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離開水泊梁山,我們下一個目的地是微山湖。</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國內湖泊眾多,微山湖本不是名氣最大的,但是,由于抗戰期間活躍在這一帶的一支游擊隊,由于描寫這支游擊隊的一部小說和同名電影,使得微山湖名聲大振,當之無愧地躋身于全國幾大名湖的行列,這支游擊隊便是聞名遐邇的鐵道游擊隊。</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提起鐵道游擊隊,如今六十來歲以上的人們幾乎無人不曉。他們那些傳奇般的殺敵故事,那叱咤在呼嘯而來的列車上的英姿,影響了不止一代人。影片中的插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是那個時代的流行歌曲。于是微山湖也成了一段歷史一種精神的象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路行來,路旁的標志牌不時閃過一個個地名:鄒城、滕州(滕縣)、薛城(臨城)、棗莊……雖然我們是頭一次到這里來,但卻覺得很親切,仿佛曾經來過多次,這都是小說和電影里多次提到過的地方。突然,眼前出現了一塊《鐵道游擊隊紀念館》標志牌,早就想到鐵道游擊隊一定會有一個紀念館,原來就在棗莊,我們當機立斷,立即前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這是在我們家中珍藏了60多年的《鐵道游擊隊》小說,知俠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出版。</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們來到棗莊市薛城區鐵道游擊隊紀念園,紀念園大門巍然挺立在面前,大門固若磐石,飽經風霜,給人一種厚重的力量感。紀念廣場無比開闊,中央聳立著高33米的鐵道游擊隊紀念碑,碑頂端矗立著游擊隊戰士持槍沖鋒的鑄銅人物塑像,碑體正面為豎起的鐵軌造型,體現游擊隊員活躍在百里鐵路線上、浴血奮戰的深刻含義。左側是自上而下貫穿整個碑體的50根枕木,象征中國抗戰勝利50周年。底座正面篆刻碑文,兩側花崗巖人物浮雕,再現了當年游擊隊員們英勇殺敵的戰斗場面。</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有人這樣評價:鐵道游擊隊是一部壯麗史詩,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史程碑,是抗日過程中,軍與民共用血肉之軀鑄成的一座隱形豐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兩側長廊展示著名家豪杰們的題字碑刻,筆畫遒勁,寓意深遠,無不驚天動地!</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抗戰時期八路軍115師挺進山東。1938年9-10月,第115師師部率686團、特務團等進入魯南抱犢崮山區,創建魯南抗日根據地。圖為部份官兵在抱犢崮合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魯南鐵道大隊首任大隊長洪振海、副大隊長王志勝。</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洪振海、王志勝都是棗莊中興煤礦的工人。1938年魯南大地遍燃抗日烽火,救國心切,他們毅然參加了人民抗日義勇隊,活動于蒼山抱犢崮一帶,同年秋奉命返回棗莊,組建抗日情報站,開辦義合炭場,在此基礎上秘密拉起抗日武裝。1940年1月,棗莊鐵道游擊隊成立,他們分別任隊長、副隊長,隸屬于蘇魯支隊建制。1940年7月,與臨城三支鐵道隊合并組建魯南鐵道大隊,洪振海擔任首任大隊長,王志勝任副大隊長。他們率隊與日偽展開殊死搏斗,飛車奪槍,兩襲洋行,截布車等,多次給日軍沉重打擊,聲名大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黃埠莊戰斗洪振海使用的機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41年12月,洪振海在指揮黃埠莊戰斗中不幸犧牲,后被追認為中共黨員,2014年9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公布為著名抗日英烈。</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劉金山(1915.12-1996.8),棗莊人,魯南鐵道大隊第二任大隊長。1940年加入鐵道隊,同年11月入黨。他先后護送劉少奇、陳毅等安全通過津浦線,1945年9月參與談判,配合新四軍解放了沙溝,同年11-12月,他領導并參與對日軍談判,最終促成沙溝受降。新中國成立后,任蘇州軍分區司令員等職,1982年9月享受付軍職待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鐵道游擊隊》中一號人物大隊長劉洪,就是洪振海和劉金山兩人名字中各取一字組成的,王強原型是副大隊長王志勝,政委李正則是取自第一任政委杜季偉的戰斗經歷。</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魯南鐵道大隊以津浦線、棗臨支線等鐵道線為陣地,閃輾襲寇,浴血戰斗百余起,消滅日偽軍5000余人,成為軍事史上游擊隊的經典傳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他們依托抱犢崮根據地,在鐵道線上、微山湖中浴血奮戰,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經典戰例。他們爬飛車,搞機槍,撞火車,炸橋梁,就像鋼刀插入敵胸瞠,打得日軍魂飛膽喪。他們神出鬼沒,夜襲臨城,他們憑借百里微湖,千頃蘆蕩,開展靈活機動的游擊戰爭,粉碎敵人多次的封湖圍剿,涌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由于他們經常在奔馳呼嘯的列車上,來去自由,如履平地,敵人聞之膽寒,又被人們稱之為“飛虎隊”。</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他們遵照上級指示,不畏艱險,萬無一失,開辟并保衛了山東、華中赴延安的秘密交通線,先后護送劉少奇、陳毅、陳光、羅榮恒等1000余名黨政軍干部及黃金等重要物資過往,用勇敢、智慧和鮮血鋪就了一條通往延安的紅色通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展館中的一組照片前面,我們見到了“芳林嫂”,</span>劉桂清、黃學英、郝貞三位英雄婦女就是“芳林嫂”的原型。</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她們曾經是是魯南鐵道大隊的交通員、情報員,站崗放哨、洗衣做飯、照看傷員、偵察敵情、張貼抗日宣傳品等。由于叛徒出賣,都曾被捕入獄,雖飽受酷刑,但始終守口如瓶,絕不透黨和鐵道游擊隊的秘密。劉桂清還將自己的三個兒子送去參加鐵道隊。這些婦女看似平常,實則是巾幗英雄,她們是鐵道游擊隊抗擊日寇堅實而廣泛的群眾基礎。</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抗戰勝利,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1945年9月,中央軍委指示肅清津浦線的日偽軍,魯南鐵道大隊協助新四軍部隊作戰,解放了沙溝。同年12月,劉金山和鄭惕分別前往沙溝、姬莊車站與日軍談判。盤距在棗莊沙溝鎮的日軍裝甲車大隊拒絕投降,鐵道大隊根據魯南軍區命令,炸毀津浦鐵路上的韓莊站大鐵橋,切斷日軍退路,最終日軍1000多人向只有100多人的鐵道游擊隊投降,繳出山炮2門,重機槍8挺,輕機槍130多挺,步槍1400多支,手槍數十箱,子彈百余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們勝利了!鐵道游擊隊勝利了!中國人民八年抗戰勝利了!沙溝受降,創立了中國抗戰史上僅有的日軍成建制向共產黨游擊隊繳械投降的輝煌戰例,也為魯南鐵道大隊又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魯南鐵道大隊英雄輩出,300余人隊伍中,有4名隊員入選中國抗日英烈目錄,6名隊員成為軍級以上干部(2名將軍)。</span></p> <p>抗戰勝利后,部分魯南鐵道大隊隊員在火車上合影。</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43年夏,劉知俠參加了在山東莒南召開的全省戰斗英雄模范大會,被“列車英雄”徐廣田事跡深深吸引,從而開始創作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圖為會議現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44年,作者到鐵道游擊隊去體驗生活,到微山湖和隊員們生活在一起,住在微山島上,他深深愛上這些游擊隊的英雄們,他們熱情、豪放、機智勇敢,經常和敵人短兵相接,個個都是英雄好漢。</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日寇投降后的第一次新年會餐,他們沉痛地悼念已犧牲的戰友,情深意切。隊員們有2個提議,一是將來革命勝利了建議領導在微山湖立個紀念碑,再一個就是希望把他們斗爭事跡寫成一本書留傳下來,這也成為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1946年,作者在棗莊守著幾個領導和一些老隊員,把他們以往英雄事跡詳細記錄下來,準備動手開始寫作。可是解放戰爭開始了,鐵道游擊隊和作者都分別接受新的戰斗任務,戰爭年代,坐下來寫作是不可能的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直到1952年,作者才有機會實現多年的夙願。由于事隔多年,為了重溫他們以及整個抗日時期的斗爭,喚起原有的創作激情和沖動,在動筆之前,又找到李正和王強的化身,又到魯南去了一趟,曾經在棗莊尋找早已倒塌的鐵道游擊隊誕生地-小炭屋子;去找了血染洋行的舊址;沿臨棗線東行,經過打票車的三孔橋;順著他們早期戰斗活動過的道路,西去臨城。作者重游微山湖,夜宿微山島,觸景生情,他們過去在這里所從事英勇頑強戰斗,仿佛是昨天剛發生一樣浮上腦際,歷歷猶新。湖邊村莊的人們象親人一樣圍上來,依然那么生動地講著他們的傳奇故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此行之后,作者開始寫《鐵道游擊隊》這部小說,僅用了不到一年時間,就完成了40余萬字的作品,終于于1954年元旦出版。</span></p><p><br></p> <p>鐵道游擊隊的英雄足跡。抗戰勝利后的1945年12月,鐵道隊奉命到騰縣接受整編,整編后留2個連隊歸魯南鐵路工委,劉金山任鐵路局副局長,王志勝任鐵路局辦公室主任,其余的人員編入魯南軍區特務團。另一部分編入魯南軍區第二軍分區二營,后分別隸屬于山東解放軍野戰兵團、華野第三縱隊,三野第七兵團等,先后為主力部隊輸送了十幾個連的兵力。至1946年11月,魯南鐵道大隊番號撤消,隨整編后的部隊開赴新的戰場。</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循著鐵道游擊隊英雄們的足跡繼續前行。解放戰爭時期,他們先后參加了孟良崮戰役、魯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解放后他們又赴朝作戰,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建立功勛,曾為鐵道游擊隊政委的鄭惕,時任志愿軍24軍70師副師長,成為“最可愛的人”。在和平年代,守衛祖國的海島邊防。看到這里,不禁非常感嘆!抗戰“飛虎隊”英勇傳奇,可歌可泣;解放戰爭前赴后繼、勇往直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聲名遠揚;和平年代守島駐疆,筑我長城。這就是鐵道游擊隊譜寫的英雄續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這是一張極為珍貴的照片。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魯南鐵道大隊部分老隊員相聚薛城,在新落成的鐵道游擊隊紀念碑前留下了這張難忘的合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當年叱咤津浦鐵路線、轉戰微山湖、威震四方的飛虎隊隊員們,如今已是古稀老人,但英姿不減當年,讓后人敬仰。</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展廳外圍墻內的幾排老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鐵道游擊隊影視城,城內有舊時的商號、武館、炮樓、街鋪等,陳舊的色調盡顯歷史的滄桑,結實的一磚一瓦吐露著歲月的崢嶸,電視連續劇《鐵道游擊隊》就是在這里拍攝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紀念碑東150米遠,有一處墓地,?這里安葬著鐵道游擊隊大隊長劉金山、副大隊長王志勝,兩墓相隔百米,被當地人稱作為“雙雄墓”,他們相伴著曾經拋灑熱血犧牲的戰友們,長眠?在這片戰斗過的土地上。整個墓區綠樹成蔭,松柏常青,威武莊嚴,令人肅然起敬。</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其中旁邊樹立的一塊墓碑特別引人注目。上面寫道:鐵道隊不僅是中國人民的驕傲,同樣也是被包括日本人民在內的世界一切愛好和平人民所崇敬。王大隊副志勝先生是鐵道隊的創始人之一,他的名字將同鐵道隊這面旗幟一樣,永遠被人民所尊敬。落款人:日本友人反戰同盟士兵田村申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當我們要離開紀念園時,鐵道游擊隊主題曲的旋律正在天地間迴響,那曲調激越而不失悠揚,雄壯而不失深情,弦弦聲聲都在撥動著人的心靈,我們早已熱淚盈眶。</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日暮時分,我們終于來到了微山湖邊。天是陰的,看不到西邊的太陽,但是微山湖上真的是靜悄悄的,我們也一言不發。湖水茫茫,再無硝煙,歲月靜好。真好。</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們乘輪渡上島,住在微山島漁村里,品嘗漁家人親手做的魚、蝦、蓮藕等菜肴,享受著微山湖的靜謐美好,盡情領略秀麗的湖光山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微山湖是我國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微山島鐘靈毓秀,人文薈萃,自然風光秀麗,每年盛夏,島周圍十萬畝野生荷花連片盛開,蔚為壯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微山湖是著名的抗日根據地,鐵道游擊隊、微山湖大隊、運河支隊等抗日武裝,蘆蕩飛舟、巧設魚鉤陣,微山湖保衛戰等,與日偽軍展開激烈的戰斗,島上、湖中到處都有他們的足跡,到處都是當年的戰場,到處都傳誦著他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鐵道游擊隊紀念碑和紀念館,座落在當年微山島戰場附近。我們來時因維修不開放,很可惜看不到了,想必是有更多的介紹游擊隊在微山島和微山湖的戰斗經歷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游擊隊紀念碑碑體由帆船、人物形狀組成。其中有三尊銅鑄的鐵道游擊隊隊員,有的持槍站立,有的懷抱琵琶,分別立于船頭帆下,在太陽快要落山的安謐氣氛中,鐵道游擊隊勝利歸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站在這里,又想起抗戰勝利后游擊隊員們的兩個心愿,把他們的戰斗經歷寫成一本書留與后人,在微山湖建一個紀念碑,今天他們的心愿終于都實現了,可以告慰那些犧牲的游擊隊員們的在天之靈了。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后人將永世銘記他們的功勛。</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說起來微山湖還有一個其它湖泊無法比擬的奇特之處:它既很古老,又十分年輕。古老,是由于此地有著極為深厚的歷史底蘊:這里是殷代的微子的隱居之地,微子死后就葬在此山上,故此得名微山;年輕,是因為直到微子之后兩千多年的南宋,由于黃河改道河水泛濫才有了這片水面,微山成島,湖遂得名微山湖,其實真正成湖也就不過500多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微山島上古跡眾多,歷代遺跡有殷微子墓、春秋目夷墓、漢代張良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微子林 為紀念先賢微子和保護微子墓冢而建,南北長324米,東西寬135米,總面積43740平方米,始建于漢代,后毀于兵燹。1986年重修,園內蒼松翠柏繁茂,曲徑通幽,沿古槐掩映下的寬闊石質甬道拾級而上,兩邊石儀高大威武,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span></p> <p>殷微子墓 微子名啟,殷王帝乙長子,紂王帝辛之同母庶兄。封于微,子爵,故世稱微子。其賢明仁德,廣受殷商后裔擁戴,是至圣先師孔子譽為的“殷之三仁”之首。</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據史書記載:周武王滅商后,“微子啟持祭器,造于武王軍門,肉袒面縛,左牽羊,右把矛,膝行而前”,說明自己遠離紂王的原因和情況,周武王很受感動,“乃釋其縛,復其位如故,仍為卿士”以示寬厚為懷。</span></p> <p>微子墓碑 中間有一段碑文敘之:“<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乃改封微子于宋,以奉其先祀并晉爵為上公,是為宋之始祖。宋自微子啟,五傳至弗父何??九傳至孔父嘉,其子木金夫,避難奔魯,又五傳至孔仲尼。蓋微子者,孔子之先世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這段碑文告訴我們,微子是孔子的先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其中一個源頭竟然就在這微山島上,這真是讓我們驚嘆不已,感慨萬千。</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微山島出土文物 微山島文化沉積層深厚。上至商周、中跨西漢以至明清,在各個歷史層面上,幾乎都有文物出土,特別是漢代的文物更多。西漢時,微山湖沒有形成,它的南面是張良的封地“留成”,西面是漢高祖劉邦的家鄉沛縣,這些城中的貴族,死后必然擇高而葬,因此微山島就成了理想的風水寶地。當然大部分出土文物已經上交,這里擺放的只是其中之極少部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新近出土的漢墓,石棺側壁畫面極其清晰、生動、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微子墓前曾置放碑石4幢,這是其中的主碑,碑上有漢代匡衡“殷微子墓”四字,橫額為“仁參箕比”。</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島上有一座微子文化園,園中有微山湖博物館、望荷園、夷園、三仁殿、目夷墓、望湖塔等,風景秀麗,人文薈萃,非常值得一游。</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盡管參觀過不少博物館,但在微山島上看到這樣的博物館,還是讓人有些驚奇。幾進院落,展室中展品和文物很多,如陶器、玉器、瓷器、青銅、石刻等,其中不乏精品。還有現代生活用品,如相機、縫紉機、算盤等專項展品,讓人饒有興致。有些專題展,如古代燈具展等更是讓人大開眼界。微山湖博物館真是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觀荷亭 是園中一處景觀,如人在畫中游,景色之美,不像是在微山島上,卻好像是在皇家園林和江南水鄉之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三仁殿是夷園中的主建筑,是為紀念目夷君和其殷商時期的先祖微子、箕子、比干而設的京堂大殿。這是直、歇山式相結合的仿古建筑,面闊五間,房檐卷棚懸山,紅柱木窗,油漆彩繪,雕梁畫棟。屋頂飾黃色琉璃瓦,飾以鯉魚、海馬、插花獸,陽光下,金礕輝煌,莊嚴雄偉,氣勢奪人。大殿當中供奉著殷末“三仁”全身座像,四壁以“忠心可鑒”“數諫紂王”“微子建宋”“子魚論戰”的史實為背景,采用圓雕、浮雕、壁畫相結合的表現手法,全景展示了幾千年前場景,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span></p> <p>微子、箕子、比干都是殷紂王時期大臣,而且都是紂王的親戚,微子為其同母兄弟,箕子和比干是其叔父。紂王繼位,耽于酒色、暴戾恣睢、昏庸無道、國是日非。微子數諫不聽,憤而出走。比干勸諫惹怒紂王,被剖心而死。箕子見狀,裝作瘋癡,被貶為奴囚禁。</p> <p>《論語》微子篇述: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望湖塔 是園中主要景點之一,位于園北,也是微山島旅游景區標志性建筑之一。主體建筑共9層,高81.8米。以棧橋、拱橋等形式將目夷園、望湖塔與微山湖荷園連起來,形成一條觀光旅游帶。我們坐電梯直達塔的頂層,微山湖的美景盡收眼下。如果是在夏季,更可飽覽“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盛景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目夷墓 現存墓為圓土堆,墓前立一石碑,是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徐州知州傅堯俞所立,正面陰刻篆文:宋賢目夷君墓”。目夷字子魚,是春秋時人,殷微子的17世孫,宋襄公的庶兄,是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襄公即位,目夷為相,宋楚大戰于泓水時的“子魚論戰”,可窺見其超人的戰略思想。目夷由于景仰先賢微子,死后葬于微山島上。</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該墓四周蒼松翠柏環繞,碑文筆力雄勁,古色倉然。碑面上還留有昔日戰爭年代留下的彈痕,更給這千年之物增添了幾分神秘。墓后開闊地則是日軍當年占領微山島時的軍營所在,現在是望湖塔前廣場地面。</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張良墓 位于微山湖文化園內,也是島上三座墓中最大的一座。張良,字子房,是為劉邦出謀化策、屢建功業的開國元勛,也是一個難得的軍師。劉邦稱贊他“運籌帷幄中,決勝千里外”。墓前有清乾隆二年(1737年)所立石碑一幢,上書“漢留侯張良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據傳,張良為防盜墓,在全國各地修墓72座,以為疑冢,現在全國張良墓確有多處。據唐代《括地志》記載:“漢張良墓在徐州沛縣東六十五里,與留城相近也”。張良的封地在留城,晚年又避居在封地,死后葬于留城東微山島上,應屬合情合理的事情。</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當年,在微山湖一帶打擊日寇的除了八路軍,還有其他國軍部隊。抗戰初期中國軍隊大敗日軍的一次戰役,就發生在距微山湖不到百里的臺兒莊。</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古時候的臺兒莊,是一個富庶繁榮、船舶穿梭、商賈云集、交易活躍的魯南及蘇北的第一集鎮,早年臺兒莊歸嶧縣管轄,嶧縣倚沂蒙山水,南望葛峰崮,始建于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建制最早的縣。據</span>《嶧縣志》記載:“臺兒莊跨漕渠,當南北孔道,商旅所莘,居民饒給,村鎮之大,甲于一邑??”。這里提到的“漕運”就是運河。</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臺兒莊古城集南北建筑風格于一體,匯集五大宗教和七十二廟宇于一身,南北交融,中西合璧,城內水網交織,汪渠相連,百姓筑臺而居,以船代步,透出江南水鄉風韻,灰色的磚瓦飾出小鎮的深?,偶有雕梁玉柱,那定是有錢人家的大宅深院。到明清時期,臺兒莊的街巷已有一百多條,玉帶狀沿運河走向排列,是大運河沿岸唯一保存古河道、古碼頭、古駁岸、古村莊遺跡最完整的村莊。</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經這個世外桃源般的村莊,對這里水韻濃濃柳柳依依的景色贊不絕口,欣然命筆提下“天下第一莊”御書。可真正使臺兒莊名揚天下的并非皇帝的御筆,而是抗戰期間那場彪炳反法西斯戰爭史冊的臺兒莊血戰。</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眼前的一切,彰顯出一個恬靜世界的清柔和魯南水鎮的秀色,可無論如何也難以把這嫵媚的景色與戰火硝煙、野蠻殺戳的戰爭場面聯系在一起。</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38年春,日本人在占領濟南后,順勢南下,企圖打通津浦線,而臺兒莊鐵路北連津浦,南接隴海,是濟南連接徐州的樞鈕,日本人要南北夾擊徐州,必須拿下臺兒莊。日本磯谷第十軍團,坂垣第五軍團都是日軍的精銳之師,總兵力達到三萬人,根本沒把臺兒莊、徐州放在眼里,驕橫狂妄,叫囂三天內踏平臺兒莊,三個月內滅亡中國。</span></p> <p>坐鎮徐州的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臨危受命,集結部隊沿棗莊、騰縣、臨沂擺開陣勢,筑起“血肉長城”,決心與鬼子在臺兒莊決一死戰,以扭轉華北抗日戰場腹背受敵的不利局面。</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駐守臺兒莊外圍的川軍王銘章部,在騰縣與日軍展開殊死抗擊,堅守陣地四天四夜,最后彈盡糧絕,包括師長在內全部壯烈殉國。張自忠、龐炳勛部在臨沂戰斗中重創坂垣師團,迫使其倉皇撤退,以困待援。</span></p> <p>李宗仁對騰縣保衛戰的評價:若無騰縣之苦守,焉有臺兒莊之大捷?臺兒莊之戰果實騰縣先烈所造成也。臨沂、騰縣兩役都是臺兒莊大捷前最光輝的序幕戰!</p> <p>臺兒莊戰役的進展極為慘烈,日本人依據飛機、坦克、火炮、武器裝備的優良,氣焰囂張,而國軍用步槍、手榴彈、大刀與之對壘,一交戰就完全處于劣勢。自開戰以來,這塊彈丸之地承受了7000多噸的炮彈狂轟濫炸,不屈的民族怒目圓睜,熱血沸騰,面對槍林彈雨,殺聲震天,血濺七步,尸橫遍野,血染運河。</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孫連仲部駐守在臺兒莊內,日軍兵臨城下,他下令誓死保衛臺兒莊,用血肉之軀填平敵人的彈坑,從軍團司令到下級軍官實行連座法,一級一級頂上去,打出了軍人的血性。戰斗從城外打到城內,在街巷中的爭奪戰達到了白熱化;他們炸沉了浮橋,破釜沉舟,誓死守城;31師師長池峰成組成57人敢死隊,黑夜奇襲日軍,奪回陣地,而敢死隊僅剩11人活著回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臺兒莊大戰遺址公園 在園內尚有義豐恒商號、仁壽堂藥店等清末民初的民房11棟,臺兒莊大戰期間,這里是巷戰主要發生地,日軍突破北門后,經魚市巷延伸至此。中國守軍186團1營官兵,堅守袁家巷,頑強阻擊日軍,留下這面累累彈痕的彈孔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布滿彈孔的墻壁見證了戰爭的慘烈,戰役中的臺兒莊“無墻不飲彈,無土不沃血”,到處是殘垣斷壁,焦土廢墟,所見</span>滿目凄涼,極盡人間之悲慘。</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遺址園中還有無名英雄的銅塑一座,以大地為身,寓意中國軍人頂天立地、威武不屈、視死如歸的豪邁精神。在幸存的建筑中,還有臺兒莊大戰遺物和史料展、硝煙中綻放的百合-劉守玫展和羅伯特?卡帕有關臺兒莊大戰攝影作品展,精選出的41幅照片反映了戰爭的慘烈及對中國人民的傷害,揭露日軍侵華罪行,讓人感同身受地處于那個時代硝煙?漫的戰場之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臺兒莊,日軍一度占領城池四分之三,但我軍將士寸土必爭,死力支撐。日軍步兵第十聯隊戰斗詳報述,觀支那軍昨日以來之戰斗精神,其絕死勇戰之氣概令人震驚。敵方守軍頑強抵抗,直至全部陣亡,暏其壯烈雖為敵人亦為之感嘆。曾試讓翻譯勸其投降,應者絕無,看來尸山血河絕非我日本軍人所獨有。</span></p> <p>抗戰殉國的羅芳珪團長</p><p>羅芳珪(1907-1938),湖南衡山人,第85軍89師529團團長,該團與盧溝橋事變后英勇抗擊日寇的吉星文團,在山西夜襲陽明堡機場的八路軍陳錫聯團,八百壯士苦守上海四行倉庫的謝晉元兵團一起,被譽為抗戰初期中國軍隊的四大名團。1938年4月在大顧柵戰斗中,率部反復沖殺,壯烈殉國。</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小小的臺兒莊承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戰爭煎熬,經歷戰爭烽火的洗禮后,一座榮耀千年的運河古城,幾乎夷為平地,毀壞程度超過90%。</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08年春,臺兒莊大戰70周年紀念活動期間,棗莊市啟動臺兒莊古城重建工程。同年5月4日,國民黨名譽主席連戰親臨臺兒莊奠基,標志著古城重建正式拉開序幕。</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現在臺兒莊古城盡可能的還原歷史,把戰爭前所有的建筑和商飲功能都臨摹出來,多數城墻、殿宇、寺廟、廊橋、亭閣都在遺址基礎上做些修飾,少部分商鋪、展館、酒樓、花園比照古時的樣式仿建。古城雖然不大,但內容豐富,每一間亭閣、每一塊磚、每一片瓦,都記載著一個故事,佐證著歷史。往事悠悠,歲月流痕,要想全部都看個仔細,真要花費不少時間?呢。</span></p><p>古城現在劃分為8大景區,29個景點,現存3公里的京杭運河,八種建筑風格和72座廟宇,可以漫步在古香古色的街道上,細細品味欣賞。城內有18個汪塘和7公里水街水巷,可以舟輯搖曳,游覽全城。同時城內還有53處保存完好的戰爭遺跡。</p><p><br></p> <p>都說臺兒莊夜景特別美,果然名不虛傳。掌燈時分,白日里略顯空曠的古城一下子就變得人流如織,熙熙攘攘,流光溢彩,再現了當年“商賈伊迤邐,一河漁火,歌聲十里,夜不罷市”的繁榮景象。</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臺兒莊大戰紀念館在風景如畫的古運河畔,離它不遠之處就是當年鏖戰的臺兒莊火車站。</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臺兒莊大捷是抗日戰爭初期中國軍隊繼平型關大捷后的又一重大勝利,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說:“每個月打一個較大的勝仗,如像平型關、臺兒莊一類的,就能大大地沮喪敵人的精神,振起我軍的士氣,號召世界的聲援”。周恩來評價臺兒莊大捷說:“這次戰役,雖然在一個地方,但它的意義卻在影響戰斗全局,影響全國,影響敵人,影響世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走進紀念館展廳,立時被戰爭氣氛所渲染,通過影視、照片、文字實物等,向人們全方位、立體式再現了臺兒莊戰役從運籌到結束的慘烈過程。臺兒莊激戰半月余,共殲日軍萬余人,重創日本軍隊,時隔82年,愛國將士沖鋒呼喊猶在耳畔,驚魂奪魄的場面似在眼前。</span></p> <p>經過血與火的考驗,臺兒莊已經實現了涅盤再生,歷史將永遠銘記李宗仁、孫連忠、張自忠、王銘章這些抗日名將,記住用熱血捍衛民族尊嚴的三萬英靈。</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臺兒莊西南七十多公里的徐州,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古城。徐州地處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交界處,扼守津浦、隴海兩大鐵路干線交匯處,戰略位置非常重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英雄豪杰在這里登上歷史舞臺,上演了多少千回百轉的精彩大戲,流傳最廣的,應該就是劉邦項羽的楚漢之爭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徐州古時稱為彭城,迄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千百年來無數次的黃河改道,古彭城尚存遺物都已深埋在地下,唯有項羽當年依山而筑,高82米的戲馬臺猶存。因此人云:欲知彭城千古事,不可不上戲馬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戲馬臺位于徐州市中心戶部山頂上,公元前206年,蓋世英雄項羽滅秦后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于城南的南山上,構筑叢臺以觀戲馬、演武和閱兵等。</span>戲馬臺被稱為徐州第一勝跡,緣于它是現今唯一留存在地面上的遺跡。</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山門內外有黑青石階54級,其中門外31級,寓意霸王項羽31年短暫而壯烈的一生。門內23級寓意霸王項羽23歲響應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起兵吳中,登上反秦斗爭的歷史舞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逐步遞邁過青階,穿過月亮門,登臨平臺放眼展望,可見當年項羽在高臺上俯視山下萬千將士策兵練馬,那氣勢是何等的恢弘、豪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道琉璃瓦檐赫墻將東西兩處古樸典雅的院落連接起來,照壁紅墻上有“拔山蓋世”四個大型篆字。東側高臺基石上置霸王雄風鼎一座,鼎腹著有歌頌項羽歷史功績的《戲馬臺鼎文》。據介紹,這是中央電視臺播放的徐州最有代表性的景觀。</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首先進入的是東院。院門上是“楚室生春”四字,仰首便見殿前英氣勃勃的西楚霸王項羽的石雕像,頂盔貫甲,足踏巖石,持劍而立,反映項羽26歲登上西楚霸王寶座時不可一世、顧盼自雄的大將風度,氣宇軒昂中透出幾分從容。重瞳的雙目向南遠眺,他是在眺望云龍山水,還是遙遠的江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雄風殿原址為臺頭寺,又名陀頭寺,始建于東晉元熙元年(公元419年),由南朝宋武帝劉裕所建,后改為三義廟、關帝廟等。1987年在原址改建為紀念項羽的雄風?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殿前兩根蟠龍石柱,為臺上古廟宇建筑遺存,石柱上的圖案古樸生動,雕刻技法嫻熟,想象力豐富。據專家考證為我國明代以前的藝術珍品,距今約400年以上歷史。石柱上雕刻有人物、飛龍、太陽、怪獸等,尤其是兩條飛龍色彩鮮艷,栩栩如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走進殿中,拔山蓋世-西楚霸王項羽史跡展,記錄了他短暫輝煌、雄渾悲壯的一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雄風殿的墻壁上鑲嵌著長長的壁畫,青年時代、起兵吳中、鴻門設宴、定都彭城、楚漢相爭、鴻溝劃界、垓下被圍、霸王別姬、鳥江自刎,一個個歷史典故組成了西楚春秋。佇足黑青石浮雕前凝望畫面,仿佛歷史交迭閃回,盤桓遙想,心潮涌騰。</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巨鹿大戰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項羽親率大軍渡過漳水,慨然命令士兵破釜沉舟,與秦軍決戰。楚兵一以當十,呼聲動天,九戰秦軍,連戰皆捷,王離被擒,章邯率二十萬秦軍投降,經此一役,秦軍主力盡喪,秦王朝瀕臨崩潰。在血與火中,一代英豪橫空出世,杰出的軍事才能和無畏精神氣質,確立了項羽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成為反秦斗爭中叱咤風云的英雄和領袖。</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垓下之戰是楚漢相爭的最后一戰,公元前202年,劉邦、韓信等各路大軍四十萬人,將十萬楚軍包圍在垓下(今安徽靈壁東南),項羽四面受敵,寡不敵眾,上演了一出霸王別姬,自刎烏江的歷史悲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西配殿中的這幅大型壁畫,勾勒出項羽兵敗垓下,訣別愛姬的離愁場景。夜聞四面楚歌,項羽一?莫展,仰天浩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涕泣應和:“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自刎,以斷項羽后顧之憂。</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曾有一首詠誦項羽的五言絕句:“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令人蕩氣回腸,激情澎湃。</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西院是“秋風戲馬”院。戲馬堂是該院主殿,堂中屏風為“秋風戲馬”圖,反映當年項羽在虞姫陪侍下,將士們意氣奮發馳馬操列的場景,時旌旗獵獵,馬鳴蕭蕭,秋風凜凜,雄風浩浩。</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風云閣 是戲馬臺古跡最著名的標志,又稱戲馬臺碑亭。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雙層飛檐,六角啄空,丹柱釉瓦,高聳三丈有余,翹然立于臺中,頗具風采。其南檐下嵌有四字篆額“從此風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亭內石碑鐫有“戲馬臺”三字,古樸莊重,氣勢恢宏,為戲馬臺增色不少。由于徐州迭遭水患兵實之苦,其它建筑大多傾圮。到了近代,只剩下風云閣立身之地了,昔日金戈鐵馬聲聲,而今人去樓空寂寂,雖經兩千年的滄桑變幻,早已物是人非,然而站在這高臺樓閣上,卻仍能感覺到當年西楚霸王秋風戲馬的蓋世豪氣!</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這里有一塊石碑,上書“南山”二字,戲馬臺古稱南山,因位于城市南邊而得名。古語“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就是指的這座山。項羽初登西楚霸王寶座,心想事業大成,可以高枕無憂,把千里之外的劉邦拋到腦后,整日飲酒作樂,而將天下大事之于不顧,使得劉邦得到休生養息,擴大力量的機會。</span></p> <p>《史記?項羽本記》記載:“漢之元年四月,諸侯罷戲下,各就國”。西楚霸王項羽在此時后率軍東歸回到彭城,時間大約在當年六月。據測算,項羽在彭城筑臺戲馬,享受太平安逸時間為公元前206年的7、8、9三個月,按秦代歷法,這三個月序屬秋季。所以后人把這段珍貴的時光稱為“秋風戲馬”,這也是西楚霸王項羽短暫的戎馬生涯中,在彭城度過的最得意的一段時光。</p> <p>“秋風戲馬”為徐州的古八景之一。此碑由著名書法家沙孟海先生題寫,運筆雄渾剛健,字體遒勁有力。</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自古“成者王侯敗者寇”,而對項羽,人們卻不以成敗論英雄,這正是千古以來人們接踵憑吊戲馬臺,重建戲馬臺的重要原因吧。公元416年,東晉大將劉裕,北伐奏捷,班師路經彭城,恰逢重陽佳節,便在戲馬臺上大宴群僚,以壯軍威。公元450年,北魏拓跋燾舉兵南下,曾立氈帳于戲馬臺上,運籌帷幄,虎視城中。歷朝歷代文臣武將和詩人騷客紛至沓來,或登臨高臺扼腕嘆息,或觸發思古之幽情,謝靈運、張籍、蘇軾、陳師道、辛棄疾、文天祥、薩都刺、袁枚等,都曾在此留下傳世佳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后人以古來誦臺詩詞碑刻嵌壁,連成百米長廊,供游人誦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微山湖畔這片古戰場上發生的最大、最精彩、最雄壯的一場戰爭,當屬國共之間的淮海大戰。這是一次決定國共勝負的最后的大戰。從戰場的廣闊、雙方投入兵力的規模、戰斗的激烈程度和持續時間等方面看,都是史無前例的。一戰定乾坤。從此,這片古戰場再無戰事。由于大家對淮海戰役這段歷史都很熟悉,有關文章和影視作品可謂汗牛充棟,我們就不再贅述。因疫情原因徐州淮海戰役紀念館未開放,我們只能前往淮海戰役紀念碑拜謁一下先輩,聊補未能參觀紀念館之憾,此次魯西南之行就此結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span></p> <p>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狮市|
西丰县|
巴青县|
大兴区|
西贡区|
漾濞|
灵武市|
吉木萨尔县|
双辽市|
中江县|
韶山市|
镶黄旗|
蒙城县|
泰来县|
吉木萨尔县|
板桥市|
南召县|
安陆市|
二连浩特市|
阳曲县|
河南省|
长治县|
桃源县|
斗六市|
科技|
池州市|
洛阳市|
陈巴尔虎旗|
永登县|
农安县|
武乡县|
富蕴县|
玉山县|
格尔木市|
南丹县|
铁岭市|
漳浦县|
山丹县|
大城县|
鄂尔多斯市|
和田市|