次《國家地理》經典影像大展的作品,是從獲得國際專業新聞攝影賽最具權威性的荷賽獲獎、國家地理年度獎項等67項國際級大獎中精選的史詩級作品,是國家地理展品規模最大,獲獎作品最多的展覽。</p><p class="ql-block">從130年的照片中精選出來的這些作品,從每一個可能的角度去看這個世界的每一個側面,以超越一切想象和未知的眼光,呈現一個探索無邊的地球甚至宇宙。</p> <p class="ql-block">展廳里有二維碼,掃下二維碼可以瀏覽作品的介紹。這為年輕人領略照片的精髓、感悟故事背后的靈魂提供了很好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大展門票每人88元,雙人套票158元。我兩次去看到的觀眾大多數是年輕人。他們看得很仔細,有的年輕情侶還對有些作品進行認真地討論。我還看到有人拖著行李箱來看展。我真是由衷地希望在這些年輕人中,受此啟發能出未來的攝影大師,或者能有成功的學者或專家脫穎而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本文照片均為我本人對大展現場、短片、展出的照片所拍,文字根據照片及短片中有關介紹、查閱相關文章編寫。)</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于田县|
玉龙|
枣阳市|
富平县|
通州市|
曲水县|
湟中县|
岳普湖县|
大余县|
贵州省|
高阳县|
莱西市|
九龙县|
都兰县|
铁岭市|
全南县|
石景山区|
安丘市|
卫辉市|
白玉县|
昌都县|
北流市|
凤庆县|
彝良县|
驻马店市|
兴业县|
青阳县|
襄垣县|
土默特右旗|
蒙山县|
南丹县|
大厂|
玉田县|
巴彦淖尔市|
陵水|
敖汉旗|
景东|
涟源市|
全南县|
临夏市|
黑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