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春節前,包餃子、蒸饅頭……做一些必備的食品,做的時候會時時想起那些在媽媽身邊幸福的時刻。媽媽是一位勤勞的女性,她養育了我們六個兒女,孫子外孫有十三人,大部分在我家長大。媽媽每天早晨天還沒有亮就起來為我們全家做飯,一直忙碌到夜晚。尤其逢年過節時,二十幾口人吃飯是很平常的事情。媽媽的腳很小,但那卻抵擋不住她對家庭和兒女的熱愛。那時雖然食品很貧瘠,但媽媽總能將飯菜做的香味飄溢,勾起食欲,為我們健康的身體打下了基礎。</p> <p class="ql-block"> 由于我家人多,媽媽最愛做的是土豆餡蒸餃子。她提前用溫水和面,將肉和土豆切碎,夏天的時候再加點韭菜。餃子餡紅、綠、黃各種顏色相互交織,煞是好看,那時我家用大鐵鍋蒸,一般是蒸大大的兩個籠屜。蒸熟后,吃到嘴里土豆的黏和韭菜的香味混合起來口感極好。現在,我家也經常做這種餃子,材料和媽媽那時相同,但是好像一直做不到媽媽的那種味道。</p> <p class="ql-block"> 每到臨近春節,媽媽開始生豆芽。因為人口多,媽媽每次都會生兩小甕。那幾天,媽媽對待豆芽就像侍弄寶貝一樣,炕頭熱了放在炕尾,炕尾涼了再挪到炕頭。每天早晚兩次淘豆芽,上面澆水,從下面那個小眼流出,一直瀝干凈。并在上面壓一塊石頭,并且還需壓緊壓實。每到大年二十八、九,豆芽就生好了。媽媽再用竹簸箕把綠豆皮簸出,直到每一根豆芽都是白白、嫩嫩的,再分發給哥哥、姐姐們和其他親戚朋友每家一份。春節時,豆芽拌粉條是我家必不可少的一道菜。但是自媽媽病倒后,我就再沒有吃到那樣美味的綠豆芽了。</p> <p class="ql-block"> 媽媽最擅長做的是各種莜面,經常做的是莜面魚魚,媽媽那時用案板從兩頭搓,一邊各放三、四個小劑子,兩只手一起搓,搓一會,便將莜面往案板兩側撩,搓一會,撩一下,再將小劑子加大,如此循環幾次,兩邊的案板就會堆起細細、長長、均勻的莜面,搓一屜莜面魚魚,媽媽通常再做一屜莜面窩窩,媽媽的右食指和中指之間夾小塊莜面,把手倒過來往石板上放一點,用手掌一推,再用左手食指往上一卷,一推一卷、一推一卷,一會便做好一屜。媽媽做的湯也是兩種,一涼一熱。我小時候不愛吃莜面,媽媽總會為我單獨蒸一碗米飯。都說眾口難調,但媽媽用她勤勞的雙手卻將每個人的胃口都調至最佳狀態。</p> <p class="ql-block"> 冬天壓粉條也是我們生活必備的一項。一般是爸爸稱重,媽媽和粉面。那是個技術活,白礬的數量和水的溫度決定著粉條的筋道程度,這個活一般是媽媽承擔。我記得好像先打芡,再加上干粉面和好。由于壓的多,每天得和十多盆甚至二十多盆粉面,我的印象中媽媽每和完一盆,汗流滿面,但是媽媽從來沒有喊過累。現在想起那時媽媽已經六十多歲,還要承擔那么重的體力勞動,真是心痛。</p> <p class="ql-block"> 我二十多歲時,媽媽開始教我做飯,她曾經對我說“學會做飯不吃虧,最起碼自己想吃什么會做什么。”她的手藝我沒有學到很多,但基本能夠滿足家人的需求。偶爾心情好或休息天時,還會為丈夫和兒子做頓可口的飯菜。在做飯的過程中,我也漸漸明白,媽媽教會我做飯,是讓我用這種方式,把愛延續和傳遞下去。</p> <p class="ql-block"> 媽媽已經去世多年了,媽媽的味道似乎還殘留口中。我時時會想起媽媽,想起我們曾擁有的那個大家庭,想起媽媽做的菜及各類面食。《舌尖上的味道》這樣寫道“想家,確實首先想念的是媽媽的味道,一碗拉面,一碗餃子,當時覺得并沒有多么特別,當你遠行,才覺得那是世界上最好的美味。媽媽的味道寄于情,媽媽的味道至真。”媽媽沒有文化,她沒有教授過我知識,但她卻教會了我如何更好地生活。她用獨有的味道,將我們的生活融入了愛和幸福,生成出久遠的暖意,生命有了保溫的內胎。媽媽的味道,彌留舌尖,溫暖心間。</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福县|
昌吉市|
卢龙县|
龙井市|
淳安县|
老河口市|
富阳市|
陆河县|
芮城县|
赤城县|
钦州市|
深州市|
平江县|
乐东|
修水县|
临洮县|
溧水县|
德保县|
阳东县|
兴安县|
沙田区|
比如县|
体育|
伊通|
沈丘县|
冷水江市|
湛江市|
进贤县|
甘谷县|
平遥县|
舞阳县|
陆丰市|
天门市|
宁远县|
井研县|
金阳县|
仁布县|
宁陵县|
盖州市|
桦甸市|
射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