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老山位于中國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縣天保鎮駐地船頭村以西,中越邊境口岸船頭西南五公里處的中越邊界騎線點上,橫亙于中越邊境12號至13號界樁之間最高點,主峰海拔1422.2米。</p><p class="ql-block">(圖片來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老山戰役?</p><p class="ql-block">老山戰役一般是指1984年4月28日至1993年4月1日的系列戰役。老山之戰,對長達10年之久的中越戰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為了驅逐入侵的越軍,保衛領土和邊境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鞏固國防,除云南省軍區所屬部隊堅守邊防一線外,還先后從各大軍區抽調部隊參加。<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圖片來自網絡)</span></p> <p class="ql-block">占據老山,向北可通視中國境內縱深25公里的廣大地區;</p><p class="ql-block">向南可俯瞰越南老寨、清水以南至河江省會27公里地區;</p><p class="ql-block">向東可封鎖中國麻栗坡縣至越南河江省的主要通道、口岸;</p><p class="ql-block">向西可監視12號界樁以西至扣林山邊境諸要點,扼越南西北部河江市通向中國云南省的咽喉,戰略位置十分重要</p><p class="ql-block">(圖片來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戰爭意味著犧牲</b></p><p class="ql-block">在長達10年的還擊和防御作戰中,中國七大軍區幾十萬軍隊輪番參戰,其間犧牲了5萬多官兵,有10多萬官兵負傷致殘,他們為捍衛祖國領土的完整和尊嚴,用生命和鮮血換來了中國40多年的和平和繁榮!</p> <p class="ql-block">江燕毅,1970年12月入伍,到蘭州軍區炮兵第十五師,1971年3月到蘭州軍區總醫院衛訓隊學習,我們成為了戰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江燕毅說:“回想起三十多年前在老山前線的參戰經歷,我還是很難忘記,經常夢里緬懷。” 她給戰友們講述著我們不知道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受江燕毅同志的委托,我幫她將她們在老山前線的珍貴資料整理成美篇。為了便于閱讀,美篇將以第一人稱編寫。文中圖片,除注明其他出處的之外,均由江燕毅同志提供。</p> <p class="ql-block">思緒回到從前,<span style="font-size: 18px;">許多事情雖然過了三十五年,我還是記憶猶新。</span></p><p class="ql-block">(圖片來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戰地日記</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戰地日記</b></p><p class="ql-block">當年我在《戰地日記》本上畫的草圖,我們炮一旅衛生隊駐地在田房,<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新兵時參加衛訓隊學習的蘭州軍區總醫院野戰醫療隊所駐地在南溫河,相距15公里。</span>我們的傷病員就是后送到南溫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終身難忘的日子》</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85年12月28日,這一天,我所在的蘭州軍區炮兵第一旅(原蘭州軍區炮十五師),從天寒地凍的大西北啟程奔赴云南老山前線,配屬第47集團軍,參加對越防御作戰。執行戰時陣地保障,平時衛勤保障任務,駐在麻栗坡縣茅草坪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當時是主治軍醫,巨波是護士,還有衛生員楊云舟、翟白潔、王紅、張衛華、劉寧、李小梅、陳小華和劉紅梅。</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戰地日記</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85年12月29日,乘軍列開赴云南前線。</span>我們這一列車是最后一列,送行的人都哭了。冒著大雪人來的真多。我心里也說不上是什么滋味。。。</p> <p class="ql-block">1985年12月29日夜21點,<span style="font-size: 18px;">永登火車站上空,飄起了漫天大雪,地上白茫茫一片,仿佛是老天爺前來為我們壯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戰友們依依惜別,淚灑征衣,我向留守的戰友們揮手告別后,為了祖國的領土不受侵犯,為了履行軍人保家衛國的職責,我們義無反顧地登上南下的列車。隨著汽笛長鳴,我們在歡送入群的頻頻招手中,離開了永登車站,直到淡出他們的視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天上飄著雪花,我們誰也不知道去前線參戰是什么情況,都抱著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決心踏雪出征。</span>我和戰友們從蘭州永登火車站乘車出發,赴云南老山前線參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戰地日記</b></p><p class="ql-block">1986-1-6,路上乘車整整走了8天,才到達集結地—云南省文山州·硯山縣平遠街稼依華僑農場。</p> <p class="ql-block">1986年1月6日,我們經過九天的鐵路輸送和摩托化行軍,到達云南前線的集結地——云南省文山州·硯山縣平遠街稼依華僑農場。這里的自然環境和生活條件非常差,氣候陰冷潮濕,簡易木板房內沒有任何取暖設備。</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江燕毅)和戰友、旅衛生隊護士長巨波,她是老師長鐵峰的女兒,參戰榮立了三等功。</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老山十姐妹</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旅屬衛生隊的十名女同志,我們是老山十姐妹,將和男同志一起組成戰地救護組,在老山前線接受血與火的戰斗洗禮。</span>前排自左至右是李小梅,王紅,巨波,江燕毅,陳小華,后排左至右是張衛華,劉寧,翟白潔,楊云舟,劉紅梅,我和巨波是干部,其余八個女兵都是85年從西安入伍的城市兵,照片攝于1986年2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臨戰訓練</b></p><p class="ql-block">為了盡快由平時轉入戰時,適應戰區環境和作戰要求,我們要在惡劣的氣候條件和環境中抓緊戰前各項準備工作。一方面組成戰地救護組,進行野外四大技術訓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前幾年的輪戰部隊吃了不少越南特工隊的虧,尤其是女兵,要有自衛能力,保護好自己是很重要的。我這醫生的雙手也要練好射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戰前訓練嚴格按照戰時標準進行,女同志和男同志一起摸爬滾打。在模擬陣地救護傷員時,根據實戰需要,選擇的模擬陣地有高低不平的凹地,有密集的小樹林,幾名女戰士專門挑選男戰士為“傷員”,背起這一百多斤的“傷員”,一會兒在小樹林中奔跑,一會兒在凹地中匍匐前進,有的女戰士身體不方便時,依然堅持在泥中,水里訓練,按照實戰要求,磨煉意志,提高救護水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2月8日是農歷除夕,在這個舉國歡慶萬家的日子里,參軍前都會依偎在家人身邊,享受天倫之樂!現在我們身處特殊環境下的軍人,尤其是女軍人,想家之情由然而生,多位女兵是第一次離家這么遠,時間這么長,思念之情尤為強烈,個別年齡小的女兵竟控制不住情緒,泣不成聲。面對這種情況,衛生隊黨員干部帶頭準備節目,積極組織聯歡晚會,幫廚,會餐,活躍氣氛,女兵們紛紛發揮特長,在簡陋的帳篷里,自編自演各種各樣的節目,讓歌聲響起來,笑聲響起來,掌聲響起來,我們的表演讓戰士們在歡笑中淌下淚水,那是幸福的淚水,是沉浸在革命大家庭中溫暖的淚水。</span></p> <p class="ql-block">這里是我們住的木板房,我們十個女兵住在一起,不能單獨行動。</p> <p class="ql-block">臨戰訓練時衛生隊女兵們的風采,她們是從上到下劉紅梅,巨波,翟白潔,張衛華,前面坐的是王紅。攝于86年2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戰地日記</b></p><p class="ql-block">3-8 我們的節日,十姐妹上老山。上彈、磨刀,陣地上留影。真槍實彈,女同胞也不例外。</p> <p class="ql-block">86年3月8日十姐妹在老山陣地留影,自左至右為劉寧,翟白潔,張衛華,楊云舟,巨波,陳小華,李小梅,劉紅梅,王紅,江燕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86年3月8日,十姐妹在老山主峰上的留影,自左至右為江燕毅,巨波,翟白潔,張衛華,楊云舟,陳小華,王紅,劉紅梅,劉寧,李小梅。</span></p> <p class="ql-block">碑上的字是老山主峰,風吹雨打日曬的不清楚了,于86年三八節。</p> <p class="ql-block">1986年4月5日清明節,旅里組織我們到麻栗坡烈士陵園掃墓,向長眠在祖國南疆的烈士們敬獻鮮花,慰藉英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清明節后我和李小梅在烈士陵園</span></p> <p class="ql-block">我和戰友們在麻栗坡烈士陵園掃墓,攝于86年清明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戰地日記</b></p><p class="ql-block">4-28 戰斗打響了,我們急救組奉命開到南溫河待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戰火洗禮</b></p><p class="ql-block">經過三個月的戰前訓練,4月26日衛生隊奉命開往旅前線指揮所,建立野戰醫療所,炮一旅的陣地分為兩個分群,四個觀察所。從老山主峰、觀察所、各分群陣地到后勤保障基地間,有三百多公里距離。衛生隊將野戰醫療所設在戰區中心位置,負責上接下送傷病員和戰地救護保障任務。</p><p class="ql-block">4月28日“拔點戰斗”時戰場救護,王強隊長和巨波,郭宗水醫生和我參加手術。</p> <p class="ql-block">作為“白衣天使”,我們不但治療和護理傷員,更多的是醫治他們的精神傷痛。青年戰士面對死亡和傷殘,會產生這樣那樣的想法和心理顧慮,我們這些女兵都會真誠地用理解、溫情與摯愛,溫暖他們的心。每當我們巡診或傷病員來到時,他們會親切地稱我們為“江女曼”,因為當時播放由云南前線自衛作戰事跡改編成的電視連續劇《凱旋在子夜》中的女主角是女軍醫,叫江女曼。經過戰爭的洗禮,我們和傷員之間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情。</p><p class="ql-block">1986年4月28日“拔點戰斗”時戰場救護,王強隊長和巨波,郭宗水醫生和我參加手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戰地日記</b></p><p class="ql-block">5-12 王隊長回去了,衛生隊里我是最老的兵了,擔子不輕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5-15 值得紀念的日子:集團軍召開慶功大會,我上前線之后已經得到一個三等功,一個二等功。夫復何求!</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戰地日記</b></p><p class="ql-block">5-14 今天上到麻栗坡搞軍民共建,任務不輕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86年5月份,部隊開展軍民共建,為駐地老鄉送醫送藥?? ,深受群眾歡迎,從前至后為柏選枝付隊長,江燕毅,楊云舟。</span></p> <p class="ql-block">由于云南邊境地區連年戰事,當地群眾缺醫少藥,看病非常困難,我們<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保障部隊醫療的同時,組成工作組,為駐地群眾進行醫療診治和衛生宣傳。我們走村串戶,送醫送藥,為麻栗坡縣茅草坪鄉中心小學的160名小學生做健康檢查,并對當地的赤腳醫生進行培訓,留下不走的醫療隊。</span></p><p class="ql-block">檢驗師張榮林和巨波護士長參加。攝于86年5月26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這些工作深受當地群眾歡迎。加深了軍民情誼,為共筑南疆鋼鐵長城增磚添瓦,新華社記者對此進行專訪并發表了“軍民共建”的專題報道。</span></p><p class="ql-block">我為駐地茅草坪鄉中心小學的學生做體檢,攝于86年5月26日。</p> <p class="ql-block">7月15日 醫療小組登上了老山主峰的觀察所,用望遠鏡可以清楚地看到對面越南軍隊陣地上的人和物,身處戰場格外興奮,看到戰士們在前沿陣地上的條件十分艱苦,七月流火,天氣悶熱潮濕,蚊蟲肆虐,軍裝被汗水浸透貼在身上仍然堅守戰斗崗位,令人難忘。</p><p class="ql-block">炮場巡診,由左至右是王紅,巨波,劉紅梅,翟白潔。</p> <p class="ql-block">86年5月14日為茅草坪鄉中心小學學生體檢</p> <p class="ql-block">左一背影是我,臺階下方從左至右為</p><p class="ql-block">楊云舟,陳小華,柏隊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到老鄉家為生病的老鄉治療。我和楊云舟。86年5月。</span></p> <p class="ql-block">老鄉送我玉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86年7月15日隨同衛生隊付隊長柏選枝,衛生員陳小華一起去炮陣地巡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由于自然條件惡劣,天氣變化無常,剛才晴空萬里,轉眼就下起蒙蒙細雨,再加上南疆氣候潮濕,老鼠多,蚊蟲多,俗話說“三個蚊子一盤菜”,戰士們訓練結束后無法清洗身上的泥水、汗漬,無法及時換洗干凈的衣服,不少人出現了嚴重的皮膚過敏,大塊的紅斑硬結使他們痛癢難耐,甚至出現潰瘍,“爛襠”等嚴重皮膚病。為了保障訓練,減少非戰斗減員,醫務人員號召大家想盡一切辦法改善生存條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炮陣地為傷員救治,前者是楊云舟,旁邊是我,1986-7于老山。</span></p> <p class="ql-block">醫療小組在途中。</p> <p class="ql-block">醫療隊深入到一線部隊為官兵送醫送藥,利用現有的條件治療各種皮膚病。</p> <p class="ql-block">利用帳篷手術室為急性闌尾炎的戰士做闌尾切除術,使他們痊愈歸隊,獲得了官兵的一致好評。</p> <p class="ql-block">衛生隊長王強和衛生班長楊云舟在炮陣地巡診,攝于86年10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同一天,我和楊云舟為傷員包扎傷口。</span></p> <p class="ql-block">抗洪搶險</p><p class="ql-block">1986年7月25日,老山地區經過幾天的大雨,暴發了百年不遇的洪災,泥石流沖毀了前沿陣地,工事,公路多處塌方,交通中斷,造成人員傷亡,接到上級命令,我們十姐妹和衛生隊的戰友們一起投入到搶險救災和醫療救護工作中。我們肩背急救藥品,徒步跋涉到觀察所,炮陣地,冒著繼續滑坡的危險,趟過泥濘的道路,一步一滑地將藥品,食品送到戰士們的手中,把傷病員送到安全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我和柏隊副行走在塌方后的廢墟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由前至后為錢登祥,江燕毅,巨波,劉紅梅,楊云舟,攝于86年7月老山地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洪水塌方后,道路阻斷,飛機運送傷員。攝于86年7月老山前線。</span></p> <p class="ql-block">《陜西日報》社記者到前線跟拍女兵,發表在當年的《陜西日報》上,并寫了《南疆十姐妹》的報道。真實反映了前線女兵的風采,這些女戰士都是84年從西安入伍的城市兵,非常優秀。</p><p class="ql-block">前排自左至右是王紅,劉紅梅,李小梅,巨波,后排是江燕毅和翟白潔。</p> <p class="ql-block">86年10月14日支援步兵“出擊拔點”作戰中,我隨醫療保障組到一分群陣地保障,一聲令下,瞬時間幾百發炮彈帶著怒火射向敵方,隨著炮彈的發射,整個陣地上塵土飛揚,震耳欲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救護車的車廂里互相之間都看不見,聽不著,每個人的嘴里,眼睛里,耳朵里都是沙子,耳朵嗡嗡做響,什么也聽不見,原來是救護車離炮位太近,車的前窗玻璃都被震裂開兩大塊,所幸沒有傷到人,想想還是有點后怕的。</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戰地日記</b></p><p class="ql-block">11-19 今天下到炮兵陣地,趕上“重點炮擊”,我們八連打越軍一個炮兵陣地,一下午就打了三百多發炮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27 一個值得記住的日子:新華社記者來部隊采訪軍民共建情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30 又一個值得記住的日子:衛訓班學習結束。</p> <p class="ql-block">86年4月我和李小梅在麻栗坡縣城</p> <p class="ql-block">1987年5月15日,第47集團軍在文山州召開的慶功大會,標志著我們勝利完成了老山前線自衛防御作戰輪戰任務,炮一旅勝利凱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戰地日記</b></p><p class="ql-block">1987-6-24 旅慶功大會隆重又熱烈,標志著我們的輪戰任務已經完成。這一歷史任務已經載入我旅的戰斗史冊。</p><p class="ql-block">望著胸前的二等功軍功章,新潮起伏,感慨萬分,思緒萬千。。。</p><p class="ql-block">這本《戰地日記》的使命已經完成。這我的一生中,這一年多是最值得記憶的!</p> <p class="ql-block">慶功大會上我們全體女兵被集團軍授予戰地模范醫務工作者,我個人榮立二等功,老師長鐵峰的女兒、衛訓隊長巨波同志榮立三等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慶功大會上,炮一旅六名二等功榮立者合影留念。</span></p><p class="ql-block">慶功會也標志著47集團軍老山參戰任務完成,各部隊陸續交接撤離。炮一旅于87年6月4日開始撤離前線,踏上返回蘭州的旅途。</p> <p class="ql-block">要走了,我們向長眠在南疆的戰友們告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戰地日記</b></p><p class="ql-block">1987-6-4 踏上歸程。</p><p class="ql-block">6-7 從昆明火車站出發,就要回家了,心情好激動,</p> <p class="ql-block">勝利凱旋</p><p class="ql-block">就要離開老山前線了,當地群眾到車站為我們送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回撤途中我和李小梅在陽平關車站,攝于的87年6月10日。</p> <p class="ql-block">成都南站</p> <p class="ql-block">成都南站</p> <p class="ql-block">燕崗車站</p> <p class="ql-block">甘肅天水</p> <p class="ql-block">甘肅隴西</p> <p class="ql-block">蘭州西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凱旋門</b></p><p class="ql-block">炮一旅從87年6月4日撤離前線,到6月12日到達蘭州永登車站,一路上歌聲飛揚,彩旗飄飄,讓人心潮起伏,熱血沸騰,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真是無上榮光,奉獻萬歲</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蘭州永登縣滿城營房的凱旋門,為迎接參戰部隊而建,踏入凱旋門我們的參戰任務就完成了。攝于87年6月12日。</span></p> <p class="ql-block">勝利凱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從1985年12月28日到1987年5月15日,經過一年多的血與火的洗禮,我在實彈射擊,投彈等訓練以及“軍民共建”的活動中,榮立三等功一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在對越防御作戰中榮立二等功。1987年-5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老山、者陰山自衛還擊作戰勝利紀念章</span></p> <p class="ql-block">參戰紀念章</p> <p class="ql-block">和平鴿是我們炮一旅的戰士用炮彈殼做的送給我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三十五年了,幾次搬家我都帶著它,看來要永遠伴隨著我了!</span></p> <p class="ql-block">戰時發的紀念袋</p> <p class="ql-block">我們的事跡登在了《軍休之友》雜志上,我們很平凡,沒有驚天動地的事情,也沒有負傷致殘,也許平平安安的將女兵們帶回營房就是最大的功勞。</p> <p class="ql-block">我在《軍休之友》雜志上的文章《戰斗在老山前線的白衣戰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為了祖國的領土不受侵犯,為了履行軍人職責,在祖國和人民需要的時候,我們奮不顧身,義無反顧!為了和平,保家衛國!</span></p> <p class="ql-block">看了這個美篇之后,戰友韋曉紅說:“背景音樂《祖國不會忘記》一下子就把我帶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讓我想起我的軍院發小,有幾個就犧牲在對越作戰中,他們的父輩是軍院走出去在軍師級的戰位上的領導,親手將兒子送上了戰場。那些最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祖國的和平和安寧。</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汇区|
景德镇市|
武清区|
克什克腾旗|
高淳县|
喀喇沁旗|
梓潼县|
藁城市|
昌黎县|
高碑店市|
手机|
台山市|
朝阳市|
平罗县|
隆子县|
宜兰县|
西吉县|
大城县|
庆安县|
孟州市|
邵阳县|
于田县|
光山县|
冷水江市|
中超|
陇川县|
措美县|
白玉县|
吉首市|
夏河县|
张家界市|
尼玛县|
卫辉市|
合肥市|
武城县|
项城市|
醴陵市|
鹤庆县|
桃江县|
延津县|
台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